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益分享关系演变与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是联系人类活动的纽带。人们对利益关系的认识,直接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不同的国家,由于制度、国情、文化等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利益分配关系。
     关于利益关系和利益分配问题的探讨充斥于整个人类思想史,古往今来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对利益关系问题做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义利之辨”、“均贫富”,西方传统思想中的“正义”思想,近代思想中的“财产权”,以及当代西方学术界的各种分配问题的争论,都深刻表明了利益关系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人类利益关系的认识揭开了重要的一页,深刻指出了利益之于社会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类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利益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利益分配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结合起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利益分配关系,形成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利益分配思想。
     关于利益的概念、特征、分类等,学术界具有极为复杂的认识。探讨利益分享问题,首先就要对利益内涵进行必要的梳理。理解利益分享,首先需要明确利益的主客体关系,以及其时空性。利益分享的实现,需要具有比较成熟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我们观察一个社会利益分享的实现程度,应该看其社会基本结构是否开放、政府权力的公共性、社会保障机制是否健全等诸多方面。
     在梳理了利益分享的学术史和利益分享的理论内涵后,本文开始切入对中国问题的探讨。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利益分配的原则上遵循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对利益关系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分配的思想与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通过土地革命、减租减息等措施,为中国革命积累了广泛的物质基础和革命动力。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等运动,期间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也走了不少弯路。改革开放后,几代中共领导人不断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配观,使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整体基本受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矛盾依然存在,贫富差距、腐败、寻租等问题成为中国当前利益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需求层次的提高、利益渠道的分散化、利益对象的丰富化都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提出了新的课题。一些影响利益分享的理念、机制性因素依然存在。随着“先富”目标的基本完成,国家需要用更大的精力来推动利益的和谐分享,从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当前,推进利益分配改革非常紧迫,中国的利益分享,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征,逐步加以实现。本文认为,中国的利益分享建设应该遵循几个基本原则。首先,社会公正是利益分享的首要原则。中国的公正观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利益分享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加以指导。当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正确认识和提炼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理论认识。其次,利益分享必须依靠制度化加以不断推进,只有通过制度化建设,才能使利益分享关系稳定化、完善化。最后,利益分享必须是有尊严的分享,而不是简单地给予,这是中国利益分享建设的伦理依据。
     在探讨了利益分享的原则规定后,本文最后一章探讨了中国利益分享建设的实现路径。首先,需要确立科学的利益分享理念。需要对利益分享的内涵加以科学的认识,明确利益分享的长期性与当前问题之间的关系,注意经济发展与分配之间的关系,注意利益分享的层次性,注意利益分享的实现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不仅仅是收入关系的简单调整。其次,通过完善和健全利益分享的各种机制,形成利益分享的社会氛围。最后,通过责任政府的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
Benefit relationship is one of the basest relationships in human society and asocial tie of human activities. How people think of this relationship shows directly howcivilized a society is. Given different national systems, conditions and cultures, thebenefit distribution diff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It has been a long and deep discussion on the benefit relationship and distributioni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human race with many great minds involved, such as “thedebate of justice and benefit”“the view of balancing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ancientChina, the “view of justice” in western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history,“the propertyright” in modern times and other discussion about the benefit distribution in westernacademic field. All these imply nothing b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benefit relationshipupon human civilization. The birth of Marxism revealed a new page to get to knowbenefit relationship and what kind of relationship humans are after. China’scommunists combine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benefit distribution in Marxism withChina’s revolutions, construction and reforms so that a new method of benefitdistribution that fit in China’s conditions has been explored, which inherited the pastand will be advancing with times.
     As for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benefit, there has been acomplicated view in the academic field. In order to study the benefit distribution, thefirst thing you need to know is the connotation of benefit. And as for the benefitsharing, the subject and object has to be clarified first as well as the time-space quality.The realization of benefit sharing needs a comparatively well-functioned expressingsystem, distribution system, compensation system of benefits. When we observe howwell the social benefit sharing system is functioned, aspects like whether the socialstructure is open, the sharing of government authority and the social safeguardmechanism is complete should be firstly considered.
     After we are clear about the academic history and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the benefit sharing, this article begins to bring up the issue in China. China is asocialism country and follows the socialism principles on the benefit distribution.Since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Communist Party, leaders have been aiming to strivefor the genuine benefit of all the people. According to the Marxism basic principles,they started to find answers to the benefit relationship. During the New DemocratismRevolution period, the communists combined the Marxism way of benefit distributionwith the China’s revolution conditions, via the land revolution, decreasing the rentsand other methods to accumulate the widest material base and revolutionary power.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new China, movements like the Three Reforms and theSocialization of Farm Workers contributed rich experiences along with some errors.During the period of Opening-up Policy, leaders got to know the Marxism view ofbenefit distribution better and better so great changes happened in the benefitrelationship in China’s society. Ever since then, the whole society has been benefited alot from it and the average level of people’s life has been raised. However, no one candeny the dark side exists such as gaps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corruption,rent-seeking, etc.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s, the pluralism of the benefitsubjects, the rise of the benefit needs and so on, new subjects have been brought up.Thoughts that affect the benefit sharing and other factors remain to exist. The goal that“the first group of people get rich” has been generally achieved and the prime thing weneed to consider is how to improve the benefit sharing in a harmonious way to realizegetting socialism rich together.
     Nowadays, the reform of benefit distribution is on the urgent call. Guided byMarxism, combined with the new features of the times the benefit sharing has to berealized step by step. The author thinks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need to be paidattention to when dealing with the benefit sharing issue. Firstly, the social justice is theprimary principle. The view of justice in China has to be guided by Marxism justice.Therefore, the urgent thing to do is to refin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Marxismjustice. Secondly, benefit sharing has to follow the internalization to ensure thestabilization and perfection of it. At last, benefit sharing is of respect more than simplyoffering, which is the mortal base of the benefit sharing construction in China.
     After all, the last chapter discusses how to realize the benefit sharing constructionin China. To begin with, establishing the scientific notion of benefit sharing, the natureof benefit sharing is a long-term run. The realization of it is not only the responsibilityof the government but also the adjustment of income relationship. Furthermore, asocial atmosphere is to be formed to complete kinds of systems regards to benefitsharing. At last but not least, the level of public service has to be raised at the supportof the government.
引文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日报》,2004年9月27日。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记者问》,《人民日报》,2007年3月17日。
    ③高岸起:《论利益的主体性》,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①陈波、洪远朋:《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利益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3页。
    ②[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60页。
    ③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4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第550页。
    ①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陈波、洪远朋、卢晓云:《和谐利益论》,《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③陈波、洪远朋、卢晓云:《和谐利益论》,《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④张贤明、文宏:《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理念定位》,《理论月刊》,2009年第7期。
    ⑤任剑涛、龙国智:《权力共享和利益分享:和谐社会的两个基本前提》,《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
    ①李炳炎:《利益分享: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中国财经报》,2007年8月14日,第005版。
    ②李雄:《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困境与出路》,《河北法学》,2008年第1期。
    ③[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页。
    ⑤[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①陈波、洪远朋:《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利益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②韩喜平:《论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发展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5期。
    ③文小勇、龚尉红:《当前中国分配正义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理论月刊》,2008年第6期。
    ④张贤明、文宏:《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理念定位》,《理论月刊》,2009年第7期。
    ⑤参见李雄:《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困境与出路》,《河北法学》,2008年第1期。
    ①任剑涛、龙国智:《权力共享和利益分享:和谐社会的两个基本前提》,《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
    ②参见王春光:《快速转型期的利益分化与社会矛盾》,《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③陈波、洪远朋:《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利益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④王伟光:《论利益的类别》,《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⑤陈波、洪远朋、卢晓云:《和谐利益论》,《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①张贤明、文宏:《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理念定位》,《理论月刊》,2009年第7期。
    ②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任剑涛、龙国智:《权力共享和利益分享:和谐社会的两个基本前提》,《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
    ①任剑涛、龙国智:《权力共享和利益分享:和谐社会的两个基本前提》,《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
    ②柏维春、孙岩:《社会和谐与政府公正》,《新长征》,2007年第1期。
    ③参见姚望:《当代中国利益表达的失横及矫正路径选择》,《理论月刊》,理论月刊2009年第9期。
    ④参见姚望:《当代中国利益表达的失横及矫正路径选择》,《理论月刊》,理论月刊2009年第9期。
    ⑤陈立林:《利益关系的协调与整合》,《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74页。
    ②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③王海明:《公正、平等和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④冯建军:《论公正》,《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①程立显:《论社会公正、平等与效率》,《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②参见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8页。
    ②孙健:《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③高兆明:《关于社会公正的几点思考》,《唯实》,1989年第4期。
    ④乔晓毅、褚海萍:《当代社会公正及及其实现》,《兰州学刊》,2003年第7期。
    ⑤蒋正明、冯继康:《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正》,《文史哲》,1998年第5期。
    ①参见胡建:《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齐鲁学刊》,2009年第6期。
    ②胡建、刘惠:《社会公正:政治认同的制度性资源》,《理论探索》,2009年第5期。
    ③王琍:《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理论月刊》,2008年第12期。
    ④万俊人:《社会公正为何如此重要》,《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⑤吴忠民:《公正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①孙晓春:《社会公正:现代政治文明的首要价值》,《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②参见乔晓毅,褚海萍:《当代社会公正及及其实现》,《兰州学刊》,2003年第6期。
    ③参见吴忠民:《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公正问题》,《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④参见高国希:《机会公平与政府责任》,《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⑤陈国权,王勤:《论社会公正与政府的公共性》,《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①陈国权、王勤:《论社会公正与政府的公共性》,《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②蒋正明、冯继康:《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正》,《文史哲》,1998年第5期。
    ③乔晓毅、褚海萍:《当代社会公正及及其实现》,《兰州学刊》,2003年第6期。
    ④吴忠民:《论公正的社会调剂原则》,《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⑤参见吴忠民:《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公正问题》,《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①王琍:《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理论月刊》,2008年第12期。
    ②乔晓毅、褚海萍:《当代社会公正及及其实现》,《兰州学刊》,2003年第6期。
    ①[美]艾伦·C.艾萨克:《政治学——范围与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页。
    ②《管子·牧民第一》诸子集成(第一册)[M],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449页。
    ③《管子·牧民第一》诸子集成(第一册)[M],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449页。
    ①《论语·述而第七》诸子集成(第一册)[M],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9页。
    ②《论语·述而第七》诸子集成(第一册)[M],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10页。
    ③《孟子·告子章句上》诸子集成(第一册)[M],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61页。
    ④《孟子·万章章句上》诸子集成(第一册)[M],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55页。
    ⑤《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诸子集成(第一册)[M],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42页。
    ⑥《荀子·荣辱第四》诸子集成(第一册)[M],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79页。
    ①许青春:法家义利观探微,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658页。
    ②《墨子·经上第四十》诸子集成(第一册)[M],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335页。
    ③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莫重于义》[M]。
    ①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M]。
    ②李觏:《李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183页。
    ③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二十四[M]。
    ④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一[M]。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年版,147页。
    ②王先谦:《荀子集解》[M],中华书局,1988年版,69页。
    ①郑敬高:《中国古代的平等观念》,《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44页。
    ①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60页。
    ②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130页。
    ③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94页。
    ④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55页。
    ⑤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1页。
    ①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2页。
    ②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40页。
    ①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95页。
    ①涂晓芳:《西方政治学中的政府利益观及其评价》[J],《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4期。
    ②[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英]大卫·韦戈尔:《政治思想导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⑤马德普:《普遍主义的贫困》[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⑥[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6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2页。
    ②[美]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①文长春:《分配正义及其局限》[J],《马克斯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120页。
    ②[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和实践》[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③[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和实践》[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8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78—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35—336页。
    ①郭彦森著:《变革时代的利益矛盾和社会和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0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8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36页。
    ①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9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21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36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0页。
    ②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14页。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74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3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63页。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99页。
    ①郭建宁:《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创新》2007年第1期,86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6。
    ①陈潇:《试论历史规律的实现机制——物质利益概念新探》,《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90页。
    ②长浩:《近年来利益理论研究述评》,《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5页。
    ①高鹏程:《利益概念的分析方法》,《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3期,42页。
    ②谭培文:《利益范畴的历史嬗变和现实解读》,《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80页。
    ①[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15页
    ①王伟光:《论利益的类别》,《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57页。
    ①李炳炎:《利益分享的新经济观》,《科学决策月刊》,2007年2月,43页。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197。
    ①孙立平:《和谐社会就是利益表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N],社会科学报,2005-03-10。
    ①郑杭生、李路路:《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3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61页。
    ②李炳安:《劳动权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95页。
    ①辛章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与应有的方向》,《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54页。
    ①张启强:《布坎南国家观评述》,《东南学术》,2006年第5期。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35页。
    ③[英]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85页。
    ④[英]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89页。
    ①[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46-47页。
    ②[美]盖伊·彼得斯:《理性选择理论和制度理论》,载《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81页。
    ③[英]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100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60页。
    ①李大钊文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376页。
    ②张闻天文集(第1卷)[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9页。
    ①彭湃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5—6页。
    ②李颖:从一大到十六大[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46页。
    ①邓子恢文集[M],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47页。
    ①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4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27页。
    ③彭必源: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三次大转变,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54页。
    ①陈光金:《当前我国若干重大社会结构变化与结构性矛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7-11-15。
    ②参见陆学艺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9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130页。
    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①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7年:中国社会分析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②国家统计局2011年《全国年度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开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开始高于城市居民增长速度。201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速度为10.9%,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8%;2011年两者的数据为11.4%和8.4%,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幅开始扩大。
    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6-2007),http://www.china. com.cn/economic/zhuanti/qyjj/node_7044518.htm
    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③赵大春:《区域发展不平衡扩大化趋势得到遏制》,中国信息报2010年12月15日,002版。
    ④杨荫凯、刘利、杨俊涛:《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现状与缓解对策》,中国经济导刊,2010年第3期,36页。
    ⑤杨荫凯、刘利、杨俊涛:《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现状与缓解对策》,中国经济导刊,2010年第3期,36页。
    ①白天亮:《中国行业收入差距4.2:1,政府调控不可或缺》,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6468967.html。
    ②数据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0-06/11/content_13649996.htm。
    ①卢晓云:《和谐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9。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24页。
    ②《列宁全集》第39卷,第423-424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60页。
    ①斯大林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72:82。
    ①胡颖森、柯黎、高泽金:《从国内生产总值到国民幸福总值》,《当代经济》,2006年第9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81。
    ①汪生科:《豪门盛宴:央企十二强收入调查》,《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7月12日。
    ②陈波、洪远朋:《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利益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①叶正茂:《当前利益分配不均衡的负效应、原因及对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7期,50页。
    ①姚望:《当代中国利益表达的失衡及矫正路径选择》,《理论月刊》,2009年第9期。
    ②赵建杰:《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东岳论丛》,2009年第6期。
    ③盖伊·彼得斯:理性选择理论与制度理论,载《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78页。
    ①张启强:布坎南国家观评述,载《东南学术》,2006年第5期。
    ②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0-61页。
    ③任剑涛、龙国智:《权力共享与利益分享:和谐社会的两个前提》,《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
    ①江立华:《论城市农民工的平等竞争权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②高国希:《机会公平与政府责任》,《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①[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14—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539页。
    ①文小勇、龚尉红:《当前中国分配正义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理论月刊》,2008年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38页。
    ③吴忠民:《公正:从传统到现代》,《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
    ①吴忠民:《公正:从传统到现代》,《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
    ②徐梦秋:《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③吴忠民:《论公正的社会调剂原则》,《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①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1997年版,104页。
    ①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76页。
    ②吴忠民:《论公正的社会调剂原则》,《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①王绍光:《祛魅与超越》,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20页。
    ①张贤明、文宏:《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实现机制的理念定位》,《理论月刊》,2009年第7期。
    ②陶友之:《利益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①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之基本关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4期。
    ①陈国权、王勤:《论社会公正与政府的公共性》,《政治学研》,2004年第4期。
    ②吴忠民.公正:《从传统到现代》,《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
    ①王春福:论科学民主决策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载《求实》,2006年第4期。
    ①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②上半年28省份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超GDP增速,http://special.caixin.com/2012-08-09/100421544.html.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35页。
    ②[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415页。
    ①张贤明、邵薪运:《共享与正义:论有尊严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版.
    [7]《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明竹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管士滨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3][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4][英]休谟:《人性论》下卷,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6][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7][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8][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22][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3][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印度]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本.
    [25][英]布莱恩·巴利:《社会正义论》,曹海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6][英]布莱恩·巴利:《作为公道的正义》,曹海军、允春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7][美]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8][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0][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楠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3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谢宗林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32][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33][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5][德]柯武钢、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经济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6]何怀宏:《契约理论与社会正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7]慈继伟:《正义的两面》,三联书店,2001年版.
    [38]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9]龚群:《当代西方道义论与功利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高兆明:《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1]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2]许纪霖:《共和、社群与公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3]陈周旺:《正义之善--乌托邦的政治意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4]顾肃:《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45]林火旺:《正义与公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46]万俊人:《义利之间》,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
    [47]胡启忠:《契约正义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8]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9]何建华:《分配正义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0]沈晓阳:《正义论经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1]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2]王艳萍:《克服经济学的哲学贫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3]高岸起:《论利益的主体性》,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54]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55]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陈波、洪远朋:《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利益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陈波、洪远朋,卢晓云:《和谐利益论》,《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3]李炳炎:《利益分享: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中国财经报》,2007年8月14日,第005版.
    [4]李雄:《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困境与出路》,《河北法学》,2008年第1期.
    [5]张贤明、文宏:《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理念定位》,《理论月刊》,2009年第7期.
    [6]任剑涛、龙国智:《权力共享和利益分享:和谐社会的两个基本前提》,《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
    [7]韩喜平:《论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发展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5期.
    [8]王春光:《快速转型期的利益分化与社会矛盾》,《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9]文小勇、龚尉红:《当前中国分配正义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理论月刊》,2008年第6期.
    [10]王伟光:《论利益的类别》,《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11]柏维春、孙岩:《社会和谐与政府公正》,《新长征》,2007年第1期.
    [12]姚望:《当代中国利益表达的失横及矫正路径选择》,《理论月刊》,理论月刊2009年第9期.
    [13]陈立林:《利益关系的协调与整合》,《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14]王海明:《公正、平等和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15]冯建军:《论公正》,《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6]程立显:《论社会公正、平等与效率》,《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7]胡建:《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2009年第6期.
    [18]孙健:《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9]王海明、孙英:《社会公正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0]孙晓春:《社会公正:现代政治文明的首要价值》,《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1]高兆明:《关于社会公正的几点思考》,《唯实》,1989年第4期.
    [22]孙畅:《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探析》,《理论界》,2004年第5期.
    [23]吴忠民:《中国社会公正的现状与趋势》,《理论参考》,2005年第3期.
    [24]吴忠民:《论社会公正对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5]蒋正明、冯继康:《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正》,《文史哲》,1998年第5期.
    [26]徐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理论初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27]马俊峰、张二芳:《社会公正问题的价值考量》,《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28]阎孟伟:《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9]胡建、刘惠:《社会公正:政治认同的的制度性资源》,《理论探索》,2009年第5期.
    [30]万俊人:《社会公正为何如此重要》,《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31]顾肃:《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的社会公正理论》,《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
    [32]赵金亮、卜建华:《全面小康与社会公正》,《兰州学刊》,2004年第1期.
    [33]王琍:《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理论月刊》,2008年第12期.
    [34]吴忠民:《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公正问题》,《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35]乔晓毅、褚海萍:《当代中国的社会公正及其实现》,《兰州学刊》,2003年第6期.
    [36]徐梦秋:《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37]屈琦:《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及其中国化发展》,《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8]吴忠民:《论公正的社会调剂原则》,《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39]吴忠民:《公正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40]吴建华、许祥云:《从思辨正义到实践正义: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飞跃》,《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
    [41]张仲涛、刘璐:《试论当代中国社会的正义取向》,《求索》,2008年第4期.
    [42]高国希:《机会公平与政府责任》,《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3]王孝哲:《促进和保障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价值》,《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44]朱巧香:《论社会正义感的养成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
    [45]王凤才:《从“作为公平的正义”到多元正义》,《哲学动态》,2008年第10期.
    [46]任重道、徐小平:《作为公平的正义与作为自由的发展》,《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47]姚大志:《正义的张力:马克思和罗尔斯的比较》,《文史哲》,2009年第4期.
    [48]王广:《对分配正义的批判与反思》,《哲学研究》,2009年第10期.
    [49]王广:《马克思视域中的劳动、生产资料与正义》,《江海学刊》,2009年第4期.
    [50]邓大鸣:《论正义的追求与和谐的实现》,《现代哲学》,2009年第5期.
    [51]王松江:《论自由、平等与正义的关系》,《浙江学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