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学校长作为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治校主体,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变迁与大学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最重要又是最稀缺的人力资本,对其职业发展的最理想发展状态是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其主体性发展状况,不仅能促使自身的职业发展走向卓越,而且影响着大学职能的发展和实现,进而更深层次地影响着社会公民的培育及其发展。但随着不同社会体制的转型与历史演进,这种主体性发展被置于一种“官场主体性”之下,导致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陷入了困境,这是长期无视大学校长“学场主体性”的结果。主体性既是一个用以描述卓越性大学校长的概念,也是与“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的内涵紧密相扣的,在高扬教育家办学价值的今天,探讨“具有卓越性的大学校长是为何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大学校长的、尤其从主体性发展的角度思考大学校长是为何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大学校长”的问题,对推动教育家型大学校长办学治校体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以主体性哲学理论、主体教育管理理论为理论工具,以历史研究法、理想类型分析法与系统研究法,建构以大学校长主体性办学治校活动为表征的职业化发展范式,揭示大学校长卓越发展的内在性生成机制,促进大学校长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大学校长职业发展质量,焕发大学校长职业的生命光彩。
     本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基本内容与结构如下:
     第一章,从整体层面明晰了研究背景、问题认定、研究范畴、研究基础、研究方法、研宄思路以及核心概念,进而架构起研究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轮廓。
     第二章,阐释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本质。探析大学校长的概念与历史、大学校长职业的概念与意义、大学校长职业的发展趋势,支撑这种“职业发展趋势”的内在动力是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内涵体系:大学校长的主体性根源,即大学校长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作为实践主体的本质属性、作为引领主体的本质属性;大学校长的主体性根据,即大学校长的管理行为系统、社会交往系统与语言符号系统;大学校长的主体性范畴,即大学校长主体性的过程规定性维度、目的规定性维度与关系规定性维度;大学校长的主体性涵义,即大学校长主体性的三层基本含义、三大主体关系、三种基本表现与三个发展阶梯。这种主体性内涵体系可从中外大学校长职业发展史的国外镜鉴与本土追索中得到感知并证伪。在西方,某些国家历经中世纪以来诸多的变革,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最根本前提在于有良好的制度平台与社会环境,其学术自由与独立理念、大学校长遴选的制度设计、大学校长的卓越性发展等因素在催生其主体性发展中,成为人们普遍的教育信念。随着这种信念的东渐传播,中国近代大学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以及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发展都是卓有成效的,不仅跟随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而且作为办学治校主体的大学校长在大学场域存在着健康的主体性,进而成为卓越的教育家型大学校长。而这种主体性的发展凸显了这个时期大学校长职业发展的升华,彰显了富有张力的主体性意蕴,达成了卓著的主体性业绩。一种体现大学校长主体性实质的“学场主体性”遵循其主体性发展的原理得以正常运转,使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学术化、专家化、职业化等主体性得以发展。
     第三章,诊断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问题。从当代中国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异化、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的危害、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的诊断三大方面展开解读,认为当代中国大学校长主体性有着自身特有的历史境遇。尽管西方具有普适性的大学校长主体性早已东渐输入并扎根,但政治意识形态、历史文化情结、经济法制薄弱使大学校长主体性在中国的展开面临与新老传统或制度文化领域的严重冲突,导致在当下中国的大学校长主体性仍是实质的“不在场”或尚未真正发展,未化为人们普遍的文化—心理结构或大学的文化精神,构筑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并未成为普遍的教育信念,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充其量还只是中国大学教育价值空间的一种“悬浮物”,主要被“官场主体性”所遮蔽,表现为大学校长主体性的政治化、官僚化、职务化与媚俗化,对中国大学的发展产生了宏观危害与微观危害,导致了当代中国大学校长的职业困境。
     第四章,构筑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路径。大学校长主体性的构筑不仅具有中外大学文明历史发展实践中大学校长卓越发展的整体的合理性,而且具有教育家办学需要的合理性。以支撑大学校长卓越发展的核心——“主体性”为标底,本论文吁求大学校长发展中构筑主体性发展的路径应该是:大学校长“学场主体性”的发展离不开大学属性特有的组织基础、人在发展中特有的人性基础、大学共同体中特有的理性基础与大学自治所需的权力基础,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功能或价值具体表现在其主体性发展的根本价值、基本价值与重要价值。借此,要回应问题、重塑卓越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形象或职业形象,必须遵循从政府到大学这条由外到内的轨道有效建立起“宏观路径”、“中观路径”与“微观路径”的逻辑路向。“宏观路径”要求从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政治环境治理、经济环境治理、社会环境治理、文化环境治理与法律环境治理五方面进行。“中观路径”要求从大学校长产生机制的改进与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选择与完善两方面进行。“微观路径”要求从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自我认识机制、自我定位机制、自我调控机制与自我实现机制四方面进行。三大路径共同构筑起大学校长主体性地办学治校制度,进而还原卓越性大学校长的本来面目,构建大学校长健康卓越的职业发展状态。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一: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价值性取向是一种吻合大学组织特性的“学场主体性”;第二:大学校长在职业生活与办学治校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根据大学这个学场的特性来定义的;第三:当大学校长的主体性镶嵌于官场主体性中且尚不独立,精神远未自由时,便无以成“家”;第四:大学校长的官场主体性是中国大学发展进程中一个独特而又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产生和延续的机理不被现代大学制度理论认同;第五:学场与官场的含混一元制是大学校长官场主体性产生和延续最本质的因素,不合理制度供给导致了其官场主体性的蔓延,这是中国政府在既有制度环境以及制度变迁成本制约下,希望获得教育资源以及教育收益、希望降低大学管理成本的制度设计、希望获取大学发展进程中办学收益的制度设计,是损坏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的制度设计;第六:大学校长的学场主体性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的共性因素,其产生和延续的机理是被现代大学制度理论所认同的;第七:学场与官场的清晰二元边界是大学校长学场主体性产生和延续最本质的因素,政府在合理制度框架下对大学进行干预的目的是保护大学的学术自由,大学校长在这样的体制里进而形成学场主体性的本质属性,而中国大学校长这种学场主体性是在官场主体性遮蔽下异化的主体性,带着这种异化的主体性行走了60多年的中国大学校长,已在既有制度环境以及制度变迁成本制约下,完成了其职务使命;第八:当代中国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发展只有遵循“厘清应然问题(历史养分与他山之石)+正视实然问题(官场主体性及其危害)+立足本然问题(现实建构与制度设计)”的理路,才能抓住关键;第九:国家和社会只有创建良好的大学校长办学治校的政治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与法治空间,全方位勾勒并落实大学校长主体运作的多元图景,从大学组织外部撬动大学体制局限与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局限,才能促使大学校长主体性优化并向教育家成功转型;第十:大学校长只有以“学场主体性”作为办学治校的行动哲学才能使自身进行职业化改造而走向卓越发展。
     总之,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要扎根于在个人、大学、社会、国家这个复合系统里的职场实践中,在实践中进行全方位构筑。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其拓宽了大学校长研究的视角,充实了大学校长发展的理论,提供了大学校长发展的新思路,引发大学校长的反思,提升大学校长主体意识,提醒社会关注并给予大学校长发展的良性空间。大学校长主体性不断优化,主体性伴随大学校长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上所要走的路还很长,大学校长主体性行走在路上。
University presidents as a main body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actices in modern university building, as a important micro-main body of moder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s the most important pow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most scarce human capital,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of the ideal development pattern is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Its main development, not only can promote their own career development towards excellence, reached a State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affect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functions, and deeper impact on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citizens. Bu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this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was placed on a "subjectivity of bureaucratic field ", the leading to activ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in trouble, this is a long-term disregard of the 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of "subjectivity of scientific and academic field"of results.Subjectivity even not University principals career of reality nature, is University principals career nature of directly reflect, is a to description excellence University principals of concept, is University principals of career development value based on and to reflection criticism for main features of thinking way of provides, it and "University principals career development or excellence educator type University principals" of connotation close phase buckle, in high educator running value of today. Consider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ity of the University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educators running th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have a decisive effect. This research on the poles of development theory, and subjectivity philosophy theory, and main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ory for theory tool, to occurred learn of method, and history and logic of method, and theory contact practice of method, construction to University principals running activities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radigm, revealed University principals excellence development of inherent generated mechanism, promoting University principals career of health development, upgrade University principals career development quality, glow University principals career of life glory.
     This study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basic content and structure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the overall level of clarity the background, problems identified, the scope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 base,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ideas, as well as the core concepts, and then architecture since the outline of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presidents subjectivity.
     The second chapter, explain university president the nature of subjectivity. Analysis of the University of the principal concepts and history, the concept and meaning of the occupation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university presi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trends, and the inherent power to support this kind of career development trends are the main connot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The main source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Subjectivity, university presidents as an essential attribute, as the nature of the practice of the main property, as the management of the main essential attribute; The main basis of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s Subjectivity, university presidents, management behavior, social interaction system and the language symbol system: The main areas of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 Subjectivity, that is the main process requirements dimension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the purpose of the provisions of dimensions, the elements of prescriptive dimen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visions of dimension; The main meaning of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 Subjectivity, that is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main three-tier university presidents, three main relationship, the three basic performance of three developmental ladder. This kind subjectivity connotations system from foreign University Presi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history of foreign Mirroring local recourse falsifiable. In the west, some countries experience a lot of change since the Middle Ages,,the most fundamental platform generated by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occupation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is that there is a good system platform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ts Academic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concept, system design selection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university presidents excellence in the birth of the main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s to become widespread beliefs in education. With the Eastward spread of this belief,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University and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and university presidents subjectivity generated are highly effective, not only far to follow the pace of worl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presidents as a university the main health subjectivity in the university field, and thus become a prominent educator type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The generation of this subjectivity highlights the sublimation of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s of this period of career development, highlights the tension of the main implication to reach outstanding results of subjectivity. A reflection of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s subjectivity of "the learning field Subjectivity ", That is, main academic of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 Subjectivity、expert, professional, statutory, independent, autonomous and self-discipline, elegance and so the main property of the subjectivity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is deeply rooted.
     The third chapt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blem of diagnosis of the main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From the aliena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university presidents, university presidents main hazards of alienation, the aliena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diagnosis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interpretation, that the subjectiv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university presidents has its own unique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While the West has a universal principal main concept has long been Learning to enter and take root, political ideolog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mplex, a weak economic legal subjectivity of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s to start in China to face with the old and new traditions or institutional culture serious conflict, Subjectivity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is essentially subjectivity is not present or has not really generated, not into to popular culture-mental structure or cul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spirit, and build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s did not become univers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beliefs, the main body of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s at best, just the Chines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value of space, a kind of "suspended solids", mainly shrouded in"official subjectivity",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main political, bureaucratic, duties and vulgar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macro-harm and micro harm, leading to a vocational plight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university presidents.
     The fourth chapter, to buil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subjectivity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rout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s for us in terms of the needs of the rationality of practice with the times, not only has the overall rationality of the outstanding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the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presidents, and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presidents. To support the excellent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s of the core-the"subjectivity"as the base price, we appe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to build the main body of the generated path should be: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higher education power, university presidents to "the learning field Subjectivity "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attributes specific to the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n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que, distinctive spiritual foundation and university autonomy in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s power base required, the main body of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s to generate the function or value is embodied in the fundamental value generated by its subjectivity, the basic value and important value. Take this, to respond to questions, remodeling outstanding university President,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image or professional image, must follow from the government to the university article this from inner to outer in orbit effectively set up"macro path","medium path"and "micro path"logic feature."Macro path"requirements from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 subjectivity of polit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generate economic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oci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cultur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legal environment control in five."Medium path" requirements from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echanism with the University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sele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wo aspects."Micro-path"requires self-awareness mechanism generated from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s, self-positioning mechanism, self-regulation mechanisms and self-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four aspects. Three paths together to build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s, independence, expertise, self-behavior, free, autonomy, freedom, self-regulatory status of the main objective facts, and then restore the true colors of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s of excellence to build the University of the principal health excellent career development patterns.
     In short. University Presidents subjectivity to be rooted in individuals, universities, social and 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this complex system, comprehensive building in practice. As an exploratory study, it broadens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research, enriched the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provided new thinking on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triggered reflection of Heads of universities,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reminded the community and given the development of benign space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University principals continue to build, subjective accompanied throughout the career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there is a long way to go, 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of subjective walking on the road.
引文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K].北匕京:商务印书馆,2012:1367.
    ⑤吴康宁.政府部门超强控制:制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M].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12,(5):6.
    ⑥董云川.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3.
    ⑦董云川.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
    ⑧孙华.大学之合法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53.
    ⑨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自序
    ②陈运超.论大学校长治校的基本矛盾之一:领导与被领导[J].现代大学教育,2007,(4).
    ③潘懋元.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潘懋元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④[美]詹姆斯·J·杜德施达特著,郑旭东译,桑新民校.舵手的视界——在变革时代领导美国大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02.
    ⑤叶隽.大学的精神尺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34.
    ①王长乐.大学校长现象形成的复杂性原因[J].现代大学教育,2008,(2):43.
    ②Cowley,W.H. Presidents.professors.and trustees: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academic government. San Francisco:Joeeey-Bass,1980.
    ②陈骏校长在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庆祝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5月20日笔者在庆祝大会现场的记录。
    ④Department of Edueation and seienee. (1977). Ten Good scools:A seeondary School Enqury. London:H.M. stationery Off.转引自:[挪威]波·达林.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2.
    ①王英杰,刘宝存.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197.
    ②[美]RobertJ.Marzano.等,邬志辉等,译.学校领导与学生成就——从研究到效果[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③蔡元培.教育独立议[J],新教育,1922年3月版,第3期第4卷,见留自:管得太具体,大学没希望[EB/OL].资料来源:http://www.js.jcy.gov.cn/readnews.asp?nid=6229.
    ②[美]托马斯·内格尔著,贾可春译.本然的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内容简介.
    ①祁洞之.本然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95-96.
    ②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M].北京:新是出版社,2010:315.
    ③[捷克]夸美纽斯著,任宝祥,杨守明,张华清,等,译.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8.
    ④汪丁丁.串接的叙事:自由·秩序·知识[M].北京:三联书店,2009:201.
    ①尹晓敏.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47.
    ①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同志于2009年4月给李清川先生和于丹女士所呈现的《世杰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作序时提出来的观点。
    ②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绪论.
    ③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创新·改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0.
    ①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347. ①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36.
    ②黄崴.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06.转引自: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39.
    ①张新平.《新世纪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载全国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暨全国教育管理协作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教育管理学的新方向》[C],111-117,转引自: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39.
    ②张新平.《新世纪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载全国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暨全国教育管理协作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教育管理学的新方向》[C],111-117.转引自: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39.
    ③孙绵涛.论人类生活方式的本质及其复归[J].浙江社会科学,2003,(6):100.
    ④丁栋虹.制度变迁中企业家成长模式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1.
    ①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11.
    ②[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权哲学[M].商务印书馆,1979:260.
    ③黄森,沈宗.西方人权学说(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83-184.
    ①丰子义,孙承叔,王东.主体论——新时代新体制呼唤的新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3.
    ③贺善侃.实践主体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4.
    ①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8.
    ②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57-58.
    ③金瑶梅,陈学明.生存论视域中实践活动的当代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6.(6):40.
    ①邹诗鹏.生存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
    ②李有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126.
    ①张红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19-420.
    ②[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58.
    ③张红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20.
    ①于忠海.教育目的转型:从终极者到普通人:基于人性视角的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30.
    ②丁永为.试析前哥伦比亚大学时期杜威教育思想的演进——基于“发生学方法”的考察[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利学版),2009,(3):131.
    ③王长乐.大学校长现象形成的复杂性原因[J].现代大学教育,2008,(2):43.
    ①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
    ②张俊宗.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救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回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9.
    ③[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7.
    ④[日]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16.
    ⑤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9.
    ⑥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序言)1.
    ⑦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
    ②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4.
    ③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绪论:2.
    ①任燕红.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及其重建[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31.
    ①[美]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弹.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8.
    ①[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5;
    ②王飞.大学特性新论[J].高等理科教育,2012,(4):26-30.
    ③[美]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
    ①[美]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6.
    ②[美]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
    ③单鹰.高等教育原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7.
    ④[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6.
    ①[英]阿什比著,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50.
    ②肖海涛.大学何以为“大”[J].江苏高教,2001,(2):22.
    ③[英]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④[英]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4.
    ①[英]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8-92.
    ②单鹰.高等教育原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9.
    ①[美]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7.
    ②张家.大学:适应,保守,还是超越[J].大学教育科学,2006,(1):96.
    ③上官剑.大学超越论[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18.
    ④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8.
    ⑤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111-112.
    ①单鹰.高等教育原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45.
    ②董云川.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6.
    ③王飞.大学校长:概念·历史·职业[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9-154.
    ①RaIph Waldo Emerson说“组织是一个人拖长的影子”。此处套用于大学。参见:周作宇.大学校长的领导困局[J].学术界,2008,(6):7.
    ②胡建华等.大学制度改革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4.
    ①Aleksander Gieysztor," Management and resources"(Chapter4),Hilde de Ridder-Symoens(cditor),A History of the in Europe. Vol.1,universities in the Middle Ages, p.119.
    ②郑学权力协调与制衡[M].北京:北京,2011:142.④张磊.大学校长身后的权力关系分析——从Rector、Chancellor、President看大学校长[J].大学教育科学,2010,(5):49.
    ①张磊.欧洲中世纪大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58.
    ①褚宏启等著.走向校长专业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4.
    ②张楚廷.论大学校长[J].高等教育研究,2009,(7):1.
    ③孙益.大学校长:学术领导力的中纪起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103.
    ④[美]伯顿·R·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21.
    ⑤王长乐.假如大学校长平庸[J].当代教育论坛,2004,(3):30.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560.
    ②冯倬琳.研究型大学校长:战略领导·职业管理·职业发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6.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1.
    ①马俊杰等.高校领导团队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7.
    ②“构能力”与“元能力”相对,主要是居于个体能力基础上所形成的领导班子整体的能力。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2.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4、19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
    ②[美]詹姆斯J杜德施达特著,郑旭东译,桑新民校.舵手的视界——在变革时代领导美国大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02-203.
    ①张立昌,郝文武.教学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83-184.
    ②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98:2.
    ①马国川.耶鲁大学校长不带研究生的启示[N].光明口报,2006-08-21,第004版.
    ②孙孔懿.试析中国历史上教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救育科学版),2007,(2):49.
    ③王飞.“高等教育强国”的概念追溯与逻辑反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58.
    ④林森.教育家办学导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使命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98.
    ①[美]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7.
    ②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③[苏]安德列耶娃著,李钊等译,徐世界校.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74.转引自:王铁军.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32.
    ①王铁军.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33.
    ②王铁军.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34.
    ①王铁军.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37.
    ②王铁军.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39.
    ③王铁军.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40.
    ④王飞.论参照性权力对大学校长卓越发展的指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2,(5):54.
    ⑤王飞.论参照性权力对大学校长卓越发展的指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2,(5):54.
    ①王铁军.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41.
    ②姚启和.办大学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48.
    ③袁贵仁.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6.
    ④王铁军.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42.
    ①王铁军.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95-196.
    ②王铁军.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96.
    ③汤一介.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序:2.
    ①王铁军.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97.
    ②王铁军.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215.
    ③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7.
    ①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8.
    ②王铁军.校长学[M].南京:汀苏教育出版社,1993:223.
    ③[德]恩斯特·卡希尔著,李琛译.人论[M].北京:光明口报出版社,2009:41.
    ①工福友.当代美国企业家型大学校长的领导过程与特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7,(4):66.
    ①[英]Amanda H. Googdall著,孙蕾,沈悦青译,冯倬琳校译.世界一流大学:校长必须是科学家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74.
    ②林森.教育家办学导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使命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序言:2.
    ③王继华.校长职业化与教育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①[美]克拉克·科尔,玛丽安·盖德著,赵炬明译.大学校长的多重生活:时间、地点与性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1.
    ②[美]詹姆斯·J·杜德施达特著,郑旭东译,桑新民校.舵手的视界——在变革时代领导美国大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51.
    ①程红兵.教育家的话语方式:自说自话[J].中国教育学刊,2010,(8):7.
    ②[美]詹姆斯·J·杜德施达特著.郑旭东译,桑新民校.舵手的视界——在变革时代领导美国大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02.
    ③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J.规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9.
    ④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61.
    ①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2.
    ①[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05.
    ①丰子义,孙成叔,王东.主体论——新时代新体制呼唤的新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5-76.
    ②蔡元培.整顿北京大学的经过,载《蔡元培全集》[M].第匕卷,第21页;转引自:周勇.教育场域中的知识权利与精英学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9.
    ③丰子义,孙成叔,王东.主体论——新时代新休制呼唤的新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6.
    ①丰子义,孙成叔,王东.主体论——新时代新体制呼唤的新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6.
    ②王承绪.战后英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365.
    ③[美]弗雷德·赫钦格(Fred M. Hechinger),格雷丝·赫钦格(Grace Hechinger)合著,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译.美国教育的演进[M].纽约:纽约麦格劳-希尔图书公司(McGraw-Hill Book Company)出版,1984:5.
    ①钱满素.美国文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9.
    ①Cowley.William H.Presidents,Professors,and Trustee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81:55-56.
    ②欧阳光华.董事、校长与教授: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3.
    ①欧阳光华.董事、校长与教授: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3.
    ②[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61.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5.转引自:王福友,王向华.美国大学发展史上巨人校长的领导过程与特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6):99.
    ②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1977). Ten Good Schools:A Secondary School Enguiry. London:H.M.Stationery Off.
    ③err.Clark.The Use of the Universit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29.
    ①徐辉,杨天平.大学特色发展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62.
    ②崔卓兰,江东忠.高校公共安全法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100.
    ③矫辉.21世纪高校校长价值优化问题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8.
    ④欧阳光华.董事、校长与教授: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1.
    ⑤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理念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7.
    ①欧阳光华.董事、校长与教授: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3.
    ②[美]克拉克·科尔等著,赵炬明译.大学校长的多重生活:时间、地点与性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0.转引自:欧阳光华.董事、校长与教授: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45.
    ①方舟子.大学校长对谁负责[G].//我的两个世界[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214.
    ②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理念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8.
    ①[英]奥尔德里奇著,诸惠芳等译.简明英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361.
    ②陈口华.英国大学的形成与早期治理[J].现代大学教育,2008,(3):57.
    ③甘永涛.英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7,(9):89.
    ④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六国著名大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⑤张建新.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英国高等教育从二元制向一元制转变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67.
    ⑥郑文.英国大学权力协调与制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2.
    ①[英]巴葛著,张芝恋译.英国大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11.转引自:张建伟.法律皇帝的新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288.
    ②张建新.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英国高等教育从二元制向一元制转变探析[M].北京:教育利学出版社,2006:67.
    ③栾明香.英国大学中的Chancellor与Vice-chancellor[J]世界教育信息,2008,(6):94.
    ①栾明香.英国大学中的Chancellor与Vice-chancellor[J].世界教育信息,2008,(6):94.
    ②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六国著名大学:美、英、法、口、西德、苏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6..
    ③郑文.英国大学权力协调与制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7.
    ①季诚钧.国内外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的比较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27.
    ②[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著,范国睿主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第匕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97.
    ③郑文.论英国大学副校长的角色、特征及权利[J].比较教育研究,2006,(7):69.
    ④徐辉,杨天平.大学特色发展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62.
    ①有学者指出,彻底解决婆婆多的问题的办法是:“学校只能有一个最高权威,领导不可越级指挥,下属不可越级汇报。”参见:郑杰.顾此失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困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5.
    ①[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
    ①金太军,王庆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②金太军,王庆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
    ③崔榕.“国家在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及发展[J].理论月刊,2010,(9):42.
    ④[美]亨延顿.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转引自:[美]西里尔·E·布莱克,杨豫,陈祖州译.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54.
    ⑤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
    ①[法]吉尔·德勒兹著,刘汉全译.哲学与权力的谈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04.
    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2.
    ①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1.
    ②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26.
    ①胡国铭.大学校长与大学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95.
    ②[美]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9.
    ②[美]叶文心著,冯夏根,胡少城,田蒿燕,等译.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
    ③董士伟.康有为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121.
    ①袁伟时.大国之道[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11.
    ①王运来,工飞.论民国大学校长的“反介入精神”[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38-141.
    ②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43.
    ③吴士余.守望理性[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3.
    ④吴士余.守望理性[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38.
    ⑤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4.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5.
    ①张晓唯.民国时期的“教育独立”理念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1,(5):90.
    ②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2004:50.
    ③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2004:50.
    ④[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郑明哲译.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2001:14-15.
    ①[美]迈克尔·罗金斯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
    ②[英]伯特兰·罗素著,靳建国译.权力论——译个新的社会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109-115.
    ③[美]迈克尔·阿普尔著,刘明堂等译.官方知识——保守时代的民主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④[美]迈克尔·阿普尔著,黄忠敬译.国家与知识政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⑤[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北京:三联书店,1999:109-117.
    ①董士伟.康有为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121.
    ②张光芒.启蒙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25.
    ③孔令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共时性存在[J],现代哲学,1997,(2):74.
    ④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希腊文这个词
    ①[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演讲录[M],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3.
    ②[美]微拉·施瓦支著,李国英等译,吴景平校.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13.
    ③王飞.制度突破与文化变迁——透视中国大学发展的百年历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60-138、88-90.
    ④飞.制度突破与文化变迁——透视中国大学发展的百年历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60-138、88-90.
    ①[法]布迪厄著,李猛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61.
    ②唐力权.《自由与自律之间:存在主义与当代新儒学的主体性观念》,载于:罗嘉昌.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7-29.
    ③[德]卡尔·曼海姆著,黎鸣等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7-158.
    ④[美]杰弗里·G·戈德法布著,杨信彰等译.“民主”社会中的知识分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42.
    ①Bourdieu,P.,Universal Corporatism:The Role of Intellecuals in the Modern World,in Poetics Today,12:4(Winter1991),p658.
    ②杜语.挑战千年变局:对近代中国领袖人物救国方略的考察与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3;
    ①智效民.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序:2.
    ①马佰莲.国家目标下的利学家个人自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2.
    ②赵海英.主体性:与历史同行[M].北京:手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1.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5.转引自:郑广勇.文化的超越性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39.
    ①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2:2.
    ②高宁.教育的嬗变和文化传承[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101.
    ③铁楷.公民政治机器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主体性视域下的理性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2.
    ①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9。更具体的论述参见他的英文着作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risis:Search for Order and Meaning (1890-1911)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②蔡元培.美学观念[A].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68.
    ①蒋梦麟.蒋梦麟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9-13.
    ②[英]塔拉·史密斯著,王旋,毛鑫译.有道德的利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8.
    ③周清林.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权利能力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98.
    ④[德]费希特,谢地坤,程志民译,梁志学校.自然法权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7.转引自:周清林.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权利能力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07-108.
    ⑤[德]费希特,谢地坤,程志民译,梁志学校.自然法权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7.转引自:周清林.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权利能力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07-108.
    ⑥胡志坚.教育家心理史学范式研究[M].北京:社会利学文献出版社,2007:101-106.
    ①韩水飞.破译文化密码/与秋雨侃时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13.
    ②高伟强等.民国著名大学校长(1912-194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序言:4.
    ③蒋梦麟.蒋梦麟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32.
    ①蒋梦麟.西潮·新潮[M].长沙:岳麓书社,2000:344.
    ②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9.
    ③萧延中.巨人的诞生——“毛泽东现象”的意识起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引言:16.
    ①王洪才.大学校长应具备的八种素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1):27.
    ②紫山居士.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讲解《心经》[EB/0L].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47528.
    ③王运来.诚真勤仁 光裕金陵——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
    ④王洪才.大学校长应具备的八种素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1):27.
    ①梁吉生.张伯苓与南开大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271.
    ②梁吉生.张伯苓与南开大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153-154.
    ③梁吉生.张伯苓与南开大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96.
    ④智效民.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09.
    ①姚国华.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J].社会利学论坛,2007,(3):85.
    ①陈南生.中国教育精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183.
    ①尹岩.现代社会个体生活主体性批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62.
    ②赵海英.主体性:与历史同行[M].北京:手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9.
    ③张若谷.马相伯先生年谱[O].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214-215.
    ④[美]叶文心著,冯夏根,胡少城,田嵩燕,等译.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8.
    ⑤[美]叶文心著,冯夏根,胡少城,田嵩燕,等译.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0-71.
    ①任剑涛.权利的召唤[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61.
    ②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M].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3:175.
    ①尹岩.现代社会个体生活主体性批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0.
    ②苏云峰.抗战前的清华大学[A].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印刊.转引自:智效民.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79.
    ①[美]叶文心著,冯夏根,胡少城.田嵩燕,等译.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2-73.
    ②[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
    ③儒家经典《中庸》将“知”(通“智”)、“仁”、“勇”称之为三“达德”。其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④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357.
    ①季小江.超越精神:论企业家自我的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47.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③[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④周启杰等.雅斯贝尔斯生存观的人类学诠释[J].学术交流,2006,(1).转引自:孙杰远,徐莉.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自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⑤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111-112.
    ①王世杰.学校与政治[J],现代评论,1926年6月26口,第81期,第5页.转引自:姜朝晖.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67.
    ②罗忠恕.学术自由与文化进展[J].观察,1946,(12):9.转引自:姜朝晖.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6.
    ③罗忠恕.学术自由与文化进展[J].观察,1946,(12):9..转引自:姜朝晖.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67.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①陈来.有无之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6.
    ③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1.
    ③[美]格里德尔著,单止平译.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他们与国家关系的历史叙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5.
    ④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347.
    ⑤[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倪梁康译.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4.
    ⑥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
    ①[美]E·希尔斯著,傅坚,吕乐译.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24.
    ②所谓创造性转化,简单说,就是把中国传统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经过创造地转化的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于变迁的种子,同时在变迁过程中,继续保持文化的认同。参见: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上海:三联书店,1996:291.
    ③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295.
    ①段德智,主体生成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②[德]马克斯·韦伯著;甘阳编选:甘阳,李强等译.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08.
    ③虽然中国四书五经之《大学》早就提出了“明德”的言论与理念,但这个“明德”的标准的设定,主要是在皇权文化主宰之下由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或统治者所封的“圣贤”来确定。
    ④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71.转引自: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241.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9.
    ②赵海英.主体性:与历史同行[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1.
    ①孙孔懿.论教育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6.
    ②杜语.挑战千年变局:对近代中国领袖人物救国方略的考察与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3;
    ③孙孔懿.论教育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8. 港《大公报》,1940-3-24.转引自:高伟强等.民国著名大学校长(1912-194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0.
    ①高叔平.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54.
    ②高伟强等.民国著名大学校长(1912-194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3.
    ③王昊.近代中国大学校长的文化选择[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5.
    ④胡适.胡适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467.
    ⑤[美]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8.
    ①邓晓芒.在张力中思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82.
    ②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205-206.
    ①孙孔懿.论教育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9.
    ②周川等.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44.
    ③雷颐.胡适与“整理国故”[N].经济观察报,2009-5-15,第3版.
    ①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20.
    ②王飞,工运来.从“官场主休性”到“学场主体性”——教育家办学语境下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场域的转向[J].学术探索,2012,(3):155-159.
    ①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14-424
    ②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11-213.
    ①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8.
    ①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10-211.
    ①[美]科里·帕特森,约瑟夫·格雷尼等著,彭静译.影响力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7.
    ①王飞.王运来.大学校长利用同侪压力办学治校的行为浅论[J].学园,2012,(5):73-76.
    ②同侪是什么意思? [E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2788904.html
    ③同侪压力是什么意思?[EB/OL].http://zliidao.baidu.com/question/399746789.html
    ④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10.
    ①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0].东方杂志,1934-1-1,(31卷1号).转引自:高伟强等.民国著名大学校长(1912-194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序言:5.
    ②高伟强等.民国著名大学校长(1912-194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序言:5.
    ③高伟强等.民国著名大学校长(1912-194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序言:1.
    ④美国著名的传播理论家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的研究认为,所谓意见领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与组织范围内,那些比常人要聪明,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在社会上受人尊重的且只占全社会总人数的13.5%的人们。其余85%以上的人,只有在意见领袖接受新做法之后才会随之接受。参见:[美]科里·帕特森,约瑟夫·格雷尼等著,彭静译.影响力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9.
    ①高伟强等.民国著名大学校长(1912-194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序言:4-7.
    ②[英]约翰·亨利·纽曼著,王承绪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③高伟强等.民国著名大学校长(1912-194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序言:5.
    ④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0.
    ①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46.
    ②胡志坚.教育家心理史学范式研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01-106.
    ①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22.
    ①高伟强等.民国著名大学校长(1912-1949)[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45.
    ②王飞,王运来.从“官场主休性”到“学场主体性”——教育家办学语境下大学校长王体性生成场域的转向[J].学术探索,2012,(3):155-159.
    ③张东娇.论校长学术身份的“失重”.与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6.
    ④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对一种大学组织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9.
    ⑤Sheldon Rothblatt and Bjorn Wittrock.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Since 1800:Ilistorical and Sociolgical Essay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34-238
    ⑥W.B.Carnochan.The Battleground of the Currculum:Liberal Education and American Experience(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pp.9-21
    ⑦[加拿大]比尔·雷丁斯著,郭军等译.废墟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6.
    ①颜丽红.校长职业化与校长专业化——中国学校校长观念何去何从[J].教育科学研究,2006,(4):24.
    ②Friedrich Schleiermacher,"Occasional Thought on the German Conception of Universities"(1808),in Philosophies de I'Universite,ed,Luc Ferry,J,-P.Pesron,and Alain Renaut(Paris:Payot,1979).p.302
    ③[加拿大]比尔·雷丁斯著,郭军等译.废墟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3.
    ④游淑芬.高等学校校长的新观念——从职务校长到职业校长[J].高等教育研究,2004,(6):13.
    ①王飞,王运来.论大学校长的主体性——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成长的路径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1,(5):28.
    ②王继华.校长职业化释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③[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宄[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④顾肃.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只是第一步[N].社会科学报,2011-4-28.
    ⑤秋风.大学校长腐败的制度机理[J].中国新闻周刊,2009, (10):38.
    ⑥椿桦.我们需要专家校长还是校长专家[J].教育,2008, (3):48.
    ⑦陈键.教育与国家的品格[J].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07,(6):4.
    ①王长乐.假如大学校长平庸[J].当代教育论坛,2004,(3):30.
    ①总体性社会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逐渐演变为一个高度一元化的总体性社会。其社会结构分化程度很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混为一体。政府集各种权力、资源于一身,是唯一的权力中心。政府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乃至属于私域的个人生活进行着有效的高度控制。(参见: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51.)
    ②陈志尚.人学理论与历史·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09.
    ①[法]卢梭著,何兆武译.论科学与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转引自:石勇.异化:人的自我迷失[BE/OL],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4155.shtml.
    ②[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03.
    ③冯景源.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1.
    ①法国战斗的无神论者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哲学唯物主义和战斗的无神论紧密地结合起来著书立说,采用独特的语言、辛辣的讽刺和严密的逻辑,勇敢机智地揭露和批判了宗教的本质及其认识论根源和社会政治的黑暗,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论证了无神论思想,表现出大无畏的战斗精神。这个功绩使他们成为打破宗教的精神枷锁,反对教会黑暗势力和解放人类思想的光辉战士,成为后来无神论者的光辉榜样,在无神论史册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参见:朱培德.法国战斗的无神论者[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79.
    ②冯景源.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0
    ③陈志尚.人学理论与历史·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09-110.
    ④郭冲辰.技术异化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27-28.
    ⑤[美]弗洛姆.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226.
    ①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21.
    ②齐振海,袁贵仁.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6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8.
    ③贺善侃.实践主体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94-95.
    ④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73-174.
    ⑤吴思.员工创新行为及其主体性激励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50.
    ⑥尹岩.现代社会个体生活主体性批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92-214.
    ①舒也.美的批判:以价值为基础的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4.
    ②冯平.压抑与超越:高校管理异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博士生学位论文,2011:29.
    ③冯平.压抑与超越:高校管理异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博士生学位论文,2011:29.
    ①王飞.从“官场主体性”到“学场主体性”——教育家办学语境下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场域的转向[J].学术探索,2012,(3):155-159.
    ②主体性的产生源于“一个人只有通过承认其他主体以及被其他主休承认,才能成为单个主体。他人的承认对于自我感觉的发展十分重要。被拒绝承认——或被错误承认——就是遭受了个人与自我关系的歪曲和对个人身份的伤害。”(黑格尔语)。(参见:[美]凯文奥尔菲著,高静宇译.伤害+侮辱:争论中的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1.)
    ③姜澎.大学校长竟成“高风险职业”?——国内9所顶尖高校掌门人谈及“内部管理”大叹苦经[N].文汇报,2010-10-13.
    ④[英]莫里斯·柯根.政治的观点[C].载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1
    ⑤[美]罗纳德.G.艾伦伯格著,美国的大学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8.
    ①本刊评论员.校长与教育家[J].复旦教育论坛,2003, (3):封底.
    ②张东娇.论校长学术身份的“失重”与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26.
    ③张玉成.大学校长之层次[J].现代教育科学,2006, (3):34.
    ④张爱军.学术自由与体制之困[J].社会科学论坛,2011, (5):92.
    ⑤杨玉良.好校长,能让大学风清气正[N].人民口报,2011-4-11.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第六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447.
    ②椿桦.我们需要专家校长还是校长专家[J].教育.2008, (3):48.
    ③李洪斌.谈职务校长向职业校长的转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 (8):5.
    ④秋风.大学校长腐败的制度机理[J].中国新闻周刊,2009, (10):37、38.
    ①阮成武.主体性教师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76.
    ②刘治斌.“职业”的现代意义[EB/OL].http://view.news.qq.com/a/20090809/000025.htm
    ③[]杰拉尔德 C 厄本恩等著,黄崴等译.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第4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3.
    ①宜勇.国家战略与中国大学的主体性重建[J].理论前沿,2009,(9):28.
    ②程北南.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44.
    ①董云川.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2-25.
    ②2007年10月11日,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莅临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与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春声共同出席广州大学学校文化建设论坛。陈平原以一个人文学者的身份“反育”当代中国大学存在的问题时提出的观点。
    ④[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救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1-144.
    ①赵文华.建立大学制度:加快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利版),2002,(2):87.
    ③严华银.今天如何做校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7.
    ④刘重来.近代中国创办私立大学的成功者[J].中国图书评论,2005,(10):50.
    ①陈远.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64.
    ②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296.
    ③[美]卡尔·博格斯著,李俊等译.知识分子与现代性危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80.
    ①马龙海.当代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的环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8):64.
    ②龚波.中国大学组织决策过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3-43.
    ③[加]查尔斯·泰勒著,汪晖等译.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46.
    ④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8.
    ①林泽炎等.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75-80.
    ①侯定凯.中国大学的理性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0.
    ②王飞.论中国大学校长产生机制的改进[J].高校教育管理,2012,(2):21.
    ③一项针对1792所高校校长的调查显示:中国大学校长平均年龄52岁[N].人民n报,2007-08-24.转引自:侯定凯.中国大学的理性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1.
    ①[美]迈克尔·D·科恩,詹姆斯·G·马奇著,郝瑜等译.大学校长及其领导艺术——美国大学校长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45.
    ②主体性四个维度的划分,笔者借鉴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党静萍老师的划分。参见:党静萍.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下的青少年主体性建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4.
    ①练洪译.管家比专家更适合当大学校长[N].广州口报,2011-11-30.第9版.
    ②练洪泽.管家比专家更适合当大学校长[N].广州口报,2011-11-30,第9版.
    ③陈敏.聚焦中国大学校长:公众认同度不够理想[N].南方周末,2005-7-2,第6版.
    ②赵汀阳.知识、命运和幸福[J].哲学研宄,2001,(8):36-41.
    ③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79.
    ④[美]詹姆斯·麦克菜伦著,宋少云,陈平译.教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8:284-290.
    ①肖川.教育的情趣与艺术[M].长沙:岳麓书社,2008:176.
    ①刘仁镜等主编.校长叙事[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2
    ①李硕豪.权力博弈——一所中国大学内部权力运行的故事[M].北京: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2011:79.
    ②李硕豪.权力博弈——一所中国大学内部权力运行的故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79.
    ③老悟.大学校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131.
    ②[美]迈克尔·D·科恩,詹姆斯·G·马奇著,郝瑜译.大学校长及其领导艺术——美国大学校长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50.
    ③王占军.如何客观认识高校“去行政化”——访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J].大学(学术版),2012,(4):6.
    ④王古军.如何客观认识高校“去行政化”——访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J].大学(学术版),2012,(4):6.
    ①徐辉,杨天平.大学特色发展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66-67.
    ②周光礼.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治学引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72.
    ③冯卓琳.研究型大学校长:战略管理·职业管理·职业发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36.
    ④李硕豪.权力博弈:一所中国大学内部权力运行的故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90.
    ⑤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80.
    ⑥彭虹斌.大学自治与我国高校内部体制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18.
    ⑦张俊宗.学术与大学的逻辑构成[J].高等教育研宄.2004(1):10.
    ①[美]罗们特·G·欧文斯,等著,窦卫霖,温建平,译.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7.转引自:王飞.大学组织的文化管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0.
    ②[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19.转引自:王飞.大学组织的文化管理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0.
    ③[美]罗伯特·G·欧文斯,等著,窦卫霖,温建平,译.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5.
    ①王飞.大学组织的文化管理研宄[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0-52.
    ②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4.
    ①姜澎.大学校长成“高风险职业”?高校掌门人叹苦经[N].文汇报,2010-10-13,第7版.
    ②李怀宇.访问时代——十二位知识人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228.
    ③阎光才.精神的牧放与规训:学术活动的制度化与学术人的生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27-228.
    ①龙献忠.从统治到治理——治理理论视野中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22.
    ②龙献忠.从统治到治理——治理理论视野中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22-123.
    ③[英]汤因比著,曹未风等译.历史研究(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59-60.
    ①曲止伟.教育利益论——关于我国教育系统的生存危机与自我确证[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8.
    ②李桂荣.大学组织变革之经济理性:理论阐释与典型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4.
    ①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23.
    ②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65-69.
    ③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65-69.
    ①俞德鹏,侯强.高校自主办学与法律变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222.
    ②郭沫若.学生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
    ③王飞.制度突破与文化变迁——透视中国大学发展的百年历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29.
    ④费止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417.
    ⑤蔡序,孙晓楼,法律教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转引自:俞德鹏,侯强.高校自主办学与法律变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224.
    ⑥王运来,王飞.论民国大学校长的“反介入精神”[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28.
    ①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M].北京:教育利学出版社,2007:163.
    ②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8.
    ③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M].北京:教育利学出版社,2007:174.
    ①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56-59.
    ②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56-59.
    ③杨勋.马寅初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171.转引自:朴雪涛.现代性与大学——社会转型期中国大学制度的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
    ④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办公室.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参考资料选辑(第三辑)[M],1957:347.转引自: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189.
    ①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8.
    ②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174.
    ①顾乃忠.关于人的生成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江海学刊,1996,(5):93.
    ②网丁丁.知识印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76.
    ③何雪莲.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漂浮的能指[J].湖北社会科学,2009,(2):153,
    ①李怀宇.访问时代——十二位知识人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14.
    ②陈平原.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2.
    ③王飞,王运来.大学对国家的放逐——兼论大学生存的“第三空间”[J].大学教育科学,2011,(5):30.
    ④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3.转引自: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4.
    ①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3.转引自: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救育政治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6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
    ③刘远传.社会本体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22.
    ④阎光才.精神的牧放与规训:学术活动的制度化与学术人的生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25.
    ⑤周惠明.现代:历史、理论与反思——兼论西方左翼的现代化批判[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167.
    ①[英]齐格蒙·鲍曼著,侑建兴等译.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304.
    ②孟悦.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34.
    ③Erving Goffman,1961, Asylums: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 New York: Doubledav Anchor.
    ④侯定凯.中国大学的理性之路[M],上海:华董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2.
    ①郑杰.顾此失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困境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7.
    ②游宇明.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97.
    ③吴康宁.政府部门超强控制:制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6-11.
    ①于文明.中国公立高校多元利益主体的生成与协调研究——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新视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5.
    ②吴松.沈紫金.WTO与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84.
    ③陈列.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个世界性的课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78-181.
    ④胡赤弟.教育产权与现代大学制度构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
    ⑤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64.
    ⑥李祖超.从经济学角度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1):15-16.
    ①这个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谷贤林的观点。见:陈薇.调查:多数人认为大学校长总体形象更接近官员[BE/OL].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08/13/1944609_1.shtml.
    ②俞晋.高等救育财政拨款体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0-24.
    ①尹晓敏.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22-123.
    ②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50.
    ③[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
    ④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⑤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2.
    ①孙华.大学之合法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7-38.
    ②赵德成.谁是大学的主人?[BE/OL].北大法律信息网,2006-12-10.转引自:刘尧.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评论[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80.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K].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5.
    ②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71.
    ③[美]E·希尔斯著,傅坚,吕乐译.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67.
    ④李硕豪.权力博弈:一所中国大学内部权力运行的故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24.
    ①姚国华.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J].社会科学论坛2007·3(上):74.
    ②甘阳.文明国家·大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99.
    ②胡建华等.大学制度改革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5.
    ①李劫:论第三空间——兼论从双向同构到“三生万物”[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6f21501000ame.html.
    ②黄万盛.知识分子困境与公共性危机[J].现代大学教育,2008,(6):1.
    ①[法]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13.
    气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55.转引自:于忠海.救育目的转型:从终极者到普通人——基于人性视角的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14.
    ③郑广勇.文化的超越性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32.
    ①这里并不是要把人的主体性无线的夸大,个人主体性的张扬是在一定的现实条件之下的。(参见:刘铁芳.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9.)
    ②于忠海.教育目的转型:从终极者到普通入——基于人性视角的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18.
    ③[德]费希特著,王玖兴译.全部知识学的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译者导言:14.
    ④[美]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万俊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63.
    ⑤于忠海.教育目的转型:从终极者到普通入——基于人性视角的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19.
    ①[美]迈克尔·D·科恩,詹姆斯·G·马奇著,郝瑜译.大学校长及其领导艺术——美国大学校长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237.
    ②[美]爱德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53.
    ③侯定凯.中国大学的理性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
    ④何雪莲.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漂浮的能指[J].湖北社会科学,2009,(2):152.
    ①[英]罗纳德·巴尼特著,蓝劲松主译.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序:2012:3-4.
    ②朱平.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40.
    ①[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
    ②梁漱溟.忆往谈旧路[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86.
    ③汤一介.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
    ④议而不治,指大学学术与政治恪守自己的边界,大学自出的学术研究为当政者提供参谋与咨询服务;不议而治即与议而不治形成相反的状态。
    ⑤[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转引自:詹姆士·威肯生.欧洲知识分子的抵抗运动[M].纽约:哈佛大学出版社,1981:4.
    ⑥塔柯·帕森斯.知识分子——社会的一员[M].转引自:菲利普·里夫.论知识分子[M].纽约:纽约双口出版社,1970:4.
    ①胡适.四十自述[M].台北: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86:49.另见上海书店1987年影音版,第99页.
    ②王维国.公共性理念的现代转型及其困境[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118-119.
    ①Abraham Flexner.Universities. American English Germa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354.
    ②这就是后面在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路径中所要提及的内容。
    ③许纪霖.回归公共空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69.
    ④许纪霖.回归公共空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70.
    ⑤许纪霖.回归公共空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70.
    ⑥[美]约蝓S布鲁贝克著,郑继伟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37:28.
    ⑦[美]菲利普·阿特巴赫著,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①盛正发.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场效应研究[J].高教探索,2007(6):14.
    ②贺国庆.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6.
    ③[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1.
    ④[美]托斯顿·胡森.国际教育西科全书·教育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89.
    ①孙天华.大学的科层组织特征及效率:对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分析[J].河南社会利学,2004,(5):17.
    ②[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救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33.
    ③陈桂生.学校管理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6.
    ①胡建华等.大学制度改革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70:
    ②[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38.
    ③竺可桢.竺可桢口记(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
    ④游宇明.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17.
    ①[美]E.马克·汉森著,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87.
    ②[美]E.马克·汉森著,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87.
    ①许纪霖.回归公共空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5.
    ②[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55.
    ③许纪霖.回归公共空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6.
    ④[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
    ①[美]约翰·S.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2.
    ②孙华.西方大学理念的合法化历程[J].现代大学教育,2009,(3):58-62.
    ③哇依凡.关于大学校长及其作用的对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
    ④盛凌振.论权力主体的多元主体性[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37.
    ①陈平原,谢泳.民国大学:遥想大学当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3.
    ②郭建如.从大学与校办企业关系的演变看大学的社会形塑:体系再生产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52.
    ③[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①郑杰.边走边叹——一个校长给女儿的52封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1.
    ②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5:34.
    ③赵中建,顾建民.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34.
    ④孙金汉.后管理时代:和谐型组织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86-87.
    ⑤Newman Frank:Rising Expectation:Can Stale Help Renew Quality?Change,1985.p.17,pp.3-11.
    ①[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12.
    ②Robert Berdahl.Public Uniersity and State Government:Is the Tension Benign?Public Policy and Higher Education.edited by Lester F.Goodchild,1996.ASHE.
    ③Mingle James R.Effective Coordin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What is it?Why is it so Difficult to Achieve?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No,23,Atlanta:Southcrn Regional Education Board.1988.
    ①朱新梅.政府十预与大学公共性的实现:中国大学的公共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3.
    ②朱新梅.政府干预与大学公共性的实现:中国大学的公共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5.
    ①樊华强.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人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17-118.
    ①董云川.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4.
    ②马元龙.精神分析:从文学到政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9.
    ①老悟.大学校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90.
    ②李德顺.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38.
    ①老悟.大学校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144.
    ②李怀宇.访问时代——十二位知识人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129.
    ①邵盈午.中国近代士阶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利学出版社,2008:304.
    ②[德]格尔哈德·帕普克著,黄冰源,等,译.知识、自由与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3.
    ③[美]理查德·c·雷文.大学校长的领导才能[A].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二辑[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3.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09.
    ②[美]德雷克·博克著,侯定凯,等,译.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利救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2.
    ①辜维艺.特色学校与校长个性[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2.
    ②王铁军.校长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107.
    。[美]克拉克·克尔等著,赵炬明译.大学校长的多重生活:时间、地点与性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5.
    ①[英]马丁·霍利斯著,范进译.人的模式[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5、210.
    ②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60.
    ③Spence, Christopher M. (2002). On time! On task! On a missionl:A Year in the Life of a Middle School Principal.Nova Scotia: Fernwood Books Ltd. p.78.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①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哲学创新的生命本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
    ②刘铁芳.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4.
    ③王飞.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之路的三维理性指向[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1):8.
    ④[英]伯特兰·罗素著,张师竹译.社会改造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38.
    ⑤王飞,王运来.大学对知识文化的剪裁与传播——基于大学校长办学主体性之价值的阐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630-633.
    ①黎鸣.情场化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49.
    ②俞可平.中国民间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M]//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1.
    ①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5.
    ②[美]乔伊斯·阿普尔比,等,著,刘北成,等,译.历史的真相[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4.
    ⑤金忠明.教育十大基本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89.
    ⑥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前言:3.
    ①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前言:4.
    ②李怀宇.访问时代——十二位知识人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66.
    ③甘阳,李猛.中国大学改革之道[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92.
    ①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中国家的离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4.
    ②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前言:6.
    ③尹晓敏.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卜的大学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30.
    ④王春春.如何探索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之路——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J].大学(学术版),2011,(5):13
    ⑤孙天华.大学财政的赤字取向:对中国公立大学融资行为分析[J].中州学刊,2007,(4),173.
    ①王飞.公立大学的制度缺陷及其完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07-108.
    ②朱新梅.政府干预与大学公共性的实现:中国大学的公共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99.
    ①“高等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是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总额对学生总数的比值,综合反映了学生平均的教育投入水平,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教育经费实际水平。因而通常被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投入的实际水平。”参见:魏晓栋.中国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变化分析与国际比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5):123.
    ②黄达人等.大学的声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1、275.
    ③[美]尼古拉斯·亨利著,孙迎春译.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75.
    ④宣勇.大学必须有怎样的办学自主权[J].教育发展研究,2010,(7):5.
    ⑤姜澎.高校财权事权不统一大学校长盼有用钱自主权[N].文汇报,2009-08-17.
    ①黄达人等.大学的声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91-292.
    ②卢彩晨.如何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访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J].大学(学术版),2011,(4):5-6.
    ②李福华.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7-228.
    ③程北南.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165-166.
    ④李福华.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6.
    ①阮青.中国个性解放之路:20世纪中国个性解放思潮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8.
    ②[美]德里克·博克著,徐小洲,陈军翻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出版社,2001:101.
    ③阮青.中国个性解放之路:20世纪中国个性解放思潮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2.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①谢佑平.社会秩序与律师职业——律师职业角色的社会定位[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08-209.
    ②孙阳春.教育制序论——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理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5.
    ①孙阳春.教育制序论——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理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6-37.
    ②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88.
    ①王飞,王运来.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文化环境治理[J].江苏高教,2012,(5):54-55.
    ②胡国铭.大学校长与大学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95.
    ①付八军.高等教育属性论——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属性选择的新视角[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287.
    ①董云川.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150.
    ②王飞,王运来.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法律环境治理[J].当代教育科学,2012,(13):3-8.
    ③胡发明.我国高等学校性质的行政法分析[J].时代法学,2004,(3):53.
    ④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法学出版社1988:39。转引自:胡发明.我国高等学校性质的行政法分析[J].时代法学,2004,(3):53.
    ①福柯.什么是启蒙?[EB/OL].2004-8-26,载文化研究网.
    ②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4):23.
    ③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11.
    ①张光芒.混沌的现代性——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总体特征的一种解读[J].南京大学学报,2004,(3):53.
    ②湛中乐,高俊杰.我国公立高校与政府法律关系的变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6):12.
    ③俞德鹏,侯强.高校自主办学与法律变革[M].济南:出东人民出版社,2011:91.
    ④陈远.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4.
    ①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247.
    ②严文清.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研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12.
    ①王飞.论中国大学校长产生机制的改进[J].高校教育管理,2012,(2):20-24.
    ②李福华.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
    ①周桂英.大学校长职业化探究[M].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5
    ②李福华.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3.
    ③王飞,王运来.论大学校长的主体性[J].中国高教研究,2011,(5):30.
    ④王飞.论中国大学校长产生机制的改进[J].高校教育管理,2012,(2):20-24.
    ①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20.
    ②俞可.大学校长:游走于高校自治与学术自由之间[C].上海市社会利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海年学者文集,第240页.
    ①王飞.中国大学党委书记与校长之打格及其化解[J].学园,2012,(1):75.
    ②许纪霖.读书人站起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58.
    ①沈又红.大学创新:一种文化学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22.
    ②王飞.共同治理视野下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中观路径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12,(19):6-9.
    ③熊庆年.大学法人化趋势与我们的对策[J].江苏高教,2002(4):26.
    ①杨颉.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大学法人制度[EB/OL],载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tqzggx/659585.htm.
    ②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五卷:校长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270.
    ③朱新梅.政府十预与大学公共性的实现:中国大学的公共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00.
    ④[美]乔尔·斯普林格,贾晨阳译.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3.
    ①洪源渤.共同治理:论大学法人治理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5.
    ②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45.
    ③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46.
    ④洪源渤.共同治理:论大学法人治理结构[M].北京:利学出版社,2010:124.
    ⑤吴慧平.西方大学的共同治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8.
    ⑥社会力量主要包括工商企业界.文化、科学、艺术领域,也包括学生家长。具体吸纳的社会力量成员可以是对学校进行大笔捐赠的人士、有重大贡献与影响力的校友、社会名流等。
    ①吴慧平.西方大学的共同治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3.
    ②[美]迈克尔·夏托克,范怡红译.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6.
    ③彭虹斌.大学自治与我国高校内部体制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18.
    ④吴慧平.西方大学的共同治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4.
    ⑤在强化大学校长为领导核心问题上,稍微有点激进的观点是主张废除党委书记职务,主张采取校长兼党委书记的体制,视校长为大学之船的船长与航手,在未来的中国,国人与世人将会目睹一道以大学校长的治学理念、思想智慧、人格魅力等光彩峥嵘的亮丽风景线!(参见:唐振平.中国当代大学自治管理体制研究[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334.)
    ⑥陈平原.解读当代中国大学[G].//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81.
    ⑦姜朝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大学校长的使命与责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20.
    ①韩水法.大学与学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6.
    ②宜勇.大学变革的逻辑(下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1.
    ③韩存虎.大学党委书记角色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9):43.
    ④李曜明,高靓.努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访十八大代表、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N].中国教育报,2012-11-12,第1版.
    ⑤王飞.中国大学党委书记与校长之打格及其化解[J].学园,2012,(1):75.
    ①吴慧平.西方大学的共同治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4.
    ②黄达人等.大学的声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7.
    ③顾海良的原话为:“第一、我不召开校长不能参加的党委常委会;第二、凡是校长不赞成的副处长以上的干部候选人,绝对不上会,当然校长赞成的副处长以上十部候选人,也不一定能上会,还是要经过党委组织部门的考察。但是,上会讨论研究的,必须是校长认可的,甚至大部分是他直接推荐的;第三、我不批一分钱,预算外的钱我绝对不批。”参见:黄大人等.大学的声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6.笔者在此根据顾海良先生的原话之意,为了便于表述,把其概况括为“三个凡是”
    ④黄达人等.大学的声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49.
    ①2012年5月28口在导师王运来教授办公室与其讨论中,工运来老师口述中引用了匡亚明老校长的观点。
    ②黄达人等.大学的声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19.
    ③黄达人等.大学的声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93.
    ④严文清.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16.
    ①张楚廷.大学学术权力[J].南开教育论丛,1999:3.
    ①郎咸平.为什么我们的生话这么无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184.
    ②彭诚信.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宄——以财产、契约的历史考察为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③[苏]M·博尔特诺夫著,李玉兰译,史根东校.校长工作简论[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5.
    ④[美]布莱恩·雷诺著,韩泰伦译.福柯十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149.
    ⑤[美]乔纳森·布朗,陈浩莺等译.自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44.
    ⑥马国川.大学名校长访谈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8.
    ①[美]乔纳森·布朗,陈浩莺译.自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29.
    ②田广研.透视个人——社会空间中的个体[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3.
    ①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前言:3.
    ②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2.
    ③尹岩.现代社会个体生活主体性批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53.
    ④2012年7月9口,新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四不”承诺:在任期间不申报新课题、不招收新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不申报院士。详见:http://www.sinoss.net/2012/0731/41863.html.
    ⑤郑杰.给校长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9.
    ⑥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41-443.
    ①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51.
    ①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51.
    ②[法]拉罗什福科著,何怀宏译.道德箴言录[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44.
    ③孙孔懿.论教育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17.
    ④孙孔懿.论教育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17.
    ⑤自我调控[EB/OL].百度词条,http://baike.baidu.com/view/4430065.htm
    ⑥龙君伟,徐琴美.人的自我调节机制述评[J].出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59.
    ①陈彬.2011,大学换帅进行时[N].科学时报.2011-12-23,B3版.
    ②储召生.董奇:校长“四不”冲击波[N].中国教育报,2012-07-30,第3版.
    ③胡乐乐.“几不”承诺开启大学校长专业化[N].2012-08-20,光明口报.第002版.
    ④郑水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66.
    ⑤郑杰.给校长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80.
    ①[美]马斯洛,林方译.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68.
    ②廉思.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09-210.
    ③孙孔懿.论教育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71-379.
    ④[美]马斯洛,林方译.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98.
    ①许纪霖.读书人站起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1.
    ②许纪霖.读书人站起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2.
    ①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关于人的文化主体性及其价值实现的而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142.
    ②[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4.
    ③段德智.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2.
    ④张立昌,郝文武.教学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8.
    ①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55.
    ②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
    ①梅达沃(P. Medawar).可溶解的艺术(第六版)[M].伦敦:梅休因出版社,1967.转引自:[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著,车槿山译.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5.
    ②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56.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6
    ①陈映芳.大学的政治[G].//变中之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54.
    ①王飞.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之路的三维理性指向[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1):7.
    ②钱理群,高远东.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383.
    ③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213.
    ①袁贵仁.大学与大国,载于李清川,于丹.世界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序言:3.
    ②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210.
    ③别敦荣.大学再造与教育家校长,载于:崔雪芹.大学校长访谈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附录:242.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转引自:季小江.超越精神:论企业家自我的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4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3.
    ②吴恒山.学校领导者成功之道[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64.
    [1]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程斯辉.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1949-1983)[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3]高伟强等.民国著名大学校长1912-1949[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
    [4]周川等.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5]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理念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刘人怀.一个大学校长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陈华.名校与名校长的诞生:中国近代“校长群落”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9]吴立保.大学校长与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0]汤一介.北京大学校长与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胡国铭.大学校长与大学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12]冯倬琳.研究型大学校长:战略领导·职业管理·职业发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13]欧阳光华.董事、校长与教授:美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4]李钟善.大学校长应当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5]逢锦聚.大学校长与企业家世纪对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16]崔雪芹.大学校长访谈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7]马国川.大学名校长访谈录[M],北京:华夏文艺出版社,2010.
    [18]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五卷:校长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19]孙明.大学校长的经营之道[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20]穆子月,许毕基.大学校长记——那个年代的大学校长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1]姚中义.大中学校校长治校箴言[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22]刘鹏.高等学校校长负责制浅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23]李清川.中国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24]智效民.八位大学校长[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25]智效民.大学之魂:民国老校长[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26]老悟.大学校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27]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8]眭依凡.学府之魂:中外著名大学校长教育理念[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29]王昊.近代中国大学校长的文化选择[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30]殷爱荪,周川.校长与教育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31]王继华.校长职业化释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2]王铁军.校长学[M],江苏:南京出版社,1993.
    [33]王继华.校长职业化与教育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4]严华银.今天如何做校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5]张爽.学校变革中的校长领导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6]褚宏启.走向校长专业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7]龚孝华等.校长专业化发展与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8]张天雪.校长权力论:政府、公民社会和学校层面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9]刘道玉.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40]孙孔懿.论教育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1]林森.教育家办学导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使命与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2]汤吉夫.大学纪事[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
    [43]胡志坚.教育家心理史学范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4]金林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5]吴洪成.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6]粱吉生.公允公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7]张彬.倡言求是,培育英才——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8]冒荣.至平至善,鸿声东南——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9]王运来.诚真勤仁、光裕金陵——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0]余子侠.工科先驱,国学大师——南洋大学校长唐文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1]黄书光.国家之光,人类之瑞——复旦公学校长马相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2]孙邦华.身等国宝,志存辅仁——辅仁大学校长陈垣[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3]程斯辉.厚生务实,巾帼楷模——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4]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编.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5]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编.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6]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编.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7]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编.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58]丁钢.中国教育的脊梁——著名教育家成功之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9]潘懋元.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潘懋元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0]黄延复.清华的校长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61]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7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62]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3]辜维艺.特色学校与校长个性[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4]吴恒山.学校领导者成功之道[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65]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66]陈远.负伤的知识人:民国人物评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7]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8]游宇明.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69]董士伟.康有为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70]袁伟时.大国之道[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71]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72]吴士余.守望理性[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73]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4]王飞.制度突破与文化变迁——透视中国大学发展的百年历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75]杜语.挑战千年变局:对近代中国领袖人物救国方略的考察与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6]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9
    [77]蔡元培,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78]蒋梦麟.蒋梦麟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79]蒋梦麟.西潮·新潮[M].长沙:岳麓书社,2000
    [80]梁吉生.张伯苓与南开大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
    [81]张若谷.马相伯先生年谱[0].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
    [82]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M].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3
    [83]胡适.胡适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84]姜朝晖.民国时期教育独立思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5]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6]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87]费正清等.剑桥中华民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88]梁漱溟.忆往谈旧路[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89]邵盈午.中国近代士阶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0]王炯华.朱九思评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91]尤西林.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92]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93]孙正聿.哲学修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4]丰子义,孙承叔,王东.主体论——新时代新体制呼唤的新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95]赵海英.主体性:与历史同行[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6]贺善侃.实践主体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97]周清林.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建:权利能力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98]张世英.进入澄明之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9]邹诗鹏.生存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0]李有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101]车玉玲.总体性与人的存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02]袁贵仁.马克思的人类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3]段德智.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4]韩庆祥,邹诗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05]罗嘉昌.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6]李德顺.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107]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哲学创新的生命本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8]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关于人的文化主体性及其价值实现的而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
    [109]彭诚信.主体性与私权制度研究——以财产、契约的历史考察为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0]铁楷.公民政治机器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主体性视域下的理性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11]田广研.透视个人——社会空间中的个体[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112]张国启.秩序理性与自由个性——现代文明修身的话语体系与实践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13]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114]汪丁丁.串接的叙事:自由·秩序·知识[M].北京:三联书店,2009
    [115]汪丁丁.知识印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16]孟悦.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117]王宏伟.社会价值:统摄与驱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8]黎鸣.情场化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19]张立昌,郝文武.教学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20]阮成武.主体性教师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121]刘远传.社会本体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
    [122]周惠明.现代:历史、理论与反思——兼论西方左翼的现代化批判[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123]尹岩.现代社会个体生活主体性批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24]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25]黄森,沈宗.西方人权学说(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126]丁栋虹.制度变迁中企业家成长模式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7]邓晓芒.在张力中思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128]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M].北京:三联书店,1995
    [129]陈志尚.人学理论与历史·入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30]冯景源.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31]郭冲辰.技术异化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132]齐振海,袁贵仁.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33]吴思.员工创新行为及其主体性激励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34]舒也.美的批判:以价值为基础的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
    [135]党静萍.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下的青少年主体性建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36]宋增伟.制度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37]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38]吴大英等.西方国家政府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139]崔浩.政府权能场域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
    [140]袁振国.高端访谈——关于现代大学的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41]董云川.论中国大学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142]孙华.大学之合法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43]叶隽.大学的精神尺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144]尹晓敏.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45]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创新·改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46]于忠海.教育目的转型:从终极者到普通人:基于人性视角的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147]周国华.大学教师组织认同研究:影响因素及其建构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48]单鹰.高等教育原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49]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M].长沙:南教育出版社,2004
    [150]胡建华等.大学制度改革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1]胡建华.现代中国大学制度的原点:50年代初期的大学改革[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2]郑文.英国大学权力协调与制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53]张磊.欧洲中世纪大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54]姚启和.办大学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155]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6]王英杰,刘宝存.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157]王承绪.战后英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158]钱满素.美国文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159]徐辉,杨天平.大学特色发展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60]崔卓兰,江东忠.高校公共安全法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1]外国教育丛书编辑组.六国著名大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62]张建新.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英国高等教育从二元制向一元制转变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63]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164]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165]方增泉.近代中国大学(1898-1937)与社会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5]赵文华,龚放.现代大学制度: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66]龚波.中国大学组织决策过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67]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68]丛春侠.困境与超越:教育局长角色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69]侯定凯.中国大学的理性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70]李硕豪.权力博弈——一所中国大学内部权力运行的故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71]周光礼.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治学引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72]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73]阎光才.精神的牧放与规训:学术活动的制度化与学术人的生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74]李桂荣.大学组织变革之经济理性:理论阐释与典型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75]俞德鹏,侯强.高校自主办学与法律变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176]胡赤弟.教育产权与现代大学制度构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77]刘尧.中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评论[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
    [178]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
    [179]甘阳.文明·国家·大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180]朱平.高等教育制度伦理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81]贺国庆.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82]陈桂生.学校管理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3]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184]赵中建,顾建民.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85]樊华强.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人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86]余雅风.构建高等教育公共性的法律保障机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87]金忠明.教育十大基本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188]黄达人等.大学的声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89]李福华.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0]付八军.高等教育属性论——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属性选择的新视角[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191]严文清.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93]洪源渤.共同治理:论大学法人治理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94]吴慧平.西方大学的共同治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95]宣勇.大学变革的逻辑(下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6]郎咸平.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这么无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197]钱理群,高远东.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98]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199]李怀宇.访问时代——十二位知识人的思想世界[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200]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201]许纪霖.智者的尊严——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202]许纪霖.读书人站起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03]许纪霖.回归公共空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04]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205]陈平原.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06]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07]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5
    [208]郑杰.给校长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09]郑杰.边走边叹——一个校长给女儿的52封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10]郑杰.顾此失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困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11]张鸣.中国教育病了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212]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13]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14]黄崴.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15]肖川.教育的情趣与艺术[M].长沙:岳麓书社,2008
    [216]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17]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18]金生鈜.保卫教育的公共性[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19]周勇.教育场域中的知识权力与精英学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20]方舟子.我的两个世界[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
    [221]张建伟.法律皇帝的新衣[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22]金太军,王庆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23]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24]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2004
    [225]张光芒.启蒙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
    [226]马佰莲.国家目标下的科学家个人自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27]郑广勇.文化的超越性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28]高宁.教育的嬗变和文化传承[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229]陈南生.中国教育精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230]韩永飞.破译文化密码/与秋雨侃时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231]萧延中.巨人的诞生——“毛泽东现象”的意识起源[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32]任剑涛.权利的召唤[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34]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35]季小江.超越精神:论企业家自我的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36]孙杰远,徐莉.人类学视野下的教育自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37]陈来.有无之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38]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39]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40]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241]端木赐春.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5
    [242]刘铁芳.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
    [243]孙金汉.后管理时代:和谐型组织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44]阮青.中国个性解放之路:20世纪中国个性解放思潮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美]迈克尔.D.科恩、詹姆斯.G.马奇著,郝瑜译.大学校长及其领导艺术:美国大学校长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2][美]詹姆斯·J·杜德施达特著,郑旭东译,桑新民校.舵手的视界——在变革时代领导美国大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美]古多尔(Goodall. A.)著,孙蕾等译,冯倬琳校.世界一流大学:校长必须是科学家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英]Amanda H. Googdall著,孙蕾,沈悦青译,冯倬琳校译.世界一流大学:校长必须是科学家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5][美]克拉克·科尔,玛丽安·盖德著,赵炬明译.大学校长的多重生活:时间、地点与性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英]托尼·布什等主编,林丽琳译.好校长是这样炼成的[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7][英]托尼·布什等主编,许可译.教改时期,你该如何当校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8][英]托尼·布什等主编,许可译.如何管理你的学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9][苏]M·博尔特诺夫著,李玉兰译,史根东校.校长工作简论[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10][美]迈克尔·夏托克,范怡红译.成功大学的管理之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美]德雷克·博克著,侯定凯,等,译.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2][美]罗纳德.G.艾伦伯格著,美国的大学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4][美]罗伯特·波恩鲍姆著,周作宇等译.学术领导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美]理查德·诺顿·史密斯著,程方平等译.哈佛世纪——锻造一所国家大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16][美]茱丽·A·罗宾著,尚九玉译校.现代大学的形成[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17][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18][英]阿什比著,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9][美]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0][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1][英]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2][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徐辉等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3][荷兰]弗兰斯·F·范富格特.国际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4][加拿大]比尔雷丁斯著,郭军等译.废墟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5][美]弗雷德·赫钦格(Fred M. Hechinger),格雷丝·赫钦格(Grace Hechinger)合著,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译.美国教育的演进[M].纽约:纽约麦格劳-希尔图书公司(McGraw-Hill Book Company)出版,1984
    [26][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演讲录[M],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7][美]微拉·施瓦支著,李国英等译,吴景平校.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8][挪威]波·达林.理论与战略:国际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范国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9][美]RobertJ. Marzano.等,邬志辉等,译.学校领导与学生成就——从研究到效果[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0][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权哲学[M].商务印书馆,1979
    [31][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2][美]弗兰克·戈布尔著,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3][捷克]夸美纽斯著,任宝祥,杨守明,张华清,等,译.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4][德]恩斯特·卡希尔著,李琛译.人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5][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6][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7][英]奥尔德里奇著,诸惠芳等译.简明英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8][法]爱弥儿·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9][美]西里尔·E·布莱克,杨豫,陈祖州译.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40][法]吉尔·德勒兹著,刘汉全译.哲学与权力的谈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1][美]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2][美]叶文心著,冯夏根,胡少城,田嵩燕,等译.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1919-1937)[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3][美]丹尼斯·朗著,陆震纶,郑明哲译.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4][美]迈克尔·罗金斯著,林震等译.政治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5][英]伯特兰·罗素著,靳建国译.权力论——一个新的社会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46][美]迈克尔·阿普尔著,刘明堂等译.官方知识——保守时代的民主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7][美]迈克尔·阿普尔著,黄忠敬译.国家与知识政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8][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北京:三联书店,1999
    [49][法]布迪厄著,李猛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0][德]卡尔·曼海姆著,黎鸣等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1][美]杰弗里·G·戈德法布著,杨信彰等译.“民主”社会中的知识分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52][英]塔拉·史密斯著,王旋,毛鑫译.有道德的利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53][美]奈斯比特著,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2000年大趋势[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54][美]格里德尔著,单正平译.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他们与国家关系的历史叙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5][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倪梁康译.现象学的观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56][美]E·希尔斯著,傅坚,吕乐译.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7][德]马克斯·韦伯著;甘阳编选;甘阳,李强等译.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58][美]克莱德·克鲁克洪等著高佳等译.文化与个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59][美]弗兰克·锡利著,葛力译.西方哲学史[M](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0][美]乔·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1][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2][美]微拉·施瓦支著,李国英等译,吴景平校.中国的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63][美]杰弗里·G·戈德法布著,杨信彰等译.“民主”社会中的知识分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64][美]韦恩K霍伊,塞西尔·G米斯克尔著,范国睿译.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5][美]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6][美]杰罗姆·布鲁纳著,宋文里等译.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7][美]托马斯·阿姆斯特朗著,陈佩正译.最棒的学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8][美]科里·帕特森,约瑟夫·格雷尼等著,彭静译.影响力2[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9][美]弗洛姆.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70][美]卡尔·博格斯著,李俊等译.知识分子与现代性危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71][加]查尔斯·泰勒著,汪晖等译.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72][美]罗宾斯著,郑晓明译.组织行为学精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73]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4][美]詹姆斯·麦克菜伦著,宋少云,陈平译.教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8
    [75]刘仁镜等.校长叙事[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76][美]罗伯特·G·欧文斯,等著,窦卫霖,温建平,译.教育组织行为学(第7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77][美]阿特巴赫著,施晓光等译.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8][美]汤因比.历史研究(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79][英]齐格蒙·鲍曼著,侑建兴等译.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80][法]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M].吴泓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1][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82][美]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万俊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83][美]爱德华·希尔斯.学术的秩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4][英]罗纳德·巴尼特著,蓝劲松主译.高等教育理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5][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86][美]菲利普·阿特巴赫著,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译.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7][美]E.马克·汉森著,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88][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89][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0][德]格尔哈德·帕普克著,黄冰源,等,译.知识、自由与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1][英]马丁·霍利斯著,范进译.人的模式[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92][英]伯特兰·罗素著,张师竹译.社会改造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93][美]乔伊斯·阿普尔比,等,著,刘北成,等,译.历史的真相[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94][美]乔尔·斯普林格,贾晨阳译.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5][美]乔纳森·布朗,陈浩莺等译.自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96][法]拉罗什福科,何怀宏译.道德箴言录[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97][美]马斯洛,林方译.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98][美]托马斯内格尔著,贾可春译.本然的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王春春.如何探索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访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J].大学(学术版),2011,(5)
    [2]王飞.“高等教育强国”概念追溯与逻辑反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
    [3]陈运超.论大学校长治校的基本矛盾之一:领导与被领导[J].现代大学教育,2007,(4)
    [4]王长乐.大学校长现象形成的复杂性原因[J].现代大学教育,2008,(2)
    [5]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J].教育研究,2002,(11)
    [6]何炳章.教育家和教育家办学[J].教育文汇,2008,(5)
    [7]刘春梅等.实然应然本然[J].人文杂志,2007(3)
    [8]宫源海.主体性、世界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
    [9]郁中秀.大学校长应是“硬专家”与“软专家”的复合[J],江苏高教,1990, (1)
    [10]周玲,曹东.论大学校长的素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6)
    [11]孙延臣.大学校长应努力成为教育家[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 (5)
    [12]潘盘甫.论大学校长的非权力影响力[J],高教研究与实践,1999, (2)
    [13]杨晓波.面向21世纪大学校长的教育价值观[J],教育管理研究,1997,(1)
    [14]娄承肇.英文“大学校长”的中译及其他[J],中国翻译,1991, (4)
    [15]周川.大学校长角色的演变[J],中国高教研究,1995, (6)
    [16]周川.大学校长角色初探[J],上海高教研究,1996, (6)
    [17]刘欣欣,张良,范春生.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校长[J]中国改革,1996,(11)
    [18]马陆亭.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大学校长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6, (3).
    [19]王英杰.大学校长与大学办学方向:麻省理工学院的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1994, (3)
    [20]王英杰.大学校长与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哈佛大学的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1993,(5).
    [21]许晓东.大学校长任职条件和选拔程序的比较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95, (2)
    [22]刘尧.从朱九思高教实践谈大学校长素质[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8, (2).
    [23]梁保国.高等教育机制转换与大学校长角色演变[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3, (6)
    [24]林秀.朱九思纵论大学校长[J],高教文摘,1995, (12).
    [25]阎凤桥.对英美大学校长管理体制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1995, (4)
    [26]李建宇.浅议职业型大学校长的选拔任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2)
    [27]睦依凡.关于大学校长及其作用的讨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8]眭依凡.“大学内治”与校长治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 (2)
    [29]邓小林,唐莉.略论近代国立大学校长之任职资格与教师聘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30]杨德广大学校长要坚持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6, (11).
    [31]王洪才.高水平大学校长生成机制研究导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8)
    [32]史朝,司洪昌,李延成.西方大学校长和高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J],外国教育研究,2002,(4)
    [33]刘昌明.大学校长为何难成教育家——对1312名高校管理干部的调查引出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1)
    [34]刘锋.关于大学校长与教育家的理性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3, (2)
    [35]温宁,盖志毅.浅论西方大学校长职责及其对国内高校管理的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6]李昕.两位大学校长的默契——梅贻琦与赫钦斯大学理念的比较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37]胡弼成,王璐佳.大学校长以“权威”治校论[J],煤炭高等教育,2004, (4)
    [38]刘献君.大学校长与战略——我国大学战略管理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39]朱晓刚.不同大学组织模式中的校长角色探析——读罗伯特·伯恩鲍姆的《大学运行模式》有感[J],煤炭高等教育,2006,(2).
    [40]赵文华,高磊,马玲.论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校长职业化[J],复旦教育论坛,2004,(3)
    [41]孟洁,袁广林.大学校长:成为高等教育研究者[J],教师教育研究,2006, (2)
    [42]李兵,朱汉民.书院大师:在困境中实现超越——兼论大学校长的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43]李福杰.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及其体制保障[J],大学教育科学,2005, (2)
    [44]章小梅.关于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2005,(1)
    [45]吴玉厚.浅谈大学校长的素质与能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
    [46]张正锋.美国大学校长权力来源的组织学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4, (6).
    [47]王长乐.能否提“让教育家成为大学校长”[J],当代教育论坛,2005(3A)
    [48]王长乐.假如大学校长平庸[J],当代教育论坛,2004,(3)
    [49]樊华强.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任期比较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6, (5)
    [50]眭依凡.改造大学,大学校长不能放弃的责任[J],教育研究,2003,(11).
    [51]薛天祥.关于大学校长角色的理性思考[J],科学中国人,2005, (5)
    [52]丘进.关于大学校长增强行政能力的几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1)
    [53]段宝岩.学者、智者与战略家、CEO——中国现代大学校长的双重角色与多种能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54]王建华.中国近代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大学校长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55]眭依凡.学术自由理念与大学校长治校[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 (3)
    [56]眭依凡.教授“治校”:大学校长民主管理学校的理念与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2,(2)
    [57]黄俊杰.从台湾经验论大学校长遴选的几个关键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
    [58]席酉民,郭菊娥,王洪涛,王大刚.中外知名大学校长的比较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59]李培根.大学校长之战略把握与推进[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60]王友良.大学校长职业化与职业化的大学校长[J],云梦学刊,2005, (6)
    [61]罗德里克.德.弗雷泽.大学校长的素质能力和工作职责[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
    [62]陈坤华.现代大学校长的基本素质要求微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1,(6)
    [63]李树.现代大学校长身份的定位——职业管理者[J],教育研究,2005, (5)
    [64]梁北汉.人力资本·高水平大学·校长任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关键点[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65]蓝劲松.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之学术背景——对23所美国著名高校校长教育背景与工作背景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
    [66]赵敏.大学校长与国家教育权力系统的关系诠释[J],现代大学教育,2004, (1)
    [67]郭德红.美国著名大学校长的整体知识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
    [68]廉振民,佘占宏.大学校长与大学理念构建的历史分析和现实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0)
    [69]张雪珍.关于加强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培训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6, (11)
    [70]梁文芳.中国近代学生运动中大学校长的指导思想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6,(2)
    [71]王洪才.论现代大学校长的社会角色[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72]李宏,张夙.国外知名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大学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6, (6)
    [73]雷小生.论大学校长与大学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4)
    [74]贾秀峰.对英国大学校长角色和职能的分析与启迪[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75]谢小燕,马千里.大学校长应向蔡元培先生学习什么[J],江苏高教,2004, (5).
    [76]刘道玉.中国应当怎样遴选大学校长[J],高教探索,2005, (2)
    [77]王洪才.大学校长的理想类型[J],江苏高教,2005,(4)
    [78]黄明东,刘永,郭梅.试论大学校长任期[J],教育研究,2005, (5)
    [79]李庆豪.我国公立大学校长地位的法学审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
    [80]雷小生.论对高校校长的激励问题[J],求索,2004, (4)
    [81]眭依凡.改造大学:大学校长不能放弃的责任[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
    [82]徐文.中美大学校长教育背景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 (3)
    [83]张家勇,李敏.浅析美国大学校长高薪现象[J],比较教育研究,2003,(9)
    [84]石芳华.略探大学校长与教育变革的关系[J],交通高教研究,2001,(3).
    [85]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师理念及其对治校实践的影响[J],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2,(12).
    [86]周川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与自由主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1, (3)
    [87]胡国铭.大学校长的人格魅力与大学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2, (5).
    [88]朱镜人.英国大学校长的角色演变、特点及职业阶梯[J],外国教育研究,2006,(2).
    [89]周群英,胥青山.大学校长遴选程序的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03, (1)
    [80]张懿.追求卓越: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治校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4)
    [91]赵雄辉.论大学校长的智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5)
    [92]吴志功,徐蕾.英国大学校长角色和职能考察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10)
    [93]陈运超.大学校长治校的机理探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3,(2)
    [94]刘晖.他们眼中的地方大学治理——珠江三角洲四所地方大学校长叙事探究[J],教育研究,2007,(5)
    [95]王福友,韩玉志.美国大学校长遴选新趋势:过渡管理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4).
    [96]刘道玉.大学校长必须是教育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
    [97]陈运超.大学校长治校的基本矛盾:整合与分散[J],江苏高教,2007,(5).
    [98]王洪才.论大学发展阶段与校长选择[J],江苏高教,2007,(1)
    [99]陈运超.大学校长治校的基本矛盾:权力与权威[J],教育发展研究,2007,(6A).
    [100]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的当代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101]张光进,王鑫.中美大学校长群体特征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02]李志峰,周璇.哈佛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及其影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03]张军.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与学生运动及其办学理念[J],求索,2007, (4)
    [104]廖湘阳.大学校长权力及其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7,(8)
    [105]郭丽.日本国立大学校长角色的历史演变述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7, (7)
    [106]张家.有感于哈佛第28任校长就任[J],大学教育科学,2007,(2).
    [107]吕向虹我国大学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校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 (11)
    [108]张笑涛.职业化——大学校长角色研究的新视野[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11).
    [109]冯铮铮.对教育学家成为当代中国大学校长的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 (Z1)
    [110]王福友.当代美国企业家型大学校长的领导过程与特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7,(4).
    [111]刘华钢.现代大学校长角色再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
    [112]李巧针.美国大学校长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分析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7,(4).
    [113]谭曙光.一流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经验与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5).
    [114]张黎力,成中梅.关于推进我国大学校长职业化的探讨[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1).
    [115]季诚钧.国内外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的比较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116]张光进,王鑫.中美大学校长群体特征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7,(4).
    [117]单敏.解读西南联大:大学校长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8).
    [118]刘新才.我国当代大学校长职业化的现实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7,(11).
    [119]杨延东.大学校长在高校战略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120]朱浩.关于大学校长权威结构的理性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2).
    [121]肖卫兵.中国近代大学校长高等教育思想研究述评[J],高校教育管理,2007,(3).
    [122]毕晔.大学校长的定位分析——走职业化道路[J],辽宁教育研究,2007,(9).
    [123]李巧针.探析美国大学校长的权力制衡制度[J],高教探索,2008,(1).
    [124]栾兆云.中美大学校长队伍建设比较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125]程斯辉.中国近代著名大学校长办学的八大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2008,(2).
    [126]刘汉韬,冯文全,论中国近代大学校长在大学经营中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智慧[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127]王福友.美国大学校长领导能力开发及启示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128]孙侠.近代大学校长与自由主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8,(1)
    [129]周作宇.大学校长的领导困局[J],学术界,2008,(6).
    [130]陈运超.大学校长治校的基本矛盾:变革与稳定[J],高教探索,2008,(4).
    [131]詹宏毅,胡娟.当代中国杰出大学校长的素质特征:对三位不同时期著名大学校长的分析与比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
    [132]姚利民,尹航.我国知名大学校长个人特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33]刘汉韬,冯文全.论中国近代大学校长在大学经营中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智慧[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134]王鲁捷,王佳.试论大学校长评价[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135]刘尧.大学校长的社会责任[J],江苏高教,2009,(1).
    [136]贺忠红.大学校长的角色分析[J],科教导刊,2009,(3).
    [137]马龙海.当代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的环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8).
    [138]吴洪涛.营建道德共同体:大学校长领导理念探析[J],江苏高教,2009,(4).
    [139]张小杰.大学校长背后权力关系模式的历史考察:从Rector、Chancellor、President看校长的权力空间[J],学园,2009,(6).
    [140]邓志祥.试论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校长的领导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41]陈 伟,吕杰,姜懿伟.英美两国大学校长职能与选聘方式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09,(3).
    [142]黄国庭.民国时期教育学者出任大学校长考论(1920-1949)[J],教育学报,2009,(3).
    [143]罗洪俊,吴晓波.美国大学校长成长体制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9,(17).
    [144]曾华.中美大学校长权力构成及其运行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
    [145]马龙海.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方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146]冯倬琳,赵文华,冯玉广.研究型大学校长的战略领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
    [147]陈运超.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大学校长角色与制度的变迁与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9,(1).
    [148]许国动.我国现代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
    [149]黄新斌.大学校长与大学创新[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5).
    [150]张磊.大学校长身后的权力关系分析—从Rector、Chancellor、President看大学校长[J],大学教育科学,2010,(5).
    [151]吴坚.从国外知名大学校长的素质看教育背景在大学校长选拔中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0,(7).
    [152]姜朝晖.从”电灯泡”到”丛林树”:对美国大学校长三种作用观的解读[J],高教探索,2010,(6).
    [153]眭依凡.大学校长及其演讲的重要性[J],高校教育管理,2010,(1).
    [154]刘燕.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大学校长职业化[J],当代教育论坛,2010,(28).
    [155]吴立保.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的历史经验:基于大学校长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0,(1).
    [156]姜朝晖.大学校长国际化:中国34所“985工程”高校的调查[J],江苏高教,2010,(5).
    [157]陈运超.大学校长的社会责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
    [158]闰拓时.当代中国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159]刘晶玉,任嵘嵘.中国大学校长领导能力研究演变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160]姜朝晖.美国大学校长职业变迁:一种历史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0,(6).
    [161]陈薇.大学校长:有限进步,无限期待[J],中国新闻周刊,2010,(30).
    [162]马龙海.大学校长领导力体系构建的探索性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
    [163]姜朝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大学校长的使命与责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164]王洪才.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J],教育,2010,(32)
    [165]冯建明.教育家:大学校长的科学定位和理想诉求[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166]顾秉林.中国大学校长太“累”了[J],理论学习,2010,(12).
    [167]徐莉.大学校长领导力的适应性组织情境分析:基于管理与领导的区别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1,(9).
    [168]李克勤.论大学校长权力伦理价值体系的建构[J],求索,2011,(6).
    [169]詹宏毅.著名大学校长与上市国企CEO的基本特征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170]张主社.大学校长:大学文化个性的引领者[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3).
    [171]姜朝晖.论美国高等教育巨人时期的大学校长[J],高校教育管理,2011,(3).
    [172]高燕.关于大学校长角色的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
    [173]王 飞,王运来.论大学校长的主体性: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成长的路径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1,(5).
    [174]陈艳.全球化时代中国大学校长的角色、素质与科学选拔[J],江苏社会科学,2011,(5).
    [175]林挺进,储妍.我国大学校长与书记角色差异的实证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3).
    [176]王强强,翁祥栋.管理角色理论视域下大学校长角色定位探析[J],学理论,2011,(14).
    [177]王少梅,杜学辉.大学校长的首要角色是教育家[J],继续教育研究,2011,(8).
    [178]杨玉良.一个好校长,能让大学风清气正[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6).
    [179]欧阳光华.美国大学治理结构中的校长角色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3).
    [180]张玥,王运来.大学校长任职内的角色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181]钟秉林,周海涛.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选聘机制及其启示:世界一流大学校长管理比较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
    [182]全守杰,王运来.美国大学校长角色的嬗变及其动力:兼论中国大学校长领导制度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11,(8).
    [183]孙绵涛.论人类生活方式的本质及其复归[J].浙江社会科学,2003,(6)
    [184]金瑶梅,陈学明.生存论视域中实践活动的当代反思[J].江西社会科学,2006, (6)
    [185]丁永为.试析前哥伦比亚大学时期杜威教育思想的演进——基于“发生学方法”的考察[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86]余东升.质性研究:教育研究的人文学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0,(7)
    [187]肖海涛.大学何以为“大”[J].江苏高教,2001, (2)
    [188]张家.大学:适应,保守,还是超越[J].大学教育科学,2006, (1)
    [189]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
    [190]孙益.大学校长:学术领导力的中世纪起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 (2)
    [191]孙孔懿.试析中国历史上教育家涌现的三个高峰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192]项贤明.比较教育:话语与权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2,(7)
    [193]程红兵.教育家的话语方式:自说自话[J].中国教育学刊,2010, (8)
    [194]袁振国.教育家的诞生[J],上海教育,2007, (7)
    [195]衣俊卿.高教改革的出路在哪里?——用新的质量观引导和深化高教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1,(20)
    [196]陈日华.英国大学的形成与早期治理[J].现代大学教育,2008, (3)
    [197]甘永涛.英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演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7, (9)
    [198]栾明香.英国大学中的Chancellor与Vice-chancellor[J].世界教育信息,2008,(6)
    [199]季诚钧.国内外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的比较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200]崔榕.“国家在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及发展[J].理论月刊,2010, (9)
    [201]张晓唯.民国时期的“教育独立”理念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1,(5)
    [202]孔令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共时性存在[J],现代哲学,1997, (2)
    [203]姚国华.文化立国与大学重建[J].社会科学论坛,2007, (3)
    [204]王运来.学术与事功平衡——郭秉文高等教育思想蠡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05]王飞,王运来.从“官场主体性”到“学场主体性”——教育家办学语境下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场域的转向[J].学术探索,2012,(3)
    [206]金以林.南京国民政府发展大学教育论述[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
    [207]张东娇.论校长学术身份的“失重”与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08]陈键.教育与国家的品格[J].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07, (6)
    [209]郑志强.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与我国市场经济下的人格转型[J].理论导刊,2004, (3)
    [210]张爱军.学术自由与体制之困[J].社会科学论坛,2011, (5)
    [211]李洪斌.谈职务校长向职业校长的转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 (8)
    [212]椿桦.我们需要专家校长还是校长专家[J].教育,2008, (3)
    [213]宣勇.国家战略与中国大学的主体性重建[J].理论前沿,2009, (9)
    [214]赵文华.建立大学制度:加快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215]赵汀阳.知识、命运和幸福[J].哲学研究,2001,(8)
    [216]芮国强,常静.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方法论意蕴——基于理想类型的分析[J].学术界,2011,(9)
    [217]王占军.如何客观认识高校“去行政化”——访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J].大学(学术版),2012,(4
    [218]孙天华.决策系统的有效整合与降低摩擦成本的关系[J].经济经纬,2004, (4)
    [219]龙宗智.依法治校与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完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220]彭虹斌.大学自治与我国高校内部体制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 (4)
    [221]舒晓斌等.工作压力研究:一个分析框架——国外有关工作压力的理论综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5)
    [222]任建涛.全球化与中国的大学处境[J].社会科学论坛,2006,(1)
    [223]郝保伟,毛亚庆.高等教育寻租的制度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5)
    [224]王运来,王飞.论民国大学校长的“反介入精神”[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
    [225]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天涯,1997, (5)
    [226]顾乃忠.关于人的生成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江海学刊,1996,(5)
    [227]何雪莲.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漂浮的能指[J].湖北社会科学,2009,(2)
    [228]王飞,王运来.大学对国家的放逐——兼论大学生存的“第三空间”[J].大学教育科学,2011,(5)
    [229]余英时.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J].二十一世纪,1991, (6)
    [230]俞平伯.游魂何处归——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分子(洋务运动至1949年)[J].天津社会科学,1996,(6)
    [231]谢泳.1949年后知识精英与国家队关系——从院士到学部委员[J].开放时代,2005, (6)
    [232]许纪霖.启蒙的命运——二十年来的中国思想界[J].香港《二十一世纪》,1998, (12)
    [233]李祖超.从经济学角度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J].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 (1)
    [234]刘再复.知识分子的第三空间[J].亚洲周刊,2004
    [235]黄万盛.知识分子困境与公共性危机[J].现代大学教育,2008,(6)
    [236]王飞.公立大学的制度缺陷及其完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
    [237]孙天华.大学的科层组织特征及效率———对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4(5)
    [238]盛凌振.论权力主体的多元主体性[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39]龚怡祖.大学管理重心定位的理论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
    [240]郭建如.从大学与校办企业关系的演变看大学的社会形塑:体系再生产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
    [241]刘福森.价值、主体性与历史唯物主义[J].哲学研究,1993,(5)
    [242]王飞.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之路的三维理性指向[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43]王飞,王运来.大学对知识文化的剪裁与传播——兼论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重要价值[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44]宣勇.大学必须有怎样的办学自主权[J].教育发展研究,2010, (7)
    [245]卢彩晨.如何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访天津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平[J].大学(学术版),2011,(4)
    [246]胡发明.我国高等学校性质的行政法分析[J].时代法学,2004, (3)[]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 (4)
    [247]湛中乐,高俊杰.我国公立高校与政府法律关系的变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6)
    [248]王飞.中国大学党委书记与校长之扦格及其化解[J].学园,2012, (1)
    [249]韩春虎.大学党委书记角色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 (9)
    [250]龙君伟,徐琴美.人的自我调节机制述评[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1]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2]胡国铭.大学校长与大学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3]陈运超.大学校长治校之道:一个个案的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4]李巧针.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的权力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杨选留.大学校长创新特质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7]江嵩.中美大学校长绩效管理比较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8]闫月勤.我国大学校长职能的嬗变与展望[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9]冯倬琳.研究型大学校长职业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0]吴立保.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研究:大学校长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1]闫拓时.当代中国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2]曲正伟.教育利益论——关于我国教育系统的生存危机与自我确证[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3]龙献忠.从统治到治理——治理理论视野中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4]董慧.社会活力论[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5]上官剑.大学超越论[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6]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对一种大学组织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7]冯平.压抑与超越:高校管理异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博士生学位论文,2011
    [18]王维国.公共性理念的现代转型及其困境[D].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4
    [19]孙阳春.教育制序论——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理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0]李健.论法官的主体性[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Abraham Flexner.Universities. American English Germ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Hao Zhang,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risis:Search for Order and Meaning (1890-1911),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
    [3]Cowley,W.H.Presidenlsprofessors,and trustees: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academic government.San Francisco:Joeeey-Bass,1980.
    [4]Clark Kerr,The Use of the University,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5]Mark Beach, Presidents,Professors,andTrustees:a study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1825-1918.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6
    [6]Frederick Rudolph, John R. Thelin. The 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A History.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62.
    [7]H. Keith H. Brodie, Leslie Banner.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Presidency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a Life Cycle/Case History Approach.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2005
    [8]Hofstadter,Richard.Academic Freedom in the age of the colleg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9
    [9]John W.Nason,The Nature of Trusteeship:The Rol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ooards, Association of Governing Board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1982
    [10]Klark Kerr. The Use Of Universit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
    [11]Michel Foucault, The Archaeology ofKnowledge &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Vintage; Reprint edition,1982
    [12]Michacl Allen,The Goals of universities,The society for reseach into educalionc & open.University Press,1988.
    [13]Richard Hofstadter, Wilson Smith.Higher Education, A Documentery Histor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
    [14]Sheldon Rothblatt and Bjorn Wittrock,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y Since 1800:Historical and Sociolgical Essay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5]W.B.Carnochan,The Battleground of the Currculum:Liberal Education and American Experience,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6]William G. Bowen & Harold T. Shapiro. Universities and Their Leadership.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17]W B Cook. Fund Raising and the College Presidency in an Era of Uncertainty:From 1975 to the President.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7, (1).
    [1]马国川.耶鲁大学校长不带研究生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6-08-21.
    [2]雷颐.胡适与“整理国故”[N].经济观察报,2009-5-15.
    [3]顾肃.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只是第一步[N].社会科学报,2011-4-28.
    [4]姜澎.大学校长竟成“高风险职业”?——国内9所顶尖高校掌门人谈及“内部管理”大叹苦经[N].文汇报,2010-10-13.
    [5]杨玉良.好校长,能让大学风清气正[N].人民日报,2011-4-11
    [6]时评:管家比专家更适合当大学校长[N],广州日报,2011-11-30.
    [7]聚焦中国大学校长:公众认同度不够理想[N].南方周末,2005-06-30.
    [8]张璐晶.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18年未实现欠账超1.6万亿[N].中国经济周刊,2011-03-08.
    [9]杨卫.高教发展模式转型: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N].光明日报,2009-3-18.
    [10]陈枫等.清华大学校长:我就像丐帮帮主,得到处找钱[N].南方日报,2010-03-05.
    [11]姜泓冰.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大学校长太累了[N].人民日报,2010-10-18.
    [12]姜澎.高校财权事权不统一大学校长盼有用钱自主权[N].文汇报,2009-08-17.
    [1]杨澜访谈录.访谈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V].资料来源:http://v.youku.com/v_show/ld_xmtusmjeymdaw.html
    [2]陈骏校长在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庆祝大会上的讲话[V].本人2012年5月20日在现场
    [3]留白.管得太具体,大学没希望[EB/0L].资料来源:http://www.js.jcy.gov.cn/readnews.asp?nid=6229.
    [4]南京大学校长陈骏.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纪念专题片《匡亚明与南京大学》[V].资料来源:http://www.jstv.Com/c/gg/yysy/201205/t20120522_913647.shtml观看日期:2012-7-18.
    [5]石勇.异化:人的自我迷失[BE/OL],资料来源: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4155.shtml.
    [6]刘治斌.“职业”的现代意义[EB/OL].资料来源:http://view.news.qq.com/a/20090809/000025.htm
    [7]百度百科名片.自律[BE/OL].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52112.htm.
    [8]百度词汇.惰性[EB/OL].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73150.htm.
    [9]百度词汇.沉没成本[EB/OL].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316698.htm.
    [10]陈薇.调查:多数人认为大学校长总体形象更接近官员[BE/OL].资料来源: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08/13/1944609_1.shtml.
    [11]李劫.论第三空间——兼论从双向同构到“三生万物”[EB/OL],资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6f21501000ame.html.
    [12]福柯.什么是启蒙?[EB/0L].2004-8-26,载文化研究网.
    [13]杨颉.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大学法人制度[EB/OL],资料来源: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tqzggx/659585.htm.
    [14]百度词条.自我调控[EB/OL].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4430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