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债权质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全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主要介绍的是合同债权质押制度的基本法理。文章首先阐述了合同债权质押的概念和特征,强调作为出质标的的合同债权是具有可转让性的、以财产为内容的请求权,合同债权质押本质上是以其内涵的财产性利益作担保。然后,从历史层面对合同债权质押制度的演进作了归纳,认为古代罗马法上既已建立起合同债权质押制度而古日耳曼法却不存在合同债权质押的可能,近代大陆法系国家继承古罗马法先后确立了各自的合同债权质押制度;近代英美法系中的英国因固守“质押以质物的交付为前提”,排斥了合同债权的直接质押,而美国则允许合同债权质押。现代担保法理念从交换价值担保向收益价值担保的转变、债权地位的上升及融资性担保的潮流,为合同债权质押的广泛运用带来的春天。合同债权质押可较好地兼顾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利益平衡,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极大地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在性质上,合同债权质押是于债权之上新设质权而不是原债权的让与,该质权是对出质债权的价值支配权而非单纯的对第三债务人的债权请求权。合同债权质押是手段性债权与目的性债权的体现和融合。
     第二章探讨的是合同债权质押的客体。合同债权得以作为质押客体,债权的财产化和流通性是其重要前提,债权成为物权客体为其扫除了理论障碍,社会生活中债权地位的提升为其提供了现实基础,债权相对性之突破则为其创造了实现条件。关于合同债权得否出质,理论界存在否定说和肯定说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笔者认为,否定论者的理据主要是风险大和公示性差,其中的商业风险理应由当事人自己承担,而其中的法律风险和公示性差的问题则可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规制,尽管合同债权质押的风险确实比实物担保的风险要大,但其保障债权人利益的作用仍不容忽视,故应坚持肯定说允许合同债权质押,以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由。合同债权质押的客体是不同于证券债权的一般债权,适于出质的合同债权须为有效存在、可转让的财产性债权。对于可撤销合同债权出质的效力,若撤销权属出质人享有,在出质后推定其放弃撤销权,该合同债权出质有效;若撤销权属第三债务人,则视第三债务人是否收到出质通知及其收到后的反应而定质押的效力。诉讼时效届满的合同债权经质权人同意应可作为合同债权质押的标的,但是质权人应该承担第三债务人藉此抗辩而使质权落空的风险。将来合同债权原则上亦可以出质,因为权利人对担保物价值的关注不在于担保设定之时,而在于担保实现之时。本章在最后还探讨了有禁止让与约定的债权能否出质的问题,认为禁止让与约定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并应以此作为我国未来立法的选择。
     第三章是关于合同债权质押的设立制度。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第一,合同债权质押协议。合同债权质押协议在形式上以采书面形式为宜,但是书面形式非生效要件而仅具有证明作用,在内容方面应明确表明质押的意图,对出质债权作准确描述,并约定通知第三债务人的相关事宜;协议中应当允许当事人约定合同债权质权的行使期间,且协议中不必禁止流质条款之约定,而应赋予流质条款以可撤销的效力。第二,交付债权证书。债权证书的性质属债权证明文件,但并不能代表债权。交付债权证书对于合同债权质押的效力存在理论争议,笔者认为在合同债权质押中应交付债权证书,交付证书是合同债权质权的成立要件之一,无证书的合同债权不能用于质押,交付债权证书对于合同债权质权的实现也有辅助作用。第三,出质通知。出质通知是保护质权人和第三债务人利益的重要程序,它既是合同债权质权的成立要件之一,也是合同债权质权对第三债务人的生效要件。出质通知一般应作为出质人的一项基本义务由其进行,但同时应赋予质权人必要时通知第三债务人的权利,以保护其利益。文章还对出质通知的相对人及其形式、内容和效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四,合同债权质权公示。大陆法系对其公示主要有通知第三债务人、交付债权证书和登记三种方式,英美法系则主要是声明性登记。综合分析,文章认为我国合同债权质押应采“交付债权证书”+“通知第三债务人”为其公示方式,而登记这一方式与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和实际状况不相适应,不宜采纳。
     第四章探讨的是合同债权质押之当事人利益保护问题。合同债权质押中,出质人的利益关切是能够利用合同债权获取信用,质权人所关注的是能够有效控制出质债权并保证质权实现,而第三债务人则希望避免无辜地遭受不利益,一般第三人则主要关注的是潜在的交易安全。保护各方利益的基本思路是利益均衡。出质人利益和一般第三人利益,其他章节已有涉及,本章重点讨论质权人和第三债务人的利益保护问题。对于质权人利益的保护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出质人对出质债权的瑕疵担保责任,二是质权人对合同债权质权的保全权,三是质权人的优先受偿权,文章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对质权人利益保护规则进行了探讨。对于第三债务人利益的保护,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其不应因出质人与质权人之间的合同债权质押而受到损害,因此,第三债务人在出质通知前针对出质人所享有的一切抗辩,都可以针对质权人行使,除非其在接收出质通知后明确声明放弃或对出质债权毫无异议地承认。同时,第三债务人在符合条件时,亦可针对出质债权主张抵销权,不过为寻求利益平衡,对第三债务人的抵销权应作适当限制。文章还对第三债务人主张抵销权的方式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另外,出质债权在多重处分时,为了保护第三债务人利益,增加的履行费用不应由其负担,同时在诉讼时可借鉴美国的联合诉讼规则令相关权利人参加必要的共同诉讼,从而使第三债务人避免多重诉讼的负担。
     第五章是关于合同债权质权的实现问题。合同债权质权的实现除了具备被担保主债权届期未获清偿这一前提之外,还须考虑出质债权是否已经届期,二者届期的时间先后对合同债权质权的实现有较大影响。不过,合同债权质权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可例外地实现。合同债权质权的实现方式包括质权人的变价权和直接收取权,并且以后者为主。质权人直接收取的受领物若为金钱债权,则可直接用于清偿主债权,若为其他有体物,则质权人于该有体物上继续存在质权或抵押权。根据合同债权质押的特性,主债权届期而出质债权未届期时,质权人可径行向债务人主张以其一般财产受偿;债权质权实现的条件成就时,若债务人或第三债务人都不履行债务,质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出质人和第三债务人在被担保债权额内承担连带责任;在出质债权清偿期届至而主债权清偿期未至时,第三债务人向出质人或质权人中的任一方履行债务时,皆应取得另一方的同意,但是,若二者清偿期均已届至,第三债务人得直接向质权人履行债务,不须征得出质人同意。当事人破产对合同债权质权的实现有重大影响,文章区别质权人破产、债务人/出质人破产和第三债务人破产等不同情形,对合同债权质权实现时不同于正常实现的一些特别之处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文章分析了影响合同债权质权实现的几种特殊情形。
     第六章完善我国合同债权质押制度的思考,既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构建我国合同债权质押制度的设想。本章首先对以《担保法》和《物权法》为主体的我国现行合同债权质押制度进行评析,认为我国《担保法》对合同债权质押的态度是模糊的,虽没有该制度的专门规定,但也没有完全关闭合同债权质押的大门;《物权法》在《担保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应收账款的质押,大大扩展了合同债权质押的范围,但同时其关于权利质押标的的兜底性规定则彻底排除了未予列举的其他合同债权质押的可能性。在评析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完善我国合同债权质押制度的具体构想。就立法安排而言,主张严格按照财产权的不同分类,将可出质的财产性权利重新组合,对《物权法》223条的内容进行调整,在第一项即明确规定“存款单债权、应收账款等依法可以让与的合同债权”可以出质,从而概括性承认合同债权的质押。在制度设计方面,主张设立合同债权质押应订立书面合同,出质人有交付债权证书的义务,通知第三债务人为其成立要件;同时明确规定合同债权质押时出质人、质权人和第三债务人的权利和义务。在配套制度方面,主张加强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完善债权交易机制,健全提存制度。
The whol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I mainly stat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pledge system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It first states the concepts and features of the pledge system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obligatory right, as the object of the pledge, is of negotiability. The obligatory right is a sort of claim with property content, and the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is essentially a sort of security containing property benefits. And then, this chapter generali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pledge system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It insists that the ancient Rome law has set up the pledge system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while the ancient Germanic law lacked the possibility of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The modern countries with civil law system inherited ancient Rome law and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their pledge system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England, one of modern countries with Anglo-American law tradition, excludes the direct pledge system of obligatory right, resulting from its adhering to the idea that pledge must be set on condition of delivery of the hostage,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dmits the pledge system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The contemporary security law has changed in idea from exchange value into earning-capacity value. The rise of obligatory right in importance and the boom of financing guarantee have brought about the prosperity of the obligatory right pledge. The pledge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can well balance the interests between creditors and debtors, meet the financing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greatly promot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nature, the general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is set on the obligatory right, and doesn't mean the transferring of this obligatory right. This kind of mortgage is a controlling power upon the pledged obligatory right, not a pure right of obligatory claim for the third debtor. The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is the combination of instrumental obligatory right and the intentional obligatory right.
     Chapter II discusses about the object of pledge of the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The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can be act as the object of pledge on the condition of its propertization and its negotiability. The fact that the obligatory right functions as the object of the real right clear away its theoretic barrier. The rise of importance of obligatory right in modern life provides it with social situations.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traditional privity theory of obligatory right creates its realizing conditions. There are two conflicting points about whether the obligatory right can be pledged. The negative theory bases on its big risk and poor potency of publication. But this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commercial risk of the pledge should be undertaken by the relevant parties, while the legal risk and its poor publicity can be controlled by means of perfecting corresponding regulations. Although the risk under the pledge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is indeed bigger than that of real thing security, its function of protect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creditors shouldn't be overlooked. So the positive theory should be insisted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pledge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and to respect the parties'free will. The object of the general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differs from that of negotiable securities, and the criterion of distinguishing is whether the warrant is divisible or negotiable. The obligatory right fit for pledge should belong to those valid, negotiable and property obligatory right. As for the efficacy of pledged obligatory right which is revocable, it is valid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right of rescission is enjoyed by the pledgor, considering that he has been deduced by law to abandon his right of rescission after he had pledged. If the right of rescission belongs to the third debtor, the efficacy of pledge depends upon whether the third debtor has received the information of pledge and how he has responded. The obligatory right exceeding limitation of action can be pledged on the condition of creditor's approval, and as a result, the pledge should undertake the risk of failing to realize his claim where it is subject to the defense of the third debtor. The potential obligatory right can also act as the object of pledge, for that the oblgee cares about the value of thing pledged, not where the pledge establishes, but where the pledge is realized. In the end, this chapter probes into whether the obligatory right can be pledged where there exists the stipulation of forbidding transferring obligatory right. In the view of comparative law, there are three legislation examples about the states of efficacy for the third party, that is, being invalid, valid, and incapable to confront the third party in good faith. This article insists that the legislation example of confrontation effect deserves to adopt.
     Chapter Ⅲ quest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ledge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The first question is about the contract of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As for its feature, in the pattern of expressionism and formalism, it should be defined as a contract for credit, but a contract for real right in the pattern of real right formalism. Our real right law has admitted the independence of real right behavior, so in China, the contract of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should be qualified as a contract for real right. In form, the contract of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should be in written form, but this formal requirement can not be considered as the request of validity, but as a testifying function. In content, this contract should include explicit intention of pledge, exact description of the pledged obligatory right, and informing affairs for the third debtor. The contract should stipulate the exercise period of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but should not stipulate fluidity clause. The second question is about the information of pledge. The information of pledge is an important protection mechanism for the pledge and the third debtor, which is not only a setting requirement of the pledge, but also a valid requirement of pledge for confronting the third debtor. The informing of pledge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basic obligation of the pledgor,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ledge will be granted to inform the third debtor if necessary in order to protect his interests. The receiver of information of pledge is the third debtor, and different third debtors should be trea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kinds of pledged obligatory right. The forms of informing should not be restricted within some special ones, but they should at least consist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e pledgor and pledge, the declaration of will of pledge, the definition of the specific pledged obligatory right, and other necessary clauses. This chapter also analyses the efficacy of informing pledge, respectively for the pledgee, the third debtor and pledgor himself. The third question is about delivering the document of obligation. The document of obligation characterizes as a testimonial paper for obligatory right, and it can not stand for the obligatory right itself. The pledgor should deliver the document of obligation in the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which is not an essential of establishment for the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but functions merely in realizing this pledge right. The fourth question is about the publicity of the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The civil law system confirms three kinds of forms of publicity, e.g. informing the third debtor, delivering document of obligation and registering. But the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adopts mainly registering of declar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in China, the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should choose the informing the third debtor as its basic form of informing, and take the delivering document of obligation as a reinforcing form of publicity. The form of registering is ill-adapted to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or Chinese situation. The fifth question is about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of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It is possible and necessary for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to apply to the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Where the third debtor raised no definite objection to the false obligatory right pledged upon receiving the information of pledge, and the pledgee mistook it as a real obligatory right, it constitutes a basic requirement for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of the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The efficacy of the bona fide acquisition of the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lies in that the pledgee can acquire the pledge and legal protection. The third debtor is obliged to clear off his debt within the scope of pledged or guaranteed obligatory right, and then to pursue the party who has pledged the false obligatory right. The pledgor should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the pledgee or the third debtor which resulted in the pledgor's pledging his false obligatory right with obvious fault.
     Chapter IV probes into the protecting regulations for the relevant parties in the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In the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what the pledgee cares much about is the control over the pledged obligatory right and realization of the pledge, while the third debtor expects to avoid suffering from the loss of interests innocently, and the common third party cares mainly about the potential trade security. The basic train of thought of interest protection for respective parties is to construct interest balance mechanism.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interest protection for the pledgee and the third debtor, which mainly contains three aspects as follows:the first is the pledgor's liability for warranty against defects for the pledged obligatory right; the second is the pledgee's preservative right of the pledge for obligatory right; the third is the pledgee's priority of compensati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rotecting the third debtor's interest is that the third debtor must not suffer from the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resulting from the transaction between the pledgor and the pledgee. The third debtor can exercise all the deraignments against the pledgor by the pledee before receiving the information of pledge, except that he has explicitly renounced the deraignment or undoubtedly recognized the pledged obligatory right. At the same tim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the third debtor may claim for right of set-off in respect to the pledged obligatory right, which, of course, should be put into proper limitation for the sake of interest balance.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way the third debtor claims for right of set-off and other relevant questions. When the pledged obligatory right is disposed multiply, the third debtor should not bear the additional performing expenses. Furthermore, American joint action mechanism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order that the interested creditors can participate to propose their claims by means of necessary joint action, so as to avoid suffering from multiple action burden.
     Chapter V discusses abou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ledge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ledge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must accord with the prerequisite that the host obligatory right guaranteed has not yet satisfied on the appointed date. Besides, it should be put into the consideration whether the pledged the obligatory right has matured. The succession of the above mentioned time limits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realizing the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Moreover, the pledge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can be exceptionally fulfilled in the some special situations. The fulfilling methods of the pledge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include appraising at the current rate and directly collecting the obligatory right, with the latter in the first place. If what the pledgee has directly collected is the monetary obligatory right, it may be used to satisfy the host obligatory right. If it belongs to other tangible properties, the pledgee will continue to possess the right of pledge or mortgage upon this property. On the basis of the feature of the general pledge of obligatory right, when the host obligatory right reaches its expiration limit, but the pledged obligatory right does not reach its expiration limit, the pledgee may advocate directly to the debtor the collection of the common property without waiting till the expiration limit of the pledged obligatory right. Where the conditions of realizing the pledge are accomplished, and if neither the debtor nor the third debtor has performed his debt, the pledgee is entitled to request the debtor, the pledgor or the third debtor to undertake joint liability for the amount of obligation guaranteed. Where the pledged obligatory right has reached its expiration limit of repayment, but the host obligatory right has not reach its expiration limit of repayment, the third debtor should obtain the approval of the other party when he performs obligation to either the pledgor or the pledgee. Where the both creditor rights have reached the expiration limit of repayment, the third debtor may directly perform his obligation to the pledgee without obtaining the pledgor's approval. The party in bankruptcy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eneral creditor's rights pledge. 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special regulations differing from those normal conditi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reditor's rights pledge in respective situations of the pledgee bankruptcy, the debtor/the pledgor bankruptcy and the third of the debtor's bankruptcy and so on. Finally, the article analyzes some special circumstances which affect the realizition of general creditor's rights pledge,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reduplicate guarantee of the pledged creditor's rights on the creditor's rights pledge, the influence of the coexistence of the general creditor's rights pledge with other security patterns on the liability distribu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performance defense in the bilateral contract on the contractual creditor's rights pledge, the influence of the debt confusion on the general creditor's rights pledge, and so on.
     ChapterⅥ is the reflection on perfecting Chinese pledge system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It is not only the summary of the article's complete content, but also the conception of establishing Chinese pledge system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This chapter first makes comment on our current pledge system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including the Security Law and the Real Rights Law. It thinks that the Security Law holds an obscure attitude towards the pledge system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which made no specialized stipulation for it, but did not close the door for this type of pledge system. The Real Rights Law, based on the Security Law, added the pledge of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enlarged greatly the scope of the pledge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But its overall provision about the objects for pledge of rights thoroughly eliminated other types of pledge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s unlisted. In the light of these comments, this chapt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conception about perfecting Chinese pledge system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From the view of legislation design, the writer proposes, in accordance with strict classific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to recombine all property rights which can be pledged, and to adjust the content of Article223in the Real Rights Law. The first paragraph of Article223should stipulate explicitly that the certificate of deposit, the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other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which are legally negotiable, may be pledged, so that the pledge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is overall recognized. In respect of the regulation design, the writer advocates that the parties should conclude a contract in writing to establish a pledge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through, with informing the third debtor as an essential of the pledge, and that the pledgor should perform his obligation to deliver the document of creditor right if the obligatory right pledged is embodied in document, and that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pledgor, pledgee and the third debtor should be explicitly stipulated in the pledge of contract creditor's rights. As for the supporting system, this article advocat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credit system, to 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exchange of the creditor rights, and to optimize the deposit system.
引文
①H.Macleod, Elements of Economics,1881, p.327, cited in Fidelis Oditah, Legal Aspects of Receivables Financing, London, Sweet and Maxwell,1991, p.2.
    ②柯拉语,转引自[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③窦玉梅:《探索于民法中最活跃的领域——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奚晓明谈<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12月15日第5版。
    ①李开国著:《民法基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90页。
    ②胡开忠著《权利质权制度研究》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1月出版,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由法律出版社于2004年12月出版。
    ③王成:《论债权质权的设定及效力》,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4期。
    ④宁宁:《对一般债权质押的质疑》,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11期。
    ⑤曹士兵著:《中国担保诸问题的解决与展望》,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98页。
    ①罗欢平著《论普通债权质押》由法律出版社于2012年2月出版。
    ②See Roscoe Pou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Law,1992, p.326.转引自王文宇:《从资产证券化论将来债权之让与》,载《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83页。
    ①韩世远著:《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47页。
    ①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页。
    ②刘保玉、赵军蒙:《权利质权争议问题探讨与立法的完善》,载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8页。
    ①申建平著:《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②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9页。
    ①[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②周枏著:《罗马法原论(上)》,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9页。
    ③[意]彼得罗、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1页。
    ④孙鹏、肖国厚著:《担保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⑤[意]彼得罗、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41页。
    ①陈本寒著:《担保物权法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①许明月著:《英美担保法要论》,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
    ①董学立著:《美国动产担保交易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②董学立著:《美国动产担保交易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③[日]近江幸治:《担保法理念的变迁》,载渠涛主编:《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④转引[日]近江幸治:《担保法理念的变迁》,载渠涛主编:《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①[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②马特:《信用风险与担保物权之发展》,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
    ③王泽鉴著:《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①参考刘言浩著:《担保法典型判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214页。
    ②刘保玉、赵军蒙:《权利质权争议问题探讨与立法的完善》,载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8页。
    ①[美]约翰·E·克里贝特、科温·W·约翰逊等著:《财产法:案例与材料》,齐东祥、陈钢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参见:http://wenku.baidu.com/view/79a9608c6529647d272852ad.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0月7日。
    ③徐岚:《应收账款激增危及企业资金链》,载《信息时报》2011年4月15日B3版。
    ①[日]冈松参太郎:“权利质の性质”,《京都法学协会杂志》第1卷第7号第2页,转引自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②倪江表著:《民法物权论》,台湾正中书局1965年版,第350页。
    ①高富平著:《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①胡开忠著:《权利质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Exner, Kritik des Pfandrechtsbegriffs Ⅱ fg.,22fg.; Hannausek, uneigentl. Niessbrauch 42fg.转引自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③[日]冈松参太郎:“权利质の性质”,《京都法学协会杂志》第1卷第5号第6页。转引自钟青著:《权利质
    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①参见[日]石田文次郎:“自己の债务に对する质权”,《民商法杂志》第2卷第3号第352页。转引自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①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②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9页。
    ③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9-530页。
    ①朱岩:《物权法草案中“权利质权”规定内容评析》,载《中外法学》2006年第2期。
    ①王成:《论债权质权的设定及效力》,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4期。
    ②旧]我妻荣著:《论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③林城二:《论债之本质与责任》,载郑玉波主编:《民法债编论文选辑》(上册),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第32页。
    ①转引自[日]我妻荣著:《论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①于保不二雄:《物权法》,第5页。转引自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①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②旧]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③周枏著:《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93页。
    ①[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②高富平著:《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③参见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总则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①[德]卡尔·拉伦茨著:《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7-380页。
    ②徐洁著:《担保物权功能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页。
    ①[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②尹田著:《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③许多奇著:《债权融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①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①具体参见尹田著:《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②杨珊:《一般债权质押制度研究》,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①敖颖婕、王伟:《一般债权作为质押标的可操作性的探讨》,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第5期。
    ②任辉:《浅议一般债权质押设立条件》,载《北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③宁宁:《对一般债权质押的质疑》,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11期。
    ④刘迎生:《权利质权设定的若干问题》,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2期。
    ⑤费安玲主编:《比较担保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5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定:为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保障债权的实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定本法。
    ②胡开忠:《破解担保之谜:担保法的价值取向》,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2期。
    ①王利明著:《物权本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12页。
    ②陈祥健著:《担保物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③中国物权法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立法参考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42页。
    ④敖颖婕、王伟:《一般债权作为质押标的可操作性的探讨》,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⑤费安玲主编:《比较担保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页。
    ⑥徐康平、熊英著:《担保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⑦程啸著:《物权法·担保物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471页。
    ⑧徐康平、熊英著:《担保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⑨宁宁:《对一般债权质押的质疑》,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11期。
    ①中国物权法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立法参考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42页。
    ②杨明刚著:《新物权法·担保物权适用解说与典型案例评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54页。
    ③陈本寒、黄念:《一般债权质押问题之探讨——兼评我国<物权法>(草案)相关条款之规定》,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4期。
    ④曹士兵著:《中国担保法诸问题的解决与展望》,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99页。
    ①刘保玉、孙超:《物权法中的应收账款质押制度解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②李峰著:《应收账款担保法律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第48页。
    ①参见宁宁:《对一般债权质押的质疑》,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11期;徐丽碧:《对一般债权质押的质疑》,载《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6期。
    ①费安玲主编:《比较担保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①费安玲主编:《比较担保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②崔建远:《债法总则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兼论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定位》,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①[意]彼德罗·彭梵得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15页。
    ②许多奇著:《债权融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①杨明刚著:《合同转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①梁慧星著:《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39页。
    ①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2页。
    ②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07页。
    ③申建平著:《债权让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118页。
    ①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②申建平著:《债权让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以下。
    ③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2页。
    ④谢在全:“债权质权之展望”(上),载《司法周刊》第1336期。
    ①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9页。
    ②史尚宽著:《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4页。
    ①申建平著:《债权让与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页。
    ②费安玲、丁玫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3页。
    ③[英] P.s.阿蒂亚著:《合同法概论》,程正康等译,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267页。
    ①何美欢著:《香港合同法》(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5-516页。
    ②See E. Allan. Famsworth, Contract (The Second Editi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0, p.793.
    ③许德风:《论担保物权的经济意义及我国破产法的缺失》,载《清华法学》2007年第3期。
    ①《法国民法典》第1598条规定:“一切属于商业范围内的物品,除法律特别禁止让与者,均为买卖之标的。”《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210条也规定:“即使存在相反约定,基于违反整个合同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以及基于让与人适当履行了其全部义务而产生的权利仍是可以让与的。”
    ②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Unification of Private Law (UNIDROIT),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ontracts,2004.转引自申建平著:《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③罗欢平著:《论普通债权质押》,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74页。
    ④《国际应收账款转让公约》第9条规定:“1.尽管初始转让人或任何后继转让人与债务人或任何后继受让人之间的任何协议以任何方式限制转让人转让其应收账款的权利,应收账款的转让具有效力。”
    ①[德]海因·克茨著:《欧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李居迁、宫立云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97页。
    ②[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06页。
    ③See Hugh Beale, Aryhur Harkamp, Hein kotz, Denis Tallon, Cases, Materials and Text on Contract Law, Hart Publishing,2002,p.521.转引自申建平著:《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④申建平著:《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①《日本民法典》第466条规定:“债权可以让与。但其性质不容许者,不在此限。前款规定,不适用于当事人有反对意思表示情形。但是不得以其意思表示对抗善意第三人。”
    ②郑玉波著:《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6页。
    ③《瑞士债法典》第164条第2款规定:“第三人基于未载明债权不可转让的债权文书取得债权的,债务人不得以该债权为约定不可转让之债权对抗第三人。”
    ④《意大利民法典》第1260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协议排除债权的转让,但是该协议只能对抗能够证明在受让时知道该协议的受让人。”
    ⑤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294条第2项规定:“此项不得让与之特约,不得以之对抗善意第三人。”
    ⑥费安玲主编:《比较担保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2-303页。
    ①刘玉杰:《普通债权质押问题探析》,载《海南金融》2006年第11期。
    ②胡开忠著:《权利质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③宋晓明、金赛波主编:《金融担保案例判决书精选》,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16页。
    ①宋晓明、金赛波主编:《金融担保案例判决书精选》,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19页。
    ②费安玲主编:《比较担保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8页。
    ①高润恒:《应收款转让法律的国际统一化趋势》,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4期。
    ①高圣平著:《担保法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88页。
    ①本部分内容曾刊载于郭嗣彦:《一般债权质押程序问题探讨》,载《求索》2008年第8期,有改动。
    ②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③陈本寒、黄念:《一般债权质押物体制探讨——兼评我国<物权法>(草案)相关条款之规定》,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4期。
    ①胡开忠著:《权利质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22页。
    ②王轶著:《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29页。
    ③参见“关于未订立书面质押合同的存单是否成立和存单为非法存款人合法占有后能否将该存单项下存款作为原存款人财产进行诉讼保全问题的请示答复”,载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编:《经济审判指导与参考》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①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①高圣平:《担保物权的行使期间研究——以<物权法>第202条为分析对象》,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①陈华彬著:《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①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39页。
    ②翟云岭:《论抵押期限》,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2期。
    ③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2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
    ①刘俊:《流质约款的再生》,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②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10页。
    ③《物权法》第186条规定:“抵押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前,不得与抵押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抵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第211条规定:“质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前,不得与出质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质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
    ④朱岩:《物权法草案中“权利质权”规定内容评析》,载《中外法学》2006年第2期。
    ⑤胡开忠著:《权利质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①王明锁:《禁止流质约款之合理性反思》,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1期。
    ②刘俊:《流质约款的再生》,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③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08、410页。
    ④参见:中国物权法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一条文、说明、理由与参考立法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38、704页;[日]近江幸治著:《担保物权法》,祝娅、王卫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以下。
    ①王明锁:《禁止流质约款之合理性反思》,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1期。
    ①史尚宽著:《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72、773页。
    ②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135页。
    ③韩世远著:《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47页,
    ①陈荣隆:《新民法担保物权修正案总览》,载《月旦法学杂志》第141期,2007年版。
    ②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①罗欢平著:《论普通债权质押》,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40-141页。
    ②[日]近江幸治著:《担保物权法》,祝娅、王卫军、房兆融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
    ①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6页。
    ②王成:《论债权质权的设定及效力》,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4期。
    ③陈本寒、黄念:《一般债权质押问题之探讨——兼评我国<物权法>(草案)相关条款之规定》,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4期。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吴春燕:《一般债权质押研究》,载《现代法学》1997年第2期。
    ④胡利玲、王卫国:《论普通债权质押的风险防范》,载《人民司法》2005年第8期。
    ①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②罗欢平著:《论普通债权质押》,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
    ①陈本寒、黄念:《一般债权质押问题之探讨——兼评我国<物权法>(草案)相关条款之规定》,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4期。
    ①许德风:《论担保物权的经济意义及我国破产法的缺失》,载《清华法学》2007年第3期。
    ①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世界银行集团外国投资咨询服务局、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中国动产担保物权与信贷市场发展》,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②[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张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①罗欢平著:《论普通债权质押》,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
    ②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①本部分内容曾刊载于陈本寒、郭嗣彦:《论通知在债权出质中的法律地位》,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有改动。
    ①尹田著:《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62页。
    ①郑玉波主编:《民法物权论文选辑》下册,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865页。
    ①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153788.htm,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3月11日。
    ②李永锋:《指名债权质权中的理论问题——兼评<物权法(草案)>中的相应规范》,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5期。
    ①[日]我妻荣著:《中国民法债编总则论》,洪锡恒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②申建平著:《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14页。
    ①《日本民法典》第467条规定:“指名债权的让与,除非经让与人通知债务人或经债务人承诺,不得以之对抗债务人及其他第三人。”
    ①崔建远、韩海光:《债权让与的法律构成论》,载《法学》2003年第7期。
    ②我国《民法通则》已经建立了财产管理制度,其第21条规定:“失踪人的财产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代管。代管有争议的,没有以上规定的人或者以上规定的人无能力代管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人代管。”“失踪人所欠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由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
    ③申建平著:《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页。
    ②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③杨明刚著:《合同转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④此观点系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
    ①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页。
    ②[德]鲍尔、施蒂尔纳著:《德国物权法》(上册),张双根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①肖厚国著:《物权变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①刘保玉、孙超:《物权法中的应收账款质押制度解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①李峰:《应收账款担保法律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3页。
    ②彭贵著:《英国浮动抵押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内容提要》第7页。
    ③美国《统一商法典》第9-109(a)(1)条。
    ④董学立著:《美国动产担保交易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①董学立著:《美国动产担保交易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②U.C.C. §9-506(a),Official Comment 2.
    ③本文论述所依据的该法条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世界银行集团外国投资咨询服务局、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著:《中国动产担保物权与信贷市场发展》,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305页。
    ①第23条是关于信用卡公示的规定。
    ①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世界银行集团外国投资咨询服务局、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著:《中国动产担保物权与信贷市场发展》,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369页。
    ①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12页。
    ②比如,学者当中,胡开忠在其著作《权利质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7页就引用并赞同了谢在全先生的观点。在学子当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王永刚的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论一般债权质权》(由梅夏英教授指导)当中也引用并赞同谢在全先生的观点。
    ③[德]鲍尔、施蒂尔纳著:《德国物权法》(下册),申卫星、王洪亮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23页。
    ①董学立著:《美国动产担保交易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页。
    ①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8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4、285页。
    ②Drobnig, Typen besiziloser Sicherungsrechten an Mobilien, ZfRV,1972, S.13f; Karin Milgan, Mobiliarsicherheiten im deutschen und amerikanischen Rechts-einrechtsvergleichende Untersuchung,1982.转引自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8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7页。
    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世界银行集团外国投资咨询服务局、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著:《中国动产担保物权与信贷市场发展》,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368页。
    ④See 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ublicity of Security Rights:Guiding Principl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Charge Regustry(2004),p.2.转引自高圣平著:《动产担保交易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⑤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专题报告》第8期,2008年5月9日,载
    ①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①任辉:《浅议一般债权质押设立条件》,载《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②罗欢平著:《论普通债权质押》,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5-36页。
    ①罗欢平著:《论普通债权质押》,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
    ②董学立:《物权公示,公示什么?》,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5期。
    ①罗欢平著:《论普通债权质押》,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①[美]约翰·E·克里贝特、科温·W·约翰逊等著:《财产法:案例与材料》,齐东祥、陈钢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张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著:《物权法(草案)参考》,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425页。
    ②杨明刚著:《合同转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8页。
    ③《合同法》第150条规定:“出卖人就交付的标的物,负有保证第三人不得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的义务,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191条规定:“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不承担责任。附义务的赠与,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赠与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证无瑕疵,造成受赠人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④韩世远著:《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58页。
    ⑤美国《合同法重述》(第二次)第333条规定:“(1)除非当事人表明了一种相反的意图,否则,依蜡封的转让证书或为了获得对价而转让或打算转让一种权利的一方对受让人负有如下担保义务:(a)他将不会做任何破坏或损害该转让的价值的事情,并且,他也不知道会引起这种破坏或损害的事实;(b)该转让的权利是实际存在的,并且是不受任何限制的或从属于任何可用来对抗转让人的抗辩权的,除非这种限制或抗辩权在转让发生时己由转让人作了说明或显然存在了;(c)任何证实这种权利的已交给受让人或向他展示以便使他接受该转让的书面文件都是真实的并且是转让
    ①韩世远著:《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58页。
    ①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25页。
    ①罗欢平著:《论普通债权质押》,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74页。
    ②朱岩:《物权法草案中“权利质权”规定内容评析》,载《中外法学》2006年第2期。
    ①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①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①参见《德国民法典》第1281条、《瑞士民法典》第906条第2项。
    ①参见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②[日]药师寺志光:《权利质》,第177、178页,转引自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①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②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③[日]林良平编:《注释民法(8)物权(3)》,第362页,转引自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①王利明、崔建远教授对此持相同之见解。二人在债权让与中论及债务人的抵销权时认为,在债权让与的事实通知债务人时,债务人对让与人也有到期债权的,如果债务人要主张抵销权,应对债权让与提出异议,否则不得再主张抵销。参见王利明、崔建远著:《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4页。
    ②杨明刚著:《合同转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①[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58-559页。
    ②参见杨明刚著:《合同转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
    ③[日]星野英一著:《日本民法概论Ⅳ》,姚荣涛译,刘玉中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292、299页。
    ①上述判例分别见于大判昭和9.7.11民集13.1516及最判平成9.11.11民集51.10.4077。转引自韩海光、崔建远:《论债权让与和对抗要件》,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6期。
    ①[日]我妻荣著:《新订担保物权法》,岩波书店昭和43年版,第176页。
    ②[日]我妻荣著:《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王书江、张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①罗欢平著:《论普通债权质押》,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78页。
    ①[美]A.L.科宾著:《科宾论合同》(下),王卫国、徐国栋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页。
    ②See D.44,4,4 (27-31).D.22,1,17,6; D.49,14,6[EB/OL]. http://www.constitution.org/sps/sps10.htm, 2006-3-25。转引自申建平著:《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75页。
    ③徐国栋主编:《魁北克民法典》,孙建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④[美]A.L.科宾著:《科宾论合同》(下),王卫国、徐国栋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页。
    ①郑冲、贾红梅:《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②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42-843页。
    ③罗欢平著:《论普通债权质押》,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90页。
    ④申建平著:《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80-281页。
    ⑤See Hugh Beale, Arthur Hartkamp, Hein Kotz and Denis Tallon, Cases, Materials and Text on Contract Law, pp.955-956.参见杨明刚著:《合同转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①韩世远著:《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页。
    ①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6页。
    ②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7-538页。
    ①廖军:《论抵销的形式及其效力》,载法苑精粹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法学精粹》(2005年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①《物权法》第193条规定:“抵押人的行为足以使抵押财产价值减少的,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抵押人停止其行为。抵押财产价值减少的,抵押权人有权要求恢复抵押财产的价值,或者提供与减少的价值相应的担保。抵押人不恢复抵押财产的价值也不提供担保的,抵押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提前清偿债务。”第216条规定:“因不能归责于质权人的事由可能使质押财产毁损或者价值明显减少,足以危害质权人权利的,质权人有权要求出质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出质人不提供的,质权人可以拍卖、变卖质押财产,并与出质人通过协议将拍卖、变卖所得的价款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①由于笔者主张交付债权证书是合同债权质权的成立要件之一,而债权证书通常只有一份,所以按理一般不会发生债权多重质押的情形。由于理论界对交付债权证书是否系债权质权成立要件存有争议,在主张非成立要件的场合,仍有债权多重质押发生的可能,故本文对债权多重质押一并讨论,但不代表本人支持交付债权证书非债权质权成立要件的主张。
    ②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页。
    ③我国《担保法》没有明确规定债权质押,更无债权重复质押的规定,但是通过第35条的规定可以推知我国《担保法》是否定重复担保的效力的。
    ④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57页。
    ①申建平著:《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8-309页。
    ②See E. Allan Farnsworth, CONTRACT, p.786.转引自杨明刚著:《合同转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
    ③[德]海因·克茨著:《欧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91页。
    ①这当然是在债权标的物为金钱的典型情形之下。至于标的物为其他种类时债权质权的实现,在下文当中将有详细探讨。
    ②此处申请破产债权并非质权人的唯一选择,质权人也可以采取如下文提到的请求出质人提供担保的措施。
    ③《企业破产法》第47条:“附条件、附期限的债权和诉讼、仲裁未决的债权,债权人可以申报。”
    ①姚瑞光著:《民法物权论》,台湾海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312页。
    ②李永锋:《指名债权质权中的理论问题——兼评<物权法(草案)>中的相应规范》,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5期。
    ①许多奇著:《债权融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该条规定:“质权人向出质人、出质债权的债务人行使质权时,出质人、出质债权的债务人拒绝的,质权人可以起诉出质人和出质债权的债务人,也可以单独起诉出质债权的债务人。”
    ②[日]林良平编:《注释民法(8)物权(3)》,第362页。转引自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③王成:《论债权质权的设定及效力》,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4期。
    ④如出质债权为金钱债权,而其所担保债权之标的物为他物,一时难以用金钱衡量时,应允许质权人就出质债权额的全部行使直接收取权。参见郑玉波:《论债权质权之实行》,载《民商法问题研究(三)》,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27页。
    ⑤多数大陆法系国家不承认不动产质权,只承认不动产抵押权,故形成此说。不过,日本民法承认不动产质,于此情形依日本法则构成不动产质。
    ①[日]林良平编:《注释民法(8)物权(3)》,第364页。转引自钟青著:《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②王成:《论债权质权的设定及效力》,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4期。
    ①高圣平著:《担保法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页。
    ②谢在全著:《民法物权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35页。
    ③法国《拉鲁斯大百科全书》(第18卷),第11520页,转引自《国外法学知识译丛·民法》,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188页。
    ④刘保玉主编:《担保法原理精要与实务指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①陈本寒、黄念:《一般债权质押问题之探讨——兼评我国<物权法>(草案)相关条款之规定》,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4期。
    ②李永锋:《指名债权质权中的理论问题——兼评<物权法(草案)>中的相应规范》,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5期。
    ③[德]曼弗雷德·沃尔夫著:《物权法》,吴越、李大雪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98页。
    ①郑玉波:《论债权质权之实行》,载《民商法问题研究(三)》,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27页。
    ①王伟:《论破产人债权的实现》,载《山东审判》1998年第12期。
    ①《企业破产法》第107条规定,债务人被宣告破产后,债务人称为破产人,债务人财产称为破产财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对债务人享有的债权称为破产债权。因此,用于担保的财产也是破产财产,有担保的债权也是破产债权。
    ①陈本寒、黄念:《一般债权质押问题之探讨——兼评我国<物权法>(草案)相关条款之规定》,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4期。
    ①罗欢平著:《论普通债权质押》,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20页。
    ①《担保法》第28条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物权法》第176条规定:“被担保的债权既有物的担保又有人的担保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债权人应当按照约定实现债权;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应当先就该物的担保实现债权: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就物的担保实现债权,也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提供担保的第三人承担担保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
    ①许多奇:《债权融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①有学者认为,此时质权人的质权行使已没有实际意义。参见:孙鹏、肖厚国著:《担保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
    ①高圣平:《物权法伦》,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40页。另参见曹士兵:《中国担保诸问题的解决与展望》,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98页。
    ②胡开忠:《权利质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③高言、张占良著:《担保法理解适用与案例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
    ①余延满著:《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2页。
    ①刘保玉主编:《担保法原理精要与实务指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640页。
    ①马俊驹、梅夏英:《财产权制度的历史评析和现实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②关于仓单和提单的法律性质,理论界有债权证券说和物权证券说等不同观点,本文采物权证券说。参见:刘琳琳、王越:《论提单、仓单的“债权证券”性质》,载《求索》2012年第1期。
    ①郑玉波著:《民法物权》,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326页。
    ②高圣平著:《担保法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46页。
    ③陈本寒、黄念:《一般债权质押问题之探讨——兼评我国<物权法>(草案)相关条款之规定》,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4期。
    ④史尚宽著:《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6页。
    ⑤《物权法》第224条规定:“以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权利凭证交付质权人时设立;没有权利凭证的,质权自有关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这一规定与《票据法》第35条第2款规定“汇票可以设定质押;质押时应当与背书记载‘质押’字样”相冲突,并引发了票据质权的设立是否以背书记载“质押”字样为必要的争论。参见高圣平著:《担保法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04-513页。
    ①罗欢平著:《论普通债权质押》,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64-169页。
    ①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82页。
    ②彭建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障碍》,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①朱子云:《论债权交易的意义与发展》,载《财经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1期。
    ②张梅:《债权拍卖理论及实务初探》,载《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第6期。
    1.陈本寒:《担保物权法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陈本寒主编:《担保法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3.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史尚宽:《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余延满:《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马骏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8.申建平:《债权让与制度研究——以让与通知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9.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许多奇:《债权融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1.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2.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孙鹏、肖国厚:《担保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4.肖厚国:《物权变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5.许明月:《英美担保法要论》,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16.许明月、胡光志等著:《财产权登记法律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董学立:《美国动产担保交易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8.徐洁:《担保物权功能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9.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2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刘言浩:《担保法典型判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22.钟青:《权利质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3.倪江表著:《民法物权论》,台湾正中书局1965年版。
    24.高富平:《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胡开忠:《权利质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费安玲主编:《比较担保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王利明著:《物权本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8.王利明著:《物权法研究》(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9.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徐康平、熊英著:《担保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31.程啸:《物权法·担保物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32.杨明刚:《新物权法·担保物权适用解说与典型案例评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3.杨明刚:《合同转让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4.曹士兵:《中国担保法诸问题的解决与展望》,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35.高圣平:《动产担保交易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6.何美欢:《香港合同法》(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7.罗欢平:《论普通债权质押》,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38.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9.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40.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1.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宋晓明、金赛波主编:《金融担保案例判决书精选》,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3.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编:《经济审判指导与参考》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4.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世界银行集团外国投资咨询服务局、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中国动产担保物权与信贷市场发展》,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45.孙森焱:《民法债编总论》(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6.陈光华:《物权变动要件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47.尹田:《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8.于海涌:《法国不动产担保物权研究——兼论法国的物权变动模式》,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9.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0.王煜:《积极的信赖保护:权利外观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51.常鹏翱:《物权法的展开与反思》,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2.叶金强:《信赖原理的私法结构》,台湾元照出版社2006年版。
    53.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54.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55.江帆、孙鹏主编:《交易安全与中国民商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6.彭贵:《英国浮动抵押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57.刘保玉主编:《担保法原理精要与实务指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
    58.刘萍:《应收账款担保融资的创新与监管》,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59.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著:《物权法(草案)参考》,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60.江平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2.[日]我妻荣著:《中国民法债编总则论》,洪锡恒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日]近江幸治著:《担保物权法》,祝娅、王卫军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日]星野英一著:《日本民法概论IV》,姚荣涛译,刘玉中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
    5.[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美]约翰·E·克里贝特、科温·W·约翰逊等著:《财产法:案例与材料》,齐东祥、陈钢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邵建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德]海因·克茨著:《欧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李居迁、宫立云译,法律 出版社2001年版
    9.[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债法总论》,杜景林、卢谌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1.[英]P.S.阿蒂亚著:《合同法概论》,程正康等译,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12.[美]A.L.科宾著:《科宾论合同》(下),王卫国、徐国栋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13.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总则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4.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5.中国物权法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条文、说明、理由与立法参考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6.郑冲、贾红梅:《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7.费安玲、丁玫译:《意大利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8.吴兆祥译:《瑞士债法典》,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9.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上、下),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0.王书江译:《日本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1.徐国栋主编:《魁北克民法典》,孙建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政法大学澳门研究中心等编:《澳门商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陈本寒、黄念:《一般债权质押问题之探讨——兼评我国<物权法>(草案)相关条款之规定》,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4期。
    2.朱岩:《物权法草案中“权利质权”规定内容评析》,载《中外法学》2006年第2期。
    3.刘保玉、孙超:《物权法中的应收账款质押制度解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崔建远:《债法总则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兼论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 影响的定位》,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5.高圣平:《担保物权的行使期间研究——以<物权法>第202条为分析对象》,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6.马特:《信用风险与担保物权之发展》,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
    7.刘保玉、赵军蒙:《权利质权争议问题探讨与立法的完善》,载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日]近江幸治:《担保法理念的变迁》,载渠涛主编:《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9.王成:《论债权质权的设定及效力》,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4期。
    10.林城二:“论债之本质与责任”,载郑玉波主编:《民法债编论文选辑》(上册),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1.谢在全:“债权质权之展望”(上),载《司法周刊》第1336期。
    12.杨珊:《一般债权质押制度研究》,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3.敖颖婕、王伟:《一般债权作为质押标的可操作性的探讨》,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第5期。
    14.任辉:《浅议一般债权质押设立条件》,载《北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5.董学立:《物权公示,公示什么?》,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5期。
    16.宁宁:《对一般债权质押的质疑》,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11期。
    17.徐丽碧:《对一般债权质押的质疑》,载《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6期。
    18.刘迎生:《权利质权设定的若干问题》,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2期。
    19.胡开忠:《破解担保之谜:担保法的价值取向》,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2期。
    20.刘玉杰:《普通债权质押问题探析》,载《海南金融》2006年第11期。
    21.高润恒:《应收款转让法律的国际统一化趋势》,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4期。
    22.张巧雯《论一般债权质权》,《政法论丛》2003年第1期。
    23.陈本寒、郭嗣彦:《论通知在债权出质中的法律地位》,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S3期。
    24.郭嗣彦::《一般债权质押程序问题探讨》,载《求索》2008年第8期。
    25.刘俊:《流质约款的再生》,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26.王明锁:《禁止流质约款之合理性反思》,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1期。
    27.翟云岭:《论抵押期限》,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2期。
    28.许德风:《论担保物权的经济意义及我国破产法的缺失》,载《清华法学》2007年第3期。
    29.柳经纬:“法律行为的有效与生效”,载《中国民法典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30.徐涤宇、刘芳:“论债权质权中第三债务人的保护”,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1.龙卫球:“债的本质研究:以债务人关系为其起点”,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32.廖军:《论抵销的形式及其效力》,载法苑精粹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法学精粹》(2005年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3.李峰:《应收账款担保法律制度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34.王永刚:《论一般债权质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35.陈荣隆:《新民法担保物权修正案总览》,载《月旦法学杂志》第141期.
    36.吴春燕:《一般债权质押研究》,载《现代法学》1997年第2期。
    37.胡利玲、王卫国:《论普通债权质押的风险防范》,载《人民司法》2005年第8期。
    38.吴汉东:《财产权客体制度论》,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4期。
    39.李永锋:《指名债权质权中的理论问题——兼评<物权法(草案)>中的相应规范》,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5期。
    40.李仁玉、陈敦:《动产质权善意取得若干问题探讨》,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1.曹诗权、陈小君:《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载《法学杂志》1997年第5期。
    42.梅仲协:《法律关系论》,载刁荣华:《法律之演进与适用》,汉林出版社1977年版。
    43.丁南:《信赖保护与法律行为的强制有效——兼论信赖利益赔偿与权利表见责任之比较》,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44.孙宪忠:《论不动产物权登记》,载《中国法学》1996年第5期。
    45.赵英:《我国物权法中权利质权的公示问题》,载《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46.李富成:《公共基础设施收费权的法律定性》,载《法学》2006年第2期。
    47.韩海光、崔建远:《论债权让与和对抗要件》,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6期。
    48.崔建远、韩海光:《债权让与的法律构成论》,载《法学》2003年第7期。
    49.陈福录:“应收账款质押问题探析”,载《河北金融》2007年第7期。
    1. E. Allan. Farnsworth, Contract (The Second Editi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0.
    2.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Unification of Private Law (UNIDROIT), Principle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ontracts,2004.
    3. Hugh Beale, Aryhur Harkamp, Hein kotz, Denis Tallon, Cases, Materials and Text on Contract Law, Hart Publishing,2002.
    4. William H. Lawrence, William H.Henning, R.Wilson Freyermuth, Understanding Secured Transactions. LexisNexis.
    5. See 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ublicity of Security Rights:Guiding Principl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Charge Regustry(2004)
    6.[日]远藤浩等:《新版民法(2)——物权》,有斐阁双书昭和60年版。
    7.[日]我妻荣:《新订担保物权法》,岩波书店昭和43年版。
    1.《对抗》:http://baike.baidu.com/view/1153788.htm,访问日期:2012年4月3日。
    2.对方财富网:《动产融资登记公示系统登记量和查询量大增》,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45,20120222192718717.html,访问日期: 2012年5月1日。
    3.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专题报告》,第2期,2007年12月7日,:http://www.doc88.com/p-07732473783.html,访问日期:2012年5月6日。
    4.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专题报告》,第3期,2007年12月12日,http://www.docin.com/p-56475889.html,访问日期:2012年5月6日。
    5.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专题报告》,第8期,2008年5月9日,http://www.docin.com/p-71158109.html,访问日期:2012年5月6日。
    6.《移动设备国际利益公约》,http://baike.baidu.com/view/2154206.htm,访问日期:2012年5月12日。
    7.《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http://www.cicbiz.cn/Invest/news_detail.asp?InvestmentNewsID=27,访问日期:2012年7月3日。
    8.《专家预计美国房价或将继续下跌》,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09-06/08/content_2323128.htm,访问日期:2012年7月3日
    9.《美国20个主要城市房屋价格跌幅创历史记录》,http://stock.hexun.com/2008-10-29/110600208.html,访问日期:2012年7月3日。
    10.《专家预计美国房价或将继续下跌》,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09-06/08/content_2323128.htm,访问日期:2012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