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伦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直以来,货币都是作为现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为人所认知,然而货币不仅仅是一个纯经济学范畴,其本质上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证明它又是一个伦理范畴。通过信用这一经济伦理中介,货币与伦理产生了逻辑关联,使得货币在更为明确的意义上,成为了一个经济伦理范畴。货币既具有正向的伦理意义,但又存臼身演变的过程中产生异化。因而,伦理之于货币的意义一方面在于揭示其道德性,另一方面在于纠正其异化,使之重新同归道德化。货币伦理是以货币经济活动中的合理关系,以及建立这种合理关系所应遵循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为研究对象的,它要解决的是货币及其现象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
     市场经济既是信刖经济,也是货币经济,货币经济天生就具有伦理内涵。其一,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作为经济倾向意义上的货币经济现象,内在的具有道德维度。从货币供求的概念,到货币供求的理论,都不是伦理无涉的;从宏观政府货币政策的利益考量、中观企业获利行为选择的祛道德化、以及微观个体心埋需求的货币幻象,我们可以看到货币供求需要进行伦理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伦邢控制。其二,货币的获取了使用作为普遍意义上的货币行为,都应以伦理作为必要的考量。但现实中不论是货币追求的盲目性,还是货币分酉己不公,抑或是权钱交易和过度消费,这些货币获取和使用中的异化表现,部需要观念和行动上的伦理约束与引导。
     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国际货币体系中伦理问题的思考。国际货币体系有序运行和作用发挥,应当以利益、竞争与合作为价值基础。但从经济伦理的角度看,它内在的各种缺陷,包括了资本追逐利益的本性、全球公共产品的集体行动困境、信用货币体系的不稳定、各国货币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责任缺位,这些都导致了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对它的重新建构也应当从加强道德监管、打造合作协调的货币伦理环境、以及重塑平衡健康的国际货币新秩序入手。
     当现代社会进入到电子货币时代后,货币的形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继续执行其基本职能,并提高货币经济效率的同时,却对社会伦理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道德风险以电子货币系统为屏障更为隐蔽且频繁地发生着,网络外部性带米了个人隐私遭受冲讲以及人际关系淡化后的信用危机,技术的发展越米越与伦理相背离,这使得在电子货币时代,人们不得不通过综合运用技术的、法律的、伦理的手段,应对新的挑战。
Currency has been widely acknowledged as a core concept in modern economics; however, it turns out to be a category in ethics as well due to its nature of being the integral of all social relations. The medium of credit helps to build up a logic connection between currency and ethics, which makes more evident the identity of currency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 ethics. Currency not only takes on the positive ethic meaning, but also generates alienation in its evolution. Hence, ethics means more than revealing morality to currency. It also makes currency moralized by rectifying its alienation. Monetary ethics aims at dealing wit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henomenon of currency and its morality by investigating the reasonable relationships in monetary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ethical principles and moral norms to follow when establishing these relationships.
     Being credit economy and monetary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market economy has its innate ethic connotation. On the one hand,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currency have their internal ethical dimension as they are both monetary economic phenomena. Ethics is involved in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currency supply. Besides, it can be seen from consideration for interests in the macroscopic governmental monetary policies, de-moralization chosen by established enterprises for the pursuit of profit, and monetary illusion from the mental demand of microscopic individual. The currency supply needs the ethical introspection and further ethical control. On the other hand, as monetary behaviors in a general sense, the obtainment and use of currency should be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ethic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thical control and guidance are highly required in the alienation to obtain and use currency, be it the unscrupulous pursuit, or unfair distribution, or power-for-money deal, or over-consumption in reality.
     The eruption of financial crisis provokes people's thinking of ethical issu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which should operate orderly and play its role on the value basis of interest,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ethics, the turbulence of the system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various internal weaknesses in the system, including the natural pursuit for profit of capital, the dilemma in collective action of global public goods, the instability of credit monetary system, the inequality of different currencies, and the lack of fulfillment for the due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Therefor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f morality, building up a cooperative and harmonious monetary ethical environment, and establishing a balanced and healthy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When the modern society ushers into the era of electronic currency, the form of currency has experienced an unprecedented change. The new form not only reassumes the original basic function of currency and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monetary economy, but brings great impact to the ethic relationships. Moral hazard appears more secretly and frequently with the cover of electronic monetary system. The harm to privacy and credit crisis after negat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 are brought about by network externalities. Thus people in the era of electronic currency are obliged to make respond to new challenges in a comprehensive way by exploiting the technical, legal and ethical means due to the greater devi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from ethics.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9页。
    ①王小锡:《经济与伦理关系不同视角之解读》,载《经济经纬》2002年第3期。
    ②于尔河:《关于货币流动的伦理学思考》,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③禹芳琴:《货币与伦理的关系探究》,载《南方金融》2008年第12期。
    ④于尔河:《关于货币流动的伦理学思考》,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⑤贺善侃:《论货币经济的伦理本性》,转自张雄、鲁品越:《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4货币哲学专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236页。
    ①章忠民:《货币:一种人学的解读》,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
    ②陈太福:《货币化与人性的异化》,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9页。
    ④张雄:《货币,一种哲学向度的思考》,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8期。
    ⑤必文湛:《货币:表征历史进化节度的重要符号》,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8期。
    ⑥范宝舟:《货币化生活世界的批判—全国货币哲学高级研讨会综述》,转自张雄、鲁品越:《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4货币哲学专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310页。
    ①韦森:《货币、集体意向性与市场的道德基础》,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
    ②范宝舟:《货币化生活世界的批判—全国货币哲学高级研讨会综述》,转自张雄、鲁品越:《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4货币哲学专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310页。
    ③货币从价值工具演变成价值本身,进而又成为价值标准,可以说是货币的“赋魅”的过程。因此,“物化世界还原为人的世界”的观点,同时也应当是货币伦理研究的本真意义,即对货币魔力的“祛魅”。
    ④陈泽环:《作用、反思、趋势—经济伦理视闽中的货币》,载《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6期。
    ⑤徐大建:《不道德金融活动的伦理分析》,转自张雄、鲁品越:《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4货币哲学专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249页。
    ⑥李宝玉:《国际货币体系的伦理基础失落及应对》,载《商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①张雄:《货币哲学,从思想史谈起》,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
    ①汪传发:《儒家货币思想的经济学与伦理学意蕴》,转自张雄、鲁品越:《中国经济哲学评论-2004货币哲学专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页。.
    ②禹芳琴:《文化视阈中货币与伦理的结合》,载《学术论坛》2008年第11期。
    ③禹芳琴:《货币伦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8页。
    ④王国银:《财富伦理研究综述》,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张雄:《货币哲学:从思想史谈起》,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
    ②赵文力:《论西美尔货币哲学的四个维度》,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①[美]米尔顿·弗里德曼:《最适货币数量》(The Optimum Quantity of Money).转移自《货币的祸害》,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前言,第l页。
    ①曾康霖:《货币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②陈玮:《休谟经济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9页。
    ③[英]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16页。
    ④[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2页。
    ⑤[英]艾德里安·弗恩海姆、迈克尔·阿盖尔:《金钱心理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⑥[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0页。
    ⑦[美]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这种定义的缺陷是个是直接正面的说明,不能清楚的解释事物的本质。
    ⑧[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8页。这种定义虽将货币的各种职能都考虑在内,但简单的叠加并没有突出货币的重点职能。此外,将货币定义为某种个“物品”也不尽正确。
    ①胡海鸥:《货币定义的演变及其思考》,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2页。
    ③方兴起:《货币学派》,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④黄达:《金融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⑤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30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9页。
    ①[美]贝尔纳德·列特尔:《货币的未来》,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②韦森:《货币、货币哲学与货币数量论》,转引自张雄、鲁品越:《中国经济哲学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③即使是在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也不存在一个单一而且精确的货币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学派对货币的定义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①参见傅亚辰、杨会晏:《经典货币学说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劝说集》(伦敦,1930年)第1章第13页。转引自[美]贝尔纳德·列特尔《货币的未来》,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③[古希腊]亚里十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6页。
    ①[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页。
    ②[日]金指基:《熊彼特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③同上
    ④参见李琳、杨会晏:《圣王创制论的起源与影响—中国古代关于货币起源的一种观点》,载《经济问题与探索》2010年第10期。
    ①参见李义奇:《货币信用属性演化的历史与逻辑》,载《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②陈志武:《金融的逻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99-201页。
    ①柴艳萍:《商业和谐论-商品交换伦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6页。
    ①[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礼2004年版,第127页。
    ②货币形式的分类,若以货币的物质形态或者币材为依据,则可分为此几种。若以货币与信用的关系或信用对货币的渗透程度为标志,则可将货币形式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以此表明货币与信用的关系逐步增强。
    ①[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7页。
    ②刘新华、线文:《货币的本质:主流与非主流之争》,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0年第6期。
    ①[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54-63页。
    ②参见李义奇:《货币信用属性演化的历史与逻辑》,载《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①蔡则祥:《简析货币形式的分类》,载《经济问题》1998年第10期。
    ②黄达:《货币银行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①王路:《经济思想史中的货币理论及其争论》,载《经济评论》2007年第5期。
    ②参见:Oswald von Nell-Breuning, "Geld", Lexikon fUr Theologie und Kirche,2nd ed. (Freiburg:Herber,1960), vol.4,p.633。其实亚里士多德很早就在《政治学》第一册第九章中表达过同样的观点,他极力强调人们把无论怎么说都是最为有用且用起来最为方便的东西之一作为货币的事实。后来经济学思想中对货币的看法也大都沿袭亚氏的这一观点。
    ③[英]亚当·斯密:《国富论》,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①参见[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33页。
    ②转引自方兴起:《货币学派》,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③参见伍海华:《西方货币金融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①[德]西美尔:《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②[德]西美尔:《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③[美l托马斯·H·格列特:《货币的终结》,金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
    ①哈里斯:《货币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07页。
    ③Moseley, Fred,2005. Max's Theory of Money:Modern Appraisals.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Ltd., p.2.
    ③参见欧阳彬:《马克思货币本质观与国际货币金融危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①[日]林直道:《危机与萧条的经济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②王璐:《经济思想史中的货币理论及其争论》,载《经济评论》2007年第5期。
    ③参见贺善侃:《论货币经济的伦理本性》,张雄、鲁品越:《中国经济哲学评论·货币哲学专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①[英]沃尔特·白芝浩:《伦巴第街:货币市场记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②参见张露:《伦理视阈下的金融信用》,载《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①参见郭建新:《信用:一种经济伦理的诠释维度》,载《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②李锦彰:《货币的力量》,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9页。
    ①李玉用、朱正飞:《关于货币的伦理学分析》,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②储俊虹等:《普适性信任及交易成本递减规律》,载《金融研究》2002年第3期。
    ③ Oh, S.1989. A Theory of a Generally Acceptable Medium of Exchange and Barter,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123, p101-119.参见上文。
    ①李锦彰:《货币的力量》,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页。
    ②[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③[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106页。
    ①[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②参见陈太福:《论货币化与人性的异化》,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③王小锡:《经济伦理之学科视阈》,载《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①[英]亚当·斯密:《国富论》,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②同上,第19-20页。
    ③韦森:《货币、货币哲学与货币数量论》,转引自张雄、鲁品越《中国经济哲学评论-货币哲学专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①张雄:《货币幻象,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解读》,转引自张雄、鲁品越《中国经济哲学评论-货币哲学专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②[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①费孝通:《乡上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②范宝舟:《货币与社会交往》,载《哲学动态》2008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③转引睚[英]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69页。
    ④刘小枫:《金钱、性别、生活感觉》,转引自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①参见[美]贝尔纳德·列特尔:《货币的未来》,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221页。
    ②汀丁丁:《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初论》,载《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41页。
    ①[奥]路德维希·冯·米赛斯:《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9页。
    ③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④[德]西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74-275页。
    ③[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92页
    ①张雄:《货币幻象,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解读》,转睚张雄、鲁品越《中国经济哲学评论-货币哲学专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②[德]西美尔:《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6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①转引自[英]艾德里安·弗恩海姆、迈克尔·阿盖尔:《金钱心理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德]马克思:《资本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③[德]马克思:《资本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3页。
    ③黄爱华:《资本的折射:人与物》,转引自张雄、鲁品越:《中国哲学评论—资本哲学专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50页。
    ①国内“道德资本”概念的提出与阐释,参见工小锡教授关于道德资本的系列文章与论著。
    ②参见王露璐:《道德与资本的冲突与整合》,载《哲学研究》2011年第9期。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1页。
    ①赫斯:《论货币的本质》,载《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7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04页。
    ②王璐:《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货币与资本》,载《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第4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7页。
    ①转引自贝尔纳德·列特尔:《货币的未来》,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②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9页。
    ③张雄:《货币:一种哲学向度的思考》,转引自张雄、鲁品越:《中国经济哲学评论—货币哲学专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4页。
    ① John Stuart Mill,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London:John W. Parker and Son,1852), Vol. Ⅱ, Book Ⅲ, Ch.Ⅷ, pp.12-13.
    ②程英琦、何泽荣:《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与政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2页。
    ①所以,货币需求与社会信用的发达程度又有关。如果一个社会信用发达,信用制度健全,人们在需要货币的时候能很容易地获得现金或贷款,那么整个社会所必需的货币量相对于信用不发达,信用制度不健全的社会所必需的货币量就少些。
    ①消费者情绪指数(Consumer Sentiment Index),反映消费者对经济现状和经济前景看法的指标,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状况的评价,以及他们对经济趋势、收入水平、收入预期和消费状态的心理感受,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项先行指标。
    ①欧阳卫民:《二十一世纪重要经济学家货币金融思想》,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②[奥]哈耶克:《通往奴役的道路》,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85页。
    ①参见欧阳卫民:《二十世纪重要经济学家货币金融思想》,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188页。
    ②[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页。
    ①参见黄达:《金融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503页。
    ①参见黄达:《金融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18-519页。
    ①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1页。
    ②盛洪:《货币是一种制度》,转引睚张雄、鲁品越:《中国经济哲学评论·货币哲学专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①Saint Thomas Aquinas, Commentary on the Nicomachean Ethics, vol,1 (Chicago:Regenery,1964), bk.5, lect.9,col.987,pp427-428。转引睚《货币生产的伦理》第47页。
    ②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既然货币的价格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那就应该任其自然,由其变动。
    ③参见[德]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货币生产的伦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9页。
    ① Michel Aglietta,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n Robert Boyer & Yves Sail lard (Eds), Regulation Theory. The state of the art, Trans By Carolyn Shread, London and New York,2002, p64.
    ②[奥]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③转引睚胡秋灵、张成虎:《有关电子货币的若干争论》,载《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12期。
    ①袁鹰:《开放经济条件下政治经济周期对货币秩序的影响分析》,载《武汉金融》2007年第8期。
    ②[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前言,第3页。
    ③转引睚[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89页。
    ①胡海鸥:《货币定义的演变及其思考》,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①参见李振:《货币文明及其批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143页。
    ②[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批判性读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③贝德尔:《18世纪的财政经济学家》。转引自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7页。
    ①[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4页。
    ①参见刘旭东等:《金融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①宋鸿兵在《货币战争2》中就有相关论述。
    ①朱雄兵:《三百年沉浮--国际货币秩序的变迁》,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
    ②参见程均丽:《货币政策透明度理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①同上,第22-23页。
    ②彭兴韵、施华强:《伯克南变革的基本方向—兼论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化》,载《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3期。
    ③尹德洪:《伯南克经济思想述评》,载《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④[澳]默文·K·刘易斯、[英]保罗·D·米曾:《货币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参见李义奇:《货币信用属性演化的历史与逻辑》,载《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①西美尔:《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①参见邓伟志:《货币与社会》,载《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7期。
    ①参见高惠珠:《当代财富的伦理空间极其拓新》,王小锡、王露璐:《面向实践的中国经济伦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8页。
    ②纸币的印制,某一视角下,被看做是对生态的破坏。
    ①转引自李振:《货币文明及其批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②[德]西美尔:《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162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①[英]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90页。
    ②“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最早由美国学者S.A.斯托弗(S. A. Stouffer)提出,其后经R.K.默顿(R. K. Merton)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关于群体行为的理论。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简单而言,相对剥夺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我们有权享有但并不拥有。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①[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②王小锡:《消费也有个道德问题》,《光明日报》理论版,2010年6月1日。
    ③陈志武:《金融的逻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50-151页。
    ①陈世民:博士论文《论财富伦理—关于财富的经济伦理学考察》,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第163页。
    ②徐玲、刘建军:《金钱观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系》,载《真理的追求》1997年第9期。
    ③黄爱华:《货币哲学:“中性”概念之研判》,载《探索》2002年第3期。
    ①P. Bourdieu, Raison Pratigues, Paries:Seuil,1994,p,149.转引自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①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51页。
    ②同上,第152页。
    ①参见姜凌:《当代国际货币体系与南北货币金融关系》,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0页。
    ①章海山:《论经济与伦理的中介—利益》,载《学术研究》2000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1-502页。
    ②《简明帕尔格夫新经济学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684页。
    ①[德]西美尔:《竞争社会学》,转引自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王小锡:《经济德性论—对经济和道德之关系探讨》,[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第260-261页。
    ①[奥]米赛斯:《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7页。
    ②[美]巴里·艾肯格林:《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③参见主父海英:博十论文《金融外部性研究》,辽宁大学,2010年4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42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①主父海英:博士论文《金融外部性研究》,辽宁大学,2010年4月。
    ②参见姜凌:《当代国际货币体系与南北货币金融关系》,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100页。
    ①徐增辉:《全球公共产品及其供应模式分析》,载《经济学家》2009年第10期。
    ①陶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特征和内在缺陷》,载《中国金融》2010年第23期。
    ②张兰:《国际货币体系的属性—基于国际货币契约的研究》,载《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③参见主父海英:博十论文《金融负外部性研究》,辽宁大学,2010年4月。
    ①[美]巴里·艾肯格林:《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② Ronald I McKinnon, The International Dollar Standard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Brookings Paper on Economic Activity, No 1,2001, p228.
    ③铸币税(Seigniorage),是货币发行者得到的价值超过制造和管理货币本身的部分,是通过发行货币而获取的经济租金。金属货币时代,铸币税是有限的;而纸币时代,因为印刷纸币的费用极低,则使得铸币税可无限获取。
    ④陶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特征和内在缺陷》,载《中国金融》2010年第23期。
    ③ Barry Eichengreen.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ie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n:Can Nations Agree?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Washington.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1989.
    ⑤参见朱雄兵:《三百年沉浮—国际货币秩序的变迁》,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页。
    ① Edwin M. Truman, " Overview on IMF Reform", in Reforming the IMF for the 21st Century, ed. Edwin M. Truman(Washington D.C: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
    ②李莉莎:《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中的组织机制重构》,载《理论月刊》2011年第3期。
    ③陈雨露、陆猛:《引入欧元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载《金融研究》1999年第6期。
    ①主父海英:博士论文《金融的负外部性研究》,辽宁大学,2010年4月。
    ②贺小勇:《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法律思考-以国际货币体系缺陷为视角》,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①宋文昌:《金融市场秩序、伦理规制与有效监管》,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131页。
    ①张谊浩、陈柳钦:《国际货币体系的内生性不稳定分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2期。
    ②主父海英:博十论文《金融的负外部性研究》,辽宁大学,2010年4月。
    ①参见张伟:《货币危机之谜》,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第259页。
    ①参见姜凌:《当代国际货币体系与南北货币金融关系》,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239页。
    ①[德]西美尔:《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105页。
    ②骆祖望:《论新货币革命中的伦理与技术》,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8期。
    ③BCBS,1998
    ④www.mminn.com,2008年3月3 日。
    ③周光友:《电子货币及其对货币流动性的影响》,载《财贸经济》2010年第7期。
    ①参见欧阳卫民:《二十世纪重要经济学家货币金融思想》,第161-162页。
    ②当然,诸如美元这样的货币具有国际通行性,但就其日常使用的范围而言,还是限于美国本国之内。
    ③参见黄达:《金融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1页。
    ①周虹:《电子货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197页。
    ①[美]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① Katz. Michael and Carl Shapiro,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1985, pp.424-440.
    ①心理学家所谓的拟态,指的是风险规避行为人在突发事件情况下基于过去经验模仿行为人而最小化忧虑的合理冲动。
    ②参见胡秋灵、张成虎:《有关电子货币的若干争论》,载《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12期。
    ①这种状况仅是指向电子货币的自然过度,若政府采用立法的形式,则不然。如新加坡2008年起实行电子法币,实现从现金社会到无现金社会的转变。
    ①参见陈世民:博士论文,《论财富伦理》,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5月。
    ②参见骆祖望:《论新货币革命中的伦理与技术》,载《哲学动态》2003年第8期。
    1. [德]包尔生著,何怀宏等译:《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德]G·齐美尔著,许译民译:《货币哲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 [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4. [德]赫尔穆特·施密特著,柴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 [德]彼德·克斯洛夫斯基著,陈筠泉主编:《经济秩序理论和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 [德]康德著,关文运译:《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7. [德]康德著,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 [德]马克思·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
    9.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0. [德]西美尔著,陈戎女等译:《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1. [美]巴里·艾肯格林著:《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彭兴韵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 [美]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著:《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3. [美]布坎南著,廖申白等译:《伦理学、效率与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 [美]杜威著,傅统先、邱椿译:《人的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5. [美]戴维J·费里切著,杨斌等译《商业伦理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16. [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彭志华泽:《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17. [美]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著:《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 [美]乔治·恩德勒·卡尔·霍曼等主编,李兆雄、陈泽环译:《经济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 [美]卡尔·布鲁纳、艾伦·H·梅尔茨著:《货币经济学:货币分析问题》,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20. [美]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1. [美]罗伯特·C·所罗门著,罗汉等译,《伦理与卓越—商业中的合作与诚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2. [美]劳伦斯·H·怀特著:《货币制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 [美]迈耶著:《大银行家:电子时代的货币、信用与银行》,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24.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安佳译:《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段》,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5.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等编著:《货币数量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 [美]诺曼·E·鲍伊著,夏镇平译:《经济伦理学—康德的观点》,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7. [美]内森·刘易斯著:《货币炼金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8. [美]乔治·恩德勒主编,锐博慧网译:《国际经济伦理学:挑战与应对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 [美]乔治·恩德雷著,高国希等译:《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 [美]R·T·诺兰等著,姚新中等译:《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31. [美]汤姆·L·彼彻姆著,雷克勤等译:《哲学的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2. [美]西奥多·W·舒尔茨著,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33. [美]辛格著,应奇、杨立峰译:《一个世界:全球化伦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4. [美]希亚特上编,王少国、杨永恒译:《货币阴谋:全球化背后的帝国阴谋与金融潜规则》,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
    35. [美]雅克·蒂洛、基斯·克拉斯曼著,程立显、刘建等译:《伦理学与生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版
    36. [美]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著:《货币简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7. [美]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著,苏世军、周宇译:《神秘的货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8. [美]约瑟夫·W·韦斯著,符彩霞译:《商业伦理:利益相关者分析与问题管理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 [瑞典]林达尔著:《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40. [印]阿马蒂亚·森著,王宇、王文玉译:《伦理学与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41. [英]大卫·李嘉图著,周洁译:《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华夏出版社2005年
    42. [英]大卫·休谟著:《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3. [英]弗格森著,高诚译:《货币崛起》,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44.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货币的非国家化》,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45. [英]凯恩斯著:《货币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6. [英]卡思伯森著:《货币供求》,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
    47. [英]马歇尔著:《货币、信用与商业》,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8. [英]麦金太尔著,宋继杰译:《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49. [英]摩根著:《货币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他们对货币理论的贡献》,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50. [英]西季威克著,廖中白译:《伦理学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1. [英]亚当·斯密著,谢祖钧译:《国名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52. [英]业当·斯密著,谢宗林译:《道德情操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53. [英]雅各布·范德林特著:《货币万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4. [英]约翰·罗著:《论货币和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5. [英]约翰·F·乔恩著:《货币史—从公元800年起》,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6.曹孟勤著:《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7.蔡定创著:《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
    58.柴艳萍著:《商业和谐论:商品交换伦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9.陈真著:《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陈炳才著:《主权货币结算:终结美元霸权之路》,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61.陈太福著:《经济哲学的沉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2.陈泽环著:《功利.奉献.生态.文化—经济伦理引论》,上海社科出版社1999年版
    63.陈岱孙、商德文主编:《近代货币与金融理论研究—主要流派理论比较》,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4.樊浩著:《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樊苗江、柳欣著:《货币理论的发展与重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6.方兴起:《货币学派》,武汉出版社1996年版
    67.傅业辰、杨会晏著:《经典货币学说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8.郭广银著:《伦理新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道德建设》,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9.郭建新等著:《财经信用伦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0.高兆明著:《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1.高国希著:《道德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2.葛晨虹著:《中国特色的伦理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3.黄达编著:《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4.何海峰著:《中国“迷失的货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75.胡贤鑫著:《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发微》,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6.纪良纲著:《商业伦理学》,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7.焦国成著:《中国伦理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8.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9.罗安华、任金凤著:《为货币辩护》,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80.厉以宁著:《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年版
    81.厉以宁著:《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学中的作用》,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2.李锦彰著:《货币的力量》,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3.李振著:《货币文明及其批判—马克思货币文明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4.李若谷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85.李建立等著:《经济分析的伦理基础: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道德重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6.林继肯著:《货币神奇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87.林继肯著:《货币流通的调节和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88.卢风、肖巍上编:《应用伦理学导论》,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89.刘云林著:《善的求索—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0.刘光明著:《经济活动的伦理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1.刘湘溶著:《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2.刘琳著:《资本论的经济伦理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3.刘凤良、工艳萍著:《货币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94.陆晓禾著:《走出从林—当代经济伦理学漫话》,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5.欧阳泣平著:《义利共生论—中国企业伦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6.欧阳卫民主编:《20世纪重要经济学家货币金融思想》,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97.苏宁著:《虚拟货币的理论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98.孙建、宋美丽著:《人民币战略:我们的货币,我们的问题》,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99.宋鸿斌编著:《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100.唐凯麟著:《伦理学大思路—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1.唐凯麟、陈科华著:《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2.唐风编著:《货币博弈:隐性战争背后的博弈与较量》,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年版
    103.田索华编著:《货币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格致出版社2010年版
    104.王小锡、郭广银主编:《伦理学通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
    105.王小锡、华桂宏、郭建新等著:《道德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6.王小锡上编:《中国经济伦理学年鉴》第一至八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11年版
    107.王小锡著:《道德资本与经济伦理—王小锡睚选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8.王海明著:《伦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9.王时芬著:《货币价值论:从汇率生成机制看人民币升值前景》,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110.万俊人著:《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1.韦森著:《经济学与哲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2.韦森著:《经济学与伦理学—探索市场经济的伦理纬度与道德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3.夏伟东著:《道德的历史与现实》,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4.肖波编著:《货币战争批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115.尹左继主编、陈超南、陆晓禾副主编:《经济伦理新探讨》(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6.叶世昌等著:《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7.余达淮著:《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8.禹芳琴著:《货币伦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9.张之沧、林丹著:《当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0.张五常著:《货币战略论》,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121.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122.张曙光著:《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23.张雄、鲁品越上编:《中国经济哲学评论·货币哲学专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24.张伟著:《货币危机之谜》,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125.周光友著:《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6.周虹著:《电了货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 Bliss C.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ollar.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Vol.2, No.1.
    2. Bird, Graham R. and D. Rowlands. IMF Lending:How it is Influenced by Economic,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Journal of Policy Reform, No.4,2001.
    3. Bernanke, Ben. The Global Savings Glut and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Washington D. C.: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10 arch),2005
    4. Charles A. E. Goodhart. The Two Concepts of Money:Implica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Optimal Currency Area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4,1998.
    5. Carl Menger. On the Origins of Money.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2,1982.
    6. Clark, Peter B. and Jacques J. Polark. International Liquidity and the Role of SDR i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IMF Staff Papers 51, No.1.
    7. Deena Khatkhat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Which Way? Editor's Perspective. World Development, Vol.15,1987.
    8. M. B. Canzoneri and J.A.Gary. Monetary Policy Game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Non-cooperative Behavi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6,1985.
    9. Ferreira, Afonso, and Giusepe Tullio. The Brazilian and Exchange Rate Crisis of January 1999.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34,2002.
    10. OECD,2003.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Competition Law and Policy 4,2003.
    11. Robert Wade. From Global Imbalances to Global Reorganisations.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33.
    12. Swee Hoon Ang. The Power of Money: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Business-Related Beliefs.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1,2000.
    13. Stephen F. Quinn and John T. Harvey. Speculation and the Dollar in the 1980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Vol.32,1998.
    14. Thomas Li ping Tang. etc (2000), a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of pay differentials as a function of raters'sex and money ethics endorsement:the Matthew effect revisited.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9.688.
    15. Zaragaza, Carlos E. Can Currency Boards Prevent Devaluations and Financial Meltdowns? Southwest Economy 4,1995.
    16. [日]高田太久吉:《国际金融危机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困境》,武萌、张琼琼摘译,载《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7期。
    17.陈世银:《财富的德性呼唤—中国当代财富伦理的思考》,载《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6期。
    18.陈燕:《柏拉图和业里士多德的经济伦理思想比较》,载《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5期。
    19.陈彩虹:《经济全球化中现代国别货币角色的转换及其未来》,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
    20.崔朝栋:《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理论研究》,载《经济经纬》2010年第3期。
    21.杜林致、乐国安:《国外金钱心理研究综述》,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2.范宝舟:《财富幻象:马克思的历史哲学解读》,载《哲学研究》2010年第10期。
    23.高海红:《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前景》,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9期。
    24.郭建新:《论金融信用与伦理责任》,载《财贸经济》2010年第8期。
    25.何关银、罗晓梅:《货币生产力论》,载《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6.何关银:《试论现代财富的资本式样及其哲学逻辑》,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27.李宝玉:《国际货币体系的伦理基础失落及应对》,载《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4期。
    28.宓文湛:《货币观念的哲学审视—货币哲学高级研讨会综述》,载《哲学动态》2004年第4期。
    29.欧阳康、迈克尔·赫德逊:《货币·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关于现代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访谈》,载《哲学研究》2010年第3期。
    30.欧阳彬:《论马克思货币批判的理论逻辑及其现代意义》,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31.欧阳彬:《论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现代货币》,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32.欧阳彬:《现代货币与现代哲学》,载《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11期。
    33.任力:《马克思金融危机理论研究》,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4.沈尚武、袁岳:《<管子>财富哲学思想初探》,载《管子学刊》2010年第3期。
    35.陶国富:《马克思与西美尔货币哲学的历史追问与现实思考》,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36.王国银:《财富伦理研究综述》,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7.王泽应、贺汉魂:《当代经济自由主义的伦理反思》,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10年第1期。
    38.韦森:《货币、货币哲学与货币数量论》,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4年第4期。
    39.韦森:《货币、集体意向性与市场的道德基础》,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8期。
    40.吴兵:《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理论内涵及其经济伦理意义》,载《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41.徐保风:《科学金钱观及其伦理审视》,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42.徐鸣:《论货币的“象、数、理”:基于马克斯货币观的哲学闸释》,载《当代财经》2009年第11期。
    43.于尔河:《关于货币流动的伦理学思考》,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4.禹钟华:《对货币职能及本质的再探讨》,载《经济评论》2003年第6期。
    45.禹芳琴:《货币伦理的理论基础探析》,载《求索》2007年第5期。
    46.禹芳琴:《文化视阈中货币与伦理的融合》,载《学术论坛》2008年第11期。
    47.银锋:《从经典到现代: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载《理论探讨》2010年第2期。
    48.赵伟、常修泽:《转型期我国财富伦理价值取向研究》,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49.赵文力:《论西美尔货币哲学的四个维度》,载《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50.赵修义:《货币哲学何以可能?--西美尔(货币哲学)的启示》,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