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技术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及方法研究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吴良镛先生指出:“建筑学的研究宜回归基本原理,作本质上的概括”。基于这样的思想,笔者把建筑学的基本原理追溯到古罗马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的“建筑应当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建筑三要素”的建筑学最基本的理论成为本文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
    每个建筑师也都是在“功能、技术、艺术(美)”这三个条件约束下找到了自己的表现手法。笔者认为,在建筑创作中对这三个因素的强调便形成三种建筑创作理念,即从注重功能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注重艺术形式的建筑设计理念、注重技术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第三种设计理念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把建筑技术界定为表现材质(materiality)的技术:结构、材料、构造(细部)和部分设备技术,因为建筑艺术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因素的物理表观来表现,形成positive beauty。这些技术因素是形成建构文化(tectonic culture)的要素,对它们进行研究,也就是对建筑实体本身的研究。
    全文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注重技术的建筑设计理念做理论上的分析,包括对设计程序的研究和对设计活动的主体——建筑师的创作思维过程的研究。对注重技术因素的设计理念的理论分析包括四章:理论基础、建筑技术与建构文化、从设计程序上分析这种设计理念、注重技术的设计理念对建筑师和建筑教育的要求。
    第二部分分析和总结注重技术因素的具体设计方法,作者从大量作品中分析和总结出五种注重技术因素的建筑设计方法:优化的设计方法、应答式设计方法、形式语言构成法、参数化设计方法、类型学与法则性设计方法。总结出这些设计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补充传统的设计方法而不是代替它。本文提倡建筑师利用系统综合的设计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建筑实例进行分析提炼,以深化论文的理论观点。作者在探索建筑设计方法论的途径是以归纳法为主,整理和分析有代表性的杰出的设计作品,试图总结出共同的方法论规律。
Mr. Wu Liangyong indicates: " Study of architecture had better return to basic and generalize in essence." Based on this idea, the author retrospec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rchitecture to the "architecture should retain firmness, applicability & beauty" that indexed in the The 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 by Vitruvii, that is to say, the theory of three factors of architecture is the start point and basic principle of this paper.
    Every architect will search after his optimum thinking way within the restrictions of function, technology & form. The author believe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design idea when architect emphasis these three factors. Those are the design idea emphasis on function factor, on form factor and on technological factor, the third idea is the major content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in this study is limited in the technology of materiality includes structure, material, tectonic (detail) & some mechanism, because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can be expressed by the physical appearance of these technological factors, and form positive beauty, furthermore, these technological factors will form tectonic culture. To study these factors means to study architectural entity itself.
    Two parts are included in the paper.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design idea of emphasis technology in theory, including studies in design procedure and architects' design thinking process. There are four chapters in this part, those are basic theory,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 tectonic culture, design procedure, the requirement to Chinese architect and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the design methodology and design method are studied, besides to review the theor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ology, the author summarize five kinds of design method emphasized technology through lots of works, those are optimal solution, responsive method, form
    
    language, parametric planning and canonic design method. The object of summarizing these five methods is not to displace traditional design method but to fortify it. System design method is advocated is this paper.
    The prim research approach in this paper is induction. The author analysis many representative master woks and try to generalize some rules of design methodology and design methods from these examples.
引文
中文著作
    1. 吴良镛. 广义建筑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9
    2.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 吴良镛. 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4. 吴良镛. 北京宪章. 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 1999
    5. 庄惟敏. 建筑策划导论.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
    6. 关肇邺. 关肇邺选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7. 张 利. 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8. 张 利, 姚虹编著. HPP建筑设计事务所作品集 .郑州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9. 宋晔皓. 结合自然整体设计--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研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0. 吴耀东. 日本现代建筑. 天津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11. 陈伯冲. 建筑形式论: 迈向图像思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12. 徐卫国 . 快速建筑设计方法.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13. 张钦楠. 建筑设计方法学. 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5
    14. 郑时龄. 建筑批评学.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5. 郑时龄、薛密编译. 黑川纪章.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16. 崔 恺. 工程报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17. 王建国,张彤. 安藤忠雄.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3月
    18. 王天锡. 贝聿铭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19. 窦以德 . 诺曼·福斯特.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20. 李大夏. 路易康.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1. 吴焕加 . 雅马萨奇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22. 项秉仁. 赖特.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23. 马国馨. 丹下健三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24. 刘先觉 . 密斯·凡·德·罗.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25. 曾 坚. 当代世界先锋建筑的设计观念: 变异 软化 背景 启迪.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5
    
    
    26. 布正伟. 现代建筑的结构构思与设计技巧.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27. 周庆琳 主编 中国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国际竞赛方案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28. 周皓明. 张晓东. 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9. 张伶伶,李存东. 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0. 戴志中. 胡斌, 木材与建筑,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1. 张博颖,徐恒醇. 中国技术美学之诞生.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32. 朱伯芳. 黎展眉. 结构优化设计原理与应用. 北京: 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4
    33. 王要武,关柯. 建筑系统工程学.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34. 肖维品. 建筑系统工程学.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
    35. 卢向华. 运筹学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36. 张雷、丁沃沃. 欧洲现代建筑解释—形式的建构,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37. 同济大学 等编: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2
    38. 世界建筑杂志社 主编.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作品集. 南昌 :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39. 《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40. 王庭熙 主编. 建筑师简明手册.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中文译著
    41. (英) G.勃罗德彭特. 张韦译. 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2. (法)柯布西埃(L.Corbusier). 吴景祥译. 走向新建筑,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
    43. (英)司谷特. 张钦楠 译.人文主义建筑学 : 情趣史的研究.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44. (英)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 (Pevsner, Nikolaus), 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The sourc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殷凌云, 李宏, 毕斐译.北京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英)柯林斯. 英若聪 译. 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 : 1750-1950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45. 出版社, 1987
    46. (英)肯尼思·弗兰姆普敦 著. 原山等 译. 现代建筑 : 一部批判的历史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47. (意)L.本柰沃洛(Leonardo Benevolo). 西方现代建筑史(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ture). 邹德侬译. 天津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48. (美)沙里宁 著. 顾启源 译. 形式的探索: 一条处理艺术的问题的基本途径.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49. (德)Jurgen Joedicke. 冯纪忠、杨公侠译. 建筑设计方法论.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1,
    50. (德) 海诺·恩格尔(Engel, Heino). 林昌明, 罗时玮译 . 结构体系与建筑造型. 天津 :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51. 维特鲁威. 高履泰译. 建筑十书.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52. (德)柯特.西格尔,成莹犀译. 现代建筑的结构与造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
    53. 伯纳德·卢本 (Leupen, Bernard) 主编. 林尹星,薛皓东译 .设计与分析.台北 : 惠彰企业有限公司, 2001
    54. P.L.奈尔维. 黄运昇译. 建筑的艺术与技术.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55. (西) 贝伦·加西亚编; 刘伟庆译.世界名建筑抗震方案设计. 北京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56. (西)帕高·阿森西奥. 侯正华,宋晔皓译. 生态建筑. 南京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57. (英)凯瑟琳·斯莱塞. 彭信苍译. 地域风格建筑 . 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58. (英)伊丽莎白·史密斯(Smith, Elizabeth A. T.). 陈珍诚译. 新高技派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59. 赫伯特.A.西蒙. 武夷山译. 人工科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7
    60. 伦佐·皮亚诺. 周浩明, 冯文静译 自然之魂木建筑奖2000 .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61. (法)布鲁诺·雅科米(Jacomy, Bruno). 蔓君 译. 技术史.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期刊论文
    62. 秦佑国. 从high-skill 到 hi-tech. 世界建筑. 2002(1)
    63. 秦佑国. 建筑技术概论. 建筑学报, 2002(7)
    64. 秦佑国. 中国建筑呼唤精致性设计. 建筑学报, 2003(1)
    65. 秦佑国.周 榕. 建筑信息中介系统与设计范式的演变. 建筑学报. 2001(6)
    66. 吴良镛. 当前建筑设计注重形式美超过建筑功能.中国建设报2003-5-17
    67. 朱文一. 迈向21世纪的建筑与环境. 第20届UIA大会专题报告.
    68. 刘伯英. 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建筑创作随感. 建筑学报, 2002(6)
    69. 庄惟敏. 关于建筑创作的泛意识形态论--"试验的作品"与"商业的产品". 建筑学报, 2003(2),
    70. 庄惟敏. 关于建筑评论. 建筑师,1999
    71. 庄惟敏.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伪可持续发展建筑. 建筑学报, 1998(11)
    72. 庄惟敏, 叶菁. 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跳水比赛馆. 新建筑. 2003(2)
    73. 关肇邺. 建筑表现什么. 建筑学报. 2003(4)
    74. 关肇邺. 重要的是得体,不是豪华与新奇. 建筑学报, 1992(1)
    75. 袁 镔.朱全成.寻求适合国情的生态建筑发展途径. 建筑学报. 2001(5)
    76. 袁 镔.朱颖心等,专家谈生态住宅. 北京青年报,2000-11-23
    77. 栗德祥.邓雪娴. 人居环境积极化. 建筑学报, 2003(1)
    78. 栗德祥,周榕. 建筑学的前年涅磐—建筑学科的困境与自我拯救. 建筑学报. 2001-4,
    79. 王丽方.唐斌.马学聪. 丰富而轻快 活泼而幽雅--清华大学附小新校舍设计. 建筑学报, 2003(2)
    80. 单 军. 吕富珣. 陈龙. 贾莲娜. 应答式设计理念--呼和浩特回民区老人院设计心路. 建筑学报. 2000(11)
    81. 张 利. 谈一种综合的技术观. 建筑学报. 2002(1),
    82. 宋晔皓. 建立生态环境意识-评格雷姆肖的环境策略与实践. 世界建筑. 2000(4)
    83. 宋晔皓. 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建立整体生态建筑观 . 建筑学报, 2001(11),
    84. 周 榕. 知识经济时代建筑师角色解放与价值回归. 建筑学报. 2000(7)
    85. 白 静. 秦佑国. 建筑图形媒介的发展与比较. 新建筑. 2002(2)
    86. 杨鲁宁, 吕富珣. 讲外部条件转化为设计的内在契机, 建筑学报2003(1)
    
    
    87. 张钦楠. 柯里亚的创作之路, 时代建筑, 1997(1)
    88. KPF建筑设计事务所,清水建设株式会社.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世界建筑,1997(5)
    89. 傅英杰."KPF热"透视. 新建筑, 1996(3)
    90. 白 林,胡绍学. 建筑设计方法学的探讨-建筑设计的科学方法论研究. 世界建筑.2000(8)
    91. 李 沉. 对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博士的访谈录. 建筑创作, 2003(4)
    92. (德)克劳斯. 丹尼尔斯. 通过整体设计提高建筑适应性. 世界建筑, 2000(4),
    93. (美)埃罗.沙里宁. 刘振亚译. 功能、结构与美--在英国建筑学会特别会议上的演讲. 建筑师
    94. (美)卡雷斯. 瓦洪拉特(Cales Vallhonrat). 对建构学的思考-在技艺的呈现和缺席之间(Tectonics considered - Betwee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artifice). 建筑师, 第100期, 2002(10)
    95. 卡拉特拉瓦. 瑞士巴仁马特文化中心. 世界建筑,2001(11)
    96. 卡拉特拉瓦. 瑞士沃勒恩高级中学. 世界建筑,2001(11)
    97. 卡拉特拉瓦. 西班牙赛维利亚市阿拉米罗大桥. 世界建筑,2001(11)
    98. 冯.康格. 莱比锡新会展中心玻璃大厅. 世界建筑.2000(4)
    99. 亚历山大.聪尼斯 (Alexander Tzonis).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当代建筑艺术的诗篇, 世界建筑,2001(11)
    100. 蔡鹤年. 梅季魁. 石景山体育馆. 建筑学报. 1989(9)
    101. 梅季魁. 蔡鹤年. 朝阳体育馆. 建筑学报. 1989(9)
    102. 邓 浩. 建筑师的技术价值观. 新建筑. 2001(5)
    103. 方 楠. 卡拉特拉瓦与理性的表现主义. 世界建筑,2001(11)
    104. 李保峰. 生态、技术和诗意的表达--格雷姆肖的建筑创作之路. 世界建筑, 2002(1)
    105. 赵 辰.韩冬青.吉国华等. 以建构启动的设计教学. 建筑学报, 2001(5)
    106. 马国馨. 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 建筑创作, 2002(7)
    107. 崔 恺. 在清华做创新――清华科技园创新中心. 建筑学报. 2003(1)
    108. 沈克宁.三种设计方法. 建筑师,第54期
    109. 沈克宁.有关设计方法论的介绍. 建筑师
    110. 沈克宁.设计方法论并非设计方法. 华中建筑.,1996(12)
    
    
    111. 沈克宁. 建筑设计方法论中的若干问题. 新建筑, 1987(3)
    112. 编首语. 生态建筑与生态技术. 世界建筑. 2000(4)
    113. 韩金晨. 建筑设计方法. 建筑学报
    114. 王 鹏. 诺曼.福斯特的普罗旺斯情缘-兼论高技派的气候观, 世界建筑, 2000(4)
    115. 伍时堂. 让建筑研究真正地研究建筑--肯尼思.弗兰普顿《建构文化研究》简介.世界建筑. 1996(4)
    116. 余庆康. 探索规划设计的科学方法论--统筹主义简介. 世界建筑, 2001(8)
    117. 伦佐.皮阿诺事务所. 皮阿诺事务所作品专辑. 世界建筑导报, 2000(2)
    118. Herzog& de Meuron,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国家体育场方案介绍. 建筑学报. 2003(5)
    119. 张 彤. 超越设计的完美-安德鲁建筑思想评析. 建筑师. 第100期, 2002(10)
    120. 段敬阳. 邓浩.分离与趋同——论建筑师和工程师的技术观. 世界建筑. 2002(11)
    121. 胡 莹. 建构--对建筑本体的还原. 华中建筑, 2003(1)
    122. 顾孟潮. 论钱学森建筑科学五大理论. 建筑创作, 2003(3)
    123. 刘 蓬. 由留美课程设计分析美国当今建筑设计的方向. 世界建筑. 2002(8)
    
    外文著作
    124. Kenneth Frampton. 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 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s century architectur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5
    125. Kenneth Frampton. Modern architecture : a critical history. London : Thames and Hudson, 1980
    126. Kenneth Frampton. Charles Correa. London : Thames & Hudson, 1996
    127. Stephen J.Kirk, Kent F. Spreckel Meyer. Creative design decision—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blem solving in architecture.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8
    128. Alexander Tzonis, Liane Lefaivre. Movement, structure and the work of Santiago Calvatrava. Basel: Birkhauser Publisers.1995
    129. Klaus Daniels. Low-tech, light-tech, high-tech/build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Basel: Birkhauser Publisers.1995
    
    
    130. Klaus Daniels.The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building: basic principles and measures, examples and ideas. Basel ; Boston : Birkhauser Verlag, 1997.
    131. Bernard Rudofsky. 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non-pedigreed architecture. New York : Doubleday, 1964.
    132. Peter Carter. Mies Vander Rohe at work. London: Phaidon Press Limited, 1999
    133. Frank Lloyd Wright : The masterworks .New York : Rizzoli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Frank Lloyd Wright Foundation, 1993
    134. Peter Cook. Archigram . New York :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99.
    135. Beltrami Gadola .Paul Andreu : the discovery of universal space. Milano : L'Arca Edizioni, 1997.
    136. Kenneth Powell. Richard Rogers. London: Phaidon press limited,
    137. SHIGERU BAN,Projects in process to Japanese pavilion,Expo2000,Hannover, 日本toto出版,2000
    138. William J R Curtis. Le Corbusier: Ideas and forms. London: Phaidon press Ltd,1997
    139. Norman Foster. Selcted and current works of Foster and Partners. Mulgrave: The Images Publishing Group Pty, ltd.
    140. David Larkin, Pfeiffer. Frank Lloyd Wright/The master works. New York: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Inc. 1993
    141. Dirk Meyhofer. Contemporary Japanese Architects. Koln:Benedirkt Taschen verlag Gmbh,1994,
    142. Richard Pare. Tadao Ando/The colors of light. London: Phaidon Press Limited, 1996
    143. Renzo Piano. Renzo Piano and Building Workshop : buildings and projects, 1971-1989 . New York :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Inc , 1989
    144. Tadao Andao. Tadao Andao details. Tokyo: A.D.A Edita Tokyo Co. ltd,1991
    145. Jim Kemp. Architecture Detail (wood, glass, metal, tile, fiber). London: Quantum Books Ltd,1998
    146. Sam F.Miller,AIA: Design Proces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5
    147. Peter G. Rowe: Design Thinking.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87
    Einhorn Yaffee Prescott,Nora Richter Greer. Architecture as response : preserving
    
    148. the past, designing for the future : Gloucester, Mass. : Rockport Publishers, 1998.
    
    学位论文
    149. 单 军. 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 清华大学, 2001, 导师:吴良镛
    150. 白 静. 建筑设计媒介的发展及其影响. 清华大学, 2003, 导师:秦佑国
    151. 崔 彤. 交融的建筑—一种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清华大学, 1997, 导师:栗德祥
    152. 华 黎. 从生态出发的建筑设计理念及方法学研究 清华大学, 1997 , 导师:庄惟敏
    153. 邹雪红.材料之美——认识与展现 . 清华大学, 2001, 导师:王丽方
    154. 韩孟臻.历史环境中的细部设计. 清华大学, 2001, 导师:关肇邺
    155. 王剑云.西方建筑设计方法论的发展及其意义. 东南大学, 1991, 导师:刘先觉
    156. 邹 晖.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理性方法探讨. 同济大学, 1991, 导师:朱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