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课件:推进区域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的新手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笔者所在中学,原是一所区内中下水平的中学,自2001年起,便组织优秀教师从优势学科入手,逐步有序大面积开发使用学科电子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校内班级间教学成绩迅速实现了均衡,校内整体教学成绩也迅速上升到区内中上水平。此后不久这种开发使用电子课件模式在Z区得以推广,更多的学校加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范围内各校教学质量的均衡。随着传统强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受委托对薄弱学校进行全面管理这种形式的出现,电子课件的开发使用更是随之实现了跨区的传递,并且,从实际反馈情况看,这种模式有效提高了被委托管理学校的教学成绩。据报道,如今有更多的区更多的学校加入开发使用电子课件的行列。
     教学质量在校内班级间的均衡、在区内校际间的均衡、乃至跨区域的均衡,以上这些现象便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我国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去推动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客观因素,以及各层面管理者主观意识等原因,目前各种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手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缺失,特别是师资的均衡困难重重,还需要更为有效的手段去弥补。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目前或今后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和难点将是由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转向教育教学质量的公平,或者说将由硬件设施等办学条件的公平转向教师等优质软件教育资源的公平上。家长无疑是更为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的。而电子课件的开发使用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它在推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均衡方面的潜力和作用。作为优秀教师群体先进经验载体的学科电子课件,它的流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优秀师资的流动。因此笔者着手考虑,以电子课件的开发使用作为一种新的有效的均衡手段去推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以上所言便是我以此为论文研究专题的原因和背景。它们也就成了我绪论——“基础教育均衡化政策执行手段及其效果的述评”部分所重点阐述的内容。
     在论文第一章中,翔实地展现了电子课件均衡化效用的积极因素。它们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有不同程度提高”、“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均衡发展”、“各级教育教研部门产生了积极的变化”以及“有利于为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提供和谐氛围”四大方面。正是这四大方面,或直接或间接证明了电子课件的交流是均衡的手段,保障了区域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论文的第二章,展现电子课件作为均衡手段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电子课件本身存在问题”“给教师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参与教师及参与学校各有顾虑”“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等五大方面。这些问题客观上阻碍了电子课件均衡化效用更大程度的发挥,必须加以克服解决。
     论文第三章,重在揭示第二章所展现问题存在的原因。这些原因主观上是思想上尚未达成统一,并由此带来组织上不够力度、管理理念和评价体系未能有效跟进。同时,电子课件质量参差不齐,电子课件的效用在使用中未能得到最大化体现,以及电子课件的版权和使用权不清晰,这些也是影响电子课件“均衡化效用”发挥的原因所在。
     论文第四章,重点是针对第三章所揭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有效的解决方法及建议。这些建议包括统一思想转变职能协调行动、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完善相关配套建设、进一步提高电子课件的质量和使用效果、明确电子课件的版权、放宽电子课件使用权,以及积极探索更大区域范围内联手合作开发使用电子课件的途径等。这些问题有些是理论上的可行性探讨,有些则是小范围成功经验。
The middle school the author works in implemented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rough regularly developing discipline e- teaching-material on large scale and obtained remarkable result since 2001. Hereafter, the implementing e-teaching-material model has been put into practice in Z area, and many other schools were involved, all these actions improve school teaching quality balances in the same area on certain degree. With the appearance of mandatory management, e-teaching-material implementing has been transmitted in different areas, and in feedback, the style improves teaching achievement of the mandated school effectively. It is said that more and more schools of different areas are implementing e-teaching-material.
     The Phenomenon reminds me of the most popular education topic- the issu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balance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ad put lots of policies into effect to improve elementary education balance development among areas from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local government, and obtained great achievements. Because of history, region, economy factors and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of administrators, there are mangy wrongs with the methods of impelling elementary education balance development, and lots of effective methods should be carried ou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of education investment, the vital issu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balance development is transferred from fair of education resources disposition to fair of teaching quality, or from fair of hardware facility to fair of high quality software education resources. It's no doubt that the students' parents will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eaching quality. The e-teaching-material plays vital role i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on certain degree. So the author began to think whether the e-teaching-material implementation is regarded a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impel teaching quality balance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Above are the reasons and backgrounds that the author's thesis researched, and the key contents of the foreword.
     I analyzed in detail the positive factors, negative factors and reason that caused to negative factors, which balanced effectiveness reflected, by makig full use of interview, cases, survey, literature, and proposed some advice on how to display balanced effectiveness of e-teaching-material. This is the core part of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 shows fully and accurately the positive function on balanced effectiveness of e-teaching-material. These functions mainly manifest on improving teaching results, accelerating balanc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profession, producing positive change t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providing harmonious atmosphere for balanc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All of these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promote the balanc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The second chapter refers to negative factors of balanced methods. The problems mainly exist in the self-problem of e-teaching-material, negative effectiveness on teachers, some worries of teachers and schools, negative effectiveness on students. These problems delays e-teaching-material to display much balanced effectiveness, and must be overcome.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reveals the reasons that caused to negative factors. Non-unified thoughts are the subjective reasons, and bring to unharmonious organization, non-effective management ideas and Appraisal system. There are many other reasons that influence e-teaching-material playing the role of balance effectiveness, for example, the quality of e-teaching-material, effectiveness of e- teaching-material, the copyright and right of use of e-teaching-material.
     The forth chapter proposes some effective advice on how to improve balance effectiveness of e-teaching-material. The advice includes unifying thoughts changes, increasing investment, building relative constru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e teaching material, making clear copyright of e-teaching-material, widening the use of e teaching materal, positively exploring and cooperating in developing of implementing e-teaching-material. Some of the issues are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theory and others are helpful experience in certain areas.
引文
3 《上海教育》2003年9A第5页。
    4 《上海教育》2004年12A第24页。
    5 《解读2007年预算草案》:《文汇报》2007年3月7日两会专刊。
    6 《国家将适时考虑推进城市义务教育免费工作》:《文汇报》2007年3月8日头版。
    7 详情可见王辛:《上海市“加强初中建设工程”胜利竣工》,张伟江:《永载史册的“民心工程”》,《上海教育》2006年01B第11-12页。
    8 《上海教育》2007年05B第5页。
    9 《西安选派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任教经历与职称评定和晋升挂钩》:《中国青年报》2007年3月29日第6版。
    10 沈祖芸:《教师教育:在硬制度与软文化中行进》,《上海教育》2007年01A第8页。
    11 沈祖芸:《起点公平:政府义不容辞之责—看上海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动态均衡》,《上海教育》2007年05A第18页。
    12 参见《城区名校“托管”农村学校》,《文汇报》2007年7月4日头版。
    13 苏军:《今年上海将10%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平分至各初中——“名额分配”为择校热降温》,《文汇报》2007年3月3日头版。
    14 参见《文汇报》2007年3月7日 两会专刊第五版《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华东师大大幅增加西部招生名额》等文。
    15 《聚焦:教育券》:《上海教育》2003年01A第2页。
    16 瞿玉杰:《“教师轮换制”不适合中国国情》,《解放日报》2003年8月13日第12版。
    17 罗阳佳:《救治农村师资“贫血症”》,《上海教育》2006年12B第19页。
    18 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1999教育科学出版社,第68页。
    19 摘自《南方周末》2005年12月1日第8版。
    20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郭丹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思考》。
    21 《琢磨“好课”六年“攻坚”——上海市Z区实践“二期课改”先进教育理念精彩回放》:《文汇报》“教育专题”栏2006年12月14日第12版。
    22 上海市P区社发局第一教育署中教科科长杨华:《成功的机缘只眷顾有准备的渴望成功的人们》,《成功教育研究》2006/B第3页,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主办。
    23 赵敏霞:《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比较研究》《现代教育报》,也可参见人教网——http://www.pep.com.cn:82/200406/ca522572.htm
    24 毛伟宾:《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理论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0期。
    25 苏军,焦苇:《申城400所农村中小学年内完成信息化建设》,《文汇报》2007年6月5日头版。
    26 龙勇:《电子课件的开发》,《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8卷第3期。
    27 张殿军,苏软峰:《浅谈多媒体电子课件的制作》,《中国电力教育》2005年教育研究及管理论丛专刊。
    28 郑金州,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方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第189页。
    29 作者注:“四网”是指校园网、英特网、闭路电视、凤凰卫视,“四机”是指电脑、电视、实物展示议、投影仪。
    30 《创建初中数学教与学电子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腾飞从这里起步——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成果汇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第163页。
    31 全文详见《成功教育研究》2006/B第11页,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主办。
    34 此访谈为节选,鉴于被访者的身份及访谈内容的全面性及深刻性,本访谈颇有价值,访淡全文可参阅附录5
    35 也可登陆heep//www.shmec.gov.cn/index.php查看最新调查结果。
    36 此访谈根据需要加以了取舍,访谈实录全文可以参阅论文附录4。
    1.《衡山夜话——50教育问题纵横谈》/金忠明,葛大汇,唐安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2.《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澳]欧文E休斯;彭和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评价学》/陈玉锟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瞿保奎主编、吕达副主编
    4.《信息技术与中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杨泰山主编.-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中国教育学会素质教育研究丛书)
    5.《现代学校建设》/顾平龙主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
    6.《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钟启泉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教育公平论》/华桦 蒋瑾著,陈永明主编.-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8
    8.《2006年:中国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教育蓝皮书)/杨东平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
    9.《腾飞从这里起步: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校成果汇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6
    10.《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吴志宏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11.《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美)诺顿(Norton,P.),(美)维贝格(Winburg,K.)著:吴洪健,倪男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7
    12.窦文章,房淑云:《区域教育发展类型及模式研究》,《中国区域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13.刘复兴:《教育政策与价值冲突》,《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3),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版
    14.朱永新,许庆豫:《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4),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国家教育督导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国家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200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状况》……
    1.周慰等:《走向均衡——闵行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纪实》,《上海教育》2003年10B
    2.陈效民:《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上海教育》2003年10B
    3.葛大汇:《我对教师评价中“奖惩性”“发展性”之说的看法》,《上海教育》2004年9A
    4.华丹,于志涛:《开拓教育信息化新时代》,《上海教育》2006年06A
    5.蒙有华:《基础教育师资均衡亮点扫描》,《上海教育》2006年12A
    6.罗阳佳:《成功“配对”始于契合需求——上海探索城郊高中结对之路》,《上海教育》2006年12A
    7.罗阳佳:《救治农村师资“贫血症”》,《上海教育》2006年12B
    8.沈祖芸:《教师教育:在硬制度与软文化中行进》,《上海教育》2007年01A
    9.沈祖芸:《起点公平:政府义不容辞之责—看上海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动态均衡》,《上海教育》2007年05A
    10.王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10期
    11.葛大汇:《对“校本教师培训”的再评价》,《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5期
    12.尹玉玲:《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及启示》,《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12期
    13.叶玉华:《教育均衡化的国际比较与政策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14.范国睿:《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15.袁振国:《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16.曲绍卫,陈东生:《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探究》,《教育研究》2005年第11期
    17.郭丹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性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4,5合期
    18.李峰亮:《政府有义务对义务教育资源进行均衡化》,《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12期
    19.肖远军:《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构想》,《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5期
    20.葛大汇:《对教师评价中的权力与人性的认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1期
    21.杨昌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及其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8期
    22.杨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11期
    23.周洪宇:《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重要的内容、基础和实现途径》,《人民教育》2005年第7期
    24.赵连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策略》,《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第12期
    25.孙启林,孔楷:《全球化视域下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
    26.汪巫:《教师定期轮换教育制度—促进校际师资均衡发展的一种思路》,《中国教师》2006年第2期
    27.毛伟宾:《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理论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0期
    28.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9.张志勇:《教育的区域差距与政策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0.刘泽云:《政府如何为农村义务教育买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
    31.袁玲俊:《对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性思考》,《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32.刘志军《试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建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0卷第2期2002年6月
    33.郝保文:《论教学质量的结构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三期1994年
    34.龙勇:《电子课件的开发》,《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8卷第3期
    35.张殿军,苏软峰:《浅谈多媒体电子课件的制作》,《中国电力教育》2005年教育研究及管理论丛专刊
    36.杨华:《成功的机缘只眷顾有准备的渴望成功的人们》,《成功教育研究》2006/B)。
    37.董国忠:《以项目为抓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成功教育研究》2006/B
    38.张定强:《数学技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电化教育研究》2003(3)
    39.孙名符,刘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若干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总第141期)
    40.李芒:《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的若干教学问题》,《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年第7期
    41.David W.Breneman:《The University of Phoenix:Poster Child of For-Profit Higher Education》
    42.James Lynch,Celia Modgil,Sohan Modgil:《Equity and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for Development》,The Bath Press,1997.
    1.《琢磨“好课”六年“攻坚”——上海市闸北区实践“二期课改”先进教育理念精彩回放》,《文汇报》2006年12月14日“教育专题”栏
    2.苏军:《今年上海将10%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平分至各初中——“名额分配”为择校热降温》,《文汇报》2007年3月3日头版
    3.姜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华东师大大幅增加西部招生名额》,《文汇报》2007年3月7日两会专刊
    4.《解读2007年预算草案》,《文汇报》2007年3月7日两会专刊
    5.《国家将适时考虑推进城市义务教育免费工作》,《文汇报》2007年3月8日头版
    6.《走向教育公平的足迹》:2007年3月8日《文汇报》两会专刊
    7.苏军,焦苇:《申城400所农村中小学年内完成信息化建设》,《文汇报》2007年6月5日
    8.苏军,焦苇:《城区名校“托管”农村学校——提高郊区19所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文汇报》2007年7月4日
    9.瞿玉杰:《“教师轮换制”不适合中国国情》,《解放日报》2003年8月13日
    10.王晋堂:《优质教育资源有限,诱惑无限》,《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7日
    11.吴晓茅:《不堪重负的“择校黑锅”》,《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7日
    12.王一军:《择校是发展中的“合理”》,《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7日
    13.许杰:《教育不均衡,用数据说话》,《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15日第3版
    14.杨银付:《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体制创新》,《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5号第7版
    15.《我国首次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表明我国义务教育正向均衡发展迈进》,《中国教育报》2006年2月24日第1版
    16.王友文,续梅:《教育部六举措促进城镇教师下乡》,《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8日第1版
    17.许志峰:《中央财政预拨92亿元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48亿名中小学生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政策》,《人民日报》2007年1月31日
    18.《义务教育发展严重失衡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加大》,《中国青年报》2005年8月19日
    19.《西安选派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任教经历与职称评定和晋升挂钩》:《中国青年报》2007年3月29日
    20.柴会群:《铜陵奇迹:一个无需择校的城市》,《南方周末》2005年12月1日
    21.笑蜀:《为什么教育难以成为公共品?———张路雄、杨鹏访谈录》,《南方周末》2007年2月15日
    22.赵敏霞:《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比较研究》,《现代教育报》,也可参见人教网——http://www.pep.com.cn;82/200406/ca522572.htm
    2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沈晓明:《上海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2007年4月17日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30028.htm……
    1.姜爱军:《浦东新区基础教育均衡化措施实效性的调查研究》,2005年度华东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塑东芳副教授指导
    2.李志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以“区域”的视角分析》,2006年度华东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唐宗清副教授指导
    3.陈算荣:《优化备课质量分析报告制度的实践研究——对上海市M区X校的个案研究》,2006年度华东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胡东芳副教授指导
    4.曹大宏:《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问题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2006年度华东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葛大汇副教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