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本”(text)一词源于拉丁语中的“编织”(texere)。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是生成语文教学内容、开展言语实践、训练学生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是语文教学文本的主要类型。对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加以深入研究,不仅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具体需求,而且涉及对语文教育整体范式的深入变革,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的意义。
     透过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接受美学理论对文本不同的阐释,以及现代网络技术的介入对文本之影响,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多重品格。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文化存在。在作出文化阐释的基础上,需要充分借鉴和运用教育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多角度关注语文教学文学类文本教材的变革为切入点,以改变文学类文本教材单纯的工具角色为着力点,实现语文教材文化精神的重建和文化模式的转型。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文化建构的角度,打造一种具有人文内蕴、培育功能、整合韵味以及开放品格的、理想化的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模型。这种模型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描述:它是从知识本位向人格本位的迁移,从远离生活向贴近生活的回归,从静态结构向动态结构的跃迁。
     如果说本文第一章“文化特质”是对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品质”的探究,那么,第二章“构成形态”则可以说是对构成骨架的分析,也就是探讨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构成的品格内涵。文学类文本是一个“多层次构成”,本文在简要梳理层次结构理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王一川文本层次理论与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实际教学需要的结合点上,尝试把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视为媒型—语言—形象—意蕴四个层面的构成,并分别进行阐述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教学要求。与此同时,文学文本的多层次结构并非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是更多地呈现出开放性结构。这种开放性结构体现在从作者的作品到读者的文本、从文本的主体性到文本的交互性的不同特征之中。文学类文本的非线性结构特征同样值得关注,它是对传统文本线性结构的超越,并且在事实上提升了读者地位,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话语空间,进而对语文教学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对文本构成形态的研究当属文本本体研究,这不仅是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研究整体范畴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对于关于文本审美意义的研究、关于文本资源的研究等,同样具有呼应和支撑的作用。
     第三章对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审美研究是文本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这一部分中,提出并系统阐释了关于文学类文本“审美透视”的概念及其构成。审美透视是指对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审美解读与体验、审美分析与把握,它强调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与传统的认知性解读有着本质的不同。审美透视既是一种体验性、对话性活动,又是一种陶冶性、建构性活动。“不对称”是审美透视交流方式所具有的显著特征,而文本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则为审美透视提供了交流的条件。空白与否定共同构成了文本的“召唤结构”,进而实现了对文本意义新的建构。审美透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从审美感知到审美发现,进而达到审美创造的递进过程。其中,审美感知属于表象审美透视,主要包括粗知整体和品味语言两方面内容;审美发现虽仍处于审美的感受层,但已经进入到对意境的营构,其主要实现方法包括布白、觅源以及幻联。审美创造则是在上述基础上,通过类比和写意的方法,抵达了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加以鉴别、评价的范畴。对于落实审美透视所需遵循的操作策略,本文认为,主要包括创设与教材文本内涵相契合的审美情境,捕捉与教材文本特质相对应的审美焦点,以及开启与教材文本外延相贯通的审美想象。
     在文本审美研究的基础上,第四章着力探究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细读”问题,是力求提升该研究实践价值的另一着力点之所在。文本细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和文学理念,对于矫正教学中出现的“抛弃文本、超越文本”的不良倾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本细读的理论源头是文学新批评理论。文学类文本细读首先是对语义、语境的题解,是从文本语言层到形象层再到意蕴层的渗透行为,作为一种审美阅读,它并非道德意义上的评判。与此同时,文本细读不只是文本形式的细读,需要在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关系中加以审视,打破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的局限,实现现实世界与文本、文本与读者、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交流。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细读的内涵,体现在文本细读的教学要求、审美要求和文本要求之中,充分认识它所具有的形象性特征、情感性特征、审美性特征、多义性特征以及主体性特征,是深化对文本细读理解的重要方面。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文本细读的实现策略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把握,一是要研究文本,从中选择适宜的细读切入点;二是要根据学生阅读基础、阅读需要以及实际教学情境,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总的来说,就是要从语音的、词语的、句子的细读深深挖掘下去,不断拓展并实现不同文本间语言的交会融合,进而实现对学生的语言世界和人文世界的积极构建。
     作为对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多维度审视,第五章文本资源的发掘是本文整个研究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所谓文本资源,主要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从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以及语文本体论的视角,都可以清晰发现这种发掘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完整性建构,有利于满足学生成长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有利于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丰厚的土壤。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教育资源,以不同方式得以呈现,如果从审美层次来观察,可以划分为直觉感受、自在领悟、精神升华三个层次。为更加清晰地认识上述层次的具体特征,本文以教材具体篇目为例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释。关于资源挖掘的具体策略,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发掘维度”的概念并从知识积累、情感养成和能力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进而论述了文本资源发掘的开放性、适应性、系统性、反馈性原则,并对具体发掘路径进行了设计和规划。
The word “text”originates from“texere”in the Latin language.Literature texts of Chinese textbooks are indispensably major carrier ofgenerating the Chinese teaching content, developing the language practice,training the students’ Chinese skills and improving the Chinese literacy.Literature texts of Chinese textbooks are the main types of Chinese teachingtexts.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teaching intensive literaturetexts that it is the specific needs of th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reform and it includes thorough changes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s paradigmof global, which has both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rough th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of the texts from Structuralism,Semiotic and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influencing on texts from the modernnetwork technology, people can clearly find the multiple characters of texts.But the Chinese teaching intensive literature texts are special culturalcarrier and cultural existence. To reconstruct the Chinese textbook’sculture spirit and the transform of culture model, the searches should bebased on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fully reference and use of the theoryand change of methods of education culturology,pay multi-perspectiveattention to the transforming literature texts of Chinese textbooks,changing the simply instrumental role of literature texts of Chinesetextbooks. In details, we should establish a model for literature texts ofChinese textbooks from cultural construction which should be humanistic,Integrity, opening and ideal and has the cultivated function. This modelcan be describ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first, it is the transform fromknowledge-based into personality-based; second, it turns close to lifeinstead of far away of life; third, the structure changes from static stateto dynamic one.
     If the part one,‘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makes a research onthe quality of literature texts of Chinese textbooks, while the part two,the ‘the forming shape’, analyzes the composition, that is to say, it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literature texts of Chinese textbooks.Literature texts are hierarchical forms, and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imple theory carding of hierarchical structure theories, combininghierarchical text theory of Wang Yichuan with actual requirement forteaching literature texts of Chinese textbooks, so tries to see literaturetexts of Chinese textbooks as the composition of ‘mediatype-language-image-implication’ and respectively expounds and analyzesit and specifically propose the according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Meanwhile,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texts isn’t an enclosed space,at the most time, it presents an opening structure. The opening structurecan be reflected in the works of authors and the texts of readers, in thedifferent features of the text’s subjectivity and interactivity. TheNonlinear Structure of literature texts should be worthy of attention,because nonlinear text structure transcends the linear structure oftraditional texts. In fact, it enhances the status of readers and forms aspecial discourse space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hineseteacher’s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es on the forming shape of textsbelong to the research of ontological text. Not only is it an importantcontents of the research of literature texts of Chinese textbooks, but alsoit has the corresponding and supporting effect on the research on aestheticsignificance of text, the research on text resources and so on.
     The part three is an aesthetic study of literature texts of Chinesetextbooks,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nts. In this part, theauthor proposes and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concept and structure ofaesthetic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texts. Aesthetic perspective is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and experience of literature texts of Chinesetextbooks and is aesthetic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literature textsof Chinese textbooks. I t emphasizes that the aesthetic subject should beactive, participatory and creativity. So it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in essence. Aesthetic perspective is not only anexperiential and dialogical activity but also the cultivating andconstructive activity. Communicative way in Aesthetic perspective has thesalient feature of ‘asymmetry’, and the uncertainty and blankness in thetext can provides conditions for exchanging aesthetic perspective.Blankness and negation constitute ‘the calling structure’ of text, andfurthermore realize the new construction at the meaning of the text. At thespecific teaching practice, aesthetic perspective is a progressive process from aesthetic perception to aesthetic, which approaches to the aestheticcreation.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aesthetic perception which is imageryaesthetic perspective includes the roughly know of the entirety and thetasting of language. Although the aesthetic found stays at the level offeelings aesthetic, it has constructed artistic conception whose waysincludes relying on keeping blank, foraging and magic association. Aestheticcreation is based on all of the above contents and reaches the category onwhich aesthetic subject distinguishes and evaluates the aesthetic objectby analogy and freeland. How to practice aesthetic strategies? This articlesupposes that it should design the aesthetic scene that is related to theconnotation of texts, seize the aesthetic focus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qualities of texts in textbook and open the aesthetic imagination whichconnects with the texts in textbook.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on the aesthetic text, the part four is focusedon the problems of intensive-reading of the literature texts in Chinesetextbooks and tries to promote practical values of the research.Intensive-reading is a way of reading and a kind of literature concepts,which has a positivel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orrecting the badtendencies of ‘abandoning the text and transcending the text’. The newliterary critical theory is the source of the intensive-reading theory. Atfirst, the intensive-reading of the literature texts is the aestheticreading not the criticism at the moral significance and it should comprehendthe semantics and contexts. So it is a permeation behavior at the level oflanguage to image and then to implication. Meanwhile, intensive-reading isnot only the one of text style, while it should be examined at therelationship of‘world-author-work-reader’and should break the limitationof ‘reader-centered’and ‘author-centered’so that to realize theexchanges between the world and the text, the exchanges between the textand the reader and the exchanges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s. Theconnotation of intensive-reading of literature texts in Chinese textbooksis reflected in the needs of teaching, aesthetic and texts and fullycomprehending of the emotional features, the features of image, the featuresof aesthetic, the polysemy features and the features of subjectivity, which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deeply comprehending the intensive-reading. To theprac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we can control the intensive-reading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to study the texts and choose the better starting point;the other is to choose an appropriate method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students’ reading foundation, the students’ reading needs and the actualteaching situation. In one word, we should deeply excavate from theintensive-reading of pronunciation, words and sentences. And so we canconstantly expand it to realize the language fusion from different texts.At last, intensive-reading can help students actively construct the verbalworld and the humanistic world.
     As a multi-dimensionally examining on literature texts in Chinesetextbooks, the part five, the excavating of text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and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entire researches. The text resources are theeducational resources which exist in the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Pedagogic, Psychology, Brain Science and Ontology study about Chinese, wecan clearly find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excavating text resources.It is beneficial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complete construct. It is also beneficial for meeting the needs of student’sgrowing. It also helps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studying Chinese and providegood condition for growing.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literature textsin Chinese textbooks are shown in different manners.It is divided into thefeeling intuitively, realization freely and sublimed spirit at the levelof aesthetic.To understand clearly the feature of the above levels, thisarticle interprets the texts of textbook in details. How to excavateresource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excavateddimension’at the first place and then analyzes and explores it from thefields of accumulating knowledge, developing emotion, improving ability andfurthermore discourses the openness, the adaptability, the systematic andfeedback of text resource. At last the author designs and plans the specificway of excavating text resources.
引文
〔1〕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19页。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页。
    〔3〕曹明海、赵宏亮,教材文本资源与教学内容确定,语文建设,2008年第10期。
    〔4〕〔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学(方珊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5〕〔英〕拉曼·塞尔登等,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6〕〔前苏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一卷(晓河、贾泽林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209页。
    〔7〕参见钱中文,论巴赫金的交往美学及其人文科学方法论,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
    〔8〕〔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9〕〔英〕拉曼·塞尔登等,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
    〔10〕〔意〕安贝托·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俞冰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79、91页。
    〔11〕赵志军,文学文本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曹明海,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13〕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4页。
    〔14〕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郭久麟,文学理论与鉴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6〕董希文,文学文本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7〕傅修延,文本学视野中的超文本研究,创作评谭,2004年第10期。
    〔18〕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20〕Hunter Mc.Ewan. Teaching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xt〔J〕.Educational Theory,1992,No.l:59-68
    〔21〕高伟,课程文本:不断扩展着的“隐喻”,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2期。
    〔22〕〔美〕,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23〕张增田、彭寿清,从“蓝本”到“文本”:当代课程内容观的转变,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24〕〔德〕伽达默尔,〔法〕德里达等编,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孙周兴、孙善春编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董希文,文学文本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6〕王荣生,建设确定性程度较高的语文教材,语文建设,2007年第4期。
    〔27〕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及其面临的问题,语文学习,2009年第9期。
    〔28〕孙绍振,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29〕审美规范形式,见孙绍振《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30〕〔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31〕曹明海、史洁,文学解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与敞开活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24页。
    〔32〕〔德〕罗伯特·尧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见《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33〕〔美〕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黄必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页。
    〔34〕〔英〕弗郎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35〕周启超,思潮·范式·文本,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59页。
    〔36〕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64-565页。
    〔38〕〔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6页。
    〔39〕柳士镇、洪宗礼主编,汉语文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40〕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学性质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41〕陆卫明等,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42〕马兴荣、朱惠国评注,梅影笛歌·风雅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43〕顾黄初,语文界一项重大而又迫切的任务,语文战线,1982年第10期。
    〔44〕〔美〕克利福德格尔慈,文化的解释(韩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45〕叶澜,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46〕顾黄初,论汉语文教材的优选、组合和延展,教育评论,1991年第3期。
    〔47〕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2页。
    〔48〕钟启泉、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页。
    〔49〕顾黄初,改革中学语文教材之我见,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0年第4期。
    〔50〕同上。
    〔51〕李健,论文化意识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期。
    〔52〕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14页。
    〔53〕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页。
    〔54〕同上,第387页。
    〔55〕同上,第388页。
    〔5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6页。
    〔57〕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4页。
    〔58〕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59〕〔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60〕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页。
    〔61〕周均平、赵奎英等,文学概论,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72页。
    〔62〕〔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26页。
    〔63〕〔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67页。
    〔64〕〔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页。
    〔65〕孙绍振,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66〕曹明海,文学文本的构成体制与信息系统,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年第2期。
    〔67〕参见:王一川,《文学理论》第五章,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8〕相关内容借鉴王一川的文本层次理论,并根据语文教学需要作了改造。
    〔69〕王一川,文学理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0〕〔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71〕〔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3页、189页。
    〔72〕同上,第190页。
    〔73〕〔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74〕〔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24-27页。
    〔75〕〔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全集第八卷(涂纪亮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76〕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出口成章,作家出版社1964年版,第60页。
    〔77〕邓加荣,全面破译《红楼梦》,文汇出版社2011年版,第40页。
    〔78〕王一川,梦中情人(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页。
    〔79〕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绪言第1页。
    〔80〕朱纯深,从文体学和话语分析看《荷塘月色》的美学意义,名作欣赏1994年,第4期。
    〔81〕转引自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43页。
    〔82〕王一川,兴辞诗学片语,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83〕周均平、赵奎英等,文学概论,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81页。
    〔84〕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9页。
    〔85〕同上,第281页。
    〔86〕〔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雅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87〕欧阳康,文本性、解释和解释学哲学——访美国解释学家乔治·格雷西亚教授,哲学动态,2005年第2期。
    〔88〕〔法〕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89〕〔法〕罗兰·巴特,作者之死(怀宇译),罗兰·巴特随笔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90〕〔法〕罗兰·巴特,从作品到文本(杨扬译),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10期,第89页。
    〔91〕〔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0页。
    〔92〕〔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93〕〔前苏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刘虎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9页。
    〔94〕〔法〕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95〕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源起和流变,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第19页。
    〔96〕〔前苏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白春仁、顾亚玲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40页。
    〔97〕同上,第340页。
    〔98〕〔法〕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99〕同上,第68—69页。
    〔100〕刘绍静,从文本到超文本——解析20世纪西方文学文本理论,www.cnki.net。
    〔101〕〔芬兰〕考斯基马著,数字文学:从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单小曦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102〕黄鸣奋,超文本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103〕冈严峰、卜卫,生活在网络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106〕〔法〕福科,作者是什么(王逢振译),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451页。
    〔107〕J, Hillis, Miller, The Ethics of Hypertext, Diacritics,1995, p27-39
    〔108〕〔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刘钢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9〕〔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110〕周宪,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111〕〔美〕W.J.T.米歇尔,图像的转向(范静晔译),载《文化研究(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112〕〔美〕尼古拉·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王有亮译),文化研究,2003年第3期。
    〔113〕彭亚非,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文学评论,2003年第5期。
    〔114〕George P. Landow(2006),Hypertext3.0: critical theory and new media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Baltimore&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pp.3-4.
    〔115〕〔芬兰〕考斯基马著,数字文学:从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单小曦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前言第4页。
    〔116〕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版,第2页。
    〔117〕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118〕同上,第33页。
    〔119〕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修订版),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04页。
    〔120〕〔美〕约翰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27页。
    〔121〕〔德〕加达默尔,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译丛,1986年第3期,第2页。
    〔12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页。
    〔123〕蔡元培,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66页。
    〔124〕〔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25-426页。
    〔125〕〔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杜殿坤编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55页。
    〔126〕于漪,素质·能力·智力——我的语文育人观,语文学习,1998年第12期,第2页。
    〔127〕〔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于晓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84页。〔128〕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页。〔129〕张天宝,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130〕柳宏,审美教育与创造性人格,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第100页。
    〔131〕〔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元浦、周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9页。
    〔132〕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页。
    〔133〕〔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元浦、周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
    〔134〕〔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元浦、周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05页。
    〔135〕同上,第215页。
    〔136〕同上,第219页。
    〔137〕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页。
    〔138〕〔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元浦、周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0页。
    〔139〕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140〕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8页。
    〔141〕〔德〕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元浦、周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页。
    〔142〕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第1998年版,第166页。
    〔143〕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144〕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145〕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5页。
    〔146〕〔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266页。
    〔147〕同上,第300页。
    〔148〕陈海量,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路探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149〕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150〕〔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
    〔151〕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152〕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153〕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4页。
    〔154〕赵宪章,文体与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
    〔155〕赵宪章,文体与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186页。
    〔156〕赵毅衡,重访新批评,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157〕〔美〕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英文版序言(丁泓、余征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158〕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159〕叶嘉莹,叶嘉莹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160〕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页。
    〔161〕孙绍振,审美形象的创造——文学创作论,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修订版前言第7页。
    〔162〕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163〕凌晨光,当代文学批评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页。
    〔165〕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第29页。
    〔166〕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67〕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l册,中华书扁1980年版,第456页。
    〔168〕金圣叹,水浒传,第二十八回评。
    〔169〕参见文静,文学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5月。
    〔170〕郭英德,明清文学史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4-345页。
    〔171〕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
    〔172〕孙绍振,再谈“还原分析法”——以再别康桥为例,名作欣赏,2004年第8期,第8页。
    〔173〕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
    〔174〕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175〕同上。
    〔176〕郭英德,明清文学史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5页。
    〔177〕〔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66页。
    〔178〕钱理群,在朗读中感悟鲁迅语言世界里的童年,语文建设,2011年第10期。
    〔179〕〔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66页。
    〔180〕李卫东,知识何为——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0期。
    〔181〕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182〕〔日〕今道友信,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王永丽、周浙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页。
    〔183〕孙绍振,五四新诗与浪漫派,十月,2007年第6期。
    〔184〕曹明海,语文教学本体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185〕陈丽群,关于“隐性语文”与“显性语文”的评析,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第10期。
    〔186〕曹明海,语文:文化的构成,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7页。
    〔187〕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188〕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9-50页。
    〔189〕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文自修,2004年Z1期。
    〔190〕陈娟,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文教资料,2008年第29期。
    〔19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页。
    〔19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6页。
    〔193〕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9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197〕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198〕彭颖杰,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不容忽视,教育艺术,2003年第9期。
    〔199〕〔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200〕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201〕曹明海,文学解读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
    〔202〕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203〕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203〕曹明海,语文:文化的构成,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7期。
    〔205〕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19页。
    〔1〕〔前苏联〕巴赫金著,巴赫金文集(晓河、贾泽林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前苏联〕巴赫金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刘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3〕〔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的艺术(杜殿坤编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5〕〔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等著,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学(方珊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6〕〔法〕保罗·利科著,从文本到情节:经典阐释学论文集(陶远华、袁耀东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法〕热拉尔·热奈特著,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8〕〔法〕米盖尔·杜夫海纳著,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9〕〔法〕罗兰·巴特著,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0〕〔法〕罗兰·巴特著,S/Z(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法〕蒂费纳·萨莫瓦约著,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芬兰〕考斯基马著,数字文学:从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单小曦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英〕拉曼·塞尔登等著,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2006年版。
    〔14〕〔英〕弗郎西斯·马尔赫恩编著,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英〕维特根斯坦著,维特根斯坦全集(涂纪亮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6〕〔美〕苏珊·S.兰瑟著,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黄必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美〕威廉F.派纳著,理解课程(钟启全、张华等译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美〕克利福德格尔慈著,文化的解释(韩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美〕迈克尔·海姆著,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刘钢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1〕〔美〕戴安娜·克兰著,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2〕〔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23〕〔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24〕〔美〕尼尔·波兹曼著,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5〕〔美〕尼葛洛庞帝著,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1年版。
    〔26〕〔美〕M.H.艾布拉姆斯著,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雅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美〕W.J.T.米歇尔著,图像的转向(范静晔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美〕约翰杜威著,人的问题(傅统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9〕〔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30〕〔德〕伽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年1987年版。
    〔31〕〔德〕伽达默尔,〔法〕德里达等编,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孙周兴、孙善春编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德〕罗伯特·尧斯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3〕〔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34〕〔德〕黑格尔著,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5〕〔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著,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金元浦、周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6〕〔日〕今道友信著,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王永丽、周浙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37〕〔意〕安贝托·艾柯著,诠释与过度诠释(俞冰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38〕曹明海著,文学解读学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39〕曹明海、潘庆玉著,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蔡元培著,蔡元培美育论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1〕邓加荣著,全面破译《红楼梦》,文汇出版社2011年版。
    〔42〕董希文著,文学文本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3〕傅修延著,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郭久麟著,文学理论与鉴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5〕郝德永著,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黄鸣奋著,超文本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7〕金元浦著,文学解释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8〕金元浦著,接受反应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9〕柳士镇、洪宗礼主编,汉语文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0〕鲁洁、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1〕陆卫明等著,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马兴荣、朱惠国评注,梅影笛歌·风雅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53〕孙绍振著,审美形象的创造——文学创作论,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4〕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5〕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修订版),齐鲁书社1986年版。
    〔56〕王一川著,兴辞诗学片语,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年版。
    〔57〕王一川著,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8〕王荣生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9〕王先霈著,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王先霈等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1〕叶澜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2〕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63〕叶嘉莹著,叶嘉莹说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64〕叶维廉著,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65〕赵宪章著,文体与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66〕赵毅衡著,重访新批评,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67〕赵志军著,文学文本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郑金洲著,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9〕钟启泉、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0〕周均平、赵奎英、赵之昂编著,文学概论,齐鲁书社2010年版。
    〔71〕周芸著,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美〕尼古拉·米尔佐夫,什么是视觉文化(王有亮译),文化研究,2003年第3期。
    〔2〕〔法〕罗兰·巴特,从作品到文本(杨扬译),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10期。
    〔3〕〔德〕加达默尔,解释学(洪汉鼎译),哲学译丛,1986年第3期。
    〔4〕曹明海、赵宏亮,教材文本资源与教学内容确定,语文建设,2008年第10期。
    〔5〕曹明海,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6〕曹明海、史洁,文学解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与敞开活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7〕曹明海,文学文本的构成体制与信息系统,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年第2期。
    〔8〕曹明海,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5期。
    〔9〕陈海量,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路探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10〕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11〕陈平,罗兰·巴特的絮语——罗兰·巴特文本思想评述,国外文学,2001年第2期。
    〔12〕陈定家,“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3〕陈丽群,关于“隐性语文”与“显性语文”的评析,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第10期。
    〔14〕陈娟,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文教资料,2008年第29期。
    〔15〕傅修延,文本学视野中的超文本研究,创作评谭,2004年第10期。
    〔16〕方智范,高中语文必修课“阅读与鉴赏”目标解读(一),语文建设,2003年11期。
    〔17〕高伟,课程文本:不断扩展着的“隐喻”,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2期。
    〔18〕郝德永,文化性的缺失——论课程的文化锁定逻辑,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19〕韩雪屏,与教学文本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之三,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1期。
    〔20〕黄光伟,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之比较,文艺评论,2007年第11期。
    〔21〕郭根福,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与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4期。
    〔22〕顾维萍,重新审视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语文,2010年第11期。
    〔23〕顾黄初,语文界一项重大而又迫切的任务,语文战线,1982年第10期。
    〔24〕顾黄初,论汉语文教材的优选、组合和延展,教育评论,1991年第3期。
    〔25〕顾黄初,改革中学语文教材之我见,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80年第4期。
    〔26〕柳宏,审美教育与创造性人格,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第100
    〔27〕刘劲松,叶嘉莹古典诗词研究的人文情怀,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8〕李健,论文化意识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期。
    〔29〕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30〕李荣启,文学语言特征新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第3期。
    〔31〕李荣启,论文学语言及其构成,美与时代(下),2012年第10期。
    〔32〕李卫东,知识何为——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
    〔33〕潘庆玉,呵护心灵的惊异与渴望——符号世界的发现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34〕彭亚非,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文学评论,2003年第5期。
    〔35〕彭颖杰,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不容忽视,教育艺术,2003年第9期。
    〔36〕欧阳康,文本性、解释和解释学哲学——访美国解释学家乔治·格雷西亚教授,哲学动态,2005年第2期。
    〔36〕史洁,后现代媒介时期文本转变探究,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37〕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38〕钱理群,在朗读中感悟鲁迅语言世界里的童年,语文建设,2011年第10期。
    〔39〕钱中文,论巴赫金的交往美学及其人文科学方法论,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
    〔40〕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源起和流变,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41〕孙绍振,再谈“还原分析法”——以再别康桥为例,名作欣赏,2004年第8期,第8页。
    〔42〕孙绍振,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43〕孙绍振,五四新诗与浪漫派,十月,2007年第6期。
    〔44〕舒志定,文本的敞开性与教师权威的瓦解,现代教育论丛,2003年第2期。
    〔45〕王海波,构建具有民族文化张力的语文课程唐冲,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46〕王中平,阅读文本研究综述吕艳,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47〕王一川,理解文学文本层面及其余衍层,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
    〔48〕王允道,评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当代外国文学,1996年11期。
    〔49〕王荣生,建设确定性程度较高的语文教材,语文建设,2007年第4期。
    〔50〕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及其面临的问题,语文学习,2009年第9期。
    〔51〕龙迪勇,文本学视野中的文学研究——读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研究》,文艺评论,2006年第1期。
    〔52〕路伟,万青律切精深传神入妙——杜甫《登高》语言学分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3〕阎宗学,文本解读的三种“硬伤”,江西教育,2010年第4期。
    〔54〕于洪卿,论课程的文化内涵,教育评论,1997年第2期。
    〔55〕万书辉,后经典时代的文本生产策略,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56〕杨桦,悦目、会心、畅神和超越——苏轼《赤壁赋》自然美审美心理过程管窥,名作欣赏,2003年第2期。
    〔57〕于漪,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学性质的反思,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58〕张增田、彭寿清,从“蓝本”到“文本”:当代课程内容观的转变,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59〕张邦卫,图像增殖:语言的式微与图像的狂欢——数字化时代审美文化的范式转型,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60〕周启超,思潮·范式·文本,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61〕周宪,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62〕朱纯深,从文体学和话语分析看《荷塘月色》的美学意义,名作欣赏1994年第4期。
    〔1〕柴秀苗,阅读信念对记叙文意义建构的影响(导师:吴庆麟),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2〕陈飞,语文文化型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导师:郭开平),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3〕陈秀春,语文课程文化建构论(导师:曹明海),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4〕范佳华,语文课堂陶冶式教学探索(导师:曹明海),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5〕龚晓丹,语文陶冶性阅读教学(导师:熊成钢),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6〕胡洪波,当代诠释学观照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导师:徐正非),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7〕胡鹏,高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导师:杨明华),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8〕纪托,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反思及建议(导师:韩玉慧),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9〕蒋小英,媒体化时代的文学批评(导师:黎东明),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0〕雷士虎,基于衔接的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导师:李显杰),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1〕黎英,多元文化对语文课程的影响及对策(导师:李永伟),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2〕李红霞,文化意蕴: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导师:张晋业),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3〕李金发,语文教材中享受教育资源的开发(导师:曹明海),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4〕李硕臣,普通高中人教版新版语文教科书新增选文文化研究(导师:石义堂),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5〕刘顺利,文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
    〔16〕罗丽华,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知识内容编写(导师:董蓓菲),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7〕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导师:倪文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8〕任茉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讲授法的变化研究(导师:李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9〕宋瑞,论短信文化的媒体态势研究(导师:董小玉),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20〕孙燕,语文新课程审美学习探索(导师:曹明海),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1〕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导师:周庆元),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2〕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导师:蔡伟),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23〕王尧,小学中高年级研究性阅读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导师:陈书录),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24〕文静,文学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研究(导师:曹明海),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25〕夏永庚,论课程的生成性(导师:吴刚平),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6〕徐鹏,多元文化视野中语文课程的文化建构(导师:宋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7〕许彬奇,杨叔子文化素质教育思想研究(导师:雷洪德),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8〕杨万扣,阅读教学对话主体研究(导师:倪文锦),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9〕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导师:徐岱),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30〕赵永贵,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导师:刘祥安),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31〕赵跃,语文教材文化建构论(导师:曹明海),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32〕周芳军,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学位制度看三十年来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导师:安心),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Hunter Mc.Ewan. Teaching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xt〔J〕.Educational Theory,1992.
    〔2〕 Gagg, i Sivio, From Text to Hypertext, Decentering the Subject in Fiction,Film, the Visual Arts, and Electronic Media,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 Press,1998.
    〔3〕 J, Hillis, Miller, The Ethics of Hypertext, Diacritic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