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以来,网络信息传递与舆情表达就一直与之如影随形。近年来,随着各种网络新业务的普及和公民参与意识的加强,网民言论之活跃和网络情绪之亢奋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晴雨表和放大器。但是,对于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如网络舆情产生和发展究竟是受到何种因素或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或条件相互之间又有何种逻辑关系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对于网络舆情行为能否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意义,现有的研究尚很难对此给出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回答。本研究从中国现实社会环境和网络舆情实际状况出发,综合运用传播学实证与反思,宏观与微观,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基本研究思维,以解释社会集群行为发生条件的加值理论作为贯穿全文的基本理论基础,对网络媒介环境、社会结构压力、网民心理、触发事件、有效动员、社会控制等六大影响要素进行深入探究,全面揭示网络舆情生发过程中的多层次因素及其内在的演化机理和规律。本研究将分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概念释义、文献综述等基础性研究,第二部分为理论考证、逻辑推理及实证研究,第三部分为总结、思考与启示。第一部分,笔者将综合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的视角,梳理有关网络舆情研究的文章著述,回顾网络舆情研究的发展历程,以期将网络舆情影响因素置入一个比较明确的意义背景和范围下进行考察。第二部分是本文重点,分别在“共时”和“历时”角度下展开研究。前者以6大因素作为分析对象进行理论推演和案例分析,揭示它们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总体特征及其对网络舆情的作用变化机制;后者将上述影响因素放入具体事件的舆情生成演变过程中,按照其在不同时段的交织作用及自身的发展演变两种纵横交错的不同研究脉络,探究其具体的特征作用在动态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及内在机制。第三部分,在上述基础上建构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模型,并结合实际研究情况,对本研究的学术意义、社会价值及启示等展开简要论述,对网络舆情研究较为关注且颇有争议的几个论题进行辩证思考,以进一步升华本研究的主题成果。
Transform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public opinion have been advancing with the Internet since China interconnected with it in the1990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opularity of various new network businesse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citizens'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netizens' remarks and the network emotional excitement have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level, and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a barometer and amplifier of varieties of social phenomena and problems.
     However, as to some of the basic issues, such as the infecting factors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ors or conditions, and the issue whether the mechanism of them has the univers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behaviors of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find comprehensive and clear answers to them.
     Starting from the real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and with the integrated use of basic research thinking of empiric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and reflection, macro and micro, and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Value-added Theory throughout the text, which explains the social cluster behavior, this study tries to make an in-depth inquiry of the six grand factors of network media environment, the pressure o f social structure, netizen psychology, trigger events, effectiv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thus to reveal the multi-level factors and their internal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laws in the germinal process of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This study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basic inquiry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cepts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second part is theoretical research, logical reasoning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he third part is the summary of thinking and enlightenment. In the first part, the author will tease out the works on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and review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from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s of sociology, psychology, management and political science, attempting to place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 a clearer setting and scope where it can be investigated overall.
     The second part is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which is to be studied from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The former will exert theory deduction and case analysis to the six grand factors to reveal their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its role changing mechanism on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he latter will explore the specific rol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volution of a dynamic process and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above-mentioned factors set into specific events of public opin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intertwined role at different times and crisscrossing contexts during their own development evolution process.
     The third part is to construct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and the model of its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bove-stated theory, and to briefly discuss the academic significance and social values and enlightenmen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research. It is also to carry on dialectical thinking about several controversial topics closely concerned about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thus to attain further distillation of the theme achievement of this research.
引文
1[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69页
    2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3曼威·卡斯特、陈韬文等:《“学术对谈”:中国、传播网络与社会:对话曼威·卡斯特(Manuel castells)》,《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1期
    1[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1-23页
    3参见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
    1郭志蓉:《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2许鑫等:《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3期
    1参见王国华等:《解码网络舆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许鑫等:《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和展汪》,《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3期
    2郭志蓉:《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4-80页
    4程慧:《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理论月刊》,2008年第4期
    1李彪:《舆情:山雨欲来—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177页
    2刘娜:《论网媒对公共情绪的化解》,《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期
    3刘行芳:《社会情绪的网络扩散及其应对》《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2期上半月
    1陶晓华、高健:《政工园地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引导策略》,《南方论刊》,2009年第5期
    2张大勇、景东:《社区网络舆论扩散与汇聚动因分析》,《当代传播》,2012年第1期
    3张宁:《网络舆论暴力的社会学因素与后果分析——兼议对林嘉祥事件的理性思考》,《新闻知识》,2010年第8期
    4聂亮:《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因素与对策》,《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6期
    1范桂香:《我国国络舆论引导的制约因素及对策选择》,《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第7期
    2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3耿彦君;秦双锁;曹一伟:《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引导策略》,《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4期
    4李勇、张旭:《浅析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因素》,《新闻世界》,2012年第1期
    5朱恒民;李青;洪小娟:《网络舆论生成危机的诱发因素》,《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6任洪涛:《文化因素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新闻世界》,2010年第7期
    1肖剑:《网络民意形成的心理动因分析》,《理论观察》,2011年第3期
    2刘冰:《从网民心理因素看网络非理性舆论的调控》,《新闻知识》,2006年第11期
    3余秀才:《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以唐骏“学历门”事件为例》,《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邓亭尚:《网络舆论中的网民心理与网络舆论引导》,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6余秀才:《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7李喜华:《网络事件的心理学分析》,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王晓磊:《网络舆情主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2丁菊玲;勒中坚:《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形成因素分析》,《情报杂志》,2011年第2期
    3刘永、许烨婧:《影响网络舆情信息质量的语言文字应用因素分析》,《创新科技》,2012年第3期
    4田艳玲、徐学峰、马晓兰、张建红:《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分析》,《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刘毅:《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 Ampofo, L (Ampofo, Lawrence),TRUST, CONFIDENCE, AND CREDIBILITY Citizen responses on Twitter to opinion polls during the 2010 UK General Electi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Vol. 14/6(2011) P.850-871.
    Wojcieszak, ME (Wojcieszak, Magdalena E.), Deliberative and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Ideological Strength and the Processes Leading from Deliberation to Political Eng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Vol.22/2(SUM 2010), P.154-180.
    Zhou, Yushu;Pinkleton, Bruce E, Modeling the Effects of Political Information Source Use and Online Expression on Young Adults' Political Efficacy,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Vol.15/6(2012), P813-830.
    Eveland, WP (Eveland, William P., Jr.), Beyond Deliberation:New Directions for the Study of Informal Political Conversation from a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61/6, P.1082-1106.
    Signorini, A (Signorini, Alessio), The Use of Twitter to Track Levels of Disease Activity and Public Concern in the US during the Influenza A H1N1 Pandemic, PLOS ONE,Vol.6(MAY 2011), P.5.
    Thelwall, M (Thelwall,Mike), Data Mining Emotion in Social Network Communication:Gender Differences in MySpa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61/1(JAN 2010), P.190-199.
    1杜骏飞、魏娟的《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师曾志,杨伯淑:《近年来我国网络媒介事件中公民性的体现与意义》,北京论坛会议论文集,2007年
    3口语传播组:《群体性事件中的抗争性话语分析》,中华传播学会年会2012年论文,http://140.119.187.23/conference/abstracts.asp?C_ID=4
    4邓希泉:《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
    5李婷玉:《网络集体行动发生机制的探索性研究——以2008年网络事件为例》,《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6曹英:《群体性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流程、节点与心理接受机制》,《河南社会学科》,2009年第1期
    7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见邱林川、陈韬文主编:《新媒体事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1Mann, C.& Stewart, F.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A Handbook for Researching Online.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0
    2 Markham, A. N. Life Online: research Real Experience in Virtual Space, Rowman Altamira,1998
    1 [美]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6页
    2[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0页
    1转引自中宣部舆情信息局编著:《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2转引自傅国春:《从网络流行语看舆情之嬗变》,《新闻知识》,2012年第2期
    3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2王国华:《解码网络舆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3高承实、陈越、荣星、邬江兴:《网络舆情几个基本闻题的探讨》,《情报杂志》,2011年11月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3詹绪武:《公共情绪与大众传媒的宣导机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期
    1高承实、陈越、荣星、邬江兴:《网络舆情几个基本闻题的探讨》,《情报杂志》,2011年11月
    2张淑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6页
    3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162页
    1高承实、陈越、荣星、邬江兴:《网络舆情几个基本闻题的探讨》,《情报杂志》,2011年11月
    1华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模式与类型分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11月
    2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参见王国华等:《解码网络舆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103页
    1参见曾庆香、李蔚:《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7页
    2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0页
    3冯建华、周林刚:《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四种取向》,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2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下册,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6-567页;转引自宋宝安:《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
    3巴克:《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页;转引自宋宝安:《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
    4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5参见曾庆香、李蔚:《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6覃爱玲:《散步是为了避免暴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专访》,《南方周末》,2009年1月14日
    1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7期
    2乐国安、薛婷、陈浩:《网络集群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框架初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3李金龙、黄峤:《挑战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下的政府信息管理》,《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
    4曾庆香、李蔚:《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1汤志伟、陈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诱发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2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2@作业本:新浪微博,转发(23028)、评论(5700),2011-7-3117:05
    1参见[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51页
    1参见[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综合[加]哈罗德·英尼斯著,何道宽译:《帝国与传播》,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邵培仁、杨丽萍:《论媒介距离的传播特质及其现象和成因》,《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7期
    3参见本文1.1.2注释
    3[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71页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2月31日
    2转引自郑中玉:《时空框架变迁及电脑网络对语言行为的形塑》,《学术交流》,2003年第11期
    3麦克卢汉和鲍德里亚等指出,世界正经历“内爆”(内向的爆炸),真实已成为过去,媒介制造了一种“仿像文化”,仿像与现实出现反转,假的比真实还真实,形成一个“超真实”的社会,使社会出现了“再现的危机”。参见习文:《后现代社会的“仿像”与“内爆”》,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参见[美]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 2005年第2期
    1南方:《社会学家孙立平认为与其划分社会阶层不如研究利益群体》,《南方论从》,2008年第2期
    1郭奔胜:《寻良策化解风险》,《瞭望》,2010年第3期
    2韩运荣、黄田园:《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页
    3亚当·库珀:《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版第642页: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88页,均转引自杨玉芹:《浅析相对剥夺感心理》,《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1期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1 Couldry, N. &Curran, J (eds).Contesting Media Power. Lanham:Rowman and Littlefield,2003
    2吴飞:《公共传播研究的社会价值与学术意义探析》,《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3朱清河:《社会转型期网络舆情的正向选择——从上海“钓鱼执法”事件谈起》,《当代传播》,2010年第4期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2杜骏飞:《中国中产阶层的传播学特征——基于五大城市社会调查的跨学科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3期
    3参见本文2.3对作为分析对象的6大因的说明
    1参见沈德立:《情绪的动力源泉及其表现形式》,《天津师大学报》,1988年第2期
    2转引自张谦:《论新兴电子媒体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4月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页
    2李永健:《大众传播心理通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0页
    1转引自李洪佳、邓金艳:《网络空间政府危机管理及应对措施才智》,《才智》,2009年第32期
    1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3页
    2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1-223页
    3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4页
    4徐祥运、刘杰:《社会学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6页
    1[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版第654-655页
    Bogad, W., Simmel in Cyberspace:Strangeness and Distance in Postmodern Communications, Space and Culture,2000,P.28.
    1王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效果理论探索》,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F的实证研究》,《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
    1 See Price, V. Public Opinion.Newbury Park, 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92,p.27
    2焦德武:《试论网络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9页
    4[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1页
    1[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1页
    2[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1页
    1乐媛、杨伯溆:《网络极化现象研究——基于四个中文BBS论坛的内容分析》,《青年研究》,2010年第2期
    2[[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5页
    1[美]科塞著,孙利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2转引自焦璐:《价值累加理论——集体行功的一种叙事框架》,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251页
    2张璨琳:《“中等收入陷进”的综述》,《企业导报》,2011年第16期
    1十大心愿依次后6个为:6.企业家不再忙着移民:7.‘裸官’不再增多:8.股市从圈钱机器变成价值创造场所:9.人民不再‘拼爹’,机会公平;10.对公权力的约束取得显著进展”,参见丁曦林:《呼唤春天,思考春天》,《新民周刊》,2013年1月
    2[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版第125页
    3转引自张淑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和权力的对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页
    2蒋斌、周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光明日报,2007年2月13日
    2李岩、李东晓:《道德话语的生产性力量及中国式“人肉搜索”的勃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
    3转引自汪斌锋、王秋艳:《意识形态的“淡化”与文化认同的兴起》,《青年文学家》,2009年16期
    1张宽裕、丁振国:《论网络意识形态及其特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第2期
    2赵启正:《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3278733.html,2005年3月29日
    3环球网:《美国务卿希拉里就开放互联网发表演讲点名指责中国》,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02/1506287.html,2011年2月
    4乐媛、杨伯溆:《网络极化现象研究——基于四个中文BBS论坛的内容分析》,《青年研究》,2010年第2期
    1吴飞:《新闻场与社团组织的权力冲突与对话》,《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2See James W. Dearing, Everett M. Rogers,Agenda Setting,Sage Publications Inc,1996
    1转引自刘海龙:《议程设置理论与后大众媒体时代的民意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4期
    2转引自宛恬伊:《虚拟社会的集群行为:基于四个网络事件的分析》,《青年研究》,2010年第4期
    3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1 See Paul Felix Lazarsfeld, Bernard Berelson, Hazel Gaudet,The People's Choice: How the Voter Makes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8
    See Everett M. Rogers,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Free Press,2003
    3转引自丁汉青、王亚萍:《SNS网络空间中意见领袖特征之分析—以豆瓣网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3期
    2转引自丁汉青、王亚萍:《SNS网络空间中意见领袖特征之分析-以豆瓣网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第3期
    3转引自胡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意见领袖?》,《新闻记者》,2012年第9期
    1 Gilmor, D. 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ebastopol, California:O' Reilly,2004
    1李彪使用King & Summer及Childers设计的意见领袖量表和李克特量表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微博意见领袖群体的主观人格量表平均分为81.1,远高于平均分63的结果,参见《微博意见领袖群体“肖像素描”——以40个微博事件中的意见领袖为例》,《新闻记者》,2012年第9期
    1转引自胡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意见领袖?》,《新闻记者》,2012年第9期
    1曾庆香、李蔚,《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1页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
    3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1转引自黄楠:《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的变异与危机管理》,复口.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晋晓兵、杨芳芳:《网络时代的新闻把关一兼议博客、播客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新闻实践》,2006年第2期
    1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页
    2参见张淑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与权力的对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6贝
    3张蓉、赵新利:《两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论博客现象对“把关人”理论的挑战》,2005年12月
    1[美]巴克:《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8页
    2[美]R.H.特纳:《集群行为》,载R.法里斯主编《现代社会学手册》,1964年英文版第382—425页
    3参见[美]曼瑟尔·奥尔森.:《集群行为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1页
    1Tilly,Charles.,Contentious Conversation,Social Research Vol.65,1998/3,P.491-510.
    1[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1参见李永健:《大众传播心理通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194页
    2[美]L·科塞著、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1“共识”指一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想
    2参见本文3.3.3内容
    3T. Gitlin,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Ambiguities of Information, Notes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Fugitive Communities, Oslo University Press,1996
    4Van Dijk, J. The Network Society:Social Aspects of New Media.2nd ed. London:Sage,2006. P.173.
    1吴飞:《平衡与妥协——西方传媒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2王雅奇:《网络民意中的情绪与理性》,《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
    3情绪与情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参见本文2.1.2),因本节主要讲述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区别对此影响不大,故此一并论述。
    4Calhoun, Craig. "Introduction: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MIT Press,1992. P1-48
    5[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著,刘北成译:《精英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转引自吴飞:《新闻场与社团组织的权力冲突与对话》,《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2[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著,刘北成译:《精英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3See Frank,Robert,Passions Within Reason:The Strategic Role of the Emotions,New York: Norton,1988
    1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8贝
    2[美]科塞著,孙立平等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3转引自韩志明:《利益表达、资源动员与议程设置》,《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2期
    4参见本文5.2.1
    1网络舆情行为的分类参见本文2.1.3
    2参见魏娟:《网络集群的规律与政府应对策略研究》,《东南传播》,2010年第9期
    1吴飞:《平衡与妥协一西方传媒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297页
    1廖俊玉:《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学生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的缺失与构建》,《考试周刊》,2010年第34期
    2Jurgen Harbermas: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Beacon Press(1979),Boston P3
    1转引自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2页
    1[美]赖特·米尔斯著,陈强等译:《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页
    1、[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美]巴克:《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4、[荷]梵·迪克著,曾庆香译:《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5、高红玲主编:《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
    6、[美]古斯塔夫·勒庞著,戴光年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8、[加]哈罗德·英尼斯著,何道宽译:《帝国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韩运荣、黄田园:《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何威:《网众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美]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华夏出版社,2007年
    13、蒋淑媛:《网络媒介社会功能论》,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
    14、[美]凯斯·桑斯坦著,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美]科塞著,孙利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6、[美]赖特·米尔斯著,陈强等译:《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1年版
    17、李彪:《舆情:山雨欲来—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18、李杰:《东方智慧与符号消费》,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李岩:《传播与文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20、李永健:《大众传播心理通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李未柠、窦含章主编:《微时代危处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版
    22、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3、[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郭镇之、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4、[美]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25、[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6、[美]曼瑟尔·奥尔森.:《集群行为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7、[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28、[美]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邱林川、陈韬文主编:《新媒体事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0、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1、邵培仁:《媒介舆论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2、[美]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第9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谭昆智主编:《传媒的宣导抚慰功能》,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4、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5、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6、王国华:《解码网络舆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7、[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著,刘北成译:《精英的兴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8、吴飞:《平衡与妥协——西方传媒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吴飞、王学成:《传媒·文化·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0、谢耘耕:《新媒体与社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1、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42、许静:《舆论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3、徐祥运、刘杰:《社会学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4、[美]伊莱休·卡茨等著;常江译:《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5、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46、张淑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与权力的对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7、张春华:《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48、中宣部舆情信息局编著:《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49、曾庆香、李蔚:《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
    50、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1、艾利艾咨询:《2012年上半年网络舆情报告》,2012年7月
    52、李春玲、陈光金:《当代中国的十大社会阶层》,《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
    53、人民网舆情监察室:《2012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2012年12月
    54、尹韵公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
    55、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5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年1月
    57、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2013年1月
    58、邓亭尚:《网络舆论中的网民心理与网络舆论引导》,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59、程慧:《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60、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61、郭志蓉:《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发展与现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62、黄楠:《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的变异与危机管理》,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63、李喜华:《网络事件的心理学分析》,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64、刘毅:《网络舆情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65、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66、王晓磊:《网络舆情主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67、余秀才:《网络舆论传播的行为与动因》,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68、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69、鲍立泉:《论网络对媒介时空偏向的平衡补救》, 紫金网:http://www.zijin.net/news/netmedia/2008-1-11/n0811178FDDHB36C5CID32G.shtml2008年1月
    70、蔡元慧:《中国农民群体性事件中的组织传播与情感研究——以2011年广东乌坎村事件中的标语使用为例》,中华传播学会年会2012年论文
    71、代群、郭奔胜、季明、黄豁:《群体性事件新闻网络点击率达百万官员不适应》,《瞭望》,2009年6月1日
    72、丁菊玲;勒中坚:《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形成因素分析》,《情报杂志》,2011年第2期
    73、丁汉青、王亚萍:《SNS网络空间中意见领袖特征之分析—以豆瓣网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3期
    74、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7期
    75、杜骏飞:《中国中产阶层的传播学特征——基于五大城市社会调查的跨学科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3期
    76、范桂香:《我国网络舆论引导的制约因素及对策选择》,《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第7期
    77、冯建华、周林刚:《西方集体行动理论的四种取向》,《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78、傅国春:《从网络流行语看舆情之嬗变》,《新闻知识》,2012年第2期
    79、高承实、陈越、荣星、邬江兴:《网络舆情几个基本闻题的探讨》,《情报杂志》,2011年11月
    80、嵩巍:《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个案研究--以6.9圣战为例》,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150608/150616/13452301.html),2010年12月10日
    81、耿彦君;秦双锁;曹一伟:《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引导策略》,《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4期
    82、韩志明:《利益表达、资源动员与议程设置》,《公共管理学报》,2012年第2期
    83、胡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意见领袖?》,《新闻记者》,2012年第9期
    84、黄豁:《社会结构开放化的路径选择》,《半月谈》,2010年第4期
    85、华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模式与类型分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11月
    86、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理论月刊》,2008年第4期
    87、焦德武:《试论网络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88、焦璐:《价值累加理论———集体行动的—种叙事框架》,《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89、晋晓兵、杨芳芳:《网络时代的新闻把关—兼议博客、播客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新闻实践》,2006年第2期
    90、乐国安、薛婷、陈浩:《网络集群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框架初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91、乐媛、杨伯溆:《网络极化现象研究———基于四个中文BBS论坛的内容分析》,《青年研究》,2010年第2期
    92、李彪:《微博意见领袖群体“肖像素描”——以40个微博事件中的意见领袖为例》,《新闻记者》,2012年第9期
    93、李金龙、黄峤:《挑战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下的政府信息管理》,《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
    94、李勇、张旭:《浅析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因素》,《新闻世界》,2012年第1期
    95、李洪佳、邓金艳:《网络空间政府危机管理及应对措施才智》,《才智》,2009年第32期
    96、李岩、李东晓:《道德话语的生产性力量及中国式“人肉搜索”的勃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月
    97、刘冰:《从网民心理因素看网络非理性舆论的调控》,《新闻知识》,2006年第11期
    98、刘海龙:《议程设置理论与后大众媒体时代的民意研究》,《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4期
    99、刘莉萍:《“人民网”互动社区意见领袖研究—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为例》,http://roll.sohu.com/20120224/n336023204.shtml,2012年2月24日
    100、刘娜:《论网媒对公共情绪的化解》,《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期
    101、刘永、许烨婧:《影响网络舆情信息质量的语言文字应用因素分析》,《创新科技》,2012年第3期
    102、廖俊玉:《媒介素养教育:高校学生人文素养课程设置的缺失与构建》,《考试周刊》,2010年第34期
    103、曼威·卡斯特、陈韬文等:《“学术对谈”:中国、传播网路与社会:对话曼威·卡斯特(Manuel castells)》,《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1期
    104、聂亮:《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因素与对策》,《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6期
    105、任洪涛:《文化因素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新闻世界》,2010年第7期
    106、邵培仁、杨丽萍:《论媒介距离的传播特质及其现象和成因》,《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7期
    107、沈德立:《情绪的动力源泉及其表现形式》,《天津师大学报》,1988年第2期
    108、宋宝安:《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4期
    109、汤志伟、陈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诱发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110、陶晓华、高健:《政工园地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引导策略》,《南方论刊》,2009年第5期
    111、田艳玲、徐学峰、马晓兰、张建红:《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分析》,《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12、宛恬伊:《虚拟社会的集群行为:基于四个网络事件的分析》,《青年研究》,2010年第4期
    113、王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效果理论探索》,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14、王雅奇:《网络民意中的情绪与理性》,《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
    115、汪斌锋、王秋艳:《意识形态的“淡化”与文化认同的兴起》,《青年文学家》,2009年16期
    116、魏娟:《网络集群的规律与政府应对策略研究》,《东南传播》,2010年第9期
    117、吴飞:《新闻场与社团组织的权力冲突与对话》,《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118、吴佳熹:《浅析自媒体时代媒介消费的人本主义特征》,《大江周刊:论坛》,2011年第12期
    119、肖剑:《网络民意形成的心理动因分析》,《理论观察》,2011年第3期
    120、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
    121、许鑫等:《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和展望》,《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3期
    122、杨玉芹:《浅析相对剥夺感心理》,《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1期
    123、余秀才:《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以唐骏“学历门”事件为例》,《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24、詹绪武:《公共情绪与大众传媒的宣导机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期
    125、张大勇、景东:《社区网络舆论扩散与汇聚动因分析》,《当代传播》,2012 年第1期
    126、张谦:《论新兴电子媒体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4月
    127、张宽裕、丁振国:《论网络意识形态及其特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第2期
    128、张宁:《网络舆论暴力的社会学因素与后果分析——兼议对林嘉祥事件的理性思考》,《新闻知识》,2010年第8期
    129、张蓉、赵新利:《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论博客现象对“把关人”理论的挑战》,2005年12月
    130、郑中玉:《时空框架变迁及电脑网络对语言行为的形塑》,《学术交流》,2003年第11期
    131、朱恒民;李青;洪小娟:《网络舆论生成危机的诱发因素》,《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132、朱清河:《社会转型期网络舆情的正向选择——从上海“钓鱼执法”事件谈起》,《当代传播》,2010年第4期
    133. Anthony Giddens,Philip W. Sutton, Sociology:Introductory Readings, Polity,2010
    134. Benedikt, Micheal, ed., Cyberspace:First Steps, Cambridge, MIT Press,1991
    135. Bogad, W., Simmel in Cyberspace:Strangeness and Distance in Postmodern Communications, Space and Culture,2000
    136. Calhoun, Craig., Introduction: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MIT Press,1992
    137. Couldry, N.&Curran,J (eds)., Contesting Media Power. Lanham:Rowman and Littlefield,2003
    138. Everett M. Rogers,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Free Press,2003
    139. Frank, Robert, Passions Within Reason:The Strategic Role of the Emotions, New York:Norton,1988
    140. Gilmor, D.,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ebastopol, California:O'Reilly,2004
    141. Godwin, Michael, CyberRights, New York:Random House,1998
    142. Gustave Le Bon,The Crowd, 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5
    143. Herbert Blumer, Symbolic Interactionism:Perspective and Metho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1969
    144. Herbert Spencer,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D.Appleton&Co., New York
    145. James W. Dearing, Everett M. Rogers,Agenda Setting, Sage Publications Inc, 1996
    146. John A. Fortunato, Making media content:the influence of constituency groups on mass media,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2005
    147. Jurgen Harbermas,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Beacon Press, 1979
    148. Lagerkvist,Johan, The Internet in China:Unlocking and Containing the Public Sphere,2006
    149.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ongman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7
    150. Mann, C.& Stewart, 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A Handbook for Researching Online, Sage Publications Inc,2000
    151. Maureen Taylor and Danielle C. Perry, Diffusion of traditional and new media tactics in crisis communication,Elsevier Inc.2005
    152. Markham, A. N.,Life Online:research Real Experience in Virtual Space, Rowman Altamira,1998
    153. Michael Brown, Amy Goldin, Collective behavior:a review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literature, Goodyear Pub. Co.,1973
    154. Neil J. Smelser, 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 Free Press,1965
    155. Paul Felix Lazarsfeld, Bernard Berelson, Hazel Gaudet, The People's Choice:How the Voter Makes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8
    156. Price, V. Public Opinion. Newbury Park,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92
    157. Ralph H. Turner, Lewis M. Killian, Collective behavior, Prentice-Hall,1972
    158. Rosenbaum, Arther Lewis, ed.,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The Consequences of Reform,Boulder, CO:Westview Press,1992
    159. Shoemaker, P, and Reese S., Mediating the Message, New York:Longman.1991
    160. T. Gitlin, 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Ambiguities of Information, Notes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Fugitive Communities, Oslo University Press,1996
    161. Van Dijk, J. The Network Society:Social Aspects of New Media, London:Sage, 2006
    162. Walter Lippmann, Public Opinion, New York:Macmillan,1922
    163. W. R. Neuman, Marion R. Just, Ann N. Crigler., Common Knowledge:New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164. Ampofo, L, Trust, Confidence, and Credibility Citizen responses on Twitter to opinion polls during the 2010 UK General Election,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Vol.14/6(2011)
    165.Baym,Nancy,Agreements and Disagreements in Computer-Mediated Discussion,RE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Vol.29/4(1996)
    166. Brundidge,J (Brundidge, Jennifer),Encountering "Difference" in the Contemporary Public Sphere: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ternet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Political Discussion Network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60/4 (DEC 2010)
    167. Dalisay, Francis; Hmielowski, Jay D.; Kushin, Matthew James, Social Capital and the Spiral of Sile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Vol.24/3(FAL 2012)
    168. Eveland, William P.,Jr., Beyond Deliberation:New Directions for the Study of Informal Political Conversation from a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61/6 (DEC 2011)
    169. Lee, Francis L. F., Does Discussion With Disagreement Discourage All Type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Survey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39/4 (AUG 2012)
    170. Liu, CQ (Liu, ChengQi);Luo, S (Luo, Sui); Xu, JF (Xu, JianFeng), Public Sentiment Monitoring Method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emantic Network and Apriori Algorism,ADVANCES IN ELECTRONIC COMMERCE, WEB APPL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VOL 1 (2012)
    171. Signorini, A (Signorini, Alessio),The Use of Twitter to Track Levels of Disease Activity and Public Concern in the US during the Influenza A H1N1 Pandemic, PLOS ONE, Vol.6(MAY 2011)
    172. Thelwall, M (Thelwall, Mike),Data Mining Emotion in Social Network Communication:Gender Differences in MySpa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61/1(JAN 2010)
    173. Tilly, Charles., Contentious Conversation, SOCIAL RESEARCH Vol.65,1998(3)
    174. Thelwall, M (Thelwall, Mike);Wilkinson, D (Wilkinson, David);Uppal, S (Uppal, Sukhvinder), Data Mining Emotion in Social Network Communication:Gender Differences in MySpa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63/1 (JAN 2010)
    175. Wang, N (Wang, Ning); Guo, ZS (Guo, Zhongshi); Shen, F (Shen, Fei), Message, Perception, and the Beijing Olympics:Impact of Differential Media Exposure on Perceived Opinion Diversit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38/3 (JUN 2011)
    176. Wellman, B.; Hampton, K., Living Networked in a Wired World,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28/6(1999)
    177. Wojcieszak, Magdalena E.,Deliberative and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Ideological Strength and the Processes Leading from Deliberation to Political Eng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Vol.22/2(SUM 2010)
    178. Wojcieszak, M (Wojcieszak, Magdalena); Rojas, H (Rojas, Hernando),Hostile Public Effect:Communication Diversity and the Projection of Personal Opinions Onto Other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Vol.55/4 (2011)
    179. Zhou, Yushu;Pinkleton; Bruce E,Modeling the Effects of Political Information Source Use and Online Expression on Young Adults'Political Efficacy,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Vol.15/6(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