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乃强的西南图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一项以任乃强为个案的人类学史研究。目的是以一位学人为视角解读中国人类学中的一些“非西方”因素。这项研究的时间范围限定在20世纪30-40年代。
     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人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相比华北和华南以留学归国人员为中坚力量形成的中国人类学“北派”和“南派”,西南地区在抗战之前除了国外学者进行的考察之外,民族文化研究基本上是从边疆问题研究引申出来的。但是抗战爆发之后,在以往边疆研究的基础上,学术机构的全面西迁使西南地区成了人类学研究重镇。这一学术研究的波澜起伏时期,正是任乃强学术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也是他的创作成果最为丰厚的时期。作为一位本土学者,任乃强经历并参与了人类学在中国(尤其是西南地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如何以人类学的眼观看待他的人生经历,解读他的的田野调查和学术思想,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问题。
     任乃强是“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学人。但最终型塑了任乃强一生的,却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爆发的“五四”学潮。这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文化运动对任乃强的影响显著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思想在意识上成为“自觉”,二是它赋予了知识阶级作为“民众先驱"的地位。并由此成为“我国传统的士的救世精神之复活"。
     经历了“五四”精神的锻造,近代以来“士人”和“学人”之间的紧张心态从未对任乃强产生困扰。他所秉持一生的“学以致用”和“经世致用”思想实际上都在主张学术为政治服务,强调“士”的“救世精神”。无论学生时代的农业救国思想,还是回到四川南充后尝试的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不管从经济还是文化入手,任乃强的目标都超越了地方社会而指向“国家”,指向总体的社会秩序。
     20世纪20年代末进入西康之后,如何处理西南地区与新的政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成为任乃强构建新的社会秩序所面临的直接问题。远离思想革命的中心,传统“天下观”对世界秩序的想象在任乃强那里重新具有了可能产生的支配力量。在这种文明观的主导下,任乃强的投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上的“知识救国”思想很快转变为为地方“修志”的意图。因为方志作为地方文明史之一部分,本质上是一种对帝国的朝贡,是用文字的形式把地方加入到中央文明体系当中。整个20世纪30年代,任乃强的“方志"书写呈现出复杂的“心态”。一方面,这种书写基本顺应了国民政府的号召,试图以帝国体制下“中央朝廷”和“地方郡县”的对应情境来体现当前政治统治合法性,另一方面,“中央"与“地方”的对应关系在“边疆”这一特殊地带被蒙上明显的“教化”色彩,体现为任乃强志书书写中强烈的“经世致用”特征。可以说,从国家到个人,“天下观”的思维模式被种种新的思想笼罩起来,但其基本脉络依然清晰可见。在这一背景下,任乃强眼中国家、民族和文明的图景逐渐展开,这显然不仅仅是任乃强眼中的西南图景,也是那一代学人眼中的。
     进入40年代,当西方近代社会科学随学术机构西迁而大量涌入的时候,被新文化运动熏陶过并力主以“科学”方法面对西康社会的任乃强本来应当很快接受更为“科学”的近代社会学科研究范式,但他显然没有这样做。一方面,长久以来的“经世”情怀使他难以猝然放弃“教化”的理想而仅仅成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这可能是局限于专业学科体系内所必然出现的结果,尽管这些学科知识同样可以和政治统治相互结合。另一方面,从30年代到40年代,支撑康藏研究不断发展的主要力量——由政治局势引发的社会关注——始终没有改变,这使得对这一地区的研究一直以来具有十分开阔的视野,对社会的观察有可能从任何视角介入。尽管抗战爆发后,西方社会科学的概念范畴很快占据了这一领域的主流方向,但这并没有妨碍康藏研究“博”的研究态势,相反,边政学的兴起作为这一态势的学科化发展,为其合理存在找到了学术依据。在这一方向的引领下,任乃强不需要将自己的研究完全纳入到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学科范畴中——尽管受其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这种影响在随后的时间里日渐加重。但总体而言,在康藏研究从30年代延续下来的“博”的研究氛围中,任乃强沿着方志的书写路径走向史学,他的研究领域从康区扩展到藏区,尝试为藏区重新书写民族历史。
     任乃强的民族史书写延续了他方志的书写心态,其关注的目标在于如何处理藏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康区的历史可以用“志”的书写形态来表达一种文明的朝贡关系,那么基于以往的文明存在形态和政治统治形式,藏区的历史书写则必须以“史”的面孔建构,而历史的书写本身就是文化的纽带。
     40年代以来,任乃强的藏史书写建立在追求“信史”的目标基础上。在他看来,“信”,意味着明确和客观,是他重新书写藏史的理由。但实际上,任乃强的明确和客观标准无疑是汉文明中心主义的,他在对“信史”的追求中加入了大量“度之以理”的分析,这一“理”的根据也必然是汉文明视角的。而其目的之所在,是努力将中央政府的王权放置在西藏的教权之上,避免地方文化对国家造成挑战——这也是他宗教研究的目标。实际上,任乃强所提出的“国家”方案一方面强调对“国家"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试图成就对地方文化的保全——他认为不如此不足以稳定当地社会。这使他的思考形成一种张力,那就是无法确保国家的政治权力能够自动给地方文化一个发展空间,为了处理这一矛盾,文明“教化”被重新提出来,用以表达文化的主动性融合。
     任乃强的“经世”愿望在西康具体展现为一种基于“文明教化”思想的“国家”意识,这一意识规制了他前半生的学术研究。但也正因为基于这种“天下观”的文明教化思想,任乃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反而更加开放。也正是由于从根本上倾向于以“教化”的眼光来审视不同族群的文化,任乃强在着重于相“教”的同时,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化"有着更深的认识。在他的书写中,文化总是处于动态的复杂演变之中,这种演变的主要动力来自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尤其在他放松了汉文明中心的视角后,他笔下的“同化”不再单单指向“汉化”,而是包括了“藏化"、“蕃化”、“康化”等多种情形。与“汉化”一样,它们体现的其实是民族文化的充分流动和深层融合,而这种流动和融合以“教化”为基本逻辑,为“中华民族’这一总称找到了理论支撑,和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成了心态上的连续性。
     任乃强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重新书写民族区域历史的人。通过任乃强,中国的人类学继承了方志的书写基础,从史学中获得了给养。可以说,任乃强是中国传统史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个积极环节,他的实践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一种现实的可能,社会科学与史学之间的断裂由此得到联续。
     任乃强的西南视野不仅基于其曲折的人生经历,更基于一种深层的“经验”与“心态”。这种心态,不仅仅属于其本身,也属于社会,可以说,任乃强所书写的康藏地区这个“华夷之间”的存在,展示了以“天下观”或“华夷观”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中国传统民族志的书写在面对西方社会科学时所产生的变与不变,反映出知识分子世界观以及与之相伴的心态的转换和坚持,这种转换和坚持映射着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从而影响着学术的发展。
This paper was a study of History of Anthropology through Ren naiqiang.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the preliminary ethnographical writings when facing the western social science,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s it bring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in China.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study of academic history, the "study of one scholar" on one hand is possibly to avoid the rigidity of subject divis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to minimize the tendency of explaining the previous thoughts dictatorially in virtue of contemporary concepts and ideas.
     During 1930s to 1940s, after focusing on the frontier issues, the study of ethnic culture in southwestern regions veered from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to frontier policy, and then subsided after the war. Ren Naiqiang was at his peak during this transition, producing most of his works. As a local scholar, he experienced and participate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y in China (particularly in southwestern area). Therefore it is worth further reflecting his field work and academic thoughts, as well as interpreting his life story in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Scholars as Ren Naiqiang grew up in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the May 4th spirit brought about a profound effect on his entire life, which can be observed distinctly in two aspects:the idea of "science" becoming a "self-awareness" and the mentality of "concerning about the nation" being encouraged to embody, which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inhertied "spirit of gentlemen" in Chinese tradition.
     After being cultivated by the May 4th spirit, the tension between bureaucrats and scholars in modern times caused not a bit of bepuzzlement for him. In the three decades of ethnic study prior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he always held to that academic study should serve the politics, emphasizing the "salvation spirit" of the "gentlemen". Accordingly, "statecraft ideology" has become his lifelong academic pursuit. The former part of this ideology "state" involves the ideal of establishing a universal social order while the latter part "craft" rather focuses on solving social problems practically. As to Ren Naiqiang's study, he hopes to help the government with problem-solving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using his "scientific" knowledge. However, any undertaking he has committed to such as saving the nation by engaging in agriculture, education or industry; his later efforts in local chronicles compilation, and history discussion activities, substantially targets on "state" instead of local society, where his complex of "state" becomes more than evident.
     This ideal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civilizing" is presented as a consciousness of "state", which becomes a rule to follow in the former half of Ren Naiqiang's academic life。After Qing dynasty, how the new political center of the State to maintain the continuity of the original culture, preventing separatist of mentality, or to say,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ang areas and the country, is a major problem to Ren Naiqiang.to Ren Naiqiang, there were Contradictions beteen the National political power and maintaining the continuity of local culture. in order to address this contradiction, civilization "enlightenment" was re-proposed to Emphasized the Activ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It is due to this concept of "Tianxia", Ren Naiqiang holds a more open point of view in understanding ethnic cultures. Essentially tending to "civilize" various ethnic cultures, the inter-influence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him besides the "civilizing" process between these cultures. In his writing, culture is in a perpetual progress of complicated transition, the motivation of which derives from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He substitutes a multi-facet situation such as "Tibetization", "Fanization" and "Kangization" for a single "Hanization" after he gives up the hancentrism perspective when dealing with "assimilation", which represents rich interaction and profound fus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The fusion of cultures became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hinese people" which Forming a continuous with the "Pluralistic Integ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f Fei Xiaotong
     Ren Naiqiang is the first person Since modern China who re-written the regional ethnic history. By Rennai Jiang, Chinese anthropology inherited the basis of Local Chronicles and got the supplies from the history. It can be said, Ren Naiqiang is a positive aspect of part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as his practice is a real possi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subjects. From him, social sciences and history was linked.
     The southwestern eyesight of him does not only stem from his unusual life but also from a deep-down "experience" and "mentality" which is described by Professor Wang Mingming as "a mindset with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present concern and a concept with subjective creativity and power limits set by history beyond any subjective control," and this mentality comes into being in the historical rela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self and other. Thus, individual's thought and mentality, which indicates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cade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within it, and the intellects' "creativity" based upon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s, are not only subject to himself but also to society. The writing of Kangzang area by Ren Naiqiang as a region "between Hua and Yi" unfolds the changes and non-changes of the conventional Chinese ethnographical writings that are constructed upon the "Idea of Tianxia" or the "Idea of Hua-Yi" when facing western social science; it also reflects the world view of intellects where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erseverance of the mentality depend, which casts light upon intellect's mode of thinking and consequently produces an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s.
     His particular perspective may remind us of our own tradition embedded in ethnological study due to historical down-passing in addition to the influence from the modern western thought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is discipline. Although recordings of folk cultures in traditional geography records can not be named as anthropological thinking, the uniqueness of focusing on ethnic cultures partially display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thnology.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s of ethnic groups in border areas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in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introduced from the west since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objective perspective is amphsized in analyzing ethnic history and culture. With the 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 advancing onward and due to different influences, the study of ethnic culture in southwestern area has taken on the shape of a ethnic study with its own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s.
引文
1 矛盾,“‘十气’与学生的政治运动”(1926),《矛盾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310页。转引自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3页。
    2 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22-25页。
    1 任乃强1929年首次进入康藏地区实地考察,同年,留美归国,时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助理员的林惠祥赴台湾进行高山族调查,后整理山版《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被视为开中国人类学境内族群民族志田野工作的先河;也是这一年,留法归国的凌纯生对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进行调查,历时三月,其成果《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具有典型民族志的章节和内容,被认为是中国人类学者编著的第一部科学的民族志。19281929年间,留法归国,当时为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助理员的杨成志对川滇交界彝族聚居区进行了为期一年零八个月的关于当地社会组织、生活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长期调查。这是人类学在中国西南地区进行的首次内容、目的和意义都十分明确的深入考察。以上内容根据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和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整理。
    :任新建,“任乃强藏学论文集整理说明”,载《任乃强藏学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2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自序”,载《康藏史地大纲》,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年。
    1 任乃强,“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自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1页。
    5 曲木藏尧为彝族军官,1932年受中央委派前往川滇康一带进行考察,期间写成《西南彝族考察记》,系统描述了彝区的生活、风俗、社会组织、物产等内容。之后,曲木藏尧在南京与岭光电、安腾飞、王匹飞、阿匹鲁德、王济民等人成立西南彝文化促进会,从事彝族文化研究工作,并在抗日战争期间,致力于彝族地区的地方工作。
    6 庄学本曾任上海《良友》画报、《中报》画刊特约摄影记者,长期在西南地区从事摄影工作拍摄了大量当地民族生活和社会风貌的图片资料,留有数十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和旅行日记,出版了《羌戎考察记》、《西康夷族调查报告》等专著。
    7任乃强,“西康图经·自记”,转引自“任乃强小传”,《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1页。
    8 王铭铭,“他者的意义:论现代人类学的‘后现代性’”,《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李绍明,“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载《中国人类学评论》第4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10 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社会进化论、社会起源轮、社会结构论和人性论等方面的不同主张被承认对于研究中国民族学思想的起源,特别是中国民族学某些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1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122页。
    12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等人的《中国民族学史》和胡鸿保的《中国人类学史》等都专节记述了中国古史中关于民族学资料的记载。
    13 帝国心态的“天下观”所包含的世界图式以‘有教无类’的观念形态为中心来呈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6页。)从根本上说,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进步论,认为只有中国的文明才是真止的文明,而其他文明要根据其参与中国文明的程度来确定等级并进行教化。在朝贡体制下,中国与其他民族位置关系的基本架构与这种文明观具有根本性的关联。
    14 桑兵在其《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中说:“一般以为所谓的学术史,鄙意则宁可名之口学人的历史。”(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1页。)
    15 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1页。
    16 王铭铭,《经验与心态——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页。
    17 王铭铭,《经验与心态——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1页。
    18 英,A.C.哈登,《人类学史》,廖泗友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19 Adam Kuper, Anthropology and Anthropologist:The modern British school,1996[1973]。
    20 Adam Kuper, "preface to the third edition", Anthropology and Anthropologist:The modern British school,1996[1973]。
    21 George W Stocking, Jr:After Tylor——British Social Anthropology 1888-1951, Madison, 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5。Preface, xiv。
    Clifford Geertz, Works and Lives: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3 有关格尔茨《论著与生活》部分的写作受到杨清媚“指向心灵的阅读——读格尔滋《论著与生活》”的启发。
    24 美,威廉·亚当斯,《人类学的哲学之根》,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D06,371页。
    25 美,乔治·马尔库斯:“中文版序:<写文化)之后20年的美国人类学”,载[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马尔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7页。
    26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7 董天民译,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8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29 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3辑,2007年,143-158页。
    30 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6页。
    31 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6-7页。
    32 钱穆,《国史新论》,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298299页。转引自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页。
    33 罗志田,“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两点反思”,载《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
    34 以上内容对杨清媚和伍婷婷已出版和未出版的相关写作有所参考。
    35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6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7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38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9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40 叶长青(James Huston Edgar,1872-1936)英国传教十,1898年来华,在四川、西康诸地活动,兼任上海《字林西报》驻打箭炉(康定)记者,著有许多关于藏族的文章;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美国芝加哥人类学博士,1911年以传教十和学者的身份来华,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38年其中36年在四川度过;陶然士(Rev. ThomasTorranee),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会员,1896年从苏格兰来中国传教。尽管没有受过人类学训练,但他精通汉语,且精于中国艺术和考古学的某些方面。
    41 以20世纪初为康藏研究开端,排除了史志记载和明清时期入康官员的纪行作品,前者多简单传抄,后者多内指于自我感受,两者都较少对民族文化进行客观描述。
    42 1946年,中国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允许蒙古西藏高度自治。西藏自治问题却与长期康藏划界密切相关。任乃强的“西藏自治与康藏划界”(附“康藏界务参考图”)分析和研究了这一问题。
    43 George W Stocking, Jr:After Tylor——British Social Anthropology 1888-1951, Madison, 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5。Preface, xiv。
    41 张澜(1872-1955),四川省南充县人。25岁中秀才。1903年赴日本留学东京宏文书院师范科学习。辛亥革命前,当选川汉铁路股东大会副会长,成立保路同志会,开展群众性斗争。民国成立后,当选为国会众议员。1917年任四川省长。1922年,任南充中学校长。1925年,创办成都大学并担任校长。抗战期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同年10月任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国家副主席。奚致和(1885-1955)为清末监生,张澜交往甚密,清末四川“保路”运动中,追随张澜、罗纶等人与清廷抗争。民国初,曾任四川军务督办公署(督办刘湘)军需处长和二十一军军需处长等要职,后因政见不全,乃辞职返里,致力践行实业和教育救国,成为全川闻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
    45 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2页。
    46 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23页。
    47 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23页。
    48 以梁启超、林长民为主导的政治派系“研究系”的官方报刊之一。该报以及其副刊《晨报副刊》在当时的社会影响极大,鲁迅、徐志摩等名流都曾为其主笔。
    49 伍非百,“西康图经·民俗篇·序”,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00页。
    50 胡子昂(1897-1991),1919年就读于北京农业专科学校(今北京农业大学前身)时,投身“五四”运动。1923年毕业回川,曾任巴县中学校长、巴县农会会长、重庆市教育局长等职。1926年他任川康边务处长,3040年代,以“实业救国”著称。
    51 日,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页。
    52 1960年任乃强为中国农科院编制“全国农业区划草案”撰写了“川康藏农业区划以意见”;1977年他写了《青藏高原采金刍议》,促进了藏区的黄金开发。
    53 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5页。
    54 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18页。
    55 李大钊,“知识阶级的胜利”,《李大钊文集》(3),李大钊研究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170页。转引自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23页。
    56 矛盾,“‘气’与学生的政治运动”,《矛盾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310页。转引自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23页。
    57 伍非百,“西康图经·民俗篇·序”,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00页。
    58 任乃强,《西康图经·地文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494页。
    59 任乃强,“康区视察总报告书”,《任乃强藏学论文集·上册》,120页。
    60 任乃强,“西康通志撰修纲要”,《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3页。
    61 王铭铭提出,以中国历史上的“世界观”来看,20世纪中国人类学的百年历史沉淀为三个圈层——以汉人农村研究为主的核心圈、以少数民族研究为主的中间圈和最外圈的海外研究。
    62 罗志田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下”一词本身具有广义和狭义二分,分别对应着今天意义上的“世界”和“中国”。这一词汇在过去来说是一个语境明语义明的开放概念,即在特定场合的指谓基本随上下文而定。由此,除了从“天下”到“国家”的转变以外,近代中国思想史上更有一个从“天下”到“世界”的进程。晚清以来,人们不仅逐渐承认并接受了“世界”这个基于地理认知,并包含政治和文化认知的新的概念,并且要努力融入到这个“世界”中。(罗志田,“天下与世界:清末士人关于人类社会认知的转变——侧重梁启超的观念”,载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事实上,当中国古代的“天下”对应着今天的“世界”的时候,它的含义本身也包含了一种地理概念和政治与文化的认知,梁启超虽然引发了“中国即天下”说之滥觞,但他也曾说过:“二千年来与中国交通者,虽无文明大国,而四面野蛮,亦何尝非国耶?”(梁启超,《新民说》(1902),《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22页,转引自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33页)。这虽然没有改变梁启超的基本立论,但他指出了“天下”概念与“世界”的重合部分,这些重合使得近代思想中从天下到世界的转变随着各方面知识的扩展而变得相对容易;而当这一词汇对应着今天“国家”概念的时候,它更多地表现出对“文明”的思考,呈现为一种文明认知的思维方式——王铭铭的“天下”概念即着眼于此,本文对“天下”这一词汇的使用也更多地倚重后者。
    63 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28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4 任乃强,“西康图志撰修纲要”,《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
    65 任乃强,“悼罗哲情错”,载《康藏研究月刊》第28、29合刊,1949。
    66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262页。
    67 任乃强,“农村崩溃的前夕”,《农业经济》季刊1卷2期。
    68 任乃强,“川康交通考”,《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286页。
    69 任乃强,“地文篇后记”,《西康图经·地文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
    70 四川省立三中位于四川省江安县,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由龙门书院改为学堂。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定名为四川省立第三中学校(当时四川省只有四所省立高中,在江安的序列第三),简称“省三中”,同年与县中合并。1935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江安中学
    71 任乃强,《天芦宝札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295页。
    72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自序”,《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438页。
    73 两者都曾陆续刊登于《康导月刊》,前者刊登是时间是1940-1943年,后者是1940-1942年。
    74 参阅任新建,“康藏研究社介绍”,载《中国藏学》1996年第3期。
    75 以上写作的年代顺序参考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年版《任乃强藏学论文集》中“任乃强小传”部分和任新建先生所作“整理说明”。
    80 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弁言”,《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页。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81 在本文的叙述中,“西康”意味着汉族控制下的一片行政区域,“康区”或“康藏”则更多地指向包括川东、藏西、甘南和滇边一带的地理区域。由于“西康”境域多有变化,因此,文中所提及的“西康”,其地区范围根据当时的政局而定,任乃强的研究在延伸至西藏之前,主要集中于西康省,尤其是康属范围。但当其研究范围扩展到西藏之后,“康藏”的概念时而会表示康区和藏区的总和。
    82 任乃强,《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43页。
    83 傅嵩炑,《西康建省记》,四川官印刷局,民国1年(1912),铅印本。
    84 杨公素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尼泊尔、越南、希腊大使,北京大学教授,2001年他出版了回忆录《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其中提到了30年代他前往西康做调查时与任乃强的一面之交。
    85 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86 “西康图经·弁言”,《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页。
    盯1904年6月12日在上海创刊,是戊戌政变后保皇党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康门弟子狄葆贤和罗普分任该报经理和主笔,梁启超也参与过策划。《时报》持执中公允的姿态,在评论、编辑、出版新闻业务方面大胆革新。
    88 1904年3月由商务印书馆创办。梁启超、蔡元培、严复等都在该刊发表过文章,杜亚泉、胡愈之等出任过主编。
    89 1898年创办,为重庆同盟会支部机关报,持续办报9年,是整个西部地区近代报刊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
    90 1910年2月在天津创刊,1913年1月移到北京,是原中国地学会主办的机关刊物,也是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刊物。
    91 相关文章整理自“1949年以前‘藏彝走廊’研究论文索引”,载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主编,《藏学学刊》第二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92 杜亚泉(1873-1933),原名炜孙,字秋帆,号亚泉,笔名伧父、高劳。1900年秋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首家私立科技大学——亚泉学馆和中国最早的科学刊物——《亚泉杂志》。1903年秋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历时28年。商务早期理化书、博物教科书大多出自其手。后主编《东方杂志》,从东西文报刊选译最新的政治、经济、社会、学术思潮。并开设“科学杂俎”栏目。对于国际时事,论述详备,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学术杂志
    93 曹经沅(1890-1946年),原字宝融,后字镶蘅,四川绵竹人。毕业于四川法政专门学校。18岁乙酉科拔贡。入京朝考,分发礼部,任主事。民国成立后,复就读于中华大学,获法学十学位。历任北京政府内科部科长、秘书。1925年任临时执政府秘书,后摄安徽省政务厅厅长。1927年任内务部 参事。1932年任安徽省政府秘书。同年任行政院简任秘书。1943年改任行政院参事,后任蒙藏委员会总务处处长。1935年任贵州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
    94 刘麟生(1894-1980),字宣阁,笔名春痕。安徽省无为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政治系,曾任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编辑。1927年任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抗日战争期间,辗转四川等地,后赴台湾。1959年任职于台湾“驻美大使馆”,后定居美国,病逝于旧金山。
    95 姚锡光,字石泉。江苏丹徒人。早年先后任李鸿章、张之洞、李秉衡的幕僚。后历任安徽怀宁知县,和州知州等。1907年代授陆军部左丞。1909年春转任殖边学堂监督。辛亥革命后,历任蒙藏局副总裁、总裁、口北宣抚使等职。
    96 清末张其勤《西藏宗教源流考》是为数不多的几部专门性研究著作之一
    97 刘世定,《寻常往事——回忆祖父刘文辉》,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105 《康导月刊》发刊词,载《康导月刊》第1卷,第1期,康导月刊社编辑,西康县政人员训练所同学会发行,1938。
    106 美、英、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的五个差会(Missions)联合在成都创办的一所普通高等学校。
    107 “华西协合大学1910-1949”,《四川大学史稿》第四卷,30~32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108 美国人,原名丹尼尔·大安,1906年来到四川,1949年离开。戴谦和是华西协和大学初创的6位元老之一,也是元老之中在华西坝工作最久的一位。他曾五次出任理学院院长,数度担任数理系主任,又是学校博物馆的创始人。
    109 1912年至1931年,葛维汉以传教十的身份进行人类学的调查研究工作。他曾多次在四川各地考察,涉及的领域有四川南部苗族的文化与生活、“僰人悬棺”的民族与考古、汉区民间的宗教信仰、四川西北与西南藏、羌、彝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等。
    110 1922年创刊,1946年停刊,共出刊16卷20册。
    111 有关华西协和大学和华西边疆研究学会的内容梳理部分参考了李绍明“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载《中国人类学评论》第4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周蜀蓉,“研究西部开发的珍贵文献——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载《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一期。
    112 《人类学集刊》第2卷,1944年。
    113 李绍明,“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4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114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165页。
    115 2004年由王明珂整理出版为《川西民俗调查记录1929》,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出版社,2004。
    116 “任鸿隽谈整顿川大”,《北平晨报》,1936年5月19日剪报,见《国立四川大学档案》17卷。
    117 分别载《边疆研究论丛》1941年、《民族学研究集刊》第4期,1944年和《边疆研究论丛》1945年。
    118 此时从事人类学研究的多为外国学者。
    119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163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120 任乃强,《西康图经·地文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494页。
    121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180页。
    122 任乃强“西康图经·自记”,《西康图经》,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年。
    123 《边政》月刊创刊于 1929年,由川康边防总指挥部编辑。
    124 任乃强:“西康图经·自记”,《西康图经》,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
    125 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弁言”,《任乃强藏学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126 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弁言”,《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页。
    127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后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462页。
    128 章学诚认为,方志有资政的作用。一方面,“天下政事,始于州县,而达乎朝廷”(章学诚,“方志立三书议”,见章学诚著,吕思勉评,《文史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方志是最好的政况传达工具;另一方面,方志可以通过记述地方制度、历史文献,总结地方历史经验,“使之因书而守法度,因法而明其职掌”,起到资治和补救时弊乃至垂教后人的作用。并且,方志具有教化意义:“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凛凛烈烈,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者,怯者勇生,贪者廉立。《史记》好伙,多写刺客畸流,犹足令人轻生增气,况天地间大节大义,纲常赖以扶持,世教赖以撑柱者乎!”(章学诚,“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见章学诚著,吕思勉评,《文史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29 任乃强,“西康通志撰修纲要”,《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5页。
    130 这段文字描述了友人劝说任乃强在《西康诡异录》的基础上,修订成《西康图经》,供民众阅读以了解西康社会情境。而此时,任乃强正在试图撰写更为宏大而严肃的学术著作《西康图志》。
    131 任乃强,“西康图经·自记”,《西康图经》,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年。
    132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165页,上海:商务印书馆,2007
    133 任乃强,“论边腹变迁与西康前途”,载《康导月刊》5卷6期,1943;“论边疆文化及其人物”,载《宏康月刊》1卷2、3期,1946.
    134 吴文藻,“边政学发凡”载《边政公论》,第一卷,5-6期合刊,1942。
    135 吴泽霖,“边疆的社会建设”,载《边政公论》第二卷第1期,中国边政学会编辑,边政公论社发行,1943年
    136 卫惠林,“边疆文化建设区域制度拟议”,载《边政公论》第二卷第1期,1943年。
    137 王铭铭,“‘中间圈’——民族的人类学研究与文明史”,载《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北京,1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138 王铭铭,《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61页。
    139 王铭铭,《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54页。
    140 任乃强,“论边疆文化与其人物”,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20页。
    141 任乃强,“论边疆文化与其人物”,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20页。
    142 任乃强,“论边疆文化与其人物”,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20页。
    143 任乃强,“西康蕴藏的富力与建设的途径”,《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
    114 任乃强,“论边疆文化与其人物”,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20页。
    115 引自维基白科:《1930年代的中国》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5%B9%B4%E5%BB%BA%E5%9C%8B
    116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兄弟民族》,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7 张新民,“多元性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地方性知识的转型——民国年间贵州方志纂修的文化现象学 探析”,引自http://www.ace.gzu.edu.cn/go.asp?id=901
    148 任新建,“任乃强藏学文集·整理说明”,《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页。
    149 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崔志海,葛夫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50 “西康图经·境域篇·弁言”,《西康图经》,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
    151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拉萨,西藏r古籍出版社,2000年,191页。
    152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424页。
    153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03页。
    154 任乃强,《西康图经》,422页。
    155 史书记载,有三苗之国,在今两湖和江西之间。任乃强以为,舜曾将三苗豪族徙往三危(在今青 海西北一带)。其时苗之文化已经与华夏相当,“既至其地,不免教以农牧兵刑之政;且与土人杂婚混血,造成草地之强族,是为羌族。”此后,羌族逐渐强大,广为蔓延。从根源上说,羌族是三苗后裔在北方的蔓延,称为北苗。其后部分羌人进入西藏,与当地土著混血.,建立吐蕃国;另有部分循金沙、雅砻诸河谷南下。三苗豪族众多,迁徙剩下的人,进入南岭山区,“历世愈久,窜蔓愈远,分化亦愈繁,渐至语言习俗亦生差异,变为若干小族……,我国古人不能细别之,统称为西南夷”其实这些族群都是蔓延到南方的三苗后裔,称为南苗。大约在周秦之际,南苗向西,北苗向南,两族顺西南各大峡谷迁徙,相会在西康高原,“同源之族,言语易通,意志相感,风俗杂糅,新族于是生焉”,这就是西康民族。(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01-202页。)
    156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05页。
    157 任乃强,《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80页。
    158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73页。
    159 任乃强,“泸定县视察报告”,《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5页。
    160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20页。
    161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400页。
    162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501页。
    163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501页。
    164 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52页。崔志海,葛夫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65 章学诚强调“修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也”,提出一方之志,要“切于一方之实用”。这种明清学人的“经世致用”思想最终成为任乃强“方志”书写的落脚点。
    166 任乃强,“初版康藏史地大纲自序”,载《康导月刊》第四卷,第8、9期合刊,1942年
    167 任新建,“任乃强藏学文集整理说明”,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4页。
    168 戴季陶“序”,载《西康图经》,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3年版。
    169 戴季陶“序”,载《西康图经》,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3年版。
    170 戴季陶“序”,载《西康图经》,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3年版。
    171 张新民,“多元性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地方性知识的转型——民国年间贵州方志纂修的文化现象学探析”,引自http://www.acc.gzu.edu.cn/go.asp?id=901
    172 任乃强,“西康通志撰修纲要”,《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3页。
    173 仓修良《方志学通论》(修订本),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362页。
    174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23页,上海东亚图书馆出版,1923。
    175 美,郭颍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5-16页,雷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176 美,郭颍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0页,雷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177 梁启超,“论支那宗教改革”,转引自日,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126页。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78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新民丛报,1902年2月第2号。
    179 日,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刘岳兵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80 王兴瑞,“琼崖黎人社会概观”,载《琼农》,1934(9、10、11)。转引自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134页。
    181 赵心愚,秦和平主编:《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辑要》,9页,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 民出版社,2004。
    182 任乃强,《西康诡异录》,1页。四川日报出版社,1931。
    183 该节题为“古风”,由《西康札记》中“边地风俗之一般”一节补充整理而来。
    184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83页。
    185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83-385页。
    186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85页。
    187 任乃强,《西康诡异录》,1页。四川日报出版社,1931。
    188 王涤瑕“榆科见闻记”,载赵心愚,秦和平主编《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辑要》,241页,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189 任乃强,《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16页。
    190 任乃强,《西康诡异录》,18-19页。四川日报社出版,1931。
    191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08页。
    192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23页。
    193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83页。
    194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72-373页。
    195 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
    196 任乃强,《西康诡异录》,35页。四川日报社出版,1931。
    197 任乃强,《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84页。
    198 任乃强,《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84页。
    199 仓修良《方志学通论》(修订本),361-362页,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200 任乃强,《西康诡异录》,19页。四川日报社出版,1931。
    201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
    202 任乃强,《任乃强藏学论文集·上册》,54页。
    203 陈独秀,“答刘经扶”,载《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1918。
    204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子平等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205 任乃强,《西康诡异录》,91页。四川日报出版社,1931。
    206 五四一代学人因此被指对社会的改革和发展缺乏耐心和持久性,企图在几年的时间里取得西方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努力仍没有完全实现的事情。(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子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207 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30页。
    208 可能因为个中矛盾,任乃强很少谈及汉人社会精神性的东西,但初入西康,目之所及,汉人“多内地亡命之无赖,因生活逼迫来此者,身体孱弱,嗜烟好讼,为其通病。心底奸险者,十居八九。咸以剥取番民自肥为志,上者以工商工技取之,下者以挑逗夺巧取之,最恶者投身胥吏,藉官搕索之”,而藏民则“男女力作如一,不知学问,无机械心,性湻谨,有先秦风”,任乃强不由得感叹“边地社会本无弊,弊皆汉人教之作之也。”(任乃强,《任乃强藏学论文集·中册》,29页。)日睹这种情况,文明究竞是进化还是退化在任乃强心中也许产生过疑惑,此后,任乃强很少在道德层面上谈及汉藏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提倡佛教一直是其治边政策的内容之一。
    209 在20世纪20年代关于科学与“玄学”的论战中,科学主义者坚持,科学本身能直接产生一种人生哲学。
    210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197页。
    211 章学诚,“记与戴东原论修志”,载章学诚著,吕思勉评,《文史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12 戴季陶“序”,载《西康图经》,南京,新亚细亚学会1933年版。
    213 任乃强,“西康通志撰修纲要”,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4页。
    214 王明珂,《寻羌:羌乡田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
    215 任乃强,“西康通志撰修纲要”,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4页。
    216 任乃强,“西康通志撰修纲要”,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5页。
    217 任乃强,“西康通志撰修纲要”,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4页。
    218 任乃强,“西康通志撰修纲要”,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4页
    219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85-386页。
    220 任乃强,《西康诡异录》,33页。四川日报社出版,1931。
    221 任乃强,《西康诡异录》,19页。四川日报社出版,1931。
    222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204页。
    223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川大史学·任乃强卷》,414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24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论文集·上册》,357页。
    225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论文集·上册》,290-291页。
    226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论文集·上册》,311页。
    227 王明珂,《寻羌:羌乡田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
    228 王明珂,《寻羌:羌乡田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
    229 王明珂,《寻羌:羌乡田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
    230 任乃强,“西康通志撰修纲要”,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5页。
    231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论文集·上册》,286-288页。
    232 王明珂,《寻羌:羌乡田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
    233 章学诚,“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载章学诚著,吕思勉评,《文史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34 章学诚,“州县请立志科议”,见金毓黻,《中国史学史》,317页。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2007。
    235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401页。
    236 张新民,“多元性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地方性知识的转型——民国年间贵州方志纂修的文化现象学探析”,引自http://www.acc.gzu.edu.cn/go.asp?id=901
    237 任乃强1929年第一次入康考察即受当地政府招募,以“边务视察员”的身份前往。后担任了刘文辉本部(川军二十四军军部)经济建设委员会委员。1936年,任乃强被推荐为西康建省委员,随即二次入康,继续完成对西康各县的考察,1938年冬考察泸定同样以建省委员的身份进行。
    238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兄弟民族》,北京,中华书局,2009。
    29任乃强,《泸定考察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293页。
    240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川大史学·任乃强卷》,505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41 任乃强,“西康通志撰修纲要”,《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3页。
    242 自飞越岭经化林坪、冷碳、泸定桥、冷竹关至康定瓦斯沟,是川康间唯一孔道。
    243 西康建省将原属四川的宁、雅两属划入,之前西康以泸定为东界,向西共19县。
    244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372页。
    245 任乃强,“泸定县视察报告”,《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5页。
    256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290页。
    247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290页。
    248 任乃强,“泸定县视察报告”,《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6页。
    249 任乃强,“西康建省委员会实施工作计划书”,《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546页。
    250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262页。
    251 在六十雨节洒坪与其异疾中,任乃强对政府提出这样的建议:“余以为雨洒坪最宜修盖营房,训练军队。康滇马路经此,则交通便;附近饶森林,则盖屋易;农产有余,则给养糜,不育小儿,与群雄无碍。冷风骨七八年乃成,无害暂住者,荒地多,则可施行屯垦也。”(任乃强:《泸定考察记》,《川大史学·任乃强卷》,462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六十六节摩西水利中,任乃强经过分析之后提出对政府的忠告:“王荆公有云,天下无有利无弊之事,亦无徒弊无利之事。磨西水利,利民之处至为显著,然亦不能过于乐观。假使堤工管理不善,水政管理失人,亦无在不呈其害也。”(任乃强:《泸定考察记》,《川大史学·任乃强卷》,468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52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自序”,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
    253 任乃强,“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自序”,1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254 李绍明,“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5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48页。
    255 任乃强,《西康图经·地文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494页。
    256 《华阳国志》义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公元348-354年)。《华阳国志》的记事范围,从时间上说,始于开辟,终于晋水和三年;从地域况为梁、益、宁三州三十三郡一白八十县。从内容来说,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从体裁来况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的三结合。
    257 由于历代王朝一般都拥有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政区,一朝间的变化也非常频繁,追溯到古代就更为复杂,因此研究沿革成为专门学问,也成为学习和研究历史所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由于黄河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河道决溢无常,不时改道,也成为沿革地理的研究对象。
    258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286页。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2007。
    259 未署名,“禹贡·发刊词”,载《禹贡》半月刊第1期,1934年。
    260 回顾历史,人们认为中国传统的历史地理学到两汉时期已经趋于成熟,其标志性著述为司马迁《史记》中的“河渠书”、“货殖列传”和班固《汉节》中的“地理志”。“史记·河渠书”专记川流变迁和历代水利,而“货殖列传”根据战国至西汉初的自然和经济状况,将全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和十几个亚区,论述了各区的地理环境、物产、经济状况、中心城市、历史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内容,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汉书·地理志”首次将“地理”之目列入正史之中,“在当时来说,这是上起夏代,下迄王莽,相当完备的沿革地理,不过中间只是强调了西汉一代而已”。(史念海:“班固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3辑)。与班固“汉书·地理志”所专注的行政地理沿革相比,司马迁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采用专题研究形式,更能充分体现地理事物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时空发展特征。但两汉以后,历代言地理者多奉班固为鼻祖,抛弃了司马迁的专题研究方法,多注重地名沿革,鲜及其他内容,沿革地理学逐渐成为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流。
    264 德·阿尔弗雷德·赫特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王兰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62 任乃强的这一看法在当时的西康已经被很多人认识到。正因为如此,当时的西康社会研究,不论边疆问题还是华西一脉,以及其他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都很重视地理环境的作用。林耀华在40年代提出,人类社会是环境、人类和文化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历史沿革止是这一作用的经过事实,是研究人类社会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林耀华,“边疆研究的途径”,载《边政公论》第二卷第1期,1943年。)
    263 任乃强:“西康通志撰修纲要”,《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3页。
    264 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576页。 寿鹏飞《方志通义》主张“志乘,为郡邑正史”,认为“志者,史也。史以明治乱兴衰之故,志以补郡国利弊之书”。他强调志义当重于志例,认为“方志立言,当从平民立场,乃得痛陈疾苦,勿染官气,……务在有俾地方风俗民生”。(以上内容参考黄燕生《中国历代方志概述》中“民国时期”部分内容。)
    267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兄弟民族》,北京,中华书局,2009。
    268 章学诚提出“志乃一方之全史”,认为周代“外史掌四方之志,是一国之全史也”。也就是说,古所谓“国史”,其实就是“四方之志”的归纳,而方志则是“国史”之地方版本。因此,国史与方志,是为“同条共贯之书,不过一纪国家之事,一纪地方之事,范围有广狭之分,而同属于‘史’则无疑义”(金毓黻,《中国史学史》,318页。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2007),这就明确使方志与正史的对应关系应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情景。
    269 任乃强“西康通志撰修纲要”,《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7页。
    270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180页。
    271 章学诚,“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载章学诚著,吕思勉评,《文史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72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自序》,《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438页。
    273 任乃强:“西康通志撰修纲要”,《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3页。
    274 章学诚,“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载章学诚著,吕思勉评,《文史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75 任乃强,“西康图经撰修纲要”,《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7页。
    276 他说:“方州虽小,其所承奉而施布者,吏、户、礼、兵、刑、工,无所不备,是则所谓具体而微矣。国史于是取裁,方将如春秋之藉资于百国宝书也”(章学诚,“方志立三书议”见章学诚著,吕思勉评,《文史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志之为体,当详于史,而今之志乘所载,百不及一。此无他,搜罗采辑,一时之耳日难周;掌故备藏,平日之专司无主也。尝拟当事者,欲使志无遗漏,平日当立一志乘科房,佥掾吏之稍通文墨者为之。凡政教典故,堂行事实,六曹案牍,一切皆令关会,目录真迹,汇册存库。异日开局纂修,取裁甚富,虽不当比拟列国史官,亦庶得州闾史胥之遗意。今既无及,当建言为将来法也。”(章学诚,“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载章学诚著,吕思勉评,《文史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可见其搜集史料的着眼之处。
    277 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三)——史学、方志学、地理学及谱牒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362页。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278 王汎森,“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谱系》,159196页,转引自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22页。
    279 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31页。
    280 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107页。
    281 “民众要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体,就不能仅仅通过物质生产米间接体现,或是只关注农民战争之类的非常状态。前者不能深入了解民众的思维和行动,后者则往往更多地看到民众受圣贤影响的一面。’因此,历史学在不断呼唤民史的同时,显得力不从心。(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120页。)
    282 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121页。
    283 王汎森,“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谱系》,159196页,长春,占林出版集团,2011。
    284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将史料分为文字记录以外的和文字记录的两部分,(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转引自金毓黻,《中国史学史》,384页,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2007)。
    28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时任四川大学教授的冯汉骥的提议和领导下,四川大学史学系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四川文物调查、三星堆、汶川石棺墓和前蜀王建墓的发掘等多项工作,引起学界广泛重视,不仅推动了注重实践的学术风气,并且扩大了考古学、史学的社会影响。
    286 任乃强,“芦山新出汉石图考”,载《康导月刊》,第五卷第一期,1943年。
    287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川大史学·任乃强卷》,465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88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384页,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2007。
    289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183页。
    290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序言”,《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180页。
    291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184-186页。
    292 前者为今四川省西昌地区;后为今四川省雅安地区,除名山县外。
    293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川大史学·任乃强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447页。
    294 “二重证据法”是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史观念和方法,它是20世纪初中西学术交融和新史料大量发现刺激之下的产物,具有的强烈的时代性。
    295 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载《陈寅恪集》之《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248页。
    296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川大史学·任乃强卷》,391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97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川大史学·任乃强卷》,391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98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川大史学·任乃强卷》,394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99 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215页。
    300 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202页。
    301 任乃强,“西康通志撰修纲要”,《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21页。
    302 任乃强,“西康通志撰修纲要”,《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5页。
    303 任乃强,“西康通志撰修纲要”,《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5页。
    304 任乃强,“论边腹变迁与西康前途”,《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577页。
    305 任乃强,《天芦宝札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
    306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自序”,《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438页。
    307 丁实存,“《康藏史地大纲》书评”,《边政公论》第二卷第1期,1943年。
    308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自序”,《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438页。
    309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兄弟民族》,北京,中华书局,2009。
    310 何燕航,“《康藏史地大纲》的论评”,载《康导月刊》第5卷第4、5期,1943年;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论评的批评”,载《康导月刊》第4卷第5期,1943年
    311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论评的批评”,载《康导月刊》第4卷第5期,1943年。
    317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530页。
    318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501页。
    319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550页。
    320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29-230页。
    321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30页。
    322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90页。
    323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90页。
    324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90页。
    325 之前川康交通南北两路与后来不同:北道自雅州经碉门(天全)、岩州瓦斯沟进入打箭炉,也可由岩州渡过烹坝,从大冈入炉,称作雅州路。南道从汉源翻飞越岭,经化林坪、沈村、咱威、摩西面、雅加埂,称黎州路。
    326 时为巴安县,清为巴塘粮台,故称。
    327 当时自打箭炉入藏,有南北两路,南路经里塘、巴塘、乍丫等地,道路崎岖,民风强悍,北道从德格往东,都是平原。南道为官道,因此官吏入藏,都走南道,但商贾往来,多走北道,甘孜正位于北道中央。(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67页。)
    328 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69页。
    329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277页。
    330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234页。
    331 雍止初年,西藏受准葛尔人之逼,清廷患其劫持达赖,迎达赖七世于泰宁惠远寺安置,设泰宁协护守之。十二年,准葛尔请和,诏果亲王与章嘉呼图克图赴康,自泰宁送达赖回藏。
    332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234页。
    333 解放前四川内地人对康藏地方的一种泛称,意为荒凉之地,并非专指牧区,也包含农区。
    334 任乃强,《西康札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161页。
    335 大渡河上游大小金川之地,历来为番族聚居,称金川部。清乾隆年间,中央政府曾两次用兵当地土司,苦战数年,诛杀如麻。
    336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川大史学·任乃强卷》,384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37 任乃强:《泸定考察记》,《川大史学·任乃强卷》,384页。
    338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91页。
    339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463页。
    340 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91页。
    341 缪凤林,“历史之意义与研究”,《史地学报》2卷7期,1923年
    342 何炳松,《历史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27年。
    349 1946年,中国国民党在重庆召开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允许蒙古西藏高度自治。西藏自治问题却与长期康藏划界密切相关。任乃强的《西藏自治与康藏划界》(附“康藏界务参考图”)分析和研究了这一问题。
    350 《雷马峨屏纪略》,四川省政府边区施教团报告,四川省教育厅印行,1941年。
    351 “边政公论·发刊词”,载《边政公论》第一卷第1期,1941。
    352 1943年到1952年,冯汉骥一直在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两校任教。在四川大学讲授的课程偏重于考古学和史学,在华西大学教授的课程则偏重于民族学与社会学。
    353 李安宅,《李安宅藏学文论选》,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354 任乃强,《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
    355《边政公论》第2卷11、12合期,第3卷2期,1932、1933年。
    356 于式玉:《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
    357 冯汉骥:《四川古代文化史》,成都:巴蜀书社,2004。
    358 分别刊登在《文讯》第5卷第1期,1944年和《文史杂志》第5卷第9、10期合刊,1945年。
    359 闻宥:《古铜鼓考·铜鼓续考》,成都:巴蜀书社,1953(2004)。
    360 《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单印本,1950年。
    361 徐益棠,《雷波小凉山之倮民》,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1944;林耀华,《凉山夷家》,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林耀华,“四土嘉绒”,原稿在排印中散失,仅存“土司”及“家族与婚姻”两章,以论文形式发表;李有义,“杂谷脑的汉藏贸易”,载《西南边疆》第15期,1942;李有义,“杂谷脑喇嘛寺的经济教育组织”,载《边政公论》第1卷第9、10期,1942。
    362 冯汉骥,《冯汉骥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363 分别载《边政公论》第4卷4-10期,1945。
    364 “钵教源流”,载《民族学研究集刊》第3期,1943;“嘉绒民族社会史”载《民族学研究集刊》第4期,1944。
    352 顾颉刚,“中国边疆学会宣言”,《中国边疆学会宣言及会章》,中国边疆学会,1942.
    366 关于内迁学术机构和学者的活动部分内容参考李绍明“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一文,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4辑和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第七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学的发展”,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367 吴文藻,“边政学发凡”,载《边政公论》第1卷第5-6期合刊,1942。
    368 徐益棠,“十年来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载《边政公论》第1卷,5、6期,1942。
    369 《中国藏学史》(1949年以前)提到:“值得一提的是,本时期的文章中学院派的规范的学术论文比例增加,而政策性、新闻报道式的文章比例相对减少。中国学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加,翻译介绍的著述相对减少。”(王尧、王启龙、邓小咏著,《中国藏学史》(1949年以前),217页。北京,民族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70 王尧、王启龙、邓小咏著,《中国藏学史》(1949年以前),271-272页。
    371 根据“1949年以前藏彝走廊研究论文索引”统计,《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335-470页。
    372 George W Stocking, Jr:After Tylor——British Social Anthropology 1888-1951, Madison, 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5。Preface, xiv。
    373 “余一夜读之竟,寝已鸡鸣,不觉其晏,但觉其人奇、事奇、文奇,既奇且实,实而复娓娓动人,一切为康藏诸游记最。”(“导言”,陈渠珍,《艽野尘梦》,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
    371 原著107藏文页,共分18篇。第一篇初明劫之如何造成及印度法王次第降世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间显扬圣教;第二篇,修造释迦牟尼佛三身及开光;第三篇华胡二地宏扬佛法及诸王世代嬗衍;第四篇观音与六字明咒;第五篇观世音度脱藏土愿业;第六篇度世马王;第七篇藏族之由来;第八篇西藏上古史;第九篇观音四变化身;第十篇创立文字、法律;第十一篇入本尊佛像;第十二篇迎娶尼泊尔王女;第十三篇迎娶文成公主;第十四至十七篇松赞干布事迹;第十八篇自松赞干布死后,直叙至元末明初。
    375 任乃强,“西藏政教史鉴·叙译”,载《康导月刊》第二卷第11期,1940年
    376 任乃强,“西藏政教史鉴·叙泽”,载《康导月刊》第二卷第11期,1940年
    377 他毫无惊讶地叙述过:在打箭炉的市场上,大量的所谓“藏货”其实并非藏产。“藏红花米自印度西部,藏葡萄米自新疆,藏青果、藏枣、藏豆蔻等来自波斯、小亚细亚等地。藏毯,为天津织造之毡毹。藏绸,为山东所产生绸。藏片,为英国所产之细呢。藏佛,多属印度、缅甸、暹罗所制等是也。”(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474页。)
    378 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7页。
    379 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6页。
    380 任乃强,“张献忠屠蜀辩”,载《川大史学·任乃强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81 任乃强,《西康图经·地文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
    382 任乃强,“西藏政教史鉴·叙译”,载《康导月刊》第二卷第11期,1940年。
    383 任乃强,“西藏政教史鉴·叙泽”,载《康导月刊》第二卷第11期,1940年。
    384 这些文章均刊于《康导月刊》,都是任乃强为刘立千所翻译的《西藏政教史鉴》所做的注释。除“吐蕃开国考”(吐蕃丛考之一,载第2卷第11期)和“文成公主下嫁考”(吐蕃丛考之十,载第3卷第8、9期,1941年)之外,其余以附录形式出现。其中“佛家之宇宙构成说”(吐蕃丛考之二)和“释迦牟尼生卒年考”(吐蕃丛考之三)载《康导月刊》第2卷第11期(1940),“大昭觉阿佛像入华考”(吐蕃丛考之四)、“金刚座瑞像说”(吐蕃丛考之五)、“藏人之历史观念”(吐蕃丛考之六)、“司青王迎旃檀像考”(吐蕃丛考之七)和“蒙古世系”(吐蕃丛考之八)均载第2卷第12期(1940),“藏人与六字明咒”(吐蕃丛考之九)载第3卷第1期(1941年)。
    385 任乃强,“吐蕃开国考”,《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9页。
    386 任乃强,“释迦牟尼生卒年考”,载《康导月刊》第2卷第11期,1940年
    387 任乃强,“西藏政教史鉴·叙译”,载《康导月刊》第二卷第11期,1940年。
    388 《西藏政教史鉴》记载,拉萨大昭寺所供奉的觉阿佛像于东晋时,经支丁扎雅王迎入中国,又于唐太宗时,随文成公主迎入西藏。
    389 任乃强“司青王迎旃檀像考”,载《康导月刊》第2卷第12期,1940年。
    390 姚兴(公元366年-416年),字子略。姚兴于公元394年即位,在他统治后秦的22年中,先后灭前秦、后凉,败西秦,使后秦成为西部的强国。他笃信佛教,致力于复兴佛教,被认为做了三件大事:其一是迎请鸠摩罗什大师来华,开创了中华佛教的宏兴局面;另一是支持法显西行取经;第三是弘扬佛教广育僧才。
    391 任乃强,“觉阿佛像入华考”,载《康导月刊》第2卷第12期,1940年。
    392 任乃强,“吐蕃开国考”,载《康导月刊》第2卷第11期,1940。
    393 任乃强,“吐蕃开国考”,载《康导月刊》第2卷第11期,1940。
    394 任乃强,“张献忠屠蜀辩”,载《川大史学·任乃强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95 任乃强,“张献忠屠蜀辩”,载《川大史学·任乃强卷》,86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96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65页。
    397 比如他认为高级传教士由于脱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其对下层人民生活的记述,可信的资料不多。(任乃强,“张献忠屠蜀辩”附“关于张献忠史料的鉴别”,载《川大史学·任乃强卷》。)
    398 任乃强,“张献忠屠蜀辩”附“关于张献忠史料的鉴别”,载《川大史学·任乃强卷》。
    399 任乃强,“塔弓寺与其神话”,《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6061页。
    400 任乃强,“文成公主下嫁考”,载《康导月刊》第3卷8、9期合刊,1941。
    401 这也是藏史研究中被逐渐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最初被运用来考订和论证地理学问题,并很快在方法论上趋于纯熟,比如郑天挺的《发羌之地望与对音》(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第1分,1939年),即根据有关史料结合音韵训诂之方法,考订和论证“发羌”的地望和对音问题;而王登的《康藏地名释:乍丫、打箭炉、墨尔多山、大桑、菜子坡、白玉、德格》(连载于《康导月刊》第5卷第1-5期、第6卷第1期,1943年)和何燕航的《西康地名汇考》(载《新中华》(复刊)第3卷第8期,1945年)均用语源学的方法考究康藏各地地名的渊源和 历史。谭英华的《吐蕃名号源流考》在对黄子翼、任乃强、姚薇元以及丁谦等人对于“吐蕃”考证的得失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大量汉藏史料和国内外有关成果,运用语言学音韵考证与史料补证的方式,对吐蕃名号的产生及衍变沿革进行了较为信实的考证。(王尧、王启龙、邓小咏著,《中国藏学史》(1949年以前),北京,民族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02 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41页。
    403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65页。
    404 任乃强,“吐蕃音义考”,《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67页。
    405 关于传声和传形的关系,任乃强并没有专门的解释,他只提到“传形不传声”,并将同音异形和¨同形异音都归为此类,实际上,在他所列举的例子当中,包括了传形不传声和传声不传形两种不同的情况。
    406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49页。
    407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47页。
    408 任乃强,“文成公主下嫁考”,《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45页。
    409 任乃强,“达布人的族源问题”,任新建编,《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339页。
    410 任乃强,“达布人的族源问题”,《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228页。
    416 任乃强,“藏人之历史观念”,载《康导月刊》第2卷第12期,1940。
    417 任乃强,“藏人的历史观念”,载《康导月刊》第2卷第12期,1940。
    418 任乃强,“藏人之历史观念”,载《康导月刊》第2卷第12期,1940。
    419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51页。
    420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51页。
    421 任乃强,“达布人的族源问题”,《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236页。
    422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评论的批评”,载《康导月刊》第5卷第5期,1943年。
    424 1914年,华西协和大学大建立以人类学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部,开始在西南地区搜集各种文物。1932年,葛维汉担任华大博物馆馆长(任期1932~1941年),进一步推进了华大的文物搜寻工作,1933年,他主持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首次考古发掘,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25 事实上,从创作《西康图经》之时,任乃强就开始参考西方地理学家、探险家、摄影家和传教士的著作,在1931年出版的《西康诡异录》中,他已经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康巴藏民的人种和体格特征,在《民俗篇》中,他对康巴藏民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描述是前所未有的。
    426 陈波认为,除了受到以博厄斯为首的德美人类学派的影响外,李安宅的祖尼人类学思想还有三个渊源:“第一渊源来自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系和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第二渊源来自吕嘉慈的语义学及其他者关怀;第三个渊源可以上溯清代的今文经学研究,经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而至胡适之和顾颉刚等人的新史学。”(陈波,《祖尼小镇的结构与象征—纪念李安宅先生》,中央民族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通讯:《探讨》2007年第2期)。
    427 李绍明,“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4辑。
    428 它首先阐述了藏族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概况,然后说明藏传佛教以前的信仰与早期佛教以及整个格鲁派佛教的状况,最终才针对拉卜楞寺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
    429 冯汉骥,《冯汉骥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四川大学博物馆编:《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430 葛维汉,“羌族的习俗与宗教”,载《葛维汉民族学考古学论著》。
    431 李绍明,“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4辑。
    432 李绍明:“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中国人类学评论》第五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133 马长寿,“十年来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边疆通讯》,第4卷,第4期。
    134 李安宅是早期的共产党员,也加入过国民党和三青团。他的党派关系及与各界人十交往也比较复杂。他早年即与基督教人十交往较多,曾加入长老会,后又与其脱离关系。1949年前,他在国内的学习和执教均在教会大学。在燕大学习期间,他经戎之桐介绍于1926年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由组织授意参加了当时的国民党。是年冬,他随戎之桐到苏联大使馆见到了李大钊,后者派他在苏联驻张家口领事馆担任英文秘书,自此到1939年止与国民党断绝了关系。1929年至1930年,中共北京市委屡遭破坏,1930年后失掉了与党组织的联系。根据李安宅自述,九一八事变后,他曾回迁安打算组织义勇军打游击战,未果而回燕大,在《大公报》和《益世报》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日救国的文章。七七事变前夕,他曾到山东集宁参加华北五大学在那里的乡建活动。1938年暑假,他离京绕道赴西北,在梅贻宝主持的甘肃省科学教育馆任教育科学组组长,深入甘南藏区,对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作了长达三年之久的实地考察。为便于开展工作,他1940年3月19日在重庆见了国民党组织部边区党务处处长李永新,由他介绍4月9日见了时任组织部长朱家骅,重新加入了国民党。在华西大学工作时,李安宅非常重视他的边疆研究工作。1944年1月18日,他陪同燕大代校长梅贻宝到重庆拜会孔祥熙,为华西边疆研究所募捐。后来因边疆研究所事还与陈立夫、陈果夫和陈衡夫有些往来。1943年11月,他当选为华西大学党部第四届执行委员,1945年当选为华西大学第五届候补执行委员。(以上资料来源:王洪亮,“李安宅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中)”http://blog.51xuewen.com/scwhl)。
    135 李安宅,“自序·校后记”,《社会学论集》,燕京人学出版部,1938年。
    136 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出版前言”,《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 集团,2005。
    137 李安宅,“结束语”,《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211页。
    138 何贝莉,“李安宅研究:《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书评”,载《中国人类学评论》14辑。
    139 相关的文章包括《论边疆服务》、《实地研究与边疆》、《论边疆建设在区域分工》、《边疆社会建设》、《论坚贞与边疆》、《胜利与边疆工作》、《宗教与边疆建设》、《谈边疆教育》等,后来这些文章被整合成《边疆社会工作》一书,由中华书局1944年出版。
    140 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中华书局,1944年,第8页。
    141 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第37页。
    142 比如李安宅认为,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是使他们摆脱贫苦,实现自强的根本。(李安宅,“如何建设边疆文化”,《新西康月刊》,第1卷第1-4期合刊。)
    143 李安宅,“如何建设边疆文化”,《新西康月刊》,第1卷第14期合刊。
    144 任乃强,“西康蕴藏的富力与建设的途径”,《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
    145 任乃强,“边疆垦殖与社会工作”,载《社会建设》第1卷,第1-2期合刊,1945年
    146 见本文第三章第二节“《西康图经》:方志的‘经世,情怀”。
    147 李安宅,“如何建设边疆文化”,《新西康月刊》,第1卷第14期合刊。
    148 任乃强提出的六条移民同化原则:“改良泽政,沟通语言;对徙番汉,调正情感;提倡杂婚,融合血液;奖励佛学,驯扰性情;改良吏治,诱进慕化;开发产业,促成合作。”(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73页。)
    119 李安宅,“胜利与边疆工作”,载《边疆通讯》,第4卷,第1期。
    450 任乃强,“论边腹变迁与西康前途”,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577页。
    451 任乃强,“边疆垦殖与社会工作·上”,载《社会建设》第1卷第1-2期合刊,1945年。
    452 任乃强,边疆垦殖与社会工作”,载《社会建设》第1卷第1-2期合刊,1945年。
    453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562页。
    454 任乃强,边疆垦殖与社会工作”,载《社会建设》第1卷第1-2期合刊,1945年。
    455 任乃强,““论边腹变迁与西康前途”,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577页。
    456 任乃强,“论边疆文化与其人物”,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
    457 任乃强,“论边疆文化与其人物”,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20页。
    458 “西康视察报告之第八号——理化视察报告”,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100页。
    459 “西康视察报告之第八号——理化视察报告”,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102页。
    460 任乃强,“边疆垦殖与社会工作”,载《社会建设》第1卷第1-2期合刊,1945年。
    461 比如1947年,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热心人类学的师生在胡鉴民、罗荣宗等教授支持下成立了四川大学边疆研究学会,并主办《中国边疆》,在成都的《西方日报》以副刊的形式出版,迄至1949年4月,共出刊32期。
    462 任乃强,“农村崩溃的前夕”,载《农业经济》1卷2期,1945年
    463 在山脉湖泊的研究方面,该刊发表的重要文章有谢国安的“冈底斯山纪异”和“西藏四大圣湖”,任乃强的“冈底斯山与昆仑”和“西藏四大圣湖补注”等;自然区划研究方面有任乃强的“多康的自然区划”和“西藏的自然区划”等文,地图方面有任乃强的“康藏标准地图提要”和“三种译文康藏地图说略”等文,其他方面的重要文章还有谢国安的“康藏高原的顶部——羌塘”、“记西藏的闷域”、“闷域的终点咱日”,任乃强的“大积石山与俄洛藏族”,庄学本的“大积石山与俄洛人民生活”等文,译文方面有李哲生译法国古纯仁(Francois Gore)著述多篇。
    464 “康藏研究社社章”,载《康藏研究月刊》,第一期,1946。
    465 王尧、王启龙、邓小咏著,《中国藏学史》(1949年以前)。
    466 任乃强,《天芦宝札记》,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358页。
    467 任乃强,“四川第十六区民族之分布”,《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204页。
    468 任乃强,“泸定视察报告”,载《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5页。
    469 在《西康札记》中,“夷家报仇”、“道孚夷乱”以及“汉夷家宅鉴别法”等章节都是如此。
    470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07-208页。
    471 任乃强,《西康图经》,422页。
    472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01202页。
    473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05页。
    474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08页。
    475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06页。
    476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460页。
    477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460-461页。
    478 任乃强,“四川第十六区民族之分布”,《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206页。
    479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445页。
    480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450页。
    481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453页。
    482 藏文俄洛(mGo-Log)为“捩头”或“逆头”之意。
    483 邹立波,“族群、社会与文化——《西康图经》描述下的民国康区”,《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成都,2009,未出版。
    484 任乃强,《西康诡异录》,19页。四川日报社出版,1931。
    485 任乃强,《西康诡异录》,19页。四川日报社出版,1931。
    486 任乃强,“达布人的族源问题”,《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219页。
    487 任乃强,“四川第十六区民族之分布”,《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205页。
    488 任乃强,“四川第十六区民族之分布”,《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205页。
    489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论文集·上册》,337页。
    490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46-347页。
    491 任乃强,“达布人的族源问题”,载任新建编,《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347页。
    492 任乃强,“达布人的族源问题”,《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236页。
    493 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2页。
    494 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页,
    495 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3-4页。
    496 石泰安,《西藏的文明》,耿异泽,王尧审定,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497 石泰安,《西藏的文明》,耿异译,王尧审定,6页。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498 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4页。
    499 杨仲华,《西康纪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367页,转引自邹立波,“族群、社会与文化——“西康图经描述下的民国康区”,载《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成都,2009,来出版。
    500 “一九二八年西康特区政务委员会呈(附西康特区政务委员会报各属旧有土司土职调查表)”,四川省档案馆、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360-366页。
    501 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之“清代之川边十司”,《任乃强藏学文集·上册》,1226页。
    502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之“元明清之土司建制”,《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
    503 任乃强,《天芦宝札记》,《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
    504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486页。
    505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501页。
    506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500页。
    507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550页。
    508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501页。
    509 任乃强在“德格土司世谱”中提到,“噶族(德格家族)自建立萨玛寺以来,历以长子为寺主主持政教两权,不娶妻。次子为家主,娶妻衍嗣,惟不过问政务。如更有子,则皆出家,或依其兄于家庙,或外出修习白教、红教诸法。或娶或否,殊无定例。如只一子,则出家而娶妻,以寺主兼家主,是为定制。此种制度,要旨在割绝家庭羁绊,就寺庙中培育成德行纯净、学艺专精之僧酋。藉如此僧酋之感召力以发挥政治势力,且使宗教力量随政治而发展。故其法易宏,其民易集,其地易拓,其国易大。”(任乃强,“德格土司世谱”,《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73页。)
    510 载《开发西北》第2卷第2期,1934年8月。
    511 载《西北问题季刊》第2卷1、2期,1936年
    512 载《边事研究》第9卷第5期,1940年7月。
    513 连载于《边政公论》第2卷第11-12期,19431944年。
    514 载《边政公论》第6卷第1期,1947年3月,1~12页。
    515 林耀华,“川康北界的嘉戎土司”,载《边政公论》第6卷第2期,1947。后来作者在此文基础上撰成专著《四土嘉戎》;而随同调查的陈永龄根据这次调查材料撰成其硕士学位论文《理县嘉戎土司制度下的社会》(燕京大学硕十论文,1947年印)
    516 王尧、王启龙、邓小咏著,《中国藏学史》(1949年以前),224页。北京,民族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17 任乃强,“德格土司世谱”,《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66页。
    518 任乃强,“西康视察总报告书”,《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117页。
    519 任乃强,“德格土司世谱”,《仟乃强藏学文集·下册》,173页。
    520 任乃强,“西藏的喇嘛政治”,《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598——599页。
    521 石泰安,《西藏的文明》,耿昇译,王尧审定,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522 任乃强,《西康诡异录》,35页。
    523 任乃强,“西藏的喇嘛政治”,《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600页。
    521 任乃强,“西藏的喇嘛政治”,《任乃强藏学文集·下册》,612页。
    525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任乃强藏学文集·中册》,565页。
    526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著,《中国民族学史·下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527 中央民族学院院刊编辑部,《一项有关民族工作的重要措施》,载《中央民族学院院刊》,1956-05-12,1版。转引自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著,《中国民族学史·下卷》,88页。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528 王铭铭《在中国,看西欧:人类学的国别传统》,载《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31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29 王铭铭,《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3页。
    530 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23页。
    532 王铭铭,《经验与心态——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页。
    1.《中国人类学评论》1-17辑,王铭铭主编,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2010年。
    2. Geertz Clifford, Works and Lives: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0
    3. Stocking George W,Jr:After Tylor——British Social Anthropology 1888-1951, Madison, 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5。
    4.大卫·阿古什著、董天民译:《费孝通传》,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5.顾定国:《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胡鸿保,《中国人类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金毓黻,《中国史学史》,365366页。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2007
    8.康藏研究社主办,《康藏研究》月刊,19461949。
    9.康导月刊社编辑,《康导月刊》,西康县政人员训练所同学会发行,19381947.
    10.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1.李安宅,《社会学论集》,燕京大学出版部,1938年。
    12.李绍明,“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4辑。
    1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14.罗志田,《近代读书人的思想世界与治学取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任乃强,《任乃强藏学文集》三卷本,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16.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
    17.任乃强:《西康图经》,拉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
    18.任乃强著,任新建编:《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19.任乃强著,任新建编《川大史学·任乃强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0.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桑兵,北京,中华书局,2008。
    21.石硕主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2.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写,《1930年代的中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3.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24.王明珂,《寻羌:羌乡田野杂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
    25.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兄弟民族》,北京,中华书局,2009。
    26.王铭铭,“东南与西南——寻找‘学术区’之间的纽带”,载《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4期。
    27.王铭铭,“他者的意义:论现代人类学的‘后现代性’”,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8.王铭铭,《经验与心态——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9.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0.王铭铭,《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1.王尧、王启龙、邓小咏,《中国藏学史》(1949年以前),北京,民族出版社、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3。
    32.威廉·亚当斯,《人类学的哲学之根》,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3.杨清媚,《最后的绅士——以任乃强为个案的人类学史研究》,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4.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马尔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5.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36.张新民,“多元性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地方性知识的转型——民国年间贵州方志纂修的文化现象学探析”,http://www.acc.gzu.edu.cn/go.asp?id=901
    37.章学诚著,吕思勉评,《文史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8.赵心愚,秦和平主编:《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辑要》,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39.中国边政学会编辑,《边政公论》,边政公论社发行,19421945年。
    40.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周子平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41.周蜀蓉,“研究西部开发的珍贵文献——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载《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一期。
    42.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