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1912-1913)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论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立法与行政关系是近代以来人类政治生活中一对重要的政治关系,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引人关注的问题。本文截取民初(1912—1913)这一时期,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整合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当时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论争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紧紧围绕人们对立法与行政关系的权力如何分配、权限如何设置的认识、争论这一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在一个专制传统深厚、行政权发达并处于主导地位的东方国家,在引进西式的立法权,并试图建立立法与行政关系的制度时,如何处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必然引起冲突,传统的行政权独大的行政文化,必然排斥来自西方的强调立法权主导地位的法治文化,结局自然是两败俱伤。文章从政治权力争夺的角度,研究了民初(1912—1913)袁世凯政治集团、国民党、进步党势力三方对行政权、立法权的认识和争论,得出围绕当时政治权力斗争,袁世凯政治集团与国民党在行政权、立法权上态度针锋相对,进步党势力态度则持调和立场的结论,认为这是行政文化与法治文化对立,每个政治集团素质和历史,以及当时政治斗争形势所决定的。文章从政治体制设计角度,研究了民初(1912—1913)报刊上对总统制、内阁制的争论,以及各种政治力量对总统是否拥有国会解散权、国会是否拥有国务员同意权的争论,得出这些论争是袁世凯政治集团、国民党、进步党势力三方对行政权、立法权论争的具体化,反映了当时政治权力争夺的激烈程度,总体是理性的,对当时宪法起草中的相关政治体制设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文章从政治理论思考角度,研究了民初(1912—1913)四位著名思想家对立法与行政关系的理论思考,得出四位学者充分运用西方的理论和历史事实,结合中国实际,主张调和立法与行政关系,主要为进步党势力的主张服务的结论。文章为了体现历史的延续性和有利于系统研究以及比较研究,对清末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论争、孙中山立法与行政关系的思想以及引发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论争,也扼要进行了论述,认为清末、民初、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的论争既有一脉相承、相类似的地方,也有创新发展、相区别的地方,文章最后提出了若干启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i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relationship in human political life since modern times, and also an attractive questio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modern China. Intercept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1912 to 1913), based on predecessors' research achievement,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comparing, synthesizing, analyzing, and combining the theories of history, law and politics,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controvers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roundly and systematically. Closely focusing on people's recognition and argument of how to assign the power of 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and how to set their purview, the paper thinks, in an autocratic and administration-dominant eastern country,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style legislative powers, and the attempt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gislation and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when it comes to the question of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gislative power and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are bound to lead to the conflict: the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ve culture featured with administration dominance, will inevitably repulse the western law culture emphasizing on the dominance of legislative power, and the natural outcome is a lose-lo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etition for political power, the paper studies the recognition and the controversy towards legislative power and administrative power among Yuan Shikai political groups, Kuomintang and Progressive Part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1912-1913),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surrounding the political power struggle, Yuan Shikai political groups and Kuomintang were completely opposed to each other on the question of legislative power and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the Progressive Party took the conciliatory attitude, which was determined by some elements such as the opposition of administrative culture and law culture, the quality and the history of each political group,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struggle situation at that time. From the angle of political system design, the paper makes a research into the arguments of presidential system and the cabinet system, as well as the arguments among various political forces of whether the president have the right to dissolve the Parliament, whether the Parliament have the agreement right of the Members of Congress on the newspaper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1912-1913). And the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se arguments are the embodiment of the debates of legislative power and administrative power among Yuan Shikai political groups, Kuomintang and Progressive Party, which reflected the fierce competition for political power at that time. And the situation was rational as a whole, and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the relevant political system design in the drafting of the constitution at that tim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political theoretical reflection,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four well-known thinkers,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four scholars, making full use of western theories and historical facts, combining with Chinese reality, advocated the reconcilement between 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which served for the political opinion of the Progressive Party.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historical continuity and in favor of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study, the paper also mak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debat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Sun Yat-sen's ideolog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as well as the debates triggered by Sun's ideology during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And the paper boils down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debates during three periods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and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ca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i.e., they were similar in some aspects, besides, the innovations and differences also existed. In the end, the paper proposes a number of enlightenments.
引文
[1]李朝津.《民初有关共和制度的争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1910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68—80页
    [1]张玉法.《民初对制宪问题的争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1983年.第12期)张玉法.《民初的政党》.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2]张玉法.《民初的政党》.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3]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4]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5]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6]邹小站.《民初宪法争衡中的几个问题》,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7]严泉.《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1913-192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夏新华等.《近代中国宪法与宪政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王小飞.《内阁制与总统制之争》.[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3]姚琦.《论民国初年内阁制度之争及其实质》《韶光学院学报》,27卷第8期,2006年8月
    [4]孙继辉《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月,第28卷第6期
    [5]吴雁南等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6]薜恒.《民国议会制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
    [7]刘劲松.《民初议会政治研究(1911-1913年)》.[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8]张永.《民国初年的进步党与议会政党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沈晓敏.《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咨议局和省议会》.北京:三联书店,2005》
    [1]郑大华.《晚清思想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3]吴雁南等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候宜杰:《二十世纪处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6]韦庆远等.《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王德志.《宪法概念在中国的起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1版
    [8]郑大华.《民国思想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域外观念与本土政制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政制设计与参政》,邓丽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1版
    [10]石毕凡:《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宪政思潮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1]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上海书籍出版社,2004
    [12]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3]常国保.《中间党派与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宪政运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
    [1]胡建森编.《公权力研究:立法权、行政仪、司法权》.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第15页
    [2]司马迁.《史记·律书》.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第15页
    [3]班固.《汉书·刑法志》.长沙:岳麓书社.1993:第494页
    [4]胡建森编.《公权力研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第16页
    [5]李林:《走向宪政的立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21页
    [1]李林:《走向宪政的立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29页
    [2][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8页
    [3]胡建森编.《公权力研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第191-194页
    [1]李林:《走向宪政的立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25页
    [2]胡建森编.《公权力研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第202-203页
    [1]王绍光:《民主四讲》,北京:三联书店,2008第187页
    [2]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荷兰)著.陈云生译.《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北京:华厦出版社,1987:第187-188页
    [3]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荷兰)著.陈云生译.《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北京:华厦出版社,1987:第73页
    [4]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荷兰)著.陈云生译.《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北京:华厦出版社,1987:第2页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第214-215页
    [2][英]M.J.C.维乐.《宪政与分权》.苏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第22页
    [1]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第55页
    [2]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第55页
    [3]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第55页
    [4][美]弋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导论第15页
    [5][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92页
    [6][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95页
    [7][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96页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第155页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第156页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第156页
    [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第161页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第161页
    [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第160页
    [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第160页
    [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第161页
    [9][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246页
    [1][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246页
    [2][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247页
    [3][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247页
    [4][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248页
    [5][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337页
    [6][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356页
    [7][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356页
    [8][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364页
    [9][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365页
    [10][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371页
    [1][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372页
    [2][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373页
    [3][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373页
    [4][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夏彦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62页
    [5][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夏彦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63页
    [6][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夏彦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65页
    [7][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夏彦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66页
    [8][英]沃尔特·白芝浩.《英国宪法》.夏彦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80页
    [1][美]弋登.《控制国家》.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44-50页
    [2][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75页
    [3][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75-76页
    [4][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76页
    [5][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80页
    [6][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80页
    [7][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82页
    [8][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196页
    [9][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196页
    [10][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198页
    [1][英]密尔.《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198页
    [2][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张慰慈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冶政体》.张慰慈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第957-971页
    [4][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张慰慈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第960页
    [5][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张慰慈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第963页
    [1][美]W.威尔逊:《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第9页
    [2][美]W.威尔逊:《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第32页
    [3][美]W.威尔逊:《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第157-158页
    [4][美]W.威尔逊:《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第167页
    [5][英]拉斯基.《美国总统制》.何子衡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6]戴高乐.《戴高乐言论集》.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第10页
    [7]戴高乐.《希望回忆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4页
    [8]戴高乐.《戴高乐言论集》.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第37-38页
    [9]黄相杯、余树林.《总统制和议会制对经济政策影响之比较》,《学术论坛》,2006年第1期
    [1]沈有忠.《制度制约下的行政与立法关系》,《政治科学论从》,台北:台湾大学政治学系,1994年3月,第23期:第33页
    [2]陈尧.《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皈社,2006第253-255页
    [3]谢岳.《总统制与议会制:民主巩固的体制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45-48页
    [4]崔之元.《总统制、议会制及其它》,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秋季(总第12期)
    [1]王绍光.《民主四讲》,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8月,第183-187页
    [1]崔之元.《总统制、议会制及其它》,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秋季(总第12期)》
    [2]陈尧.《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255页
    [3]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331页
    [4]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16页
    [1]袁东振 徐世澄.《拉丁美洲国家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169页
    [2]应克复等著.《西方民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320页
    [3]应克复等著.《西方民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323页
    [1]洪波主编.《世界政治制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212-214页
    [2]洪波主编.《世界政治制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247-248页
    [1]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3页
    [2]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19页
    [3]沈有忠.《制度制约下的行政与立法关系》,《政治科学论丛》,台北:台湾大学政治学系,1994年3月,第23期:第32页
    [4]洪波主编.《世界政治制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173-176页
    [1]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第33-34页
    [2]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19页
    [3]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99页
    [4]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99页
    [5]洪波主编.《世界政治制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139页
    [1]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94页
    [2]郑允海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第58-62页
    [1]张干帆.《宪法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97页
    [2]沈有忠.《制度制约下的行政与立法关系》,《政治科学论丛》,台北:台湾大学政治学系,1994年3月.第23期,刘广登.《宪法责任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132-133页
    [3]郑允海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第86页
    [4]郑允海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第86页
    [1]郑允海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第94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组织编.《与人大代表谈西方议会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6页
    [3]王世杰 钱端升.《比较宪法》.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王世杰 钱端升.《比较宪法》.修订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86页
    [1]白钢 林广华.《宪政通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7-11页
    [1]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150页
    [2]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39页
    [3]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47页
    [1]韦庆远 柏华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12页
    [2]韦庆远 柏华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12页
    [1]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长春: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第71页;韦庆远等著.《清末宪政史》.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第P435页
    [2]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长春: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第82页
    [3]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6页
    [1]薜恒.《民国议会制研究》.[南京大学 博士论文],2005:第140页
    [2]刘劲松.《民初议会政治研究(1911-1913年)》.[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129页
    [3]刘劲松.《民初议会政治研究(1911-1913年)》.[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145-151页
    [4]刘劲松.《民初议会政治研究(1911-1913年)》.[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161页
    [5]薜恒.《民国议会制研究》.[南京大学 博士论文],2005:第169页
    [6]章熊.《中华民国的内阁》.北平:古城书社编译所,1928:第250页
    [7]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74页
    [1]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75页
    [2]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77页
    [3]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77页
    [1]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320页
    [2]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1912-1923)》.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第20页
    [3]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1912-1923)》.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第9-10页
    [4]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1912-1923)》.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第11页
    [5]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320页
    [1]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1912-1923)》.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第14页
    [2]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365页
    [1]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78页
    [1]魏源.《英吉利国总记》,《海国图志(中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第1382-1383页
    [2]徐继畲.《瀛寰志略》.上海书店,2001.:第235页
    [1]梁廷枬.《海国四说》,北京:中华书局,1993:第50页
    [2]王韜.《弢园文录外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第65页
    [3]王韜.《弢园文录外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第65页
    [4]王韜.《弢园文录外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第65页
    [5]王韜.《弢园文录外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第65页
    [6]王韜.《弢园文录外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第66页
    [7]王韜.《弢园文录外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第66页
    [8]郑观应.《盛世危言》,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第16页
    [1]郑观应.《盛世危言》,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第16页
    [2]郑观应.《盛世危言》,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第6页
    [3]郑观应.《盛世危言》,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第9页
    [4]郑观应.《盛世危言》,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第11页
    [5]郑观应.《盛世危言》,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第13页
    [6]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第271页
    [7]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第104页
    [8]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第117页
    [9]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第128页
    [10]西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第127页
    [11]何启、胡礼垣.《新政真诠》.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第128页
    [1]《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万国公报》第340卷,1875年6月30日
    [2]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吏(修订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19页
    [3]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19页
    [4]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20页
    [5]崔国因.枲实子存稿[M].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铅印本.第22-23页
    [6]郑观应.《盛世危言》,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第6页
    [7]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第66页
    [1]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卷一
    [2]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149页
    [3]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150-151页
    [4]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262页
    [5]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39页
    [6]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38页
    [7]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38页
    [8]王拭主编.《严复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995页
    [9]汪康年.《汪康年先生遗书(第1册)》,第3页
    [1]赵树贵、曾丽雅编.《陈炽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第107页
    [2]孔祥吉.《晚清史探微》,成都:巴蜀书社,2001:第152页
    [3]李风苞.《巴黎答友人书》.葛士濬辑.《皇朝经世文续编》.103卷
    [4]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所编.《唐才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75页
    [5]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所编.《唐才常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79页
    [6]梁启超主编.《时务报》.第13册,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2月11日
    [7]梁启超主编.《时务报》.第13册,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2月11日
    [1]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97页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114页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293页
    [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368页
    [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334页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124页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44页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463页
    [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389页
    [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840页
    [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263页
    [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34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442页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346页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438页
    [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441页
    [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441页
    [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390页
    [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390页
    [8]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390页
    [9]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390页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节局,1979:第559页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47页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47页
    [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443页
    [5]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127页
    [6]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127页
    [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127页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368页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368页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369页
    [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464页
    [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465页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468-469页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363页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49页
    [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55-556页
    [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115页
    [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24页
    [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24页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33页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33-534页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34页
    [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34页
    [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34页
    [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35页
    [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12页
    [8]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12页
    [9]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12页
    [10]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16页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16页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18页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节局,1979:第642-643页
    [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43页
    [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44页
    [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49-650页
    [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300页
    [8]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11页
    [9]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11页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12页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13页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04页
    [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22页
    [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25页
    [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06页
    [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461页
    [8]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38页
    [9]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40页
    [10]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640页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96页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96页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96-597页
    [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78页
    [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78页
    [6]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78页
    [7]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79页
    [8]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579页
    [1]张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2.卷(下).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1056页
    [2]张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2.卷(下).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1055页
    [3]张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2.卷(下).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1060页
    [4]张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594页
    [5]《论国会不与内阁并立之弊》,《时报》,1910年11月7日
    [6]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第2425页
    [7]《论责任内阁之真相》,《时报》,1910年11月4日
    [1]《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第467页
    [2]《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第465页
    [3]《章上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第465页
    [4]《章上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第467页
    [5]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09页
    [6]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09页
    [1]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82页
    [2]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82页
    [3]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82页
    [4]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83页
    [5]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83页
    [6]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84页
    [7]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84页
    [8]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11页
    [9]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12页
    [1]张枬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454页
    [2]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371页
    [3]伟璠.《行政法概论》.《政法学报》,1903年11月第5期
    [4]《说国民》,《国民报》第2期,1901年6月6日
    [5]《六月二十四日上谕恭注》,《时报》1908年7月25日
    [6]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2.卷(下).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1060页
    [7]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2.卷(下).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1061页
    [1]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592-593页
    [2]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595页
    [3]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07页
    [4]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09页
    [5]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18页
    [6]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18页
    [7]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19页
    [8]张枬 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3.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第619页
    [1]与之:日本之政党观《新民丛报》,第4卷,第15号
    [2]丘桑.《旷代逸才》杨度卷,上海:东方出版社,1988:第126页
    [3]《近代逸才》杨度卷,东方出版社,1988:第42页
    [4]《近代逸才》杨度卷,东方出版社,1988:第129页
    [5]《近代逸才》杨度卷,东方出版社,1988:第44页
    [6]《近代逸才》杨度卷,东方出版社,1988:第129页
    [7]《近代逸才》杨度卷,东方出版社,1988:第55页
    [1]《近代逸才》杨度卷,东方出版社,1988:第56页
    [2]《近代逸才》杨度卷,东方出版社,1988:第63页
    [3]《近代逸才》杨度卷,东方出版社,1988:第77-78页
    [4]杨度.《金铁主义论》.《中国新报》,第5页
    [1]章太炎:《与马良书》《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185-186页
    [2]章太炎:《与马良书》《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306页
    [3]章太炎:《与马良书》《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307页
    [1]《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第297页
    [2]《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第563页
    [3]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52页
    [4]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52页
    [5]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53页
    [6]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81页
    [7]陈汪康年先生遗书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17页
    [8]陈旭麓主编.《宋敦仁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18页
    [1]《辛亥革命前后杂忆》.全国政协文史委编.《辛亥革命回忆录》.北京:文史出版社1981:第441页
    [2]《胡汉民自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3:第63页
    [3]届正《辛亥札记》,武汉大学历史系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第29页
    [4]居正《辛亥札记》,武汉大学历史系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第29页
    [1]王有兰.《辛亥建国回忆》.丘权政,杜春和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第293页
    [2]谷钟秀.《中华民国开国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53页
    [3]《胡汉民自传》,传记文学出版社,1983:第65页
    [4]迟云飞.《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110页
    [5]迟云飞.《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115页
    [6]迟云飞.《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116-117页
    [1]《进步党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621页
    [2]郭德高.《三权分立与我国》.《努力周报》,1924年4月11日,64期
    [3]郭德高.《三权分立与我国》.《努力周报》,1924年4月11日,64期
    [4]郭德高.《三权分立与我国》.《努力周报》,1924年4月11日,64期
    [5]郭德高.《三权分立与我国》.《努力周报》,1924年4月11日,64期
    [6]郭德高.《三权分立与我国》.《努力周报》,1924年4月11日,64期
    [1]汪馥炎.《内阁制要义》.《法政季刊》.1935年,第1卷第1期:第50-51页
    [2]陈旭麓主编.《宋敦仁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45-490页
    [3]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46页
    [4]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60页
    [1]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56页
    [2]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67页
    [3]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73页
    [4]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87页
    [5]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89页
    [6]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90页
    [7]张玉法.《民初的政党》.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44页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44页
    [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45页
    [3]《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51页
    [4]《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52页
    [5]《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53页
    [6]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30页
    [7]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45页
    [8]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32页
    [1]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32页
    [2]朱宗震 杨光辉编.《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第54-55页
    [3]邹小站.《民初宪法争衡中的几个问题》,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329-332页
    [1]《政府公报》,1912年6月22日第53号,上海:上海书店发行,(影印本)第2册第431页
    [2]《政府公报》,1912年6月22日第53号,上海:上海书店发行,(影印本)第2册第431页
    [3]《政府公报》,1912年6月22日第53号,上海:上海书店发行,(影印本)第2册第433页
    [1]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466页
    [2]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466页
    [3]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467页
    [4]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467页
    [5]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467页
    [6]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468页
    [7]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33-34页
    [1]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34页
    [2]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34页
    [3]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34页
    [4]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34页
    [5]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35页
    [6]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35页
    [7]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35页
    [8]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39页
    [9]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39页
    [10]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39页
    [11]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39-40页
    [1]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40页
    [2]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40页
    [3]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41页
    [4]张玉法.《民初对制宪问题的争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1983年.第12期:第121页
    [5]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70页
    [6]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46页
    [7]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46页
    [8]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44页
    [9]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46页
    [10]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50页
    [11]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61页
    [1]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71页
    [2]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79页
    [3]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79页
    [4]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44页
    [5]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85页
    [6]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86页
    [7]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112页
    [8]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91页
    [9]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42页
    [10]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42页
    [11]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43页
    [1]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77页
    [2]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74页
    [3]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74页
    [4]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45页
    [5]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45页
    [6]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45页
    [7]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52页
    [8]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56页
    [1]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59页
    [2]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59页
    [3]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68页
    [4]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100页
    [5]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72页
    [6]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72页
    [7]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89页
    [8]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89页
    [9]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89页
    [1]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90页
    [2]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106页
    [3]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106页
    [4]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106页
    [5]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106页
    [6]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65-66页
    [7]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66页
    [1]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88页
    [2]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95页
    [3]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95页
    [4]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96页
    [5]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第96页
    [1]汪胡光.《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1912-1923)》.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第10页
    [2]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00页
    [3]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00页
    [1]张玉法.《民初对制宪问题的争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1983年.第12期:第104页
    [2]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7页
    [3]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9页
    [4]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9页
    [5]《统一党鲁支部书记科撰述员许蓀来函》.《震旦》,1913,第2期:第77页
    [1]戴天仇等撰.《政党与民初政治》.《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6页
    [2]戴天仇等撰.《政党与民初政治》.《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1页
    [3]戴天仇等撰.《政党与民仞政治》.《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8-239页
    [4]戴天仇等撰.《政党与民初政治》.《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6-237页
    [5]戴天仇等撰.《政党与民初政治》.《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1页
    [6]戴天仇等撰.《政党与民初政治》.《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8页
    [7]《统一党鲁支部副部长辛绩勳来函》.《《震旦》第2期,第76页
    [8]《统一党鲁支部副部长辛绩勳来函》..《震旦》,1913,第2期:第76页
    [1]邹小站.《民初宪法争衡中的几个问题》,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28页
    [2]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51-264页
    [3]邹小站.《民初宪法争衡中的几个问题》,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28页
    [1]《宪法起草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录》,1913年:第35-37页
    [2]《宪法起草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录》,1913年:第37页
    [3]《宪法起草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录》,1913年:第35-37页
    [1]刘劲松.《民初议会政治研究(1911-1913年)》.[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108页
    [2]刘劲松.《民初议会政治研究(1911-1913年)》.[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108页
    [3]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74页
    [1]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320页
    [2]雪玉:《说国权》,.《震旦》,1913,第3期:第53页
    [1]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27-628页
    [2]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30页
    [3]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46-647页
    [4]吴贯因.《宪法问题之商榷》.《庸言》,1913年,第1卷7期:第4页
    [5]吴贯因.《政府与国会之权限》.《庸言》,1912年,第1卷第2期:第3页
    [6]吴贯因.《宪法问题之商榷》.《庸言》,1913年,第1卷7期:第8页
    [7]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476页
    [8]《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录》第45页
    [1]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商君书》,长沙:岳麓书社.1990:第33页
    [3]《管子》,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第133页
    [4]《管子》,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第132页
    [5]史广全,《中国古代立法文化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第281页
    [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第2页
    [7][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第37页
    [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第39页
    [1]张玉法.《民初的政党》.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453页
    [2]邹小站.《民初宪法争衡中的几个问题》,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30页
    [1]张玉法.《民仞的政党》,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459页
    [1]吴贯因.(《宪法问题之商榷》.《庸言》,1913,第1卷第11期:第1页
    [1]《总统制与总统内阁制之潮流》.《庸言》,1914,第2卷第1、2期合刊:第2页
    [2]天山.《总统制》.《庸言》,1914,第2卷第12期:时评第1页
    [3]天山.《总统制》.《庸言》,1914,第2卷第12期:时评第1页
    [1]古德诺.(《总统制与内阁制之比较》.《庸言》,1914,第2卷第1、2期合刊:第10页
    [2]古德诺.《中华民国宪法案之评议》.《宪法新闻》1913,第24期:宪论第2页
    [3]古德诺.《中华民国宪法案之评议》.《宪法新闻》1913,第24期:宪论第2页
    [4]古德诺.《中华民国宪法案之评议》.《宪法新闻》1913,第24期:宪论第2页
    [5]古德诺.《中华民国宪法案之评议》.《宪法新闻》1913,第24期:宪论第3页
    [6]古德诺.《中华民国宪法案之评议》.《宪法新闻》1913,第24期:宪论第9-10页
    [7]古德诺.《中华民国宪法案之评议》.《宪法新闻》1913,第24期:宪论第6页
    [1]《内阁制果能实行于中国否》.《时事新报》.1912年12月28日
    [2]《行政首长之名实》.(《宪法新闻》.1913.第10期:《宪史》第2页
    [3]《行政首长之名实》.(《宪法新闻》.1913.第10期:《宪史》第2页
    [4]《行政首长之名实》.(《宪法新闻》.1913.第10期:《宪史》第2页
    [5]白坚武.《总统制预测之优点》.《独立周报》,1912,第5期:第31页
    [6]白坚武.《总统制预测之优点》.《独立周报》,1912,第5期:第31页
    [7]白坚武.《总统制预测之优点》.《独立周报》,1912,第5期:第31页
    [8]白坚武.《总统制预测之优点》.《独立周报》,1912,第5期:第31页
    [9]白坚武.《总统制预测之优点》.《独立周报》,1912,第5期:第31页
    [10]《内阁制与共和精神》,《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9页
    [11]《内阁制与共和精神》,《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10页
    [1]《内阁制与共和精神》,《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10页
    [2]白坚武.《总统制预测之优点》.《独立周报》,1912,第5期:第31页
    [3]《内阁制与党争》,《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12页
    [1]张申父.《内阁制果适于今日之政情否?》.《独立周报》,1913.第30、31期合刊:第47页
    [2]张申父.《内阁制果适于今日之政情否?》.《独立周报》,1913,第30、31期合刊:第47页
    [3]张申父.《内阁制果适于今日之政情否?》.《独立周报》,1913,第30、31期合刊:第47页
    [4]大溟.《余之四政论》.《震旦》,1913.第3期:第20页
    [5]大溟.《余之四政论》.《震旦》,1913,第3期:第21页
    [6]大溟.《余之四政论》.《震旦》,1913,第3期:第21页
    [1]大溟.《余之四政论》.《震旦》,1913,第3期:第21页
    [2]大溟.《余之四政论》.《震旦》,1913,第3期:第21页
    [3]大溟.《余之四政论》.《震旦》,1913,第3期:第22页
    [4]大溟.《余之四政论》.《震旦》,1913,第3期:第22页
    [5]《宪法新闻》,1913.第2期:舆论一束
    [6]张申父.《内阁制果适于今日之政情否?》,《独立周报》,1913,第28、29期合刊:第54页
    [7]张申父.《内阁制果适于今日之政情否?》,《独立周报》,1913,第28、29期合刊:第55页
    [8]《法国制之不适宜》,《宪法新闻》,1913,第5期
    [9]古德诺.《中华民国宪法案之评议》.《宪法新闻》1913,第24期:宪论第5页
    [10]古德诺.《中华民国宪法案之评议》.《宪法新闻》1913,第24期:宪论第6页
    [11]古德诺.《中华民国宪法案之评议》.《宪法新闻》1913,第24期:宪论第6页
    [1]古德诺.《中华民国宪法案之评议》.《宪法新闻》1913,第24期:宪论第6页
    [2]吴琴荪.《民国宪法商榷之要点》.《震旦》,1913,第2期:第39页
    [3]无涯.《政本》.《甲寅》.1914,第1卷,第8期:第1-14页
    [4]世英.《总统制与内阁制》.《民铎》,1916.第1卷,第1期:第56页
    [1]世英.《总统制与内阁制》.《民铎》,1916,第1卷,第1期:第57页
    [2]世英.《总统制与内阁制》.《民铎》,1916,第1卷,第1期:第57页
    [3]世英.《总统制与内阁制》.《民铎》,1916,第1卷,第1期:第58页
    [4]世英.《总统制与内阁制》.《民铎》,1916,第1卷,第1期:第59页
    [5]世英.《总统制与内阁制》.《民铎》,1916,第1卷,第1期:第59页
    [6]谷钟秀.《论总统制》.《正谊》,1913,第1卷,第2期:第2页
    [7]谷钟秀.《论总统制》.《正谊》,1913,第1卷,第2期:第2-3页
    [8]谷钟秀.《论总统制》.《正谊》,1913,第1卷,第2期:第3页
    [9]谷钟秀.《论总统制》.《正谊》,1913,第1卷,第2期:第3页
    [10]谷钟秀.《论总统制》.《正谊》,1913,第1卷,第2期:第3页
    [1]谷钟秀.《论总统制》.《正谊》,1913,第1卷,第2期:第4页
    [2]谷钟秀.《论总统制》.《正谊》,1913,第1卷,第2期:第6页
    [3]谷钟秀.《论总统制》.《正谊》,1913,第1卷,第2期:第6页
    [4]谷钟秀.《论总统制》.《正谊》,1913,第1卷,第2期:第6页
    [5]谷钟秀.《论总统制》.《正谊》,1913,第1卷,第2期:第6页
    [1]谷钟秀.《论总统制》.《正谊》,1913,第1卷,第2期:第7页
    [2]谷钟秀.《论总统制》.《正谊》,1913,第1卷,第2期:第7页
    [3]谷钟秀.《论总统制》.《正谊》,1913,第1卷,第2期:第7页
    [4]谷钟秀.《论总统制》.《正谊》,1913,第1卷,第2期:第7-8页
    [5]谷钟秀.《论总统制》.《正谊》,1913,第1卷,第2期:第8页
    [6]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80页
    [7]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81页
    [8]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82页
    [9]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82页
    [1]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83页
    [2]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82页
    [3]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83页
    [4]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83页
    [5]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83页
    [6]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83页
    [7]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83页
    [8]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84页
    [1]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84页
    [2]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85页
    [3]《论内阁制一》.《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14页
    [4]《论内阁制二》.《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16页
    [1]《论内阁制二》.《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17页
    [2]《告反对内阁制者》,《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13页
    [3]《内阁剖果不合共和精神乎?》,《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13页
    [4]《内阁制果不合共和精神乎?》,《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14页
    [5]《内阁制果不合共和精神乎?》.《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14页
    [1]《内阁制与共和》.《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18页
    [2]《内阁制度论》.《民国汇报》.1913,第3期:第8页
    [3]《内阁制度论》.《民国汇报》.1913,第3期:第8页
    [4]《内阁制度论》.《民国汇报》.1913,第3期:第8页
    [5]《内阁制度论》.《民国汇报》.1913,第3期:第8页
    [6]《内阁制度论》.《民国汇报》.1913,第3期:第9页
    [7]《内阁制度论》.《民国汇报》.1913,第3期:第9页
    [8]《内阁制度论》.《民国汇报》.1913,第3期:第9页
    [9]《内阁制度论》.《民国汇报》.1913,第3期:第9页
    [10]《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3页
    [11]《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3页
    [12]《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3页
    [1]《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4页
    [2]《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4页
    [3]《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4页
    [4]《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4页
    [5]《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5页
    [6]《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5页
    [7]《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6页
    [1]《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7页
    [2]《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8页
    [3]《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8页
    [4]《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8页
    [5]《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8页
    [6]《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 页
    [7]《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9页
    [1]《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11页
    [2]《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11页
    [3]《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12页
    [4]《总统制与内阁制》.《独立周报》.1913.第24期:第13页
    [5]《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1页
    [6]《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1-2页
    [7]《共和政治商榷沦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2页
    [8]《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3页
    [9]《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3页
    [1]《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3页
    [2]《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3页
    [3]《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4页
    [4]《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5页
    [5]《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5页
    [6]《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5页
    [7]《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6页
    [1]《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8-9页
    [2]《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11页
    [3]《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11--12页
    [1]《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14页
    [2]《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16页
    [3]《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16页
    [4]《共和政治商榷论上篇》.《进步》.1913,第4卷,第3期:第18页
    [5]《宪法新闻》,1913.第4期:《舆论一束》
    [6]《宪法新闻》,1913.第18期:《舆论一束》
    [1]《宪法新闻》,1913.第8期:《舆论一束》
    [2]《宪法新闻》,1913.第8期:《舆论一束》
    [3]《总统制与党争》,《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16页
    [4]《总统制与党争》,《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16页
    [5]《总统制与党争》,《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16页
    [6]《内阁制与共和》.《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18页
    [7]《内阁制与共和》.《民国汇报》.1913,第1期:第18页
    [1]凤文祺.《内阁制与总统制》.《言志》,1913年,第1期
    [2]《共和政治商榷论下篇》.《进步》.1913,第4卷,第4期:第4页
    [1]《共和政治商榷论上篇》.《进步》.1913,第4卷,第3期:第5-6页
    [2]《共和政治商榷论上篇》.《进步》.1913,第4卷.第3期:第6页
    [3]《共和政治商榷论上篇》.《进步》.1913,第4卷,第3期:第7页
    [4]《共和政治商榷论上篇》.《进步》.1913,第4卷,第3期:第8页
    [5]《共和政治商榷论上篇》.《进步》.1913,第4卷,第3期:第9页
    [6]《共和政治商榷论上篇》.《进步》.1913,第4卷.第3期:第10页
    [7]《共和政治商榷论上篇》.《进步》.1913,第4卷,第3期:第10页
    [1]《共和政治商榷论上篇》.《进步》.1913,第4卷,第3期:第14页
    [2]《共和政治商榷论上篇》.《进步》.1913,第4卷,第3期:第18页
    [1]刘馥.《论解散权》.《宪法新闻》,1913,第12期:第1页
    [2]章士钊.《论国务员同意权》.《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638页
    [1]刘劲松.《民初议会政治的研究(1911-1913年)》.[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第141页
    [2]《任用国务员须经国会同意问题》.《大中华杂志》.1916,第2卷,第12期:第4页
    [1]步洲.《论国务员同意权》.《独立周报》,1913,第21期:第13页)
    [2]步洲.《论国务员同意权》.《独立周报》,1913.第21期:第13页
    [3]步洲.《论国务员同意权》.《独立周报》,1913,第21期:第13页
    [4]阙名.《申论同意权》.《民国经世文编》.上海:经世文社,1914年:第1174页
    [5]阙名.《申论同意权》.《民国经世文编》.上海:经世文社,1914年:第1175页
    [1]阙名.(《圉务员经国会同意之研究》.《民国经世文编》.上海:经世文社,1914年:第1165-1166页
    [2]彬尹.《论国务员同意权》.《独立周报》,1913,第23期:第8页
    [3]吴琴荪.《民国宪法商榷之要点》.《震旦》,1913,第3期:第42页
    [1]梁启超.《同意权与解散权》.《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77-2578页
    [2]梁启超.《同意权与解散权》.《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78页
    [3]梁启超.《同意权与解散权》.《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78页
    [4]《宪法新闻》.1913,第2期:舆论一束
    [5]《宪法新闻》.1913,第2期:舆论一束
    [6]《宪法新闻》.1913,第2期:舆论一束
    [1]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18页
    [2]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1页
    [3]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0页
    [4]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0页
    [5]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0页
    [6]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0页
    [7]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1页
    [1]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19页
    [2]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19页
    [3]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18页
    [4]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19页
    [5]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18页
    [6]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0页
    [7]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34页
    [8]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34页
    [9]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34页
    [1]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34页
    [2]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34页
    [1]刘馥.《论解散权》.《宪法新闻》,1913,第12期:第1页
    [2]《宪法新闻》.1913,第10期:舆论择要
    [3]卧义.《三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49页
    [4]饶寓庸.《说解散权》.《宪法新闻》.1913,第13期:第1页
    [5]《大总统解散权参议院问题》.《独立周报》.1913,第23期:第1页
    [6]《大总统解散权参议院问题》.《独立周报》.1913,第23期:第1页
    [1]吴仲慈编.《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论坛异同集萃 第19页
    [2]卧义.《三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44页
    [3]饶寓庸.《说解散权》.《宪法新闻》.1913,第13期:第1页
    [4]刘馥.《论解散权》.《宪法新闻》,1913,第12期:第4页
    [1]刘馥.《论解散权》.《宪法新闻》,1913,第12期:第5页
    [2]刘馥.《论解散权》.《宪法新闻》,1913,第12期:第5页
    [3]刘馥.《论解散权》.《宪法新闻》,1913,第12期:第1页
    [4]吴琴荪.《民国宪法商榷之要点》.《震旦》,1913,第3期:第44页
    [5]《宪法新闻》.1913,第8期:舆论一束
    [6]《宪法新闻》.1913,第8期:舆论一束
    [7]《宪法新闻》.1913,第8期:舆论一束
    [8]《宪法新闻》.1913,第2期:舆论一束
    [9]《宪法新闻》.1913,第2期:舆论一束
    [10]高一涵.《解散权之积极观》.《甲寅》(日刊),1917年12月1日
    [1]《总统解散议会权》,《独立周报》,1913,第22期:第3页
    [2]《总统解散议会权》,《独立周报》,1913,第22期:第2-3页
    [3]《一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35页
    [4]《一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35页
    [5]《一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36页
    [6]《一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36页
    [7]《一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36页
    [8]《一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36页
    [1]《一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37-38页
    [2]《一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38页
    [3]《一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38页
    [4]《总统解散议会权》,《独立周报》,1913,第22期:第4-5页
    [5]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301页
    [6]晓洲.《总统解散国会问题之研究》.《进步》,1913年,第4卷,第1期:第1-8页
    [7]《总统解散议会权》,《独立周报》,1913,第22期:第5页
    [1]《总统解散议会权》,《独立周报》,1913,第22期:第6页
    [2]《总统解散议会权》,《独立周报》,1913,第22期:第6页
    [3]《总统解散议会权》,《独立周报》,1913,第22期:第7页
    [4]《宪法新闻》.1913,第10期:舆论择要
    [5]《宪法新闻》.1913,第2期:舆论一束
    [6]晓洲.《总统解散国会问题之研究》.《进步》,1913年,第4卷,第1期:第5页
    [1]《宪法新闻》.1913,第2期:舆论一束
    [2]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58页
    [3]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58页
    [4]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58页
    [1]卧义.《三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45页
    [2]卧义.《三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45页
    [3]卧义.《三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46页
    [4]卧义.《三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46页
    [5]《大总统解散权参议院问题》.《独立周报》.1913,第23期:第3页
    [6]《大总统解散权参议院问题》.《独立周报》.1913,第23期:第4页
    [7]《大总统解散权参议院问题》.《独立周报》.1913,第23期:第4页
    [1]《大总统解散权参议院问题》.《独立周报》.1913,第23期:第5页
    [2]《一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39页
    [3]《一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39页
    [4]《一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39-40页
    [5]《一说解散权》.《震旦》,1913,第3期:第40页
    [6]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5页
    [1]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5页)
    [2]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5页
    [3]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4页
    [4]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4页
    [5]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4页
    [6]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4页
    [7]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6页
    [1]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6页
    [2]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第226页
    [1]《中国立国之大方针》.《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01页
    [2]《论解散权与不信任投票》,《章士钊全集》第四卷,第49页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1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1-62页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78页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78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05页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05页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05页
    [5]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06页
    [6]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06页
    [7]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06页
    [8]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06页
    [9]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06页
    [10]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83页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85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86页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916页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916页
    [5]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918页
    [6]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05-408页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19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19页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97页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97页
    [5]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95页
    [6]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97页
    [7]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76页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76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76页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76页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76页
    [5]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76页
    [6]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77页
    [7]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78页
    [8]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901页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438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439页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441页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442页
    [5]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442页
    [6]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442页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442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442页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058页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297页
    [5]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058页
    [6]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050页
    [7]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045页
    [8]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108页
    [9]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111页
    [10]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111页
    (11)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112页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488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61页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07页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04页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04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04页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01页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04页
    [5]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04页
    [6]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04页
    [7]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04页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67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67页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67页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67页
    [5]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68页
    [6]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68页
    [7]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494页
    [8]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499页
    [9]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64页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01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03页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01页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01页
    [5]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02页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03-2506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499页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499页
    [4]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78页
    [5]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578-2579页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455页
    [2]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901页
    [1]本节内容部分已发表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章士钊内阁制思想述评》,吴建铭,2009.第2期:第267-271页
    [2]序,《章士钊社会政治思想》(1903-1927年),邹小站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2页
    [3]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20-522页
    [4]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46页
    [5]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46-547页
    [1]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20页
    [2]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21-22页
    [3]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641页
    [4]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33页
    [5]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1页
    [6]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2页
    [7]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32页
    [8]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32页
    [9]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4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6页
    [1]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4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49页
    [2]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728页
    [1]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85页
    [2]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85-586页
    [3]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86页
    [1]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87页
    [2]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87页
    [3]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22页
    [4]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97页
    [1]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729页
    [2]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21页
    [3]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21页
    [4]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729页
    [5]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729页
    [6]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99页
    [7]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600页
    [1]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98页
    [2]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99页
    [3]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99页
    [4]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92页
    [5]章士钊.《章上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39页
    [6]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40页
    [7]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40页
    [8]章士钊.《章上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40页
    [9]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41页
    [10]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28页
    (11) 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46页
    [1]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46页
    [2]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48页
    [3]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368页
    [4]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368页
    [5]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65页
    [6]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67页
    [7]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92页
    [8]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92页
    [1]章士钊.《章士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600页
    [2]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473页
    [3]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473页
    [4]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474页
    [5]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475页
    [6]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475页
    [7]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475页
    [8]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475页
    [9]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475页
    [10]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475-476页
    (11) 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31页
    (12) 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31页
    (13) 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14页
    [1]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30页
    [2]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31页
    [3]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34页
    [4]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458-459页
    [5]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67页
    [6]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419页
    [7]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367页
    [1]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446页
    [2]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390页
    [3]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640-641页
    [4]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429页
    [1]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2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547页
    [2]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4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49页
    [3]章士钊.《章士钊全集》,第4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第49页
    [1]本节内容部分发表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张东荪内阁制思想述评》,吴建铭,2009.第1期:第62-66页
    [2]张东荪.《新哲学论丛》,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序第2页
    [1]张东荪.《中国共和前途之最后裁判》,《正谊》,1914,第1卷第3期:第5页
    [2]张东荪.《中国共和前途之最后裁判》,《正谊》,1914,第1卷第3期:第12页
    [3]张东荪.《中国共和前途之最后裁判》,《正谊》,1914,第1卷第3期:第13页
    [4]张东荪.《政制论上》,《甲寅》,1915,第1卷7期:第6页
    [5]张东荪.《政制论(上)》,1915年,《甲寅》,第1卷第7期:第6页
    [1]张东荪.《政制论(上)》,1915年,《甲寅》,第1卷第7期:第6页
    [2]张东荪.《政制论(上)》,1915年,《甲寅》,第1卷第7期:第16页
    [3]张东荪.《政制论上》,《甲寅》,1915,第1卷7期:第7页
    [4]张东荪.《政制论(上)》,1915年,《甲寅》,第1卷第7期:第16页
    [5]张东荪.《政制论上》,《甲寅》,1915,第1卷8期:第16页
    [6]张东荪.《政制论(上)》,1915年,《甲寅》,第1卷第7期:第16页
    [7]张东荪.《政制论(上)》,1915年,《甲寅》,第1卷第7期:第16页
    [8]张东荪.《政制论上》,《甲寅》,1915,第1卷8期:第12页
    [1]张东荪.《政制论下》,《甲寅》,1915,第1卷8期:第9页
    [2]张东荪.《吾人之统一的主张》,《正谊》,1915,第1卷第8期:第12页
    [3]张东荪.《吾人之统一的主张》,《正谊》,1915,第1卷第8期:第14页
    [1]张东荪.《内阁论(续)》,《正谊》,1914,第1卷第2期:第14页
    [2]张东荪.《内阁论(续)》,《正谊》,1914,第1卷第2期:第9页
    [1]张东荪.《内阁论(续)》,《正谊》,1914,第1卷第2期:第12页
    [2]张东荪.《内阁论(续)》,《正谊》,1914,第1卷第2期:第12页》
    [3]张东荪.《论统治权总揽者之有无》,《庸言》,1913,第1卷第11期:第5页
    [1]张东荪.《论统治权总揽者之有无》,《席言》,1913,第1卷第11期:第5页
    [2]张东荪.《内阁论(续)》,《正谊》,1914,第1卷第2期:第15页
    [3]张东荪.《内阁论(续)》,《正谊》,1914,第1卷第2期:第16页
    [4]张东荪.《内阁制精神》,《庸言》,1913,第1卷19期:第1-11页
    [1](韩)吴炳宇.《民初张东荪国家建设构想的形成》,《近代中国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第一版,第88页
    [1]本节内容部分发表在《福州大学学报》,《吴贯因立法与行政关系思想述评》,吴建铭,2009.第2期:第75-78页;《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吴贯因立法与行政关系思想述评》,吴建铭,2009.第3期:第48-52页
    [1]吴贯因.《宪法问题之商榷》.《庸言》.1913,第1卷11期:第3页
    [2]吴贯因.《共和国之行政权》.《庸言》.1913,第1卷第1期:第1页
    [1]吴贯因.《中国共和政治之前途》,《庸言》,1913,第1卷第22期:第4页
    [2]吴贯因.《中国共和政治之前途》,《庸言》,1913,第1卷第22期:第5页
    [3]吴贯因.《中国共和政治之前途》,《庸言》,1913,第1卷第22期:第5-6页
    [4]吴贯因.《中国共和政治之前途》,《庸言》,1913,第1卷第22期:第9页
    [5]吴贯因.《宪法问题之商榷》,《庸言》,1913,第1卷11期:第3页
    [1]吴贯因.《共和国体与责任内阁》,《庸言》,1913,第1卷第12期:第2页
    [2]吴贯因.《共和国体与责任内阁》,《庸言》,1913,第1卷第12期:第4页
    [1]吴贯因.《共和国之行政权》,《庸言》,1912,第1卷第1期:第6页
    [2]吴贯因.《政府与国会之权限》.《庸言》,1912,第1卷第2期:第1页
    [1]吴贯因.《政府与国会之权限》.《庸言》,1912,第1卷第2期:第1页
    [2]吴贯因.《政府与国会之权限》.《庸言》,1912,第1卷第2期:第2页
    [3]吴贯因.《政府与国会之权限》.《庸言》,1912,第1卷第2期:第3页
    [4]吴贯因.《政府与国会之权限》,《庸言》,1912,第1卷第2期:第3页
    [5]吴贯因.《政府与国会之权限》,《庸言》,1912,第1卷第2期:第4页
    [1]吴贯因.《政府与国会之权限》,《庸言》.1912,第1卷第2期:第3页
    [1]郑大华 邹小站主编.《民初宪法争衡中的几个问题》.《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郑大年 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8:第22页
    [1]《社评:修正宪稿中行政体制问题》,《大公报》,1934年7月28日
    [1]吴仲慈编.《中华民国宪法吏前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214页
    [2]吴仲慈编.《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214页
    [3]吴仲慈编.《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214页
    [4]吴仲慈编.《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214页
    [5]吴仲慈编.《中华民国宪法史后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214页
    [6]张知本.《怎样才是五权宪法》.《东方》,1934年,第31卷第8期:第15页
    [7]吴仲慈编.《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99页
    [8]吴仲慈编.《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第99页
    [9]郑大华.《民国思想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294页
    [1]鲍明钤.《中国民治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125页
    [2]鲍明钤.《中国民治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125页
    [3]鲍明钤.《中国民治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125页
    [1]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230页
    [2]章熊.《中华民国的内阁》.北平:古城书社编译所,1928:第76页
    [3]章熊.《中华民国的内阁》.北平:古城书社编译所,1928:第76页
    [4]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226页
    [5]郭德高.《三权分立与我国》.《努力周报》,1924年4月11日,64期
    [6]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297页
    [7]萧一山.《总统制与中国》.《努力周报》,1923年4月15日,第48期
    [8]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521页
    [1]章熊.《中华民国的内阁》.北平:古城书社编译所:1928:第70页
    [2]章熊.《中华民国的内阁》.北平:古城书社编译所,1928:第71页
    [3]章熊.《中华民国的内阁》.北平:古城书社编译所,1928:第72页
    [4]章熊.《中华民国的内阁》.北平:古城书社编译所,1928:第75页
    [5]章熊.《中华民国的内阁》.北平:古城书社编译所,1928:第76页
    [6]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829页
    [7]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567页
    [8]萧一山.《总统制与中国》.《努力周报》,1923年4月15日,第48期
    [9]萧一山.《总统制与中国》.《努力周报》,1923年4月15日,第48期
    [1]萧一山.《总统制与中国》.《努力周报》,1923年4月15日,第48期
    [2]萧一山.《总统制与中国》.《努力周报》,1923年4月15日,第48期
    [3]张宪文主编.(《民国研究》.第2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54页
    [4]本节内容部分已发表在《龙岩学院学报》,《孙中山先生立法与行政关系思想的探析》,吴建铭,2008.第5期:第22-24页
    [1]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539页
    [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20页
    [3]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31页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31页
    [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445页
    [3]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445页
    [4]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529页
    [5]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523页
    [6]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30页
    [7]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30页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30页
    [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445页
    [3]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445页
    [4]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445页
    [5]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445页
    [6]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30页
    [7]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31页
    [8]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649页
    [9]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399-400页
    [1]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190页
    [2]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t997:第226页
    [3]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228页
    [4]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190页
    [5]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190页
    [6]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197页
    [7]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208页
    [8]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228页
    [9]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230页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226页
    [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吏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297页
    [3]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297页
    [4]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829页
    [5]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521页
    [6]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829页
    [7]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829页
    [1]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567页
    [2]孟庆鹏编.《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第190页
    [3]张宪文主编.(《民国研究》.第2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54页
    [1]《社评:修正宪稿中行政体制问题》,《大公报》,1934年7月28日
    [2]张知本.《怎样才是五权宪法》.《东方》,1934年,第31卷第8期:第15页
    [3]林家端.《宪法初稿中关于政制问题之商榷》.《东方》,1934年:,第31卷第8期:第31页
    [1]林家端.《宪法初稿中关于政制问题之商榷》.《东方》,1934年,第31卷第8期:第31页
    [2]张佛泉.《宪草修正案中之中央体制》.《国闻周报》,1934年,第11卷第33期:第1-6页
    [1]钱端升.《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东方》,1934,第31卷第21期,第5-10页
    [2]潘大逵(《总统制?委员制?内阁制?》《自由言论(半月刊)》1933年,第1卷第8期:第9页
    [3]周鲠生.《宪法草案评》.《东方》,1934,第31卷,第8期:第18页
    [4]周鲠生.《宪法草案评》.《东方》,1934,第31卷,第8期:第20页
    [1]周鲠生.《宪法草案评》.《东方》,1934,第31卷,第8期:第21页
    [2]周鲠生.《宪法草案评》.《东方》,1934,第31卷,第8期:第21页
    [3]周鲠生.《中华民国宪法革案评》,《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第6卷第4期
    [4]罗隆基.《五权宪法?-权宪法》.《天津益世报》,1936年5月19日
    [5]罗隆基.《五权宪法?-权宪法》.《天津益世报》,1936年5月19日
    [1]吴经熊 黄公觉.《中国制宪史》.上海:上海书店,1989:第465页
    [2]吴经熊 黄公觉.《中国制宪史》.上海:上海书店,1989:第466页
    [3]吴经熊 黄公觉.《中国制宪史》.上海:上海书店,1989:第466-468页
    [4]庄心在.《中国中央行政制度之前景》.《东方》,1933年,第30卷第11期
    [5]杨玉清.《今后中国政治制度商榷》.《国闻周报》,1933,第10卷第11期:第4页
    [6]杨玉清.《今后中国政治制度商榷》.《国闻周报》,1933,第10卷第11期:第4页
    [1]杨玉清.《今后中国政治制度商榷》.《国闻周报》,1933,第10卷第11期:第5页
    [2]杨玉清.《今后中国政治制度商榷》.《国闻周报》,1933,第10卷第11期:第5页
    [3]刘仁德.《宪法草案上的几个问题》.《国闻周报》,1936,第13卷第40期:第5页
    [4]涂允檀.《评宪草修正案》.《国闻周报》.1934年,第11卷第36期,第9页
    [5]吴经熊 黄公觉.《中国制宪史》.上海:上海书店,1989:第467页
    [1]吴经熊 黄公觉.《中国制宪史》.上海:上海书店,1989:第466页
    [2]孙科.《中国宪法的几个问题》.《东方》,1934,第31卷第21期,第50页
    [3]孙科.《中国宪法的几个问题》.《东方》,1934,第31卷第21期,第51页
    [4]吴经熊 黄公觉.《中国制宪史》.上海:上海书店,1989:第463-P464页
    [5]郑大华.《民国思想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294页
    [1]张君劢.《宪政之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85页,第184页
    [2]《召集国民大会 实行宪政决议案》,《国民参政会纪实(上)》,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1985:第593页
    [3]《四届参政会的成就》,《国民参政会纪实(上)》,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1985:第625页
    [1]罗隆基.《五五宪草之修正》.《再生》,1940,第45期:第5页
    [2]楼桐孙.《评驳“议政宪草”“系统论”》.《时事类编特刊》,宪政宪草专号,1940,第53期
    [3]《国民参政会纪实(上)》.重庆出版社出版,198:第446页.第462页
    [4]《国民参政会纪实(上)》.重庆出版社出版,1985:第463页
    [5]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书籍出版社,2004:第113页
    [1]《国民参政会纪实(上)》,重庆出版社出版,1985:第685页
    [2]张君劢:《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第182页
    [3]曹健民等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第60页
    [4]张君劢:《中国新宪法起草经过》,《再生》1948年第220期:第3-5页
    [5]张君劢:《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82,193页
    [6]张君劢:(《中国新宪法起草经过》,《再生》1948年第220期:第3-5页
    [7]邱钱牧等编:《民主革命时期的民主党派》第二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第212页
    [1]《曾琦代表中国青年党提出关于宪法问题四项主张》,《政治协商会议纪实》,重庆出版社,1989:第423-425页
    [2]《中国青年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档案出版社,1988:第84页
    [3]《中国青年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档案出版社,1988:第87页
    [4]《中国青年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档案出版社,1988:第287页
    [5]张君劢:《中国新宪法起草经过》,《再生》1948年第220期:第3-5页
    [6]张君劢:《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90页
    [7]邓野:《联合政府与-党训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96-300页
    [1]张君劢:(《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97页
    [2]石毕凡:《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宪政思潮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第231页
    [1]张君劢:(《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97,196页
    [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历史人物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第238页
    [3]张君劢:(《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96页
    [4]石毕凡:《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宪政思潮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第228-233页
    [1]《国民大会特缉》,1947年初版,:第47页
    [2]《国民大会特缉》,1947年初版,:第182页
    [3]《国民大会特缉》,1947年初版,:第47页
    [4]张君劢:《中国新宪法起草经过》,《再生》1948年第220期,:第3-5页
    [5]张君劢:《宪政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192页
    [1]吉尔伯特·罗兹曼(美)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353页
    [2]冯峰:(《国难之际的思想界》,山东:三泰出版社2007:第34页
    [1]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上海书籍出版社,2004:第3页
    《时务报》,梁启超主编.
    《中国新报》
    《时报》
    《国民报》
    《政法学报》
    《震旦》
    《庸言》
    《甲寅》
    《宪法新闻》
    《时事新报》
    《独立周报》
    《民铎》
    《正谊》
    《进步》
    《大中华》
    《民国汇报》
    《努力周报》
    《法政季刊》
    《时报》
    《万国公报》
    《东方》
    《国闻周报》
    《再生》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下),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2.、3卷,张枬,王忍之主编,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
    《宪法起草委员会会议录》1913
    《政府公报》,1912年,上海:上海书店发行,(影印本)
    《民国经世文编》.上海:经世文社,1914年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夏新华等整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民初政孚與二次革命》,朱宗震杨光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海国图志(中册)》,魏源.,长沙:岳麓书社,1998
    《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校邠庐抗议》,冯桂芬 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1版
    《弢园文录外编》,王韬 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1版
    《唐才常集》.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所编.北京:中华书局,1982:
    《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宋教仁集》(上、下)..陈旭麓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武汉大学历史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下册)》.丘权政,杜春和选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蔡松坡集》.曾业英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梁启超文选》(上、下),夏晓红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8月1版
    《回顾录》,邹鲁著,岳麓书社,2000年9月1版
    《章士钊全集》第1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孙中山全集》第1-10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
    《孙中山文集》.孟庆鹏编.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国民参政会纪实》,(上、下)重庆:重庆出版社出版,1985
    《政治协商会议纪实》,重庆出版社,1989
    《中国青年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档案出版社,1988
    《国民大会特缉》,1947年初版
    李根源:《中华民国宪法史案》,国闻社,1913
    吴仲慈编.《中华民国宪法史》(前编、后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辑.台北:文海出版社
    吴经熊 黄公觉.《中国制宪史》.上海:上海书店,1989
    章熊.《中华民国的内阁》.北平:古城书社编译所,1928
    鲍明钤.《中国民治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
    《民国议会制研究》.薜恒.[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
    《民初议会政治研究(1911-1913年)》.刘劲松.[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本)》,熊月之.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吴雁南等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民国思想史》.郑大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公权力研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胡建森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走向宪政的立法》.李林: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主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国会政体:美国政治研究》,[美]W.威尔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美国总统制》.[英]拉斯基.何子衡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康有为政论集(上、下)》,汤志钧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
    《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顾维钧.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戴高乐言论集》.戴高乐.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
    《希望回忆录》.戴高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主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1983年.第12期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郑大华、邹小站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
    《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冯天瑜 谢贵安 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8月一版
    《强势民主》(美)本杰明·巴伯 著 彭斌 吴润州 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年5月1版
    《法治与“民主迷信“--一个法治主义者眼中的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秩序》潘维 著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3年5月1版
    《中国:挑战腐败》主编:胡鞍钢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1月1版
    《中国简明史学史》 霍林东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8月1版
    《史学方法论》杜维运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1版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李剑鸣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1月1版
    《从古典思想到现代政制》主编:高全喜 法律出版社 2008年4月1版
    《民国初年的进步党与议会政党政治》张永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3月1版
    《近代中国宪法与宪政研究》 夏新华等 著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年9月1版
    《中间党派与中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宪政运动》 常保国 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1版
    《现代民治政体》(上、下)(英)詹姆斯·布赖斯 著 张慰慈等 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1版
    《政治发展与民主转型》 吴文程 著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8年4月1版
    《比较政治学导论》 张小劲 景跃进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3月2版
    《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额概念与理论》,主编:燕继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1版
    《袁氏当国》,唐德刚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1版
    《武夫当国》(1-5卷),陶菊隐 著,海南出版社,2006年10月1版
    《中国近现代史通史》(1-10卷),主编:张海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1版
    《民国初年的政党》,张玉法 著,岳麓书社,2004年10月1版
    《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主编:郑大华 邹小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1版
    《失败的遗产》,严泉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1版
    《北洋军阀史》(上、下),来新夏等 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版
    《北洋政府简史》(上、下),主编:郭剑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1版
    《盛世危言》(上、下),郑观应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1版
    《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史纲》,楚双志 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0月1版
    《民主理论:困境和出路》,何包钢 著,法律出版社,2008年3月1版
    《民主四讲》,王绍光 著,三联书店,2008年8月1版
    《政府论》(上、下),(英)洛克 著,叶启芳 翟菊农 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2月1版
    《代议制政府》,(英)J·S·密尔,汪瑄 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6月1版
    《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荷)亨利·范·马尔赛文 格尔·范·德·唐 著,陈云生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10月1版
    《论法的精神》(上、下),(法)孟德斯鸠 著,张雁深 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3月1版
    《联邦党人文集》,(美)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 著,程逢如 在汉 舒逊 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6月1版
    《袁世凯传》,候宜杰 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1版
    《护法运动史》,莫世祥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1版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主编:朱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1版
    《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张朋园 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8月1版
    《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著,吴寿彭 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1版
    《宪政与分权》,(英)M·J·C·维尔 著,苏力 译,三联书店,1965年8月1版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报告》,主编;刘智峰,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6月1版
    《梁启超传》,李喜所 元青 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1版
    《改革中国政治体制》,周天勇等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9月1版
    《袁世凯传》,李宗一 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8月1版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李剑农 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1版
    《晚清史探微》,孔祥吉 著,巴蜀书局,2001年1月1版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陈万雄 著,三联书店,1997年1月1版
    《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焦润明 著,中华书局,2006年11月1版
    《军绅政权》,陈志让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1月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张灏 著,崔志海 葛夫平 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2月1版
    《孙中山在民国初年的决策研究》,朱宗震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1版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吴敬琏 著,三联书店,2007年9月1版
    《美洲历史》,主编:徐海山,线装书局,2006年9月1版
    《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马勇 著,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1月1版
    《权力政治学》,李景鹏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1版
    《美国国会史》,蒋劲松 著,海南出版社,1992年9月1版
    《走出晚清》,李扬帆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1版
    《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高毅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1版
    《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李育民 著,中华书局,2006年9月
    《劝学篇》,张之洞 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1版
    《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历史教学》编辑部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1版
    《中国代表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邹平学 著,重庆出版社,2005年8月1版
    《“第三波”与21世纪中国民主》,李良栋 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
    《当代欧洲政治思想》,萨尔沃·马斯泰罗内 编,黄光华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7月1版
    《制度纵横谈》,曹沛霖 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1版
    《清末明初历史与社会》,胡绳武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1版
    《武夫专制梦》,张鸣 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11月1版
    《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王玉华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1版
    《比较政治制度》,曹沛霖等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1版
    《西方宪政体系》(上、下),张千帆 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2版
    《英国史》,阎照祥 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1版
    《美国宪法原理》,(美)汉密尔顿 著,严欣淇 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2月 1版
    《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何勤华 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1版
    《英国近代国家的形成--16世纪英国国家机构与职能的变革》,郭方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1版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余英时 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1版
    《立法学教程》,周旺生 主编,法律出版社,1995年9月1版
    《违宪审查与权力制衡》,陈力铭 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9月1版
    《宪政挫折研究》,欧阳景根 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1版
    《宪政主义:观念与制度的转捩》王怡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1版
    《现代社会中的国家与公民--共和主义宪法理论为视角》,刘诚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9月1版
    《法理学的世界》,陈宏毅 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1版
    《选举及其相关权利研究--美国选举个案分析》,王雅琴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1版
    《宪政危机研究》,李伯超 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1版
    《儒家文化的困境》,萧功秦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1版
    《清末法政人的世界》,程燎原 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1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刘泽华 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1版
    《议会政治与现代中国》,程舒伟 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1版
    《喧嚣时代》,迈克·亚达斯等 著,大可等 译,三联书店,2005年10月1版
    《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研究》,王兴业 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严昌宏等 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1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创新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1版
    《请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下),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1979年7月1版
    《进化论与中国激进主义》,吴丕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1版
    《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自由主义》,(美)格里德 著 鲁奇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1版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徐万民 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9月1版
    《良宪论》,汪进元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1版
    《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薛松奎 编,三联书店,2003年1月1版
    《亚洲立宪主义研究》,韩大元 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2版
    《议会制度论》,(日)美浓部达吉 著,邹进芳 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1版
    《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伊保云 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1版
    《政治社会学》,(英)基斯·福克斯 著,陈崎等 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4月1版
    《近代中国宪政史》,殷啸虎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1年1版
    《剑桥中华民国史》(1、2卷),费正清 主编,章建刚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1版
    《法的价值论》,卓泽渊 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8月1版
    《法政治学》,卓泽渊,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1版
    《法治国家论》卓泽渊,法律出版社,2004年7月2版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张王忍 编,三联书店,1977年11月1版
    《皇帝与皇权》,周良宵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1版
    《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闫润鱼 著,新星出版社,2007年5月1版
    《政党政治》,施雪华 著,三联书店,1993年3月1版
    《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郑大华等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1版
    《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任剑涛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1版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李景治 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1版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张连国 著,红旗出版社,2005年5月1版
    《中国宪法史》,张晋藩 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 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2版
    《比较宪法》,王世杰 钱端升 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1版
    《民国政制史》(上、下),钱端升 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8月1版
    《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美)本杰明·史华兹 著,叶风美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1版
    《清末明初孔教运动研究》,范玉秋 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1 月1版
    《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干春松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1版
    《制度儒学》,干春松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1版
    《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张师伟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1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韦庆远 柏桦 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2版
    《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夏新华 整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美)胡安·J·林茨著,孙龙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1版
    《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美)赛缪尔·P·亨廷顿著,张岱云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3月1版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何俊志等 编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1版
    《文明的冲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美)赛缪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1998年3月1版
    《世界政治制度史》,洪波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1版
    《比较宪政史研究》,钟群 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1版
    《比较宪法与行政法》,龚祥瑞 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2月2版
    《中国文化的展望》,殷海光 著,三联书店,2002年12月1版
    《美国宪政生成的深层背景》,钱福臣 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1版
    《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日)依田憙家 著,卞立强 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1月1版
    《近代西方文化与日本明治宪法》,肖传国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1版
    《制度突破与文化变迁--透视日本宪政的百年历程》,魏晓阳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1版
    《法国政治制度史》,郭华榕 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1版
    《宪法原理解读》,马岭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1版
    《人民主权论》,肖军拥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1版
    《宪政哲学问题要论》,钱福臣 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6月1版
    《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文明》,(日)佐藤慎一 著,刘岳兵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1版
    《民国初年的法治思潮与法制建设》,李学智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1版
    《宪政之道》,张君励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1版
    《晚清政治新论》,王开玺 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1版
    《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公丕祥 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1版
    《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构建》,辛鸣 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1版
    《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曾小华 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1版
    《鸿爪集》,章开沅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7月1版
    《立宪主义的源流和发展》,王守田 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12月1版
    《旷代逸才》,杨度 著,东方出版社,1998年6月1版
    《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张德美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1版
    《以社会制约权力》,郭道久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1版
    《西方民主史》,应克复 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2月1版
    《宪法的政治理论》,(美)肯尼思·W·汤普森 编,张志铭 译,三联书店,1997年8月1版
    《社会主义宪政研究》,秦前红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1版
    《西方宪法史》,何勤华等 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1版
    《清末明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李明伟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1版
    《自由主义之累--胡适思想的现代阐释》,欧阳哲生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1版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邓野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1版
    《现代制度经济学》,盛洪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1版
    《危机中的变革》,萧功秦 著,三联书店,1999年1月1版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额现代化进程》,罗荣渠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1版
    《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陈永森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1版
    《宪法概念在中国的起源》,王德志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1版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美)列文森 著,郑大华 等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1版
    《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金光耀等 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1版
    《傀儡总统黎元洪》,刘振岚等 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1版
    《段祺瑞与皖系军阀》,黄征等 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1版
    《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林炯如等 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1版
    《立法者的法理学》,强世功 著,三联书店,2007年9月1版
    《中国近代思想时论续集》,王尔敏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4月1版
    《闲话民国》,吉迪 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1版
    《黄兴与辛亥革命》,萧致治等 著,岳麓书社,2005年6月1版
    《移植与异化》,杨绪盟 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1版
    《中国政党政治研究》,李金河 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2月1版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杨德山 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1版
    《宪政与民主》,萧公权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1版
    《晚清思想史》,郑大华 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1版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亨廷顿 著,刘军宁 译,三联书店,1998年10月1版
    《近代中国》(第十六辑),陈绛 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0月1版
    《走向世界的挫折》,(美)汪荣祖,岳麓书社,2000年10月1版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宪政思潮研究》石毕凡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1版
    《民主与近代中国》,李华兴 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8月1版
    《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张皓 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2月1版
    《五四运动史》,彭明 著,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2版
    《档房论史文编》,韦庆远 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1版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张皓 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1版
    《中国现代化史》,许纪霖等 主编,三联书店,1995年5月1版
    《张君励集》,吴小龙等 编,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1版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何兆武等 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8月1版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美)费正清 刘广京 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2月1版
    《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美)巴林顿·摩尔 著,拓夫 张东东 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10月1版
    《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 著,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7月1版
    《孙中山宪政思想研究》,牛彤 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5月1版
    《中国近代史研究》,张海鹏 龚云 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1版
    《探寻宪政之路--从现代化的视角检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宪政试验》,郭宝平朱国斌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1版
    《清末民初法文化流变》,贾国发 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1版
    《中国宪政史》,徐祥民等 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1版
    《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咨议局和省议会》,沈晓敏 著,三联书店,2005年5月1版
    《清末直隶宪政改革研究》,徐建平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1版
    《中国学者论民主与法治》,俞可平 主编,重庆出版社,2008年6月1版
    《真假共和--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上、下),朱宗震 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1版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张朋园 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8月1版
    《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张朋园 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2月1版
    《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张朋园 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1月1版
    《国难之际的思想界--1930年代中国政治出路的思想论争》,冯峰 著,三秦出版社,2007年7月1版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上、下),欧阳哲生 著,时事出版社,1999年1月1版
    《“五四”后三十年民主思想研究》,方敏 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8月1版
    《域外观念与本土政制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政制设计与参政》,邓丽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1版
    《法与宪政》,(英)W·Ivor·詹宁斯 著,龚祥瑞等 译,三联书店,1997年11月1版
    《政治哲学史》(上、下),(美)列奥·施特劳斯,李天然等 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1版
    《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闻黎明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0月1版
    《辛亥革命史》,朱育和 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1版
    《解析中国》,(美)古诺德 著,蔡向阳等 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7月1版
    《乙丑军阀变乱纪实》,古蓨孙著,中华书局,2007年4月1版
    《宽容与妥协》,郭华清 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1版
    《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迟云飞 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1版
    《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美)斯蒂芬·L·埃尔金 等 编,周叶谦译,三联书店,1997年8月1版
    《中国的军阀政治》,(美)齐锡生 著,萧延中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1版
    《民国政治与民国政治学》,王向民 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8月1版
    《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刘军宁著,三联书店,1998年12月1版
    《宪政文明》,陈驰等 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1版
    《宪法哲学导论》,江国华 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2月1版
    《宪政与权力》,周永坤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1版
    《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莫纪宏 著,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
    《宪法的理念与制度》,潘伟杰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1版
    《西方立宪主义的历史基础》,刘守刚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1版
    《宪法论》,张知本 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8月1版
    《代议制度比较研究》,周叶中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1版
    《宪法负责论》,刘广登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1版
    《晚清变法思想论丛》,汪荣祖 著,新星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英国宪法》,[英]沃尔特·白芝浩 著,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第1版
    《拉丁美洲国家政治制度研究》,袁东振 徐世澄 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立法:理想与变革》,江国华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中国古代立法文化研究》,史广全 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礼法融合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演进》,史广全 著,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治道变革与法精神转型》,王存河 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中国近代社会思潮》,高瑞泉 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行政行为研究--宪政下的行政行为基本理论》,马生安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端方与清末新政》,张海林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李细珠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袁世凯与北洋军阀》,苏智良 张华腾 邵雍 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孙中山全传》,李凡 著,北京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王绍光 著,三联书店,2007年9月第1版
    《新权威主义政权的民主转型》,胡尧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 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易中天 著,2005年11月第1版
    《民国思想家论》,郑大华 著,中华书局,2006年7月第1版
    《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齐涛 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3版
    《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虞和平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3版
    《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闾小波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自蕉 撰,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
    《民国政党史》,谢彬 撰,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
    《政党与民初政治》,戴天仇 等 撰,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
    《癸亥政变纪略》,刘楚湘 编撰,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
    《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吴虬 撰,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
    《直皖秘史》,]张一麟 著,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
    《甲子内乱始末纪实》,古蓨孙 撰,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
    《段祺瑞年谱》,吴廷燮撰,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
    《吴佩孚正传》,濑江浊物 撰,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
    《复辟半月记》,许指严 撰,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
    《辛壬日记》,《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宗方小太郎 撰,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
    《二十世纪中国法治回眸》,张晋藩 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美]布兰特利·沃马克 著,霍伟岸 刘晨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清末宪政史》 韦庆远 高放 刘文源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民主的模式》,[美]阿伦·利普哈特 著 陈崎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清末地方议会制度研究》,刁振娇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高旺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韩大元 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刘泽华 汪茂和 王兰仲 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制度设计与立法公正》,谢晖 陈金钊 肖金明 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监督制约机制》,赵宝云 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与人大代表谈西方议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 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郑允海 李秋生 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中外代议制度比较》,田穗生 高秉熊 吴卫生 苏祖勤 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6月第1版
    《比较宪法》,费巩 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宪法与制度创新》,朱福惠 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杨光斌 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张千帆 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宪法学--关于人权保障与权力控制的学说》,肖泽晟 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郭湛波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民国时期政体研究》,付春杨 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南京国民政府法制理论设计及其运作》,赵金康 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分权学说》,何华辉 许崇德 著,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 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蔡定剑 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6月第4版
    《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刘军宁 著,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美]萧公权 著 汪荣祖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比较宪法--宪法文本与宪法解释》,韩大元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3月第1版
    《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奥]凯尔森 著 沈宗灵 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林尚立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全国人大制度研究》,孙哲 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近代中国宪法文本的历史解读》,卞修全 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监督制约机制》,赵宝云 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与人大代表谈西方议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 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郑允海 李秋生 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中外代议制度比较》,田穗生 高秉熊 吴卫生 苏祖勤 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6月第1版
    《比较宪法》,费巩 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宪法与制度创新》,朱福惠 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杨光斌 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张千帆 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宪法学--关于人权保障与权力控制的学说》,肖泽晟 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郭湛波 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民国时期政体研究》,付春杨 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南京国民政府法制理论设计及其运作》,赵金康 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分权学说》,何华辉 许崇德 著,人民出版社,1986年2月第1版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 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蔡定剑 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6月第4版
    《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构建》,龚郭清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岭南维新思想述论》,宋德华 著,中华书局,2002年1月第1版
    《王权思想论》,刘泽华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美]E·博登海默 著 邓正来 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宪法·民主·对外事务》,[美]了;路易斯·亨金 邓正来 译,三联书店,1996年1月第1版
    《宪法通论》,白论 林广华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运行中的宪法》,刘松山 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王人博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民初对制宪问题的争论》.张玉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1983年.第12期
    《制度制约下的行政与立法关系》,沈有忠.《政治科学论丛》,台北:台湾大学政治学系,1994年3月,第23期
    《总统制、议会制及其它》,崔之元.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秋季(总第12期)》
    《“梁启超宪草”与民国初期宪政模式的选择》,李秀清撰,《现代法学》,2001年12月第23卷第6期;
    《<广州国民政府>序》,丁守和撰,《广东党史》,1997年第2期;
    《<临时约法>“因人立法”说辩正》,刘笃才撰,《法学研究》,2002年第5期;
    《<天坛宪法草案>与民初宪政选择的失败》,严泉撰,《开放时代》,2003年第5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文化透视》,陈晓枫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宪法原则》,彭毓花撰,《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第19卷第2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音正权撰,《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946年政协会议与中国宪政设计》,刘山鹰撰,《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
    《安福俱乐部与安福国会》,杨德山撰,《历史教学》,1999年第5期;
    《北京政治的常态和异态--关于黎元洪与段祺瑞府院之争的研究》,汪朝光撰,《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北洋时期第一届国会议员的政治社会化考察》,沈传亮撰,《学术探索》,2004年第4期;
    《从内阁制到总统制--从行政权的归属看袁世凯在民初对政治的整合》,孙继辉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8卷第6期;
    《从社会价值认同的角度比较<独立宣言>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命运》,高天琼撰,《晋阳学刊》,2003年第5期;
    《从宪政到“业治”:章士钊政治思想及其转变》,郭华清撰,《历史教学》,2004 年第9期;
    《从政党角度看内阁制在民初受挫》,周柏林撰,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1卷第1期;
    《从政治发展看近代中国议会内政党的产生》,岑树海撰,《人文杂志》,2004年第2期;
    《从政治文化看民初政体的失败》,梁光辉 牛丽娟撰,《鲁行经院学报》2001年第5期;
    《代议制民主政体的缺陷与改进》,曾纪茂撰,《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第一届国会选举再论》,刘劲松撰,《安徽史学》,2003年第3期;
    《段祺瑞及北洋皖系研究述评》,胡晓撰,《安徽史学》,1996年第4期;
    《多党议会内阁制的危机及演变》,胡伟撰,《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
    《国会解散与进步党的分裂瓦解》,张永撰,《安徽史学》2005年第6期;
    《甲午之前四人对西方议会制的认识》,薛恒撰,《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简论民国时期城市行政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发展趋势》,何一民撰,《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简论清末宪政视野下的司法独立》,简海燕撰,《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国近代军阀政治的形成及其影响》,赵学聪撰,《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版)》,1995年第3期;
    《立宪运动及立宪派与民初议会制的建立》,季鹏撰,《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5期;
    《陆征祥组阁风潮辨》,李学智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杨天宏撰,《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论民初的内阁制政体》,李育民撰,《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论民初国会的失败》,赵小平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论民国初年“人治”与“法治”之争》,许顺富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
    《论民国初年的监察制度机制与效能》,刘永撰,《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论民国初年的选举法》,熊秋良撰,《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1期;
    《论民国初年多党制的历史背景历史实践和历史教训》,李德兼撰,《民主》,2003年的9期;
    《论民国初年内阁制度之争及其实质》,姚琦撰,《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异化》,程舒伟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论民国初期的选举诉讼》,郭兴莲撰,《法学评论》,1997年第6期;
    《论民国初期政治议会失败的原因》,朱勇撰,《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论民国时期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妥协》,祝天智撰,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论明治宪法制体下的内阁更迭》,武寅撰,《日本研究》,1996年第3期;
    《论明治宪法体制下日本内阁与议会的关系》,武寅撰,《世界历史》,1996年第5期;
    《论明治宪法体制下日本议会的作用》,武寅撰,《日本学刊》,1996年第3期;
    《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关于内阁制与总统制的探索及其意义》,石柏林撰,《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
    《论清末立宪派的议会思想》,朱仁显撰,《学术月刊》,2002年第6期;
    《论孙中山与宋教仁的政体分歧》,杨逢银撰,《浙江学刊》,2002年第6期;
    《论洋务思潮发生与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傅美林撰,《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0卷第1期;
    《论中国近代议会思潮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误》,谢伟撰,《安徽史学》,1994年的2期;
    《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创新中的扭曲与失败》,陶鹤山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洛克的立法权论》,张红方撰,《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美国宪政思想对近代中国宪政的影响述评》,陈秋云撰,《法商研究》,2005年 第2期;
    《民初“思想界”解析--报刊媒介与读书人的生活形态》,章清撰,《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民初<天坛宪法草案>的制定与夭折》,崔巍撰,《钟山风雨》,2001年第6期;《民初内阁倒台的法学透视》,郑素撰,《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民初内阁制与宋教仁的政治理念》,薛恒撰,《民国档案》,2003年第4期;
    《民初议会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姬丽萍撰,《民国档案》,1996年第1期;
    《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及其原因分析》,朱旭红撰,《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民初政党政治与民主思想》,尚红娟撰,《兰州学刊》,2007年第1期;
    《民初知识分子对议会政治的反思与建构》,刘伟撰,《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
    《民国初年“四党”宪法讨论及其意义》,夏新华 刘鄂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民国初年的法制思潮》,李学智撰,《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
    《民国初年的四次选举》,余育国撰,《文史精华》2005年第1期;
    《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曾业英撰,《文史知识》,2001年第9朝;
    《民国初年的制宪之争》,张学继撰,《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2期;
    《民国初年多党议会制的追求与挫折》,刘兰青撰,《中央社会主义学报》,2001年第10期;
    《民国初年国民党的基层组织管窥》,李玉撰,《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
    《民国初年国旗问题反映的政治斗争》,贺素敏撰,《历史教学》,2006年第11期;
    《民国初年竞争性政党政治活动的悲剧性实践》,叶美兰撰,《社会科学辑刊物》,1999年第1期;
    《民国初年军队乱政玩法的历史教训》,里凡撰,《国防与军队建设史研究》,2000年第4期;
    《民国初年孙中山维护中国统一的努力与影响》,郭春梅撰,《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
    《民国初年孙中山政党思想述要》,谢淑娟 林石撰,《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1年第3期;
    《民国初年宪法危机--袁世凯与戴高乐宪法主张的对比分析》,张永撰,《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民国初年政党的离合及其影响》,王业兴撰,《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民国初年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成功与失败》,何虎生撰,《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民国初年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及其失败原因透视》,杨贺 王乾厚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第1期;
    《民国初年总统权力的确立及其演变(1912_1924)》,崔跃峰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民国初期共和政体失败原因及其思考》,陈金英撰,《人大研究》,2006年第9期;
    《民国临时参议院简论》,谢俊美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民国议会史研究述评》,薛恒撰,《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
    《民国之初实行的是总统制还是内阁制》,韩湘萍撰,《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3期;
    《民盟设计的议会民主制度的特点》,方敏撰,《历史教学》,2003年第9期;
    《民元前后中国政治的分裂与整合--兼论民初军阀政治之源起》,高海燕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民主政治:近代中国人的困境》,潘伟杰撰,《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内阁、国会与实力派军阀--20世纪20年代罗文干案始末》,经先静撰,《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南京临时参议院弹劾案风波》,李学智,《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改革》,邱远猷撰,《中州学刊》,2001年第6期;
    《南京临时政府与临时参议院的矛盾与对立》,李学智撰,《天津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
    《评民初第一届国会的党争》,刘伟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评宋教仁责任内阁制》,于文伟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评杨度民国初年的君主立宪主张》,季云飞撰,《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浅析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实践》,高俊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浅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缪国龙撰,《学海》,1997年第3期;
    《清末国会请愿运动平息以后立宪思潮的继续高涨》,卞修全撰,《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清末民初关于责任内阁制的理解、运用与争论》,肖光辉撰,《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权力制度化的追求与挫折》,邓丽兰撰,《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4期;
    《试比较日本近代内阁制与战后内阁制》,安成日 李渤撰,《日本问题研究》,1998年第2期;
    《试论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对战后中国政治蓝图的设计》,秦立海撰,《历史教学》2003年5期;
    《试论民国初关于国家体制的一场争论--<大中华杂志>与联邦制之争》,孔祥东撰,《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试论民国初年的总统选举制度》,叶利军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试论民国初年孙中山眼中的革命民主派》,谢淑娟撰,《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试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余勇撰,《绵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试析<中华民国宪法>制定过程的特征》,刘兰昌撰,《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试析民国初年民众、商人的政治态度--兼谈袁世凯民国专权的社会背景》,庄和灏撰,《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1期;
    《是内阁制还是总统制齐》,盛山西撰,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第5期;
    《宋教仁:不该遗忘的宪政精英》,陈章撰,《炎黄春秋》,2003年第9期;
    《宋教仁与<民立报>》,汤黎 余祖坤撰,《船山学刊》,2004年第3期;
    《孙中山的弹劾制研究考略》,黄建水撰,《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孙中山与宋教仁民初政见的比较研究》,陶用舒撰,《焦作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第1期;
    《唐绍仪与中国的民主共和》,陈建军 姜伟撰,《文史春秋》,2006年第8期;
    《唐绍仪与中国现代化--以任内阁总理期间为例》,姜伟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晚清中国对美国总统制的解读》,熊月之撰,《史林》,2007年第1期;
    《五四运动期间北京政府内部的派系矛盾和权力斗争》,张泽民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西方主要国家议会监督手段之比较》,吕艳滨撰,《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夏季号;《
    西文国家三种政治体制模式的特点》,唐海军撰,《当代世界》,2005年第3期;
    《现代化的迂流--民初省议会研究综述》,张爱华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现代宪政发展的一个趋势》,夏景标 王乐撰,《理论文萃》,2002年第4期;
    《宪政、议会、政党》,严存生撰,《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辛亥革命后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姜平撰,《档案史料与研究》,2001年第3期;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体设计反思》,卞修全 尹彦品撰,《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郑炳凯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新旧杂糅民国初年政治制度现代化之检视》,张玉龙撰,《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徐世昌与1916年内阁风潮的解决》,张淑娟撰,《史学月刊》,2007年第4期;
    《徐树铮与安福俱乐部》,吕茂兵撰,《安徽史学》,1996年第4期;
    《洋为中用:西方议会发展对中国人大制度的启迪》,孙哲撰,《人大研究》,2005年第2期;
    《议会思想之进入中国》,张朋园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议会政党的挫折民国初年广东的中国同盟会及国民党》,深町英夫撰,《开放时代》,2002年第5期;
    《英国议会制度的变迁:从“议会主权”到“行政集权”》,祁建平撰,《人大研究》,2006年第11期;
    《袁世凯组阁的法制意义》,陈晓东撰,《历史教学》,2005年12期;
    《张謇立宪思想剖析》,卫春回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张振武案与民初政党政治》,别琳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郭世东江淮法治》,郭世东撰,《江淮法治》,2007年第5期;
    《政党建置与民初政制走向--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的提出论起》,杨天宏撰,《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2期;
    《中国近代军阀政治探源》,久玉林撰,《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1期;
    《中国宪政尝试的破灭与宋教仁之死》,傅国涌撰,《领导文萃》,2002年第7期;
    《中国知识界对议会政治的认知与民国政制的演变》,邓丽兰撰,《河北学刊》,2004年第5期;
    《中西代议机关监督权之比较研究》,艾政文 胡松撰,《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重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侯贵生撰,《东方论坛》,1996年第3期;
    《总统制和议会制对经济政策影响之比较》,黄相怀 余树林撰,《学术论坛》2006年第1期;
    《总统制与议会制:民主巩固的体制视角》,谢岳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梁启超宪草”与民国初期宪政模式的选择》,李秀清撰,《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
    《有贺长雄古德诺与民国初年宪政体制的演变》,《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