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民族主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中国的政治变迁有多种表现形态,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建立主权独立和政权稳定的现代民族国家,从1840—1949年近半个世纪政权更替的历史轨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努力。晚清政权覆灭,中华民国建立,北洋政府统治结束,代之以南京政府的兴亡,中国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几次重要的政权更替都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目标相关。从历史经验看,所有的现代民族国家都经历了一个试图建立作为立国基础的一套信念的过程。近代中国在国内外的政治、外交、经济等多重压力之下,传统的儒学的伦理——政治一体化的人治主义政治模式失去了现实效用,陷入了严重的意识形态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更需要一种强大的信念基础。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不断加深,在近代中国政治变迁的过程中,民族主义成为现代化最有效的社会动员资源,成为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意识形态的象征。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政权更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政治变迁的过程。
    本文第一章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研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成果,讨论了民族主义与政治变迁的关系,对文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介绍了本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分析了近代西欧民族主义的兴起过程:中世纪的普世世界国家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王朝国家的出现孕育了西欧近代民族主义的前身;在资产阶级推翻王朝国家,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才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政治意义的近代民族主义。此后,民族主义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开来,主要表现为欧洲大陆民族主义运动的延续和拉美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端,一是源于传统的族类思想,同时也是源于对日本和西方学理的借鉴。可以说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就是在二十世纪东西方冲突下,中国传统文化危机的产物。但由于时空背景的差异,中西民族主义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第三章分析了民族主义在晚清政权覆灭中的作用。本文认为晚清时期,中国的民族主义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要有种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新知识分子、士绅阶层以及革命党人等社会团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的社会行为方式随之发生变化,最终与清政府疏离。可以说,晚清政府的覆灭就是在民族主义的催化之下发生的。第四章分析了北洋政府对民族主义的利用。本文认为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后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种族民族主义逐渐弱化,而政治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之间却有着激烈的论争,最终政治民族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国内的各种政治力量在政治生活中都有意识地运用了民族主义。但无论是武力统一还是和平统一以及联省自治等方式都未能实现建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目标。北洋政府的统治失去了合法性基础,最终被国民党建立的南京政府取代。第五章从民族主义的
    
    
    视角分析了南京政府失败的原因。国民党政权的建立有一个从边缘走向中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民党逐渐扩大了自己的民众基础,与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绪相融合,最终取代北洋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执政之后的国民党仍然把民族主义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资源,但此时的民族主义已经成为“基础狭窄的民族主义”,失去了民众基础。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已有诸多的研究,本章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南京政府基础狭窄的民族主义使这个政权十分脆弱,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建国努力的失败。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国共两党实现了合作,但它们毕竟是两个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政党,这就决定了两党的民族主义必然产生分流。国共民族主义的分流过程,就是中共民族主义取代国民党民族主义的过程,也是中共战胜国民党的过程。
    民族主义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历史的一种视角,虽然特定的视角可以使研究时的注意力相对集中,但这也可能给研究工作带来某些疏忽,使结果具片面性。本文从民族主义与几次重要的政权更替的关系角度来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民族主义,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初步得出三点结论:一、民族主义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资源,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迁。近代中国政治变迁过程中所展现的立国与强国、民族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对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努力把现代性因素融入本民族文化传统,又要对传统进行革命性的转换,刺激传统中可现代化因素的增长,这样才可能为社会变革提供联系历史与现实以及未来的源头活水。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发展中经历了结构性的演化,从辛亥革命时期的种族民族主义强势,到后来的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之争,再到政治民族主义占据上风,体现了近代中国政治变迁的曲折历程。三、虽然我们肯定了民族主义对近代中国国家建设的促进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民族主义即可扮演历史发展的动力,也常常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变数。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它都面临着诸多的批评。怎样预防民族主义的负面效应,控制民族主义的非理性因素,是理论研究和现实政治生活都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As we talk about the political vicissitude of modern China,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 is to build a nation state with independent sovereignty and steady regime. From the political subrogation that China underwent in the period of 1840 to 1949, we can see this endeavor clearly. The collaps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Republic, the end of the BeiYang Government and the rise of the Nanjing Government, all of these regime alternations were connected with the goal of founding a unitary nation state. If we examine from historical experience, we can see that all nation states have undergone the processes of founding a set of faiths that serve as the bases of the nation’s foundation. Under the political, diplomatic and economic presses that modern China suffered, the Confucian autocrac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ve of ethics and politics lost its praxis efficiency and stuck into a severe ideological crisis at the same time. Under such backgrounds, the need of ideological beliefs for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nation state was even greater. With the deeper and deeper crises of the subjugation of Chinese nation and the expiration of Chinese rac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Chinese political vicissitude, nationalism became the most effective resources for social mobilization, feeling agglomeration and social cohesion. It became the ideological symbol of modern China. As an indispensable ideology, nationalism played a vital role in modern Chinese regime alternations,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process of Chinese political vicissitude.
    In this essay,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eals with the following things: summarizing the main fruits which deal with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in and out our country,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ism and political vicissitude, defining the central concepts that this essay will involve and introducing the main methods that this essay will use. The second chapter, firstly, analyzes the rise of nationalism in modern western Europe which exhibits as the following steps: because of the cosmopolitism, there was no modern nationalism in the Middle Age period; the appearance of the Dynasty States gestated the rise of modern nationalism; in the processes of the bourgeois’ overthrowing the Dynasty states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nation state, modern nationalism which shows strong political feelings really appeared; after that, nationalism spread quickly throughout the world, which mainly exhibited on the continuity of European nationalism movements and the rises of the Latin
    
    
    America nationalism movements. Secondly, analyzes the origin of Chinese nationalism, which exhibits as the following steps: the aff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acial thoughts, the reference of Japa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nationalism theori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ashing between west and eas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the crises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xperienced, born with the Chinese nationalism.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time and spa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Chinese nationalism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e thir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functions that nationalism has played in the collaps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author holds that Chinese nationalism has taken on plural form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racial nationalism, cultural nationalism and political nationalism. The new intellectuals, the esquires and the revolutionists are more or less affected by nationalism and their social behaviors changed correspondingly, which resulted in the alienation with the Qing Dynasty at last. We can say nationalism has catalyzed the collaps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fourth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using of nationalism by the Beiyang government. This essay argues that Chinese nationalism has experienced a structural change after the Xinhai revolution. That is: the racial nationalism had faded out, and there happened a vehement controversy between the political nationalism and the cultural nationalism and the form
引文
一、中文部分
    1、专著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罗福惠:《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唐文权:《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徐 迅:《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周 平:《民族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金耀基:《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91年。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上、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
    侯均生:《西方社会学思想进程》,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宁 骚:《民族与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汪祖荣:《康章合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第52页。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桑咸之、林翘翘:《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倪 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钱 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三联影印本1988年。
    闵 杰:《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2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桑 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高 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张 涛:《中国的政治发展》,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
    张 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张 灏:《张灏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张玉法:《中国现代史论集》第5辑,台北:经联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
    胡惠春:《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朱汉国:《南京国民政府纪实》,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回应(1914—19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年。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北京:光明日报出
    版社1985年。
    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
    郭剑林主编:《北洋政府简史》(上、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 联主编:《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关海庭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陈明明主编:《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刘青峰主编:《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
    吴 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绍光、胡鞍钢等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国祁、周阳山、杨肃献著:《近代思想人物论——民族主义》,台湾时报文化出
    版事业公司1982年。
    洪泉湖、谢政论主编:《百年来两岸民族主义的发展与反省》,台北东大图书股份
    有限公司2002年。
    罗荣渠、牛大勇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许纪霖、陈凯达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
    象与国家认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75页。
    2、译著
    
    [美]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
    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美]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明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美] 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张华青、孙嘉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美]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
    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 西里尔.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美] 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年。
    [美] 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年。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美]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0年。
    [美] 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革命》,罗检秋、雷颐译,南
    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美]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子平等译,南京:江苏人
    民出版社1996年。
    [美] 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年。
    [美] 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谢亮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0年。
    [美]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美] 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美] 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陈红民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
    [美] 艾恺:《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王宗昱、翼建中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美]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美]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
    [美] Hannah Arendt:《帝国主义》,蔡英文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美] 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王铭铭译,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9年。
    [美] 斯科克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刘北成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8年。
    [美] 斐鲁恂:《中国人的政治心理》,艾思明译,台北:洞察出版社1988年。
    [美] 爱.伯恩斯、菲.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3卷,罗经国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7年。
    [英]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王章辉译,南京:江苏
    人民出版社1999年。
    [英] 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年。
    [英] 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龚维斌、良警宇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英] 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英] 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年。
    [日] 松村歧夫:《地方自治》,孙新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
    [日] 三谷孝:《秘密结社与中国革命》,李恩民、王红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日] 池田诚编著:《抗日战争与中国民众——中国的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北
    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
    [法]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德]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2002年。
    T.哥伦比亚、J.沃尔夫:《权力和正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研究》,李荣昌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3、论文
    
    余英时:“中国现代的民族主义和知识分子”,《联合报.副刊》1975年5月1日。
    姜义华:“论二十世纪中国的民族主义”,《复旦学报》,1993年第3期。
    王春霞:“近十年来关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综述”,《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
    周丕显:“民族主义与国家建设”,《欧洲》,1999年第4期。
    马 戎:“关于‘民族’的定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徐 蓝:“关于民族主义的若干历史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
    沈松侨:“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99年12月)。
    姜新立:“民族主义之理论概念与类型模式”,《二十一世纪》,1993年4月号(总第16期)。
    金 鑫:“有关民族主义的几种类型”,《欧洲》,2002年第2期。
    陶 绪:“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的渊源”,《中州学刊》1996年3期。
    黄顺力:“孙中山与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之比较——以辛亥革命时期为例”,《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朱浤源:“再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上(1993年6月)。
    李良玉:“五四”时期的文化民族主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郭少棠:“建立民族国家的阶段——从德国经验谈起”,《二十一世纪》,1993年4月号,总第16期。
    孙立平:“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剖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朱育和:“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张玉法:“民族主义在国民党历史上的角色”,《二十一世纪》1993年2月号,总第十五期。
    王 翔:“民族主义在近代农村”,《二十一世纪》1993年2月号,总第15期。
    郑永年:“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民主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夏季号(总第30期)。
    高 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5期。
    4、史料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
    《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
    
    《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
    《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
    《太炎文录初编》,上海书店1992年影印本。
    《徂徠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
    《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嵩焘日记》(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李圭:《环游地球新录》,岳麓书社1985年。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
    汤志均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
    胡晓明、傅杰编:《释中国》第4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国父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订:《国父全集》,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民国七十八年
    十一月,第四册。
    《中国青年》
    《民报》
    《晨报副刊》
    
    二、英文部分
    Liah Greenfeld,:Nationalism: Five Roods to Modernity, Cambridge, Mass and
    London University Press,1992.
    Kauko Laitinen:Chinese Nationalis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Curzon Press
    Ltd.1990.
    John Israel:Student Nationalism in China:1927-1937,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6.
    Hans Kohn:Nationalism:Its Meaning and History,D. Van Nostrand
    Company,Inc.1955.
    Hans.Kohn:The Ideas of Nationalis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46.
    John Breuilly: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5.
    Anthony D Smith:National Identity,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1993
    John A Armstrong: Nation before Nationalism,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2.
    Craig Calhoun:Nationalism,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1.
    John E. Schrecher: Imperialism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Germany in Shandung,
    Havard UP,1977.
    Min Tu-ki: National Policy and Local Pow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te China.
    
    Cambridge, Mass,1989.
    Lawrence K. Rosinger:China’s Wartime Politics(1937-1944),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4.
    John T·Rou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 World Stage,Connecticut,The dusk in
    Publishing House.Inco,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