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探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对物的依赖和人的异化的弊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但是在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我们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仅仅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而没有把它同时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政治权益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和使人民“有尊严的生活”的倡导,标志着党和国家对人的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有“尊严的生活”这一命题的提出和强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也为个人幸福指数的提高与和谐社会的创建,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八大后提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无一不和人民群众的尊严的实现密切相关。
     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尊严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探索的历史进程、重大成果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当代中国,无论是人的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必须推崇与追求人民“有尊严的生活”。马克思通过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维护和实现人的尊严。本文从概括马克思人的尊严理论的形成过程入手,在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探索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
     从科学内涵看,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有三个主要向度:即历史向度、阶级向度和个体向度。从历史向度看,马克思主义主张人的尊严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人的现实生活的幸福和生存发展权利的保障,不存在超越时空的永恒不变的所谓尊严;从阶级向度看,在阶级社会里人的尊严具有阶级性,各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都是统治阶级的尊严观,无产阶级只有唤醒阶级意识,通过政治解放和思想解放,才能获得人的尊严与地位:从个体向度看,群体意识的觉醒依赖于个体意识的觉醒,个体觉醒是人的尊严的基本要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创造本性是人的尊严的根本价值。
     在揭示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本文从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探索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概括。党领导人民闹革命,就是要推翻旧的剥削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的尊严。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人民的社会地位得到根本的改变,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热情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挥,人民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在“反右”运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我们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过分夸大了人的意志的作用,在发展民主和保护人权方面也出现过严重教训,使人的尊严没有得到很有效的维护。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探索逐步走向理性与成熟。
     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既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也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尊重和实现人的尊严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关于人的尊严的理论中。毛泽东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使人民获得广泛的尊严,他高度重视农民的尊严,强调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邓小平认为捍卫国家尊严是实现人的尊严的基础和前提,主张发展市场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践行“以人为本”理念以维护人的尊严,构建和谐社会以发展人的尊严,发展生产力以支撑人的尊严,创造和谐文化以保持人的尊严,健全社会制度以保障人的尊严。这些重要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其历史经验,概括其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中国化进程。这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指引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对策,形成新经验。在制约人的尊严实现的诸多问题中,提高人口素质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老龄化问题,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它们分别构成实现人的尊严的基本条件、当务之急和社会前提。为了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中国化进程,在解决上述突出问题的同时,还必须始终不断坚持并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增强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这是更好推进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理论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现途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障。
To eliminate the defects of people's alienation and reliance on materials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s freedom is the core concept of Marxist theory and only value pursued by the Communist in China.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socialist theory and practice, we only tak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as Marx and Engels's ideal for the future society, rather than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 for the socialist society by the founders of Marxism. Since the party's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onvention, with the increased improve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people's material life,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spiritual life and enhance their political rights is becoming a common focus among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Especially through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proposed by the party and "make people live with dignity" advocated by the government, we can say our Party and state's awareness of developing people has been increased to a new high level. The issue of "To live with dignity" just follows the trend and shows us the valuable orientation to increase personal happiness index and create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fter the Eighteenth Convention of People's Congress,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with Xi Jinping as the core proposed the "Chinese Dream" to reach the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rejuvenation and fulfill the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all of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gnity of the masses.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important events and future orientation of the Marxism's theory of "To live with dignity"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n the current society of China, either the human's development or social progress must be based on our advocacy and the pursuit of the idea "To live with dignity". Marx scientifically revealed the objective law of the human society's development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wa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socialism, but also the value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An important premise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is the maintenance and realization of human's dignity. This article briefly summarizes the formation of the Marx's theory of human's dignity, scientifically reveals the basic essence of the human's dignity, and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is theory in China.
     Scientifically speaking, Marx's theory of human dignity has three main orientations: namely 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the class orientation and individual orientation. From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Marx holds that human dignity is specific and historical, which guarantees the happiness of people's life,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rights, and there is no so-called eternal dignity beyond time and space; from the class dimension, dignity only belongs to the dominant class at certain time, only by arous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lass, carrying out political emancipation and the freedom of the mind, can we obtain the dignity and status of people; from the individual dimension, group's consciousness lies in the awak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individuals, since individual awakening is the basic elements of human dignity, moreove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and creativity is the basic value of human dignity.
     On the basis of reveal the scientific essence of the Marxist doctrine of human's dignity theory,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combs and generalizes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s dignity in China in terms of the three historical stages in re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revolution. The purpose of our Party led the people for revolution is to overthrow the old system of exploitation, granting the common people their power, and maintaining their dignity. At the initial period of new China to establish the basic socialism system, which implicates people's social status has been changed, and their enthusiasm to create history has been increased to an unprecedented level. Bu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eft" thought, in the course of the "anti rightist" campaig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the movement of people's commune, especially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e implemented the equalitarianism and exaggerated the effects of human will. In terms of developing democracy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we also committed a serious mistake so that the human dignity could not be maintained efficiently. In 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arty led the people to blaze the trails of establishing the Chinese socialism,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temporary Marxism in China--socialist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adhere to the basic system of socialism, keep on developing the socialist market-oriented economy, build up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develop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form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promote the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urther emancipate and 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s, promot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let the Marx's human dignity theory gradually move to a rational and mature stage.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human dignity theory in China, has not only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practice, but also ma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ults. These theories are just scientific summary of implementing the human's dignity in the different historic periods and historic combination of Marxism and China's reality such as the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ree Represents" important thought and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bout human dignity theory. Mao Zedong led the people to obtain the great victory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so people could get comprehensive dignity. He also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farmers'dignity and emphasized the full role of intellectuals; Deng Xiaoping claimed that we should promote the market economy to safeguard the people's overal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respect knowledge and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atives", it is clear that development is the first task for the ruling party,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people should be emphasized;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stressed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is just for safeguarding the human dignity, construction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for developing the people dignity, creation of the harmonious culture is to maintain human dignity, the perfection of social system is to protect human dignity. All of these important thoughts surely bring the Marx's human dignity theory to a new stage.
     By studying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Marx's human dignity theory in China and summarizing its historical experienc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nd practical results, we can further promote the Marx doctrine of human dignity theory in China. This requires us to study new situations, solve new problems, put forward new measures and accumulate new experience in front of new situations. Among all of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of human dignity, how to improve population's qualit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ridge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resolve the problem of aging society, is becoming more prominent problems, which already constitute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fulfilling the human dignity.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human dignity theory in China, we should solve the above-mentioned problems. Meanwhile we must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road, develop our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building u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ngthen our confidence in its direction, theory and system, which is the basic realization and guidance to promote Marx's human dignity theory connect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ituation.
引文
① [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② [美]阿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5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9-10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28-92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6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65页。
    ② 《李大钊文集》(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5页。
    ① 《陈独秀文章选编》[M],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504-505页。
    ② 《李大钊文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93页。
    ① 《陈独秀著作选》(二)[M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8-179页。
    ② 《陈独秀著作选》(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3页。
    ③ 《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9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16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79、1060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88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1095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1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2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49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2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1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8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0页。
    ②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13—814页。
    ③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00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6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5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7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16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3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6-138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5页。
    ② 《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83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0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8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31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M],第1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9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7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4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6页。
    ④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⑤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6页。
    ⑥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6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7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7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1页。
    ①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91页。
    ②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06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8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6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6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201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80.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0]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1]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2]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3]毛泽东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6.
    [2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5]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6]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984.
    [27]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8]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34]李大钊文集(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5]李大钊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6]陈独秀文章选编[M].北京:三联书店,1984.
    [37]陈独秀著作选(一)、(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8]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9]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0]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4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2][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的形而上学[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43][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4]弗里德利希·席勒:秀美与尊严[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61.
    [45][美]阿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6][英]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M].伍庆,王文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7][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8][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M].王闯,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49]柏杨:我们要活得有尊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50]梁彗星:为权利而斗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51]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52]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53]尤西林: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4]徐贲: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5]加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4.
    [56]张纯元:提高人口质量是实现四化的重要条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7]袁洪亮:人的现代化—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8]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9]张纯元:提高人口质量是实现四化的重要条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0]陈小泓: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1]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2]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63]胡大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4]张步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5.
    [65]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66]宋萌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分析与现实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李怡,易明:人的尊严凸显的三个历史条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月第13卷第2期.
    [2]易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尊严观的生成理路及人本意蕴[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3]韩跃红,孙书行:人的尊严和生命的尊严释义[J].哲学研究2006年第3期.
    [4]张三元:以人为本:以人的尊严为本——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3期.
    [5]张三元: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人的尊严的内涵[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总第59期.
    [6]张三元:论人的尊严的当代意蕴——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J].江汉论坛,2011年第6期.
    [7]张三元:论人的尊严的实现方式——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J].湖北经 济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8]潘云华,龚廷泰:论马克思的人性尊严理论[J].晋阳学刊,2008年第5期.
    [9]代峰:论人的尊严之向度[J].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3期.
    [10]王天舒:和谐社会视野中人的尊严[J].法制与社会,2011年2月.
    [11]王青原,郑素娟:人的尊严由谁给定[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2月,第29卷第1期.
    [12]鲜开林:科学发展观与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3]鲜开林:人权视域中的人的尊严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0期.
    [14]任武平:穷人的尊严更重要[J].环球人物,2011年第24期.
    [15]项继权:城镇化的“中国问题”及其解决之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6]冬雪草:有感于温总理说“就业关系人的尊严”[J].中国职工教育总第185期,2009年第4期.
    [17]常修泽:论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上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8]林建公:《江泽民文选》的社会和谐思想初探[J],理论学刊,2008年第3期.
    [19]孙智萍:论人的尊严的内在意蕴[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20]龚群:论人的尊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系[J].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9期.
    [21]李喆:悉心呵护每个人的尊严[J].青岛农业大学报,2011年第9期.
    [22]张世贵:论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J].学术探索,1993年第5期.
    [23]韩庆祥:论以人为本[J].前线,2006年第1期.
    [24]纪荣起:论以人为本[J].山东社会科学,2011第5期.
    [25]王影: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探析[J].求实,2012年第6期.
    [26]王泽应:论人的尊严的五重内涵及意义关联[J].哲学动态,20012年第3期.
    [27]赫雅书,刘金福,李燕:关注尊严层面的民生问题[J].长白学刊,2011年第3期.
    [28]董一冰,付森:改善农村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J].世纪桥,2009年第12期.
    [29]范红: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权法律保障实践初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0]肖浩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观初探[J].社科纵横,2000年第3期.
    [31]黄克亮:民生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读[J].探求,2007年第3期
    [32]黄克亮: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历史进程探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33]黄克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党组织改善农村民生的历史进程探析[J].
    红广角,2012年第2期.
    [34]胡蓉: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人的全面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35]胡蓉: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价值旨归[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6]夏瑾: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主线解读邓小平的人才理论[J].武钢大学学报,2000年第9期.
    [37]郑永廷,许文贤:论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0期.
    [38]宫玉宽,邹吉忠: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1期.
    [39]任武平:穷人的尊严更重要[J].工友,2012年1月.
    [40]赵剑英:坚持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蕴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41]陆昱: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
    [42]龚向和:人的尊严:中国农民人权的兴起[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总第106期).
    [43]周华虎:发展观——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核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2期.
    [44]陈敬泰: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新发展[J].理论学习月刊,1994年第4期.
    [45]陈建民: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美[J].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2期.
    [46]陈军,朱志杰: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若干理论观点[J].理论月刊,1998年4月.
    [47]李凤凤:论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民主思想中的二重矛盾[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48]李凤凤:矛盾中的思索和思索中的矛盾——论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的民族、民主 观[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第2期.
    [49]叶方兴:政治性?抑或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论辨明[J].求实,2010年第5期.
    [50]孟维巍:关于《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的伦理思考[J].泰山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51]龚超:马克思社会实践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央苏区的实践[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52]田海舰: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向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53]赵培章:正确解读“以人为本”[J].经济研究导刊,2011第3期.
    [54]仪喜峰:宪法正当性视野下的人格尊严保障[J].河北法学,2012第6期.
    [55]高力克:革命进化论与陈独秀的启蒙激进主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第3期.
    [56]汪青松: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57]陈建民: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美[J].科学社会主义,2012第1期.
    [58]张蕾蕾,曹雷: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现代化历史性突破中的标志性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
    [59]胡兴松:影响中国未来走向的十八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年12月.
    [60]韩伯成:认识重大意义把握科学内涵——学习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J].科技风,2012年第6期.
    [61]程冠军:走向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访中央党校教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名誉会长赵曜[J].领导文萃,2013年第1期.
    [62]白龙: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八大报告最大亮点[J].决策导刊,2012年第6期.
    [63]潘云华,龚廷泰:论马克思的人性尊严理论[J].晋阳学刊,2008年第5期.
    [64]刘婷:论构建和谐社会中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传承[J].2007年第4期.
    [65]杨万东:解读“中国梦”[J].当代贵州,2013年第4期.
    [66]陆卫明,曹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J].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67]徐弓箭:漫漫浔阳潮——九江港50年发展轨迹[J].中国港口,1999年第5期.
    [68]李雪梅,陈德利:信息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对策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第6期.
    [69]伍澄:中西文化之别与“文化强国”战略[J].海外英语,2013第1期.
    [70]田鹏颖,原亚纳:真、善、美——考量社会工程的三重维度[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71]李际卫:马克思休闲思想探析[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72]龚志宏:论马克思的休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消费经济,2010年第4期.
    [73]秦晓波,丛琳:从全面发展到自由发展——对《共产党宣言》“人的解放”思想的认识[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74]纪荣荣:试析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的几个基本问题[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75]张本林:马克思研究人的本质的三个视角及其逻辑关系[J].江汉论坛2010年第2期.
    [76]孔德永:对转型时期我国公民政治认同重构模式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6期.
    [77]张艳丽:社会和谐: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78]陈辉:实践·交往·人的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79]甘亚平: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道德建设(上)[J].商业文化,1999年5月.
    [80]刘化军:社群主义方法论的辩证性分析——兼论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J].探索,2010年第4期.
    [81]吴忠希:评民主社会主义的“共同道德论”[J].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82]刘士文:还原“普世价值”争论[J].前沿,2011年第6期.
    [83]道德是一定时期经济社会状况的产物[J].新湘评论,2010年第6期.
    [84]寇东亮:科学发展观:“人的尊严”的全面确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85]寇东亮:“和谐文化”的三重意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第2期.
    [86]寇东亮:从“阶级的道德”到“真正人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对道德演进的一种诠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1期.
    [87]祝彦:陈独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轨迹——纪念陈独秀诞辰130周年[J].理论视野,2009年第3期.
    [88]毛泽东同志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论述[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79年第2期.
    [89]李德学,于景洋,姜思学: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J].北方论丛,2002年第4期.
    [90]王树芹: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陈独秀[J].山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
    [91]林建公:毛泽东的“以人为本”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92]洪小夏:陈独秀民主思想论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93]徐光寿:民主——陈独秀一生的思想主线[J].党史纵览,2010年第3期.
    [94]俞祖华:民国知识分子对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不同设计——以胡适、陈独秀与梁漱溟为重点[J].东岳论丛,2013年第6期.
    [95]侯新夷:创党时期的陈独秀是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兼评在创党时期陈独秀是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问题上的两种意见[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96]马蓥伯:准确把握五四精神的真谛[J].中华魂,2009年第5期.
    [97]宋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发展[J].学术论坛,1997年第3期.
    [98]《邓小平文选》学习提要[J].求实,1983年第8期.
    [99]贾春峰;滕文生:在新的实践中把毛泽东思想推向前进——学习《邓小平文选》[J].教学与研究,1983第3期.
    [100]戴安林: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01]易培强:论邓小平发展观的要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02]葛仁钧:论邓小平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103]杨余春: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4期.
    [104]朱登潮: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哲学内蕴[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05]许耀桐: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与构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
    [106]蒲丽娟,陈跃:论苏区时期我党解决民生问题的若干历史经验[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07]崔立辉:邓小平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贡献[J].世纪桥,2009 年7月.
    [108]解更生:加强特色城镇化“顶层设计”的探讨[J].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2012年10月.
    [109]赵萍:可持续消费概念研究[J].商业时代,2013第3期.
    [110]余振国: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源流与核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第2期.
    [111]刘建珍:生态文明[J].环境保护,2012年第6期.
    [112]吕晨辰:浅析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兴衰的关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13]倪愫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元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6期.
    [114]张世贵:论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J].学术探索,1993年第4期.
    [115]阎树群:“三个代表”: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伟大创新[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16]阎树群,薛金慧: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J].人文杂志,2005年第5期.
    [117]阎树群:和谐社会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5期.
    [118]阎树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发展论[J].人文杂志,2004年第3期.
    [119]杨小强:论“三个代表”发展观的新特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20]刘庆礼:试析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J].党史博采(理论),2010年第1期.
    [121]孙莉:人的尊严与国家的修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总第55期.
    [122]季玉章:试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及其作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第12期.
    [123]杨争光,经纬:论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24]张晓敏: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J].理论学刊,2005年第6期.
    [125]张晓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下人的全面发展[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26]李晓梅,宋成修: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J].乡镇经济,2006年 第4期.
    [127]葛恒云,贾泽松: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28]钟瑞添:发展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指导思想——论邓小平的人权观[J].社会主义研究,1997年第2期.
    [129]单孝虹:中国共产党民生观演进探析[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年第5期.
    [130]马千里:马克思民生思想与改善民生的现实关切[J].铜陵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31]周道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民生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思想的启示[J].攀登,2006年12月.
    [132]周道华: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思想中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33]郑建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探源[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34]赵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135]吴理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应从民生做起——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J].学习月刊,2009年第2期.
    [136]黄文进,罗媛松,李春萌: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彰显社会公平[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3期.
    [137]徐小友:社会保障社会化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第6期.
    [138]李韶杰,万桃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探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39]本刊编辑部:高举旗帜 擘画未来[J].湘潮(上半月),2012年12月.
    [140]韩伯成:认识重大意义把握科学内涵——学习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J].科技风,2012年12月.
    [141]李红梅,谭来兴:恩格斯晚年道德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建构[J].理论界,2010年第2期.
    [142]梅荣政,姚锡长:每个觉醒工人必读的书籍(上)——恩格斯《反杜林论》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论述,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2期.
    [143]陈强:从马克思的自由观看当代“经济人”的发展困境及出路[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44]强东红:和谐·异化·艺术[J].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
    [145]蒲鸿志:思想政治教育的诗性价值初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1年第2期.
    [146]何中华:论马克思对“美”的历史地领会[J].晋阳学刊,2010年第3期.
    [147]唐忠宝:价值虚无化思潮及其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13年第1期.
    [148]高宝立,张淼: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学习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论述[J].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149]高继文: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50]韩振峰:邓小平科教思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51]韩振峰:邓小平对知识经济的科学预测及其战略意义[J].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52]闵国银:邓小平理论与知识经济[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53]辜堪生:“三个代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定位[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5期.
    [154]陈秋金: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论,重庆社会科学[J].1994年第3期.
    [155]郭宏升:论邓小平与科教兴国战略[J].阴山学刊,2000年第3期.
    [156]李曼:关于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李君如主编,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
    [157]李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论析[J].理论导刊,2011年第11期.
    [158]李曼:人的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学诉求[J].理论导刊,2013年第6期.
    [159]赵敦华:马克思批判哲学的诞生[J].江淮论坛,2010年第2期.
    [160]白刚:劳动、革命与自由——马克思与阿伦特政治哲学比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第3期.
    [161]陈媛:需要的审美建构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J].学术论坛,2007年第6期.
    [162]向翔:论邓小平理论的世界意义[J].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63]倪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与对策研究[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164]褚松燕:公民资格的内涵辨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165]王兆璟;严建军: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
    [166]陈晓晖:“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观培育探析[J].生态经济,2013年第4期.
    [167]沈原:公民资格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J].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68]马文良:问计“生态文明”,海淀园国际化之旅——访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张秀英[J].中关村,2013年第1期.
    [169]刘晓明: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6期.
    [170]何功义:质监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3年第2期.
    [171]陈兰兰: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于人的个性培养[J].新闻天地(论文版),2007年第3期.
    [172]刘建珍:关键词:生态文明[J].环境保护,2012年12月.
    [173]陈万:社会历史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神州,2013年第5期.
    [174]李新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实践及目标境界——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体会[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175]陆昱: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76]张传能:国民人格与和谐社会[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
    [177]韦汉吉,吴远:马克思尊严观从抽象到现实的转变[J].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178]王海传,柯卫:制度创新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探析[J].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6期.
    [179]洪绍青: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旨归[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9年第6期.
    [180]洪绍青: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旨归[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81]刘心红:制度性机会与农民向上性社会流动[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82]张秀红:正确认识和处理新的社会阶层关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83]刘烈龙:论邓小平生产力[J].理论理论月刊,2000年第3期.
    [184]欧阳彬:浅论共产主义的审美价值[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第4期.
    [185]李新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实践及目标境界——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体会[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186]刘心红:制度性机会与农民向上性社会流动[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87]洪绍青: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旨归[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88]包心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证明(上)[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189]包心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逻辑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3期.
    [190]荣开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历史选择了邓小平》读后感[J].政策,2012年第3期.
    [191]赵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J].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5期.
    [192]项久雨:论武汉市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性[J].《商》,2012年第15期.
    [193]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J].新长征,2012年第5期.
    [194]余精华:论陈独秀的社会主义观[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195]孙军:陈独秀的民主政治思想探析[J].时代人物,2008年第3期.
    [196]张海丽: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5期.
    [197]刘烈龙:论邓小平生产力理论[J].理论月刊,2000年第3期.
    [198]吴桂韩:科学发展观理论品格、价值取向与实践特质的本质规定性[J].南方论刊,2009年第2期.
    [199]黄加文,王飞军:论邓小平人力资本思想的形成及时代特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00]吴岚:邓小平理论重要观点创新特质述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01]杨国蓉:论邓小平科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依据及过程[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02]杨森,金锋:跨越“卡夫丁峡谷”从设想、实践到理论——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03]孙立平:改革30年贫富分化严重亟需解决[J].现代营销(营销学苑),2008年第6期.
    [204]本刊编辑部:美丽中国·绿色发展[J].建设科技,2012年第5期.
    [205]宋一: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06]李菡:试论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6期.
    [207]张迪:论科学发展观[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
    [208]农华西:试论如何树立和强化党的执政意识[J].桂海论丛,2004年第5期.
    [209]曾志琼:科学发展观价值选择的未来性和整体性[J].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10]张新,李建国:科学发展观: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6期.
    [211]冷溶: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212]张艳:论毛泽东以人为本的思想[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13]许先春: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预见与对策[J].学习论坛,2005年第5期.
    [1]温家宝: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N].人民日报,2010-02-13.
    [2]张喜红,张贤明:让人民有尊严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N].人民日报,2011-12-27.
    [3]王尊贤:浅谈人的尊严[N].西部时报,2011-01-28.
    [4]潘永其:保障性住房建设要保护人的尊严[N].湘潭日报,2012-2-17.
    [5]泉夫:面对人的尊严[N].呼和浩特日报,2012-11-30.
    [6]迟福林:关键是推进人的城镇化[N].经济参考报,2013-05-15.
    [7]陈晓雪,朱丽:学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N].广安日报,2012-09-03.
    [8]启越:穷人的尊严才是国家的尊严[N].文摘报,2011-12-10.
    [9]张晓丽:如果人口超百亿“小小”地球能行吗[N].辽宁日报,2011-11-21.
    [10]佘奈明:当街跪行,矮化了人的尊严[N].华西都市报,2012-08-22.
    [11]沙叶新:提升人的尊严[N].中国新闻周刊,2010-3-17.
    [12]孙立平:穷人的尊严[N].经济观察报,2007-10-12.
    [13]罗豪才:不一样的文化可一样尊重人的尊严[N].光明日报,2011-09-22.
    [14]张程:崇尚个人的尊严是时代的趋势[N].经济参考报,2010-07-01.
    [15]李庆英,范博明:提升国民的尊严意识[N].北京日报,2007-05-28.
    [16]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N].吉林政报,2009-02-15.
    [17]让劳动者更体面和有尊严[N].第一财经日报,2012-08-3.
    [18]关于尊严——权利若坚实,尊严自然来[N].中国新闻周刊,2010-03-15.
    [19]徐建康: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N].青岛日报,2012-12-01.
    [20]王卿执笔,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校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N].河北日报,2012-11-21
    [21]白龙: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八大报告最大亮点[N].人民日报,2012-11-10.
    [22]李景田: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N].光明日报,2012-11-21.
    [23]王卿:政治上突出忠诚和坚定[N].河北日报,2012-07-04.
    [24]杜占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11-29.
    [25]范建立,邹文强,姜玉坤:科学理论为青春导航[N].解放军报,2012-11-23.
    [26]华春雨,何宗渝:中外媒体聚焦党的理论创新[N].新华每日电讯,2012-11-10.
    [27]本报评论员: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和谐[N].延边日报,2009-03-12.
    [28]李景田: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N].光明日报,2012-11-21.
    [29]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校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执笔王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N].河北日报,2012-11-21.
    [30]杜占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11-29.
    [31]范建立,邹文强,姜玉坤:科学理论为青春导航解放军报,2012-11-23.
    [32]李庆英范博明:提升国民的尊严意识[N].北京日报,2007-05-28.
    [33]冯瑾,隋云雁,姚彤:珍爱美丽中国呵护美丽新疆[N].新疆日报(汉),2012年11月12日.
    [34]尹礼政: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理论导报,2013-03-20.
    [35]中共广西区委党校校委理论中心组: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N].广西日报,2012-06-19.
    [36]郑科扬:化解四个危险,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N].组织人事报,2012-05-31.
    [1]易明:《中国化马克思尊严观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2]张远新:《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3]李兵:《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的哲学主题》,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4]林立公:《道德治理及其实现方式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5]欧阳爱权:《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6]邵南征:《社会道德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7]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8]王晓杰:《马克思休闲思想及中国休闲经济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9]董亚平:《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0]刘芳:《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11]刘娟:《人格尊严及其实现》,河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12]万其刚:《论人的尊严作为人权正当性依据》,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3]韩德强:《论人的尊严》,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4]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1年.
    [15]肖贵清:《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6]刘慧:《毛泽东的人生观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7]刘新刚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维度研究》,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8]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1年.
    [19]张艺缤:《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效率与公平问题论析》,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20]姚亮:《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0年.
    [21]陈飞:《在先验与经验之间》,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
    [22]屠春友:邓小平战略思维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1年.
    [23]陈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折的研究(1976-1982)》,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24]李军林: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25]刘小丰:《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哲学反思》,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0年.
    [26]于树青:《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镇品牌价值链构建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27]王观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探索》,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28]梁春鸿:《21世纪中国执政党领导人才战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3年.
    [29]刘小丰:《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哲学反思》,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0年.
    [30]张斌:《休闲权利论》,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31]王明杰:《建国后党的人才资源思想发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32]徐永军:《政治合法性视野中的毛泽东政治发展观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33]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哈尔滨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34]曹海玲:《理想与现实——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主义》,天津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35]袁晓妹:《人性自由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11
    [36]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37]蔡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0年.
    [38]朱哲:《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39]陈聚芳:《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1年.
    [40]杨勇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41]张磊:《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转型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42]张传能:《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0年.
    [43]尚旭辉:《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口思想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44]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45]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天津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46]徐鑫:《解析马克思的实践自由思想》,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47]张细正:《马克思主义人的尊严思想及其时代价值》,武汉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48]谢恭芹:中国近现代小学科学课程演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49]孙一鸣:《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0]莫靖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利益机制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1]莫叶兵:邓小平的民本思想探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52]周明贵:《浅论邓小平哲学思想》,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53]刘云山:《邓小平新时期德育思想创新理论及其发展研究》,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54]姜立梅:《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55]宋俊成:《论共产主义信仰与人的全面发展》,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56]巩克菊:《马克思“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57]闫新勇:《论新世纪新阶段“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鲜明特色》,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58]姜艳文:《弱势群体与和谐社会》,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45]范玲玲:《中国共产党关于民生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9]黄加文:《试论邓小平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发展》,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60]邓磊:《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动力思想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61]鲁剑:《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的哲学反思》,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62]王子华:《陈独秀民主思想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63]宋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化养老服务问题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64]冯雪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65]刘常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进》,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66]申家宁:《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与创新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67]河美子:《论人的和谐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68]张有武:《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69]雷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2006年.
    [70]欧建峰:《江西省区域创新模式选择与制度安排》,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71]江茂森:《胡锦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72]倪海宁:《虚拟世界与人的发展》,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73]何艳:《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74]李福生:《胡锦涛民生思想研究》,吉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75]史佩宇:《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研究》,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90年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探索历程与实践效应(http:∥WWW.cssn.cn/news/380239.htm)
    [2]中国是这样赢得尊敬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fbb36e0100wi9a.html)
    [3]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2298a0100az3r.html)
    [4]中国人权-江泽民论人权(http:∥www.humanrights.cn/en/rqlt/zgldrlrq/t20061017_163637.htm)
    [5]让人民有尊严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4a2111010129pw.html)
    [6]温家宝讲话使尊严成为社会热词引公民权利讨论(http:∥binzhou.dzwww.com/zt/20101h/201003/t20100310_5431945.html)
    [7]中国人口素质问题研究(一)(http:∥WWW.zuowenw.com/print.aspx?id=434655&page=2)
    [8]专家称老龄化为世界性难题-穷国富国都挠头(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kj/201111/t20111121_4634671.htm 1)
    [9]全球人口老龄化为世界性难题,各国制定的法规、方针和政策枚举(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96b8a0100y3so.html)
    [10]将流动人口圈住,让北漂的尊严无处安放(http:∥WWW.sdnews.com.cn∥news/2010/4/27/891496.html)
    [11]化解贫富冲突要在调整社会结构-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http://www. chinaelections. org/newsinfo. asp?newsid=116256)
    [12]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转载)-作家王万兵(http://blog.sina. com. cn/s/blog_754501a801013pln. html)
    [13]论人的尊严的基本属性(http://www.0149. cn/article/201106/172581. html)
    [14]罗豪才: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尊重人的尊严(http://www. ce. cn/xwzx/gnsz/gdxw/201109/21/t20110921_22711659. shtml)
    [15]职工热议温总理“尊严论”:找回主人翁自豪感(http://www. chinanews. com. cn/gn/news/2010/03-10/2160789. shtml)
    [15]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发展成果(http://ww. cssn. cn/news/383058. htm)
    [16]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理论的贡献(http://www.t135. com/lunwen/zhengzhi/c120/4402. html)
    [17]从“革命”到“建设”: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转变(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517eed9f0102e2pq. html)
    [18]踏着圣人的足迹--伟人毛泽东(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7d78b0bc01018g0k. html)
    [19]普世价值是一种价值?——与李德顺先生商榷(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4944ce550100tb8n. html)
    [20]高力克先生论激进主义的两篇文章(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4b983ac90100qlsj. html)
    [21]提升人的尊严(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50be0d4f0100jaj0. html)
    [22]毛泽东论文之论社会幸福和人民尊严(http://wenku. baidu. com/view/31a5f61355270722192ef7a0. html)
    [23]毛主席,我们的骄傲(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617aea340100rnv9. html)
    [24]沙叶新:提升人的尊严(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60f9c7290100hhoo. html)
    [25]毛主席何以让中国人活得踏实有尊严?(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8ca5fbfe01014tvd. html)
    [26]学习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http://www. xyxk.net/show. asp?id=11655)
    [27]另类尊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ba20530100mmuz.html)
    [28]揭露武汉市地方官和拆迁办等黑社会现象(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224beb0l00wwxr.html)
    [29]博客中国一个人专栏文章(http:∥www.blogchina.com/909566.html)
    [30]中国三农信息网(http:∥www.sannong.gov.cn/fxyc/ncjjfx/200510261161.htm)
    [31]公共基础知识(http:∥wenku.bai du.com/vi ew/cf15923e376bafl ffc4fadda.html)
    [32]理论知识(http:∥wenku.baidu.com/View/77d650c32cc58bd63186bdc3.html)
    [33]刘克军:将流动人口圈养,让北漂的尊严无处安放(http:∥opinion.hexun.com/2010-04-27/123551534.html)
    [34]罗宗华:毛泽东何以让中国人活得有尊严(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11/13/c_12770255.htm)
    [35]吕志强:中国的尊严是毛泽东打出来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ac485ab40101c4na.html)
    [36]黄克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历史进程及现实启示(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1477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