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研究(1912-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华民国时期是与当代中国距离最近、联系最为紧密的时期。近代中国的城市是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缩影,其发展历程集中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内涵和过程,对民国时期的城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史研究复兴以来,普通群众成为国内外中国史研究学者瞩目的焦点,“从下向上看的历史”或曰“底层的历史”研究逐渐受到青睐。从社会史的视角对民国时期城市下层社会的物质生活状况为进行研究,自下而上的深刻透视民国城市社会,必然不同于自上而下的观察,两种路径之间的相互印证或许能使我们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这对于认识仍然处在城市化、工业化转型进程的当今中国社会,特别是了解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分析其成因,改变其弱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可提供一些有益的观照。
     尽管学界在对城市下层社会中一些特殊群体如人力车夫、乞丐、娼妓、城市贫民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总体看,近代城市下层社会群体仍然属于社会失语群体,至今还未见到近代中国整个城市下层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本课题以山东城市为考察范围,聚焦于民国时期整个城市下层社会,从来源、结构、收支及其生活状况等方面对其内部各群体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填补学术空白的作用。
     民国时期城市下层社会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近代山东的城市化是一种典型的集中型城市化,由工业化推动,二、三产业在城市地域的聚集,并由此导致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城市集聚力、辐射力的增强,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内集中、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引起城市社会职业结构重构,传统社会单一狭窄的就业结构被打破,城市出现了教育界、新闻界、金融界、政界、科技界、文化界等新的职业领域以及记者、律师、西式医生等新职业,职业分工越来越细,人数越来越多。
     工商业从业人数不断扩大、社会管理与服务类职业日趋多元化、无业失业率居高不下,造成城市社会加剧分化,形成以功能职业为基本标准的现代城市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本文大致划分为九个层次,并将其中第七、八、九类列为山东城市社会的下层,归纳为四个群体:主要由现代产业工人、店员、手工业工人并包括学徒在内的工人店员群体;小手工业者、小商贩、手艺人等为主的自谋生计者群体;马车夫、人力车夫以及建筑、运输、装卸、清洁等行业季节工、临时工等组成的苦力群体以及乞丐、娼妓、戏子、算命、兵痞流氓等组成的游民群体。
     民国山东城市的工人店员群体是指那些在现代的或传统的工商企业中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被雇用劳动者。他们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是城市下层社会数量最大的群体。他们的主要来源为农村流入城市的农民,尤其是来自城市近郊以及周边省份的农民。产业工人的尽管工资收入相对稳定,但由于劳动力市场经常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工人阶层的工资都被限制在最低水平上,除极少数行业和技术工人外,绝大多数工人家庭必须依靠其他成员的的劳动才能勉强糊口。当然,产业工人工资水平会因地域、行业、企业、工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产业工人总体工资水平低下决定了产业工人衣食住条件之简陋。尽管工人家庭消费支出的大半用于解决解决饮食问题,饮食多是当地最廉价的粮食配以极为简单的副食,聊以果腹而已。无论是厂方为工人准备的住处还是工人自有住房,一般都比较拥挤,且环境卫生条件极差。数量占最大多数的手工业工人地域分布相对分散,不仅工作时间长,工资也相对低些。因此,手工业工人中间入不敷出的情况比较普遍。
     店员是商店的雇员。按照职务高低以及进店年限长短等,店员群体可分为多种层次,其劳动条件和待遇差别很大。高级店员参与商店的管理与经营,是资本家的得力助手,他们的工资要比普通店员高出许多,每逢年底,还能得达到较多的分红,其经济、社会地位较高,基本属于社会的中层。下层店员群体“一般不占有生产资料,生活来源的全部或者主要部分是依靠向店主出卖劳动力的工资”。
     店员群体尽管基本工资低廉,但工资形式相对多样化,与商店盈利联系最密切的花红是店员工资的重要形式,其总体工资水平,高于手工业工人,与产业工人大致相当,行业、资历等造成的工资差异也明显。店员的工作十分辛苦,每天站柜台要十几个小时,大的商店一般都有较为严格的店规、惩罚条例等,店员食宿均在店铺,极少数生意较好的商店伙食质量稍好一些。
     按照学徒学艺于商业、手工业或是现代工厂,学徒大致可以分为商业学徒、手工业学徒以及工厂学徒。尽管不同的工、商业组织中学徒的学习、工作、生活待遇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学徒工作繁杂辛苦,待遇恶劣,尤以旧式作坊、商号为最。当然,从社会流动即社会地位变动的角度来说,学徒是下层社会里最有可能向中、上层社会流动的群体。
     本论文将小商贩、小手工业者、手艺人等列入自谋生计者群体,他们是既不被别人雇佣也不雇佣别人而主要从事独立的个体劳动或家庭劳动、依靠简单的手艺或小本生意谋生的人。自谋生计者不像工人、职员或店员那样受雇于工厂或企业,而与自由职业人员如律师、经纪人、自由撰稿人等城市的中层相比,多半缺乏知识、资金、技艺简单,收入微薄,因而是城市社会的下层。
     从文献分析,自谋生计者群体都面临着“本小利微、惨淡经营”的窘况,其资金缺乏,多数仅有几元、几十元的本钱,也有不少是采取赊销形式,政府小本贷款的资助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经营和生活状况,数量众多的自谋生计者以其多种多样的产品与服务满足了许多城市人日常生活之需,但他们中绝大多数收支紧绌,生活拮据。
     苦力群体是指城市中“无固定收入而纯恃出卖体力为生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群体”,这一群体的人员所从事的职业相当繁杂,既包括传统城市中已有的脚夫、轿夫、粪夫、清道夫、挑水夫,又包括近代才出现的码头工人、人力车夫等等。他们大都没有复杂的谋生手段,只能靠简单地出卖劳动力,在车站、码头、栈行、街道和建筑工地上从事着诸如搬运、运输、清洁等城市中最为繁重的工作,是城市最贫穷的血汗劳动者。
     在城市所有从事正当与非正当职业的群体中,苦力群体收入总体收入总体最低。由于其工作受季节、国内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比较明显,苦力群体的收入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超强度的体力劳动是苦力群体不同于其它群体生活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注定了苦力职业生涯的短暂性,年老、伤病而沦为乞丐甚至于冻饿而死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而城市游民是指在城市居民中游离于基本社会结构以外的各个边缘群体,包括城市游民一般无固定的职业、无固定的生活来源,以正当或不正当的方式谋生,是城市社会中较不稳定的构成。”近代中国新旧社会结构的交错和畸形发展使得城市游民的来源呈现多样化特征,同时,大量的无法获得正当职业的游民长期聚集于都市之中,不得不通过各种非正当的手段谋生,使得近代城市游民的职业化倾向日趋明显。
     本文对游民群体的下层妓女进行了专门研究。所指妓女是指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或才艺获取金钱作为自己或者他人生活费之全部或一部分的女子。近代山东的娼妓,主要集中在青岛、烟台、济南、威海卫、潍县、济宁、德州等大中城市。贫穷是“逼良为娼”导致娼业巨大的卖方市场的主要原因。据1941年对济南市所有妓女的调查,在列出的“被人拐卖”、“受诱惑”、“家景贫苦”、“父母不良行为”等四种妓女沦落原因中,所有三个等级的妓女无一例外地都是“因家贫”。妓女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其服务所得并与服务方式有关,总体看,不同等级的妓女收入不尽相同,下层妓女收入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妓女生活困苦是不争的事实,但革命话语资料中描述的被摧残、蹂躏并非其生活常态。
     乞丐是民国时期城市游民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按其是否以乞讨为职业分成两类:“职业乞丐”和“流动乞丐”。职业乞丐是乞丐群体的主体,其中许多人加入乞丐组织。“贫穷是制造乞丐的主要原因”,但天灾人祸、失业与疾病往往是乞丐沦落的直接原因。收入而言,除了丐头往往收人颇丰外,以及在庙会、节日等特殊的时候以及一些特殊的地点所获稍多,其收入一般不会太多。衣食住等日常生活也较为悲惨。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社会下层是一个庞大繁杂的社会群体,大多数未受过教育、缺乏熟练技术,只能靠出卖劳动力和其他低等的谋生手段维持生存。他们处在城市社会的最底层,具有经济状况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以及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点。作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人数最多的群体,其形成与物质生活状况困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社会发展与转型的特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整体低水平、不平衡,农村经济的凋敝,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下,经济增长缓慢,与此相联系的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体制和措施不完善也是导致其生活困顿的主要原因。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社会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进而推动中国城市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Chinese Republican period is the closest, most closely related period, to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ity is epitome of China's moder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s development course reflects the connotation and process of the social 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Further research on Chinese cities has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rom the revival of the social history in 1980s, common people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es on Chinese history. History from the downside to the upside or lower-layer history was is in good graces Of history researchers. Taking social history as the angle of view, researching the life condition of the urban lower society is helpful to grasp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ity accurately. Bottom-up profound perspective of city society is different from top-down observation, and two kinds of path between the mutual verification may bring us closer to the truth of history. It can also provide some useful perspective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especially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It's helpful for us to find the causes, change their disadvantaged position, build harmonious society, and realize common rich goal, too.
     The urban lower society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rban economy in, the urban social community structure experienced profound changes. Mainly according to the occupation, urban people in modern Shandong cities were divided into nine levels, and the seventh, eight or nine types of column for Shandong city social underclass, and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mainly by modern industrial workers, clerks, handicraft workers and including the apprentice, the group of workers; the small handicraftsmen, small traders, craftsmen such as self-sustaining groups; the coachman, human the driver and the construction, transportation, loading and unloading, cleaning industry seasonal workers, temporary workers and other components of the coolie groups as well as beggars, prostitute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homeless population.
     Workers staff group refers to those who make a living by selling their labor.They do not have any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wage income is the main source of their livelihood. IT is also the largest urban lower social groups. They come from rural farmers, especially from the outskirts of the city and the neighboring provinces of farmers. TO the industrial workers, despite the wage income is relatively steady, the overall wage level is low. Because the labor market is often in a state of oversupply, working-class wages have been limited to the lowest level. Of course, the wage of the industrial workers differs from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the industry, enterprise, etc.
     For worker family's expenses, consumption is mainly used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to solve the diet.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few industries and technical workers, worker's income could not support a family. Whether the factory workers shelter or a worker owned housing, are generally more crowded, and the environment is poor sanitary conditions; diet is the most inexpensive food with very simple non-staple food. Handicraft worker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s relatively dispersed, not only the long working hours, wages are relatively low. Many handicraft-worker families live beyond their salary.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and the working age, the assistant store employee group can be divided into many layers. Their labor conditions and treatment vary greatly. Senior clerk take part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store, their salary is much higher than ordinary store employee. In the end of every year, they achieve more money and belong to the middle society. The lower groups generally do not own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the source of life mainly relies on selling the labor.
     The basic pay of the assistant store employee group is higher than handicraft workers, and roughly equivalent to industrial workers. The work is very hard, for more than ten hours a day behind the counter, the big stores are generally more stringent Inn compasses, penalties, staff accommodation in the shop, very few better business store food quality is slightly better. The apprentice learning, working, living conditions, different industry, commercial organizations have different.
     The apprentice group is included in the workers staff group, too. Overall, the apprentice complex has no or little pay, bad treatment, especially in old workshops. Relying on the apprentice experience, some one may become one of the middle or up layer the society.
     Self-sustaining community mainly includes small traders, the small handicraftsmen. They were not being hired and don't hire someone, either. Mainly engaged in individual labor and domestic labor, they rely on the simple craft or small business to make a living. Compared with the liberal occupation personnel, such as lawyers, agents, freelance writer and city middle, most of them lack of knowledge, capital, skills and belongs to the lower city society.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self-sustaining groups are faced with "small capital and little gain, keep going by painstaking effort" predicament, the lack of funds, small loan funding has not fundamentally the their business and living conditions, a large number of shift living with the variety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meet the many city people daily life needs, but most of them and tight, living 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
     Coolie group is who have no fixed income and purely rely on selling physical bottom worker groups. Most of them have no complex means of making a living, relying on simple manual labor. They are the poorest sweatshop workers.
     In all the city groups having proper and improper occupation, coolie groups' income is the lowest.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seaso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more obvious influence, coolie groups' income tends to have very big uncertainty. The intensity of physical labor is an important aspect coolie groups differs from other groups living conditions, but also career short, old age, injury and reduced to begging or froze to death as it is quite common for the phenomenon.
     The homeless in modern cities refers to the city residents drifted away from the basic social structure outside of the various fringe groups. City people in general no fixed occupation, no fixed source of livelihood, with proper or improper way of earning a living, city society is less stable." Modern Chinese new social structure staggered and abnormal development makes the city homeless has diversified 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many unable to get proper occupation homeless long-term accumulation in the city, have to through a variety of informal means of earning a living, make the modern city hobo occupation tendency is apparent with each passing day.
     The nomad groups of lower prostitutes were studied. The prostitute is by selling their bodies or talent to obtain money for themselves or others living expenses of all or part of a woman. Modern Shandong's prostitutes, mainly in Qingdao, Yantai, Ji'nan, Weihai, Wei County, Jining, Dezhou, and other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Poverty is the working cause which build huge seller's market. According to a 1941 survey of all prostitutes in Ji'nan City, listed in the "trafficking","temptation","family trouble","bad behavior" and other, all three grades prostitutes are without exception because of poverty"". Hooker's revenue comes mainly from its service income and service style, overall look, different grades of prostitutes income is not the same, the lower a lower income, notable is, although the lives of prostitutes afflicted is the fact that does not dispute, but their clothing is fed pedestrians differ from the other groups, the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information is devastated not its normal life.
     The beggar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homeless.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begged for occupation beggar i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occupation beggar and the flowing beggar. Occupation beggar is the subject, many of whom joined the beggar organization. Despite poverty is the main reason of producing beggar, the natural calamities and man-made misfortunes, unemployment and the disease were often the direct cause of beggars. In terms of income, while beg head often has income, food and clothing for common beggars is more miserable.
     Generally speak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the urban lower society is a huge complicated social group, most uneducated, lack of skilled, can only rely on manual labor and other lower means of subsistence. Mainly because of the low-standard production, they are poor, have a lowest level living and lack of capacity to resist economic risk, unemployment and decease, etc. labor protec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measure is not perfe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people's livelihood, promoting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e must develop productivity energetically, solve the "three agriculture" problem effectively, in the mean time establish of a sou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引文
①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序言》,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陆汉文著:《现代性生活世界的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③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版,第450页。
    ④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页。
    ⑤王家范:《从难切入,在‘变’字上做文章》,《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⑥杨念群:《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10页。
    ①聂家华著:《对外开放与城市社会变迁—以济南为例的研究(1904-1937)》,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0页。
    ②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③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页。
    ①郭德宏:《社会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史》,《史学月刊》1998年2期,第74、77-78页。
    ②迟维东:《试析社会下层的动向对历史演进的影响》,《社会》2001年第7期,第13页。
    ③黄仁宇著:《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54页。
    ④刘志琴:《贴近社会下层看历史》,《读书》1998年第8期,第70页。
    ⑤池子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8年版第1期,第32页。
    ⑥钱穆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2页。
    ⑦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⑧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①尹伊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代序》,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页。
    ②参见李明伟著:《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③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第1版。
    ④邹农俭:《工人阶级概念的两重区分》,《江海学刊》2005年第4期,第106页。
    ①聂家华著:《对外开放与城市社会变迁——以济南为例的研究(1904-1937)》,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9页。
    ②何王芳:《民国时期杭州城市社会生活变迁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未刊。
    ③隗瀛涛主编:《四川近代史稿·序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①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②乔志强著:《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③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思考》,《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4期。
    ①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张静如、刘志强、卞可英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③行龙、杨念群:《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④乔志强、行龙:《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⑤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⑥吕伟俊等著:《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1840-1949),齐鲁书社2002年版。
    ⑦张佩国:《社会史学整合论》,《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第114页。
    ①隗瀛涛:《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序》,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
    ②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③隗瀛涛主编:《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杨天宏著:《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①何一民:《21世纪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展望》,《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62页。
    ②王守中、郭大松著:《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任银睦著:《青岛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
    ④聂家华著:《对外开放与城市社会变迁——以济南为例的研究(1904-1937》,齐鲁书社2007年版。
    ⑤党明德、林吉玲主编:《济南百年城市发展史——开埠以来的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①李明伟著:《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②石秀印:《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合化及其社会后果》,《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③张瑞德、卢惠芬:《中华民国史社会志·社会阶层与流动》(台湾国史馆1998年抽印本)。
    ①杜恂诚:《试论近代中国社会阶层排序》,《中国近代史》2004年第3期。
    ②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西北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②许纪霖:《近代中国变迁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3期;范海玲:《社会变迁视野中的社会分层研究》,《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④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⑤李明伟:《清末民初城市社会阶层嬗变研究》,《中国近代史》2002年第9期。
    ⑥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①崔玉婷:《抗战以前青岛华人社会阶层分析》(《文史哲》2003年第1期,第144页:《抗战以前青岛华人社会阶层分析》,山东大学2003届硕士学位论文。
    ②郭芳:《早期青岛移民社会的构成》,《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③张秋菊:《抗战以前烟台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山东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
    ④张刚:《抗战以前济南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转型》,山东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
    ⑤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代社会》,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①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晋阳学刊2004年第1期。
    ③李淑兰:《近代北京商人阶层构成的特点》,《历史教学》1994年第6期。
    ④干春松、潘宇:《近代中国商人的社会角色变迁》,《新东方》2001年第9期。
    ⑤[美]郝延平著、李荣昌等译:《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258页:马学强、张秀莉:《二十世纪前期买办及其社会生活状况研究》,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金普森、易继苍:《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⑥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转变中社会之连系人物,1843-1890》),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⑦邱国盛:《近代城市统治阶层的早期现代化研究》,《史学月刊》2002年第2期。
    ⑧慈鸿飞:《二三十年代教师、公务员工资及生活状况考》,《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
    ①吴琼:《民国时期教师薪俸的历史演变》,《教育评论》1999年第6期。
    ②严奇岩:《民国时期教师生活待遇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③陈育红:《战前中国大学教师薪俸制度及其实际状况的考察》,《民国档案》2009年第1期。
    ④姜良芹:《抗战时期高校教师工资制度及生活状况初探》,《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⑤李彦荣:《民国时期上海教师的薪水及J其生活状况》,《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⑥陈育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学教师的薪水及其生活状况》,《民国档案》2004年第4期
    ⑦马嘶:《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⑧皮明勇:《晚清军人的经济收入状况初探》,《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1期。
    ⑨郭润涛:《试析清代幕业经济生活状况》,《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
    ①行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第23页。
    ②陈映芳:《中国城市下层研究的经纬和课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③唐海编著:《中国劳功问题》,光华书局1927年版。
    ①卢正编著:《劳动问题纲要》,广益书店1929年版。
    ②陈达著:《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③何德明编著:《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④孙本文著:《现代中国社会问题(劳资问题)》,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
    ⑤骆传华著:《今日中国劳工问题》,青年协会书局,1933年版。
    ⑥钟贵阳著:《中国妇女劳动问题》,女子书店1932年版。
    ⑦吴至信著:《中国惠工事业》,世界书局1940年版。
    ⑧老舍著:《骆驼祥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⑨王书奴编著:《中国娼妓史》,生活书店1934年版。
    ①鲍祖宣:《娼妓问题》,上海女子书店1935年版;孙玉生:《妓女的生活》,上海春明书店1939年版。
    ②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③陆汉文:《现代性与生活世界的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社会学研究(1928-193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④索亮:《民国时期城市贫民生活述略》,吉林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⑤刘志强、姚玉萍:《北洋政府时期下层人民家庭功能及其革命动因的考察》,《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5期。
    ①迟维东:《试析社会下层的动向对历史演进的影响》,《社会》2001年第7期。
    ②吕伟俊、聂家华:《生成与生存:城市化背景下的山东城市下层社会述论(1912-1937)》,《东岳论丛》2008年第3期。
    ③刘海岩:《近代华北自然灾害与天津贫民化的边缘阶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④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⑤胡俊修:《近世上海市民生活的解读与建构—以1927-1937年<申报>广告为主题的考察》,华中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论文。
    ①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任云兰:《近代城市贫民阶层及其救济探析——以天津为例》,《史林》2006年第2期.
    ③牛林豪:《论民国社会救济中的传统因素》,《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④马陵合:《近代人力车夫与城市化症结—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人力车夫的救济为中心》,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⑤唐富满:《20世纪20、30年代广州的人力车夫及其政府救助》,《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⑥邓小东、杨骏:《民国时期的乞丐与乞丐救济》,《晋阳学刊》2004年第1期。
    ⑦蔡勤禹、候德彤:《市镇失业与国民政府救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⑧谭玉秀、范立君:《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解决失业问题透视》,《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5期。
    ①胡勇:《略论一九三零年全国工商会议关于失业及工商业救济的议案》,《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②陈文彬:《1927—1937年上海失业人群再就业状况述略》,《安徽史学》2004年第3期。
    ③陈竹君:《南京国民政府劳工福利政策研究》,《江汉论坛》2002年第6期;《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劳工福利政策及其缺陷》,《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④马俊亚:《中国近代城市劳动力市场社会关系辨析——以工人中的帮派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⑤黎霞:《负荷人生——民国时期武汉码头工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届博士学位论文。
    ①于洋洋:《民国时期产业工人的劳动状况》,吉林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②李映涛:《民国时期内地城市工人生活研究——以成都为例》,《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
    ③池子华著:《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④罗苏文:《高郎桥:1914—1919年沪东一个纺织工人生活区的形成》,《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2006年第1期。
    ⑤陆兴龙:《民国时期工人的工资及家庭消费状况简析》,《档案与史学》1995年第1期。
    ①张伟:《近代同城市工人家庭收入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②陈达:《上海工人的工资与实在收入》,《教学与研究》1957年第4期。
    ③黄汉民:《试论1927—1936年上海工人工资水平变动趋势及其原因》,《学术月刊》1987年第7期。
    ④周仲海:《建国前后上海工人工薪与生活状况之考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⑤吕光磊、徐华:《上海城市地价上涨及其对工人生活水平的影响的历史考察》,《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6期。
    ⑥樊卫国:《民国时期上海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收入分配》,《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①张剑:《二三年代上海主要产业职工工资级差与文化水平》,《史林》1997年第4期。
    ②王印焕:《民国时期的人力车夫分析》,《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
    ③邱国盛:《北京人力车夫研究》,《历史档案》2003年第1期。
    ④孔祥成:《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研究——以上海20世纪20-30年代为中心》,《学术探索》2004年第10期。
    ⑤王印焕:《交通近代化过程中人力夫与电车的矛盾分析》,《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
    ⑥邱国盛:《人力车与近代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①邵雍著:《中国近代妓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②江沛:《20世纪上半叶天津娼业结构述论》,《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③张百庆:《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娼妓问题》,《史学月刊》1999年第1期。
    ④张超:《民国娼妓问题研究》,武汉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⑤王凯:《民国时期城市妓女群体初探》,吉林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①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1996年初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增订再版。
    ②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九洲出版社2007年增订再版,导言。
    ③周德钧:《乞丐的历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④鲍成志、邱国盛:《近代中国城市游民阶层的形成及其特征》,《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⑤侯艳丽:《透视民国乞丐》,吉林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邓小东:《略论民国时期的乞丐问题》,《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⑥池子华:《沉重的的历史省思——近代中国的乞丐及其职业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4期;李红英:《略论近代中国社会的职业乞丐问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⑦任吉东、毕连芳:《弱者的武器:近代中国城市乞丐的生存文化》,《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3期。
    ①罗国辉:《略论民国时期上海乞丐问题》,《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吴庆:《略论民国时期上海的乞丐问题》,《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②刘海岩:《近代天津乞丐的构成、行为及其城市遭遇》,《城市史研究》(22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③彭南生著:《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陆德阳、五乃宁著:《社会的又一层面——中国近代女佣》,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①任吉东:《从宏观到微观从主流到边缘—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回顾与瞻望》,《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4期,第122页。
    ②陈晓鸣、张蕾:《中国近代城市史个案研究举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23页。
    ③[美]罗兹·墨菲著、章克生等译:《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④[美]罗威廉著、江溶等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美国]罗威廉著、鲁西奇等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会共同体,1796—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⑥[美]鲍德威著、张汉等译:《中国的城市变迁:1890-1949年山东济南的政冶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①[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陈桥驿校:《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
    ②[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①[美]王笛著、李德英等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美]卢汉超著:《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③[美]卢汉超著、罗玲、任云兰译:《远离南京路:近代上海的小店铺和里弄生活》,刘海岩主编:《城市史研究》(第23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238-265页。
    ④[美]韩起澜著:《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棉纱厂女工,1911-1949》,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⑤[美]贺萧著:《天津的工人,1900-1949《,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①[美]韩起澜著:《创造中国的社会群体: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上海占籍出版社2004年版。
    ②[美]贺萧著、韩敏中等译:《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③[美]卢汉超:《城市人:近代上海的乞丐和游民》,《城市史研究》(19-20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④[美]李慈:《于国无用:民国时代南京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工程,1927—1937》,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6年。
    ⑤[法]白吉尔著、张富强等译:《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⑥[日]市野政子:《上海平民生活》,日中出版社1998年版。
    ⑦[美]关文斌著、张荣明译:《文明初曙:近代天津盐商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⑧《城市史研究》(2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⑨《城市史研究》(17-18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⑩陈晓鸣、张蕾:《中国近代城市史个案研究举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125页。
    ①罗国辉:《城市下层社会群体研究述评》,《学术界》2008年第2期,第274页。
    ②李二苓:《“新史学”之路: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追溯与反思》,《首都帅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增刊,第303页。
    ③池子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29页。
    ①张绪:《关于区域史研究的理论思考》,《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7期(下),第154页。
    ②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序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③汪朝光:《50年来的中华民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第160页。
    ④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序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⑤朱汉国:《关于社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民国时期的社会史研究为例》,《史学月刊》1998年第3期,第85页。
    ①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新华文摘》1999年第11期,第17页。
    ②刘祖云、戴洁:《再论社会分层的依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24页。
    ③刘祖云、戴洁:《再论社会分层的依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25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1页。
    ②刘祖云、戴洁:《再论社会分层的依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24页。
    ①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1页。
    ②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3页。
    ③刘祖云、戴洁:《再论社会分层的依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26页。
    ① Davis Kingsley and Wilbert E. Moore, Some Principles of Stratific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45.
    ①刘祖云:《社会分层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
    ②仇立平:《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上海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第19页。
    ②仇立平:《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上海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第19页。
    ③朱政惠:《海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及其思考》,《史林》2006年第4期,第180-181页。
    ①池子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33页
    ②闵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第74页。
    ③索亮:《民国时期城市贫民生活述略》,吉林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④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⑤郭德宏:《社会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史》,《史学月刊》1998年2期,第77页。
    ⑥马敏:《追寻已逝的街头记忆——评王笛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历史研究》2007年第5期,第178页。
    ⑦马敏:《追寻已逝的衔头记忆》,《历史研究》2007第5期,第178页。
    ①行龙:《二十年中国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13页。
    ②王众:《1950-1957年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一种人才移植模式的考察》,山东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③康秀云:《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
    ④张伟兵:《文学作为史料:探索社会真实的另一种路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82-83页。
    ⑤[美]王笛著、李德英等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①行龙:《二年中国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12页。
    ①张鸣:《当心陷阱——也谈贴近社会下层看历史》,《读书》1998年第12期,第83页。
    ①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0页。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丙,第54-75页;丁,第19225页。
    ②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印:《济南市志资料》第3辑,1982年,第1-2页;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济南简史》,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386-387页。
    ③孙宝生:《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历城县实业局1928年刊,第86页、148页。
    ④隗瀛涛:《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0页。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辛,丁:济南市政府秘书处编印:《济南市政月刊》1936年第7、8、10期:《商业月报》,第15卷第6号;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济南市》,青岛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
    ②林修竹:《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第2卷,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1920年刊,第67页。
    ③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l丙,第5474页;丁,第19-224页。
    ④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
    ⑤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32、542页。
    ⑥山东省总工会编:《山东工人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⑦逄振镐、江奔东主编:《山东经济史》,济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225页。
    ①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08-409页。
    ②庄伟民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34页。
    ③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三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1页。
    《东方杂志》1919年第16卷第4号,“中国对外贸易之物产”,第211页。
    ⑤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03-404页。
    ⑥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页。
    ⑦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济南市》,青岛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第13页。
    《青岛民报》1933年9月8日,第6版;《青岛民报》1934年7月30日,第6版。
    ②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Decennial Reports,1882-1891, Chefoo, p.54. Shanghai: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904.
    ③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Decennial Reports,1892-1901, Chefoo, p.56. Shanghai: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904.
    ④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福山县》,青岛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第14页。
    《青岛民报》1933年9月25日,第6版。
    《青岛民报》1935年12月10日,第6版。
    ⑦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长山县》,青岛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第8页。
    ⑧林修竹:《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1920年刊,历城县,第13-14页。
    ⑨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济南市》,青岛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第15页。
    ⑩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济南市》,青岛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第15页。
    ①叶春墀编:《济南指南》,大东日报社1914年版,第137-140页。
    ②孙宝生编:《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历城县实业局1928年版,第163-167页。
    ③叶春墀编:《济南指南》,大东日报社1914年版,第143页。
    ④孙宝生编:《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历城县实业局1928年刊,第163-167页。
    ⑤《民国日报》1917年1月29日。
    ⑥林修竹:《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第2卷,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1920年刊,第68页。
    ⑦潘守廉修、袁绍昂纂:《济宁县志》,卷二,第43-46页,民国十六(1927)年铅印本。
    ⑧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丁,第226-227页。
    ⑨徐雪筠等译:《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72页。
    《山东巡警道造呈山东省各报馆清册》(宣统三年九月十一日),《历史档案》2001年第1期;曲琪:《辛亥革命前山东报纸述略》,见《山东史志资料》1982年第1辑。
    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9页。
    ③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六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19页。
    ④王守中、郭大松著:《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97页。
    ⑤济南市政府秘书处:《济南市市政统计》,民国二十五年编,山东省档案馆藏,J115-05-97。
    ⑥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社会纪要,第56-60页;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42-244页。
    ⑦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青岛大事记史料》(189l-1987)(上),第48、54页,1989年刊。
    ⑧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社会纪要,第56-60页;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42-244页。
    ①济南市政府秘书处编:《济南市市政月刊》第10卷第7、8期合刊,1936年8月。
    ②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近代卷,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9页。
    ①毛承霖:《续修历城县志》,卷四,地域考三,户口,民国十五年版。
    ②《盛京时报》1906年12月29日。
    ③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一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88-489页。
    ④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上),《民国档案》1993年第2期,第51页。
    ⑤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东史志资料》第1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5页。
    ⑥叶春墀编:《青岛概要》,青岛成文堂1922年出版,第8-9页。
    ⑦吕伟俊等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696页: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丙,第64页。
    ⑧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版,丁,第56页。
    ⑨齐易:《烟台港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178页。
    ⑩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丙,第64页。
    11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威海卫》,文华印刷社民国二十三(1934)年版,第2页。
    12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丙,第64页。
    ①庄维民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95页。
    ②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潍县》,青岛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第2页。
    ③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704页。
    ④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丁,第142页。
    ⑤济南市房产管理局编志办公室编:《济南市房地产志资料》,1983年版,第25页。
    ⑥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页。
    ②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
    ①周谷城:《中国社会之结构》,上海新生命书局1930年版,第364页。
    ①济南市政府秘书处:《济南市市政统计》,民国二十五年编,山东省档案馆藏,J115-05-97。
    ①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版,丙,第66页。
    ②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版,戊,第66页。
    ①李明伟著:《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①青岛市政府秘书处:《1931年青岛市行政统计汇编》(内部资料),第3页。
    ①临清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清平县志》,简体点注续修本,聊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1年版,第99页。
    ①山东省总工会编:《山东工人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42-43页。
    ②山东省总工会编:《山东工人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③山东省总工会编:《山东工人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页。
    ①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3页。
    ②济南人力车夫约1万人,青岛约5000人,其余县市人数较少,忽略不计。
    ③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版,乙,第114-116页。
    ④刘大可等著:《日本侵略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⑤山东省长公署统计处:《山东统计月刊》1926年第4期,实业类,第53-55页。
    ⑥《青岛市工商业概览》,1932年,山东省图书馆藏。
    ⑦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10页。
    ⑧按照南京国民政府1932年12月30日公布施行的《修正工厂法》第一章第一条的规定,“凡用发动机器之
    工厂平时雇佣工人在三十人以上者适用本法”。
    ⑨《东海日报》1935年5月6日,第2版。
    ⑩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第277页。
    11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7页。
    ①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三辑,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1982年印,第34页、59页。
    ②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编:《民国山东通志》(第三册),台湾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版,第1767页。
    ③当时煤矿工人普通都有里工同外工两大类。里工是由公司直接雇用的工人,大半以月计资,工资由公司直接付给。外工是包工制度下包工头代为雇用的工人,完全以日计算,工资由公司依照包工协约的规定按期付与包工头,再由包工头付给外工。
    ④施裕寿、刘心铃:《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98-899、904-905页。
    ⑤刘明逵编:《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一卷,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172页。
    ①刘明逵编:《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一卷,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
    ②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194页。
    ③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33页。
    ④刘明述编:《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一卷,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⑤刘明述编:《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一卷,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
    ⑥山东省政府实业厅编印:《实业厅民国十九年矿业报告》,第151页,山东省档案馆藏,J102-03-0040-001。
    ⑦《经济恐慌之象征:纱厂门前人如潮涌》,《青岛民报》1937年3月16日,第6版。
    ①刘明逵编:《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一卷,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
    ①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页。
    ②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15页。
    ③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民国二十四年),第277页。
    ④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4页。
    ⑤周传铭:《济南快览》,济南世界书局1927年版,第224页。
    ①赵琪修、袁荣叟等纂:《胶澳志》,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第391页。
    ②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第一编总论,第14页。
    ③根据刘心铃的统计,该厂历年制造工人占全体工人的比率分别为84.1%、90.0%、84.9%、91.4%。
    ①《本市国人自营工业访问记之六:华新纱厂参观记》,《青岛民报》1935年1月19日,第6版。
    ②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印:《济南市志资料》第3辑,1982年,第82页。
    ③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33页。
    ④中共枣庄矿务局委员会、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著:《枣庄煤矿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2页。
    ⑤施裕寿、刘心铨:《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l1页。
    ⑥工资率即工厂所规定付给的一定时间内的工作报酬。工人的实际所得乃是一定期间内工人实得的收入,除了按工作时间的多少得到应得的工资外,尚包括例外的收益如津贴、奖金等在内,但其中须扣除罚款和贴款等项。
    ①施裕寿、刘心铨:《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19页。
    ②施裕寿、刘心铃:《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19页。
    ③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第898页。
    ④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劳动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第899页。
    ①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41页。
    ②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243--244页。
    ③转引自[美]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330页。
    ①[美]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18页。
    ②王子建:《天津面粉厂工人及工资的一个研究》,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61页。
    ③王清彬等编:《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北平社会调查部1928年版,第一编,第262页。
    ④刘心铃:《华北纱厂工人工资统计》,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37页。
    ①刘心铨:《华北纱厂人工资统计》,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44页。
    ③罗腾霄:《济南大观》,济南大观出版社1934年版,第34页。
    ③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 1986年版,第215页。
    ④刘心铨:《华北铁路工人工资统汁》,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86页。
    ⑤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77页。
    ①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4页。
    ②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5页。
    ③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编:《全国工人生活及工业生产调查统计总报告》,转引自张国刚:《中国家庭史(民国时期)》(第五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4页。
    ④青岛市社会局编印:《青岛市社会局行政纪要》,民国20年3月发行,第127页。
    ⑤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物价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4页。
    ①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15页。
    ②又铭:《青岛劳动概况》,原载1924年6月《十日》第24、25期,见山东省总工会、山东省档案馆合编《山东工人运动历史文献选编1(1921-1937)》,山东省总工会1984年版,第36-37页。
    《市府奉令公布最低工资法》,《青岛民报》1937年1月13日,第6版。
    ①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页。
    ②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5页。
    ③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第六编生活纪要,第45页。
    ④施裕寿、刘心铃:《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29-930页。
    ⑤柯象峰著:《中国贫穷问题》,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78页。
    ⑥赵琪修、袁荣叟等纂:《胶澳志》,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第373-374页。
    ①庞树奇、范明林主编:《普通社会学理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1页。
    ②参见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编:《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78页。
    ③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5页。
    ①山东省政府实业厅编印:《山东工商报告》(民国20年10月),山东省档案馆藏,J102-02-0015-009-001。
    ②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6页。
    ③赵琪修、袁荣史等纂:《胶澳志》,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第375页。
    ④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第六编,生活纪要,第46页。
    ①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民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8-169页;宋连威著:《青岛城市的形成》,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页:《青岛民报》1935年8月30日(6版)。。
    《青岛市社会局业务特刊》(民国22至23年),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藏。
    ③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第六编,生活纪要,第44-45页。
    《公安局取缔席棚板房:布告周知,违者严惩》,《青岛民报》1934年3月11日,第6版。
    ⑤山东省政府农矿厅印行:《民国十八年山东矿业报告》,第122页。
    ①施裕寿、刘心铨:《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28页。
    ②施裕寿、刘心铨:《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28-929页。
    ③施裕寿、刘心铨:《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29页。
    ④半分制,即包采制,是博山民营煤矿的一种劳动组织形式,相当于淄川一带煤矿的包柜、把头制。半分负责招募和管理工人,为矿业资本家采煤,并代替工人领取工资。半分将领取的工人工资一小部分支付给工人,大部分占为己有。
    ①山东大学、淄博矿务局编:《淄博煤矿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5-216页。
    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5页。
    ③赵琪修、袁荣史等纂:《胶澳志》,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第374页。
    ④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第六编,生活纪要,第1页。
    ⑤施裕寿、刘心铨:《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29页。
    ①施裕寿、刘心铨:《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31页。
    ②赵琪修、袁荣叟等纂:《胶澳志》,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第374页。
    ③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5页。
    ④施裕寿、刘心铨:《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29页。
    ⑤施裕寿、刘心铨:《山东中兴煤矿工人调查》,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29页。
    ⑥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1916):山东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639页。
    ①山东省总工会编:《山东工人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页。
    ②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第894页。
    ③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1916):山东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639页。
    ④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41页。
    ⑤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三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1页。
    ⑥刘祖干等:《民国潍县志稿》卷24,第12页。
    ①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三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1-42页。
    ②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01页。
    ③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三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9页。
    ④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4页。
    ⑤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页。
    ①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济南市志资料》,第3辑,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1982年印,第57页。
    ②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三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65页。
    ③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辛,第667页。
    ④青岛市政府秘书处:《青岛市行政统计汇编》,社会,第7-14页,1932年。
    ⑤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第一编总论,第15-19页。
    ⑥《青岛市染织业工人二十六年工资价目表》,青岛市档案馆藏,A0021-001-0166,P10101。
    ①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页。
    ①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5页。
    ②张东木:《济南东元盛铁工厂史料简述》,见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萃》(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8页。
    ③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三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85页。
    ④赵雷:《景芝酿洒业及景芝洒》,见山东省政协l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萃》(第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页。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②山东省总工会编:《山东工人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页。
    ③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上册,中华书局1947年版,第102页。
    ④山东省总工会编:《山东工人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页。
    ⑤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上),《民国档案》1993年第2期,第50页。
    ⑥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4页。
    ⑦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下册),中华书局1947年版,第262页。
    ⑧袁荣叟:《胶澳志》,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第384-386页。
    《青岛市工商业概览》解释为:“因年龄比较学徒为长而系雇用性质,又以本市习惯,凡属工友均不由店主供给伙食,此店员与工友不同之点也。
    ①《青岛市工商业概览》,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藏。
    ②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下册),中华书局1947年版,第262页。
    ③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第一编,总论,第13页。
    ① Decennial Reports,1892-1901,Chefoo, p.56。
    ⑤山东省总工会编:《山东工人运动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2页。
    ⑥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福山县》,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第14页。
    ⑦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下册),中华书局1947年版,第262页。
    ⑧参见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页。
    ⑨刘越千:《山东孟家与瑞蚨祥》,见《工商史料》(1),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第184-185页。
    ⑩张正宽、时家驹:《京省驰名的玉堂酱园》,见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萃》(第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②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第一编总论,第14页。
    ③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第一编总论,第15-19页。
    ④青岛市政府秘书处:《青岛市行政统计汇编》,社会,第7-14页,1932年。
    ⑤赵琪修、袁荣叟等纂:《胶澳志》,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第408页。
    ⑥《青岛市工商业概览》,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藏。
    ①张正宽、时家驹:《京省驰名的玉堂酱园》,见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萃》(第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9-130页。
    ②济南市两会文史组:《济南百年老号瑞蚨祥》,见徐华东主编:《济南开埠与地方经济》,黄河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04页。
    ③参见任银睦著:《青岛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22页。
    《青岛市工商业概览》,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藏。
    ②参见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页。
    ③济南市两会文史组:《济南百年老号瑞蚨祥》,徐华东主编:《济南开埠与地方经济》,黄河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④张正宽、时家驹:《京省驰名的玉堂酱园》,见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萃》(第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0页。
    ⑤济南市两会文史组:《济南百年老号瑞蚨祥》,徐华东主编:《济南开埠与地方经济》,黄河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①骆绍康:《济宁振泰绸布店纪实》,见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萃》(第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②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5页。
    ③赵琪修、袁荣叟等纂:《胶澳志》,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第372页。
    ④罗腾霄:《济南大观》,济南大观出版社1934年版,第100页。
    ⑤济南市两会文史组:《济南百年老号瑞蚨祥》,徐华东主编:《济南开埠与地方经济》,黄河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⑥彭南生著:《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页。
    ①刘明逵编:《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一卷,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76页。
    ②山东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青岛市总工会工运史办公室编:《青岛惨案史料》,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第283页。
    ③彭南生著:《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页。
    ④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三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65页。
    ⑤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三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67页。
    《劳动月刊》第2卷第10期,第25-26页。
    《山东潍县之经济状况》,《中外经济周刊》第187号,1926年11月6日。
    ⑥朱兆鸾:《改良学徒生活之我见》,《生活》1卷第15期,1925年4月。
    ⑨彭南生著:《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页。
    ①《青岛市社会局业务特刊》(民国22至23年),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藏。
    ②《职业生活》第1卷第14期。
    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4页。
    ④陈真编:《中国近代T业史资料》(第四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649页。
    ⑤彭南生著:《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
    ⑥山东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青岛市总工会工运史办公室编:《青岛惨案史料》,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第283页。
    ⑦李明伟著:《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414页。
    ①山东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青岛市总工会工运史办公室编:《青岛惨案史料》,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第283页。
    ②山东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青岛市总工会工运史办公室编:《青岛惨案史料》,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第285页。
    ③刘明逵编:《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一卷,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第376页。
    ④合同见山东省总工会所编《山东工人运动史》之正文前所配插图,原文为繁体且无标点,标点系笔者所加。另外,为保护当事人隐私,特将当事人真实姓名隐去。
    《青岛冀鲁制针厂学徒规约》,见青岛市社会局编:《厂规汇刊》,1930年。
    ②殷俊玲:《晋商学徒制习俗礼仪初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76页。
    ③朱兆鸾:《改良学徙生活之我见》,《生活》第1卷第15期,1925年4月。
    ④吴维种:《刘半农所曲形尽相的学徒苦》,《生活周刊》第2卷第9期,1926年2月。
    ①济南市两会文史组:《济南百年老号瑞蚨祥》,徐华东主编:《济南开埠与地方经济》,黄河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117页。
    ②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23页。
    ④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4页。
    ①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23页。
    《胶澳商埠现行法令汇纂》,1926年版,第43页。
    ③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三联书店出版社1961年版,第649页。
    ④乞丐中,江苏人最多,山东人次之,因此可以反映山东的情况。
    ⑤吴元淑、蒋思壹:《上海七百个乞丐的社会调查》,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论文,1933年,见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九州岛出版社2007年版,第225369页。
    ⑥山东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青岛市总工会工运史办公室编:《青岛惨案史料》,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第285页。
    ⑦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三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66页。
    ⑧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三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66页。
    《青岛市社会局业务特刊》(民国22至23年),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藏。
    《青岛民民报》1933年9月8日,第6版。
    ③彭南生著:《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9-401页。
    ①李明伟著:《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15页。
    ②张竹轩:《大观园商场历史沿革概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济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175-176页。
    ③赵琪修、袁荣叟等纂:《胶澳志》,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第388页。
    ①张竹轩:《大观园商场历史沿革概况》,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济南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第175-176页。
    ②赵琪修、袁荣叟等纂:《胶澳志》,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第388页。
    ③舒孝先修、崔象毅纂:《民国临淄县志》,卷十三,实业,民国九年。
    ④李乐选:《临淄建国前的商业概况》,见李障天、阎象吉:《淄博经济史料》,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205页。
    ⑤贾东明:《淄博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见山东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1986年版,第4页。
    ⑥张冠群:《简述潍县百货业》,见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版,第13页。
    ⑦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的城市冲突和社区(1796-1895)》,转引自冯天瑜主编:《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1页。
    ⑧山曼等著:《山东民俗》,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版,第342页。
    ⑨[清]徐珂:《清稗类钞·物品类·惊闺》。
    ⑩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编:《民国山东通志》,第三册,四民志,台湾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版,第1743页。
    11《冲破夜深沉静的岛上几种不同的叫卖声:馄饨、烧饼、包子》,《青岛民报》1937年3月511,第6版。
    ①政协诸城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诸城文史资料》,第11辑,1990年版,第68页。
    《天后宫庙会花絮》,《黄海潮报》1935年4月26日第4版。
    ③吴元淑、蒋思壹:《上海七百个乞丐的社会调查》,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论文,1933年,见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九州岛出版社2007年版,第309页。
    ④手工业者指占有作坊、少量手工工具、原料等生产资料,从事独立的手工业生产的小商品生产者。一般不雇用工人或只雇用辅助性的助手或学徒,以出售自己手工劳动生产的产品为其全部或主要生活来源。手工业主属于小生产者。生产规模较小,经济地位较低的手工业者,通常称“小手工业当’
    ⑤丁少青:《潍县铁匠》,政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11辑,1996年,第135页。
    ⑥吴明:《解放前济宁铜锡业概览》,政协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7辑,1992年,第169页。
    ⑦山曼等著:《山东民俗》,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版,第342-343页:李明伟著:《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21页。
    ①田明东口述、张冠群整理:《潍县理发业》,见政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5辑,1990年版,第99页。
    ②《起码女子职业——缝穷妇》,《青岛民报》1937年5月9日,第6版。
    ③《新中国》杂志第一卷第二号,1919年6月5日,第193-196页,转引自《北京经济史料》,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版,第432-43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②吴明:《解放前济宁铜锡业概览》,政协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7辑,1992年版,第169页。
    《本省年来手工业状况,潍县织布业竞相萧条,博山陶器业生气勃勃,》,《东海日报》1933年7月23日7月24日。
    ①丁少青:《潍县铁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11辑,1996年,第135页。
    《冲破夜深沉静的岛上几种不同的叫卖声:馄饨、烧饼、包子》,《青岛民报》1937年3月5日,第6版。
    ①《(烟台)专员公署附设小本借贷处十月一日实行成立,并自该日开始贷款》,《东海日报》1936年9月27日第3版。
    ②《本年全年小本借款:共八万七千余元》,《青岛民报》1935年12月28日,第6版。
    ③《专员公署附设小本借贷处十月一日实行成立,并自该日开始贷款》,《东海日报》1936年9月27日,第3版。
    ④1937年该处借贷章程又将贷款最高限度改为为四十元。见《各区小本借贷处昨分别组织成立》,《东海日报》1937年4月22日,第3版。
    ⑤《专员公署附设小本借贷处十月一日实行成立,并自该日开始贷款》,《东海日报》1936年9月27日,第3版;《各区小本借贷处昨分别组织成立》,《东海日报》1937年4月22日,第3版。
    ⑥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社会纪要,第69-70页。
    袁方:《论手艺人改行》,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8页。
    《天后宫庙会花絮》,《黄海潮报》1935年4月26日,第4版。
    《负贩均注总刘公岛》,《黄海潮报》1935年4月19日,第4版。
    《漫谈:大贫与小贫》,《青岛民报》1932年7月15日,第7版。
    《冲破夜深沉静的岛上几种不同的叫卖声:馄钝、烧饼、包子》,《青岛民报》1937年3月5日,第6版。
    ①《取缔小港路苦力摊贩》,《青岛民报》1935年4月29日,第6版。
    ②天津市档案馆等编:《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32页。
    ①吴元淑、蒋思壹:《上海七百个乞丐的社会调查》,1933年,见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九州岛出版社2007年版,第305-309页。
    ②吴元淑、蒋思壹:《上海七百个乞丐的社会调查》,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论文,1933年,见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九州岛出版社2007年版,第309页。
    ③《青年服务团在第二区境内调查里院棚户之统计》,《青岛民报》1934年10月18日,第6版。
    ①《社会局对市区卫生之计划,拟定重要办法四条》,《青岛民报》1934年4月3日,第6版。
    ②吴元淑、蒋思壹:《上海七百个乞丐的社会调查》,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论文,1933年,见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九州岛出版社2007年版,第306页。
    ③朱兆鸾:《改良学徒生活之我见》,《生活》第1卷第15期,1925年4月。
    ④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的城市冲突和社区(1796-1895)》,转引自冯天瑜主编:《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1页。
    ⑤冯华年:《民国16年至17年天津手艺工人家庭生活调查之分析》,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67页。
    ①冯华年:《民国16年至17年天津手艺工人家庭生活调查之分析》,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69页。
    ②魏镜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论及青岛工资时,有“各项职业工资,约与津沪等处相仿佛”。见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总论,第14页。
    ③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生活纪要,第1页。
    《叮叮当!叮叮当!铁匠的生活——山东哥儿们会吃苦》,《东海日报》1936年2月5日,第6版。⑤青岛市政府秘书处编印:《青岛市政府行政纪要》,第三编,社会,第42页,1933年。
    《社会局调查贫民住户实况》,《青岛民报》1932年6月5日,第6版。
    ⑦青岛市政府秘书处编印:《青岛市政府行政纪要》,第五编,工务,第35页,1933年。
    ①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第六编生活纪要,第46页。
    ②青岛市政府秘书处编印:《青岛市政府行政纪要》,第五编,工务,第35页,1933年。
    《青岛市社会局业务特刊》(民国22至23年),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藏。
    ④冯华年:《民国16年至17年天津手艺工人家庭生活调查之分析》,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9页。
    ①吴元淑、蒋思壹:《上海七百个乞丐的社会调查》,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论文,1933年,见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九州岛出版社2007年版。
    ①田明东口述、张冠群整理:《潍县理发业》,政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5辑,1990年版,第107-108页。
    ②田明东口述、张冠群整理:《潍县理发业》,政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5辑,1990年版,第108-109页。
    ①忻平著:《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页。
    ②广义上的人力车夫还应包括首推独轮车夫、载货二轮人力车夫,即常称的小车夫、大车夫。此为狭义。③叶春墀编:《济南指南》济南大东日报社:1914年版。
    ④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调查编著,郭大松译:《济南社会一瞥(1924年)》(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4页。
    ⑤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3页。
    ⑥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3页。
    ⑦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丁,第18页。
    ①根据笔者的统计,除了少数兄弟、父子共拉一车之类的例外情况,济南人力车夫与车的比例基本是1:1。
    ②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6页。
    ③[日]兴亚院华北联络部:《华北劳动问题概说》,新华印书馆,1942年版,第9293,转引自张利民《近代华北城市人口发展及其不平衡性》,(《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④《青岛民报》1934年11月28日,第6版。
    ⑤日文《胶州湾》节译,1913年版,见中共青岛市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办公室、青岛市档案馆编:《青岛党史资料》,第一辑,1987年版,第302页。
    ⑥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档案历史资料选辑》,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5页。
    ⑦《公安局制发洋车夫号衣》,《东海日报》1932年5月13日,第3版。
    ①参见史墨香、吴云涛:《聊城(解放前)粮食业及其“脚行班”》,见政协聊城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聊城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版,第74页。
    ②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4页。
    ③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版,第673页。
    ④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下册),中华书局1947年版,第222页。
    ⑤史墨香、吴云涛:《聊城(解放前)粮食业及其“脚行班”》,见政协聊城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聊城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版,第74-75页。
    ⑥济宁市运输公司工会撰稿、济宁市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提供:《济宁市搬运工人史话》,见政协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版,第167页。
    ⑦刘秋阳:《码头工人与五四运动》,《党史文苑》2006年第8期,第29页。
    ①《烟台码头劳工生活的写真——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组织严密非局外人所得知》,《东海日报》1936年8月11日,第3版。
    ②《烟台码头劳工生活的写真——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组织严密非局外人所得知》,《东海日报》1936年8月13日,第3版。
    ③《烟台码头劳工生活的写真——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组织严密非局外人所得知》,《东海日报》1936年8月12日,第3版。
    《烟台码头劳工生活的写真——只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组织严密非局外人所得知》,《东海日报》1936年8月13日,第3版。
    ⑤赵琪修、袁荣叟等纂:《胶澳志》,台湾成文出版社印行,第389页。
    ⑥胡汶本等编著:《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2-73页。
    ①《烟台码头劳工生活的写真——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组织严密非局外人所得知》,《东海日报》1936年8月12日,第3版。
    ②胡汶本等著:《帝国主义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页。
    ③史墨香、吴云涛:《聊城(解放前)粮食业及其”脚行班”》,见政协聊城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聊城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9月,第78页。
    ④《同行是冤家,车夫斗殴》,《东海日报》1932年3月20日,第3版。
    《济南市民训会解决小车夫工会与搬运工会之纠纷》,《民国山东日报》1929年10月2日 。
    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更不用说在20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9 90页。
    ⑤许涤新:《农村破产中农民底生计问题》,《东方杂志》第32卷第1期,第52页。
    ①强一经:《济南洋车夫生活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6页。
    ②济宁市运输公司工会撰稿、济宁市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提供:《济宁市搬运工人史话》,见政协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版,第165页。
    ③老舍:《骆驼祥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④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社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档案历史资料选编》,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页。
    ①《青岛指南》,1931年版,卷三,第三编,交通纪要,第14页。
    ②邢必信等编:《第二次中国劳动年鉴》,上册,北平社会调查所1932年版,第192页。
    ③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档案历史资料选辑》,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5页。
    ④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第一编,总论,第14页。
    ⑤叶春墀:《济南指南》,大东日报社1914年版。
    ⑥强一经:《济南洋车夫生活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8页。
    ⑦强一经:《济南洋车夫生活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7页。
    ①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8页。
    ②《东海日报》1935年10月29日,《芝罘商报》1934年年1月23日、2月22日。
    ②胡汶本等编著:《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页。
    ③胡汶本等编著:《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3页。
    ④胡汶本等编著:《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页。
    ⑤《烟台码头劳工生活的写真——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组织严密非局外人所得知》,《东海日报》1936年8月14日,第3版。
    ⑥济宁市运输公司工会撰稿、济宁市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提供:《济宁市搬运工人史话》,见政协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版,第172页。
    ⑦任云兰:《近代城市贫民阶层及其救济探析——以天津为例》,《史林》2006年第2期,第79页。
    ①根据山东省政府《山东省抗战期间历年物价折算表》,如果1937年为100,则1939、1940年分别为203、548:如果按国民政府社会部制作的《战时历史物价折合二十六年物价折算表》,如果以1940年为100,则1939年为37.32,1937年为18.25。参见山东省政府:《山东省抗战期间历年物价折算表》,山东省档案馆藏,J102-04-0082-003;社会部《战后历年物价折合二十六年度物价折算表》,山东省档案馆馆藏,J102-04-0173-002。
    ①王正廷:《青岛》,见中共青岛市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办公室、青岛市档案馆编:《青岛党史资料》,第1辑,1987年版,第274页。
    ②《烟台码头劳工生活的写真——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组织严密非局外人所得知》,《东海日报》1936年8月14日,第3版。
    ③济宁市运输公司工会撰稿、济宁市总丁会工运史研究室提供:《济宁市搬运工人史话》,政协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版,第172页。
    ④《烟台码头劳工生活的写真——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组织严密非局外人所得知》,《东海日报》1936年8月14日,第3版。
    ⑤胡汶本等编著:《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3页。
    ①胡汶本等编著:《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②胡汶本等编著:《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页。
    ③张焘:《津门杂记》卷下,1884年,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重印,第120页。
    ④转引自蔡斌咸:《从农村破产所挤出来的人力车夫问题》,《东方杂志》第32卷第16号,1935年8月。
    ⑤转引自李耀曦、周长风编著:《老舍与济南》,济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①山东省会警察厅编:《山东全省警务报告书》,1927年版。
    ②王清彬等编:《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第1编,北平社会调查部1928年版,第615-616页。
    《青岛民报》1937年4月18日第6版。
    ④参见于景莲:《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济南人力车夫研究》,《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58页。
    ⑤孙学谦:《天津指南》,中华书局1924年版,第64页。
    ⑥陶孟和著:《北平生活费之分析》,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73页。
    ⑦张一凡:《中国街头劳动问题》,《劳工月刊》1934年第3卷第6期,第12页。
    ⑧《烟台码头劳工生活的写真——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组织严密非局外人所得知》,《东海日报》1936年8月11日,第3版。
    《烟台港工运志》编审委员会:《烟台港工人运动志》,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3页。
    《烟台港工运志》编审委员会:《烟台港工大运动志》,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大小港与青海路劳动阶级之写真》,《青岛民报》1936年11月2日,第6版。
    胡汶本等编著:《帝国生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121页。
    ①[澳]C.P.菲茨杰拉尔德:《为什么去中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97-98页。
    ②叶雪栽:《青市的人力车夫问题》,青岛特别市社会局编印:《青岛社会》,1929年第1期,“论述”,第10页。
    ③强一经:《济南洋车夫生活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丁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8页。
    ④强一经:《济南洋车夫生活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8页。
    ⑤强一经:《济南洋车夫生活调查》,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8页。
    ⑥强一经:《济南洋车夫生活调查》,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8页。
    ⑦《民国山东日报》1934年8月26日。
    ⑧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8页。
    ①《东海日报》1935年10月29日,第3版。
    ②《社会局改良人力车夫生活》,《青岛民报》1934年3月11日,第6版。
    ③《青岛市人力车夫每月收支暨负担家属生活费概况表》,见青岛市社会局编印:《青岛市社会局行政纪要》,民国20年发行,第126页。
    ④庞树奇、范明林主编:《普通社会学理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版,第401页。
    ①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调查编著.郭大松译:《济南社会一瞥(1924年)》(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5页。
    ②胡朴安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9页。
    ③强一经:《济南洋车夫生活调查》,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7页。
    ④强一经:《济南洋车夫生活训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4-1176页。
    ⑤中共青岛市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办公室、青岛市档案馆编:《青岛党史资料》,第1辑,1987年版,第301-302页。
    《社会局改良人力车夫生活》,《青岛民报》1934年3月11日,第6版。
    ①陈明远著:《文化人与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②《烟台码头劳工生活的写真——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组织严密非局外人所得知》,《东海日报》1936年8月14日,第3版
    ③《大小港与青海路劳动阶级之写真》,《青岛民报》1936年11月2日,第6版。
    《烟台码头劳工生活的写真——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组织严密非局外人所得知》,《东海日报》1936年8月13日第3版、8月14日第3版。
    《东海日报》1936年3月6日、8日、9日。
    ②《大小港与青海路劳动阶级之写真》,《青岛民报》1936年11月2日,第6版。
    ②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5页。
    ④转见蔡斌咸:《从农村破产所挤出来的人力问题》,《东方杂志》第32卷第16期,1935年,第40页。
    ⑤老舍著:《骆驼祥子》,人们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3-74页。
    ①吴元淑、蒋思壹:《上海七百个乞丐的社会调查》,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论文,1933年。见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九州岛出版社2007年版。
    ②胡汶本等编著:《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4页。
    ③烟台市交通局史志办公室编:《烟台市交通(1840-1985)》,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页。
    ④《公安局商会昨日在码头放赈》,《东海日报》1936年3月9日,第3版。《钟声报》1934年1月27日。
    ①严寄湘辑:《救茺六十策》,光绪五年(1879)甘肃皋兰县署刻本。
    ②鲍成志、邱国盛:《近代中国城市游民阶层的形成及其特征》,《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101页。
    ③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其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5-646页。
    ④鲍成志、邱国盛:《近代中国城市游民阶层的形成及其特征》,《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103页。
    ①鲍成志、邱国盛:《近代中国城市游民阶层的形成及其特征》,《苏州铁道帅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101页。
    ②鲍成志、邱国盛:《近代中国城市游民阶层的形成及其特征》,《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102页。
    ③参见张静如、刘志强、卞杏英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③鲍成志、邱国盛:《近代中国城市游民阶层的形成及其特征》,《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104-105页。
    ⑤鲍成志、邱国盛:《近代中国城市游民阶层的形成及其特征》,《苏州铁道帅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105页。
    ⑥[美]杰克·D·道格拉斯等著:《越轨社会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5页。
    ⑦转引自邵雍著:《中国近代妓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参见秦晓梅:《近代山东娼妓业的兴衰》,《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41页。
    ②秦晓梅:《近代山东娼妓业的兴衰》,《中华女了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41页。
    ③杭县骆金铭编:《青岛风光》,1935年版,第215页。
    ④《青岛指南》,1931年版,第一编,概要,第7页。
    ⑤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第五编,第32-33页。
    ⑥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第五编,第31页。
    ①周传铭:《济南快览》,济南世界书局1927年版,第235页。
    ②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上),《民国档案》1993年第2期,第56页。
    ③周传铭:《济南快览》,济南世界书局1927年版,第235页。
    ④《市社会局取缔娼妓》,《民国山东日报》1929年11月5日。
    ⑤罗腾霄:《济南大观》,济南大观出版社1934年版,第390页。
    ⑥山东省会警察局:《山东省会警察概况》,编者刊,1937年,第94页。
    ⑦八卦楼足济南著名的妓院,系北洋军阀张怀芝任山东将军时(1916-1918)建,有楼房数百间,极其奢丽。⑧《山东日报》1936年9月26日。
    ⑨王守中、郭大松著:《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69-670页。
    ⑩ China Maritime Customs:Decennial Reports,1882-1891, Vol.Ⅰ. p.56.
    《烟台妓女之调查—共八百三十九名》,《东海日报》1934年8月13日,第3版。
    12远敬:《济宁解放前的“妓女”和“妓院”》,见政协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版,第272页。
    13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集粹·社会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5页。
    ①《山东东昌道署各县现住人口职业统计表(民国十四年度)》,《山东统计月刊》第14期。
    《山东胶莱道署各具现住人口职业统计表(民国十四年度)》,《山东统计月刊》第18期。
    ③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上),《民国档案》1993年第2期,第56页。
    ④《山东省会警察概况》,第94页,山东省图书馆藏。
    ⑤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第五编,第32-33页。
    ⑥《烟台妓女之调查——共八百三十九名》,《东海日报》1934年8月13日,第3版。分类数字和总数有误差,但原文如此。
    ⑦转引自何清涟:《人口:中国的悬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页。
    ①吴泽林:《中国的贫究问题》,《申报月刊》第3卷第7期,第31页。
    ②牟清廉:《娼妓问题之研究》,《青岛民报》1937年6月1日,第9版。
    ③[美]贺萧著:《上海娼妓(1919一1949)》,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研究论丛”第4辑《上海:通往世界之桥(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185页。
    ④碧茵:《娼妓问题之检讨》,《东方杂志》32卷17号,第100页。
    ⑤老舍著:《月牙儿》,1935年http://baike.baidu.com/view/2:32562.htm。
    《中国今日宜开娼禁之我见》,山东省警官学校校友会编印:《警声月川》第1卷3期,1933年2月出版。
    ①参见张静如、刘志强、卞杏英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②王书奴:《中国娼妓史》,团结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328页。
    ③《济南市公署三十年统计专刊》,“济南市妓女家数、人数统计表”,山东省图书馆藏。
    ④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上),《民国档案》1993年第2期,第56页。
    ⑤参见天津市社会局编:《天津市妓户妓女调查报告》,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城市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52-553页。
    ⑥转引自孙国群:《旧上海娼妓秘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①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上),《民国档案》1993年第2期,第56页。
    ②天津市社会局编:《天津市妓户妓女调查报告》,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城市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52页。
    ①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上),《民国档案》1993年第2期,第56页。
    ②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秘书处报告赵了贞、宋匪卿呈送救济妓女意见书请鉴核施行应如何办理请公决案》,选自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山东省政府委员会政务会议议决案汇编》(下册),1931年出版:远敬:《济宁解放前的“妓女”和“妓院”》,见政协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4辑,第265页;沅伯、白亮供稿,潍城区政协文史委整理:《诱人坠落的害人坑——漫谈潍县娟妓》,见政协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内部资料),第8辑,1993,第179页。
    ①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第32-33页:远敬:《济宁解放前的“妓女”和“妓院”》,见政协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第266-267页:沅伯、白亮供稿,潍城区政协文史委整理:《诱人坠落的害人坑——漫谈潍县娼妓》,政协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内部资料),第8辑,1993,第179页。
    ②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第32-33页。
    ③罗腾霄编:《济南大观》,济南大观社民国二十二年(1934年)出版,第389-390页。
    ①远敬:《济宁解放前的“妓女”和“妓院”》,见政协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第267页。
    ②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第五编,游览纪要,第31-32页。
    ③笑语:《妓女私逃与妓女生活的改良》,《东海日报》1937年3月7日,第7版。
    ④远敬:《济宁解放前的“妓女”和“妓院”》,见政协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第266页。
    ①《人间世泥犁地狱写真》(四),《青岛民报》1936年11月7日,第6版。
    《青岛特别市市政公报》,第58期,“本市法则”,第1页。
    ②《青岛民报》1934年3月23日第6版。
    ④罗腾霄编:《济南大观》,济南大观社1934版,第389页。
    《济南市社会局取缔乐户暂行规则》(共17条),见《济南市社会局十八年度工作报告》。
    《公安局布告通知:定期检验娼妓健康》,《东海日报》1932年8月29日,第3版。
    《公安局修正娼妓检验简则》,《青岛民报》1933年1月21日,第6版。
    ⑦包天笑:《上海春秋》,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⑧麦倩僧:《北平娼妓调查》,《社会学界》第5卷,1931年6月,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03页。
    《关于天津妓女改造问题的初步总见及调查材料》(1950年1月),天津市公安局档案馆藏:3644。
    《青岛市政府二十四年度行政计划》,《青岛民报》1935年8月30日,第6版。
    ①《天津市妓户妓女调查报告》,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城市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41-543页。
    ②《市政府公布管理乐户规则:第273次市政会议通过》,《青岛民报》1934年2月22日 ,第6版。
    ③郁维:《上海娼妓500个案调查》,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9页。
    ④麦倩僧:《北平娼妓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训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02页。
    ④麦倩僧:《北平娼妓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02页。
    ⑥罗腾霄编:《济南大观》,济南大观社1934年版,第389页。
    ①远敬:《济宁解放前的“妓女”和“妓院”》,见政协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第264页。
    ②麦倩僧:《北平娼妓调查》,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02页。
    ③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4页。
    ④张超:《民国娼妓问题研究》,武汉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⑤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上),《民国档案》1993年第2期,第56页。
    ①《平康二里漫游归来灯下杂写(下)——市面不景气影响妓业萧条,经济恐慌顾客们已见廖寂》,《青岛民报》1936年12月20日,第6版。
    ②《人间世泥犁地狱写真》(四),《青岛民报》1936年11月7日,第6版。
    ③武舟:《中国妓女生活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76页。
    ①转引自武舟:《中国妓女生活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44-345页。
    ②老舍著:《月牙儿》,1935年,http://baike.baidu.com/view/232562.htm。
    ①转引自周谷城:《中国社会史论》,上册,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313-314页。
    ②[清]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中华书局1986年重印本,第5472页。
    ③[清]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中华书局1986年重印本,第5472页。
    ④[日]长野郎著、朱家清译:《中国社会组织》,光明书局1930年版,第394页。
    ⑤侯艳丽:《民国时期的乞丐及共影响》,《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61页。
    ⑥刘海岩:《近代天津乞丐的构成、行为及其城市遭遇》,《城市史研究》第22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青岛市乞丐收容所暂行规则》,青岛市档案馆藏,A0021-001-0540。
    ①《青岛市社会局业务特刊》(民国22至23年):《青岛民报》1935年1月6日第6版、1月10日第6版。
    ②《青岛民报》1935年8月30日第6版。
    《青岛民报》1935年11月21日第6版。
    ④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上),《民国档案》1993年第2期,第54页。
    ⑤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五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8页。
    《山东省政府公报》,第80期,1930年3月9日,第102页后。
    《东海日报》1933年3月16日第3版、1935年2月13日第3版、1936年1月6日第3版。
    ⑥《黄海潮报》1935年5月27日,第4版。
    ①转引自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140页。
    ②刘海岩:《近代天津乞丐的构成、行为及共城市遭遇》,《城市史研究》第22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108页。
    ③刘海岩:《近代天津乞丐的构成、行为及共城市遭遇》,《城市史研究》第22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④钟年、张宗周:《丐帮与丐—一个社会史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第34页。
    ⑤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五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08页。
    ⑥刘海岩:《近代天津乞丐的构成、行为及共城市遭遇》,《城市史研究》第22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⑦钟年、张宗周:《丐帮与丐—一个社会史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第35页。
    ①朱其华著:《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中国研究书店1936年版,第5页。
    (?)C. Tony, Chinese Land and Labor, London 1932. P77.
    ③钟年、张宗周:《丐帮与丐—一个社会史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第35页。
    ④罗国辉:《民国时期乞丐群体成因探析——以上海乞丐群体为例》,《天中学刊》第21卷第6期,第41页。
    ⑤鲍成志、邱国盛:《近代中国城市游民阶层的形成及其特征》,《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1期,第104页。
    ①罗国辉:《民国时期乞丐群体成因探析——以上海乞丐群体为例》,《天中学刊》第21卷第6期,第42-43页。
    ②无妄:《闲评一》,《大公报》1916年10月18日。
    ①《记叫花子的一习话》,《东海日报》1935年3月12日,第8版。
    ②刘海岩:《近代天津乞丐的构成、行为及其城市遭遇》,《城市史研究》第22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③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7页。
    ④文史精华编辑部:《近代中国江湖秘闻(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4页。
    ⑤《山东日报》1936年8月20日,第2张第7版。
    ①[清]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中华书局1986年重印本,第54725473页。
    ②[清]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中华书局1986年重印本,第5472页。
    ①郑观应:《郑观应集·巡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2页。
    ②吴元淑、蒋思壹:《上海七百个乞丐的社会调查》,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论文,1933年,见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九州岛出版社2007年版。
    ④赵英兰编著:《民国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页。
    [美]卢汉超:《时空上下:关于中国乞丐文化史问题的若干探讨》,载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乞丐生活素描》(下),《青岛民报》1937年5月25日,第7版。
    ①[清]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中华书局1986年重印本,第5493页。
    《乞丐生活素描》(下),《青岛民报》1937年5月25日,第7版。
    ②罗国辉:《略论民国时期上海乞丐问题》,《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83页。
    《乞丐生活素描》(下),《青岛民报》1937年5月25日,第7版。
    《青岛西镇办事处拟定取缔小偷有效办法——提请建设会议通过施行》,《东海日报》1936年3月29日,第6版。
    ①《乞丐抢馍之妙计:一丐引之,数丐乘之》,《济南日报》1928年7月16日,第7版。
    ②罗国辉:《乞丐问题研究综述》,《柳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2期,第27页。
    ③[清]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中华书局1986年重印本,第5470-5471页。
    ④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7页。
    ⑤《天后宫庙会花絮录》,《黄海潮报》1935年4月26日,第4版。
    李景汉:《北京的穷相》,《现代评论》第二周年纪念增刊第74页。
    《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8页。
    《天气渐寒,冻毙者多》,《青岛民报》1935年12月4日,第6版:《冻毙男尸体昨日发现四具》,《青岛民报》1935年12月14日,第6版。
    ③周祖望:《上海市救济难民童收容所的过去与未来》,《社会月刊》第3卷第7期,第82页。
    ④朱仲琴:《海属社会面面观》,《新青年》1920年8卷3期,第12页。
    ⑤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7页。
    ①参见邓小东:《略论民国时期的乞丐问题》,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第91页。
    ①朱汉国:《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态势及特征》,《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第13-14页。
    ②《市府奉令公布最低工资法》,《青岛民报》1937年1月13日,第6版。
    ①柯象峰著:《中国贫穷问题》,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78页。
    ②张东刚著:《总需求的变动趋势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4页。
    ③尽管“里院”的“赁居者上中下三等住户,莫不俱备”,但房屋总体租金较便宜,在青岛属于三等、四等住宅,与平民住所差不多。参见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第六编“生活纪要”,第46页。
    ①张静如、卞杏英主编:《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274页。
    ②陆汉文著:《现代性与生活世界的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③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第七编,社会纪要,第71页。
    ④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编著,郭大松译,庄惠娟校:《济南社会一瞥》(1924)(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第56页。
    ①朱懋澄:《改善中国劳工生活》,《山东工商公报》,第三期,附载,第2-3页,1929年9月。
    ①刘仰东编:《梦想的中国:30年代知识界对未来的展望》,西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264页。
    ②刘仰东编:《梦想的中国:30年代知识界对未来的展望》,西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4页。
    ③忻平:《梦想中国:30年代中国人的现实现和未来观》,《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6期,第12页。
    ④张东刚:《总需求的变动趋势近代中国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0-50页。
    ①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5页。
    ②《自杀者接连不断》,《青岛时报》,1934年5月5日,第2版。
    ③《各大城市一年来自杀统计》,《东海日报》1935年1月23日,第6版。
    ④《弭除自杀之风,平当局制警惕标语》,《东海日报》1935年12月4日,第6版。
    ①黄汉民:《试析1927-1936年上海工人工资水平变动趋势及其原因》,《学术月刊》,1987年第7期,第2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0页。
    ③蒋介石:《立志,为学与服务》,《新生活周刊》第1卷第8期,第5页。
    ④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乙,第113-123页。
    ①吕伟俊等著:《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1840-1949)》,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637页。
    ②逄振镐、江奔东主编:《山东经济史》(现代卷),济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③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更不用说在20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9-90页。
    ④徐涤新:《农村破产中底农民生计问题》,《东方杂志》,1935年第1期。
    ⑤王亚南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95页。
    ①《支那经济全书》第11辑,第447-448页,见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44页。
    ②《布莱克本商会访华团报告书:186-1897年》,第8-9页。见汪敬虞:《中国近代T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244页。
    ③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情报告》,1936年第7期,第173-178页。
    ①《大小港与青海路劳动阶级之写真》,《青岛民报》1936年11月2日,第6版。
    ①参见:宋士云:《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绩效浅析》,《齐鲁学刊》2004年第5期:岳宗福:《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近代转型与道路选择》,《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英]罗丝玛丽·克朗普顿著、陈光金译:《阶级与分层》,复旦大学出版社?011年版,中译本序言,第4页。
    ①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年版。
    ②[印]阿马蒂亚·森著、徐大建等译:《生活水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译者序,第1-2页。
    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山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山东省政府委员会政务会议议决案汇编》(下册),1931年出版。
    中共济南市委党史委编:《济南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一辑),济南出版社1991年版。
    中共济南市委党史委编:《济南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二辑),济南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山东省政府实业厅编印:《实业厅民国十九年矿业报告》,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J102-03-0040-001。
    山东省政府实业厅编印:《山东工商报告》,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J102-02-0015-009-001。
    《潍县县公署关于劳工生活情况调查》(实业总署关于各省市劳工工资数目及生活情况调查(劳字第24号)),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J104-03-9-002。
    《高密县公署呈报表》(实业总署关于各省市劳工工资数目及生活情况调查(劳字第24号)),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J104-03-9-003。
    山东省政府:《山东省抗战期间历年物价折算表》,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J102-04-0082003
    社会部《战后历年物价折合二十六年度物价折算表》,山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J102-04-0173-002。
    《青岛市乞丐收容所暂行规则》(民国二十年,第七十三次市政会议修正通过),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0021-001-0540。
    《青岛市染织业工人二十六年工资价目表》,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0021-001-0166,P1001。
    《关于天津妓女改造问题的初步意见及调查材料》(1950年1月),天津市公安局档案馆藏,档案号:3-64-4。
    中国近代经济史丛刊《天津商会档案汇编(1903-1911)》(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
    赵琪修、袁荣叟等纂:《胶澳志》,青岛华昌印刷局1928年版,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
    潘守廉修、袁绍昂纂:《济宁县志》,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本。
    舒孝先修、崔象毂纂:《民国临淄县志》,民国九年(1920)。
    李树德修、董瑶林纂:《民国德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刻本。
    [清]杨士骧等修、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民国四年至七年山东通志刊印局。
    葛延瑛、吴元禄修、孟昭章等纂:《重修泰安县志》,1929年泰安县志局铅印。
    毛承霖:《续修历城县志》,民国十五年(1926)版。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年版。
    林修竹编:《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1920年刊。
    孙宝生编:《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历城县实业局1928年刊。
    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济南市》,文华印刷社民国二十三(1934)年版。
    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长山县》,文华印刷社民国二十三(1934)年版。
    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分编·福山县》,文华印刷社民国二十三(1934)年版。
    胶澳商埠局编:《胶澳商埠行政纪要》,青岛华昌印刷局1927年版。
    胶澳商埠局编:《胶澳商埠行政纪要续编》,青岛华昌印刷局1929年版。
    青岛市社会局:《青岛市社会局行政纪要》,青岛市社会局1931年版。
    《青岛市工商业概览》,山东省图书馆藏。
    [美]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调查编著、郭大松译:《济南社会一
    瞥(1924年)》(上),《民国档案》1993年第2期。
    [美]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调查编著、郭大松译:《济南社会—
    瞥(1924年)》(下),《民国档案》1993年第3期。
    王清彬等编:《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北平社会调查部1928年版。
    邢必信等编:《第二次中国劳动年鉴》,北平社会调查所1932年版。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城市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上、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城市社会调查丛编(劳工生活卷)》(上、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民国二十四年十二月)
    山东省会警察厅编:《山东全省警务报告书》(三册),民国十六年八月。
    山东省会警察局:《山东省会警察概况》,编者刊,1937年。
    济南市社会局:《济南市社会局工作报告(十八年度)》,1929年。
    济南市公署编:《济南市公署二十七年统计专刊》,1939年,山东省图书馆藏。
    济南市公署编:《济南市公署三十年统计专刊》,山东省图书馆藏。
    济南市房产管理局编志办公室编:《济南市房地产志资料》,1983年版。
    青岛市社会局:《青岛市社会局行政纪要》,青岛市社会局1931年版。
    青岛市政府秘书处:《1934年青岛市行政统计汇编》,内部资料。
    青岛市政府秘书处:《1931年青岛市行政统计汇编》,内部资料。
    《青岛市社会局业务特刊》(民国22至23年),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藏。
    山东省政府农矿厅印行:《民国十八年山东矿业报告》。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山东省政府建设厅:《山东矿业报告(第五次)》,山东省政府建设厅1936年印行。
    程守中:《山东考察报告书》,民国23(1934)年出版。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民国23年(1934)版。
    济南市公署秘书处编印:《济南市政概要》,1940年刊。
    济南公署建设局编:《济南市工商业调查》,济南公署建设局,1939年版
    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编:《民国山东通志》(第三册),台湾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版。
    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编:《民国山东通志》(第四册),台湾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版。
    山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劳动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济南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志》(第五册),中华书局1997年版。
    《青岛民报》《青岛时报》
    《东海日报》《黄海潮报》
    《山东日报》《申报》
    《大公报》《东方杂志》
    《晨报》《民国日报(上海)》
    《申报月刊》《民国山东日报》
    《山东省政府公报》《青岛特别市市政公报》
    《芝罘商报》《钟声报》
    济南市政府秘书处编印:《市政月刊》
    山东省长公署统计处发行:《山东统计月刊》
    山东省警官学校校友会编印:《警声月刊》
    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出版印行:《民众周刊》
    青岛特别市社会局编印:《青岛社会》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二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三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四卷),三联书店1958年版。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印行。
    刘明逵编:《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一卷,第一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
    山东省总工会、山东省档案馆合编《山东工人运动历史文献选编Ⅰ(1921-1937)》, 山东省总工会1984年版。
    山东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青岛市总工会工运史办公室编:《青岛惨案史料》,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
    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萃》(一、二、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中共青岛市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办公室、青岛市档案馆编:《青岛党史资料》,第1辑,1987年版。
    济南市总工会工运理论研究室:《济南工运史料》,第三辑,(内部资料),1984年。
    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印:《济南市志资料》,第3辑(内部发行),1982年
    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印:《济南市志资料》,第4辑(内部发行),1983年
    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集粹·社会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工商史料》(第一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
    政协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
    政协山东省济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
    政协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潍城文史资料》第5辑,1990年。
    政协聊城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聊城文史资料》第3辑。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史志资料》,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资料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济南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济南文史资料选辑》1987年版。
    济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南文史精华》,济南出版社1997年版。
    济南市工商业联合会:《济南工商史料》(1-3辑),编者刊,1988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工商经济史料丛
    刊》(一、二、三、四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青岛市四方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四方文史资料》,第一辑,青岛人民印刷厂1999年版。
    政协诸城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诸城文史资料》,第11辑,1990年版。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版。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谋乐:《青岛全书》,德国青岛印书局1911年。
    杭县骆金铭编:《青岛风光》,1935年版。
    《青岛指南》,1931年版。
    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局1933年版。
    彭望芬著:《青岛漫游》,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
    叶春墀编:《济南指南》,大东日报社1914年版。
    罗腾霄编:《济南大观》,济南大观出版社1934年版。
    周传铭:《济南快览》,济南世界书局1927年版。
    郑千里:《烟台要览》,胶东新报社1924年版。
    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中华书局1986年重印本。
    严寄湘辑:《救荒六十策》,光绪五年(1879)甘肃皋兰县署刻本。
    郑观应:《郑观应集·巡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陈达:《中国劳工问题》,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王书奴著:《中国娼妓史》,团结出版社2004年插图版。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钱穆著:《中国历史研究法》,三联书店2001年版。
    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上、下册),中华书局1947年版。
    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刊,1982年版。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行龙、杨念群主编:《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杨念群著:《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常建华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庄伟民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龚书铎总主编、朱汉国本卷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朱汉国主编:《中华民国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张静如、卞杏英主编:《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静如、刘志强、卞杏英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张静如、刘志强、卞杏英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上、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明伟著:《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夏建中等著:《社会分层、白领群体及其生活方式的理论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钟汝等编著:《城市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赵振华著;《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忻平著:《“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和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东刚:《总需求的变动趋势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张东刚:《消费需求的变动与近代中中日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周谷城著:《中国近代经济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彭南生著:《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李明伟著:《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陆汉文:《现代性与生活世界的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
    活的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张国刚:《中国家庭史(民国时期)》(第五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笛著:《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2001年版。
    池子华著:《中国近代流民(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版。
    池子华著:《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池子华著:《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池子华著:《流民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烟台港务局编写组:《烟台港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版。
    苏智良、陈丽菲著:《近代上海黑社会》,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版。
    张鸿雁著:《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会结构变迁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二、三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逢振镐、江奔东主编:《山东经济史》(近代卷),济南出版社1998年版。
    罗澍伟主编:《天津近代城市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李长莉著:《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著:《济南简史》,齐鲁书社1986年12月版。
    王守中、郭大松著:《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朱玉湘著:《山东近代经济史述丛》,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吕伟俊主编:《民国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吕伟俊等著:《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1940-1949》,齐鲁书社2002年版。
    聂家华著:《对外开放与城市社会变迁——以济南为例的研究(1904-1937)》,齐 鲁书社2007年版。
    党明德、林吉玲编:《济南百年城市发展史—开埠以来的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任银睦著:《青岛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三联书店2007年版。
    崔力明编著:《济南历史大事记录》,黄河出版社2002年版。
    王音编著:《济南城市近代化历程》,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
    张伯锋统编、卞修跃编:《近代中国社会面面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张公权著、杨志信译:《中国通货膨胀史》(一九三七—一九四九年),文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王亚南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谭熙鸿主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上中下),中华书局印行。
    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
    贾秀岩、陆满平著:《民国价格史》,中国物价出版社1992年5月版。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上、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侯杰、秦方著:《旧中国的下九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赵英兰编著:《民国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1年版。
    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编写组:《旧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胡汶本等编著:《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山东大学、淄博矿务局编:《淄博煤矿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山东大学历史
    系编著:《胶济铁路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下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郑友揆著:《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济南市总工会:《济南工人运动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
    《文史精华》编辑部编:《近代中国江湖秘闻》,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孙江:《事件·记忆·叙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版。
    纪辛著:《矿业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版。
    郑起东著:《通货膨胀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9月版。
    葛剑雄等著:《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邹依仁著:《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
    陶飞亚、刘天路著:《基督教会与近代山东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
    文芳主编:《百祸民生系列丛书——娼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武舟:《中国妓女生活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杨剑利著:《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邵雍著:《中国近代妓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邵雍编著:《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费孝通著:《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许庆朴、张福记主编:《近现代中国社会》,齐鲁书社2002年版。
    徐华东主编:《济南开埠与地方经济》,黄河出版社2004年版。
    周谷城:《中国社会史论》,上册,齐鲁书社1988年版。
    王林主编:《近代山东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年版。
    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守中、郭大松著:《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孙国群:《旧上海娼妓秘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单光鼐在《中国娼妓——过去现在》,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文史精华编辑部:《近代中国江湖秘闻(下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陆安:《青岛近现代史》,青岛出版社2001年版。
    宋连威著:《青岛城市的形成》,青岛出版社1998年版。
    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
    林拓、[日]水内俊雄等著:《现代城市更新与社会空间变迁:住宅、生态、治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林春玲著:《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刘大可等著:《日本侵略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许善斌著:《证照百年——旧纸片上的中国图景》,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老舍:《骆驼祥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陈明远著:《文化人与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烟台市交通局史志办公室编:《烟台市交通志(1840-1985)》,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年版。
    山曼等著:《山东民俗》,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版。
    [英]彼得·伯克著、姚朋、周玉鹏等译、刘北成校:《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英]约翰·托什著、吴英译:《史学导论——现代历史学的目标、方法和新方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伊格尔斯著,何兆武译:《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美]鲍德威著、张汉等译《中国的城市变迁——山东济南的政治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王笛著、李德英等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9-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91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安东尼·奥罗姆、陈向明著,曾茂娟、任远译:《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罗丝玛丽·克朗普顿著、陈光金译:《阶级与分层》,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史蒂文·瓦戈著、王晓黎译:《社会变迁(第5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美]威廉·福特·怀特著、黄育馥译:《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张信著、岳谦厚等译:《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之演变——国家与河南地方精英(1900-1937)》,中华书局2004年版。
    [美]彭慕兰著、马俊亚译:《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美]施坚雅等著、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
    [美]贺萧著、韩敏中等译:《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法]谢和耐编、耿异译:《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R·E·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法]安克强著、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妓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美]戴维·格伦斯基编:《社会分层(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日]长野郎著、朱家清译:《中国社会组织》,光明书局1930年版。
    [印]阿马蒂亚·森等著、徐大建等译:《生活水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杰克·D·道格拉斯等著、张宁等译:《越轨社会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关文斌著、张荣明译:《文明初曙:近代天津盐商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罗国辉:《城市下层社会群体研究述评》,《学术界》2008年第2期。
    王家范:《从难切入,在‘变’字上做文章》,《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郭德宏:《社会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史》,《史学月刊》1998年2期。
    迟维东:《试析社会下层的动向对历史演进的影响》,《社会》2001年第7期。
    陈映芳:《中国城市下层研究的经纬和课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刘志琴:《贴近社会下层看历史》,《读书》1998年第8期。
    张鸣:《当心陷阱——也谈贴近社会下层看历史》,《读书》1998年第12期。
    池子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8年版。
    朱汉国:《关于社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民国时期的社会史研究为例》,《史 学月刊》1998年第3期。
    乔志强、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刘祖云、戴洁:《再论社会分层的依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刘祖云:《社会分层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江汉论坛》2002年第9期。
    仇立平:《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上海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吴忠民:《从阶级分析到当代社会分层研究》,《学术界》2004年第1期。
    李路路:《论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吕伟俊、聂家华:《生成与生存:城市化背景下的山东城市下层社会述论(1912-1937)》,《东岳论丛》2008年第3期。
    崔玉婷:《抗战以前青岛华人社会阶层分析》,《文史哲》2003年第1期。
    张刚:《抗战以前济南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转型》,山东大学2004届硕士论文。
    张秋菊:《抗战以前烟台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山东大学2004届硕士论文。
    陈达:《上海工人的工资与实在收入(1930-1946年)》,《教学与研究》1957年第4期。
    黄汉民:《试析1927-1936年上海工人工资水平变动趋势及其原因》,《学术月刊》1987年第
    郭大松、贾月臣:《民国前期济南的人口与社会问题辨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王印焕:《民国时期的人力车夫分析》,《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
    任云兰:《近代城市贫民阶层及其救济探析——以天津为例》,《史林》2006年第2期。
    彭南生:《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史学月刊》1999年第6期
    鲍成志、邱国盛:《近代中国城市游民阶层的形成及其特征》,《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江沛:《20世纪上半叶天津娼业结构述论》,《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忻平:《20—30年代上海青楼业兴盛的特点及原因》,《史学月刊》1998年第1期。
    张超:《民国娟妓问题研究》,武汉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未发表。
    秦晓梅:《近代山东娼妓业的兴衰》,《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张百庆:《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娼妓问题》,《史学月刊》1999年第1期。
    罗国辉:《略论民国时期上海乞丐问题》,《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罗国辉:《民国时期乞丐群体成因探析——以上海乞丐群体为例》,《天中学刊》第21卷第6期。
    钟年、张宗周:《丐帮与丐—一个社会史的考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刘海岩:《近代天津乞丐的构成、行为及其城市遭遇》,刘海岩主编:《城市史研究》,第22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美]关文斌,任吉东译,任云兰校:《近代天津的穷家门:行乞与生存策略数论》,
    刘海岩主编:《城市史研究》,第23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侯艳丽:《透视民国乞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未发表。
    侯艳丽:《民国时期的乞丐及其影响》,《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朱汉国:《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态势及特征》,《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
    1、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Decennial Reports,1882-1891。
    2、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Decennial Reports,1892-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