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场地全能项目供能特点与技战术特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研究目的
     通过对自行车场地全能项目的分析与研究,目的在于阐述该项目特征与技术、战术特点,对该项目进行探索性研究,并对现有成功经验和探索性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归纳与概括,充实和丰富该项目研究理论,为项目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观察法、社会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力求做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确保论文研究建立在正确的方法之上。研究结论
     1、自行车场地全能项目运动员具有相对特殊的身体形态特征和机能状态特点,涉及的六个小项能量代谢有其各自的特点,这由全能项目专项特点决定。从全能项目的整体发展出发,高强度的有氧能力和糖的无氧酵解能力占有主导地位,特别是糖的无氧酵解能力是获取好成绩的关键。因此,在考虑运动员综合能力发展的同时,要突出运动员高强度有氧训练和糖的无氧酵解能力训练,且特别强调糖的无氧酵解能力训练。
     2、通过对优秀的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和全能运动员肌电测试研究,发现测试运动员在快速起动过程中,肌肉激活顺序并不完全相同,但股外侧肌、股内侧肌最先被激活的情况比较趋于一致,提示这两块肌肉是起动踏蹬时的主要用力肌肉,全能运动员与非全能运动员情况趋于一致;在4分钟踏蹬肌电测试中,测试运动员主要用力肌肉趋于一致,肌肉疲劳程度与主要用力肌肉相关联。全能运动员的肌肉在踏蹬过程中力量最为均衡,肌电信号相对也比较均匀,与其他运动员形成鲜明对比,提示全能运动员在发展肌肉力量时更应注重各肌肉的平衡发展。
     3、自行车场地全能项目男女优秀运动员在计时类项目中具有十分相近的体能分配特征,优秀选手加速时间短,高速骑行保持能力强,且各分段计时成绩均匀,提高后程速度保持能力是获得好成绩的关键;女子在500米个人计时项目中,后程速度保持能力明显优于男子和女子的其他计时类项目;在骑行姿态方面,男女运动员也表现出相似特点,这提示运动员最佳的骑行姿态比较趋于一致,优秀运动员的骑行姿态可作为骑行动作的参考模型。
     4、自行车场地全能项目6个小项涉及基础技术多,技术要求不同,不同小项涉及相同的技术在实际运用中仍需小项特点区别对待;计时类项目技术集中表现在加速力度、匀速保持能力、流体力学骑行姿态三个方面;集体类项目技术集中表现在领骑、尾随、变速三个方面。
     5、通过训练实践和比赛分析,计时类项目是获得比赛胜利的基础,集体战术类项目是赢得比赛的关键,计时类项目成绩优异的运动员更容易在集体战术类项目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这提示个人计时项目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战术能力。同时,个人计时项目能力强,但操车技术、战术意识弱的运动员,在集体战术类项目中也很难获得理想成绩;领骑、尾随、变速是集体战术类项目典型战术表现形式,其中尾随时战术的核心。
     主要创新点
     1、首次通过SRM测试系统、肌电测试、wattbike功率车、高速摄像、生物力学解析等综合手段,对自行车场地全能运动员骑行动作、肌肉用力等特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2、首次对自行车场地全能项目各分项能量代谢特点、比赛体能分配特点、身体骑行姿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描述,确定了运动员骑行姿态数据模型。
     3、首次对自行车场地全能项目技术与战术特点进行性了分析,对该项目技术、战术特征进行全面阐述与概括,丰富了自行车训练理论。
Research purposes
     By analysing and researching track bicycle omnium, the paperintended to state the item's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stics, to summarizeits training theories of techniques and tactics. So we can enrich cyclingtraining theories and guide cycling training, and can improve Chinesecycling level.
     Research method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adoption have literature method,observation method, questionnare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and case study method. In order to ensure correct research, the papercombined wi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as well as combinedwith theory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Main conclusions
     1、 There are special demands about track bicycle omnium inphysical fitness and physical function. The training should emphasizespeed fitness, especial lactic acid resistance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the omnium needs high level aerobic base. High or low of one athlete'sanaerobic level will decide if the athlete becomes an elite athlete in alarge extent.
     2、Through electrical test about elite athletes, it was not same ofmuscle activation order, but vastus lateralis muscle and vastus medialismuscle were activated in the first time consistently. During pedaling, thetwo muscles were main muscles. The pedalling strength of the omniumathlete and electromyographic signal were average.
     3、The distribution of physical fitness is similar between menathletes an women in timing class items about the omnium. The eliteshave fast acceleration and strong ability in keeping top speed. The time isalmost same in every section of the race distance. Suggesting that it isimportant for the omnium athletes in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keeping topspeed.
     4、There are many basic techniques about omnium, but we shoulduse these techniques correctly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ccording differentsituation. The timing class items technique focuses on accelerating extent, uniform velocity, fluid mechanics riding posture.The group class itemstechnique focuses on leading, following, variable riding.
     5、The timing class items are base, the group class items are key, inthe omnium race by biomechanical analysis method, etc. Combined withtraining experience and race analysis. The athletes with excellent timingperformance easily gain the race, this give us a cue that timing abilitydecides tactics ability. On group class items, following is the core, theeffect of following is decided by individual ability and placeholderconsciousness.
     Main innovations
     1、For the first time, the paper analysed and researched the omniumathlete's riding posture, muscular exertion, leading and following, etc., bySRM testing, electromyography testing, wattbike testing, high speedcamara, biomechanics analysis.
     2、For the first time, the paper analysed and summarized thespecialities of energy supply, physical fitness distribution in timing classitems, riding posture by experience and theory research.
     3、For the first time, the paper summarized technique speciality andtraining key point of the omnium, tactics speciality and tactics' trainingkey point of the omnium by experience and theory research. All of theseenriched cycling training theories.
引文
[1]http://2008.sports.cn/zl/xmjs/2008-05-22/1475331.html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
    [2]]http://2008.sports.cn/zl/xmjs/2008-05-22/1475331.html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
    [1]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1
    [2]刘青等.竞技体育管理方式--西部的路径与抉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50-51
    [1]http://www.amazon.cn/《体育战略研究》
    [2]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17
    [1]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1-2
    [1]时雪峰,陈萍秀,刘艳磊.科技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
    [2]郑旗.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188
    [1]郑旗.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363
    [1]李昕.自行车运动竞赛方法与裁判指导[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5-6
    [1]熊开宇等.运动生理学习题集[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168
    [1]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184
    [2]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133-135
    [3]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R].环球体育信息(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编),2004年9月第31期
    [4]黄立山等.运动员伤病防护与体能训练科学保障应用指南[M].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7月416
    [5]王兴等.对竞技运动中体能训练若干问题的认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1):30-33
    [6]苟波等.体能概念辨析[J].体育科研,2008年(2):47-52
    [7]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研究[J].上体育科学,2004年(9):48-52
    [8]李之文.体能概念探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3):1-3
    [9]赵志英等.对体能的探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1):44-46
    [10]熊斗寅.浅析体能概念[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1):1-3
    [1]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185
    [2]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191
    [3]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185
    [4]张胜年.肌肉力量训练与损伤[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1
    [1]刘大海,武传钟.国内力量素质训练理论成果的综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119-120
    [2]马瑞,易建军.专项力量训练方法设计[J].内江科技,2010年第2期:20
    [3]黄刚强、李彩平.论现代力量训练的运动负荷控制[J].浙江体育科技,2006年8月第4期:24-26
    [4]徐清泉.对专项力量概念的新认识[J].竞技论坛,2009年第7期:30-31
    [1]张辉,过江平.爆发力的力学分析和训练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4年10月第5期:73-76
    [2]闵永健.关于摔跤项目力量素质训练方法和训练学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8月第4期:123-125
    [3]张孝斌,张军.划船运动力量素质训练的探讨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7月第4期:72-73
    [4]刘建国,申广辉.论跨栏跑运动员爆发力及其训练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2010年1月第1期:62-64
    [5]胡化兵,关廷贤.现代标枪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探究[J].运动,2010年1月第5期:34-35
    [6]张自刚,振动力量训练综合效果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5期:602-606
    [7]Mike Stone,Gavin Moir.How Strong is Strong Enough?
    [1]李之俊主编.自行车运动的科学与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135-140
    [2]张斌.山东省竞技自行车运动发展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2004年26(3):9-11
    [3]于春光.教练员对短距离自行车专项力量训练中的认识调查[J].辽宁体育科技,2009年4月第2期:95
    [4]邵慧秋等.坡道骑行对发展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专项力量的效果[J].体育与科学,1998年19(5):69-73
    [5]苟波等.SRM训练系统在场地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中的运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9月第5期:59-64
    [6]曹成珠.场地自行车运动员专项踏蹬力量的分析研究[J].中国新技术产品,2009年NO.14:234
    [7]Brenton Parsons.Strength Training for Track Cycling–Endurance Events.2011年10月10日在上海自行车队的讲座
    [8]黄立山等.运动员伤病防护与体能训练科学保障应用指南[M].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7月432
    [9]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214
    [1]木子整理.孙海平指导谈训练(二)[J].田径,2005年第6期:14-18
    [2]钟少婷,谢绍兰.短跑运动员速度障碍产生的原因和突破训练方法[J].田径,2007年第3期:23-24
    [3]袁磊,谷翔,黎加林.速度训练的间歇时间与方式的研究[J].田径,2004年第8期:22-23
    [4]郑闽生,朱志萍译.Emest W. Maglisco. SWIMMING FASTEST2003
    [5]殷海涛,王玉扩.制约速度训练水平提高的基本因素[J].中国学校体育,2004年5:45
    [6]孙伊.我国自行车运动速度能力训练与方法研究进展[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4月第2期:100--103
    [1]迟海玲,陈桂林.1公里自行车计时赛能量供应及训练方法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年2月第2期:41--42
    [2]韩波.我国场地自行车女子500m计时赛项目现状及科研训练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3月第3期:404--405
    [3]周争蔚,岳晓燕,刘小学等.我国场地短距离自行车男子1km全程竞速能力训练学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6月第6期:860--863
    [4]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216
    [5]郭伟玲,吕望山.高乳酸有氧耐力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4年2月:33--34
    [7]张军霞.400米跑速度与速度耐力训练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1期:69--70
    [1]龙斌.2012年伦敦奥运会400米跑的机遇与挑战[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年2月第1期:55--57
    [2]葛芳方.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训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月第1期:88--90
    [3]陈方灿编译.最大力量训练与耐力的关系[J].CHINASPORTS COACHES
    [4]刘学,张爱军.最大摄氧量在耐力训练中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年12月第51期:10335--10338
    [5]陈方灿编译.最大力量训练与耐力的关系[J].CHINASPORTS COACHES
    [6]迟海玲,陈桂林.1公里自行车计时赛能量供应及训练方法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年2月第2期:41--42
    [1]马国强等.不同专项训练对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影响[J].体育科研,2007年第1期:71--74
    [2]张文祥,张娜等.我自行车运动员的供能特点与训练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2008年6月第3期:112
    [3]严金慧,李之俊,苟波,马国强,张勇,刘茂等.优秀自行车运动员不同训练手段后血乳酸的评定[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4月第2期:53--57
    [4]金树达.血乳酸及心率遥测在自行车爬坡和训练台训练中的应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126--127
    [5]苟波等.优秀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特征[J].体育科研,2005年第5期:66--69
    [6]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233
    [7]黄立山等.运动员伤病防护与体能训练科学保障应用指南[M].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7月:449
    [8]孙伊.自行车短距离项目速度能力训练方法学指导原则发展回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46--48
    [1]金丽颖.自行车运动两人跟骑的空气阻力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8年10月第10期:41--45
    [2]储开晴.自行车运动踏蹬动作浅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41--46
    [3]张莉清,杨洪志等.自行车运动场地项目原地启动技术动作的设计及其训练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年第3期:129--133
    [4]Anrrew R.Champman,Bill Vcenzino,Peter Blanch,etc.The influence of body position on legkinematics and muscle recruitment during cycling.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Sport(2008)11,519-526
    [5]Aisbett Brad、Le Rossignol,etc.Effects of starting strategy on5-min cycling time-trialperformance.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Sep2009,Vol.27Issue11,p12019p
    [1]Corbett Jo1.An Analysis of the Pacing Strateies Adopted by Elite Athletes During TrackCycl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Performance Jun2009,Vol.4Issue2,p19511
    [2]Ham Daniel.An Evaluation of30-KM Cycling Time Trial(TT30)Pacing Strategy ThroughTime-to-exhaustion At Average(TT30Pace.Journal of Strength&Conditionalresearch(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 May2009,Vo23Issue3,p10166p
    [3]翁庆章,钟伯光主编.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314
    [1]陆久海,张振芳.自行车高原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训练百科
    [1]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1]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2]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1]STEPHANE B,RENAUD H,PHILIPPE R, et al. The vastus lateralis euromuscular activity during all-outcycling exercise[J]. Journal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Kinesiology,2009(19):922-930
    [2]SUZUKI S,WATANABE S,HOMMA S. EMG activity and kinematics of human cycling movements at differentconstant velocities[J]. Brain Res,1982,240(2):245–258
    [1]孙伊.自行车短距离项目速度能力训练方法学指导原则发展回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46--48
    [1]李之俊主编.自行车运动的科学与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352
    [1]李之俊主编.自行车运动的科学与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151
    [1]金丽颖.自行车运动两人跟骑的空气阻力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8年10月第10期:41--45
    [1]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268
    [2]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275
    [3]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275
    [4]黄立山等.运动员伤病防护与体能训练科学保障应用指南[M].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7月
    [1]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279
    [1]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274
    [1]http://2008.sports.cn/zl/xmjs/2008-05-22/1475331.html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
    [2]郑旗.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35
    [3]蔡家东.中国自行车运动的困境与希望[J].调查与思考,17--19
    [4]李卫.中国自行车运动发展现状与训练学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6--8
    [5]张斌.山东省竞技自行车运动发展初探[J].山东体育科技,2004年第3期:9--11
    [6]赵永平.我国自行车运动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改革与探讨,60
    [7]江继业.自行车上疾病多[J].现代健康人,2011年11月:21
    [8]仲崇文.我国自行车运动步入市场化前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9月第3期:169--170
    [9]河北自行车行业协会.触摸自行车历史,感知自行车文化[J].中国自行车,2010年6月:32--33
    [10]运动训练学的理论框架、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上海体育学院2010级博士学习资料[R]
    [11]回眸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30年,上海体育学院2010级博士学习资料[R]
    [12]吕彦志.我国自行车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5年12月第4期:51--55
    [13]竞技体育参考[J].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编辑,2011年1月第2期
    [14]金树达.血乳酸及心率遥测在自行车爬坡和训练台训练中的应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126--127
    [15]苟波,李之俊,高炳宏,严金慧,马国强,张勇,刘茂等.优秀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特征[J].体育科研,2005年第5期:66--69
    [16]刘庆青,朱海燕.少年运动员100公里场地自行车训练前后部分血液指标的变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年11月第6期:737
    [17]陆久海,张振芳.自行车高原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训练百科
    [18]苟波,李之俊,严金慧,马国强,高炳宏,刘茂,张勇等.上海优秀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力量训练和冲破训练课后生化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8年第1期:53--57
    [19]仲崇文.自行车运动员发展柔韧素质的重要性及其锻炼方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4期:66--67
    [20]本玉琪.论青少年自行车训练后的疲劳消除和营养补充[J].运动生理生化医学:49
    [21]迟海玲,陈桂林.1公里自行车计时赛能量供应及训练方法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年2月第2期:41--42
    [22]刘宏.心率在山地自行车训练监控中的应用[J].安徽体育科技,2005年12月第6期:52--53
    [23]邢明刚.浅谈自行车场地四公里个人追逐赛的训练[J].科学教育,2008年3月:117--118
    [24]孙伊.我国自行车运动速度能力训练与方法研究进展[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4月第2期:100--103
    [25]于春光.教练员对短距离自行车专项力量训练中的认识调查[J].辽宁体育科技,2009年4月第2期:95--96
    [26]金丽颖.自行车运动两人跟骑的空气阻力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8年10月第10期:41--45
    [27]严金慧,苟波,刘英杰,李之俊等.不同齿轮比训练时自行车;运动员肌电图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7年9月第3期:74--77
    [28]赵红宾,刘建华等.女子自行车运动员短距离项目训练周期分析与恢复[J].辽宁体育科技,2008年2月第1期:24--25
    [29]宋春林,韩立冬等.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的对比分析[J].职业技术,2010年5月总第117期:81
    [30]张斌.功率车在自行车运动员专项能力训练中的应用[J].山东体育科技,2010年3月第1期:4--5
    [31]李征,吴坚等.论公路自行车的弯道技术在比赛中的合理运用[J].安徽体育科技,2009年2月第1期:36--38
    [32]江永华.我国高水平女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不同阶段的专项训练手段及负荷特征[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2月第2期:57--62
    [33]储开晴.自行车运动踏蹬动作浅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41--46
    [34]张孟才.关于自行车运动中的滚动摩擦[J].技术物理教学,2005年3月第1期:22
    [35]严金慧,李之俊,苟波,马国强,张勇,刘茂等.优秀自行车运动员不同训练手段后血乳酸的评定[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4月第2期:53--57
    [36]赵红宾,陈涛等.男子场地自行车运动员冬训期间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2年6月第3期:13--14
    [37]张文祥,王松等.女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期间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28
    [38]张文祥,张娜等.我自行车运动员的供能特点与训练方法[J].辽宁体育科技,2008年6月第3期:112
    [39]李春玲,周颖等.自行车运动的力量训练生理机制[J].辽宁体育科技,2009年8月第4期:86
    [40]曹成珠.场地自行车运动专项踏蹬力量的分析研究[J].中国心技术产品,2009年NO.14:234
    [41]韩波.我国场地自行车女子500m计时赛项目现状及科研训练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3月第3期:404--405
    [42]苟波,严金慧,李之俊,马国强,刘茂等.SRM训练系统在场地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中的应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9月第5期:59--63
    [43]王有吉,田穗等.自行车运动员损伤综述[J].潍坊学院学报,2006年3月第2期:115--117
    [44]张莉清,杨洪志等.自行车运动场地项目原地启动技术动作的设计及其训练的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年第3期:129--133
    [45]周争蔚,岳晓燕,刘小学等.我国场地短距离自行车男子1km全程竞速能力训练学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6月第6期:860--863
    [46]孙伊.自行车短距离项目速度能力训练方法学指导原则发展回顾[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46--48
    [47]孙伊.自行车运动力量素质训练原理与方法研究综述[J].德州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4期:103--106
    [48]马国强,李之俊,苟波,严金慧等.不同专项训练对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无氧能力的影响[J].体育科研,2007年第1期:71--74
    [49]杨少锋.对自行车运动员损伤及其规律的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12月第4期:39--42
    [50]李征.谈青少年公路自行车运动的弯道技术的基础训练[J].福建体育科技,2008年8月第4期:38--39
    [51]张勇,李之俊等.自行车耐力项目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3月第3期:404--406
    [52]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R].环球体育信息(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编辑),2004年9月16日第31期
    [53]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185
    [54]张胜年.肌肉力量训练与损伤[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1
    [55]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191
    [56]列巴马特维耶夫著.竞技运动理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57]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58]黄立山等.运动员伤病防护与体能训练科学保障应用指南[M].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7月
    [59]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
    [60]张胜年.肌肉力量训练与损伤[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61]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3版
    [62]列巴马特维耶夫著.竞技运动理论[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63]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64]黄立山等.运动员伤病防护与体能训练科学保障应用指南[M].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7月
    [65]李之俊主编.自行车运动的科学与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66] Vern Gambetta著.刘宇,孙明运译.竞技能力的全面发展--身体功能训练的艺术和科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67]翁庆章,钟伯光主编.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11第1版
    [68]李昕.自行车运动竞赛方法与裁判指导[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69]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70]张辉,过江平.爆发力的力学分析和训练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4年10月第5期:73-76
    [71]徐清泉.对专项力量概念的新认识[J].竞技论坛,2009年第7期:30-31
    [72]闵永健.关于摔跤项目力量素质训练方法和训练学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8月第4期:123-125
    [73]刘大海,武传钟.国内力量素质训练理论成果的综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119-120
    [74]张孝斌,张军.划船运动力量素质训练的探讨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7月第4期:72-73
    [75]刘建国,申广辉.论跨栏跑运动员爆发力及其训练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2010年1月第1期:62-64
    [76]黄刚强、李彩平.论现代力量训练的运动负荷控制[J].浙江体育科技,2006年8月第4期:24-26
    [77]胡化兵,关廷贤.现代标枪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探究[J].运动,2010年1月第5期:34-35
    [78]董德龙、王卫星、梁建平等.振动、核心及功能训练的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5月第5期:105-109
    [79]马瑞,易建军.专项力量训练方法设计[J].内江科技,2010年第2期:20
    [80]郑闽生,朱志萍译.Emest W. Maglisco. SWIMMING FASTEST2003
    [81]钟少婷,谢绍兰.短跑运动员速度障碍产生的原因和突破训练方法[J].田径,2007年第3期:23-24
    [82]袁磊,谷翔,黎加林.速度训练的间歇时间与方式的研究[J].田径,2004年第8期:22-23
    [83]木子整理.孙海平指导谈训练(二)[J].田径,2005年第6期:14-18
    [84]殷海涛,王玉扩.制约速度训练水平提高的基本因素[J].中国学校体育,2004年5:45
    [85]张军霞.400米跑速度与速度耐力训练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1期:69--70
    [86]葛芳方.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训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月第1期:88--90
    [87]郭伟玲,吕望山.高乳酸有氧耐力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4年2月:33--34
    [88]陈方灿编译.最大力量训练与耐力的关系[J].CHINA SPORTS COACHES
    [89]Mike Stone,Gavin Moir.How Strong is Strong Enough?
    [90]Fabrice Vercruyssen,Jeanick Brisswater.Which factors determine the freelychosen cadence during submaximal cycling?.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13(2010)225-231
    [91]Anrrew R.Champman,Bill Vcenzino,Peter Blanch,etc.The influence of bodyposition on leg kinematics and muscle recruitment during cycling.Journal of Scienceand Medicine in Sport(2008)11,519-526
    [92]Brenton Parsons.Strength Training for Track Cycling–Endurance Events.2011年10月10日在上海自行车队的讲座
    [93] Aisbett Brad,Le Rossignol,etc.Effects of starting strategy on5-min cyclingtime-trial performance.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Sep2009,Vol.27Issue11,p12019p
    [94] Corbett Jo1.An Analysis of the Pacing Strateies Adopted by Elite Athletes DuringTrack Cycl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Performance Jun2009,Vol.4Issue2,p19511p
    [95] Ham Daniel.An Evaluation of30-KM Cycling Time Trial(TT30)PacingStrategy Through Time-to-exhaustion At Average(TT30Pace.Journal ofStrength&Conditional research(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 May2009,Vo23Issue3,p10166p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