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权利问题研究检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权利问题一直是法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就当代中国而言,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全面、广泛而深入地实行,中国法学理论获得了长足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也有了巨大进步。而这种法学理论的发展和法治实践的进步,又是在全社会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法学理论界对权利问题的学术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然而,学术界对权利问题研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和具有的理论意义,还未曾彻底反思和系统整理。全面检视当代中国权利问题研究的学术历程,是“迈向未来”不可缺失的功课。权利问题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有其历史成因,同时也是特殊背景和环境下的产物。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中国权利问题研究的时代背景;继而梳理了当代中国权利问题研究的历史进程,并集中考察了当代中国权利问题研究中的理论论争。在此基础上,本文揭示了当代中国权利问题研究对我国法学的观念更新、方法论变革和理论进步的积极影响。本文最后指出,面对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的法治实践的巨大理论需求,权利问题研究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必须坚持真实的生活立场、必须确立自主的理论旨趣、必须坚持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Rights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n China law research. Today in China, with the wide range and in-depth adoption of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law research gains great development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e practices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fact,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n legal theory and the rule of law depend on the awareness of rights and on thick foundation of the study of right theory in the field of legal theory.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conscious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in the field of legal theory on the new situation in the new period sounded the theme of the development in legal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s of the rule of law in recent thirty years, but the depth and breadth must be advanced. We will make more efforts on this respect. Academic significance and theoretical value on Chinese right issues have not been seriously and thoroughly reflected and systemically settled. Looking back and examining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n right issues is the indispensable element for the“toward the future”of rights. Such researches cannot deviate from the era they are in. On the country, they should develop with the era, although the controversy will still be hot with some successes gained.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namely the introduction, the main text, the conclusion. In addition, the second part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elaborates briefly the backgroun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es on Problems of Righ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t means that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whole academic history of right issues.
     Chapter one is devoted to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Research on Right issu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t shows two aspects, the practice background and the theory background. The practice background will cover 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al background of democracy,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social transition. The theory background consists of the background of philosophy, the sociology, the subjects and the knowledge. The philosophy background presents emancipation of the mind and constant progress, especially on value philosophy; the sociology background presents the rising of academic Consciousness; the subject’s background presented by the Research and investment is multiple.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presents the widely and profoundly impacts of the Abroad academic thought.
     Chapter two tackles with the“academic history of today right issues”. This paper tries to divide the study into five Period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ronological ord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w. Each period has different characters. As a result, we will find that the study of right issues have constant processes through almost thirty years. The so-called“innovation of thought”isn’t“brought out form air”, but the outcome of deposit of academic efforts.
     There has been the sprout of“jurisprudence of right-duty”in the period of“Enlightenment”. At that time, the factor of right-orientation is growing. There are orders of steps in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theory of“jurisprudence of right-duty”to the paradigm of right-orient theory. Such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he paradigm of right-orient theory to the extension of the paradigm of right-orient theory. The research of right issues focuses on claiming rights, propagandizing rights, justifying rights and practicing rights. Every step depends on the former step. As for the human rights, they start from Seeking cautious, careful demonstration to bold promotion, form the conjunction whit social intuition to the universal identification wave after wave. In this process, there were subjective factors, which Researchers determined to forge ahead positively, and the objective factor from Academic accumulation.
     Chapter three analyzed the theoretical debate of today’s China right issues. It surveys the theory of right-orientation, the theory of obligation-orientation, the Harmony theory of right-obligation and the centric theory of right-law, especially concentrating on the differences and controversy of different theories. At last this paper gives a general comment. These theories themselvs ar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and they are“groundbreaking, thorough and effective”. These mutually opposed viewpoints help deepen the theory.
     Chapter four focuses on the renovation of China law ideas depending on right-issues research. This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wo aspects, the conception of law and the conception of legal knowledge. The core of the conception of law consists of the ontology of law , the value of law, the function of law, the evolution of law. These also present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ion of legal knowledge. The In-depth study of right issues, especially the promotion of right-orientation, deconstructed the overwhelming position of“the doctrine of gerentocratic will”.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law is multiple and further study is deepening. The pluralistic theory of law value is along with right era. The research on the rights problems promotes the rise of the humanist conception of law and it also helps to bring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human-centered conception of law to ecological conception of law. Transformation on the function of law consists of the switch form predominant class’s consciousness to universal function of law, from reigning and controlling to the function of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s on powers, from the instrumental function of reining people to the function of maintaining human rights, from the negative function of punishment to the active function of protection. The fruits of these studies of rights provide a perspec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ion of law, caution and remind us that we shouldn’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w from the Technologic perspective, but understand the develop of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orth of law. The renovation conception of law knowledge mainly converge at the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law, the theoretical conception of law, the existent conception of law, the critic conception of law and the opening conception of law.
     Chapter five focuses on the mutu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problems of today’s right issues in China and the methodology changes in legal theory. The studies of right issues in China conquer the puzzle as a whole, such as the struggle doctrine of classes, the doctrine of rule and the theory of obligation-orientation in legal paradigms and approaches. As a result, the new paradigm of study about law inquiry ultimately encircles righ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adigms and approaches of law in of contemporary China promote the methodology turn of law,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research methods. Significantly, the study of rights brings out the proposion of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In the course of the inquiry of rights, more and more methods are accepted. Especially the analysis methods of value, of positivism and of“law and economics”are widely applied. All these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f law.
     Chapter six reviews the positive impacts of research on problems of righ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domain of progresses and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the China law. First,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novation of the problem awareness and the system of value. In this paper, the studies of right-issues give the abundance, development and reconstruction of legal value theory. Human rights entered into the system of law, which have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value of law. Furthermore, rights imbued with all aspects and all levels of the system of law, thus enriching and expanding the value of all other meaning and content of legal value, and supporting the value of the system with other values. Second,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lture revolution of legal theory. The studies of rights completely promote the conversion of cultural keynote. That is the conversion from the culture of punishment to the culture of rights. The conversion boosts the idea of rights in law branches. Last,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novation of the legal reasoning. The theory of right-orientation provides the value base of legal reasoning, right reasoning. It has particular forms. Human rights are the primary principle of legal reasoning.
     In the part of conclusion, we find that the issues of right advanced with time, gained plentiful and substantial harvest, but these studies must continue to deepen, as well as the awareness of rights. As the basic stance and attitude of the efforts is concerned,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that is, global perspective, realism position, independent theoretic purport and multiple methods.
引文
①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 年第 2 期,第 16 页。
    ②张文显、姚建宗:《权利时代的理论景象》,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年第 5 期,第 14 页。
    ① 葛洪义:《司法权的“ 中国 ”问题》,载《法律科学》2008 年第 1 期,第 39-40 页。
    ②[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册)》,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125 页。
    ③参见黄文艺:《全球结构与法律发展》,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0 页。黄文艺教授论述的是“法律发展问题”,笔者认为用“权利问题”置换“法律发展问题”依然可用。
     ①罗艳华:《国际关系中的主权与人权——对两者关系的多维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62 页。
    ②夏勇:《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172 页。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法治建设》(政府白皮书,2008 年 2 月 28 日发表),http://www. humanrights.com.cn/human/2008-02/29/content_2087878.htm,2008-02-29。
    ②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2 页。
    ①参见李刚:《当前国际人权斗争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载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编:《中国人权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新世界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5-32 页。
    ①参见杨正泉:《人权研究与人权斗争》,载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编:《中国人权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新世界出版社 2003 版,第 33-38 页。
    ②参见张文显主编:《政治与法治——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的理论思考》,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9 页。
    ①参见任剑涛:《权利的召唤》,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7 页。
    ②参见郭道晖:《法的时代呼唤》,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0 页。
    ①参见胡水君:《法律的政治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前言”第 1-3 页。
    ②参见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48、150 页。
    ③参见郝铁川:《法治沉思录》,上海三联书店 2007 年版,第 5 页。
     ①参见郭道晖:《法的时代呼唤》,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96 页。
    ①陆晓文、吕乐:《中国主流媒体的词语变化与社会变迁(1986-199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 13 页。
    ②参见江平:《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思考》,载《中国法学》1993 年第 1 期,第 7-8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8 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61 页。
    ④参见公丕祥:《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65-567 页。
    ①参见江平:《江平讲演文选》,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4-15 页。
    ②李仁玉:《现代法治与契约精神》,载郑成思等:《中国民事与社会权利现状》,昆仑出版社 2001年版,第 200 页。
    ③参见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55 页。
     ①参见郝铁川:《人权与生产力》,载《检察日报》2003 年 6 月 11 日,http://www.jcrb.com/zyw/ n132/ca72928.htm。
    ②桑保军:《中国法文化四阶段分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第 66 页。
    ①参见杜承铭、吴家清等:《社会转型与中国宪法自由权制度的完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25 页。
    ②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217 页。
    ③参见杜承铭、吴家清等:《社会转型与中国宪法自由权制度的完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5 页。
    ④参见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217 页。
    ①参见杜承铭、吴家清等:《社会转型与中国宪法自由权制度的完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5 页。
    ②参见杜承铭、吴家清等:《社会转型与中国宪法自由权制度的完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 页。
    ③参见张树义:《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2-160 页。
    ①参见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大分化新组合》,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40-50 页。
    ②参见常健:《当代中国权利规范的转型》,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54-456 页。
    ③参见强昌文:《契约伦理与权利:一种理想性的诠释》,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34-235页。
    ①参见李建华:《法制社会中的伦理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65-270 页。
    ②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220 页。
    ③参见杜承铭、吴家清等:《社会转型与中国宪法自由权制度的完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5-76 页。
    ④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220 页。
    ⑤简·科恩、安德鲁·阿雷托:《社会理论与市民社会》,时和兴译、邓正来校,载邓正来、[美]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 186 页。
     ①参见强昌文:《契约伦理与权利:一种理想性的诠释》,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8-38 页。
     ①这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李振霞主编:《中国当代哲学 40 年》,华夏出版社 1997 年版,第六章“学术界对新时期中国当代哲学若干问题的初步反思与展望”(载该书第 294-308 页)。
    
    ①邓正来:《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上海三联书店 2000 年版,第 1-2 页。
    ②王梅:《法理寻真:论科学技术发展对法学理论的影响》,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88 页。
    ①《法商研究》编辑部与《法学研究》编辑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一些学者进行研讨,会议的讨论纪要分别发表在《法学研究》2000 年第 1 期和《法商研究》2000 年第 2 期。
    ②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修订版前言”第 1 页。
    ③参见郝铁川:《法治沉思录》,上海三联书店 2007 年版,第 28 页。
    ①参见李林、刘作翔、胡水君:《大力推进中国法理学繁荣发展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成立 20 周年回顾与前瞻》,载徐显明主编:《和谐社会构建于法治国家建设:2005 年全国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6 页。
    ②参见郭道晖先生撰写的会议综述,载郭道晖:《法的时代呼唤》,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年版,第619-624 页。
     ①参见苏力:《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7 页。
    ①庄蓝:《无罪推定原则应予确定》,载《法学》1987 年第 1 期,第 51 页。
    ②郭道晖:《为权利而斗争就是为法治而斗争》,载《政治与法律》1997 年第 6 期,第 43 页。
    ①参见孙国华:《法理求索》,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742 页。这一内容体现于孙国华、郭华成、陈国清:《法理学研究十年》一文,该文原载《法律学习与研究》1990 年第 2 期;被收录于孙国华:《法理求索》,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734-746 页。
    ②参见朱苏力:《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16 页。
    ①参见谢晖:《法理学:从宏大叙事到微观论证》,载《文史哲》2003 年第 4 期,第 92-93 页。
    ②参见孙育玮:《中国法理学的世纪回顾》,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4 期,第 1-7 页。
    ③参见刘思达:《当代中国法律职业变迁——在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的讲座》,http://www.acla. org.cn/forum/gshowflat.php?Cat=&Number=730409,2008-02-26。
    ④参见谢晖:《当代中国的法学刊物与法学发展》,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年第 1 期,第 15-16页。
    ⑤普遍以法学一级学科为单位收录文章的阶段,甚至在八十年代初,因着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纠缠不清”、法学和政治学关系的“难分难解”,不少法学刊物把法学和政治学两个学科文章共载。
    ⑥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著作权》、《比较法研究》和《行 政法学研究》的创刊,尤其是以书代刊的一些法学刊物,如《民商法论丛》、《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等的创刊,使我国法学刊物的发展明显地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即以法学二级学科为单位收录文章——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就是法学专业化刊物发展阶段。《法制与社会发展》在2005 年由综合性法学期刊向理论法学专业刊物的改刊,开创了我国“体制内”的法学学术刊物从法学综合性刊物向法学二级学科学术刊物方向发展的先例。
    ①参见张文显:《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法理学》,载《法商研究》2001 年第 1 期,第 30-42 页;张文显、姚建宗、黄文艺、周永胜:《中国法理学二十年》,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 年第 5期,第 1-12 页。
    ②参见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23-34 页。
    ①这是 2007 年 4 月 8 日张文显教授应邀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所作题为“中国法学发展的反思”的学术讲座的说法,http://fxy.znufe.ed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841, 2007-04-11。
    ②[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册)》,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4 页。
     ①张英忠、周国军、刘根菊:《要正确行使宪法赋予的民主权利》,载《广西日报》1979 年 4 月10 日;转引自张文显、姚建宗主编:《1978 年以来中国权利义务问题研究概况(1978-2002)》(未刊稿)第一卷,第 11-12 页。
    ②孙连全:《要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载《奋斗》1979 年第 4 期;转引自张文显、姚建宗主编:《1978年以来中国权利义务问题研究概况(1978-2002)》(未刊稿)第一卷,第 9-10 页。
    ③发表于期刊的文章有汪海波、孙连成:《必须保障集体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载《学术月刊》1979 年第 3 期;李鼎文:《学习列宁论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载《社会科学》1980年第 4 期;等。发表于报纸上的相关文献就更多了,如:燕成化:《认真处理人民来信来访,保障人民权利》,载《大众日报》1978 年 9 月 26 日;《人民的权利必须保障(短评)》,载《山西日报》1978 年 7 月 14 日;《保障群众民主权力,欢迎各种方式的批评》,载《人民日报》1978 年 11 月 10 日;《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容侵犯(短评)》,载《人民日报》1978 年 11月 7 日;《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容侵犯》,载《浙江日报》1978 年 10 月 6 日;夏思捷:《人民要真正掌握国家的权利》,载《黑龙江日报》1978 年 11 月 27 日;郑国才:《必须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载《湖南日报》1978 年 8 月 28 日;柴员学:《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载《山西日报》1978 年 12 月 9 日;李步云:《坚持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载《人民日报》1978年 12 月 6 日;史有勇:《人民的权利需要法制保障》,载《新华日报》1978 年 12 月 18 日;等。
    ④李玉轩:《从经济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载《奋斗》1980 年第 12 期;转引自张文显、姚建宗主编:《1978 年以来中国权利义务问题研究概况(1978-2002)》(未刊稿)第一卷,第 61-62页。
    ⑤河南省总工会教育部:《坚决保障工人受教育的权利》,载《河南日报》1980 年 9 月 22 日;转引自张文显、姚建宗主编:《1978 年以来中国权利义务问题研究概况(1978-2002)》(未刊稿)第一卷,第 58 页。
    ①史有勇:《人民的权利需要法制保障》,载《新华日报》1978 年 12 月 18 日;转引自张文显、姚建宗主编:《1978 年以来中国权利义务问题研究概况(1978-2002)》(未刊稿)第一卷,第 1-2页。
    ②如:王珉:《捍卫民主权利必须加强法制》,载《学术月刊》1979 年第 2 期;汪进:《权利和义务不可偏废》,载《江西日报》1979 年 4 月 24 日;孙连全:《要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载《奋斗》1979 年第 4 期。
    ③吴磊、陈其武:《必须大力加强人民的守法观念》,载《光明日报》1979 年 4 月 7 日;转引自刘瀚、刘兆兴、刘翠宵编著:《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指南》,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07页。
    ④李步云、周元青:《法律与自由》,载《红旗》1981 年第 22 期;转引自刘瀚、刘兆兴、刘翠宵编著:《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指南》,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08 页。
    ⑤参见《陈春龙法学文集》编选组编:《陈春龙法学文集》,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6 页。
    ①郭润生:《谈谈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载《山西大学学报》1983 年第 3 期,第 26-27 页。
    ②参见肖方扬:《论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载《江淮论坛》1982 年第 4 期,第 74-77 页。
    ③肖蔚云:《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载《学理论》1983 年第 1 期;转引自张文显、姚建宗主编:《1978 年以来中国权利义务问题研究概况(1978-2002)》(未刊稿)第一卷,第177-179 页。
    ④周新铭、陈为典:《试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载《宪法论文选》法律出版社1983 年版;转引自张文显、姚建宗主编:《1978 年以来中国权利义务问题研究概况(1978-2002)》(未刊稿)第一卷,第 180-184 页。
    ①如:张光博:《资产阶级人权的理论和实践》,载《争鸣》1981 年第 3 期; 浩如:《人权的历史和现状》,载《人民日报》1982 年 4 月 13 日;谷春德:《略论“天赋人权”说》,载《红旗》1982年第 7 期;马啸原:《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人权”》,载《思想战线》1984 年第 3 期;等。
    ②如信春鹰:《现代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人权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1 年第1 期;李泽锐:《关于国际人权法的理论探讨》,载《中国国际法年刊:1983》,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年版第 93-116 页;刘丰名:《人权法及其国际实施》,载《中国法制报》1984 年 7月 18 日;史达心:《论人权和人权的国际保护》,载《安徽大学学报》1982 年第 3 期;沈宝祥等:《关于国际领域的人权问题》,载《红旗》1982 年第 8 期;等。
    ③史达心:《论人权和人权的国际保护》,载《安徽大学学报》1982 年第 3 期,第 57 页。
    ①权益说认为:权利,指法律上的权利,即法律赋予人们享有的某种权益。
    ②权能说认为:“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某种权能”或“法律规定的权利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自己这样行为或要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的能力或资格。”
    ③自由说认为:权利是法律所保障的自由。
    ④意思说认为:权利是个人意思所能自由活动,任意支配的范围。
    ⑤利益说认为:权利是法律所保护的利益。
    ⑥法力说认为:权利是可享受特定利益的法律之力。
    ⑦王希仁:《“权利”新解》,载《青海社会科学》1984 年第 2 期,第 84-87 页。
    ⑧尤俊意:《“自由”与“权利”的概念不宜并列使用》,载《争鸣》1984 年第 1 期,第 148 页。
    ①杨海坤:《“自由”与“权利”的概念可并列使用——与尤俊意同志商榷》,载《争鸣》1984 年第 4 期,第 55-56 页。
    ②张光博:《试论法定权利的界限》,载《社会科学战线》1981 年第 4 期,第 203 页。
    ③参见刘兆兴:《论我国的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载《学习与思考》1984 年第 5 期,第 51 页。
    ①参见马啸原:《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人权”》,载《思想战线》1984 年第 3 期,第 1-7 页。
    ②徐桂华:《学习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权利”的理论》,载《经济问题探索》1983 年第 7 期,第32 页。
    ①参见林喆:《权利之辩》,载《政治与法律》1989 年第 3 期,第 1 页。
    ②参见韦绍英:《“权利义务一致性”评析》,载《法学评论》1988 年第 5 期,第 8-11 页。
    ③参见葛洪义:《论法律权利的本质》,载《当代法学》1988 年第 3 期,第 19 页。
    ④这些文献包括:徐宏:《尊重基本人权,要求社会进步:纪念〈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通过二十周年》,载《中国法制报》1986 年 12 月 15 日;
    
    ①江平:《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思考》,载《中国法学》1993 年第 1 期,第 8 页。
    ②参见徐显明:《论权利》,载《文史哲》1990 年第 6 期,第 18 页。
    ③林喆:《法律权利概念的解说》,载《法学》1991 年第 6 期,第 11 页。
    
    ①参见北岳:《法律权利的定义》,载《法学研究》1995 年第 3 期,第 44-47 页。
    ②参见舒国滢:《权利的法哲学思考》,载《政法论坛》1995 年第 3 期,第 1-6 页。
    ③汪太贤:《论法律权利的构造》,载《政治与法律》1999 年第 5 期,第 15 页。
    ①参见林志敏:《论法律权利结构》,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 年第 4 期,第 44-48 页。
    ②参见舒国滢:《权利的法哲学思考》,载《政法论坛》1995 年第 3 期,第 1-6 页。
    ③王启富、马志刚:《权利的法律结构分析》,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 年第 5 期,第 7 页。
    ④参见贺培育:《论权利的结构》,载《探索》1995 年第 5 期,第 49 页。
    ⑤文正邦:《有关权利问题的法哲学思考》,载《中国法学》1991 第 2 期,第 47 页。
    ⑥郭道晖:《论权利推定》,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 年第 4 期,并收入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湖南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00-316 页。
    ①葛洪义:《法律·权利·权利本位——新时期法学视角的转换及其意义》,载《社会科学》1991年第 3 期,第 29 页。
    ②徐显明:《权利,法运动的基本线索》,载《法学》1992 年第 7 期,第 1-2 页。
    ③郭道晖:《为权利而斗争就是为法治而斗争》,载《政治与法律》1997 年第 6 期,第 43 页。
    ④王刚:《权威·权力·权利:探索法治的三维建构》,载《江海学刊》1999 年第 2 期,第 69 页。
    ⑤黄稻:《现代法治的权利平等性》,载《江海学刊》1995 年第 4 期,第 52 页。
    ⑥代表性作品有:周敏:《论权利与义务的几种关系》,载《政治与法律》1992 年第 2 期;冥哲:《法定权利义务与社会稳定发展研讨会综述》,载《中国法学》1992 年第 6 期;王文彤、陈少林:《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历史·现实·趋势》,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年第 4 期;王凤贤:《浅议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载《江南论坛》1997 年第 5 期;朱瑞基:《论人权问题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载《贵阳市委党校学报》1999 年第 1 期;林喆、李中圣《深化对权利义务的研究——民主法制权利义务研讨会综述》,载《中国法学》1991 年第 1 期。
    ⑦有关权利与权力探讨的文献主要有:刘作翔:《法治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利定位》,载《法学研究》 1996 年第 4 期;赵磊、单丽莎:《权力、权利异同论》,载《社会科学研究》1991 年第 4 期;古月:《“权利”与“权力”错位初探》,载《人大研究》1993 年第 10 期;周小明:《权力与权利的结构分化》,载《法学》1993 年第 3 期;谢晖:《权利与权力界——法制现代化的奠基石》,载《法律科学》1994 年第 3 期;谢晖:《论权力与权利界分及其对我国改革的意义》,载《天津社会科学》1994 年第 2 期;谢晖:《权利与权力的功能背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症结及其消解》,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 年第 2 期;季秀平:《论权利与权力》,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 2 期;闫越、肖金明:《权力与权利、政策与法律——行政法学的两个基石性问题研究》,载《行政与法》1996 年第 1 期;沈宗灵:《权利、义务、权力》,载《法学研究》1998 年第 3 期;柯金书:《权利与权力的合理定位及其错位之矫正》,载《东南学术》1998 年第 1 期;刘光大:《个人权利的让渡与有限政府——洛克〈政府论〉(下
     ①参见谷春德、辛向前:《近年来人权理论研究概述》,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 1 期,第 28 页。
    ①参见郭道晖:《法的时代呼唤》,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83 页。
    ②参见 1995 年 11 月 27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 http://www.humanrights. com.cn/human/2005-05/27/content_108410.htm。
    ③参见胡义成、施连成:《推进人权唯物论和人权辩证法——近二三年我国人权研究述评》,载《甘 肃社会科学》1997 年第 3 期,第 77 页。
    ④参见朱峰:《“人权问题:中国与世界”理论研讨会综述》,载《中国法学》1992 年第 5 期,第121 页。
    ①参见郭道晖:《对人权的法哲学沉思》,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 年第 4 期,第 190 页。
    ②如杨庚:《关于人权的本质》,载《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2 年第 2 期;杨立新:《论人权的本质》,载《理论界》1992 年第 1 期。
    ③1993 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孙国华教授主编的《人权:走向自由的标尺》,该文是吕世伦教授为此书撰写的书评,最初发表于《法学家》1994 年第 1 期(后被撤稿),稍后在《兰州学刊》1994 年第 5 期和《当代学术信息》1994 年第 4 期发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书评》1995 年第 4 期转载。《法学》1998 年第 5 期发表的吕世伦、仕中:《人权研究中的一场风波——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十二)》,对《人权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读〈人权:走向自由的标尺〉》一文发表的曲折过程进行了回顾,吕世伦教授也再次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①参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67-369 页。
    ②参见张浩书:《反思“权利冲突”问题的真与伪》,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 年第 2 期,第 17-22 页。
    ①参见眭鸿明:《权利确认与民法机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15-416 页。
    ②参见陈默、仝其宪:《论宪政新理念下刑法观的更新》,载《理论界》2006 年第 4 期,第 100-101页。
    ③参见程信和:《经济法基本权利范畴论纲》,载《甘肃社会科学》2006 年第 1 期,第 138-140 页。
    ④参见漆丹、漆多俊:《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经济法良法观之核心》,载《法学评论》2006 年第6 期,第 132-136 页。
    ①参见薛克鹏:《论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及其实现》,载《现代法学》2006 年第 6 期,第 92-100页。
    ②参见李卓、王君:《论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论前设——以和谐社会中权利保护为研究视角》,载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 年第 3 期,第 76-78 页。
    ③王敏远主编:《刑事证据法中的权利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4 月版,封底。
    ④参见赵淑燕:《中国军事法律文化现代化之应然状态研究》,载《当代法学》2006 年第 3 期,第84-88 页。
    ⑤参见于善旭:《〈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改思路的探讨》,载《体育科学》2006 年第 8 期,第 71-74 页。
    ①参见陈利根、龙开胜:《法律文化现代化条件下的土地立法问题》,载《行政与法》2006 年第 3 期,第 102-104 页。
    ②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 2001 年版,第 298 页。
    ③姚建宗:《权利思维的另一面》,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年第 6 期,第 37 页。
    ①参见唐先锋:《试析国内“权利泛化”现象》,载《人大研究》2004 年第 7 期,第 37 页。
    ②参见郭明瑞:《权利冲突的研究现状、基本类型与处理原则》,载《法学论坛》2006 年第 1 期,第 5-10 页。
    ③参见梅夏英:《权利冲突:制度意义上的解释》,载《法学论坛》2006 年第 1 期,第 19-23 页。
    ④参见张翔:《基本权利冲突的规范结构与解决模式》,载《法商研究》2006 年第 4 期,第 94-102页。
     ①参见马岭:《宪法权利冲突与法律权利冲突之区别——兼与张翔博士商榷》, 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 6 期,第 3-7 页。
    ②张浩书:《反思“权利冲突”问题的真与伪》,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 年第 2 期, 第 17-22 页。
    ③参见张平华:《权利冲突是伪命题吗?——与郝铁川教授商榷》,载《法学论坛》2006 年第 1 期,第 11-18 页。
    ④张平华:《权利冲突辨》,载《法律科学》2006 年第 6 期,第 60 页。
    ⑤代表性的文献有:汪太贤:《权利的代价——权利限制的根据、方式、宗旨和原则》,载《学习与探索》2000 年第 4 期;罗文燕:《权利限制与权利保障——对行政许可制度的再认识》,载《行政法学研究》2003 年第 3 期;许天瑶:《公众人物概念的导入及其权利限制》,载《电视研究》2004 年第 10 期;李玉香:《知识产权权利限制制度的法律完善》,载《人民司法》2004 年第 6期;郑成思:《私权、知识产权与物权的权利限制》,载《法学》2004 年第 9 期;李恩慈、郑贤君:《由孙志刚案看宪法基本权利的限制》,载《法学家》2004 年第 2 期;韩大元:《论紧急状态下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与保障》,载《学习与探索》2005 年第 4 期;汪进元、陈乓:《权利限制的立宪模式之比较》,载《法学评论》2005 年第 5 期;张平华:《私法视野里的权利限制》,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3 期;朱姝:《试论著作人身权的权利限制——一起委托作品著作人身权纠纷引发的法律思考》,载《河北法学》2006 年第 12 期;熊静波:《表达自由和人格权的冲突与调和——从基本权利限制理论角度观察》,载《法律科学》2007年第 1 期;丁文:《权利限制论之疏解》,载《法商研究》2007 年第 2 期;唐忠民、王继春:《论公民基本权利限制的基本原则》,载《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2 期;柳洪祥:《权利扩张与权利限制的博弈——从平衡的视角审视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重构》,载《法律适用》2007 年第 9 期;王乐宇:《论保险代位求偿权行使的权利限制》,载《法学论坛》2007年第 5 期;等等。
    ①参见刘引玲:《论婚姻权利的法律限度》,载《现代法学》2006 年第 4 期,第 89-94 页。
    ②参见席鸥:《言论自由不能没有边际——从丹麦漫画风波谈起》载《时事报告》2006 年第 3 期, 第 60-61 页。
    ③当然这个限制应该是适当的,是经过合理的程序作出的,而不能是政府恣意的行为。而且对于拒绝接种疫苗的个人,政府不能强制对其进行疫苗接种,只能对其采取强制隔离的措施。参见曹阳:《从杰克布森诉马萨诸塞州案看个人自由与公众安全》,载《中国卫生法制》2006 年第 2期,第 42-43 页。
    ①参见罗莉:《谐仿的著作权法边界——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说起》,载《法学》2006 年第3 期,第 60-66 页。
    ②参见林来梵、翟国强:《论基本权利的竞合》,载《法学家》2006 年第 5 期,第 59-66 页。
    ③张天上:《论新兴权利的司法生成》,载邓正来主编:《法律与中国: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第六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38 页。
    ①张文显、姚建宗:《权利时代的理论景象》,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年第 5 期,第 3 页。
    ②李拥军、侯学宾:《谈人类的权利》,载《法学杂志》2006 年第 1 期,第 112-114 页。
    ③李衍玲:《论公民对媒体的接近权》,载《当代传播》2006 年第 1 期,第 63-65 页。
    ④覃有土、王继远:《论顾客权》,载《法商研究》2006 年第 1 期,第 70-75 页。
    ⑤孟庆瑜、刘茜:《论季节性居住权》,载《兰州学刊》2006 年第 10 期,第 178-181 页。
    ⑥苑高兴、金卫东、李福祥等:《我国体育冠名权的法律性质分析》,载《体育与科学》2006 年第5 期,第 40-42 页。
    ⑦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郑贤君:《全球化对公民社会权保障趋势的影响——国家中心责任向非国家行为体过渡的社会权保障》,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2 期;潘荣伟:《论公民社会权》,载《法学》2003 年第 4 期;韩志红:《危难时刻凸显公民的“社会权”》,载《中国律师》2003 年第 11 期;白小平:《社会权初探》,载《社科纵横》2004 年第 4 期; 龚向和:《社会权的历史演变》,载《时代法学》2005 年第 3 期;龚向和:《社会权与自由权区别主流理论之批判》,载《法律科学》2005 年第 5 期;龚向和:《通过司法实现宪法社会权——对各国宪
     ①如马新福、薛长礼:《劳动权的法社会学论析》,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 年第 2 期,第 108-116 页。
    ②参见冯彦君:《劳动权的多重意蕴》,载《当代法学》2004 年第 2 期,第 40 页。
    ①参见高鸿钧、马剑银、刘辉:《法治背景下的民权——2003 年民权进展回顾与反思》,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3 期,第 80 页。
    ②这一篇为林喆:《权利补偿: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析再就业工程中的权利救济现象》,载《中国法学》1997 年第 2 期。
    ③这两篇分别为:曾培芳、盛建明:《英国公司法中的派生诉讼初探——少数股股东权利的救济之一》,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3 期;郑颖:《权力与权利救济——略论新颁〈行政复议法〉》,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年第 3 期。
    ④参见李俊:《从一元到多元:公民权利救济方式的比较研究》,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4 期,第 78-85 页。
    ⑤该篇论文为龚晓航、石莉莎:《版权立法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载《河北法学》1985 年第 3期, 第 2-5 页。
    ①参见公羽:《儒家传统与人权·民主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载《东岳论丛》2000 年第 6 期,第 138-140 页。
    ②参见甘绍平:《人权如何得到确证——台湾华梵大学“人权的哲学反省”学术研讨会印象》,载《哲学动态》 2006 年第 6 期,第 73-74 页。
    ③参见赵汀阳:《“预付人权”:一种非西方的普遍人权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 年第 4期, 第 17-20 页。
    ④夏勇:《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163 页。
    ①参见余元洲:《人权论刍议》,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1 期,第 119-122页。
    ②参见徐显明:《和谐权:第四代人权》,载《人权》2006 年第 2 期,第 30-32 页。
    ③如:袁征:《“人权与外交”国际研讨会综述》,载《美国研究》2001 年第 4 期;刘舜尧:《人权与外交研讨会综述》,载《美国研究》2001 年第 1 期;等。
    ④这是孙世彦先生的观点。见于李文军:《“全球化背景下的法治与人权”研讨会综述》,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 年第 5 期,第 160 页。
    ⑤人权法课程多数是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既有面向本科生的,也有面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也有面向其他学科学生开设的,如李步云教授在广州大学面向该校全校文理学生开设《人权法学》选修课。参见 http://news.163.com/05/0226/01/1DFTM2F90001122B.html,2007-09-03。
    ⑥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李步云主编:《人权法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杨成铭主编:《人权法学》(高等政法院校通用教材),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年版;徐显明主编:《国际人权法》(21 世纪法学规划教材),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法学》教材编写组编:《人权法学》(21 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法学系列),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国际人权法教程项目组编:《国际人权法教程》(第一、二卷),中国政
    ①周静:《试论人权的法制度—学说史意义》,载《法律科学》2003 年第 3 期,第 38 页。
    ②陈平原在著《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见该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 10 页)一书时就有此种体会,笔者对此也深有同感。
    
    ①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505 页。
    ②参见眭鸿明:《权利确认与民法机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 页。
     ①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506 页。
     ①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第 59 页。
     ①参见张文显、马新福:《关于改革我国理论法学的初步设想》,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 年第 5 期,第 24-27 页。
    ②参见张文显:《改革和发展呼唤着法学更新》,载《现代法学》1988 年第 5 期,第 3-6 页。
     ①郑成良:《权利本位说》,载《政治与法律》1989 年第 4 期,第 2-5 页。
    ①郑成良:《权利本位论——兼与封曰贤同志商榷》,载《中国法学》1991 年第 1 期,第 30 页。
    ②刘旺洪:《权利本位的理论逻辑——与童之伟教授商榷》,载《中国法学》2001 年第 2 期,第 21页。
    
    ①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506-507 页。
    ②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507 页。
    ③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507 页。
    
    ①参见胡旭晟、蒋先福主编:《法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3-64 页。
    ②详见本文第二章第五部分的论述。
    ③参见童之伟:《权利本位说再评议》,载《中国法学》2000 年第 6 期,第 47-65 页。
    ①王国宏:《论 21 世纪中国发展的核心理念:权利本位》,载《攀登》2006 年第 2 期,第 87-88页。
    ②这些文章主要有:《法的重心何在?——评“权利本位”说》,载《政治与法律》1989 年第 1 期;《法学不接受“权利本位”——答白云君的商榷》,载《政治与法律》1989 年第 4 期;《论法以义务为重心——兼评“权利本位说”》,载《中国法学》1990 年第 5 期;《论义务的价值》,载《政治与法律》1991 年第 4 期;等。
    ①参见张恒山:《法的重心何在?——评“权利本位”说》,载《政治与法律》1989 年第 1 期,第6-9 页。
    ②参见张恒山:《论法以义务为重心——兼评“权利本位说”》,载《中国法学》1990 年第 5 期,第 29-35 页。
    
    ①张恒山:《义务先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引言”第 1 页。
    ②参见张恒山:《义务先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前言”第 1-4 页。
     ①参见张恒山:《义务先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1-12 页。
     ①郑成良:《权利本位说》,载《政治与法律》1989 年第 4 期,第 3 页。
    ①参见张恒山:《论法以义务为重心——兼评“权利本位说”》,载《中国法学》1990 年第 5 期,第 34-35 页。
    ②参见林喆:《权利和义务关系之争——当代中国法理学热门话题评介(上)》,载《法学》1991年第 4 期,第 20 页。
     ①参见付子堂主编:《法理学进阶》,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0-41 页。
     ①参见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0-22页。
    ①参见封曰贤:《“权利本位说”质疑——兼评“社会主义法是新型的权利本位法”》,载《中国法学》1990 年第 6 期,第 30-36 页。
    ②参见郑成良:《权利本位论——兼与封曰贤同志商榷》,载《中国法学》1991 年第 1 期,第 30-37页。
    ③参见封曰贤:《论权利义务一致性》,载《当代法学研究》1989 年第 2 期;转引自郑成良:《权利本位论——兼与封曰贤同志商榷》,载《中国法学》1991 年第 1 期,第 36 页。
    ①参见郑成良:《权利本位论——兼与封曰贤同志商榷》,载《中国法学》1991 年第 1 期,第 30-37页。
    ②参见封曰贤:《“权利本位说”质疑——兼评“社会主义法是新型的权利本位法”》,载《中国法学》1990 年第 6 期,第 30-36 页。
    ①参见郑成良:《权利本位论——兼与封曰贤同志商榷》,载《中国法学》1991 年第 1 期,第 30-37页。
    ②参见封曰贤:《“权利本位说”质疑——兼评“社会主义法是新型的权利本位法”》,载《中国法学》1990 年第 6 期,第 30-36 页。
    ①参见陈云生:《权利相对论——权利和(或)义务价值模式的历史建构及现代选择》,载《比较法研究》1994 年第 3、4 期合刊,第 225-263 页。
    ②张文显:《“权利本位”之语义和意义分析》,载《中国法学》1990 年第 4 期,第 24-33 页。
    ③林喆:《权利之辨》,载《政治与法律》1988 年第 3 期,第 1-6 页。
    ④参见郑成良:《权利本位论——兼与封曰贤同志商榷》,载《中国法学》1991 年第 1 期,第 30-37页。
    ①马新福:“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载《当代法学》1990 年第 4 期第 6 页,系该刊《以权利和义务为思路,深入开展法学研究——法学家论权利和义务》笔谈稿之一。
    ②参见封曰贤:《“权利本位说”质疑——兼评“社会主义法是新型的权利本位法”》,载《中国法学》1990 年第 6 期,第 30-36 页。
    ③ 张光博:“不存在普遍性的权利本位或义务本位”,载《当代法学》1990 年第 4 期第 7 页,系该刊《以权利和义务为思路,深入开展法学研究——法学家论权利和义务》笔谈稿之一。
    ①参见郑成良:《权利本位论——兼与封曰贤同志商榷》,载《中国法学》1991 年第 1 期,第 30-37页。
    ②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98 页。
    ③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7 页。
    ④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5 页。
    ①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6 页。
    ②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0、23 页。
    ③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0 页。
    ④上述观点可参阅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1、121、23 页和“权利本位说再评议”一文(载该书第 96-130 页)。
    ⑤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67 页
    ①参见赵世义、邹平学:《对〈用社会权利分析方法重构宪法学体系〉的质疑——与童之伟同志商榷》,载《法学研究》1995 年第 1 期,第 49-55 页。该文所提及的“社会权利”即“法权”,这是童之伟教授最初采用了“社会权利”一词的提法,后改采“法权”。
    ②参见莫纪宏:《现代宪法的逻辑基础》,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8-51 页。
    
    ①文正邦、程燎原、王人博等:《法学变革论》,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14 页。
    ②参见眭鸿明:《权利确认与民法机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13 页。
    ③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7 页。
    
    ①参见王莉君:《权力与权利的思辨》,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01 页。
    ②参见童之伟:《再论法理学的更新》,载《法学研究》1999 年第 2 期,第 3-21 页。
    
    ①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4-55 页。
    ②童之伟:《权利本位说再评议》,载《中国法学》2000 年第 6 期,第 60 页。
    ③童之伟:《权利本位说再评议》,载《中国法学》2000 年第 6 期,第 57 页。
    ①刘旺洪:《权利本位的理论逻辑——与童之伟教授商榷》,载《中国法学》2001 年第 2 期,第 22页。
    ②刘旺洪:《权利本位的理论逻辑——与童之伟教授商榷》,载《中国法学》2001 年第 2 期,第 27页。
    ③童之伟:《权利本位说再评议》,载《中国法学》2000 年第 6 期,第 60 页。
     ①刘旺洪:《权利本位的理论逻辑——与童之伟教授商榷》,载《中国法学》2001 年第 2 期,第 23-24页
    ②参见付子堂主编:《法理学进阶》,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1 页。
    ①参见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1 页。
    ②参见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97-302页。
    
    ①参见付子堂主编:《法理学进阶》,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1-42 页。
    ②参见林喆:《权利的法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70 页。
    ③参见林喆:《权利的法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71 页。
     ①葛洪义:《法律·权利·权利本位——新时期法学视角的转换及其意义》,载《社会科学》1991年第 3 期,第 33 页。
    
    ①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07 页。
    ②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年版,第 224 页。
    ③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10 页。
    ④华浊水主编:《世界名著快读(上)》,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4 页。
     ①邱本:《市场法治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3 页。
    ②[美]朱蒂斯·戈尔茨坦、罗伯特·O.基欧汉编:《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刘东国、于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 页。
    
    ①范忠信:《中西法观念比较》,载《比较法研究》1987 年第 3 期,第 10 页。
    ②胡旭晟、蒋先福主编:《法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4 页。
    ③胡旭晟、蒋先福主编:《法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6 页。
    ④胡旭晟、蒋先福主编:《法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 页。
    
    ①参见葛洪义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5 页。
    ②参见王卫国:《改革时代的法学探索》,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16 页。
    
    ①张文显:《改革和发展呼唤着法学更新》,载《现代法学》1988 年第 5 期,第 3-6 页。
    ②葛洪义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7 页。
    ③参见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7-146 页。
    
    ①参见郭道晖:《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9-60 页。
    ②胡旭晟、蒋先福主编:《法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 页。
    ③参见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5-16 页。
     ①参见文正邦、程燎原、王人博等:《法学变革论》,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89-111 页。
     ①参见陈金钊:《法学的特点与研究的转向》,载《求是学刊》2003 年第 2 期,第 60-67 页。
    ①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4 页。
    ②参见姚建宗:《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44 页。
    ③参见汪劲:《伦理观念的嬗变对现代法律及其实践的影响——以从人类中心到生态中心的环境法律观为中心》,载《现代法学》2002 年第 2 期,第 124 页。
     ①武树臣:《武树臣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96 页。
    ②孙国华:《商品经济、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法学的重构》,载《法制日报》1988 年 7 月 13 日,第 3 版。
    ①郭道晖:《法的时代呼唤》,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13 页。
    ②李龙、汪习根:《风雨百年的中国法理学》,载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二卷)》,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97-234 页。
    ③文正邦、程燎原、王人博等:《法学变革论》,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46 页
    ①[日]田中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李薇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 页。
    ②夏勇:《朝夕问道:政治法律学札》,上海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161 页。
    ③参见郭道晖:《法的时代呼唤》,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13 页。
    ④姚建宗:《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58 页。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06 页。
    ②[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版,“中文版序言”第 22-23 页。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06 页。
    ②姚建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20-421 页。
    ③周永坤:《社会的法律与国家的法律——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看中西法律的差异》,载《法商研究》2003 年第 2 期,第 109 页。
    
    ①姚建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21 页。
    ②参见周旺生:《法理探索》,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75 页。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人民出版社 1964 年版,第 711 页。
    ②姚建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21 页。
    ①参见公丕祥教授为眭鸿明《权利确认与民法机理》一书(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所写的“序”第 1 页。
    ②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 页。
    ③范进学:《权利政治论:一种宪政民主理论的阐释》,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 页。
    ④文正邦、程燎原、王人博等:《法学变革论》,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99 页。
    
    ①姚建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21-422 页。
    ②张文显:《部门法哲学引论》,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年第 5 期,第 11 页。
     ①[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版,“中文版序言”第 28 页。
     ①参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71 页。
     ①参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74-378 页。
    ①参见郭道晖、陶威:《“权利本位”的曲折经历》,载于《中国法学争鸣实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69-374 页。
    ②葛洪义:《法律、权利、权利本位——新时期法学视角的转换及其意义》,载《社会科学》1991年第 3 期,第 33 页。
    ③参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78-382 页。
    ①胡玉鸿:《法学方法论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88 页。
    ②邓正来:《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研究》,载[英]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24 页。
    ③胡玉鸿:《法学方法论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08 页。
    ④胡玉鸿:《法学方法论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64 页。
     ①参见张千帆:《从“人民主权”到“人权”——中国宪法学研究模式的变迁》,载《政法论坛》2005 年第 2 期,第 8 页。
    ①江平:《江平讲演文选》,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83 页。
    ②方新军:《权利概念的历史》,载《法学研究》2007 年第 4 期,第 69 页。
    ③舒国滢:《权利的法哲学思考》,载《政法论坛》1995 年第 3 期,第 3 页。
    ①[美]辛格:《实用主义、权利与民主》,王守昌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 页。
    ②[美]罗纳德·德沃金等:《认真对待人权》,朱伟一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28 页。
    ③参见葛洪义:《论法律权利的本质》,载《当代法学》1988 年第 3 期,第 19-23 页。
    ④夏勇:《朝夕问道:政治法律学札》,上海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96 页。
    
    ①参见夏勇:《朝夕问道:政治法律学札》,上海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94 页。
    ②易军:《个人主义方法论与私法》,载《法学研究》2006 年第 1 期,第 89 页。
    ③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22 页。
    ①参见杜力夫、董和平、容泽等编:《中国法学大论战》,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45 页。
    ②卢云:《论法的时代精神》,载《现代法学》1996 年第 1 期,第 4 页。
    ③李煜生:《哲学与阶级斗争关系的几个问题》,载《哲学动态》1980 年第 4 期,第 4 页。
    ④如周凤举:《法单纯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吗?——兼论法的社会性》,载《法学研究》1980 年第 1期。参见崔敏、李可法:《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论争》,载郭道晖、李步云、郝铁川主编:《中国当代法学争鸣实录》,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03-213 页。
    ①《阶级分析是重要的但非唯一的方法》,载《文艺理论研究》1989 年第 5 期,第 93 页。这是苏双碧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陈君聪采访时,谈到的他对阶级方法方法的看法,原载《光明日报》1989 年 7 月 19 日。
    ②赵昕:《不能忘记阶级分析的方法》,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9 年第 6 期,第 40 页。
    ③武步云:《正确看待我国现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载《理论导刊》1990 年第 3 期,第 34 页。
    ④参见郑成良:《法学方法论问题论略》,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 年第 5 期,第 33-37页。
    ⑤参见胡义成:《人权研究方法论反思——重温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载《法律科学》1994 年第 4 期,第 23 页。
    ⑥参见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7 页。
     ①参见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7-38 页。
    ②参见蔡伟、李其瑞:《经济、社会和哲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三个方法论贡献》,载《江海学刊》2007 年第 1 期,第 207-212 页。
    ①人民论坛编辑部:《城乡二元结构演变呈现五特征 一体化新格局还有多远》,http://news.xin huanet.com/politics /2008-01/08/content_7381891.htm,2008-01-08。
    
    ①李龙主编:《法理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 页。
    ②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9-30 页。
     ①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0-21 页。
    
    ①葛洪义:《论法律权利的本质》,载《当代法学》1988 年第 3 期,第 19 页。
    ②李龙主编:《法理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3 页。
    ③胡子敬:《规避劳动合同法是一条死胡同》,载《法制日报》2007 年 12 月 27 日,第 3 版。
    ①所谓价值中立,指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不可以用自己特定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好恶来影响资料和结论的取舍,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所谓经验事实,指的是可以通过人们的直接观察或间接观察而被发现的确定的事实因素,这些事实因素是如此的确定、确实,以至于由此所做出的有关“是什么”的判断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即使发生争议,也比较易于复核、检验,而极少出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永无休止的争议。参见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31 页。
    ②参见韦绍英:《“权利义务一致性”评析》载《法学评论》1988 年第 5 期,第 8-11 页。
     ①田成有、陈令华、韦松涛:《法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前瞻》,载《云南社会科学》1998 年第4 期,第 22-23 页。
    ②参见夏勇:《从社会研究权利,以权利促进社会》,载《法学研究》1994 年第 3 期,第 14 页。
    
    ①张文显、于莹:《法学研究中的语义分析方法》,载《法学》1991 年第 10 期,第 4-6 页。
    ②参见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6 页。
    ③《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43 页。
     ①参见夏勇:《朝夕问道:政治法律学札》,上海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8-10 页。
     ①参见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20-221 页。
     ①丁利:《个人自由与权利安排——关于延安黄碟案的一个注记》,载《学术研究》2006 年第 10期,第 83-86 页。
     ①[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控制 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55 页。转引自葛洪义主编《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4-55 页。该部分由胡玉鸿教授撰写。
     ①卓泽渊、石泰峰:《社会协调发展与法的价值观转换》,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5 期,第 29 页。
     ①李龙主编:《法理学》,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47 页。
    ②参见李拥军、侯学宾:《“法治、宪政与人权”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年第 1 期,第 160 页。
     ①参见仲崇盛:《正义、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载《理论导刊》2006 年第 2 期,第 29-31页。
    ①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8 页。
    ②公丕祥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4 页。该部分由刘旺洪教授撰写。
    ③陈金钊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82 页。该部分由黄竹胜教授撰写。
    ④夏勇教授在 1999 年 9 月 28 日召开的“中的社会保障法比较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标题即为“通过权利语言实现社会正义”。参见夏勇:《朝夕问道:政治法律学札》,上海三联书店 2004年版,第 248-249 页。
    ⑤参见夏勇:《朝夕问道:政治法律学札》,上海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271-272 页。
    ⑥参见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33 页。
    ⑦蒋晓伟主编:《法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95-396 页。
    
    ①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8 页。
    ②参见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18-125 页。
    
    ①[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4 页。
    ②[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6 页。
    ③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8 页。
    
    ①参见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86-187 页。
    ②杜承铭:《论作为法学范畴的自由》,载《法商研究》2000 年第 1 期,第 38 页。
    ③参见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24 页。
    ①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39 页。
    ②参见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26-230 页
    ③[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58 页。
    ④参见苗贵山:《人权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载《理论导刊》2005 年第 11 期,第 40-43页。
    ①周汉华:《现实主义法律运动与中国法制改革》,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66 页。
    ②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89 页。
    ③郑成良主编:《法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82 页。
    ④参见谢鹏程:《论权利与秩序》,载《政治与法律》1992 年第 6 期,第 6-11 页。
    ⑤Donald Black,The Behaviour of Law,New York u.a.1976,s.63.转引自[德]伯恩哈德·格罗斯菲尔德:《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孙世彦、姚建宗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9页。
    ⑥参见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36 页。
    ①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35 页。
    ②参见武树臣:《武树臣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4-285 页。
    ①参见黄文艺:《多元法律文化互动的多元透视》,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第 1 期,第 20 页。
    ②高鸿钧:《法律文化的语义、语境及其中国问题》,载《中国法学》2007 年第 4 期,第 36 页。
    ③张文显教授在《法文化:法学的一块新垦区》(载《当代法学》1991 年第 3 期,第 1-5 页)一文中指出:“法文化研究能够强化法学的参与意识,进而推动我国传统法文化的现代化,外来法文化的中国化,以及先进法文化的社会化、大众化、实践化。”笔者以为,“权利问题研究”是法律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分子”,这里借用了张老师的“知识产权”,又结合笔者的论题做了“曲解”和个人的发挥。特此说明并致谢意。
    ④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62 页。
    ⑤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303 页。
    ⑥参见桑保军:《中国法文化四阶段分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第 67 页。
    
    ①徐忠明、任强:《中国法律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绪论”第 7-8 页。
    ②参见张中秋:《论西方私法文化的传统与发达》,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 年第 8 期,第 53 页。
     ①齐延平:《人权与法治》,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15-216 页。
    ①参见张宗厚:《“权利本位”对于宪法学研究的意义》,载《当代法学》1988 年第 3 期,第 116-117页。
    ②龚祥瑞:《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宪法理论》,载《法学》1989 年第 4 期,第 5 页。
    ③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 年第 2 期,第 14 页。
    ④刘惊涛:《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对宪法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 年第 6 期,第 21 页。
    ⑤文正邦、付子堂:《略论宪法学的理论支点》,载《探索》1992 年第 3 期,第 60 页。
    ⑥杨海坤:《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 页。
    ①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 年第 2 期,第 4 页。
    ②肖泽晟:《宪法学:关于人权保障与权利控制的学说》,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③[苏联]B·M 马诺辛等:《苏维埃行政法》,黄道秀译,江平校,群众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4 页。
    ④[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等译,群众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3 页。
    ⑤参见罗豪才、袁曙宏、李文栋:《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论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的权利义务平衡》,载《中国法学》1993 年第 1 期,第 52-59 页。
    ⑥应松年、朱维究、方彦:《行政法学理论基础问题初探》,载《北京政法学院学报》1983 年第 2期,第 78-83 页。
    ⑦湛中乐:《权利保障与权力限制》,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前言”第 1 页。
    ⑧董炯:《权利至上、制度设计及其运作——行政权与公民权平衡中的行政法》,载《比较法研究》1998 年第 3 期,第 282 页。
     ①李卫华:《论行政法权利的作用机制》,载《中州学刊》2007 年第 1 期,第 89 页。
    ①参见贾宇:《权利刑法视野下的中国死刑问题》,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 no=1281,2008-03-27。
    ②参见吴卫军、何继业:《诉讼法学理论研究:观念的变革与前瞻》,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4 期,第 113-118 页。
    ①陈卫东、刘计划、周军:《21 世纪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前瞻》,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 年第1 期,第 28 页。
    ②参见汪汉斌:《权力与权利的配置:民事诉讼模式的新视角》,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 年第 5期,第 97 页。
    ①参见汪汉斌:《权力与权利的失衡: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法理透视》,载《学术交流》2003 年第9 期,第 39 页。
    ②汤维建:《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的模式变迁》,载《法商研究》2006 年第 4 期,第 35 页。
    ③张骐:《形式规则与价值判断的双重变奏——法律推理方法的初步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 2 期,第 132 页。
    
    ①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92 页。
    ②郭道晖:《法理学精义》,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0 页。
    ③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51 页。
     ①王启富、马志刚:《权利的法律结构分析》,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 年第 5 期,第 6 页。
    ②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92-394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214 页。
    ②[美]R.T.诺兰等:《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姚新中等译,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08 页。
    ③本部分观点参见阎佳、张立伟:《法律推理中的人权原则》,载《广西大学学报》2006 年第 3 期,第 3-8 页。
    ①《鲁迅全集(第 6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421-422 页。
    ②参见汤一介:《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载《学术月刊》2002 年第 9 期,第 35-41 页。
    ③邓正来:《中国法学的重建:批判与建构》,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年第 5 期,第 8页。
    
    ①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书海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8 页。
    ②[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42 页。
    ①《从物权到民权的缓慢演进》,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355 23,2007-11-01。
    ②参见杨秀清:《论司法过程的权利生成功能——以民事权利救济为视角的分析》,载《法律适用》2007 年第 11 期,第 42 页。
     ①孙利天:《纯粹理论生活的理想》,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年第 6 期,第 4 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51 年版,第 5 页。
    ②孙利天:《纯粹理论生活的理想》,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年第 6 期,第 7 页。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 页。
    ①参见宋玉波:《国际人权法理论的新进展:底线伦理与低度人权》,载《国际论坛》2008 年第 1期,第 29 页。
    ②[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42 页。
    ③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5 页。
    ①参见韩水法:《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述(汉译本序)》第 23-24 页,载[德]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莫茜译,中国编译出版社 2005 年版。
    ②这是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创办的“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http://www.legaltheory. com.cn)的主题词。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人民出版社 1964 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8 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4、《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1、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6 年版。
    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3、张文显主编:《政治与法治——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的理论思考》,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4、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5、张文显、李步云主编:《法理学论丛》第 2 卷,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6、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7、姚建宗:《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8、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9、姚建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0、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
    11、邓正来、[美]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12、邓正来:《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上海三联书店 2000 年版。
    13、黄文艺:《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4、黄文艺:《全球结构与法律发展》,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15、夏勇:《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版。
    16、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7、夏勇:《朝夕问道:政治法律学札》,上海三联书店 2004 年版。
    18、夏勇主编:《中国人权学术年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19、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2000 年版。
    20、胡玉鸿:《法学方法论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21、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
    22、眭鸿明:《权利确认与民法机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23、齐延平:《人权与法治》,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24、公丕祥:《权利现象的逻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25、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26、林喆:《权利的法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27、程燎原、王人博:《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28、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29、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30、张恒山:《义务先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31、张恒山:《法理要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32、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33、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
    34、朱兴文:《权利冲突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
    35、任剑涛:《权利的召唤》,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年版。
    36、郭道晖、李步云、郝铁川主编:《中国当代法学争鸣实录》,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37、朱苏力:《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38、文正邦主编:《走向 21 世纪的中国法学》,重庆出版社 1993 年版。
    39、孙国华:《法理求索》,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
    40、王勇飞、张贵成主编:《中国法理学研究综述与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版。
    41、杜力夫、董和平、容泽等编:《中国法学大论战》,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年版。
    42、翁文刚、卢东凌主编:《法理学论点要览》,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43、范进学:《权利政治论:一种宪政民主理论的阐释》,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44、杜承铭、吴家清等:《社会转型与中国宪法自由权制度的完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45、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46、文正邦、程燎原、王人博等:《法学变革论》,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
    47、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48、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湖南出版社 1997 年版。
    49、郭道晖:《法的时代呼唤》,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6 年版。
    50、常健:《当代中国权利规范的转型》,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51、郑成思等:《中国民事与社会权利现状》,昆仑出版社 2001 年版。
    52、张树义:《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3、王启富、刘金国:《人权问题的法理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2004年版。
    54、陈舜:《权利及其维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55、申建林:《自然法理论的演进:西方主流人权观探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
    56、蒋大兴主编:《法理学与法史学:问题点与文献源》(1992-2002),中信出版社 2004 年版。
    57、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
    58、韩述之主编:《社会科学争鸣大系 1949-1989·政治学法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59、昌切:《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东方出版社 1999 年版。
    60、刘瀚、刘兆兴、刘翠霄:《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指南》,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
    61、郑杰文:《20 世纪墨学研究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62、罗艳华:《国际关系中的主权与人权:对两者关系的多维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63、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64、付子堂主编:《法理学进阶》,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
    65、胡旭晟、蒋先福主编:《法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66、武树臣:《武树臣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67、周旺生:《法理探索》,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68、王莉君:《权力与权利的思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年版。
    69、邱本:《市场法治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2 年版。
    70、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71、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72、周汉华:《现实主义法律运动与中国法制改革》,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73、徐忠明、任强:《中国法律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
    74、公丕祥:《中国的法制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75、湛中乐:《权利保障与权力限制》,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76、江平:《江平讲演文选》,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年版。
    77、杨海坤:《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78、夏勇、李林、[瑞士]丽狄娅·芭斯塔·弗来纳主编:《法治与 21 世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79、鲁迅:《鲁迅全集(第 6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年版。
    80、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书海出版社 2004 年版。
    81、李振霞主编:《中国当代哲学 40 年》,华夏出版社 1997 年版。
    82、王梅:《法理寻真:论科学技术发展对法学理论的影响》,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83、魏再龙:《法学权利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84、胡水君:《法律的政治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85、郝铁川:《法治沉思录》,上海三联书店 2007 年版。
    1、[美]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年版。
    2、[美]罗科斯·庞德:《法律史解释》,邓正来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年版。
    3、[英]米尔恩:《人权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问题》,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 年版。
    4、[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
    5、[挪]A·艾德、[芬]C·克罗斯、[比]A·罗萨斯编:《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权利》,黄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6、[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版。
    7、[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
    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9、[美]朱蒂斯·戈尔茨坦、罗伯特·O.基欧汉编:《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刘东国、于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0、[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11、[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红旗出版社1997 年版。
    12、[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
    13、[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14、[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
    15、[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海宝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版。
    16、[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梁志学、沈真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
    17、[美]皮文睿:《论权利与利益及中国权利之旨趣》,张明杰译,载夏勇主编:《公法·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18、[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
    19、[英]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20、[美]乔尔·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现代社会哲学》,王守昌、戴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21、[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22、[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年版。
    23、[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24、[美]罗纳德·德沃金:《关于不胜枚举的权利的概念》,李常青译,载马骏驹主编:《清华法律评论》(第四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5、[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人权》,朱伟一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6、[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27、[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册)》,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 2006 年版。
    2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51 版。
    29、[日]田中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李薇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30、[美]辛格:《实用主义、权利与民主》,王守昌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年版。
    31、[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32、[德]伯恩哈德·格罗斯菲尔德:《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孙世彦、姚建宗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3、[苏联]B·M 马诺辛等:《苏维埃行政法》,黄道秀译,江平校,群众出版社 1983 年版。
    34、[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等译,群众出版社 1986 年版。
    35、[美]R.T.诺兰等:《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姚新中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年版。
    36、[英]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三联书店 2003年版。
    37、[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1、杜飞进、孔小红:《转折与追求》(上、中、下),载《中国法学》1989 年第 1、2、3 期。
    2、张文显、马新福、郑成良:《新时期中国法理学的发展与反思》,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 年第 6 期。
    3、陈弘毅:《权利的兴起:对几种文明的比较研究》,载《外国法译评》1996 年第 4 期。
    4、张文显、姚建宗:《权利时代的理论景象》,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 5 期。
    5、张文显:《“权利本位”之语义和意义分析——兼论社会主义法是新型的权利本位法》,载《中国法学》1990 年第 4 期。
    6、姚建宗:《权利思维的另一面》,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年第 6期。
    7、葛洪义:《论法律权利的本质》,载《当代法学》1988 年第 3 期。
    8、葛洪义:《论法律权利的概念》,载《法律科学》1989 年第 1 期。
    9、孙笑侠:《“权利本位说”的基点、方法与理念》,载《中国法学》1991 年第 4 期。
    10、张文显、姚建宗、黄文艺、周永胜:《中国法理学二十年》,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 年第 5 期。
    11、张文显、于宁:《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载《中国法学》2001 年第 1 期。
    12、张文显:《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法理学》,载《法商研究》2001 年第 1 期。
    13、郑成良:《权利本位说》,载《政治与法律》1989 年第 4 期。
    14、郑成良:《权利本位论:兼与封曰贤同志商榷》,载《中国法学》1991 年第 1 期。
    15、童之伟:《权利本位说再评议》,载《中国法学》2000 年第 6 期。
    16、刘旺洪:《权利本位的理论逻辑——与童之伟教授商榷》,载《中国法学》2001 年第 2 期。
    17、文正邦:《有关权利问题的法哲学思考》,载《中国法学》1991 年第 2期
    18、林喆:《法律权利概念的解说》,载《法学》1991 年第 6 期。
    19、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 2 期。
    20、张文显:《部门法哲学引论》,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年第 5 期。
    21、谢晖:《法理学:从宏大叙事到微观论证》,载《文史哲》2003 年第 4期。
    22、孙育玮:《中国法理学的世纪回顾》,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4 期。
    23、汪劲:《伦理观念的嬗变对现代法律及其实践的影响——以从人类中心到生态中心的环境法律观为中心》,载《现代法学》2002 年第 2 期。
    24、沈宝祥:《突破人权禁区的最初阶段》,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第 4 期。
    25、晨钟:《国内报刊关于“人权”问题的讨论综述》,载《社会科学》1979年第 3 期。
    26、肖蔚云:《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载《学理论》1983年第 1 期。
    27、王希仁:《“权利”新解》,载《青海社会科学》1984 年第 2 期。
    28、张光博:《试论法定权利的界限》,载《社会科学战线》1981 年第 4期。
    29、刘兆兴:《论我国的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载《学习与思考》1984年第 5 期。
    30、马啸原:《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人权”》,载《思想战线》1984 年第3 期。
    31、金克胜:《权利和义务:法的核心》,载《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1989 年第 3 期。
    32、林喆:《权利之辩》,载《政治与法律》1989 年第 3 期。
    33、韦绍英:《“权利义务一致性”评析》,载《法学评论》1988 年第 5 期。
    34、徐显明:《论权利》,载《文史哲》1990 年第 6 期。
    35、北岳:《法律权利的定义》,载《法学研究》1995 年第 3 期。
    36、舒国滢:《权利的法哲学思考》,载《政法论坛》1995 年第 3 期。
    37、汪太贤:《论法律权利的构造》,载《政治与法律》1999 年第 5 期。
    38、王启富、马志刚:《权利的法律结构分析》,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 年第 5 期。
    39、葛洪义:《法律·权利·权利本位——新时期法学视角的转换及其意义》,载《社会科学》1991 年第 3 期。
    40、徐显明:《权利,法运动的基本线索》,载《法学》1992 年第 7 期。
    41、谷春德、辛向前:《近年来人权理论研究概述》,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 年第 1 期。
    42、胡义成、施连成:《推进人权唯物论和人权辩证法——近二三年我国人权研究述评》,载《甘肃社会科学》1997 年第 3 期。
    43、朱峰:《“人权问题:中国与世界”理论研讨会综述》,载《中国法学》1992 年第 5 期。
    44、吕世伦、仕中:《人权研究中的一场风波——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十二)》,载《法学》1998 年第 5 期。
    45、高鸿钧、马剑银、刘辉:《法治背景下的民权——2003 年民权进展回顾与反思》,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3 期。
    46、公羽:《儒家传统与人权·民主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载《东岳论丛》2000 年第 6 期。
    47、赵汀阳:《“预付人权”:一种非西方的普遍人权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 年第 4 期。
    48、李文军:《“全球化背景下的法治与人权”研讨会综述》,《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 年第 5 期
    49、张文显、马新福:《关于改革我国理论法学的初步设想》,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 年第 5 期。
    50、张文显:《改革和发展呼唤着法学更新》,载《现代法学》1988 年第 5期。
    51、封曰贤:《“权利本位说”质疑——兼评“社会主义法是新型的权利本位法”》,载《中国法学》1990 年第 6 期。
    52、陈云生:《权利相对论——权利和(或)义务价值模式的历史建构及现代选择》,载《比较法研究》1994 年第 3、4 期合刊。
    53、陈金钊:《法学的特点与研究的转向》,载《求是学刊》2003 年第 2期。
    54、周永坤:《社会的法律与国家的法律——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看中西法律的差异》,载《法商研究》2003 年第 2 期。
    55、张千帆:《从“人民主权”到“人权”——中国宪法学研究模式的变迁》,载《政法论坛》2005 年第 2 期。
    56、方新军:《权利概念的历史》,载《法学研究》2007 年第 4 期。
    57、易军:《个人主义方法论与私法》,载《法学研究》2006 年第 1 期。
    58、夏勇:《从社会研究权利,以权利促进社会》,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 3 期。
    59、张文显、于莹:《法学研究中的语义分析方法》,载《法学》1991 年第 10 期。
    60、卓泽渊、石泰峰:《社会协调发展与法的价值观转换》,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5 期。
    61、李拥军、侯学宾:《“法治、宪政与人权”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年第 1 期。
    62、仲崇盛:《正义、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载《理论导刊》2006年第 2 期。
    63、谢鹏程:《论权利与秩序》,载《政治与法律》1992 年第 6 期。
    64、黄文艺:《多元法律文化互动的多元透视》,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年第 1 期。
    65、高鸿钧:《法律文化的语义、语境及其中国问题》,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 4 期。
    66、李卫华:《论行政法权利的作用机制》,载《中州学刊》2007 年第 1期。
    67、阎佳、张立伟:《法律推理中的人权原则》,载《广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 3 期。
    68、汤一介:《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载《学术月刊》2002 年第 9期。
    69、邓正来:《中国法学的重建:批判与建构》,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年第 5 期。
    70、杨秀清:《论司法过程的权利生成功能——以民事权利救济为视角的分析》,载《法律适用》2007 年第 11 期。
    71、孙利天:《纯粹理论生活的理想》,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 6 期。
    72、宋玉波:《国际人权法理论的新进展:底线伦理与低度人权》,载《国际论坛》2008 年第 1 期。
    73、田成有、陈令华、韦松涛:《法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前瞻》,载《云南社会科学》1998 年第 4 期。
    74、龚祥瑞:《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宪法理论》,载《法学》1989 年第 4 期。
    75、张骐:《形式规则与价值判断的双重变奏——法律推理方法的初步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0 年第 2 期。
    76、董炯:《权利至上、制度设计及其运作——行政权与公民权平衡中的行政法》,载《比较法研究》1998 年第 3 期。
    77、张中秋:《论西方私法文化的传统与发达》,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 8 期。
    78、江平:《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思考》,载《中国法学》1993 年第 1期。
    79、林志敏:《论法律权利结构》,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 年第 4 期。
    80、范忠信:《中西法观念比较》,载《比较法研究》1987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