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核扩散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由于核武器具有常规武器无法替代的多重效应,核威慑具有常规军力无法达成的战略价值,在政治形势最严峻、安全结构最脆弱的中东地区,仍有个别国家无视国际法的存在,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力图拥有核武器以求得战略制衡。中东地区核扩散问题历史久远。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色列就掌握了核技术,成为事实上的“有核国家”。埃及、利比亚、伊拉克、伊朗等国也曾一度着手进行核研发,但均因种种原因而半途停滞或取消。冷战结束后,以大国强权为轴心的国际体系失衡,导致防核扩散所需的制衡力量有所减弱;以大国利益为核心的核不扩散机制存在双重标准,致使国际社会制约作用日趋式微。特别是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受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刺激,核威慑作为中东地区最有效的战略制衡手段再度受到各国青睐。继以色列核问题之后,伊朗核问题日益凸显,2006年起部分阿拉伯国家又相继提出核开发计划。
     目前,中东地区的核扩散范围日趋扩大,包括事实上的核国家——如以色列,积极推动核计划的国家——如伊朗,核计划进展缓慢的国家——如埃及、阿尔及利亚,新近开始谋求实施核计划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中东各国以往的历史矛盾与当今的现实利益交错萦绕,国际大国的利益角逐与国际社会的调解压力相互碰撞,致使中东核扩散问题发展态势复杂、前景难测。因此,以中东地区的核扩散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发展历程、分析产生原因、评估当前态势、展望未来走向,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本文从分析中东地区核扩散问题的发展过程入手,第一章主要以时间为序,借助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阐明中东国家核选择的历史渊源,总结中东国家核能力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在综合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以色列、伊朗、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目前的核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对中东地区核扩散的现状进行具体解析。第三章引入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实力均势”("balance of power")等理论模式,在分析中东国家核选择的内部动因、阐述中东国家核选择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中东国家核选择与中东地区核扩散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从域外大国的中东政策着手,研究美、俄、中等国以及欧盟对中东国家核选择的态度,归纳这些国家或组织对中东核扩散问题的影响。第五章以中东地区核军备控制机制为研究对象,从国际法、国际机构等角度出发,剖析中东核军备控制机制施行困难的症结。第六章分析当前影响中东地区核不扩散的正反两方面因素,预测中东核扩散问题的发展前景。
     本文经过研究得出结论:核因素的加入,不仅为中东地区增添了新的威胁,更使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态势更加纷繁复杂。目前,中东地区的核扩散正处于“既有近忧,也有远虑”的严峻态势。从地区内部看,中东国家出于对绝对安全的追逐、对地区主导的渴求、对能源压力的缓解等因素,暂时不会停止对核能力的追求。从外部影响看,由于一定程度上国际法规的缺失、国际机构保障不力、大国的双重标准等因素的影响,中东地区核扩散态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继续升级加剧。中东地区核军控的全面建立、核扩散的有效遏止、核安全的真正实现,必须构建在地区政治和安全环境全面改善的基础之上。
引文
1 王仲春:《核武器,核国家,核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2 根据1968年6月1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1967年1月1日以前制造并爆炸了核武器或其他核装置的国家为有核国家。
    3 孙武:《孙子兵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版,第1页。
    6 赵国忠:《海湾战争后的中东格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7 赵伟明等:《中东核扩散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
    8 唐宝才:《伊拉克战争后动荡的中东》,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1 彭树智:《中东国家与中东问题》,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 解力夫:《中东战争实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3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西北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4 高硕;《论中东地区的核武器扩散》,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5 赵国忠:《论中东地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西亚非洲》,2005年第2期,第17-21页。
    6 张宏、岳杨:《中东地区核军备控制态势分析》,《国际论坛》,2011年第4期,第6-9页。
    7 陈双庆:《以色列核选择的公开化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1期,第50-62页。
    8 夏立平:《论以色列的核政策与核战略的特点和影响》,《西亚非洲》,2009年第4期,第47-52页。
    9 孙逊:《试析伊朗核问题的困境与走势》,《和平与发展》,2012年第2期,第49-53页。
    10 华黎明:《伊朗核问题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2期,第35-39页。
    11 唐志超:《中东核竞赛加剧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期,第45-48页。
    12 周世新:《中东国家核选择动因比较》,《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3期,第46-52页。
    1 赵建明:《论美俄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竞争与合作》,《俄罗斯研究》,2009年第5期,第34-44页。
    2 谈国军:《21世纪初欧盟的中东战略与伊朗核问题》,《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8期,第239-241页。
    3 Frank Barnaby, The Invisible Bomb:The Nuclear Arms Race in the Middle East.LB.Tauris&Co ltd.1985.
    4 Thomas J.Gadd, Nuclear Conflict in the Middle East:An Analysis of Future Events. Author House.2007.
    5 Shai Feldman, Nuclear Weapons and Arms Control in the.Middle East, the MIT Press.1997.
    6 Anoushiravan Ehteshai. Nuclearis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NY.Press.1998.
    7 Emily Landau, Arms control in the Middle East, Sussex Academic Press.2006.
    8 Steven L. Spiegel, Jennifer Kibbe, Elizabeth G Matthews, The Dynamics of Middle East Nuclear Proliferation. The Edwin Mellen Press.2001.
    9 Taysir Nashif, Nuclear warfare in the Middle East:Dimens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Kingston Press.1984.
    10 Alan Platt, Arms Control and Confidence Building in the Middle East. United States of Institute Peace.1992.
    11 Abdullah Toukan, Bridging the Gap:Future Security Architecture for the Middle East.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1997.
    1 Kareem Mohamed, A Zone Free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in the Middle East. Green wood Press.1988.
    1 C.R.Koppes,Captain Mahan, General Gordon and the Origin of the Term Middle East,Middie Eastern Studies,1976,12.P.95—98.转引自Benjamin W. Porter, Major Statement:Middle East, http://www.sas.upenn.edu~-bpoter/Middle%20East% 20Statement.pdf
    2 A.T.马汉在文中写道:"The Middle East, if I may adopt a term which I have not seen, will someday need its Malta, as well as its Gibraltar...The British Navy should have the facility to concentrate in force, if occasion arises, about Aden, India, and the Gulf."引自Roderick H. Davision, Where is the Middle East? Foreign Affairs,1960,38(4), p,667.
    3 Benjamin W.Porter, Major Statement:Middle East, http://www.sas.upenn.edu/-bporter/middle%20East%20Statement.pdf
    4 彭树智主编,王铁铮、黄民兴等著:《中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2页。
    5 赵国忠:《海湾战争后的中东格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1页。
    1 熊武一、周家法总编;卓名信、厉新光等主编:《军事大辞海》,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2页。
    5 陈德第、李轴、库桂生:《国防经济大辞典》,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1456页。
    1 朱明权:《核扩散:危险与防止》,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1 James Russell, Proliferation of weapons:Mass Destruction in the Middle East, Directions and Policy Opinions in the new Century. Palgrave Macmillan.2006.P.4.
    2 赵伟明:《中东核扩散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第330页。
    2 梁晓秋:《沙漠之鹰——以色列军事力量素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3 Taysir N.Nashif, Nuclear Weapons in the Middle East:Dimens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Kingston Press.1984.P.22.
    1 Avner Cohen, Israel and the Bomb,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edition,1998, P.273.
    Shar Feldman, Israeli Nuclear Deterrenc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2.P.215.
    2 Harold Stanghelle, Israel to sell back 10.5 tons.Arbeiderbladet, Oslo, Norway,28 June 1990.
    3 陈克勤:《以色列的“核模糊”政策》,《光明日报》,2004年7月16日。
    Reuven Pedatzur, South African statement on nuclear test said to serve israel.Haaretz.29 July.1997.
    Israel's Arsenal Is Point of Contention, Los Angeles Times, October 12,2003.
    3 樊海刚:《杰里科“三兄弟”——以色列弹道导弹揭秘》,《环球军事》,2005年第11期,第25页。
    4 Graham E. Fuller,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The Geopolitics of Iran. Westview Press.1991. P.16.
    2 Twin Pillars Policy,即伊朗和沙特。
    3 Benard Reich, The Powers in the Middle East. Praeger Publishers.1987.P.59.
    4 William W.Beeman, U.S. Instigated Iran's Nuclear Program 30 Years Ago. National Catholic Reporter.Feburary10.2006.P.66.
    5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IISS), Iran's Strategic Weapons Programmes:A Net Assessment. IISS Press.2005.P.69-70.
    1 Peter Joes, Iran's Threat Perceptions and Arms control Policies.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Fall.1998.P.41.
    2 Maxine Kaye and Ari Fridman and Julia Levy, Toward a Nuclear Iran:The History, the Threat,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sponse.American Jewish Committee. December,2006.P.3. Mohammad Sahimi, Iran's Nuclear program, parl:Its History, payvand's Iran News, October 10, 2003.http://www.Pay vand.com/news/03/oct/1015.html.
    NTI, Iran profile:Nuclear Chorology,1957-1985, http://www.ntiorg/e researeh/profiles/lran/1825.html. Anthony H.Cordesman, Iran and Nuclear Weapons, A Working Draft,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Washington, February 7,2000.http://www.esisorg.
    Anthony H.Cordesman. Iran and Nuclear Weapons. A working Draft,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February7,2000.http://www.esis.org.Aecessed on December4,2009.
    1 顾国良:《美国对伊政策——伊朗核与导弹问题》,《美国研究》,2006年第1期,第7页。
    4 Ali M. Ansari, Modern Iranince 1921:The Pahlavis and After,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3, P.192-193.
    Anthony C.Cain, Iran's Strategic Culture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Implications of US Policy, Maxwell Paper No.26. Air University Press. April,2002.P.13.
    6 Mohammad Sahimi, Iran's Nuclear Program, Partl:Its History, Payvand's Iran News, October10,2003.
    2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Special Report,No.6,May,1995,P14.
    1 Share, Cubin, Iran's Nuclear Ambitions,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2006, P.27-28.
    2 Steven R. Weisman and Nazila Fathi, Iranians Reopen Nuclear Centers,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1,2006.
    3 彭树智主编,王铁铮、黄民兴等著:《中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第380页。
    5 James Joseph Walsh, Bombs Unbuilt:Power, Ideas and Institution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h.D. dissertation.
    2 赵伟明:《中东核扩散与核不扩散机制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426页。
    1 赵伟明等:《中东核扩散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第379页。
    2 国际原子能机构网站:IRT 5000 Reactor, http://www-ns.iaea.org/projects/iraq/tuwaitha/irt5000.asp
    3 Khidhir Hamza and Jeff Stein, Saddam is Bomb maker:The Terrifying Inside Story of the Iraq Nuclear and Biological Weapons Agenda.Scribner.Press.2000. P.70.
    4 Dan Reiter, Preventive Attack s against Nuclear Programs and the Success at Osiraq,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Vol.12, No.2,July 2005.P.357.
    5 Ibrahim al-Marashi:Saddam's Iraq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Iraq as a Case Study of a Middle Eastern Proliferation, Middle East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8,No.3,2004,P.82.
    6 David Albright and Khidhir Hamza, Iraq's Reconstitution of its Nuclear Weapons Program. Arms control today, October 1998,http://www.armscontrol.org/act/1998_10/daoc98.
    1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Iraqi Nuclear Weapons, http://www.fas.org/nuke/guide/Iraq/nuke/program.htm.
    2 《美国秘密运走伊拉克铀材料》,美联社纽约2008年7月5日电,载《参考消息》,2008年7月7日,第2版。
    3 赵国忠:《论中东地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西业非洲》,2005年第2期,第17页。
    4 BBC News:Libyan WMD:Tripoli's Statement in Full. http://news.bbc.co.uk/2/hi/africa/3336139.stm.
    5 Lewis A. Dunn. Controlling the Bomb:Nuclear Proliferation in the 1980 s.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
    6 Kenneth Timmerman,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the Cases of Iran, Syria, and Libya. Simon Wiesenthal Center.1992.P.89.
    1 Anjali Bhattacharjee and Sammy Salama, Libya and Nonproliferation. http://cns.miis.edu/stories/031223.htm.
    IAEA:Implementation of the NPT Safeguards Agreement in the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GOV/200S/39.12,September,2008. http://www.iaea.org/Publications/Documents/Board/2008/gov2008-39.pdf
    William Huntington:France, Libya Agree to Nuclear Cooperation. http://www.armscontrol.org/act/2006_04/FranceLibya.
    4 Russia and Libya Sign Nuclear Pact, http://www.france24.com/en/20081102-russia-libya-sign-nuclear-pact.
    1 Maria Rost Rublee, Nonproliferation Norms:Why states choose nuclear restraint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6,P.106.
    2 赵伟明:《中东核扩散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研究》,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第433页。
    3 Michael Eisenstadt, Syria's Strategic Weapons,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April 2003, P.168.
    1 赵伟明:《中东核扩散与核不扩散机制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448页。
    4 国际裂变材料研究小组:《2010年全球裂变材料报告》,2010年出版,第19页。
    1 雷炎:《战略核部队如何建成》,《环球时报》2010年10月16日。
    2 Revealed:the secrets of Israel's nuclear arsenal, The Sunday Times,5 October,1986.The 1st page.
    3 Analysts:Israel viewed as world's 6th nuclear power, Jane's Defense Weekly,1 April,2010.P13.
    1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The military balance 2012, P330.
    2 赵伟明:《中东核扩散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第365页。
    2 Analysis Report:Analysis of Iranian Complexes using GeoEye-1 Imagery,2011, http://www.geoeye.com/CorpSite/assets/docs/gallery/Analysis%20Report_Iranian%20Nuclear% 20Complexes032011.pdf
    1 肖安琪、吴春喜、王颖、王春芬、毕文元:《伊朗核能力基本判断》,《军事世界》,2012年第4期。
    4 Alexander Glaser, R. Scott Kemp, Statement on Iran's ability to make a nuclear weap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19 February 2009 IAEA report on Iran's uranium enrichment program, Program on Science and Global Security, Princeton University,2 March 2009, http://www.princeton.edu.
    Implementation of the NPT Safeguards Agreement and Relevant Provisions of Security Council.Resolutions in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30 August 2012, GOV/2012/34, P.3-4.
    2 Iran:Nuclear Intentions and Capabilities, NIE. November2007公布的只是该评估的非涉密部分。美国及时公布国家情报评估并不常见,时任国家情报副总监科尔发表声明称,“决定公布是因为,相关信息对有关美国家安全的公开讨论十分重要,重过对秘密信息及其搜集方法的保护”。参见Statement by the Principal Deputy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Dr. Donald M. Kerr, 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December 3,2007.
    Jeffrey Goldberg, Obama to Iran and Israel:A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 Don't Bluff, http://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12/03/obama-to-iran-and-israel-as-president-of-the-united-states-i-d ont-bluff/253875/
    4 《美方无人机三年入侵伊朗数百次,未发现核武证据》,《人民日报》,2012年4月9日。
    Mark Fitzpatrick, Iran's Nuclear,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apabilities:A Net Assessment,3 February 2011, IISS.
    1 《以色列参谋长不信伊朗搞核弹》,《环球时报》,2012年4月27日。
    3 Leslie Susser.Spy Vs Spy, http://www.jpost.com/JerusalemReport/TheRegion/Article.aspx?id=260759
    1 Kishore Mahbubani, The New Asian Hemisphere:The Irresistible Shift of Global Power to the East. Public Affairs.2008.P.195.
    2 Ross Rosenquist, Comparative Economics of Nuclear and Conventional Fuel. Souvenir Press.1969. P.72.
    3 John H.Herz,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Atomic Ag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9. P.231.
    2 Bernard Reich and Gershon R Kieval, Israel:Land of Tradition and Conflict, Second Editio, Westview Press.1993. P.5.
    2 何志龙:《20世纪的伊朗与以色列关系评析》《世界历史》,2007年第4期,第93页。
    1 Israel threatening to destroy Iran's nuclear facilities, Haaretz, Dec21,2003.
    5 Ed Blanch, Iran's Technology Advances Strike a Chord in TelAviv, The Middle East, December,2004.P.24.
    6 惠晓霜:《内塔尼亚胡称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是要务》,《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4日。
    1 何志龙:《伊朗视野中的以色列》,《国际论坛》,2006年11月,第29贞。
    2 俄罗斯表示,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的制裁决定是在美国高压下通过的,不过制裁规定中并没有限制向伊朗出口包括防空系统在内的防御性武器,这‘点美国国务院也是承认的。因此,俄罗斯是否在非禁武器范畴类同伊朗
    恢复合作,将由俄罗斯自主决定。
    3 文中排序由笔者从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库查询后排序,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库链接为http://www.sipri.org/databases
    4 周华:《伊朗与海合会成员国关系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第3期,第36页。
    1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77页。
    2 Kenneth Neal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cGraw-Hill Humanities Press, P.117.
    3 许剑:《国际均势的意义与原则探析》,《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16页。
    4 图示由笔者根据肯尼斯·华尔兹提出的“均势”理论绘制。
    5 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天贵译:《大外交》,海口: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第196页。
    1 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86页。
    2 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80页。
    3 该图由笔者根据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80页提出的“竞争型均势”理论而绘制。
    1 丁工:《从伊朗核问题看伊朗的地区大国意识》,《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第4期,第46页。
    1 杨光:《中东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挑战》,《西亚非洲》,2008年第1期,第10页。
    2 Mahmud Nasreddine, The Role of Nuclear Power in Achieving Energy Security and Countering Climate Change. Nuclear Energy in the Gulf,2009.P.54.
    3 [伊朗]贾瓦德·曼苏里,吴小平整理:《和平利用核能与维护正当权利:伊朗核计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0期,第57页。
    1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Iran Energy Data, Statistics and Analysis:Oil Gas, Electricity, Coal. http://www.eia.gov/cabs/iran/Full.html.pl 6-17.
    2 [伊朗]贾瓦德·曼苏里,吴小平整理:《和平利用核能与维护正当权利:伊朗核计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0期,第57页。
    3 Mohammad Sahim, Forced to Fuel-Iran's Nuclear Energy Program.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6 May 2006.P.4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ae.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1202/20120207976327.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ae. 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111/20111107813398.html
    1 CIA:The 2011 word fact Book, (http://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 word-fact book), Electricity and Co-Generation Regulatory Authority. (https://www.ecra.gov.sa/arabic/studies.htm).
    2 《世界知识年鉴2011——2012》,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第156页。
    3 《世界知识年鉴2011——2012》,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第44页。
    4 《沙特四月份原油日产量为930万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k/201305/20130500116644.shtml
    3 ESCWA:Progress Achieved on 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Arab Countires,2007, P.13.
    1 Yitzhak Rabin, Deterrence in the Middle East:Where Theory and Practice Converge, TelAviv, Jaffee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1993, P9-10.
    2 朱梅生:《军事思想概论》,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56页。
    1 Joseph M.Parent and Paul K.Macdonald, The Wisdom of Retrenchment, Foreign Affairs.2011.P.33-34.
    2 易歆:《伊朗重申教令,禁止开发核武器》,《新民晚报》,2013年1月17日。
    1 赵建明:《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策略解析》,《西亚非洲》,2009年第5期,第45页。
    2 Alireza Jafarzadeh,The Iran Threat:President Ahmadi nejad and the Coming Nuclear Crisis, Palgrave Macmillan.2007.P.126. IAEA Director General's Report. Implementation of the NPT Safeguards Agreement in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May 26,2008, Gov/2008/15.P.171.
    IAEA, Implementation of the NPT Safeguards Agreement and Relevant Provisions of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s in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30 August 2012, GOV/2012/34, P.9.
    Ariel E.Levite, Never Say Never Again Nuclear Reversal Revisite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7, No.3.P.69-70.
    1 高新涛:《亚非发展中大国核选择的特点——战略层面的考察》,《国际论坛》,2011年第1期,第4页。
    5 《阿尔及利亚将出台可再生能源规划》,新华网,2009年10月21日,httpy/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10/21/content_12286379.htm
    1 赵伟明、周士新:《伊朗核问题与海湾安全》,《国际论坛》,2007年第6期,第25页。
    1 David Albright and Andrea Scheele, Unprecedented Projected Nuclear Growth in the Middle East:Now Is the Time to Create Effective Barriers to Proliferation, http://www.isis-online.org/publications/iran/Unprecedented_Projected_Nuclear_Growth_Middle_East_12Nov2008.pdf
    1 樊为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中东政策研究》,西北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22页。
    2 王京烈:《动荡中东多视角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72-73页。
    3 王仲春:《核武器,核国家,核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260页。
    4 姜振飞:《试析美国核不扩散政策与地区安全》,《当代亚太》,2007年第9期,第49页。
    1 Henry Paolucci, Iran, Israel, and the United States. Griffon House Publications,1991.P31.
    2 Gerard C. Smith and Helena Cobban:A Blind Eye to Nuclear Proliferation. Foreign Affairs, summer 1989, P68.
    1 David Hoffman, Aliiens Gain U.S. Atomic Arms Lore, Philadelphia Inquirer, May 19,1979.P.49.
    1 王仲春:《核武器,核国家,核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页。
    2 袁胜育:《伊朗核问题与俄罗斯的政策》,《俄罗斯研究》,2006年第1期,第8页。
    3 Peter Baker, Russia unyielding on Iran Nuclear Project, Washington Post. August 16.2002.
    1 《俄罗斯为伊朗核电站培训大批技术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机构,2004年2月20日,http://www.caea.gov.cn/n16/n1178/45123.html
    Bulent Aras and Fatih Ozbay, Dances with Wolves:Russia, Iran and the Nuclear Issue, Middle East Policy, Vol., ⅫⅠ, No.4, winter 2006, P.138.
    3 杨火林:《俄罗斯中东政策的演变》,《西伯利亚研究》,1997年第3期,第8页。
    Michael Eisenstadt, Syria's Strategic Weapons,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Vol.5, No.4, April 1,1993.
    5 李延长:《后冷战时期俄罗斯的中东政策与个案分析》,西北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第49页。
    1 刘强:《伊朗国际战略地位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页。
    2 A secure Europe in a better world:European security strategy,12 December 2003, European council in Brussels.
    1 张祖谦:《欧盟试水:争夺新中东》,《上海证券报》,2011年3月14日。
    2 尹斌:《后冷战时代欧盟的中东政策与实践研究》,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96页。
    1 王仲春:《核武器,核国家,核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页。
    2 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联合声明》,2012年1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1/16/c 122589212.htm
    3 2012年3月6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中,杨洁篪在回答有关中东地区的局势问题时,谈到了这点。参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http://gb.cri.cn/27824/2012/03/07/5631s3589334.htm
    4 《温家宝:中国反对任何中东国家拥有核武器》,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经商参处,2012年6月7日。
    1 汪波:《欧盟中东政策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5页。
    1 滕建群等:《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页。
    2 李彬:《军备控制理论与分析》,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3 滕建群等:《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页。
    4 刘华秋:《军备控制与裁军手册》,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5 该图由笔者根据李彬:《军备控制理论与分析》,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对核军备控制提出的定义而绘制。
    1 "Arms Control and Regional Security", Inventory of International Nonproliferation Organizations and Regimes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April,1,2003, http://www.nti.org/e__research/officialdocs/inventory/pdfs/acrs.pdf
    2 刘金质,梁守德,杨淮生,王杰,王炳元,李石生等:《国际政治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047页。
    3 资料来源:阿拉伯国家联盟驻华代表处网站http://www.arableague-china.org/chinaese/index.htm
    1 王玉荟:《阿拉伯国家谴责以色列的核活动》,《国外核新闻》,2006年第11期,第12页。
    6 李宝林:《信任与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5月,第107页。
    2 《伊朗核问题六国方案》,《时事资料手册》,北京:新华通讯社,2006年第4期,第25页。
    4 2003年11月10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十事巴拉迪在提交理事会审议的报告Implementation of the NPT Safeguards Agreement in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GOV,2003/75)中所指出这一点.
    5 古祖雪、丁祥高:《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核保障制度》,《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第106页。
    1 高宁、王超海:《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建构世界核秩序中的角色定位》,《求索》,2008年第3期,第52页。
    2 岳汉景:《国际原子能机构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功能与局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27页。
    1 刘舸:《国际核安全机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燕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65页。
    2 岳汉景:《国际原子能机构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功能与局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28页。
    3 岳汉景:《国际原子能机构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功能与局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126页。
    1 姜振飞:《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国外研究综述》,《欧洲研究》,2005年6期,第128页。
    2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报告:《普遍履约:全新的核安全战略》,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1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10/2011》,北京:时事出版社,第352页。
    2 全球零核倡议运动,Global zero,(?)是由100多位来自美国、中国、英国和印度等国的政治、军事、商业、宗教界和民间人十共同参与的消减核武器的运动,旨在通过向各国领导人提供政策建议、向全球公众展开宣传,来推动分阶段、可核查地逐步消除世界范围内所有核武器。http://www.globalzero.org/李国安:《世界核形势前景不容乐观》,《环球时报》,2012年12月20日。
    1 田文林:《对利比亚战争的战略解读》,《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12期,
    1 顾德馨、牛永军:《核幽灵的震荡》,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页。
    4 焦世新:《核恐怖主义离我们多远》,《解放日报》,2012年3月26日。
    5 Pakistani's Black Market May Sell Nuclear Secrets,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1,2005.
    1 陈双庆:《以色列核选择的公开化及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1期,第50页。
    2 AIP级潜艇:AIP是Air Independent Propulsion的缩写,指的是使用不依赖空气推进发动机作为动力的潜艇。该潜艇的优势是可以更长时间的潜伏水下,隐蔽性较普通常规潜艇更出色。
    3 Germany Sells Israel More Dolphin Subs, Defense Industry Daily, March 03,2012. http://www.defenseindustrydaily.com/germany-may-sell-2-more-dolphin-subs-to-israel-for-117b-01528/
    4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年鉴2011》,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187—188页。
    1 沈姝华:《美国中央司令部称美军击败伊朗仅三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在线专稿,2012年5月3日。
    4 张茉楠:《伊朗局势恶化将导致全球多输》,《证券时报》,2012年2月1日。
    3 侯涛:《美与中东达成百亿美元军火协议帮其免遭伊朗威胁》,《环球时报》,2013年4月20日。
    1.安和芬:《海湾战争后的中东经济与政治》,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年版。
    2.安维华:《美国与大中东》,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3.白秀兰:《血色年轮:中东的历史与现实》,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北京国际战略问题学会编:《世界军备与裁军简明手册》,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5.陈德成:《中东政治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陈建民:《当代中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崔长崎:《世界百年空战纪实》,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8.冯璐璐:《中东经济现代化的现实与理论探讨:全球化的视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高祖贵:《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政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10.哈全安:《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黄民兴:《佩雷斯全传:中东和平进程的推动者》,长春:长春出版出版社,2002年版。
    12.黄民兴:《中东历史与现状十八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季国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战争史》,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4.蒋忠良:《艰难的中东和平进程》,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解力夫:《中东战争实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16.军事科学院军事运筹分析研究所编译:《军备、冲突、决策》,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7.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世界军事年鉴2008》,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世界军事年鉴2009》,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世界军事年鉴2010》,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兰岚:《美国在中东》,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1.黎弘:《2010: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22.李彬:《军备控制理论与分析》,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3.李根信:《2008:国际军备控制和裁军》,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24.李根信:《2009:国际军备控制和裁军》,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25.李霖:《国际军火贸易》,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
    26.李伟建:《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27.李援朝:《中东问题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8.梁晓秋:《沙漠之鹰——以色列军事力量素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刘成安:《核军备控制核查技术概论》,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30.刘竞:《苏联中东关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31.刘竞:《中东手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2.刘月琴:《冷战后海湾地区国际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3.刘中民:《民族与宗教的互动: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
    34.马晓霖:《阿拉伯剧变:西亚北非大动荡深层观察》,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
    35.马秀卿:《石油·发展·挑战: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东经济》,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36.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8.彭树智:《二十世纪中东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9.彭树智:《中东国家和中东问题》,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0.孙晓玲:《犹太利益集团与美国中东外交政策》,北京:团结出版社,2010年版。
    41.唐宝才:《冷战后大国与海湾》,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42.唐宝才:《伊拉克战争后动荡的中东》,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
    43.唐宝才:《伊斯兰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44.滕建群:《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45.汪波:《欧盟中东政策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
    46.王京烈:《动荡中东多视角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47.王京烈:《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8.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9.王林聪:《中东国家民主化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0.王铁铮:《动荡的中东》,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1.王铁铮:《中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2.王彤:《当代中东政治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文天尧:《中东黑血:中东的战争与和平》,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54.夏立平:《亚太地区军备控制与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5.肖宪:《1945年以来的中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肖宪:《世纪之交看中东》,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57.徐建国:《军火贸易:国际关系中的特殊战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8.阎学通、徐进编:《国际安全理论经典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9.杨光:《中东非洲发展报告:阿富汗战争后的中东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0.杨颧城:《当代中东热点问题的历史探索:宗教与世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1.杨兴礼:《伊朗与美国关系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62.殷罡:《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
    63.张宏:《当代阿拉伯研究第3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4.张倩红:《以色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5.张士智:《美国中东关系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版。
    66.赵国忠:《八十年代中东内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7.赵国忠:《海湾战争后的中东格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68.赵国忠:《简明西亚北非百科全书:中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9.赵国忠:《中东非洲发展报告1999200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0.赵伟明:《中东问题与美国中东政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71.赵伟明等:《中东核扩散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
    72.钟冬:《中东问题八十年》,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73.周学海:《信息时代核军控》,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
    74.朱小莉:《国际战略视野中的中东》,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
    75.左文华,肖宪:《当代中东国际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1.[美]爱德华斯著,铁穆真译:《军备管制与国际政治》,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6年版。
    2.[美]戈登·克雷格、[美]亚历山大·乔治著,时殷弘、周桂银、石斌译:《武力与治国方略》,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美]汉斯·摩根索著,[美]肯尼斯·汤普森改写,李晖、孙芳译:《国家间政治》,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
    4.[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美]卡伦·明斯特著,潘忠岐译:《国际关系精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美]卡耐基和平基金会主编:《普遍履约:全新的核安全战略》,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7.[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美]托马斯·谢林:《军备及其影响》,毛瑞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0.[美]威廉·匡特著,饶淑莹、郭素琴、夏慧芳译:《中东和平进程:1967年以来的美国外交和阿以冲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美]小阿瑟·戈尔德施密特、[美]劳伦斯·戴维森著,哈全安、刘志华译:《中东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12.[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瑞典]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委员会著,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中国国际战略学会译:《恐怖武器:让世界摆脱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14.[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年鉴2010》,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译,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
    15.[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年鉴2011》,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译,北京: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
    16.[英]巴里·布赞、[丹麦]琳娜·汉森:《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余潇枫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英]乔治·柯克著,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译:《19451950年的中东》,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1. Abdullah Toukan Shai Feldman, Bridging the Gap:Future Security Architecture for the Middle East,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1997.
    2. Alan Platt, Arms Control and Confidence Building in the Middle East, United States of Institute Peace.1992.
    3. Alexander George and William Simons, The Limits of Coercive Diplomacy, West view Press.1994.
    4. Andrej Kreutz, Russia in the Middle East:Friend or Foe? 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2007.
    5. Anoushiravan Ehteshai, Nuclearis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NY.Press.1998.
    6. Anthony H. Cordesman, A tragedy of Arms: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 the Maghreb, Praeger,2002.
    7. Daniel H.Joyner,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8. Emily Landau, Arms control in the Middle East, Sussex Academic Press.2006.
    9. Frank Barnaby, The Invisible Bomb:The Nuclear Arms Race in the Middle East. LB.Tauris&Co ltd.1985.
    10. Jeannie L. Johnson etc, Strategic Culture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Mass Culturally Based insights into Comparative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 Palgrave Macmillan,2009.
    11. Jeffrey A. Larsen, Arms Control:Cooperative Security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2.
    12. John E. Lang, Israeli-United States Relationship, 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06.
    13. Kareem Mohamed, A Zone Free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in The Middle East. Green wood Press.1988.
    14. M. Lakshmi Narasaiah, Arms Race and Peace, Discovery Publishing House,2004.
    15. Paul Levine, Ron Smith, The Arms Trade, Security and Conflict, Routledge,2003.
    16. Peter R, Lavvy, Nuclear Weapons Proliferation in the Next Decade, Oxon Rutledge 2007.
    17. Shahram Chubin,Charles Tripp, Iran-Saudi Arabia Relations and Regional Order, Routledge,2004.
    18. Steven L. Spiegel, Jennifer Kibble. Elizabeth G Matthews, The Dynamics of Middle East Nuclear Proliferation. The Edwin Mellen Press.2001.
    19. Thomas J. Gadd, Nuclear Conflict in the Middle East:An Analysis of Future Events. Author House.2007.
    20. William Bajusz, Deterrence, Technology and Strategic Arms Control, Routledge,2006.
    21. Yair Evron, The Role of Arms Control in the Middle East, Routledge,2006.
    1.陈双庆:《以色列核选择的公开化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1期。
    2.陈须龙:《核不扩散机制透析——国际安全机制的一个案例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3.储永正:《两难的选择——美以军事援助关系及其前景》,《国际论坛》,2004年第2期。
    4.储昭根:《美国中东政策危及以色列安全》,《观察与思考》,2006年第23期。
    5.董明林:《以色列的战略思想及武器装备》,《现代军事》,2001年第2期。
    6.范鸿达:《巴列维国王时期美国对伊朗的军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7.高路:《以色列的核模糊政策》,《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8月。
    8.高硕:《试析中东弹道导弹的扩散》,《阿拉伯世界》,2003年第3期。
    9.高祖贵:《美国对伊朗的战略抉择正在来临》,《和平与发展》,2008年第1期。
    10.顾国良:《美国对伊政策——伊朗核与导弹问题》,《美国研究》,2006年第1期。
    11.何志龙:《伊朗视野中的以色列》,《国际论坛》,2006年第11期。
    12.侯宝泉:《俄罗斯武器出口的现状及前景分析》,《东欧中业研究》,1999年第2期。
    13.胡志东、霍刚:《以色列核战略思维模式简析》,《理论月刊》,2005年第5期。
    14.华黎明:《伊朗核问题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2期。
    15.黄莉茹:《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地区乃至世界军品贸易的影响》,《现代防御技术》,2004年第6期。
    16.黄民兴:《试析中东现代化的特点》,《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7.黄晓凤:《国际军火贸易理论的研究进展》,《军事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18.纪荣仁:《浅析伊朗与美国在核问题上的争斗》,《业非纵横》,2007年第3期。
    19.姜振飞:《试析美国核不扩散政策与地区安全》,《当代亚太》,2007年第9期。
    20.蒋传瑛:《阿联酋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 《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第5期。
    21.孔令涛:《以土军事联盟的背景和影响》,《国际观察》,1990年第2期。
    22.李国富:《伊朗核问题的症结与前景》,《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5期。
    23.李清华:《美欧俄日争夺中东的策略及影响》,《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5期。
    24.李严复:《国际军品贸易发展态势》,《国防科技工业》,2010年第6期。
    25.梁平安:《试论伊朗核问题对阿拉伯国家的辐射效应》,《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第1期。
    26.林国炯:《威慑理论及其在实现中国统一过程中的作用》,《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4期。
    27.林晖:《当代西方国际军火贸易外部效用理论初探》,《军事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28.刘鹏:《高技术下的国际军控与军贸》,《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2期。
    29.刘强、田文林、孙德刚、黄日涵:《伊朗“核危机”的实质与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第2期。
    30.刘卿:《以色列国防工业发展的策略选择》,《西业非洲》,2004年第1期。
    31.马杰:《小国大军工:从加沙之战看以色列的国防工业发展》,《国防科技工业》,2009年第1期。
    32.马明良:《冷战后美国的中东战略与全球战略评析》,《暨南学报》,2003年第4期。
    33.马晓霖:《美国在伊拉克战略利益得失分析》,《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第5期。
    34.马晓霖:《前景堪忧的巴勒斯坦内部和解》,《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3期。
    35.马晓霖:《中东乱局:制度设计与发展模式之误》,《人民论坛》,2011年9月。
    36.马云:《冷战结束后大国对中东的争夺及影响》,《内蒙古民族师院学》,2000年第1期。
    37.石海明:《军事技术国际转移:动因、路径及影响》,《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0期。
    38.孙逊:《试析伊朗核问题的困境与走势》,《和平与发展》,2012年第2期。
    39.谈国军:(21世纪初欧盟的中东战略与伊朗核问题》,《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8期。
    40.唐宝才:《试析冷战后海湾形势特点》,《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3期。
    41.唐宝才:《试析伊拉克战争后海湾形势特点》,《中东研究》,2004年第2期。
    42.唐志超:《伊朗核问题的由来、发展及走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2期。
    43.唐志超:《中东国家核竞赛加剧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1期。
    44.万光:《美国在中东的战略举措和阿拉伯世界的反应》,《西亚非洲》,1999年第2期。
    45.王昌义:《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回顾与思考》,《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6.王宏伟:《阿联酋的军火贸易》,《阿拉伯世界》,2001年第4期。
    47.王宏伟:《沙特阿拉伯的军火贸易》,《阿拉伯世界》,2001年第3期。
    48.王冀平、洪邮生、吉利强:《伊朗核问题与大国关系》,《美国研究》,2004年第1期。
    49.王京烈:《伊拉克战后中东形势评估》,《亚非纵横》,2004年第1期。
    50.王京烈:《伊朗核问题与中东地缘政治》,《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4期。
    51.王联:《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中东地区安全》,《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第1期。
    52.王仕军:《世界军火市场的新动向》,《人民文摘》,2003年第5期。
    53.王铁铮:《关于中东国家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西亚非洲》,2007年第2期。
    54.王铁铮:《伊斯兰教与中东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点》,《西亚非洲》,2008年第12期。
    55.王铁铮:《犹太复国主义与以阿关系》,《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56.王小红:《当代中东国际恐怖主义根源探析》,《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57.王新龙:《伊朗核问题:以色列的困境与选择》,《国际论坛》,2007年第2期。
    58.王勇:《美国中东军售的国家利益博弈》,《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59.王志军:《伊朗军情军力评析》,《当代世界》,2008年第1期。
    60.夏立平:《论以色列的核政策与核战略的特点和影响》,《西亚非洲》,2009年第4期。
    61.肖凌:《以色列的核威慑策略和阿拉伯国家的应策》,《阿拉伯世界》,2001年第3期。
    62.谢建军:《土耳其的强军之路》,《环球军事》,2002年第3期。
    63.辛华:《中东地区干戈又起》,《环球军事》,2001年第24期。
    64.熊明峰:《世界军火贸易红火的背后》,《环球军事》,2001年第9期。
    65.薛庆国:《阿拉伯巨变的文化审视》,《国际论坛》,2011年第5期。
    66.薛庆国:《关于在阿拉伯媒体上传播“中国声音”的思考》,《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第1期。
    67.杨兵、郭君丽:《以色列核武能力揭秘》,《军事文摘》,2006年第06期。
    68.张宏、岳杨:《中东地区核军备控制态势分析》,《国际论坛》,2011年第4期。
    69.张熠:《从第三次中东战争看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5期。
    70.赵国忠:《论中东地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西亚非洲》,2005年第2期。
    71.赵国忠:《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及其战略企图》,《西亚非洲》,2006年第1期。
    72.赵国忠:《中东局势回顾与展望》,《和平与发展》,2006年第2期。
    73.赵国忠:《中国与中东的军事交往》,《西亚非洲》,2010年第4期。
    74.赵建明:《论美俄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竞争与合作》,《俄罗斯研究》,2009年第5期。
    75.赵裴:《轻小武器出口国际管制机制的现状与问题》,《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9期。
    76.赵青海:《核阴影下的伊朗外交》,《国际问题研究》,2009年第1期。
    77.赵伟明:《虽无近虞,但有远忧——中东核扩散形势评述》,《国际观察》,2000年第3期。
    78.周世新:《中东国家核选择动因比较》,《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3期。
    79.朱丹:《以色列核力量发展模式》,《西亚非洲》,2003年第2期。
    1.陈天社:《埃及对外关系研究:1970——2000年》,博士论文,西北大学,2004年。
    2.储江:《从伊朗核问题看美伊关系》,硕士论文,复旦大学,2007年。
    3.崔守军:《中东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与现实的阐释》,博士论文,外交学院,2006年。
    4.杜冲:《论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与以色列的关系》,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08年。
    5.樊为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中东政策研究》,博士论文,西北大学,2007年。
    6.方晓:《欧盟规范性外交对中东的影响》,博士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冯怀信:《中东区域合作的地缘政治分析》,博士论文,南开大学,2005年。
    8.冯璐璐:《中东经济现代化的现实与理论探讨:全球化视角研究》,博士论文,西北大学,2006年。
    9.高硕:《论中东地区的核武器扩散》,硕士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10.焦玉奎:《冷战后中东民族主义问题研究》,博士论文,西北大学,2008年。
    11.李卫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外交理念与实践》,博士论文,西北大学,2006年。
    12.马守途:《政治学视野中的巴以民族冲突》,博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3.娜佳:《是谁在中东制造混乱:一个阿拉伯人对美国中东政策的看法》,博士论文,外交学院,2007年。
    14.唐立新:《现代美国犹太政治研究》,博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5.王先云:《中东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研究》,硕士论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
    16.徐尽鑫:《论伊朗核问题及伊朗与大国关系》,博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17.叶青:《伊斯兰教与后冷战时期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双重认同问题研究》,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7年。
    18.尹斌:《后冷战时代欧盟的中东政策与实践研究》,博士论文,西北大学,2007年。
    19.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博士论文,西北大学,2011年。
    1.美国解密外交档案数据库:http://history.state.gov
    2.AMD英国外交解密档案数据库:http://secure.amdigital.co.uk/Login.aspx?sessionID=iijzlt55i02ezyatpsrf1s45&returnU RL=http%3a%2f%2fwww.archivesdirect.amdigital.co.uk%2fIntroduction%2fConfide ntial_Print_ME%2fdefault.aspx&login:=http://www.archivesdirect.amdigital.co.uk/Log m.aspx
    3. EAST VIEW阿拉伯语电子书数据库:http://www.eastview.com/
    4.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http://csis.org/
    5.世界武器贸易中心:http://www.armstrade.org/english.shtml
    6.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http://milexdata.sipri.org/result.php4
    7.简氏防务数据库:https://janes.ih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