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保险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银行保险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迅速发展,已成为保险业重要的业务渠道之一。目前学术界关于银行保险的研究主要是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交易费用理论、信息不对称等理论入手对银行保险做出解释,不过这些研究彼此之间不存在逻辑联系,并没有对银行保险进行全面的研究,只是专注于银行保险的某一或某几个方面。同时对于银行保险的定义,学术界分别尝试从产品角度、渠道角度以及销售模式角度等不同方面进行,但都没有对银行保险有一个统一答案。基于以上思考,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分析框架,从银行保险的基础性研究入手,探讨银行保险发展的经济内涵以及发展规律,进而对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提出建议。
     本文通过引用制度的概念,把银行保险作为一种制度,作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按照这种思路,本文将银行保险理解为一系列的经济秩序或制度安排的组合;同时,通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把银行保险作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来研究,研究银行保险从其产生到不断发展的内在机制,这样就能获得一个相对完整的银行保险制度范畴。
     本文把银行保险定义为银行业与保险业制度创新而产生的一系列金融制度安排。这一系列制度安排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银行保险制度在动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区别就是其组织模式表现出来的明显阶段性。本文利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以及资产专用性相关理论来分析银行保险的组织模式,不同的组织模式基本能反映出银行保险的整体发展阶段。本文将效率水平作为银行保险组织模式选择的重要指标,效率水平的变化决定着银行保险组织模式选择。通过以上分析,把握住银行保险制度内涵及组织模式选择的本质后,对银行保险发展的国际经验进行分析比较,并根据我国银行保险所处的金融环境以及监管环境现状对我国银行保险制度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的研究思路为:第一章“导论”部分是全文的逻辑基础与研究起点,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逻辑框架等,在全文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章“银行保险的涵义”,在总结比较银行保险传统定义的基础上,对银行保险进行了重新定义,并对新定义的银行保险进行了全新诠释,为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银行保险的制度变迁”,通过引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银行保险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因,为下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第四章“银行保险组织模式比较”与第五章“银行保险的组织模式选择”,分析了银行保险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模式的显性特征,并通过运用规模效率及资产专用性理论分析阐述了银行保险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为我国银行保险组织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六章“银行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借鉴”,通过对西方发达国银行保险发展经验的介绍,总结了各国银行保险成功经验,并为下文我国银行保险的选择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七章“我国银行保险的制度变迁”,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研究了银行保险的发展,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银行保险产品体系以及销售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第八章“我国银行保险制度的选择”及第九章“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提出我国银行保险制度发展阶段以及组织模式的选择,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银行保险产品战略以及销售模式。
     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把银行保险重新定义为“一种金融创新制度”,通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对银行保险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诠释;通过构建DEA效率分析模型来分析测度银行保险组织模式的规模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我国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从事银行保险业务的效率进行分析,并指出我国银行保险现阶段组织模式选择:将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以及资产专用性运用于银行保险组织模式体系的选择,通过对各模式体系的效率分析揭示了我国银行保险组织模式选择的方向。
Bancassurance has gotten a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since the1980s. The existing research about bancassurance is no logical link to each other which based on the economies of scope, economies of scal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 etc. There is no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bancassurance in the world. Based on the above thinking,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establish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discuss the nature and the law about the bancassurance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basic research of the bancassurance. And then mak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his article defines bancassurance as an institution by the concept of the reference system. According to this line of thinking, the article defines bancassurance as a combination of economic order or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Study bancassurance as a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o explore the bancassurance from the production to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l mechanism, so that we can get a relatively complet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bancassurance.
     This article defines bancassurance as a seri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because of the banking and insurance system innovation. This series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tself is a dynamic process, the important difference is that the organizational model showed significant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dynamic development of the bancassurance. The article uses th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o investigate the selection of organization of the bancassurance which will determine the stage of bancassurance development. The author think transaction costs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bancassurance mode selection, and changes in transaction costs determine the bancassurance organization mode selection.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we grasp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organization mode selection of bancassurance, then we can mak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to the bancassurance system in China by comparing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bancassurance.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article:
     Chapter1is the logical basis and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Chapter2, Sum up the traditional definition of bancassurance, and give a new definition of bancassurance; Chapter3, analyz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development bancassurance by using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Chapter4, analyze dominant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model at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ancassurance.
     Chapter5, revel the nature of the bancassurance organization mode selection by using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Chapter6, 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bancassuranc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bancassuranc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Chapter7, verify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hrough the study of bancassurance practice in China, and further explor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bancassurance product system and sale model; Chapter8and Chapter9, is the end-result of this article,which point out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bancassurance and organizational model selection in China.
     The innovation of the articl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Redefine the bancassurance as "a system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introduce the bancassurance comprehensively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Using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to build an efficiency model to measure the real efficiency level of domestic bancassurance market, and suggest the bancassurance organizational model that China take now; Using the transaction cost as the key factor to select the bancassurance organizational model.
引文
1 数据来源于我国保险临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网址http://www.circ.gov.cn/
    2 叶远胜,王良圣:《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初探》,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5(3)、(4)。
    3 陈春光,郭琳:《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前提假设对新古典传统的拓展与修正》,齐鲁学刊,1996(5)。
    4 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山西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5 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21页。
    6 Berle and Means:"The Morden Coo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P355, New York:Commerce Clearing house, Inc,1932。
    7 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山西出版社,2006年版,第3-76页。
    8 Dolisa K. Flur, Bancassurance, The McKinsey Quarterly, No.3.1997.
    9 Swiss Re, Sigma:《Bancassurance Development in Asia》, July,2002.
    10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地区的金融监管》,业洲金融资本市场改革第四次圆桌会议,东京,2002年。
    11 陈竹音,黄瑞芬:《银行保险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11),第161-162页。
    12 Micheal D. White,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Bank Insurance, the National Underwriting Company,1998.
    13 孙祁祥,郑伟:《银保融通产生的背景、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财贸经济》,2001(5),第12页。
    14 Munich Re Group, Bancassurance in Pratice,2001.
    14 栾培强:《西方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其动因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0(8),第21页。
    15 张洪涛,苗力:《银行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 胡浩:《银行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5贝。
    18 郭琳:《银行保险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的启示》,《金融论坛》,2006(1),第56页。
    19 金铎,祝向文:《论银行保险的发展变迁与组织模式选择》,《上海金融》,2004(11)。
    20 胡浩:《银行保险》,中国金融出报社,2006年版,第19负。
    21 杨明辉,张翔燕:《金融控股公司实务操作》,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93-96页。
    22 王大用:《金融交叉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上海保险》,2004(1)。
    23 胡浩:《银行保险》,中国金融出报社,2006年版,第18页。
    24 伍山林:《企业性质解释:节约交易费用与利用社会生产力》,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41贝。
    25 科斯:《财产权利和制度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210页。
    26 Paige Fields, Donald R.Fraser, and James W. Kolari, "What's Different about Bancassurance? Evidence of Wealth Gains to Bank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Nov.2004.
    27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10页。
    28 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6页。
    29 柳新元:《制度安排的实施机制与制度安排的绩效》,《经济评论》,2002(4)。
    30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5-93页。
    31 D.菲尼:《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23-138页。
    32 程红:《制度变迁的周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6-85页。
    33 戴维斯与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71-273页。
    34 杨明辉、胡正强:《金融控股公司实务与操作》,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5页。
    33 Greif.A:“Cultural Beliefs and Organizations of Society:A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 Xociet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 vol,102,No.5,pp912-950.
    36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6页,
    37 吴宗友,张军:《制度研究在社会学中的分化与融合》,《学术界》,2011(6)。
    38 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39 林毅夫:《关十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比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94页。
    40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2-29页。
    41 齐默耳曼:《经济学前沿》,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163贝。
    4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43 戴维斯,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第270-273页。
    44 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1-133页。
    45 谢金、龙玲:《基于金融共理论的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关系研究》,《改革与开放》,2010(11)。
    46 李锋:《西方银保融通的发展及期其影响分析》,《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10)。
    47 刘宗华、邹新月:《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0)。
    48 郭琳:《银行保险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的启示》,《金融论坛》,2006(1)。
    49 郑伟,孙祁祥:《银保融通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趋势——兼论对中国的启示》,《财贸经济》,2001(5)。
    (?) 黄静:银行保险业务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51 王育新: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及发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52 栾培强:《西方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其影响分析》,《新金融》,2000(8)。
    53 栾培强:《西方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其动因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0(8)。
    54 孙健,刘铮:《从银行外部性角度谈银行保险的发展》,《保险研究》,2012(7)。
    55 Harold D.Skipper, Jr., International Risk and Insurance: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pproach, Irwin,1998.
    56 高涛:《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与共赢分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57 胡浩:《银行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第72-80页
    38 Paige Field, Donald R. Fraser,and James W. Kolari, “what's Different About Bancassurance? Evidence of Wealth Gains and Bank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Nov.2004.
    59 李俊飞:《银行保险发展模式及现阶段我国模式选择》,《中国保险》,2011(7)。
    60 Giles Benoist, Bancassurance:The New Challengers, 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Vol.27,No.3(July 2002) 295-303 at page 302-303.
    61 张旭、苏天敏:《银行保险模式比较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8)。
    62 程英杰:银行保险发展比较及我国未来发展对策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63 娄秋弟:《构建我国银行保险的战略联盟合作模式:找准价值创造点》,《保险研究》,2008(8)。
    64 孟龙,施强,张领伟:《困境与出路——银行保险专业化问题研究》,《保险研究》,2012(5)。
    65 尧金仁:《银行保险:一种新的金融制度安排》,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66 Swiss Re Life & Health Bancassurance-A Guide to Effective Development Executive Summary,2001, at page1.
    67 Swiss Re Life & Health Bancassurance-A Guide to Effective Development Executive Summary,2001,at page 74~ 79.
    68 Swiss Re Life & Health Bancassurance-A Guide to Effective Development Executive Summary,2001,at page81~ 83.
    69 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36页。
    70 伍山林:《企业性质解释:节约交易费用与利用社会生产力》,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0页。
    71 张广华:《银行保险制度研究及我国选择—基于金触功能观点》,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72 徐传语,郑贵廷:《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与金融改革策略透析》,《经济研究》,2002(10)。
    73 黄立强,高丝微:《产品复杂性、保险销售渠道与银保模式选择——一个交易成本分析视角》,《上海保险》,2012(3)。
    74 冯根福,韩钟伟:《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5(7)。
    75 武志伟,陈莹:《关系专用性投资、关系质量与合作绩效》,《预测》,2008(9)。
    76 沈友华:《我国企业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77 李俊飞:《银行保险发展模式及现阶段我国模式选择》,《中国保险》,2011(7)。
    78 张广华:银行保险制度研究及中国选择,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79 青木吕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80 张良华:《法国银行保险简介》,《保险研究》,2001(6)。
    81 杨丽红,《论国际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其借鉴》,《企业导报》,2011(12)。
    82 黄金财:《法国、意大利银行保险制度比较研究》,《中州学刊》,2002(3)。
    83 袁成,裴平:《欧洲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金融论坛》,2009(4)。
    84 涂东阳:《透视欧美银保发展逆集团化趋势》,《中国金融》,2011(16)。
    85 韩亚立:我国银行保险法律监管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86 栾培强:《西方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其动因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0(8)。
    87 宋明岷,朱旭东:《欧洲各国银行保险的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的意义》,《金融研究》,2000(11)。
    88 宋雪枫:《欧洲银行保险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10)。
    89 王媛媛:《基于合作博弈下的银行保险利益分配机制研究》,《南方金融》,2012(7)。
    90 吴洪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思考》,《南方金融》,2008(6)。
    91 文波:《对银行保险业务转型问题的思考》,《金融管理与研究》,2012(12)。
    92 宋丹:《混业经营时代银行保险发展的思考》,《上海保险》,2011(11)
    93 根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整理。
    94 刘降斌:《银行保险利益分配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财经论坛》,2010(6)。
    95 彭雪梅:《我国银行保险的比较研究及其模式设计》,《经济论坛》,2001(10)。
    96 陈文辉,李扬,魏华林:《银行保险—国际经验及中国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97 张青枝:《我国银行保险产品的现实困境及创新对策》,《中国市场》,2011(9)。
    98 王爱媛:《我国银行保险产品的现状、困境及发展对策》,《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99 薛梅:《银行保险“政策租”效应分析—扎堆、技术升级与经营绩效》,《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
    100 张青枝:《中国银行保险销售模式的困境与求解》,《宏观经济研究》,2012(2)。
    101 张自力:《从利益三方的得失看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之路》,《南方金融》,2007(7)。
    103 郑祎华:《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及监管》,《党政十部学刊》,2010(3)。
    104 王媛媛:《我国银行保险产品的现状、困境及发展对策》,《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05 闫正平:《投资型保险产品与替代性金融产品比较》,《中国保险》,2007(8)。
    106 Macneil,I.R. Economic Analysis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Its Shortfalls and the Need for a'rich classificatory apparatu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1981, Vol.75 No.6.
    107 吴韧强:《金融保险集团提高交叉销售的功效技巧》,《中国保险》,2009(2)。
    108 鞠齐:《银行保险的发展及经济学研究》,《商业研究》,2004(1)。
    109 吴斌:《对中国银保合作的分析与建议》,《保险研究》,2002(12)。
    110 张广华:银行保险制度研究及我国选择—基于金融功能观点,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Berle and Means:"The Morden Coo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P355, New York: Commerce Clearing house,Inc,1932。
    [2]Dolisa K. Flur, Bancassurance, The McKinsey Quarterly, No.3.1997.
    [3]Swiss Re,Sigma:《Bancassurance Development in Asia》, July,2002.
    [4]Micheal D.White,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Bank Insurance, the National Underwriting Company,1998.
    [5]Munich Re Group, Bancassurance in Pratice,2001.
    [6]Paige Fields, Donald R.Fraser, and James W. Kolari, "What's Different about Bancassurance? Evidence of Wealth Gains to Bank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Nov.2004.
    [7]Greif,A:"Cultural Beliefs and Organizations of Society:A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 Xociet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 vol,102,No.5,pp912-950.
    [8]Harold D.Skipper, Jr., International Risk and Insurance: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pproach, Irwin,1998.
    [9]Paige Field, Donald R. Fraser,and James W. Kolari,“what's Different About Bancassurance? Evidence of Wealth Gains and Bank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Nov.2004.
    [10]Giles Benoist, Bancassurance:The New Challengers, 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Vol.27,No.3(July 2002) 295-303 at page 302-303.
    [11]Macneil,I.R. Economic Analysis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Its Shortfalls and the Need for a'rich classificatory apparatu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1981, Vol.75 No.6.
    [12]Shaked A, Sutton J., Relaxing price competition through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Review of Economic Journal,1982.
    [13]Rubinstein A. Perfect equilibrium in a bargaining model Econometrica,1982,50: 97—109.
    [14]Hart O.,Tirole J.,1990.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Market Foreclosure.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Microeconomics.
    [15]Simon Croom,. Restructuring supply chains through information channel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Vol.21 No.4,2001.
    [16]C. Charles Okeahalam. Does Bancassurance Reduce the Price of Financial Service Products, J Finan Serv Res,2008(33).
    [17]Bank of Italy,2003. The Italian Financial System: Trends and Perspectives [C] Paper Prepared for the G-20 Project “Globalization:TheRole of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18]Morgan, E.,2003. European Bancassurance Review. Milliman Global Insurance,10.
    [19]"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Papers prepared by the joint Forum on Financial Conglomerates, February 1999.
    [20]North D. C. Robert P. Thomas, 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d:A New Economic Histro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
    [21]Kaplinsky R,2000, Spreading the Gains From Globalization: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Value Chain Analysis?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IDS Working Paper.
    [1]叶远胜,王良圣.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初探[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5,(3)
    [2]陈春光,郭琳.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前提假设对新古典传统的拓展与修正[J],齐鲁学刊,1996,(5)
    [3]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M],太原,山西出版社,2006.
    [4]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杨霞.股权融合下的中国银行保险新发展:理论与实证[J],保险研究,2011.(11)
    [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地区的金融监管[R],亚洲金融资本市场改革第四次圆桌会议,东京,2002。
    [7]陈竹音,黄瑞芬.银行保险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11)
    [8]孙祁祥、郑伟.银保融通产生的背景、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财贸经济,2001,(5)
    [9]栾培强.西方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其动因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0,(8)
    [10]张洪涛,苗力.银行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胡浩.银行保险[M],北京,中国金融出报社,2006.
    [12]郭琳.银行保险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论坛,2006,(1)
    [13]王金铎,祝向文.论银行保险的发展变迁与组织模式选择[J],上海金融,2004,(11)
    [14]李俊飞.银行保险发展模式及现阶段我国模式选择[J],上海保险,2011,(11)
    [15]杨明辉,张翔燕.金融控股公司实务操作[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16]王大用.金融交叉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J],上海保险,2004,(1)
    [17]杨霞:股权融合下的中国银行保险新发展:理论与实证[J],保险研究,2011,(11)
    [18]伍山林.企业性质解释:节约交易费用与利用社会生产力[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19]科斯.财产权利和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20]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1]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2]柳新元.制度安排的实施机制与制度安排的绩效[J],经济评论,2002,(4)
    [23]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4]D.菲尼.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5]程红.制度变迁的周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6]戴维斯,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7]孙健,刘铮.从银行外部性角度谈银行保险的发展[J],保险研究,2012,(7).
    [28]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29]孟龙,施强,张领伟.困境与出路——银行保险专业化问题研究[J],保险研究,2012,(5)
    [30]陈敏.银行保险售后服务探讨[J],西南金融,2010,(1)
    [31]林毅犬.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比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2]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33]齐默耳曼.经济学前沿[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3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5]杨立生.银行保险销售模式新探:基于保险代理公司制[J],经济研究导论,2010,(2).
    [36]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7]谢金,龙玲.基于金融共生理论的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的关系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1)
    [38]李锋.西方银保融通的发展及其影响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10).
    [39]刘宗华,邹新月.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 究,2004,(10)
    [40]郭琳.银行保险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论坛,2006,(1)
    [41]郑伟,孙祁祥.银保融通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趋势——兼论对中国的启示[J],财贸经济,2001,(5)
    [42]范云飞.论我国银行保险的风险及监管指引[J],中国保险,2010,(7)
    [43]王育新.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区竞争力评价及发展研究[D],大连工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44]栾培强.西方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其影响分析[J],新金融,2000,(8)。
    [45]邓志清.香港汇丰集团银行保险的经验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6,(9)
    [46]薛梅:银行竞争主体的塑造及银行保险的进一步演变趋势——银监会监管政策效应的经济学分析[J],保险研究,2011,(3)
    [47]高涛.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与共赢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8)
    [48]王向楠.中国人寿保险需求实证研究进展和评价[J],金融与经济,2012,(12).
    [49]王向楠,徐舒.人寿保险需求的结构性差异:保障和投资[J],《中国保险》,2011,(7)
    [50]张旭、苏天敏.银行保险模式比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8)
    [51]周波.人寿保险逆向选择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业,2012,(12)
    [52]娄秋弟.构建我国银行保险的战略联盟合作模式:找准价值创造点[J],保险研究,2008,(8)
    [53]尧金仁.银行保险:一种新的金融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54]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5]伍山林.企业性质解释:节约交易费用与利用社会生产力[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6]张广华.银行保险制度研究及我国选择—基于金融功能观点[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
    [57]徐传语,郑贵廷.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与金融改革策略透析[J],经济研究,2002,(10)
    [58]蒋丽君:基于范围经济的银行保险业务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12,(12).
    [59]冯根福,韩钟伟.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7)
    [60]武志伟,陈莹.关系专用性投资、关系质量与合作绩效[J],预测,2008,(9).
    [61]沈友华.我国企业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 2009.
    [62]杨明生.建设现代综合性金融保险企业[J],中国金融,2012,(19)
    [63]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64]张良华.法国银行保险简介[J],保险研究,2001,(6)
    [65]王向楠,张立明.样本构成、研究设计与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基于Meta回归的再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5).
    [66]黄金财.法国、意大利银行保险制度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02,(3)
    [67]袁成,裴平.欧洲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论坛,2009,(4).
    [68]涂东阳.透视欧美银保发展逆集团化趋势[J],中国金融,2011,(16)
    [69]叶松林.保险营销渠道团队管理研究[J],对外经贸,2012,(5)
    [70]宋明岷、朱旭东.欧洲各国银行保险的比较研究及对中国的意义[J],金融研究,2000,(11)
    [71]宋雪枫.欧洲银行保险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5,(10).
    [72]王鑫.我国商业保险保费收入与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3).
    [73]吴洪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8,(6).
    [74]廖海亚,游杰.中国人口结构转变下的保险发展[J],保险研究,2012,(3)
    [75]洪梅:黄华珍:我国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管控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国际经验视角[J],保险研究,2012,(11)
    [76]刘降斌.银行保险利益分配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J],财经论坛,2010,(6).
    [77]彭雪梅.我国银行保险的比较研究极其模式设计[J],经济论坛,2001,(10)
    [78]陈文辉,李扬,魏华林.银行保险—国际经验及中国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79]张青枝.我国银行保险产品的现实困境及创新对策[J],中国市场,2011,(9).
    [80]王媛媛.我国银行保险产品的现状、困境及发展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81]薛梅,银行保险“政策租”效应分析—扎堆、技术升级与经营绩效[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
    [82]张青枝.中国银行保险销售模式的困境与求解[J],宏观经济研究,2012,(2).
    [83]张自力.从利益三方的得失看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之路[J],南方金融,2007,(7)
    [84]沈蕾.保险公司治理模式创新研究——基于风险管控治理理论[J],保险研究,2012,(5)
    [85]聂尚君,陈磊.保险集团的综合经营及发展趋势问题探讨[J],保险研究,2011,(2)
    [86]闫正.投资型保险产品与替代性金融产品比较[J],中国保险,2007,(8)
    [87]吴韧强.金融保险集团提高交叉销售的功效技巧[J],中国保险,2009,(2)
    [88]鞠齐.银行保险的发展及经济学研究[J],商业研究,2004,(1)
    [89]吴斌.对中国银保合作的分析与建议[J],保险研究,2002,(12)
    [90]邹红,刘本定,罗彦杰.中国保险需求地区差距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1,(6)
    [91]王金铎,祝向文.论银行保险的发展变迁与组织模式选择[J],上海保险,2004,(11).
    [92]吴韧强.国外寿险领域银行保险的发展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8).
    [93]郭金龙,石晓军,郑海涛.我国的银行保险战略视角及其创新[J],国际金融研究,2007,(8).
    [94]邹玲,郭旭红.银邮保险销售规制-博弈论的视角[J],金融与经济,2010,(3).
    [95]赵旭.关于我国保险公司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3,(4).
    [96]孟昭亿.人寿保险多元化行销渠道及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97]高洪民,朱军.国际银行保险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05,(2)
    [98]卫新江.银行保险-基于国际经验的考察[J],国际金融研究,2005,(4)
    [99]张自力.从利益三方的得失看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之路[J],南方金融,2007,(7)
    [100]降彩石.银保业务的发展及其创新[J],中国金融,2009,(16)
    [101]张运峰,陈顷.浅析中国寿险营销渠道[J],上海保险,2004,(9)
    [102]崔勇.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制度因素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10,(4)
    [103]魏华林,龙梦洁.银保合作的效率损失研究[J],保险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