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长安空间与文学关系演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汉、唐长安城之间互为表里并且异地同名的地理空间关系,导致了唐代帝京文学在时空塑造上易于形成古今长安情景交融的独有气质,而在空间变迁和都城制度沿革的现实背景下文学中的长安形象又在不断变幻。本文以汉、唐长安城的空间关系影响下的唐长安帝京文学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都城空间形态与文学塑造的空间意象进行历时性考察,进而从唐长安帝京文学形象形成的过程中揭示文学空间传承与演变的历史。
     本文在汉、唐长安的结点上形成地理空间与文学空间两条线索脉络彼此映照的观察模式,按照都城面貌与帝京文学双向建构的思路安排篇章结构,共计四章内容,主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第一章围绕汉、唐长安城的地理空间关系,梳理自汉至唐的王朝政治活动以及都城制度变革制造的长安城历次变貌。从定都选址原因、规划理念、都城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对汉、唐长安的空间形态进行异同比较,更从地名的角度对李唐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的现象进行文化阐释,理清汉、唐长安在空间上的名实关系。这一部分对历史空间的再现与分析构建起了对汉、唐长安文学空间联系考察的立论基础。
     第二章展现汉、唐长安文学空间时空交叠的客观地理条件,进而讨论具体文学创作中汉、唐长安文学空间叠合的运作机制。在考证唐时长安城内外留存的汉长安城遗迹、总结唐人对于古今长安的空间感知的前提下,本文明确其与文学用典以及咏史怀古创作之间的区别、联系。同时,唐人对于长安城内汉朝建筑遗迹产生的空间认知变化也说明文学空间叠合的运作机制并不是稳固永恒的,汉、唐长安文学空间的时空交叠在唐人文学中呈现出盛极渐衰的过程。
     第三章通过归纳、对比初盛唐时期不同身份人物对帝京形象的文学塑造,揭示出在汉唐之间以长安为代表的帝京文学形象发生风格转变的现象之下蕴含着深刻的变革意义,而唐长安帝京文学形象的这种变革是在对帝京文学传统的不断回应中实现的文学重构。东汉京都赋开启了以帝王生活为中心的帝京文学范式,以《帝京篇》为代表的初盛唐时期的帝京文学创作,表现出与东汉京都赋及其影响下的魏晋六朝京城诗歌传统之间较为密切的连续性,但初盛唐时期诗歌中的帝京又带有着复杂多样的风格特征,反映出汉、唐长安两种帝京文学形象之间的巨大差异。帝京文学的文体转换及风格变型是在现实空间环境、初盛唐时期的王朝政治、文学创作风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进行的。
     第四章从唐长安的宏观全景深入到都城内部的细致街景,透过汉、唐长安城的街道及其景观的变化审视文学空间中具体文学意象的生成与变形。都城街道的研究不仅是透过对街道的可视范围、街道通行制度、街道布局等问题的考察,总结出唐长安最具日常化的帝京景观印象;更是为了将之与文学空间参照,在街道制度的历史变迁中探讨文学与空间两种变量的反应情况。
Geospa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an Chang'an City interacts and in different places with the same name, led the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in the time and space to shape Teikyo easy formation of the ancient Chang'an scenes and unique temperament, while the changes in space and the capital of system evolution realitybackground the Chang'an image under Literature constantly changing. In this paper, Han Chang'an City spatial relationship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ang Chang'an Teikyo litera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lect the Capitals with typical morphology and literary shaping of space imagery diachronic study, and then from the Tang Chang'an Teikyo literary image formation reveals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ace in the process of space-time role.
     Two clues context of geospatial and literary space the Mappings observation mode, formed in the Han, there are four chapters,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aspects:
     Chapter1is about geospatial relations around the Han Chang'an City combing since the Han Tang dynasty political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Metropole institutional change manufacturing city of Chang'an previous change appearance. From the capital siting, planning concepts, capital structur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spatial form of the Han, Tang Chang'an compa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mo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oponymy Tang changed Sui Daxing City Chang'an City 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sort out the name of Han, Tang Chang'an space real relationship. This part of the reprod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of space built up contact to examin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Han, Tang Chang'an literary space.
     Chapter2showed the Han, Tang mutual objectiv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Literary space generated, and then discuss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Han, Tang Chang'an literary space intertextuality specific literary creation. Retained inside and outside in the research of Tang Chang'an City of Han Chang'an City ruins, summarizes the Chinese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the ancient Chang'an space percepti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by the Chines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Han, Tang literary space analysis and literary space intertextuality def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iterary allusions and epic poetr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Han Chang'an City architectural monuments cognitive changes of literary space intertextuality is not solid and eternal, the Han and Tang Chang'an literary space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ture showing gradually decline process.
     Chapter3compared the early Tang Dynasty identity figures captial literary image shaping, reveals the style shift between the Han and Tang Chang'an captial literary figure below, contains a profound captial literaturetraditional change meaning.Place the issue on the reality geospatial system of early Tang period, such as politics, literature multiple factors.
     Chapter4depth detailed streetscape, the capital of the internal macro panorama from the city to examine specific literary imagery intertextual literary space generated by Han Chang'an City's streets and its landscape changes with deformation. Metro City streets, not onl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visual range of the street, street traffic system, street layout, summed up the the Tang Chang'an most everyday captial landscape impression; more space with literary reference in Literature and the reaction space of two variables of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street system.
引文
1 [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1985年8月,第1页。
    2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第9页。
    1 夏承焘:《月轮山词论集》,《夏承焘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第503页。
    2 唐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可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60年田野工作的主要收获》(《考古》,1961年第4期,第214-218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九六一年田野工作的主要收获》(《考古》,1962年第5期,第272-274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年第11期,第599-603页)等。
    3 荣新江:《关于隋唐长安研究的几点思考》,《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页。
    4 荣新江:《关于隋唐长安研究的几点思考》,《唐研究》第九卷,第2-3页。
    1 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中华书局,2006年2月)和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5月)可谓唐代文学地域研究的引领风气之作,而硕博学位论文中关于“地域文化”、“地域文学”的选题层出不穷,更反映出近年来唐代文学史研究的学术志趣所向。
    2 参见荣新江《关于隋唐长安研究的几点思考》,《唐研究》第九卷“长安:社会生活空间与制度运作舞台”研究专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8页。
    3 朱玉麒:《隋唐文学人物与长安坊里空间》,《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5-128页。
    4 [日]妹尾达彦:《唐代后期的长安与传奇小说——以(李娃传>的分析为中心》,《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509-553页。
    5 [日]妹尾达彦:《9世纪的转型——以白居易为例》,《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485-524页。
    6 宁欣:《诗与街——从白居易“歌钟十二街”谈起》,《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5期,第73-79页。
    7 宁欣:《文本的阐释与城市的舞台——唐宋笔记小说中的城市商业与商人》,《唐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75-90页。
    8 辛德勇:《(冥报记>报应故事中的隋唐西京影像》,《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29-41页。
    9 荣新江:《高楼对紫陌——唐长安城的甲第及其象征意义》,《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4期,第1-39页。
    10 林晓洁:《中唐文人官员的“长安印象”及其塑造》,《唐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267-360页。
    11 参见宫崎市定《汉代の里制と唐代の坊制》,《东洋史研究》,1962年第21卷,第271-294页;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唐宋时代的市》、《唐宋时代的草市及其发展》,吴杰译、加藤繁撰:《中国经济史考证》(全三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78-303页、第310-336页。
    1 阎琦:《唐诗与长安》,西安出版社,2003年12月。
    2 魏景波:《唐代长安与文学》,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
    3 杨为刚:《唐代长安-洛阳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3月。
    4 胡可先:《唐诗发展的地域因缘和空间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
    1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前言,中华书局,2005年6月,第1页。
    1 宋人程大昌云:“今图则唐人增续成之。”清人毕沅云:“盖唐世好事者所辑。”《四库全书总目》云:“为唐肃宗以后人作。”陈直云:“今本为中唐以后人所作。”(《三辅黄图校释》前言,第3页)
    2 《三辅黄图校释》卷四,第247页。
    3 [唐]李泰撰,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卷首,中华书局,1980年2月,第2页。
    4 [唐]韦述撰,辛德勇辑校:《两京新记辑校》,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22页。
    1 《两京新记辑校》卷一,第1页。
    2 王仲殊:《汉长安城考古工作的初步收获》,《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第102-110页。
    3 王仲殊:《汉长安城考古工作收获续记——宣平城门的发掘》,《考古通讯》,1958年第4期,第23-32页。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1月。
    1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第79-93页。
    2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年第11期,第595-611页。
    3 马得志:《唐长安城发掘新收获》,《考古》,1987年第4期,第329-310页。
    4 [宋]程大昌撰,黄永年点校:《雍录》卷一,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8页。
    1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3页。
    2 《全唐诗》卷一九四,第1998页。
    3 《全唐诗》卷二八二,第3213页。
    4 《全唐诗》卷一三○,第1329页。
    5 [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三六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3708页。
    1 党顺民:《西安同墓出土长安、文信钱》,《中国钱币》1994年第2期,第37页。又陈直《三辅黄图校证序》云:“咸阳一带尝出土有‘长安’圜钱,当为秦物,足证长安之名始于始皇初期。”(《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第5页。)
    2 [汉]司马迁:《史记》卷九九《刘敬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11月,第2715页。
    3 《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第2044页。
    1 河清谷:《三辅黄图校释》,中华书局,2005年,第3页。
    2 [宋]程大昌:《雍录》卷二,中华书局,2002年5月,第22页。
    3 [宋]宋敏求:《长安志》卷五,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99页。
    4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385页。
    5 《史记》卷二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1120页。
    6 《史记》卷九三《卢绾列传》,第2637页。
    7 《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第2234页。
    8 参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队《秦都咸阳故城遗址的调查和试掘,《考古》,1962年第6期,第281-289页;刘庆柱《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文博》,1990年第5期,第200-211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秦都咸阳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
    9 《史记》卷一五《六国表第三》,第687页。
    1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56页。
    2 刘庆柱:《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文博》,1990年第5期,第206页。
    3 刘庆柱:《中国古代宫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文物》,1998年第3期,第50-51页。
    4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考古学报》,2006年第3期,第298页。
    5 王学理:《秦都咸阳考古的回顾与研究述略》,《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研究会论文集》,2001年10月,第30-31页。另可参见王学理著《咸阳帝都记》,三秦出版社,1999年8月。
    1 建国以来针对秦咸阳城的考古工作一直未能发掘到城郭遗迹,帝国时代的秦咸阳城是否抛弃了王国时代传统都邑的城郭概念仍是困扰学界的难题。另外,咸阳宫遗址在咸阳原上还是已被北移的渭水冲毁,也是考古界争议颇多的问题。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帝国,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将深刻影响到我们对汉长安城及以后王朝都邑制度的理解和评价。
    2 王学理:《从秦咸阳到汉长安的城制重叠(下)》,《文博》,2007年第5期,第4页。
    1 参见刘庆柱《秦汉考古学五十年》,《考古》,1999年第9期,第35-46页。王学理《秦都咸阳考古的回顾与研究述略》,《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研究会论文集》,2001年10月,第15-35页;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考古研究部《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6期,第96-160页等。
    2 徐卫民:《论秦都咸阳和汉都长安的关系》,《秦文化论丛》第8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96页。
    3 刘振东:《西汉长安城的沿革与形制布局变化》,《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1月,第51页。
    4 王学理:《从秦咸阳到汉长安的城制重叠》,《文博》2007年5期,第5页。
    5 [汉]班固:《汉书》卷一《高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64页
    6 《汉书·惠帝纪》:“元年春正月,城长安。……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六月,发诸侯王列侯徒隶二万人城长安。……五年……春正月,复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九月,长安城成。……六年,……起长安西市。”(卷二,第88-91页)
    7 《三辅黄图校释》卷一,第63页。
    8 《汉书·武帝纪》:“太初元年,……二月,起建章宫”;“太初四年,……秋,起明光宫”(卷六,第199,202页);《三辅黄图校释》卷二:“(武)帝作建章宫,……宫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第122页);“桂宫,汉武帝造”(133页),“北宫,在长安城中,近桂宫,俱在未央宫北。周回十里,高帝时制度草创,孝武增修之。”(138页)。
    1 《三辅黄图校释》卷一,第63页。
    2 详见王仲殊、刘庆柱等考古学者结合田野考古工作对汉长安城布局结构问题的研究。关于汉长安城考古研究的更多丰硕成果可参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编《汉长安城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汉长安城考古与汉文化:汉长安城与汉文化——纪念汉长安城考古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
    3 史念海:《<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撰述渊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3期,第56页。
    1 [清]戴震:《考工记图》卷下,商务印书馆,1955年11月初版,第98—103页。
    2 王仲殊:《汉长安城考古工作收获续记——宣平城门的发掘》,《考古通讯》,1958年第4期,第24页。
    3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考古学报》,2006年第3期,第287页。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汉魏洛阳故城城垣试掘》,《考古学报》,1998年第3期,第383页。
    5 [宋]张九成撰、聂崇义集注:《析城郑氏家塾重校三礼图》卷四,《四部丛刊三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3月,第3页。
    1 刘庆柱:《汉长安城未央宫形制初论》,《考古》,1995年第12期,第1116页。
    1 [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卷三九,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150页。
    2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第4190,4193页。
    3 [南朝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一一《刘玄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473-474页。
    4 《后汉书》卷九九《王莽传》,第4193页。
    5 《后汉书》卷八○上《杜笃传》,第2596-2597页。
    6 《后汉书》卷八○上《杜笃传》,第2609页。
    1 [汉]张衡:《二京赋》,《文选》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98页。
    2 《后汉书》卷四○下《班固列传》,第1361页。
    3 《后汉书》卷七二《董卓列传》,第2337页。
    4 《后汉书》卷七二《董卓列传》,第2341页。
    5 [晋]潘岳:《西征赋》,《文选》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439页。
    6 刘庆柱辑注:《关中记辑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8页。
    1 《关中记辑注》,第22页。
    2 [唐]房玄龄:《晋书》卷五《孝愍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32页。
    3 《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第2689页;《资治通鉴》卷九一《晋纪》一三,第2881页。
    4 《晋书》卷一○六《石季龙载记》,第2772页。
    5 《晋书》卷一○六《石季龙载记》,第2772、2777页。
    1 《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上》,第2895页
    2 [粱]沈约:《宋书》卷二《武帝本纪中》,中华书局,1974年,第42页
    3 《长安志》卷一一,第131页。
    4 [唐]令狐德棻等:《周书》卷四《明帝本纪》,中华书局,1971年,第55页。
    1 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七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4页。
    11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考古学报》,2006年第3期,第298页。
    1 [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卷三七《李穆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117页。
    1 《隋书》卷三七《李穆传》,第1118页。
    2 《隋书》卷七八《庾季才传》,第1766页。
    3 《隋书》卷三七《李穆传》,第1117页。
    4 《隋书》卷七八《庾季才传》,第1766页;《隋书》卷一七《历律中》,第434页。
    1 《隋书》卷一《高祖本纪上》,第17-18页。[唐]李延寿:《北史》卷一一《隋本纪上》,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407页。
    1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六,中华书局,1965年11月,第1663页
    2 [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97页。
    3 韦述撰,辛德勇辑校:《两京新记辑校》,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第2页。
    4 参见[宋]程大昌《雍录》卷三,第49—50页。
    5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曹敞收葬吴章”条,三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30-131页。
    6 [唐]徐坚:《初学记》卷一四,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360页。
    1 古方、丁晓雷:《西安北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年第2期,第240-264页。
    2 徐进、张蕴:《西安南郊曲江池墓葬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第6期。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曲江翠竹园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2期。
    3 《北史》卷一一《隋本纪上》,第407页。
    4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685页。
    5 侯宁彬:《西汉地区汉代墓葬的分布》,《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5期,第52页。
    1 侯宁彬:《西安地区汉代墓葬的分布》,《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5期,第51页。
    2 《隋书》卷七八《庾季才传》,第1766页。
    1 《隋书》卷七八《庾季才传》,第1766-1767页。
    2 事见《隋书》卷七八《庾季才传》,第1767页;《隋书》卷六九《袁充传》,第1610-1611页。
    3 参见《通志》卷四一《都邑略·隋都》、卷一六○《李穆传》、卷一八三《庾季才传》;《资治通鉴》卷一七五。
    4 《剑桥中国隋唐史》,第71页。关于历史的无形因素(历史经验、宇宙观、政治价值体系等)在隋朝都城选址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另可参看芮沃寿(Arthur F. Wright)的论文Symbolism and Function: Reflections on Changan and Other Great Citie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24, No.4(Aug. 1965), pp.667-679.
    1 《隋书》卷一《高祖纪》上,第17-18页。也有个别学者着重强调了大兴城的创建体现了以皇帝为核心的贵族集团的利益需求,如王才强即在其专著《贵族与官僚的城市——中古中国都市风景的发展》(Heng Chye Kiang:Cities of aristocrats and bureaucrats:the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Chinese cityscapes,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99.)中认为大兴城是为了满足整个贵族阶层与官僚体制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基于对帝国政治体制之根本在于皇权的理解,本文仍将大兴城的创建视作皇权的体现,即隋文帝个人意志导向的结果。
    2 《隋书》卷四《炀帝》下:“(大业九年三月)丁丑,发丁男十万城大兴。”(第84页)
    3 参见《大兴城外郭城筑成时间辨误》,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第5-7页。
    1 《隋书》卷三《炀帝》上,第60页。
    2 《隋书》卷二九《地理志》,第808页。
    3 [清]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页。
    4 [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纪》卷一二。《中华大藏经》第54册,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第309页。
    5 见《隋书》卷一《高祖纪上》(第1-28页)、卷四O《虞庆则传》(1173页)、卷四六《张煲传》(1261页)、卷五三《贺娄子斡传》(第1351页);《北史》卷一一《隋本纪》(第395-427页)。
    1 杨鸿年:《隋唐两京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8页。
    2 《北史》卷七二《高熲》,第2487页;又见《隋书》卷四一《高颍》,第1179页。
    3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1962年10月,第270-271页。
    4 参见仇鹿鸣《“攀附先世”与“伪冒士籍”——以渤海高氏为中心的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60-74页。
    5 参见杜佑《通典》卷七《食货七》,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154—156页。
    1 [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66页。
    2 《长安志》卷一二,第300页。
    3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4月,第84页。
    4 《隋书》卷四一,《高颍传》,第1180页。
    1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8页。
    2 张鷟:《朝野佥载》卷一,第20-21页。
    3 《通典》卷二七,第761页。
    4 《通典》卷二七,第762页。
    5 《隋书》卷四一《高颍传》,第1184页。
    6 [唐]刘雠:《隋唐嘉话》上,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2页。
    1 《隋书》卷六八《宇文恺传》,第1587页。
    2 《隋书》卷六八《刘龙传》,第1598页。
    1 长安城考古实测成果可参见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第79-93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年第11期,第595-611页;马得志《唐长安城发掘新收获》,《考古》,1987年第4期,第329-310页。
    2 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1978年第6期,第409页。
    1 傅熹年:《隋、唐长安、洛阳城规划手法的探讨》,《文物》1995年第3期,第62页。
    2 傅熹年:《隋、唐长安、洛阳城规划手法的探讨》,《文物》1995年第3期,第63页。
    3 《长安志》卷七,第159页。
    4 [元]李好问编撰:《长安志图》卷上,清经训堂丛书本,第10页。
    1 参见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渊源略论稿》第二章《礼仪》后附文《都城建筑》,三联书店,2001年4月,第69-90页。
    2 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第30页。
    3 熊存瑞:Re-evaluation of the Naba-Chen Theory on the Exoticism of Daxing Cheng, the First Sui Capital,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v35,1987, pp.136-166.熊氏有关宇文恺在大兴城创建中所起作用的观点在他其后的专著Sui-Tang Chang'an:a Study in the Urban History of Medieval China(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0.)中得到了进一步地发挥。
    1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1-2页。
    1 李令福:《隋唐长安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126页。
    1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第73页。
    2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一五《突厥传》上,第6032页。
    3 [宋]王溥:《唐会要》卷一○○《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55年6月,第1796页。
    1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第135页。
    2 参见《贞观政要》卷九、《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新唐书》卷二一五《突厥传》等。
    3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第234页。
    4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钱宾四先生全集》第29册,台湾联经出版社,1998年5月,第122、125、132页。
    5 [日]宫崎市定著,刘永新,韩润棠译:《东洋朴素主义的民族与文明主义的社会》,商务印书馆,1962年8月,第71页。
    1 《三辅黄图校释》卷一,第63页。
    2 《水经注》谓:“长安故城在今长安县西北。”(郦道元撰:《水经注》卷一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第370页。)
    3 参见隋人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二、四、六、一一的记载。
    1 史念海、史先智:《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一期,第12-13页
    1 [唐]刘知几:《史通》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1978年4月,第373页。
    2 参见牛致功《关于<大唐创业起居注>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唐史研究会编《唐史研究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205-230页;牛致功《温大雅于(大唐创业起居注>》,《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1期,第54-59页;宋大川《(大唐创业起居注)成书年代考》,《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4期,第57-60页。
    3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六一,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2359页。
    1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八,第1467页、1477页。
    2 [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第36-37页。
    3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第57页。
    1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第35页。
    2 《旧唐书》卷一,第5-6页。《大唐创业起居注》所记隋恭帝下诏逊位的时间在义宁二年夏四月,而《旧唐书》及《资治通鉴》据唐实录皆作义宁二年五月戊午,《北史》、《隋书》亦如此言,故史界多从“五月戊午”说,参见杨希义《(大唐创业起居注>校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第6期,第20-38页。)此处记时差异仍待考,但并不影响本文结论实质。
    3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九,中华书局,1984年6月,第137页。
    4 [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卷二四,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562页。
    1 褚亚平等:《地名学基础教程》,测汇出版社,2009年8月,第114页。
    2 《唐会要》卷七O,第1242页。《唐会要》谓肃宗时改称上都,此处记载有误,应作代宗元年,详参下文所引宝应元年《元年建卯月南郊赦》。
    1 [唐]杜佑:《通典》卷一七三,中华书局,1985年1月,第4508页。
    2 与《通典》和《唐会要》的记载略有不同,《新唐书·地理志》称:“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卷三七,第961页)《旧唐书·地理志》及《太平寰宇记》中均有相同表述(《地理志》、卷二五,第945页),此条记载又被清人徐松、毕沅的地志著述所征引,沿袭不衰。(《唐两京城坊考》卷一、第1页。[清]毕沅撰《关中胜迹图志》卷五,三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47页)西京之称究竟始于何时,谭其骧推测:“开元后期已习称京师为西京,而未尝明见诏敕,至天宝元年始正式颁行尔。”(《唐称长安为西京不始于天宝元年》,《历史地理》第5辑,1987年5月,第10页。署名禾子。)
    3 《唐会要》卷六七,第1186页。
    4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一二三,商务印书馆,1959年4月,第660页。
    5 《唐大诏令集》卷六九,第384页。6 高宗朝称“西京”例见《遣使虑囚诏》(《全唐文》卷一二),《敕建明堂诏》(《全唐文》卷一三)等;称“西都”例见王勃《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全唐文》卷二○一)等。
    1 《去上元年号赦》,《唐大诏令集》卷四,第23页。
    2 宋敏求以后的唐代诏令整理成果可参见李希泌主编《唐大诏令集补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2月),韩异、张达志《(唐大诏令集>补订》(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集刊》2006年第1辑,第349-373页。)
    1 《唐大诏令集》卷七九“巡幸”部,第449-454页。
    2 《旧唐书·礼仪志》记载会昌间奏议东都太庙事尤备,另可参《全唐文》卷七二九,王彦威《东都庙主议》;卷七三○郑亚《东都神主议》;卷七四四薛元赏《东都神主议》;卷七五九段环《东都不可立庙议》;卷七六五顾德章《尚书门下及礼院详议东都太庙修废状》、《第二状》、《东都神主议》;卷七六五郑路《东都神主奏》;卷七九一《东都神主议》。
    3 贺梓城《唐长安城历史与唐人生活习俗》,《陕西省文传考古科研成果汇报会论文选集》,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1981年12月,第339页。
    1 原碑现存于西安碑林,此处引文据《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卷所刊,并参赵力光编《西安碑林名碑精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2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卷,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第1289页。
    3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卷,第1289页。
    1 [唐]李泰撰,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2月,第9页;《元和郡县图志》卷一,第5页。
    2 《旧唐书·地理志》卷三八,1394页。
    1 [唐]杜佑:《通典》卷一七三,中华书局,1985年1月,第4508页。
    2 [宋]程大昌:《雍录》卷五,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93页。
    1 [唐]韦述撰,辛德勇辑校:《两京新记辑校》,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页。
    2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七,中华书局,1992年1月,第216页。
    3 [宋]程大昌:《雍录》卷三,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51页。
    1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谓:“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宾四先生全集》第32册,台湾联经出版社,1998年5月,第84页。)
    1 [唐]李泰撰,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卷首,中华书局,1980年2月,第2页。
    2 [日]妹尾达彦:《韦述的(两京新记>与八世纪前叶的长安》,《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12月,第9页。
    1 [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1985年8月,第1页。
    1 [清]徐松,李建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8页。
    2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5页。
    3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一,第36页。
    4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一,第36页。
    5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一,第36页。
    6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一,第37页。
    1 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卷一,中华书局,2005年6月,第73页。
    2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一,第37页。
    3 [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商务印书馆,1956年4月,第5页。
    4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6页。
    5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一,第37页。
    6 [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六,成文出版社,1970年1月,第135页。
    7 [唐]李泰撰,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2月,第11页。
    8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第5页。
    9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四九八,中华书局,1960年6月,第5968页。
    1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第6页。
    2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2页。
    3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第6页。
    4 《三辅黄图校释》卷三,第187页。
    5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2页。
    6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一,第37页。
    7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3页。
    8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3页。
    9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第6页。
    10 《三辅黄图校释》卷五,第281页。
    11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3页。
    12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第6页。
    1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3页。
    2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3页。
    3 汉长安城考古勘察成果可参见王仲殊:《汉长安城考古工作的初步收获》,《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第102-110页;王仲殊:《汉长安城考古工作收获续记——宣平城门的发掘》,《考古通讯》,1958年第4期,第23-32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60年田野工作的主要收获》,《考古》,1961年第4期,第214-218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九六一年田野工作的主要收获》,《考古》,1962年第5期,第272-274页: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考古》,1996年第10期,第1-14页。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考古的回顾与瞻望——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半个世纪》,《考古》2006年第10期,第12-21页。
    1 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考古》,1996年第10期,第2页。
    2 《三辅黄图校释》卷五,第279页。
    3 《两京新记辑校》卷三,第55页。
    1 刘叙杰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第432页。
    2 [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卷四,商务印书馆,1937年12月,第40页。
    3 《三辅黄图校注》,第297页。
    4 [汉]班固:《汉书》卷一二,中华书局,1962年2月,第357页。
    5 [唐]韦述撰,辛德勇辑校:《两京新记辑校》卷三,第56页。
    6 [清]徐松撰,李建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四,第244页。
    7 唐金裕:《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第45页。
    1 黄展岳:《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的位置及其有关问题》,《考古》,1960年第9期,第56页。
    2 杨鸿年著:《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8月,第268页。
    1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一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第368页。
    2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2页。
    3 《两京新记辑校》卷三,第59页。
    4 辛德勇著:《隋唐两京丛考》,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第79页。
    5 [宋]李防等编著:《太平御览》卷一九七,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一版,第949页。
    6 《汉书》卷八,第262页。
    7 《汉书》卷八,第262—263页。
    8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三,第137页。
    1 [唐]卢照邻撰,祝尚书笺注:《卢照邻集笺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68页。
    2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二六八,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2990页。
    3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四,第220页。
    4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0页。
    5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9-10页。
    6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二,第39页
    7 [元]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卷八,中华书局,1990年8月,第252页。
    1 [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15页。
    2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二,第43页。
    3 《汉书》卷一百,第4211页。
    4 《资暇集》卷中,第15页。
    5 中国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第111-113页。
    6 [唐]卢照邻撰,祝尚书笺注:《卢照邻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25页。
    7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562页。
    8 《两京新记辑校》卷三,第22页。
    1 《两京新记辑校》卷三,第22页。
    2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三,第151页。
    3 《全唐诗》卷三○七,第3484页。
    4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685页。
    5 《两京新记辑校》卷三,第67页。
    6 [元]李好文:《长安志图》,清经训堂丛书本,第15页
    7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2页。
    8 河清谷:《三辅黄图校释》卷一,中华书局,2005年6月,第79页。
    1 《两京新记辑校》卷三,第45页。
    2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第6页。
    3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四,第224页。
    4 《三辅黄图校释》,第206页。
    5 《史记》卷六,第275页。,
    6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388页。
    7 《汉书》卷九,第281页。
    8 《汉书》卷九,第282页。
    1 [唐]康骈:《剧谈录》卷下,占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第57-58页。
    2 《全唐诗》卷六○六,第7003页。
    3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三,第165页。
    4 《资治通鉴》卷一九四,第6103页。
    5 [唐]杜甫著、[清]仇学鳌注:《杜诗详注》卷二,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02页。
    6 《史记》卷一二,第482页。
    7 《括地志》卷一,第11页。
    1 《三辅黄图校释》卷六,第391页。
    2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3页。
    3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四,第261页。
    4 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第15-16页。
    5 《括地志》卷一,第7页。
    6 《括地志》卷一,第7页。
    7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第4页。
    1 《括地志》卷一,第8页。
    2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第4页。
    3 《括地志》卷一,第8页。
    4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8页。
    5 《文选》卷八,第361—362页。
    1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第6页。
    2 具体参见刘庆柱、李毓芳:《秦汉上林苑考古发现与研究》一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西汉南越国考古与汉文化》,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273-287页)。
    3 《长安志》卷四,第7页。
    4 具体成果可参见徐卫民:《西汉上林苑宫殿台观考》,《文博》,1991年第4期,第34-41页;徐卫民:《秦汉园林特点琐议》,《秦汉史论丛》第6辑,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242-252页;王社教:《西汉上林苑的范围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第223-233页。
    1 《三辅黄图校释》附图,440-441。
    2 《三辅黄图校释》卷四,第294页。
    3 《资治通鉴》卷一一七,第3682页。
    4 [北齐]魏收:《魏书》卷四下,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93页。
    5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1页。
    6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1页。
    7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十三,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386页。
    8 《旧唐书》卷十七下,第561页。
    9 胡谦盈:《丰镐地区储水道的踏查——兼论周都丰镐位置》,《考古》1963年第4期,第189-190页。
    1 胡谦盈:《汉昆明池及其有关遗存踏察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1期,第23页。
    2 《全唐诗》卷一,第14页。
    3 《全唐诗》卷三,第29页。
    4 胡谦盈:《汉昆明池及其有关遗存踏察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1期,第23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市汉唐昆明池遗址的钻探与试掘简报》,《考古》2006年第10期,第54页。
    2 《三辅黄图校释》卷五,第327页。
    3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3页。
    4 《三辅黄图校释》卷四,第274页。
    1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1页。
    2 《三辅黄图校释》卷三,第194页。
    3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2页。
    4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2页。
    5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第6页。
    6 《三辅黄图校释》卷三,第180-181页。
    7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3页。
    8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第6页。
    9 《三辅黄图校释》卷四,第268页。
    10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3页。
    11 《三辅黄图校释》卷三,第334页。
    1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第4页。
    2 《文选》卷一,第388页。
    3 《三辅黄图校释》卷四,第241页。
    4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第4页。
    5 《括地志辑校》卷一,第13页。
    6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第6页。
    1 《旧唐书》卷八二,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2763页。
    1 《全唐诗》卷三七,第486页。
    1 《汉书》卷四,第121页。
    1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第4页。
    2 《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卷四,第257页。
    3 《全唐诗》卷八二一,第9267页
    1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一六一,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672页。
    2 《全唐诗》卷一五○,第1556页。
    3 《全唐诗》卷五二,第645页。
    4 《全唐诗》卷九六,第1029页。
    5 《全唐诗》卷一二七,第1285页。
    6 《全唐诗》三○○,第2080页。
    7 《全唐诗》卷九七,第1044页。
    8 《全唐诗》卷六四七,第7430页。
    1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校注》卷四,齐鲁书社,1992年7月,第178页。
    2 《全唐诗》卷一五○,第1552页。
    3 《全唐诗》卷三六一,第4076页。
    1 《全唐诗》卷四八六,第5521页。
    2 《全唐诗》卷五一三,第5856页。
    3 《全唐诗》卷五四一,第6242页。
    4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14页。
    5 《资治通鉴》卷二○九,第6630页。
    1 《全唐诗》卷五三,第648页。
    2 《全唐诗》卷六一,第724页。
    3 [唐]孟棨:《本事诗》之《高逸第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9月,第16页。
    4 《全唐诗》卷一六四,第1702页。
    1 《全唐诗》卷二八,第408页。
    2 《全唐诗》卷七三,第806页。
    1 《全唐诗》卷一二七,第1286页。
    2 《全唐诗》卷二八五,第3266页。
    3 《全唐诗》卷三六一,第4076页。
    4 《全唐诗》卷四四二,第4936页。
    5 《全唐诗》卷六七六,第7740页。
    6 《全唐诗》卷三,第29页。
    1 《全唐诗》卷六九,第774页。
    2 《全唐诗》卷七三,第805页。
    3 《全唐诗》卷九七,第1045页。
    4 《全唐诗》卷二三O,第2510页。
    5 《全唐诗》卷七八七,第8876页。
    1 《全唐诗》卷五一五,第5879页。
    1 [宋]王溥:《唐会要》卷三○,中华书局,1957年7月,第560页。
    1 事见《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唐纪》,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6088页。
    2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九《著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3月,第143页。
    3 [南朝梁]刘勰著,黄叔琳等注《文心雕龙辑注》卷八《夸饰》,中华书局,1957年5月,第245页
    1 《贞观政要·文史》云:“著作佐郎邓世龙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贞观政要》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第222页)
    2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六,商务印书馆,1958年7月,第312页。
    3 参见李南晖《唐人所见国史考索》(《论衡》第4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270-297页)
    4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一,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页。
    1 《旧唐书》卷七二,第2577页。太宗命李百药和作《帝京篇》事又见载于《大唐新语·文章》及《谭宾录》卷二。
    2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八,中华书局,1984年6月,第123页。
    3 [宋]朱长文:《墨池编》卷六,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4页。
    4 彭庆生《初唐诗歌系年考》将此篇系于贞观十四年前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52-53页。
    5 贞观十一年魏征一连上四疏劝诫太宗戒贪以俭、防微杜渐。太宗与群臣于洛阳宫积翠池饮酒赋诗,魏征赋《西汉》规谏天子之礼(《旧唐书·魏征传》卷七一,第2558页);又太宗在洛阳宫苑猎杀野猪时,唐俭以汉高祖事劝诫其勿沉迷武威。(《旧唐书·唐俭传》卷五八,第2307页)
    6 《资治通鉴》卷一九五《唐纪》,第6131页。
    7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君道》,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第1页。
    1 《贞观政要》卷六,第209页;[五代后晋]刘晌:《旧唐书》卷七四,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2616-2617页。
    2 [清]董诰等:《全唐文》卷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418-1419页。
    3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唐纪》,第6176页。
    4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唐纪》,第6176页。
    1 《全唐诗》卷一,第1-3页
    2 参见[美]宇文所安《初唐诗》之《太宗朝的诗人》(贾晋华译,三联书店,2004年12月,第34页);许总《唐诗史》第一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05-106页)。
    1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考古学报》2006年第3期,第298页。
    2 [宋]李昉等辑:《文苑英华》卷四一,中华书局,1966年5月,第181页。
    1 《旧唐书》卷一九○上,第4989-4991页。
    2 《资治通鉴》卷一九四,第6127页。
    3 又《全唐文》卷一五六录谢偃《尘赋》题下有作者自注:“应魏王教。”可证谢偃作《述圣赋》在其拜魏王功曹后。
    4 韩理洲《唐文考辨初编·谢偃文考》亦有考辨《述圣赋》作于贞观十五年之论证,可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第496、497页。)
    5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引《唐诗归》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3页。
    1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下,中华书局,1980年9月,第34页。
    2 [宋]撰人未详:《宣和书谱》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第88页。
    3 [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三,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第13页。
    4 [宋]郑樵《通志略·金石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748页。
    5 [宋]桑世昌:《兰亭考》卷九,中华书局,1985年1月,第77页。
    6 [宋]王应麟:《玉海》卷二九,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第563页。
    1 [明]董其昌:《戏鸿堂法帖》卷六,中国书店,1989年2月,第329-334页。
    2 褚遂良:《谏亲征高丽疏》,《全唐文》卷一四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664页。
    3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唐纪》,第6207页。
    4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唐纪》,第6210页。
    5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唐纪十三》,第6215页。
    1 [宋]范祖禹《唐鉴》卷六《太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0月,第78页。
    2 尉迟敬德:《谏亲征高丽疏》,《全唐文》卷一五三,第689页。
    3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别集类》:“唐太宗集三卷,唐太宗皇帝本集四十卷,馆阁书目但有诗一卷六十九首而已。今此本第一卷赋四篇、诗六十五首,后二卷为碑铭、书诏之属,而讹谬颇多,世所传太宗之文见于石刻者,如《帝京篇》、《秋日效庾信体诗》、《三藏圣教序》,皆不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第466页)
    4 [明]钟惺《唐诗归》卷一,浙江大学藏明万历刻本,第1页。
    5 [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三,文物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2页。
    6 《墨池编》卷六,第56页。
    1 见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第1页);骆祥发《骆宾王简谱》(《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第87页);王增斌《骆宾王系年考》(《唐代文学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9年9月,第93页);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巴蜀书社,1993年4月,第190页)。又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辽海出版社,1998年12月,253-254页)和彭庆生《初唐诗歌系年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60页)作仪凤三年。
    1 此首《全唐诗》亦收入吴少微集中,《文苑英华》作吴少微诗,殊难定论。参佟培基《初唐诗重出诗甄辨》(《中国语言文学论文集》第二辑,1985年6月,第227页)。
    2 《旧唐书》卷八四:“咸亨初,官名复旧,改为吏部侍郎。与李敬玄为贰,同时典选十余年,甚有能名。时人称为‘裴、李’。”(第2802页)《资治通鉴》卷二○三:“行俭有知人之鉴。”(第6407页)
    3 [唐]王勃著,[清]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31页。
    4 [唐]骆宾王著,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第1页。
    5 《骆临海集笺注》卷一,第3-4页。
    1 《骆临海集笺注》卷九,第302页。
    2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八一,商务印书馆,1959年3月,第865页。
    3 傅璇琮:《论唐代进士的出身及唐代科举取士中寒士与子弟之争》,《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第97页。
    1 《骆临海集笺注》卷一,第15-16页。
    2 吴宗国:《科举制与唐代高级官吏的选拔》,《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第57页。
    3 主张骆宾王弱冠之岁首赴长安应举说的有骆祥发《骆宾王简谱》(《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第83页);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巴蜀书社,1993年4月,第60页);彭庆生《初唐诗歌系年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77-78页)。
    4 《骆临海集笺注》卷一,第16-17页。
    5 参见骆宾王著,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笺注》卷七《上司列太常伯启》(第225页)、《上李少常伯启》(第233页)、《上齐州张司马启》(第254页)诸文。
    6 参见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第八章《进士出身与地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193-204页。
    7 《唐会要》卷七六,《贡举中》。另可参见刘智亭《唐代科举制度及其流弊》(《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第102-106页)。
    8 [唐]杜佑撰:《通典》,卷一七,《选举五》,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415页。
    1 《通典》,卷一《选举五》,第420页。
    2 《全唐诗》卷五五八,第6474页
    1 《骆临海集笺注》卷一,第6页。
    2 萧何向刘邦解释:“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386页。)
    1 《骆临海集笺注》卷一,第6-8页
    2 《骆临海集笺注》卷一,第8-10页。
    3 《史记》卷九五《夏侯婴列传》,第2667页。
    4 《二京赋》,《文选》卷二,第61页。
    1 参见《汉书》之《郦陆朱刘叔孙列传》、《陈遵传》、《萧育传》等。
    2 《两都赋》,《文选》卷一,第7页。
    3 《骆临海集笺注》卷一,第10-11页。
    1 《汉书》卷四四《刘敬传》,第2123页。
    2 《汉书》卷九二《游侠列传》,第3705页。
    3 《二京赋》,《文选》卷二,第62页。
    1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96册,齐鲁书社,1997年7月,第583页。
    2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引自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第150页。
    3 《骆临海集笺注》卷一,第11—13页。
    4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第51页。
    1 《骆临海集笺注》卷一,第13-14页。
    1 《旧唐书》卷一九○上《文苑传》,第5006页。
    2 [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41页。
    3 见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册引郭浚《增订评注唐诗正声》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第150页。
    4 见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册引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评,第150页。
    5 《而庵说唐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96册,齐鲁书社,1997年7月,第583页。
    1 《骆临海集笺注》卷一,第15页。
    2 高宗仪凤四年在东都大赦天下,改元调露,《畴昔篇》所谓:“忽闻驿使发关东,传道天波万里通”即在此后。参见《骆临海集笺注》第175页,《初唐四杰年谱》第206页。
    3 《骆临海集笺注》卷五,第161-163页。
    1 《骆临海集笺注》卷三,第83页。
    1 [宋]李防等编:《文苑英华》卷一九二,中华书局,1966年1月,第941页。
    1 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第49页。
    2 徐俊:《敦煌本(珠英集)考补》,《文献》,1992年第4期,第21页。
    3 《唐会要》卷三六,第657页。
    4 《资治通鉴》卷二○六《唐纪》,第6546页。
    1 《汉书》卷九,第282页。
    2 [唐]康骈:《剧谈录》卷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第57页。
    3 《旧唐书》卷七,第135页。
    4 《旧唐书》卷六,第117页。
    1 《珠英集》,《唐人选唐诗新编》,第56页。
    2 [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三,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7月,第114页。
    1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059页。
    2 《珠英集》,《唐人选唐诗新编》,第49页。
    3 《旧唐书》卷四三,第1851页。
    1 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年7月,第261页。
    1 [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卷三九,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582页。
    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2482页。
    3 《汉书》卷八七《扬雄传》,第3513页。
    4 《汉书》卷八七《扬雄传》第3585页。
    5 《全唐诗》卷五六,第682页。
    1 《全唐诗》卷二二六,第2433页。
    2 《全唐诗》卷二三二,第2558页。
    3 《全唐诗》卷二六八,第2992页。此诗《全唐诗》又作贾岛《送友人游蜀》。
    4 《全唐诗》卷四一,第519页。
    5 《全唐诗》卷三二○,第3607页。
    6 《全唐诗》卷三二七,第3665页。
    7 《全唐诗》卷三九○,第4396页。
    8 《全唐诗》卷五○七,第5904页
    1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386页。
    1 《文选》卷一,第2-3页。
    2 《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第2858页。
    3 《后汉书》卷八○上《杜笃传》,第2596-2597页。
    1 曹胜高:《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6-39页。
    2 西晋虽结束了中国分裂的局面,实现了一统,不过其都在洛阳,为叙述方便而概括言之。
    1 《全唐诗》卷四九二收有殷尧藩《帝京二首》(第5566页),但陶敏《(全唐诗·殷尧藩集>考辨》一文已证此诗系明人所作(见《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第384页)。
    2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九,中华书局,1979年11月,第582页。
    1 《全唐诗》卷三○,第432页。
    1 《全唐诗》卷五一,第5950页。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一书指出在城市意象的五类要素(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中,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具有主导性,其它构成要素都是围绕它并与之产生联系:“道路。这是一种渠道。观察者习惯地、偶然地或潜在地沿着它移动。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这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了城市。其它环境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同时林奇也认为:“究竟是道路还是区域是决定性的成分?应是因人,因城市而异的。”([美)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意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7月,第41-42页。)
    1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四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663页。
    2 《三辅黄图校释》卷一《都城十二门》,中华书局,2005年6月,第89页。
    3 史念海、史先智:《长安和洛阳》,《唐史论丛》第七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第31页。
    1 西都赋》,《文选》卷一,第7页。
    2 《西京赋》,《文选》卷二,第61页。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九六一年田野工作的主要收获》,《考古》,1962年第5期,第273页。
    4 《三辅黄图校释》卷二《长安八街九陌》,第103页。
    5 王仲殊:《汉长安城考古工作的初步收获》,《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第105页。
    6 王仲殊:《中国古代都城概说》,《考古》1982年第5期,第505页。
    7 刘庆柱、李毓芳著:《汉长安城》,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第20页。
    1 《汉书》卷一○《成帝记》,第301页。
    2 《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第3204页。
    3 《汉书》卷四五,第2177页。
    4 《汉书》卷七二,第3093页。
    5 《雍录》卷九,第186页。
    1 《长安志图》卷上,第9页。
    1 [宋]赵彦卫著:《云麓漫钞》卷八,中华书局,1996年8月。第234页。
    2 《长安志图》卷上,第9页。
    3 此处及下文关于唐长安城街宽的实测数据均来自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年第11期,第599-603页。)
    4 [清]徐松撰,张穆校补:《唐两京城防考》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8月,第10页。
    1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年第11期,第599页。
    2 参见《云麓漫钞》卷八,《唐两京城坊考》。目前考古学者只探寻到唐皇城内的安上门大街遗址,街宽94米。
    3 《唐两京城坊考》卷一,第10页。
    4 每市占两坊之地,城西南隅的曲江占去—坊之地但并不设坊。
    1 外郭城城内南北长度计算由考古实测的外郭城南北长度(8651.2米)减去南北两边城基宽度(9-12米左右)得出。以下外郭城城内东西长度计算方法相同。
    2 《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谓:“由明德门(外侧)至皇城的朱雀门(南侧)为5316米。”(第596页)则朱雀街的长度为此数据减去明德门厚度。
    3 计算结果由外郭城东西直径(9721米)减去东西两边城基宽度(9-12米左右)再减去宫城东西广度(2820.3米)及两边墙基宽度(18米左右)得出。
    4 《长安志图》卷上:“纵十二街,各广百步许。皇城之南横街十,各广四十七步。皇城左右各横街四,三街各广六十步,一街直安福、延喜门,广百步。”(《宋元方志丛刊》本,第9页)此外,宋敏求《长安志》、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关于长安城街道宽度记载皆与此一致。
    5 参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年第11期,第603页),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宁欣《诗与街——从白居易“歌钟十二街”谈起》(《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5期,第73-79页)。
    1 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三,第1981页。
    2 《全唐诗》,卷二○,第236页。
    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年第11期,第601页。
    4 梁江、孙晖:《唐长安城市布局与坊里形态的新解》,《城市规划》,2003年第1期,第79页。
    5 《全唐诗》卷四四八,第5041页。
    1 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1978年第6期,第412页。
    1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一版,第239页。
    2 《汉书》卷五一《贾山传》,第2328页。
    1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简明中国历史图册》,第四册《封建社会秦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12月,第25页。
    2 《三辅黄图校释》卷一,第58页。
    1 《三辅黄图校释》卷一,第58页。
    1 [晋]陈寿:《三国志》卷一九《陈思王植传》,中华书局,1956年12月第一版,第558页。
    2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九五,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一版,第941页。
    3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一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第330页。
    4 [北魏]杨炫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0月。
    5 [梁]沈约:《宋书》卷六《孝武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28页。
    1 [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二六,中华书局,1972年1月,第491页。
    2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六二,中华书局,1965年11月,第1124页。
    3 《文选》卷五,第217页。
    1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周》卷一,第2332页。
    1 《隋书》卷一《高祖本纪》上,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7-18页。
    1 《唐律疏议》卷七《卫禁》“登高临宫中”条有禁止人臣行于宫殿、宫城和宫门外御道的记载(刘俊文撰:《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6月,第579-582页)。唐都承隋,唐律所谓京城格局略可反映隋都概貌。
    2 《隋书》卷三《阳帝上》,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68页。
    3 《大唐创业起居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9页。
    4 《隋书》卷一五《音乐志》,第369页。
    5 隋文帝时乐平长公主宅在洛阳城东南的履道坊。
    1 《全唐文》卷一,第1页。
    2 《贞观政要》卷一○,第281页。
    3 《全唐文》卷三○七,第3118页。
    4 《全唐文》卷三六一,第3669页。
    1 《全唐文》卷四八二,第4925页。
    2 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中华书局,1996年6月,第579-582页
    1 《唐律疏议笺解》,第581-582页。
    2 见《唐六典》卷七([唐]李林甫等撰,中华书局,1992年1月,第217页)及《长安志》卷六。
    3 《全唐诗》卷一七七,第1800页。
    4 《有唐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夕贞公宋公神道碑铭并序》,《全唐文》卷三四三,第 3478页。
    1 《旧唐书》卷九六,第3032页。又两唐书皆作开元五年事,与《宋璟碑》纪年不符。
    2 《全唐文》卷六五一,第6604页。
    3 《全唐文》卷六五一,第6604页。
    4 《通典》,卷五四,第1505页。此事又见于两唐书《狄仁杰传》及《唐会要》等史籍记载。
    1 《全唐文》卷二五三,第2553页。
    2 [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新一版,第383页。
    3 《全唐文》卷三二一,第3252页。
    4 《全唐文》卷三六五,第3708页。
    5 《唐六典》卷二五,第643页。
    6 《旧唐书》卷四四,第1903页。
    1 《资治通鉴》卷二二○,第7045页。
    2 《全唐文》卷八一九,第8626页。
    3 《全唐文》卷八一九,第8626页。
    1 分见《全唐文》卷九○六、卷三七o、卷四三八、卷四○五、卷四七二、卷五一二、卷五二八。
    1 《唐大诏令集》卷二六、二七、三二
    2 《全唐文》卷一九一,第1926页。
    3 《全唐文》卷三二二,第3265页。
    4 《全唐文》卷二○○,第2018页。
    5 《贞观政要》卷一○,第281页。
    6 《全唐诗》卷一,第3页。
    1 《全唐诗》卷六一,第717页。
    2 《全唐诗》卷八四,第914页
    3 《全唐诗》卷七三,第799页。
    4 《全唐诗》卷九六,第1029页。
    5 《全唐诗》卷一九八,第2037页。
    6 《全唐诗》卷二六八,第2980页。
    7 《全唐诗》卷二七一,第3029页。
    8 《全唐诗》卷二七七,第3151页。
    9 《全唐诗》卷二八八,第3287页。
    10 《全唐诗》卷二八八,第3291页。
    1 《全唐诗》卷二二八,第2471页。
    2 《全唐诗》卷三六二,第4088页。
    3 《全唐诗》卷二八一,第3192页。
    4 《全唐文》卷三三六,第3400页。
    5 《全唐文》卷三九五,第4031页。
    6 [唐]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二四,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2156页。
    7 《全唐文》卷四八二,第4921页。
    8 《全唐诗》卷三八,第489页。
    9 《全唐诗》卷七三,第800页。
    10 《全唐诗》卷七九,第853页。
    1 《全唐文》卷四00,第4089页。
    2 《全唐诗》卷三六,第473页。
    3 《全唐诗》卷七四,第809页。
    4 《全唐诗》卷八六,第938页。
    5 《全唐诗》卷九三,第1009页。
    6 《全唐诗》卷一○二,第1084页。
    7 《全唐诗》卷四八,第580、581、595页。
    8 《全唐诗》卷一七九,第1823页。
    9 《全唐诗》卷二五八,第2881页。
    10 《全唐诗》卷一三九,第1419页。
    1 《全唐诗》卷一四o,第1425页。
    2 《全唐诗》卷二五○,第2832页。
    3 《全唐诗》卷一八七,第1910页。
    4 《全唐诗》卷一九○,第1943页。
    5 《全唐诗》卷三一一,第3515页。
    6 《全唐诗》卷一三○,第1329页。
    7 《全唐诗》卷一四三,第1445页。
    8 《全唐诗》卷一九四,第1998页。
    9 《全唐诗》卷二八二,第3213页。
    10 《全唐诗》卷一四五,第1466页。
    11 《全唐诗》卷六○六,第7002页。
    12 《全唐诗》卷六一三,第7066页。
    13 《全唐诗》卷一八五,第1888页。
    1 《全唐诗》卷七一七,第8239页。
    2 《三辅黄图校释》卷二,第103页。
    3 参见孟凡人《汉长安城形制布局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编委会:《汉唐与边疆考古》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48-66页);王社教《汉长安城八街九陌》(《文博》,1999年第1期,第25-28页)等。
    1 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1978年第6期,第410页
    2 《全唐诗》卷四一,第518页。
    1 《文选》卷一,第7页。
    2 《文选》卷一,第61页。
    3 《三辅黄图校释》卷二,第106页。
    1 《乐府诗集》卷二一,第311页。
    2 《乐府诗集》卷二三,第343页。
    3 《乐府诗集》卷二三,第344页。
    4 《乐府诗集》卷二三,第344页。
    1 《乐府诗集》卷二三,第344页。
    2 《乐府诗集》卷三四,第508页。
    3 《乐府诗集》卷三四,第508页。
    4 《乐府诗集》卷二三,第346页。
    1 《全唐诗》卷九五,第1020页。
    2 《乐府诗集》卷二三,第346页。
    3 《全唐诗》卷二四九,第2794页。
    4 《乐府诗集》卷二三,第346页。
    5 《全唐诗》卷四一,第518页。
    6 《乐府诗集》卷二三,第346页。
    7 《乐府诗集》卷二三,第347页。
    1 《全唐诗》卷五二一,第5955页。
    2 《两京新记》卷三,第26页。
    3 《全唐诗》卷一二四,第1232页。
    4 《唐两京城坊考》卷四,第95页。
    5 参见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3-27页。
    1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386页。
    2 《两都赋序》,《文选》卷一,第4页。
    1 [南朝宋]刘义庆撰,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8月,第590页。
    2 [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一二载:“元帝建武元年春正月,宋哲奔江东,二月辛已,宋哲至建康。”(中华书局,1964年10月,第3册,第88页。)另可参《晋书》卷五孝愍帝纪。
    3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载:“(润州)西北至上都二千六百七十里。”(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590页。)建康故城在唐润州上元县,长安故城在唐长安城西北十三里,则据此可推测东晋时长安至建康的大致距离。
    1 分别见于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九,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712页;《梁诗》卷一一,第1744页;《梁诗》卷一八,第1877页。
    2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周》卷二,第2351页。
    3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二,第2461页。
    1 [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8月,第168页。
    1 《王右丞集笺注》,第170页。
    2 [唐]权德舆撰:《权德舆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33页。
    3 [唐]李峤撰,徐定祥注:《李峤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32页。
    1 [唐]杜审言撰,徐定祥注:《杜审言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第32页。
    2 《骆临海集笺注》,中华书局,1962年10月,第140页。
    3 [唐]李白撰,[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9月,第986页。
    4 [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5-16页。
    5 《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南朝宋]刘义庆撰、[清]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7年10月,第789页)荀隐以“日下”谓西晋京城洛阳,正是君与国形象的文学呈现。
    1 [唐]王勃撰,[清]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第232页。
    2 《全唐诗》,卷二三七,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2635页。
    3 [唐]李商隐撰,[清]冯浩笺注:《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492页。
    4 《全唐诗》,卷八七,第962页。
    5 《上封事书》,《张九龄集校注》,卷一六,中华书局,2008年11月,第847页。
    6 [唐]岑参撰,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13页。
    1 《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96年7月,第154页。
    2 [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777页。
    3 《单府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李太白全集》,第787页。
    4 [唐]顾况撰,王启兴、张虹注:《顾况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第168页。
    5 [唐]刘禹锡撰:《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408页。
    1 [唐]元稹撰:《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8月,第178页。
    2 参见卞孝萱《元稹年谱》,齐鲁书社,1980年6月,第430页。
    3 《王子安集注》,第83页。
    4 《王子安集注》,第84页。
    5 《和令狐相公别牡丹》,《刘禹锡集》,第465页。
    1 [唐]王建撰,尹占华校注:《王建集校注》,巴蜀书社,2006年6月,第400页。
    2 [唐]杜牧撰,[清]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9月,第138页。
    3 [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85页。
    4 严耕望撰:《唐代交通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第22-24页。
    (美)Arthur F. Wright(芮沃寿):Symbolism and Function:Reflections on Changan and Other Great Citie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24, No.4(Aug.1965).
    白居易撰、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班固:《白虎通德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卞孝萱:《元稹年谱》,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
    毕沅:《关中胜迹图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曹胜高:《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岑参撰,陈铁民、侯忠义校注:《岑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岑仲勉:《唐人行第录(外三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上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陈长安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陈尚君:《陈尚君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陈尚君编:《唐五代文作者索引》,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陈直:《三辅黄图校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程大昌:《雍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褚亚平等:《地名学基础教程》,北京:测汇出版社,2009年。
    [英]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戴伟华:《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北京:北中华书局,2006年。
    戴震:《考工记图》,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
    董诰等编:《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董其昌:《戏鸿堂法帖》,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
    杜甫撰、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杜牧:《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杜牧撰、冯集梧注:《樊川诗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杜晓勤:《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杜审言撰、徐定祥注:《杜审言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范祖禹:《唐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房玄龄等编:《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费长房:《历代三宝纪》,《中华大藏经》,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傅璇琮编撰:《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1995年。
    傅璇琮主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葛洪:《西京杂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日)宫崎市定著,刘永新,韩润棠译《东洋朴素主义的民族与文明主义的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日]谷川道雄著,李济沧译:《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顾建国:《张九龄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顾况撰,王启兴、张虹注:《顾况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韩理洲:《唐文考辨初编·谢偃文考》,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河清谷:《三辅黄图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胡可先:《唐诗发展的地域因缘和空间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日]加藤繁撰、吴杰译:《中国经济史考证》(全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景净:《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54卷,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雷从云、陈绍棣、林秀贞:《中国宫殿史》(修订本),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李白撰、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
    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李德裕撰,傅璇琮、周建国校笺:《李德裕文集校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李防等编:《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李好文:《长安志图》,清经训堂丛书本。
    李林甫等:《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李匡乂:《资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李峤撰,徐定祥注:《李峤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李泰撰、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李商隐著、冯浩笺注:《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李商隐著,冯浩详注,钱振伦、钱振常笺注:《樊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李希泌主编:《唐大诏令集补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李孝聪主编:《地域结构运作空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郦道元:《水经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令狐德菜等:《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刘安:《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刘庆柱辑注:《关中记辑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刘庆柱、李毓芳著:《汉长安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刘餗:《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刘肃:《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刘勰著、黄叔琳等注:《文心雕龙辑注》,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刘歆:《西京杂记》,《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刘叙杰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刘义庆撰、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刘义庆撰、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刘禹锡:《刘禹锡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刘知几:《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卢照邻著、李云逸校注:《卢照邻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卢照邻撰、祝尚书笺注:《卢照邻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骆宾王著、陈熙晋笺注:《骆临海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美]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意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康骈:《剧谈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孔颖达:《礼记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美]理查德·利罕著、吴子枫译:《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日]妹尾达彦:《畏安の都市计画》,东京:讲谈社,2001年。
    孟綮:《本事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彭庆生:《初唐诗歌系年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年。
    权德舆:《权德舆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荣新江:《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桑世昌:《兰亭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著:《秦都咸阳考古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史念海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
    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七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苏鹗:《苏氏演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年。
    孙光宪:《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宋敏求:《长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陶敏:《全唐诗人名汇考》,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年。
    陶敏、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
    (美)Victor Xiong(熊存瑞):Sui-Tang Chang'an:a Study in the Urban History of Medieval China,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0.
    汪筏:《汪钱隋唐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王勃著、蒋清翊注:《王子安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王定保:《唐摭言》,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建撰、尹占华校注:《王建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王绩:《王无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王世贞:《艺苑卮言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开元天宝遗事十种》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王社教:《汉长安城》,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年。
    王维撰、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王学理:《咸阳帝都记》,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
    王应麟:《玉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
    王运熙、杨明:《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魏征、令狐德菜:《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韦述撰,辛德勇辑校:《两京新记辑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美]巫鸿著、李清泉、郑岩译:《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
    吴兢:《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吴钢主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
    武复兴等编:《唐代诗人咏长安》(上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武复兴等编:《唐代诗人咏长安》(下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夏承焘:《月轮山词论集》,《夏承焘集》第二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肖爱玲:《隋唐长安城》,西安:西安出版社,2008年。
    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徐松:《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徐松撰、张穆校补:《唐两京城坊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修订版)》,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徐增:《而庵说唐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9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许总:《唐诗史》第一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阎琦:《唐诗与长安》,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年。
    杨炯:《杨炯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杨鸿年:《隋唐两京坊里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杨鸿年:《隋唐两京考》,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杨鸿年:《宫殿考古通论》,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杨街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永瑢等编:《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余恕、吴怀东著:《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庾信撰、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元稹:《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乐史:《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初唐诗》,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张九成撰、聂崇义集注:《析城郑氏家塾重校三礼图》,《四部丛刊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张说:《张说之集》,《四部丛刊初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张鷟:《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赵力光编:《西安碑林名碑精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赵磷:《因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赵令畴:《侯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赵明诚:《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赵彦卫:《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8月。
    赵翼:《廿二史札记》,商务印书馆,1958年。
    郑樵:《通志略·金石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中国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简明中国历史图册》,第四册《封建社会秦汉》,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编:《汉长安城遗
    址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编:《汉长安城考
    古与汉文化:汉长安城与汉文化——纪念汉长安城考古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钟惺:《唐诗归》,杭州:浙江大学藏明万历刻本。
    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2000年。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朱长文:《墨池编》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左丘明传、杜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撰人未详:《宣和书谱》,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党顺民:《西安同墓出土长安、文信钱》,《中国钱币》1994年第2期。
    傅璇琮:《论唐代进士的出身及唐代科举取士中寒士与子弟之争》,《中华文史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辑。
    傅熹年:《隋、唐长安、洛阳城规划手法的探讨》,《文物》1995年第3期。
    [日]宫崎市定:《漠代の里制と唐代の坊制》,《东洋史研究》,1962年第21卷。
    古方、丁晓雷:《西安北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1年。
    韩异、张达志:《(唐大诏令集)补订》,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集刊》,2006年第1辑。
    禾子(谭其骧):《唐称长安为西京不始于天宝元年》,《历史地理》1987年第5辑。
    贺梓城:《唐长安城历史与唐人生活习俗》,《陕西省文传考古科研成果汇报会论文选集》,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1981年。
    侯宁彬:《西安地区汉代墓葬的分布》,《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5期。
    胡谦盈:《丰镐地区储水道的踏查——兼论周都丰镐位置》,《考古》1963年第4期。
    胡谦盈:《汉昆明池及其有关遗存踏察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1期。
    黄展岳:《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的位置及其有关问题》,《考古》,1960年第9期。
    (新)Heng Chye Kiang(王才强):Cities of aristocrats and bureaucrats:the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Chinese cityscapes,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99.
    李令福:《隋唐长安城六爻地形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李南晖《唐人所见国史考索》,《论衡》,第4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梁江、孙晖:《唐长安城市布局与坊里形态的新解》,《城市规划》,2003年第1期。
    林晓洁:《中唐文人官员的“长安印象”及其塑造》,《唐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刘庆柱、李毓芳:《秦汉上林苑考古发现与研究》一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州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西汉南越国考古与汉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刘庆柱:《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文博》,1990年第5期。
    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考古》,1996年第10期。
    刘庆柱:《中国古代宫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文物》,1998年第3期。
    刘庆柱:《秦汉考古学五十年》,《考古》,1999年第9期。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考古学报》,2006年第3期。
    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考古的回顾与瞻望——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半个世纪》,《考古》2006年第10期。
    刘振东:《西汉长安城的沿革与形制布局变化》,《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骆祥发:《骆宾王简谱》,《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梁江、孙晖:《唐长安城市布局与坊里形态的新解》,《城市规划》,2003年第1期。
    马得志:《唐长安城发掘新收获》,《考古》,1987年第4期。
    (日]妹尾达彦:《唐代后期的长安与传奇小说——以(李娃传)的分析为中心》,《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日)妹尾达彦:《韦述的<两京新记]与八世纪前叶的长安》,《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日]妹尾达彦:《9世纪的转型——以白居易为例》,《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孟凡人:《汉长安城形制布局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编委会:《汉唐与边疆考古》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94年。
    宁欣:《文本的阐释与城市的舞台——唐宋笔记小说中的城市商业与商人》,《唐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宁欣:《诗与街——从白居易“歌钟十二街”谈起》,《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5期。
    牛致功:《温大雅于(大唐创业起居注)》,《史学史研究》,1983年。
    牛致功:《关于(大唐创业起居注)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唐史研究会编《唐史研究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仇鹿鸣:《“攀附先世”与“伪冒士籍”——以渤海高氏为中心的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
    荣新江:《关于隋唐长安研究的几点思考》,《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荣新江:《高楼对紫陌——唐长安城的甲第及其象征意义》,《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4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队:《秦都咸阳故城遗址的调查和试掘,《考古》,1962年第6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考古研究部:《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6期。
    史念海:《(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撰述渊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第3期。
    史念海、史先智:《长安和洛阳》,《唐史论丛》第七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史念海、史先智:《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期。
    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1978年第6期.
    宋大川:《<大唐创业起居注)成书年代考》,《史学史研究》,1985年。
    唐金裕:《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2期。
    陶敏:《(全唐诗·殷尧藩集)考辨》,《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佟培基:《初唐诗重出诗甄辨》,《中国语言文学论文集》第二辑,1985年。
    [美)Victor Xiong(熊存瑞):Re-evaluation of the Naba-Chen Theory on the Exoticism of Daxing Cheng, the First Sui Capital,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v35,1987.
    王社教:《西汉上林苑的范围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
    王社教:《汉长安城八街九陌》,《文博》,1999年第1期。
    王学理:《秦都咸阳考古的回顾与研究述略》,《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研究会论文集》,2001年10月。
    王学理:《从秦咸阳到汉长安的城制重叠》,《文博》2007年5期。
    王增斌:《骆宾王系年考》,《唐代文学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9年。
    王仲殊:《汉长安城考古工作的初步收获》,《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
    王仲殊:《汉长安城考古工作收获续记——宣平城门的发掘》,《考古通讯》,1958年第4期。
    王仲殊:《中国古代都城概说》,《考古》1982年第5期。
    魏景波:《唐代长安与文学》,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吴宗国:《科举制与唐代高级官吏的选拔》,《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曲江翠竹园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年第2期。
    辛德勇:《(冥报记)报应故事中的隋唐西京影像》,《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徐进、张蕴:《西安南郊曲江池墓葬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7年。
    徐俊:《敦煌本(珠英集)考补》,《文献》,1992年第4期。
    徐卫民:《秦汉园林特点琐议》,《秦汉史论丛》第6辑,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徐卫民:《西汉上林苑宫殿台观考》,《文博》,1991年第4期。
    徐卫民《论秦都咸阳和汉都长安的关系》,《秦文化论丛》第8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杨为刚:《唐代长安-洛阳文学地理与文学空间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60年田野工作的主要收获》,《考古》,1961年第4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九六一年田野工作的主要收获》,《考古》,1962年第5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考古》,1963年第1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汉魏洛阳故城城垣试掘》,《考古学报》,1998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市汉唐昆明池遗址的钻探与试掘简报》,《考古》2006年第10期。
    朱玉麒:《隋唐文学人物与长安坊里空间》,《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