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中国面孔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国人接触和学习西学的目的主要是救亡图存,这样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决定了任何一位西方思想家之所以能进入近代国人的视野并成为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因为信奉逆反价值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主观认定他的学说能够解决当时中国日益严峻的国家和社会问题,卢梭当然也不例外。由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的西方思想观念从一开始就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即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的是被他们所曲解的西方思想观念,所以我们不能笼统的说卢梭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要问的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理解的卢梭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文以卢梭在中国晚清知识界的政治形象为研究主题,目的是揭示出晚清时期卢梭在中国知识界的命运。晚清时期卢梭在中国知识界的政治形象问题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卢梭政治学说自身的特点与性质;二是晚清时期国人接触卢梭的主要渠道——中江兆民的《民约译解》;三是民权与革命话语的流行。本文首先对本原的卢梭思想进行了考察,从卢梭政治哲学自身入手分析了卢梭被理解成儒者、民权主义者和革命者的原因;其次分析了中江兆民和刘师培所诠释的儒者形象的卢梭及其影响;复次在分析了晚清时期民权话语的中国语义的基础上讨论了民权主义者形象的卢梭及其中国意义;最后讨论了化身为革命象征符号的卢梭。总之,通过这样的论证过程,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宏观的角度概括和总结中国晚清时期卢梭政治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晚清中国知识分子“看”卢梭的特点。
For the Western political thinkers who had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a, Jean-JacquesRousseau held a unique position. Rousseau was not only an early entry into chinaintellectual circles but also extensively praised by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operation. The political culturephenomenon which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ontinued focus onRousseau is need to explain, and we also should face and solve the fate of Rousseau’sthought in modern china.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Rousseau’s political image in Chinese intellectual circles ofthe late Qing Dynasty, I want to analyze the issues below: the conditions and process of Rousseau’s different political image, its significance to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thelate Qing Dynasty; the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hineseintellectu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it reflect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nationaland social problem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hinese intellectuals how to modify theRousseau’s thought. My purpose is trying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intellectu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knew Rousseau from the macroscopic angle: thereason which Chinese intellectual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dmired Rousseau wasthat they believing in negative values subjectively identified certain ideas in the theoryof Rousseau to make th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prosperity of china,the pragmatic attitude to quickly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a’s national and socialproblems had always dominat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Rousseau and his work, such akind of pragmatism and utilitarianism attitude determined most of them could notprovide a holistic and deep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on the works of Rousseau, alsoimpossible to form a "learning for learning" attitude; and instead, they only interceptedand absolutized some ideas from the works of Rousseau which they thought useful.
     As everyone knows, Rousseau's political theory itself is complex, for this paper,the original Rousseau’s thought has provided a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Rousseau’s political imag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Rousseau was seen as a Confucian because ofthe commonality in human nature and politics between Rousseau’s political philosophyand Confucianism; Rousseau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a civil rights activist because ofmoral appeal for political legitimacy of the people’s sovereignty theory; artificialconstructing the Greek cosmos which had long been broken off by Scott et al,and asteleological history background for his political plans, this attempt gave Rousseau’sthought a certain radicalism, so that Rousseau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a revolutiona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ousseau’s political philosophy, we found that freedomand equality in Rousseau’s political theory is the idealistic rights and a kind of moraloriginated from human nature. Compared to other Western Enlightenment thinkers, forChinese intellectuals of negative values as the meaning structure in the late QingDynasty, this point which freedom and equality is regarded as the new moral viewswas more attractive.
     In addition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Rousseau’s political philosophy,Rousseau’s political image in Chinese intellectual circle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also related to the “Democratic Interpretations” by which Chinese intellectuals knewRousseau. Rousseau's Confucian image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Democratic Interpretations” of Nakae Chomin, in the “Democratic Interpretations”, Rousseau’stheory of people's sovereignty was interpreted as “civil rights”, and Nakae Chominfurther explained the meaning of “civil rights” by Mencius’s “righteousness”; NakaeChomin interpre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ousseau’s “individual will” and “generalwill” by the Confucian debate, and explained how to form “general will” by theConfucian doctrine of the mode of thinking; Rousseau’s “natural freedom”,“socialfreedom” and “moral freedom” were translated as “destiny freedom”,“humanfreedom” and “freedom of thought”, he further interpreted the “freedom of thought” tothe “Justice and magnanimous” according to Mencius’s “Cun Yang theory”. TheConfucian image of Rousseau in “Democratic Interpretations” was the foundation ofRousseau’s civil activist image and the revolutionary avatar image.
     Similar to Nakae Chomin, out of concern for “protecting the race”,“protecting theteachings” and “protecting the nation”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1894, Liu Shipeialso constructed a Confucian image of Rousseau in an ingenious way, like the otherChinese intellectuals, at this tim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ainst the monarchy andthe Qing Dynasty, Liu Shipei affirmed the priority of “protecting the nation”, moreimportantly, Liu Shipei advocated that Chinese imitation of the western Republican politics not onl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healso reinterpreted the “politics for the public” that China’s traditional philosophyaccording to the “Social Con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ese autocraticmonarchy. In addition, through interpreting the “Social Contract” by Confucianism,Liu Shipei realized the added value of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made Chinese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breed new significance, the Confucian Populism also got anew understanding: The thought which people and the whole society as the source ofpolitical legitimacy began to separate from the idea of combining the kingship andcosmology.
     In the “Democratic Interpretations”, Nakae Chomin explained the theory ofpeople’s sovereignty to civil rights; this was actually laid the groundwork forRousseau’s image of civil rights activist, at the same time, the popular of civil rightsdiscour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the discourse background for Rousseau’s imageof civil rights activist.
     The term of the Chinese civil rights derived from Japanese legal freedom, but itsnature and semantic meaning had changed due to transfer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TheChinese meaning of Reformism civil rights discourse was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autonomy”,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concept of democracy, western democracy isthe main solution of the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its idea is “people’s sovereignty”, butthe civil rights discourse of Chinese reformers was designed to get through the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people-oriented doctrine and the Westerndemocracy, so it was a concept not only by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democracy andwith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the concept ofhuman rights was based on universal and abstract individual, and it was mainly toregul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rights and the state power, while the civilrights discourse of Chinese reformers was based on “crowd”,it was mainly in order tore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people,realize the “rule–by-themonarch-and-the-people”system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For Chinese reformers, the civil rights activist Rousseau made them recognize thesignificance of civil rights as a kind of new moral for national autonomous: withoutindividual rights and independent, the national independent became impossible. Civilrights was no longer considered by Liang Qichao as a kind of equilibrium force withmonarchial power, but as the rights people should enjoy.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although Rousseau brought Chinese reformers pay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 rights, but the attention was only limited in the field of public domain and national area,without the national independent, the sense of individual or individualism was mainlynegative, it was referred to Chinese people too pursuit of self-interest resulting incountry could not achieve the revitalization. And before contact Rousseau, the civilrights discourse of Chinese reformers ha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mmunitarism andinstrumentalism, this characteristic was not changed because of Rousseau, and also hadnothing to do with Rousseau. At the same time, civil rights activist Rousseau was themain object which criticized by Yan Fu before the Revolution of1911.
     Relative to the Chinese reformers, the civil rights discourse of Chineserevolutionary was also not the Western citizenship or human rights, but national rights.Relative to the minority Manchus and the monarch, National rights was a kind ofcollective rights mainly referred to the rights of the majority Han Chinese, rather thanto the individual rights; Chinese revolutionary argued that democracy was the negateof emperor despotism, was for the overall free instead of individual freedom, in orderto overall democracy, individual liberty should also be interfered. For Chineserevolutionary, the significance of civil rights activist Rousseau lied in the doctrine of“people’s sovereignty” was corrected to the principle of “popular sovereignty”: the people as a whole was quickly promoted to the masters of the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the meaning of people was still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ense.
     The revolutionary nature and radicalism which the civil rights discourse itselfcontained made civil rights activist Rousseau also must be the advocate of revolution,in addition, Rousseau as the symbol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was related to thefollowing factors:
     The first factor is the political radicalism formed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1894.The political radicalism originated from the Wuxu Reform had made the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for the revolution worship, at the same time, the increasingnational and social crisis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of1894made the Chineseintellectuals realize that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ethics was not desirable. This kind ofnegative value made the revolution which covered with the social justicecorresponding to the new moral contained martyrs spirit and the cosmic moral order asa kind of new ultimate concern start throughout the universe, outlook on life and allaspects of society. It was after the Wuxu Reform, the propagation of Rousseau’s workshad reached the climax.
     The second factor i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and the prevalence of the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in late QingDynasty. The word revolution which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rough Japan must lead tomutual Geyi of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revolutionary ideas, the connotation ofChinese traditional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had changed. At the beginning, it was theselective absorption, Chinese “revolution” mainly referred to the “rebellion” in the1890s; after1900, Chinese “revolution” was gradually endowed with modernsignificance. Among them, the new meaning which Liang Qichao first used in the“Poetic Revolution” made the term “revolution” really join in the world history; it wasthe key that people from the fear of “revolution” to uphold “the revolution”. Ultimately,the “revolution” combined with political violence evolved into the evolution of axiom,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the political violence connected with the revolutionaryconcept represented progressive gained legitimacy because it could completely changethe status quo of china. The symbol of cheering revolution was Zou Rong’s“Revolutionary Army”, and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Liang Qichao’s broad andnarrow concept of revolution, coupled with the violence which gained legitimacybecause of the revolutionary concept of evolution, therefore, the French revolution hadbecome the scale and resource of Chinese revolution, the Chinese people began to adore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Rousseau because of the “revolution worship”. AfterChinese “revolution” had become the evolution of axiom, Rousseau became thesymbol of the revolution.
     Along with the fierce controversy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between theRevolutionaries and the Constitutionalists, the use of Chinese “revolution” reached anunprecedented peak. With 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 discourse”, the significancewhich Rousseau as the symbol of the revolution had been further sublimation,Rousseau was not only meant to overthrow the existing unreasonable social system,but also the symbol of the new state in which all system and difference had beeneliminat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hinese intellectuals’ understanding of Rousseaulogically roughly experienced from the Confucian to the civil activist, and to therevolutionary symbol, such a process actually was the result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gradually radicalization. The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on Rousseau’s image ofrevolutionary symbol was started until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because of the“Cultural Revolution”, a lot of Chinese scholars had begun to criticize the Rousseaufrom1980’s,in the1990’s, the criticism on Rousseau began to concentrate,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work was the “The Moral Utopia’s Demise——from Rousseau toRobespierre”.
引文
1袁贺:《试论卢梭政治形象的争议及研究新路向》,载《历史教学》,2004年第10期。
    2John W. Chapman, Forerunner of Modern Liberalism, in Guy H. Dodge, Jean-Jacques Rousseau:Authoritarian Libertarian?.
    3Robert Derathe, Guarantor of individual Rights, in Guy H. Dodge, Jean—Jacques Rousseau:Authoritarian—Libertarian?.
    4塔尔蒙认为,“卢梭认为被客体化了的公众意志是至高无上的公意,……这一法则与人民主权的原则以及人民自我表达的原则相结合,卢梭提出了极权主义民主主义”。[以]J.F.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8页。
    5卢梭被视为共和主义者主要与共和主义将自由定义为无支配有关,这方面的详细论述可参见[美]阿兰·博耶:《公民共和主义》,应奇、刘训练编,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澳大利亚]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和政府的理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8—330页。
    1赵立坤、冀鹏:“《读书》里的卢梭形象探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2李华川:“晚清知识界的卢梭幻象”,《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3期。
    3袁贺、谈火生:《百年卢梭——卢梭在中国》导论,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该书的导论部分以“卢梭的中国面孔——中国卢梭研究百年述评”为题发表于《政治思想史》,2010年第1期。
    1参见袁贺、谈火生:《百年卢梭——卢梭在中国》。
    2参见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4—235页。
    1王宪明,舒文:“近代中国人对卢梭的解释”,《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2董增刚:“论辛亥革命前后国人对《民约论》的不同评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郑师渠:“严复与卢梭的《民约论》”,《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5年第2期。
    2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70页。
    3王宪明、舒文:“关于戊戌时期严复传播社会契约论和天赋人权论问题的再探讨”,《河北学刊》,1997年第
    1期。
    1欧阳哲生:“严复对卢梭思想之批判述评”,《求索》,1995年第3期。
    2蔡乐苏:“严复拒卢梭意在讽康、梁”,《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
    3颜德如,宝成关:“严复笔下的卢梭思想”,《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2期。
    4宝成关:“梁启超的民权观与卢梭主权在民说”,《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1方平:“卢梭民约论的一份中国遗产——略论梁启超的国民国家思想及其历史价值”,《学术研究》,2002年第8期。
    2颜德如:“理解的可能:《卢梭学案》与《社会契约论》之比较”,载于李喜所主编:《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1颜德如:“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理解:以《卢梭学案》为中心”,《政治思想史》,2011年第3期。
    2颜德如:《梁启超、严复与卢梭社会契约思想》,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张晓溪:“启蒙与警示——马君武《足本卢骚民约论》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林启彦:“严复与章士钊——有关卢梭《民约论》的一次思想论争”,《汉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杨琥:“严复与章士钊关于‘民约论’的论争”,参见《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
    3夏良才:《卢梭》,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第145—154页。
    1吴雅凌:“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汉译及其影响”,《现代哲学》,2009年第3期。
    1林启彦:“卢梭《民约论》的传来及其对清末政治思想的影响”,《新亚学术集刊》,1979年第2期。
    2林启彦:“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民约论》”,载于林启彦:《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年。
    1王国永:“《民约论》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黄峻岭:“卢梭‘公意’说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孙晓春:“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与中国近代的民主进程”,《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颜德如:“卢梭与晚清革命话语”,《学海》,2005年第1期。
    1颜德如:《梁启超、严复与卢梭社会契约思想》,序言。
    1严绍璗:“‘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3期。
    2孙晓春:“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与中国近代的民主进程”,《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饮冰室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08页。
    2颜德如:《梁启超、严复与卢梭社会契约思想》,导论,第4页。
    3[英]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译者前言”,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王人博:“民权词义考论”,《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5页。
    1[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煜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1页。
    2卢梭:《社会契约论》,第4页。
    3J.I. MacAdam, The Discourse on Inequality and The Social Contract, in Jack Lively and Andrew Reeve,
    ed. Modern Political Theory From Hobbes to Marx: Key Debates, pp.113-128.
    1林存光:《儒教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第27页。
    1林存光:《儒教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演进》,第28页。
    2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3页。
    3“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1“凡人又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黑白美恶,耳辨声音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荀子·荣辱篇》)
    2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02页。
    3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先秦篇》,第217页。
    1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第200页。
    2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第192页。
    1林存光:《儒教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演进》,第30页。
    2林存光:《儒教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演进》,第30页。
    3“政治领域的宗教人伦化”这样一种说法主要借鉴于杨阳,参见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第249—250页。
    1Maurizio Viroli, Jean-Jacques Rousseau and the ‘well-ordered society’, translated by Derek Hanson,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8, p.127.
    1卢梭:《社会契约论》,第49页。
    1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98页。
    1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第249—250页。
    1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第255页。
    2[美]张灏:《危机中的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高力克等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226页。
    3孙晓春:“人民主权观念与现代民主——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过程的政治文化解读”,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构建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
    1许纪霖:“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之历史转型”,《学海》,2007年第5期。
    2周濂:“政治正当性与政治义务”,《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41页。
    1卢梭:《社会契约论》,第10页。
    2卢梭:《社会契约论》,第21页。
    3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编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86页。
    1卢梭:《社会契约论》,第22页。
    1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96页。
    1任剑涛:《建国之惑:留学精英与现代政治的误解》,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34页。
    2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1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引言。
    2[美]诺夫乔伊:《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张传有、高秉江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64页。
    1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第98—100页。
    2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第40页。
    3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第101—102页。
    1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第75页。
    2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第73页。
    3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第106页。
    1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第106页。
    2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第108页。
    1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引言,第8页。
    2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第111页。
    1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第110—113页。
    1Matthew Simpson, Rousseau’s Theory of Freedom, printed and bound in Great Britain by MGP Books Ltd,Bodmin, Cornwall,2006, p.8.
    2[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84页注释3。
    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1b27—29。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页。
    2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68页。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14页。
    1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121页。
    2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136页。
    3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第95—96页。
    1参见赵敦华:《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36页。
    2亚理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07页。
    3[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第184—185页。
    1[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第285页。
    1[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第115页。
    2[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第115页。
    3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引言,第8页。
    1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334页。
    2Roland N. Stromberg:《近代西方思想史》,蔡伸章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第227页。
    3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110页。
    1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38—41页。
    2政教合一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特殊方式,强调的是政治权力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甚至达到了一种联体的程度,二者相互依赖共同实现社会的整合,关于这一问题下文还将相信论述。
    1根据金观涛和刘青峰的观点,“天”代表宇宙秩序,它是王权和一体化上层组织的合法性来源;“人”代表家族家庭和社会关系,它对应着一体化结构的中下层组织背后的观念系统。天人合一结构是指儒学意识形态把家庭伦理乃至个人道德看成宇宙秩序的一部分,道德伦理从宇宙秩序导出。参见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第20页。
    2道德价值一元论是一种把个人道德外推到家庭和社会的思维模式,其目的是达到个人道德、家庭伦理和社会正义之同构。这一概念主要指个人道德和社会正义的整合,不涉及宇宙论。参见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第20页。
    1参见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第42—46页。
    1这方面的详细论述参见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第372—380页。
    1张晓溪:“启蒙与警示——马君武《足本卢骚民约论》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
    2夏良才:“《民约论》在中国的传播”,夏良才:《卢梭》第四章“卢梭学说的影响”,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第145—154页。
    1唐永亮:“试论汉学对中江兆民政治思想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转引自王家骅:“中江兆民的自由思想和儒学”,《世界历史》,1994年第1期。
    1转引自王家骅:“中江兆民的自由思想和儒学”,《世界历史》,1994年第1期。
    2卢梭:《民约论·叙》,中江兆民译,上海泰东图书局,1914年,第1页。
    3王家骅:“中江兆民的自由思想和儒学”,《世界历史》,1994年第1期。
    1邢雪艳:“日本明治时期民权与国权的冲突及其归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148—149页。
    2卢梭:《民约论·叙》,中江兆民译,上海泰东图书局,1914年,第1页。
    3转引自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第143页。
    4[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吴藻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2页。
    5转引自王家骅:“中江兆民的自由思想和儒学”,《世界历史》,1994年第1期。
    1卢梭:《民约论·叙》,中江兆民译,第1页。
    1转引自何力群:“中江兆民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2卢梭:《民约论·叙》,中江兆民译,第1页。
    3转引自王家骅:“中江兆民的自由思想和儒学”,《世界历史》,1994年第1期。
    1转引自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第147页。
    2转引自何力群:“中江兆民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研究”,吉林大学2011年。
    1卢梭:《民约论》,中江兆民译,第2页。
    2卢梭:《民约论》,中江兆民译,第2页。
    3卢梭:《民约论》,中江兆民译,第3页。
    4卢梭:《民约论》,中江兆民译,第24页。
    1卢梭:《社会契约论》,第26页。
    2Matthew Simpson, Rousseau’s Theory of Freedom, printed and bound in Great Britain by MGP Books Ltd,
    3Bodmin,Cornwall,2006,pp.1-2.Daniel E. Cullen, Freedom in Rousseau’s Political Philosophy, Dekalb Illinois: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3, pp.4-5.
    1明治十四年三月十八日《东洋自由新闻一号社论》,转引自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第147页。
    1转引自刘岳兵:“从儒家思想看中江兆民自由主义的‘东洋性格’”,《哲学研究》,2002年第12期。
    2[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第110页。
    3[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第111页。
    1法兰西戎雅屈卢骚著,中江兆民译,《民约通义》,上海同文译书局,1898年,“序言”。
    1[日]岛田虔次:“中江兆民著译作在中国的传播”,贺跃夫译,《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2年第5期,注释3。
    2[法]玛丽安·巴斯蒂:“辛亥革命前卢梭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载于刘宗绪主编:《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
    3此信发表于《新民丛报》,1902年8月4日,第55—56页。
    4《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转引自自郑永福:“卢梭民权学说与晚清思想界”,《中州学刊》,1985年第4期。
    1《民报》卷4,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第870页,转引自吴雅凌:“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汉译及其影响”,《现代哲学》,2009年第3期。
    2田桐:《重刊中江先生汉译民约论叙》,见法兰西戎雅屈卢梭著、日本中江笃介译并解、后学田桐校字,《共和原理民约论》,上海:民国社,1914年,转引自吴雅凌:“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汉译及其影响”,《现代哲学》,2009年第3期。
    3李华川:“晚清知识界的卢梭幻象”,《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3期。
    1这方面的详细论述亦可参见本人的“政治整合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化问题”一文,《求索》,2011年第3期。
    1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31—33页。
    1参见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7—11页。
    2在能否将儒学界定为宗教这一问题上,杨阳认为一种学说只要存在着对现世的超越性追求,就具有宗教的品格。这样看来,无论是卢梭的政治哲学还是中国的儒学显然都具有一种对现世的超越性追求,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于人本质规定性的设计之中。根据罗素所概括的宗教三要素(即教会、教规以及个人道德准则)以及宗教与科学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宗教式的思维方式总是从普遍原则出发进行演绎,追求的是绝对真理,而科学鼓励“人们抛弃对绝对真理的追求,而代之以可以称为‘技术’真理的东西”,这种技术真理不再是“宇宙精神的反映”而是“处理事物的实用工具”。关于这一问题可参见罗素:《宗教与科学》,霍林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页。);杨阳认为,就教会这一要素来说,传统中国的儒生虽然没有形成严密的教会,但却因共同的信仰而形成了松散的“士大夫”联盟;同时,四书五经对他们来说无疑具有“教义”的性质,个人行为的道德法则更是儒教的专长。至于儒学的思维方式则从来都是从主观预设的普遍法则出发的,即从先验的人性及其与宇宙关系的预设出发,这种预设既永恒存在于个人的体验之中,又为四书五经等经典所标示,既是绝对的真理,又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断性。以此视之儒学显然具有明显的宗教品格。
    (参见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第61—62页。)
    3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第57页。
    1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第59页。
    1[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页。
    2严复:“原强”,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11页。
    3严复:“原强”,见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第12页。
    1梁启超:“变法通议”,见《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2《康有为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集,第54—55页。
    3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二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0—235页。
    1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论述可参见杨贞德:“从‘完全之人’到‘完全之平等’——刘师培的革命思想及其意涵”,《台大历史学报》,第44期,2009年12月。
    2张之洞:《劝学篇》,李忠兴评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0页。
    3张之洞:《劝学篇》,第74页。
    4张之洞:《劝学篇》,第75页。
    1张之洞:《劝学篇》,第42页。
    2张之洞:《劝学篇》,第70页。
    1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见《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三集,第1343页。
    1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见《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三集,第1343页。
    1梁启超:“新民说”,见《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57页。
    2梁启超:“新民说”,见《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58页。
    3梁启超:“新民说”,见《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58页。
    4刘师培:“论留学生之非叛逆”,见钱钟书主编,《刘师培辛亥前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1刘师培:“攘书”,见钱钟书主编,《刘师培辛亥前文选》。
    2刘师培:《中国民族志》,宁武南氏校印,1936年,第515页。
    3刘师培:“黄帝纪年说”,见钱钟书主编,《刘师培辛亥前文选》。
    4刘师培:“论留学生之非叛逆”,见钱钟书主编,《刘师培辛亥前文选》。
    1刘师培:“论孔教与中国政治无涉”,《东方杂志》,第3期,1904年。
    2刘师培:“论孔教与中国政治无涉”,《东方杂志》,第3期,1904年。
    1刘师培:“醒后之中国”,见钱钟书主编,《刘师培辛亥前文选》。
    2[日]沟口雄三:“中国的‘公·私’”,载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公私》,郑静译,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第84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一》,第7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第564页。
    2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一》,第8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65页。
    3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一》,第2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62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二》,第16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82页。
    2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三》,第4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86页。
    3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一》,第4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63页。
    4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一》,第4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63页。
    5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一》,第14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68页。
    6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一》,第19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70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三》,第17—18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92—593页。
    2[美]张灏:《危机中的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第227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二》,第15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82页。
    2刘师培:“礼问答”,见《刘申叔遗书》(下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54页。
    3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三》,第17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92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一》,第22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72页。
    2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一》,第13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67页。
    3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二》,第2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75页。
    4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三》,第9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88页。
    5[日]沟口雄三:“中国的‘公·私’”,载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公私》,第85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一》,第20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71页。
    2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二》,第15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82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一》,第16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69页。
    2[日]沟口雄三:“中国的‘公·私’”,载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公私》,第85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二》,第11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80页。
    2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三》,第2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85页。
    1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三》,第2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85页。
    2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三》,第20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94页。
    1许纪霖:“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之历史转型”,《学海》,2007年5月。
    2陈弱水:“公德观念的初步探讨——历史源流与理论建构”,载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
    3陈弱水:“公德观念的初步探讨——历史源流与理论建构”,载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5年。
    4梁启超:“新民说”,见《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53—554页。
    1梁启超:“新民说”,见《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54页。
    2刘师培:《伦理教科书》(第二册),第24页,《刘申叔遗书》(六十五),宁武南氏铅印本,1936年。
    1刘师培:《伦理教科书》(第一册),第24—25页,《刘申叔遗书》(六十四)。
    2刘师培:《伦理教科书》(第一册),第6页,《刘申叔遗书》(六十四)。
    3刘师培:《伦理教科书》(第一册),第8页,《刘申叔遗书》(六十四)。
    4刘师培:《伦理教科书》(第一册),第36页,《刘申叔遗书》(六十四)。
    5刘师培:《伦理教科书》(第一册),第5—6页,《刘申叔遗书》(六十四)。
    6刘师培:《伦理教科书》(第二册),第2页,《刘申叔遗书》(六十五)。
    1刘师培:《伦理教科书》(第二册),第24页,《刘申叔遗书》(六十五)。
    2刘师培:《伦理教科书》(第二册),第25页,《刘申叔遗书》(六十五)。
    3刘师培:《伦理教科书》(第二册),第26页,《刘申叔遗书》(六十五)。
    4刘师培:《伦理教科书》(第二册),第49页,《刘申叔遗书》(六十五)。
    1刘师培:《伦理教科书》(第二册),第49—50页,《刘申叔遗书》(六十五)。
    2刘师培:《伦理教科书》(第二册),第49页,《刘申叔遗书》(六十五)。
    1刘师培:《伦理教科书》(第二册),第50页,《刘申叔遗书》(六十五)。
    2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卷二》,第8页,参见《刘师培全集》(第一册),第578页。
    3袁贺、谈火生:《百年卢梭——卢梭在中国》,导论,第6页。
    1朱义禄:《黄宗羲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28—331页。
    2朱义禄:《黄宗羲与中国文化》,第330页。
    1[美]张灏:《危机中的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第225——228页。
    1王人博:“民权词义考论”,《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
    2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8页。
    1[日]沟口雄三:“中国的民权思想”,载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公私》,第161页。
    2王人博:“民权词义考论”,《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
    3何启,胡礼垣:“劝学篇书后·正权篇辨”,《新政真诠》,郑大华点校,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15页。
    4严译名著丛刊:《孟德斯鸠法意》,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96页。
    1王栻主编:《严复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72页。
    2谢放:“戊戌前后国人对‘民权’、‘民主’的认知”,《二十一世纪》,2001年6月。
    3王韬:《韬园文录外编·达民情》,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6页。
    1王韬:《韬园文录外编·重民》。
    2王韬:《韬园文录外编·达民情》。
    3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辛俊玲评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1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饮冰室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09页。
    2梁启超:“古议院考”,见《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2页。
    1李强:《自由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05—206页。
    1如1875年《万国公报》的《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一文就已经对“民主”作出了准确的解释,“按泰西各国所行大端,其中最关紧要而为不拔之基者,其治国之权属之于民,仍必处之于民而究为民间所设也……治国之法亦当出之于民,非一人所得自主矣,然必分众民之权汇集之于一人,以为一国之君,此即公举国王之义所由起也,而辅佐之官亦同此例矣”。
    2严译名著丛刊:《孟德斯鸠法意》,第11—12页,另参见王栻编《严复集》第4册,第937、1064页。
    3梁启超:“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见《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86页。
    4王人博:“民权词义考论”,《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
    1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0—11页。
    2何启、胡礼垣:《劝学篇·书后》,《新政真诠》,第406页。
    1梁启超:“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83页。
    2[日]沟口雄三:“中国的民权思想”,载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公私》,第161页。
    3《国闻报汇编》,参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第33辑,第223页,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
    1梁启超:“立宪法议”,《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922页。
    2王仁俊:“实学平义——民主驳义”,见叶德辉编,《翼教业编》第三卷,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第144—145页。
    3王人博:“民权词义考论”,《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
    1王人博:“民权词义考论”,《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
    1丛日云:“西方政治法律传统与近代人权学说”,《浙江学刊》,2003年第2期。
    2[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238页。
    1丛日云:“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群众’概念分析”,《政法论坛》,2005年3月,第23卷第2期。
    120世纪,“民”这一概念在两个方向上产生了分解: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民”的概念与源于西方的“‘people’、‘citizen’相结合,产生了现代的‘人民’及‘公民’概念,这是以中文的‘民’译西文的‘people’和‘citizen’的结果”;另一方面,则产生了另外一个新的概念——群众——用以表示民的另一重意义,而群众这一概念相对应的是西文中的“crowd”(英文)、“Foule”(法文)和“Massen”(德文)。参见丛日云:“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群众’概念分析”,《政法论坛》,2005年3月,第23卷第2期。
    2根据金观涛、刘青峰的研究,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一词最早出现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翻译的小说《佳人奇遇》中,“法国者,人勇地肥,富强冠于欧洲者也。……然法人轻佻,竞功名,喋喋于个人自由。内阁频行更迭,国是动摇”。但其用法主要是负面的。1900年至1915年,主导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是中西二分的二元论。所谓二元论主要指将传统个人道德、儒家伦理与公共领域之理划分为两个互不想干的领域,从而打破了社会领域的“理”必须从个人和家庭伦理导出的结构。“个人”观念是在这种中西二分二元论的意义结构中被接受的,它们只在公共领域有效,而不能进入家族、家庭等原由儒家意识形态规范的领域。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152—161页。
    1何启、胡礼垣:《劝学篇·书后》,《新政真诠》,第404页。
    2[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崔志海、葛夫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页。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第5—6页。
    1梁启超:“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83页。
    2何启、胡礼垣:《劝学篇·书后》,《新政真诠》,第397页。
    3金观涛、刘青峰:“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起源和演变”,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
    要政治术语的形成》,第133—138页。
    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1页。
    1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第120—121页。
    1《民报》,第1号,1905年11月26日。
    2《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6页。
    3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第632—633页。
    4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第633页。
    1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第76页。
    1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第64页。
    2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第633页。
    3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第72页。
    1[日]沟口雄三:“中国的‘公·私’”,载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公私》,第72页。
    2[日]沟口雄三:“中国的民权思想”,载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公私》,第177页。
    3[日]沟口雄三:“中国的‘公·私’”,载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公私》,第78页。
    1《陈天华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33、208页。
    1如孙晓春认为,戊戌以后中国社会流行的民权观念是西方近代文化影响的结果,它并不是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的逻辑发展。参见孙晓春:“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与中国近代的民主进程”,《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何启、胡礼垣:《劝学篇·书后》,《新政真诠》,第398页。
    3严复:“宪法大义”,《严复集》(第二册),第241页。
    1何启、胡礼垣:《劝学篇·书后》,《新政真诠》,第416页。
    2张之洞:《劝学篇·内篇·正权第六》,第86页。
    1《清议报全编》卷三,第65页。
    2林启彦:“卢梭《民约论》的传来及其对清末政治思想的影响”,《新亚学术集刊》,1979年第2期。
    3何启、胡礼垣:《劝学篇·书后》,《新政真诠》,第397页。
    4何启、胡礼垣:《劝学篇·书后》,《新政真诠》,第414页。
    1何启、胡礼垣:《劝学篇·书后》,《新政真诠》,第416—417页。
    2何启、胡礼垣:《劝学篇·书后》,《新政真诠》,第406页。
    3何启、胡礼垣:《劝学篇·书后》,《新政真诠》,第418页。
    1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286页。
    2[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第137页。
    3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5年,第39页。
    1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34—235页。
    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35页。
    3梁启超:“自由书”,《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四集,第2265页。
    1梁启超:“答某君问法国禁止民权自由之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四集,第2199页。
    2梁启超:“卢梭学案”,《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384页。
    3梁启超:“卢梭学案”,《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384页。
    1梁启超:“卢梭学案”,《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386页。
    2梁启超:“卢梭学案”,《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389页。
    3宝成关:“梁启超的民权观与卢梭主权在民说”,《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1方平:“卢梭民约论的一份中国遗产——略论梁启超的国民国家思想及其历史价值”,《学术研究》,2002年第8期。
    2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想成义”,《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692页。
    1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第131页。
    1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第131页。
    2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想成义”,《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692页。
    3梁启超:“说幼稚”,《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四集,第2377页。
    1[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第107页,注释1。
    2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810页。
    3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54页。
    4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56页。
    1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想成义”,《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695页。
    2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676页。
    3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想成义”,《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695页。
    4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想成义”,《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695页。
    1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695页。
    2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66页。
    3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83页。
    4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67—568页。
    5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71页。
    1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第152—161页。
    2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76页。
    3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75页。
    1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75页。
    2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79页。
    3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79页。
    4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79页。
    5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75页。
    1[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第141页。
    2[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第141页。
    3梁启超认为自由所涉及的六个问题是:第一,平民是否享有平等权利,是否没有任何人享有特权;第二,凡符合法定年龄的所有公民是否可以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第三,殖民地人民能发建立他们自己的政府,享有他们先前作为母国国民时享有的权利;第四,人民是否可以不受政府干预,享有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第五,一个国家是否不受外国的侵略和干涉,享有建立主权和独立政府的自由;第六,为地主和资本家工作的劳工是否拜托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参见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72页,[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第141页。
    4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76页。
    1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78页。
    2[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第145页。
    3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75页。
    4高玉:“从个体自由到群体自由——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的中国化”,《学海》,2005年第1期。
    1[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第143页。
    2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71页。
    3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71页。
    1梁启超:“答某君问法国禁止民权自由之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四集,第2199页。
    2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72页。
    3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69页。
    4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571页。
    1梁启超:“爱国论”,《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666页。
    2梁启超:“卢梭学案”,《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386页。
    3梁启超:“卢梭学案”,《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386页。
    1张鸣:《再说戊戌变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6—99页。
    1梁启超:“论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766页。
    2梁启超:“新大陆游记节录”,《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三集,第1908—1909页。
    3梁启超:“新大陆游记节录”,《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三集,第1909页。
    1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449页。
    2梁启超:“新民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627页。
    1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450页。
    2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450页。
    3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449页。
    4[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第175页。
    1[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第176页。
    2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451页。
    3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287页。
    4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844页。
    5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846页。
    1这方面的论述可参见蔡乐苏:“严复拒卢梭意在讽康、梁”,《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颜德如,宝成关:“严复笔下的卢梭思想”,《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2期。
    2参见林启彦:“严复与章士钊——有关卢梭《民约论》的一次思想论争”,《汉学研究》,2002年第1期。
    3严复:“政治讲义”,《严复集》第五册,第1250页。
    1严复:“政治讲义”,《严复集》第五册,第1267—1268页。
    2严复:“政治讲义”,《严复集》第五册,第1260—1261页。
    3严复:“辟韩”,《严复集》第一册,第35页。
    4严复:“论中国教化之退”,《严复集》第二层,第483页。
    1严复:“《群己权界论》译凡例”,《严复集》第一册,第133页。
    2严复:“《法意》案语”,《严复集》第四册,第986页。
    3严复:“政治讲义”,《严复集》第五册,第1291页。
    4严复:“宪法大义”,《严复集》第二册,第241页。
    5严复:“政治讲义”,《严复集》第五册,第1307页。
    6严复:“政治讲义”,《严复集》第五册,第1309—1310页。
    1严复:“宪法大义”,《严复集》第二册,第242页。
    2严复:“中俄交谊论”,《严复集》,第二册,第475页。
    1林启彦:“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民约论》”,林启彦:《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研究》,第200—201页。
    2陈三井:“孙中山与近代法国”,《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亦参见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第378—379页。
    3《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325页。
    1孙中山:《三民主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2孙中山:《三民主义》,第57页。
    3孙中山:《三民主义》,第71页。
    4孙中山:《三民主义》,第71页。
    5孙中山:《三民主义》,第74页。
    1孙中山:《三民主义》,第80页。
    2孙中山:《三民主义》,第71页。
    3卢梭:《社会契约论》,第72页。
    1《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31页。
    1丛日云:“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群众’概念分析”,《政法论坛》,2005年3月,第23卷第2期。
    1孙中山:《三民主义》,第48页。
    2《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96页。
    3《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36页。
    1《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267页
    2参见《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271页。
    3《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491页。
    1孙中山:《三民主义》,第49页。
    2孙中山:《三民主义》,第48—49页。
    3孙中山:《三民主义》,第49页。
    1孙中山:《三民主义》,第49页。
    2孙中山:《三民主义》,第50页。
    3孙中山:《三民主义》,第50页。
    1《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86页。
    2孙中山:《三民主义》,第52页。
    3孙中山:《三民主义》,第57—58页。
    1梁启超:“立宪法议”,《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921—922页。
    2严复:“政治讲义”,《严复集》第五册,第1306页。
    1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序言,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2页。
    1参见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第49—50页。
    1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第52页。
    2刘坤一:《慈谕恭记》,《戊戌变法》第四册,第330页。
    3《黄节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页。
    4《王文韶日记》,袁英光、胡逢祥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86页。
    5《郑孝胥日记》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488页。
    6[美]张灏:“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第385页。
    1[美]张灏:“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第385页。
    2[美]张灏:“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第386页。
    3[美]张灏:“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第388页。
    1[美]张灏:“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第388页。
    2[美]张灏:“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第388页。
    3[美]张灏:“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第388页。
    4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第88页。
    1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第299页。
    1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第266页。
    2这一问题亦可参见本人的“儒家传统革命话语的近代转化”一文,《前沿》,2010年第22期。
    1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03—304页。
    1[美]张灏:《张灏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4页。
    2[美]张灏:《张灏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6页。
    3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第219—220页。
    1陈柱:“公羊家哲学”,见《经典与解释20:犹太教中的柏拉图门徒》,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3页。
    1蒙文通:《孔子与今文学》,见蒙文通著《经史抉原》,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第173—174页。
    1蒙文通:《孔子与今文学》,第162页。
    2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见刘小枫著《儒教与民族国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42页。
    1参见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见刘小枫著《儒教与民族国家》,第142—143页。
    2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页。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第7页。
    2[英]彼得·卡尔佛特:《革命与反革命》,张长东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3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第7页。
    1梁启超:“释革”,《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四集,第2244页。
    2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见刘小枫著《儒教与民族国家》,第167页。
    2梁启超:“释革”,《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四集,第2244页。
    3梁启超:“读《春秋》界说”,《梁启超全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58页。
    1金观涛、刘青峰:“革命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著《观念史研究》,第371—372页。
    2例如陈少白就说过,“我们从前的心理,以为要做皇帝才叫‘革命’,我们的行动只算造反而已”,见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02页。
    1金观涛、刘青峰:“革命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著《观念史研究》,第372页。
    2梁启超:“夏威夷游记”,《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三集,第1287页。
    3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第14页。
    4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第15页。
    1蒋智由:《卢骚》,《新民丛报》,第3号,1902年3月。
    2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423—427页。
    3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第16页。
    4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第15页。
    2邹容:《革命军》,第8页。
    3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第18页。
    4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第18页。
    1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梁启超全集》第四卷,第970页。
    2梁启超:“释革”,《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四集,第2242页。
    3梁启超:“释革”,《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四集,第2242页。
    1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见刘小枫著《儒教与民族国家》,第169—170页。
    2梁启超:“释革”,《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四集,第2243页。
    1章太炎的题词为“索虏昌狂泯禹绩,有赤帝子断其嗌。掩迹郑洪为民辟,四百兆民视此册”。参见章士钊(笔名黄中黄):《大革命家孙逸仙》,台湾:台湾文星书店,1962年,第1页,题词。
    2汪精卫:“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第523页。
    3梁启超:“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梁启超全集》第五卷,第1248页。
    1邹容:《革命军》,第56—57页。
    1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第285页。
    2颜德如:“卢梭与晚清革命话语”,《学海》,2005年第1期。
    3任剑涛:《建国之惑:留学精英与现代政治的误解》,第134页。
    1王韬在该书中这样评价法国大革命,“共和之政,其为祸之烈,乃一至于斯欤,叛党恃其凶焰,敢于明目张胆而弑王,国法何存,天理安存,不几天地反复,高卑易位,官履倒置,纪纲紊乱乎哉……古今悖乱之事,固未有甚于此者也。顾迹其祸之由来,不能和众而得民心,自恃居民之上,而好恶不与民同,怨之所及,足以亡身”,王韬:“波旁氏纪”,参见《重定法国志略·卷五》,上海:淞隐庐铅印,1890。
    2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第30—33页。
    3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参见杨松、邓力群原编,荣孟源重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4年,第434页。
    4康有为:“法国革命史论”,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第297页。
    1《柳亚子文集:磨剑室诗词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页。
    2参见刘宗绪主编:《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第175页。
    3汤志钧主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75页。
    4汤志钧主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480—481页。
    1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参见《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4年,第597页。
    2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序言》,第2页。
    3金观涛、刘青峰:“革命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著《观念史研究》,第383页。
    4《浙江潮》,第6期(1903年8月12日),第18页。
    5丁守和:《中国日报》,参见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二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页。
    1康有为:“法国革命史论”,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307—308页。
    2康有为:“法国革命史论”,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305页。
    3康有为:“法国革命史论”,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305页。
    4康有为:“法国革命史论”,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308页。
    5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310页。
    1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318页。
    2汪东:“正明夷‘法国革命史论’”,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第635页。
    3康有为:“法国革命史论”,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295页。
    4汪东:“正明夷‘法国革命史论’”,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第638页。
    1汪东:“正明夷‘法国革命史论’”,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第641页。
    2康有为:“法国革命史论”,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304页。
    3汪东:“正明夷‘法国革命史论’”,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第642页。
    4汪东:“正明夷‘法国革命史论’”,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第646页。
    1杨笃生:“新湖南”,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一卷》(下),第640页。
    2转引自金重远:“民报和康有为有关法国革命的争论”,参见刘宗绪主编:《法国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第37页。
    3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
    (上册),第199—200页。
    1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
    (上册),第201—202页。
    2汪精卫:“再驳‘新民丛报’之政治革命论”(节录),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474页。
    3汪精卫:“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节录),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402页。
    1汪精卫:“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节录),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403页。
    2汪精卫:“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节录),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417页。
    1汪精卫:“驳革命可以招瓜分说”,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
    464页。
    2汪精卫:“驳革命可以招瓜分说”,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
    465页。
    3汪精卫:“驳革命可以招瓜分说”,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
    468页。
    4梁启超:“暴动与外国干涉”,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281页。
    1梁启超:“暴动与外国干涉”,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287页。
    2梁启超:“暴动与外国干涉”,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287页。
    3梁启超:“暴动与外国干涉”,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294页。
    4梁启超:“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中国所必要乎”,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
    (上册),第332页。
    1梁启超:“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中国所必要乎”,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
    (上册),第339页。
    2梁启超:“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中国所必要乎”,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
    (上册),第341页。
    3汪精卫:“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521页。
    4汪精卫:“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526页。
    1汪精卫:“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第534页。
    2金观涛、刘青峰:“革命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著《观念史研究》,第384页。
    3[美]张灏:“中国近百年来的革命思想道路”,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第385页。
    1高毅:“法国式革命暴力与现代中国政治文化”,《二十一世纪》,2012年8月,总第132期。
    2谭嗣同:《仁学》(三十四),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42—343页。
    1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二十一),载《谭嗣同全集》(增订本),第474页。
    2《二十世纪之中国》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71页。
    3这方面的详细论述参见高毅:“法国式革命暴力与现代中国政治文化”,《二十一世纪》,2012年8月,总第
    132期。
    1孙中山:《三民主义》,第61页。
    2邹容:《革命军》,第10页。
    1陈天华:《猛回头》,第30页,参见《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郅志选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2陈天华:《狮子吼》,第120页。
    3金观涛、刘青峰:“革命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著《观念史研究》,第375—376页。
    4金观涛、刘青峰:“革命观念在中国的起源和演变”,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著《观念史研究》,第378页。
    1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一卷),第286页。
    2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第112页。
    1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第112页。
    2颜德如:“卢梭与晚清革命话语”,《学海》,2005年第1期。
    1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见刘小枫著《儒教与民族国家》,第175页。
    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6—152页。
    1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见刘小枫著《儒教与民族国家》,第177页。
    2[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51页。
    3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见刘小枫著《儒教与民族国家》,第181页。
    1[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第25页。
    2这一问题的详细论述参见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见刘小枫著《儒教与民族国家》,第172—194页。
    1《郭嵩焘日记》第三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95页。
    2李提摩太译、蔡尔康述:《泰西新史揽要》卷一,第9页,转引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599页。
    1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第340页。
    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35页。
    3梁启超:“自由书”,《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四集,第2265页。
    1丛日云:《在上帝与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导言,第9页。
    1“卢梭能为中华不祧之祖乎?”,《神州日报》,1913年1月26日,转引自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第4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51页。
    2梁启超:“立宪法议”,《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920页。
    1梁启超:“立宪法议”,《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921页。
    2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844页。
    3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二集,第844页。
    1陈天华:《警世钟》,朱钟颐评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2杨笃生:“新湖南”,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第一卷》(下),第634—635页。
    1孙中山:《三民主义》,第81页。
    1[德]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2关于民,董仲舒曾说过:“民之号取之瞑也。使性而己善,则何故以瞑为号?……性有似目。目卧幽而瞑。……譬如瞑者,待觉教之然后善。当其未觉可谓有质而不可谓善…民之为言,固有瞑也。随其名号以入其理,则得之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1思黄(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
    (上),第121页。
    2汪精卫:“驳‘新民丛报’最近非革命论”,参见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
    (上),第413页。
    3《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44页。
    4《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40页。
    1江怡:“西学东渐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载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主编《西学东渐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81—82页。
    1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见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7页。
    1李妙根编选:《刘师培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52—53页。
    2陈天华:《狮子吼》,第120页。
    1江怡:“西学东渐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西学东渐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第75—76页。
    1关于卢梭学说中的这种集体主义倾向,梁启超在“卢梭学案”中已经注意到了,并认为此为《民约论》全书中“最为瑕疵矣”,可紧接着梁启超又为卢梭作了辩护,“以卢梭之光明俊伟,岂屑为自欺欺人者。故既终其说之后,复发一议以正其误曰:凡各人为民约而献纳于国家者,亦有度量分界,不过为维持邦国所必要之事件,而将己有之能力、财产与自由权,割爱其中之几分以供众用云尔”,参见梁启超:“卢梭学案”,《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386页。
    2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450页。
    1梁启超:“论湖南应办之事”,《饮冰室文集点校本》第一集,第94页。
    1林毓生:《中国人文的重建》,《思想与人物》,台湾联经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2林毓生:《中国人文的重建》,《思想与人物》,第13—14页。
    1.《饮冰室文集点校本》,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41年版。
    3.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4.《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5.孙中山:《三民主义》,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
    6.《刘师培全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7.钱钟书主编:《刘师培辛亥前文选》,三联书店1998年版。
    8.《黄节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王文韶日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
    10.《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
    11.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三联书店1960年版。
    12.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三联书店1963262年版。
    13.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三联书店1977年版。
    14.杨松,邓力群原编,荣孟源重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三联书店1954年版。
    15.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6.汤志钧主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17.朱维铮主编:《万国公报文选》,三联书店1998年版。
    18.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第33辑,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
    1.[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2.[法]卢梭:《论政治经济学》,王运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3.[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法]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6.[法]卢梭:《忏悔录》(第一部),黎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法]卢梭:《忏悔录》(第二部),范希衡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法]卢梭:《论语言的起源》,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法]卢梭:《卢梭散文选》,李平沤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0.[法]卢梭:《漫步遐想录》,徐继曾译,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1.[法]卢梭:《新爱洛伊丝》,李平沤、何三雅译,译林出版社1993年版。
    12.[法]卢梭:《卢梭自选书信集》,刘阳译,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
    1.[比]雷蒙·特鲁松:《卢梭传》,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2.[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柏拉图极其前人》,卢华萍译,吉林人民出版2003年版。
    3.[德]恩斯特·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1998年版。
    5.[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哲学史》(上),盛葵阳、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6.[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7.[美]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8.[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9.[法]爱弥尔·涂尔干:《孟德斯鸠与卢梭》,李鲁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法]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陈越编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汪淑钧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2.[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3.[英]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秋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英]埃得蒙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5.[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6.[法]皮埃尔·莫内:《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以]J.F.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孙传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版。
    19.丛日云:《在上帝与恺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20.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英]彼得·卡尔佛特:《革命与反革命》,张长东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钱弘道:《为卢梭申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3.[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4.[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6.[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27.[美]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高力克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8.[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崔志海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9.[美]张灏:《张灏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0.[美]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1.袁伟时:《中国现代思想散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2.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3.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4.夏勇:《中国的民权哲学》,三联书店2004年版。
    35.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6.余英时:《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版。
    38.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9.[日]中江兆民:《民约译解》,泰东图书局,1914年版。
    40.[日]中江兆民:《三醉人经伦问答》,滕颖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41.[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吴藻溪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2008年版。
    43.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44.童世骏主编:《西学在中国——五四运动90周年的思考》,三联书店2012年版。
    45.[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6.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7.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8.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
    49.郑匡民:《梁启超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50.李喜所主编:《梁启超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51.[日]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郑静译,三联书店2011年版。
    52.[英]以塞亚·伯林:《自由及其背叛》,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53.[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54.[法]弗朗索瓦·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三联书店2005年版。
    55.[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56.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演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57.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58.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59.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60.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1.[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艾彦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62.[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英文版)主编,邓正来(中译本)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三联书店2003年版。
    64.刘小枫、陈少明主编:《卢梭的苏格拉底主义》,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65.李平沤:《主权在民VS“朕即国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6.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三联书店,2005年版。
    67.吴荣辉:《卢梭政治理论的研究:民主或极权》,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68.宝成关:《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西学东渐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9.熊月之:《西方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0.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1.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
    72.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3.刘小枫:《儒教与民族国家》,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74.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先秦篇》,三联书店2001年版。
    75.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台湾华世出版社1998年版。
    76.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7.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中国的现代性观念谱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8.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9.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0.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1.林存光:《儒家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演进》,齐鲁书社2003年版。
    82.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齐鲁书社2004年版。
    83.颜德如:《梁启超、严复与卢梭社会契约思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4.颜德如主编:《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85.[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
    86.[英]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祥焘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
    87.[美]诺夫乔伊:《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张传有、高秉江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8.[美]凯利:《卢梭的榜样人生——作为政治哲学的<忏悔录>》,黄群等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89.[美]普拉特纳:《卢梭的自然状态——<论不平等的起源>释义》,尚新建、余灵灵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90.王中江:《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1.刘宗绪主编:《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三联书店1990年版。
    92.袁贺、谈火生主编:《百年卢梭——卢梭在中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93.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三联书店1999年版。
    94.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95.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96.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7.夏良才:《卢梭》,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
    98.《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自由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版。
    99.朱义禄:《黄宗羲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0.任剑涛:《建国之惑:留学精英与现代政治的误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1.[美]安靖如(Stephen C.Angle):《人权与中国思想:一种跨文化的探索》,黄金荣、黄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Sabine George H.,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4th.edition,Hinsdale Illinois:Dryden Press,1973.
    2.Judith N.Shklar, Men and Citizen:A Study of Rousseau’s Social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3.Alan Ritter, Rousseau’s Political Writings, translated by JuliaConaway Bondanella, edited by Alan Ritter, New York: W·W·Norton&CompanyPress,1988.
    4.Ernst Cassirer, The Question of Jean-Jacques Rousseau, edited andtranslated by Peter Gu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5.Jack Lively and Andrew Reeve, Modern Political Theory From Hobbesto Marx: Key Debates, London and New York: The Guernsey Press,1989.
    6.Daniel E.Cullen, Freedom in Rousseau’s Political Philosophy,Dekalb Illinois: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93.
    7.Victor Gourevitch, The Social Contract and other Later politicalwriting,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8.Quentin Skinner,“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Ideas”, Visions of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9.Matthew Simpson, Rousseau’s Theory of Freedom,printed and bound inGreat Britain by MGP Books Ltd,Bodmin,Cornwall,2006.
    10.Maurizio Viroli, Jean-Jacques Rousseau and the ‘well-orderedsociety’, translated by Derek Hans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11.Andrew Levine, The general will——Rousseau, Marx, communi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梁启超:《卢梭学案》,《清议报》,第98—100册,1901年11—12月。
    2.梁启超:《说幼稚》,《庸言》,第1卷第8号,1913年3月16日。
    3.中国之新民(梁启超):《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新民丛报》,第46—48号合本,1904年2月14日。
    4.梁启超:《开明专制论》,《新民丛报》,第4年第3号(原第75号),1906年2月23日。
    5.饮冰(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新民丛报》,第4年第4号(原第76号),1906年3月8日。
    6.杨廷栋:《民约论》,《译书汇编》,第1,2,4,9期,1900年12月。
    7.无涯生:《中国历代革命说略》,《清议报》,第31册,1899年10月25日。
    8.树立山人:《尊革命》,《清议报》,第94册,1901年10月12日。
    9.季子:“革命其可免乎”,《江苏》,第4期,1903年6月25日。
    10.思黄(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民报》,第1号,1905年11月26日。
    11.酙癸:《新名词释义》,《浙江潮》,第2期,1903年3月18日。
    12.明夷(康有为):《法国革命论》,《新民丛报》,第4年第13号(原第85号),1906年8月20日。
    13.县解(朱执信):《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民报》,第5号,1906年6月26日。
    14.精卫:《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民报》,第9号,1906年11月15日。
    15.精卫:《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民报》,第4号,1906年5月1日。
    16.精卫:《民族的国民》,《民报》,第1号,1905年11月26日。
    17.佩弦生:《论中国救亡当自增内力》,《清议报》,第41册,1900年4月10日。
    18.仲遥:《最近世界大势论》,《新民丛报》,第4年第11号(原第83号),1906年7月21日。
    19.死灰:《国民势力与国家关系》,《云南》,第3号,1907年1月12日。
    20.社员:《孟子》,《云南》,第3号,1907年1月12日。
    21.梁启勋:《国民心理与教育之关系》,《新民丛报》,第25号,1903年2月11日。
    22.《二十世纪之中国》,《国民报》,第1期,1901年5月10日。
    23.李华川:《晚清知识界的卢梭幻象》,载于《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3期。
    24.袁贺:《试论卢梭政治形象的争议及研究新路向》,载于《历史教学》,2004年第10期。
    25.宝成关:《论辛亥时期西方政治学说的引进与传播》,载于《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6期。
    26.宝成关:《梁启超的民权观与卢梭主权在民说》,《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27.宝成关、颜德如:《谭嗣同民权观新探》,《史学集刊》,2000年第2期。
    28.颜德如、宝成关:《严复笔下的卢梭思想》,《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2期。
    29.颜德如:《梁启超对卢梭思想的理解:以<卢梭学案>为中心》,《政治思想史》,2011年第3期。
    30.颜德如:《卢梭与晚清革命话语》,《学海》,2005年第1期。
    31.王人博:《论民权与人权在近代的转换》,《现代法学》,1996年第3期。
    32.王人博:《民权词义考论》,《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1期。
    33.郭世佑:《辛亥革命的核心价值与近代民权政治的艰难》,《史学月刊》,2012年第1期。
    34.王家骅:《中江兆民的自由民权思想和儒学》,《世界历史》,1994年第1期。
    35.谢放:《“张之洞反对民权”说剖析——兼析19世纪后期中文词汇“民权”与“民主”的涵义》,《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2期。
    36.谢放:《戊戌前后国人对“民权”、“民主”的认知》,《二十一世纪》,2001年6月,总第65期。
    37.邢雪艳:《日本明治时期民权与国权的冲突及其归宿》,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38.李华川:《晚清知识界的卢梭幻象》,《中国比较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
    39.吴雅凌:《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汉译及其影响》,《现代哲学》,2009年第3期。
    40.王宪明、舒文:《近代中国人对卢梭的解释》,《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41.王宪明、舒文:《关于戊戌时期严复传播社会契约论和天赋人权论问题的再探讨》,《河北学刊》,1991年第1期。
    42.董增刚:《论辛亥革命前后国人对<民约论>的不同评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3.蔡乐苏:《严复拒卢梭意在讽康梁》,《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
    44.方平:《卢梭民约论的一份中国遗产——略论梁启超的国民国家思想及其历史价值》,《学术研究》,2002年第8期。
    45.孙晓春:《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与中国近代的民主进程》,《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46.丛日云:《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群众”概念分析》,《政法论坛》,2005年第23卷第2期。
    47.高玉:《从个体自由到群体自由——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的中国化》,《学海》,2005年第1期。
    48.林启彦:《严复与章士钊——有关卢梭<民约论>的一次思想论争”,《汉学研究》,2002年第1期。
    49.林启彦:《卢梭<民约论>的传来及其对清末政治思想的影响》,《新亚学术集刊》,1979年第2期。
    50.[日]岛田虔次:“中江兆民著译作在中国的传播”,贺跃夫译,《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2年第5期。
    51.何力群:《中江兆民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52.杨贞德:《从“完全之人”到“完全之平等”——刘师培的革命思想及其意涵》,《台大历史学报》,2009年12月,第44期。
    53.高毅:《法国式革命暴力与现代中国政治文化》,《二十一世纪》,2012年8月,总第1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