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义与20世纪20年代的文化、政治思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家主义的学理最早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国家目的论,而其更为广阔的历史根据则内在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19世纪下半叶以降,随着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西方的国家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国家主义适应了近代中国从中华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历史需要,因而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本文以国家主义与20世纪20年代文化、政治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透过思潮互动的角度揭示出国家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及中、西国家主义之间的差异,是本文的研究旨趣所在。本文所使用的“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指1918—1930年;“文化、政治思潮”主要是指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三民主义。
     全文分为七章。
     第一章梳理国家主义的西学渊源及其传入近代中国的历史脉络。国家主义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是与自由主义相互对立的思想体系,其学理主要包括国家目的论和国家主权论。国家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移植有着非常深厚的土壤,因为要求实现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正是国家主义的基本诉求之一。从词源上看,汉语文献中“国家主义”一词的出现最早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急剧深化的时期。然而,当国家主义传入中国时,它所遭遇的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历史语境,后者既为国家主义的移植提供了土壤,也使之产生了某种理论上的突变。清末时期传入中国的国家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迅速发展成为一股影响较大的政治思潮。20世纪20年代的国家主义思潮最初发轫于1918年5月留日学生归国运动;1923—1925年间中国少年自强会、大江会以及醒狮社等国家主义团体的出现,标志着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1925年5月五卅运动的爆发,促进了国家主义思潮由兴起走向高涨;1926年7月北伐战争的爆发,既使一度高涨的国家主义思潮顿时低落,也使国家主义呈现出某些新的面貌。
     第二章考察20世纪20年代国家主义思潮的社会载体——国家主义者——的基本特征。所采取的研究视角是对《醒狮周报》撰稿人群体进行个案分析,揭示其身份特征、聚集途径以及分化、解体的情况。《醒狮周报》的撰稿人基本上出生于1890—1900年之间,他们在青年时期大多就读于都市的新式学堂,后在国内高等学校或国外继续深造,所从事的职业部门也集中于大学、报社与出版社等新型自由行业。将各撰稿人汇聚成群的联结纽带主要是对国家主义的共同兴趣和信仰。这一新型聚集途径的出现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密不可分,集中反映了“后科举时代”知识分子新的聚集方式与身份认同的产生。但《醒狮周报》撰稿人对“国家主义”的侧重点不尽一致,曾琦等人看重的是“国家主义”这块政治招牌,王光祈、余家菊等人视民族文化的复兴为“国家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何炳松、邓叔耘等人则将兴趣放在国家主义学理的探索上。在长达两年(1924—1926)的办报过程中,随着《醒狮周报》本身思想主张的变化,以及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其撰稿人队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严重的分化。通过研究《醒狮周报》撰稿人构成、聚集与分化的情况,有助于把握1920年代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从现代性的视野来考察国家主义与20世纪2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关系。从中西文化观上看,国家主义者强调传统文化的特殊性,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张以中华文化为本位,实现中、西文化的融汇,属于文化保守主义的重要一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思想界“东方文化救世论”的流行,是促使国家主义者趋同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以及新文化派所提倡的“西化”论,是刺激国家主义者趋同文化保守主义的直接原因。在国家主义者看来,“传统”并不是一个绝对同质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西化论全盘反传统的观点是不可理解的。国家主义者虽然接受西方现代性,但这种接受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融合。国家主义者指出了西方近代文化的内在缺陷,并据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意义做出了合理的阐释,西化论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被动承受是不能赞同的。总的来说,国家主义者对西方现代性持一种且迎且拒的复杂态度。这种复杂态度是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所普遍具有的。
     第四章探讨国家主义者对“一战”后民族自决思潮的回应,并揭示此中透露出的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某种关系。民族自决原则是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石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民族自决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广为兴盛,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游离于国、共两党之外的国家主义者对民族自决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针对中国现实设计了民族自决的方案。在国家主义者看来,民族自决的唯一出路是各族人民武装起来求得中华民族整体的自决,而不是允许蒙、藏独立建国。其理论困境则是在军国民主义与世界主义、“国家”与“国民”之间存在深度紧张。透过国家主义者的民族自决论述,可以发现其鼓吹的“国家主义”接近于“公民民族主义”。
     第五章从20世纪20年代特定的历史语境出发,来解读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比较复杂,两者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又有相互沟通的一面。“一战”后世界主义虽盛极一时,但国际社会仍然是“强权战胜公理”,自由知识分子与国家主义者都主张调和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思想上颇多契合之处。新文化运动引起了思想界对中国文化出路的普遍关注,自由知识分子提倡西化论,主张按照西方现代文明的模式来建设新文化,国家主义者则趋同于文化保守主义,强调对于民族文化特性的维护,双方难以沟通。1920年代国内相继出现北洋军阀专制政权和国民党专制政权,自由知识分子奉行一贯的改良路线,国家主义者则坚守革命立场,双方虽有互动、对话,然始终难以携手合作。只有多层次地梳理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语境,才能够理解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对立与沟通并存的复杂关系。
     第六章考察中共建党至北伐战争爆发前(1921—1926)国家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关系。中共建党初期就制定了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政策,对国家主义者进行了争取。由于受到五四时期社会主义的洗礼,国家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于中共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接受了中共的“联战”。但是,随着国共合作的实现以及工农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共所宣传的阶级斗争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为鼓吹超阶级的国家观的国家主义者所不能认同,后者断然拒绝了中共的“联战”。与此同时,中共也愈发强调无产阶级对于国民革命的领导地位,国家主义者的“联战”价值有所下降,但仍在争取之列。直至北伐战争爆发,中共才彻底放弃对于国家主义者的“联战”,将其径直列为国民革命要打倒的对象,双方关系彻底决裂。
     第七章研究孙中山逝世后(1925—1930年)国家主义者对三民主义的认识及其演变。以1927年4月“四一二政变”为界,1925—1930年间国家主义者对三民主义的认识可细分为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在前一阶段,由于“联国反共”的政治需要,国家主义者着重澄清了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并从理论上实现了国家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对接与融合,对三民主义基本上持继承与肯定的态度。在后一阶段,由于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治需要,国家主义者参与到三民主义“本体”问题的讨论中来,对三民主义基本上持批判与否定的态度。造成这种认识变化的原因与国内政治形势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国家主义者围绕三民主义展开的种种论说,是以其政治利益、政治主张的实现为核心的。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因应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国家主义者在政治上的主张有所不同,其对三民主义的认识随之而变。
     文章最后为“结论”部分。透过思潮互动的角度,将20世纪20年代国家主义思潮的核心价值理念概括成“国家至上”,同时揭示了中、西国家主义的几点区别:首先,中国近代国家主义的西学来源并不限于西方的国家主义,它还把国家主义之外的西学成分纳入其中。其次,中国近代国家主义采取了“托古”的论述策略。第三,中国近代国家主义具有“国家—个人”、“国家—世界”、“国家——民族”三个参照系,西方国家主义则只具有前两个参照系。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近代国家主义的终极价值诉求是和平主义与世界大同,西方国家主义则逐渐发展成为鼓吹对外扩张与侵略战争的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从总体上看,中国近代国家主义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化特质,这一特质的基本内涵是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自决与独立。这与鼓吹对外侵略的西方国家主义具有本质上的区别。造成这一本质区别的历史、文化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传统的大同思想、“仁爱和平”的人文理念,制约了中国近代国家主义不至滑向黩武的军国主义。其二,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现实环境,决定了中国近代国家主义所面临的时代主题是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
As a political trend of thought,Statism boomed in16thand17thcentury’s West.Itstheory could derive from State Purpose Concept in Ancient Greece,and its extensivehistroical basis lied in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West Nations. Conforming to thetransit of China form Ancient Empire to Modern Nation,Statism was rather popular inmodern history of China.In the latter half of19thcentury,Statism was introduced intoChina in the course of west learning spreading to the East. Besides,combining with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and ethnic concept,Statism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trend of thought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a.This article is to study on the relationbetween statism and cultural and political thoughts in1920s. The research objectivelies in revealing and summarizing the core value idea of statism. The concept of1920s refers to1918-1930.The concept of Cultural&Political Thoughts includescultural conservatism,nationalism,liberalism,Marxism as well as the Three People’sPrinciples.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explores the west learning origin of statism 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the circulation of Statism into China.Generally speaking,Statism belongs to the fieldof political science,and it is contradictory to Liberalism.The theoretic basis of Statismincludes State Purpose Concept and State Sovereignty Concept.The soil oftransplantation of State into China was fertile because asking for sovereignty andintegrity was Statism’s basic proposition.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tymology,theperiod of Statism first used in Chinese Literature was in the late19thcentury and theearly20thcentury when China’s semi-colonial course was sharplydeepening.However,as it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Statism was confronted with adifferent historical context and cultural tradition,which not only provided thetransplantation of Statism with soil,but also made it appear theoreticvariations.Statism was developing into a political trend of thought in1920s.This trend began in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Japan Returning to China Movement inMay,1918.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Youth Self-Improvement Organization,GreatRiver Group as well as Awakening Lion Newspaper during1923-1925marked therise of this trend.May30thMovement in1925brought this trend to climax.Theoutburst of North Expedition in June1926poured cold water to this prevailingtrend,and made it appear some new characters.
     Chapter Two studies the writers’identity,aggregation approach and differentiation ofthe Lion Camp Weekly.On the whole, Lion Camp Weekly’s writers were bornbetween1890and1900.They attended urban new type of school during their juvenileperiod.and pursued their learning in domestic higher institutions or aboard,and theiroccupation sectors focused on new type of liberal professions, such as college,newspaper office and press.It was through common interest and belief in Statism thatthe writes walked together.The appearance of this new type of aggregation approachwas associate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and culture in modern China,andclearly reflected the rise of new types of ways of communication and identity in thepost-era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However, the writers had different key point aboutStatism.Zeng Qi considered Statism as an political signboard.Wang Guang-qi and YuJia-ju deemed the revival of national culture necessary.He Bing-song and DengShu-yun were devoted to elaborat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tatism.During the two-years of running process(1924-1926),as Lion Camp Weekly changed its assertionand National Revolution burst,the writers group inevitably split.
     Chapter Three is an academic investigation of cultural conservative thought of Statismin the1920s from the modernity angle of view. The concept of Oriental cultural Savethe World, which prevailed among European Intellectual after World War Ⅰ, thecriticism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uffered from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the argument of Westernization proposed by the New Culture Group, urged LionCamp Party to be cultural conservatives. In Lion Camp Party's view, tradition was notan absolutely indivisible homogeneity entirety, so rejection of tradition wasincomprehensible. Lion Camp Party accepted Western modernity, but that acceptationwas some kind of fusion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Lion Camp Party pointed out the inherent defect of Modern Western Culture, andelaborated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o passivereception of Modern Western Culture was wrong. Overall, Lion Camp Party's attitudetoward Western modernity was complex, including both approval and denial. Thatcomplex attitude was common among cultural conservatives in Modern History ofChina.
     Chapter Four examines Lion Camp Party’s reaction to the thought current of NationalSelf-Determination,and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ism and Nationalism.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concept is one of the theoretical cornerstones ofnationalism trend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the west.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andpostwar, the thought trend of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rose worldwide. The LionCamp Party, standing on the outside of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didintensive study on the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concept, and devisedself-determination scheme according Chinese condition. In their view, the only roadto self-determination was the militarization of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stead ofpermitting Mongolia or Tibet split. However, their theoretical predicament lied intension between militarism and cosmopolitism, as well as between the concept ofNation and Citizen. From their discourse about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concept,it is obvious that Statism advocated by them was close to Civic Nationalism.
     Chapter Five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Statism and Liberalism. During1920s,the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ism and liberalism is complicated.That is to say, they haveopposition side as well as integration side.After World War Ⅰ,cosmopolitanism wasprevailing,bu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as still dominated by power instead ofjustice.Both liberal intellectuals and statists advocated reconciling nationalism andcosmopolitanism. Their view was identical.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put forwardthe issue of Chinese culture development.Liberal intellectuals proposed that Chineseculture should be westernized,while statists persisted cultural conservatism.It wasdifficult for them to reconcile their opinions. In1920s there appeared in successiontwo authoritarian regimes, liberal intellectuals insisted on reform,while statismadhered to revolution.They used to negotiate,but eventually each went their own way.Only through intensive analysis,can we understand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between statism and liberalism.
     Chapter Six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Statist and Marxist during1921-1926.Chinese Communist Party established the policy of DemocraticRevolution United Front,and Statist to some extent identified with this policy becauseof socialist ideological trend during the May Fourth period.However,as theestablishment of Kmt-cpc cooper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movement of workers andpeasants,class struggle and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were contradictory to StateTranscending Classes put forward by Statist,who refused to join in DemocraticRevolution United Front.Meanwhile,Marist put more importance on the workingclass,and the value of Statist was declining.But Marist still tried to get alliance withstatist until the North Expedition,after which Marist and Statist split up.
     Chapter Seven researches the Lion Camp Party’s discourse and its evolvement about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in1925-1930. Taking the April12thIncident as the lineof demarcation,we could divide the Lion Camp Party’s discourse about the ThreePeople’s Principles into two historical stages.During the previous stage,because ofpolitical need for allying Kuomintang and resisting the Communist Party,the LionCamp Party clarifi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ndCommunism,and achieved theoretical union between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and Statism,and kept inheriting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Three People’sPrinciples.During the later stage,because of political need for opposing Kuomintang’smonopoly,the Lion Camp Party took part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ree People’sPrinciples’ontology,and kept criticizing and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ThreePeople’s Principles. The course of the change was closely related with changeablepolitical situation.All the Lion Camp Party’s discourses about the Three People’sPrinciples were concentrated on his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proposals.As a result of thevariety of political situation,the Lion Camp Party changed his political proposalsduring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and consequently changed his view towards the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core value concept of Statism as State Supreme,and generalizes the different points between Modern Chinese Statism and WesternStatism.First,the origin of west learning of Modern Chinese Statism was not limited inWestern Statism,Second,Modern Chinese Statism adopted the strategy of JoeAncient.Third,Modern Chinese Statism had three frames of reference while WesternStatism just had two.The last but the most important,the future of Modern ChineseStatism is pacifism and cosmopolitanism while Western Statism eventually developedinto militarism and fascism.In a word,Modern Chinese Statism assumed the characterof sinicization, the basic content of which is for the self-determination andindepend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引文
①吴文藻:《民族与国家》,《留美学生季报》第11卷第3号,1926年4月。
    ①许纪霖:《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②陈雅琴:《“新民说”中的国家主义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③朱其永:《国家认同抑或阶级认同:国家主义与共产主义之争评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第3期。
    ④高翠莲:《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7页。
    ①该书由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醒狮>时期(1924-1930)国家主义派的民族国家建设构想》(北京大学历史系,2005年)修改而成。
    ②该书由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少年中国学会研究:从最初的理想认同到政治思想的激烈论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2001年)修改而成。
    ①该书由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少年中国>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2003年)修改而成。
    ②陈正茂:《中国青年党研究论集》,台北秀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1页。
    ①陈正茂:《同为北大人——记胡适与李璜的情谊》,《传记文学》第94卷第5期。
    ①禹江:《历史语境下的大江会国家主义》,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激进与保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①罗瑞宁:《闻一多“大江诗歌”文化国家主义的审美及评析》,《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
    ②俞兆平、刘旭东:《民族主义视点中的闻一多》,《福建论坛》2012年第7期。
    ③分别是:《醒狮周报》、《大江季刊》、《新国家》、《长风》、《长夜》、《自由周刊》、《自强》(月刊)、《自强》(旬刊)、《新少年》、《国魂》(月刊)、《国魂》(周刊)、《国民杂志》、《中华教育界》、《行健》、《国铎》、《振华》、《国光》、《爱国青年》、《青年之声》、《光华》、《狮声》、《独一》、《新中华》、《先导》、《黄镜》、《江声》、《东方公论》。
    ①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②蔡拓:《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第368页。
    ②何新:《论政治国家主义》,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30页。
    ③王发臣:《近代日本极端国家主义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4页。
    ①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53、154页。
    ②何新:《论政治国家主义》,时事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③张东荪:《贤人政治》,《东方杂志》第14卷第11号,1917年。
    ④[美]爱德华·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三联书店1999年,第12—14页。
    ①王发臣:《近代日本极端国家主义研究》,第14页。
    ②王发臣:《近代日本极端国家主义研究》,第16页。
    ①严复:《原强》,《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7页。
    ②严复:《<原富>按语》,第917页。
    ①胡适:《四十自述》,《胡适文集》(1),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0页。
    ②邓实:《论国家主义》,《政学文编》卷1,1903年。
    ③《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主义之废兴》,《东方杂志》第8期,1907年。
    ④梁启超:《论功名心》,《新民丛报》第37号,1903年9月5日。
    ①《社会教育》,《游学译编》第11号,1903年8月15日。
    ②卫种:《二十世纪之支那初言》,《二十世纪之支那》1,1905年5月1日。
    ③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清议报》第94、95册,1901年10月12日、1901年10月22日。
    ④梁启超:《新民说二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2月8日。
    ⑤章太炎:《狱中答<新闻报>》,《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233页。
    ⑥章太炎:《訄书哀焚书第五十八》,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55页。
    ①申叔:《论留学生之非叛逆》,《苏报》1903年8月1日。
    ②陶成章:《中国民族消长史》,《陶成章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212页。
    ③《民族主义之教育》,《游学译编》第10期,1903年7月。
    ④霖苍:《铁血主义之教育》,《浙江潮》第10期,1903年10月20日。
    ⑤梁启超:《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新民丛报》第38、39号合刊,1903年10月4日。
    ⑥梁启超:《杂答某报》,《新民丛报》第86号,1906年9月3日。
    ①文元:《中国政体变迁论》,《大同报》第5号,1907年)11月8日。
    ②《中国之排外与排内》,《大同报》第2号,1907年)6月27日。
    ③恒钧:《中国之前途》,《大同报》第1号,1907年6月13日。
    ④隆福:《现政府与革命党之比较》,《大同报》第5号,1907年11月8日。
    ⑤《民选议院请愿书》,《大同报》第4号,1907年10月5日。
    ①穆都哩:《蒙回藏与国会问题》,《大同报》第5号,1907年11月8日。
    ②直觉:《国民主义》,《牖报》第4号,1907年6月1日。
    ③蒋智由:《变法后中国立国之大政策论》,《政论》第1期,1907年10月。
    ④兴之:《论中国现在之党派及将来之政党》,《新民丛报》92号,1906年11月30日。
    ⑤沈松侨:《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28期,1997年。
    ⑥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26、327页。
    ①李璜:《共祸日彰,思君尤切——曾慕韩兄逝世三十周年感言》,《曾琦先生文集》(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第1682页。
    ②《民国日报》,1918年5月17日。
    ③曾琦:《国体与青年》,《曾琦先生文集》(上),第42、43页。
    ①曾琦:《悼王希天君并勖留日学生救国团同志》,《孤军杂志》第2卷第3期,1924年。
    ②许德衍:《吾所望于今后之国民者》,《国民杂志》第1卷第1期,1919年
    ③周长宪:《国家主义与中国》,《国民杂志》第1卷第4期,1919年。
    ④周邦式:《对于蒙古独立的感想》,《国民杂志》第1卷第4期,1919年。
    ⑤鲁安:《日本之文明与中国》,《国民杂志》第2卷第4期,1921年。
    ①蔡元培:《<国民杂志>序》,《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254页。
    ②《会务纪要》,《行健》第1号,1924年10月14日。
    ③彭十严:《吾会之经过现在与未来》,《行健》第1号,1924年10月14日。
    ④《中国少年自强会信息》,《醒狮周报》第41号,1925年7月18日。
    ⑤罗隆基:《关于新清华学会及改组董事会二事的答复》,《清华周刊》第309期,1924年4月11日。
    ①《大江会章程》,《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1925年11月15日。
    ②罗隆基:《关于新清华学会及改组董事会二事的答复》,《清华周刊》第309期,1924年4月11日。
    ③吴文藻:《一个初试的国民性研究分类书目》,《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1925年11月15日。
    ④闻一多:《致梁实秋、顾毓琇(书信)》,《闻一多全集》第12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9页。
    ①李璜:《学钝室回忆录》(上),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12~115页。
    ①曾琦:《旅欧日记》,《曾琦先生文集》(下),第1414页。
    ②左舜生:《怀念曾琦(1892—1951)》,《曾琦先生文集》(下),第1604页。
    ③高厚德:《今日中国需要之国家主义》,
    ④程沧波:《我与慕韩先生的交往及对青年党的看法》,《曾琦先生文集》(下),第1638一1639页。
    ⑤沈云龙:《我所认识的曾慕韩先生》,《传记文学》第29卷第2期。
    ①李璜:《学钝室回忆录》,第188页。
    ②曾琦:《神圣联合与一致对外》,《醒狮周报》第35号,1925年6月6日。
    ③陈启天:《反抗强权的救急方法与根本方法》,《醒狮周报》第35号,1925年6月6日。
    ④余家菊:《论英人之性格及抵抗英人之方法》,《醒狮周报》第35号,1925年6月6日。
    ⑤曾琦:《论国人对外应注意之四要点与十不主义》,《醒狮周报》第36号,1925年6月13日。
    ⑥张介石:《战后德人抵抗强权之方法》,《醒狮周报》第35号,1925年6月6日。
    ①李璜:《我们怎样预备作战?》,《醒狮周报》第38号,1926年6月27日。
    ②《通讯:崔万秋与曾琦》,《醒狮周报》第37号,1925年6月20日。
    ③胡云翼:《军事教育提案及其说明》,《醒狮周报》第42号,1925年7月25日。
    ④曾琦:《五卅惨案之回顾》,《醒狮周报》第85号,1926年5月30日。
    ⑤曾解:《从五卅纪念说到全民救国》,《醒狮周报》第85号,1926年5月30日。
    ⑥曾琦:《五卅运动与国家主义》,《醒狮周报》第87号,1926年6月13日。
    ⑦李璜:《读者之声》,《清华周刊》第25卷第8期,1926年。
    ①宋介:《国家自由与国家主义》,《自由周刊》第1期,1925年。
    ②姜华:《通讯论国家主义》,《自由周刊》第4期,1925年。
    ③杨定宇:《一个新信仰国家主义者的宣言》,《醒狮周报》第78号,1926年4月10日。
    ④《发起北大国家主义研究会的旨趣》,《北京大学日报》1926年1月7日。
    ⑤周传儒:《国家主义之哲学的背景》,《清华周刊》第24卷第12期,1925年。
    ①吴梓瑞:《国家主义和中国》,《兴华》第22卷第41期,1925年。
    ②《中国少年卫国团成立宣言》,《新少年旬刊》第1期,1925年7月8日。
    ①《保华青年团来函》,《醒狮周报》第74号,1926年3月13日。
    ②《秦勖与曾琦通信》,《醒狮周报》第49号,1925年9月12日。
    ③《曾素殊致曾琦书信》,《醒狮周报》第61号,1925年12月5日。
    ④《胡瑞燊与曾琦通信》,《醒狮周报》第43号,1925年8月1日。
    ⑤唐剑玉:《偶占二绝呈愚公师》,《醒狮周报》第39号,1925年7月4日。
    ⑥《赖尧柄与曾琦通信》,《醒狮周报》第90号,1926年7月4日。
    ⑦曾琦:《呜呼!武汉同胞又遭惨杀矣!》,《醒狮周报》第37号,1925年6月20日。
    ①马勖:《对于上海惨杀案之悲愤》,《醒狮周报》第37号,1925年6月20日。
    ①《林诗伯与曾琦通信》,《醒狮周报》第47号,1925年8月29日。
    ②《章书谦与曾琦通信》,《醒狮周报》第44号,1925年8月8日。
    ③《巴黎先声周报对于五卅惨案之主张》,《醒狮周报》第39号,1925年7月4日。
    ④《承言与曾琦通信》,《醒狮周报》第39号,1925年7月4日。
    ⑤《江西学界组织学生军之激进》,《醒狮周报》第42号,1925年7月25日。
    ⑥余家菊:《约翰大学退学事件感言》,《醒狮周报》第36号,1925年6月13日。
    ①邱培豪:《国家主义对于中国之过去和将来(续)》,《湖州月刊》第2卷第11期,1926年。
    ②邱培豪:《国家主义对于中国之过去和将来》,《湖州月刊》第2卷第9期,1925年。
    ③《少年中国学会第五届南京大会对于时局之宣言》,《醒狮周报》第43号,1925年8月1日。
    ④《中国全国国家主义团体联欢会志盛》,《醒狮周报》第71号,1926年2月20日。
    ①闻一多:《致梁实秋(书信)》,《闻一多全集》第12册,第229页。
    ②闻一多:《醒呀!》,《现代评论》第2卷第29期,1925年6月27日。
    ③古楳:《敬告信仰国家主义的有志青年》,《醒狮周报》第44号,1925年8月8日。
    ④王淑凡:《国家主义与青年团结》,《醒狮周报》第52号,1925年10月3日。
    ①《中国全国国家主义团体联欢会志盛》,《醒狮周报》第71号,1926年2月20日。
    ②曾琦:《吾人对于国民党之真正态度》,《醒狮周报》第106期,1926年10月16日。
    ①《发刊词》,《新国家》第1卷第1期,1927年。
    ②乔万选:《政党与民治》,《新国家》第1卷第5期,1927年。
    ①《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致国民党书》,《醒狮周报》第188号,1928年。
    ②乔万选:《政党与民治》,《新国家》第1卷第5期,1927年。
    ③重呆:《民主政治是乎!一党专政是乎!》,《新路》第1卷第4期,1928年。
    ④《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致国民党书》,《醒狮周报》第188号,1928年。
    ①陈启天:《政党与政治运动》,《醒狮周报》第189号,1928年。
    ②参阅刘伟:《民初知识分子对议会政治的反思与建构》,《史学月刊》2005年第1期。
    ③《中国青年党及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醒狮周报》第205号,
    ④徐敬五:《新国家应采用之代议制度》,《新国家》第1卷第2期,1927年。
    ①大荒:《职业选举与职业参政的讨论》,《新国家》第1卷第5期,1927年。
    ②《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政策大纲》,《醒狮周报》第105号,1926年10月10日。
    ①李璜:《国家主义的建国方针》,《醒狮周报》第49号,1925年9月12日。
    ②正气:《我们所要求的国民会议》,《醒狮周报》第226—233号合刊(日期不详)。
    ③徐敬五:《新国家应采用之代议制度》,《新国家》第1卷第2期,1927年。
    ④余家菊:《教育参议会之价值》,《醒狮周报》第69号,1926年1月30日。
    ⑤《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政策大纲》,《醒狮周报》第105号,1926年10月10日。
    ⑥凡民:《怎样制止共产党势力之复活》,《醒狮周报》第176号,1928年。
    ①徐敬五:《新国家应采用之代议制度》,《新国家》第1卷第2期,1927年。
    ②徐敬五:《新国家应采用之代议制度》,《新国家》第1卷第2期,1927年。
    ③大荒:《职业选举与职业参政的讨论》,《新国家》第1卷第5期,1927年。
    ④李璜:《国家主义的建国方针》,《醒狮周报》第49号,1925年9月12日。
    ①徐敬五:《新国家应采用之代议制度》,《新国家》第1卷第2期,1927年。
    ②刘庄:《民主主义之发达史》,《新国家》第1卷第5期,1927年。
    ③天健:《如何实现民主国家主义(前篇)》,《新国家》第1卷第3期,1927年。
    ④胡石青:《政治根本改造之创议》,《新国家》第1卷第3期,1927年。
    ⑤大荒:《职业选举与职业参政的讨论》,《新国家》第1卷第5期,1927年。
    ⑥天健:《如何实现民主国家主义(前篇)》,《新国家》第1卷第3期,1927年。
    ①胡石青:《政治根本改造之创议(续)》,《新国家》第1卷第3期,1927年。
    ①胡石青:《政治根本改造之创议》,《新国家》第1卷第1期,1927年。
    ②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112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114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128—1130页。
    ③陈正茂:《同为“北大人”——记胡适与李璜的情谊》,《传记文学》第94卷第5期。
    ④李璜:《学钝室回忆录》,明报月刊社1979年,第237、238页。
    ①《醒狮周报》第115号页首发表了这样一则启事:“本报为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之机关报,与其他团体毫无关系,恐有误会特此声明”。
    ①《本报出版宣言》,《醒狮周报》第1号,1924年10月10日。
    ①《本报紧要启事》,《醒狮周报》第10号,1924年12月13日。
    ①张梦九:《忆少年中国学会》,《传记文学》第35卷第2期,1979年。
    ②曾琦:《愚公自订年谱》,《曾琦先生文集》(下),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1993年,第1554页。
    ③李璜:《学钝室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12~115页。
    ④李璜:《学钝室回忆录》,明报月刊出版社1979年,第27页。
    ⑤陈其美:《致黄克强继续革命书》,何仲箫编:《陈英士先生纪念全集》(上),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26页。
    ⑥曾琦:《愚公自订年谱》,《曾琦先生文集》(下),第1547页。
    ⑦曾琦:《溥仪曹锟不杀何为?》,《醒狮周报》第10号,1924年12月13日。
    ①余家菊:《什么是革命的最好方法》,《少年中国》第2卷第1期,1920年7月15日。
    ②舒新城:《十年教训》,《醒狮周报》第1号,1924年10月10日。
    ③郑伯奇:《日人对于中国内战之无事忙》,《醒狮周报》第3号,1924年10月25日。
    ④郑伯奇:《中国内乱与日本阴谋》,《醒狮周报》第7号,1924年11月22日。
    ⑤王韶生:《国家主义之同情者》,《醒狮周报》第13号,1925年1月3日。
    ①志摩:《又从苏俄回到副刊》,《晨报副刊》第1287号,1925年10月10日。
    ②天海:《解剖室里的共产党(续)》,《醒狮周报》第121—123号合刊,1927年。
    ③李璜:《对俄问题的我见》,《晨报副刊》1925年10月10日。
    ④曾琦:《发行“中俄问题专号”弁言》,《醒狮周报》第40号,1925年7月11日。
    ⑤李醴泉:《国家主义与苏俄》,《醒狮周报》第54号,1925年10月17日。
    ⑥沈怡:《对于国内提倡共产主义者之感想》,《醒狮周报》第21号,1925年2月28日。
    ①曾解:《一个热烈的爱护祖国者》,《醒狮周报》第43号,1925年8月1日。
    ②求真:《国家主义的青年对共产党的一个总辩答及最后之忠告》,《醒狮周报》第83号,1926年5月16日。
    ③一柱:《苏俄侵略政策之于中国》,《醒狮周报》第41号,1925年7月18日。
    ④《中华留日江声社宣言及简则》,《醒狮周报》第90号,1926年7月4日。
    ⑤《浙江青年社宣言》,《醒狮周报》第82号,1926年5月9日。
    ⑥《成都惕社对于北京共产党殴击爱国青年之通电》,《醒狮周报》第83号,1926年5月16日。
    ①《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时局宣言》,《醒狮周报》第97号,1926年8月22日。
    ②《中国全国国家主义团体联欢会志盛》,《醒狮周报》第71号,1926年2月20日。
    ①阿斗:《国民党对于国民能力的否认与国民的自信》,《醒狮周报》第191号,1928年。
    ②平生:《国民党不配压迫共产党》,《醒狮周报》第172-173号合刊,1928年。
    ③天海:《解剖室里的共产党(续)》,《醒狮周报》第120号,1927年。
    ④如章太炎称中共是“俄党”、广州国民政府是“俄属政府”。他向青年学生界大声疾呼“凡是借外人势力来压迫中华民族的,我们应当反对他,这便是我们最后的责任”。章太炎:《我们最后的责任》,《醒狮周报》第58号,1925年11月14日。
    ⑤《本报出版宣言》,《醒狮周报》第1号,1924年10月10日。
    ①吴宓:《七月九日晚偶成》,《醒狮周报》第42号,1925年7月25日。
    ②转引自孙敦恒:《吴宓与吴芳吉的交谊》,《民国春秋》1995年第2期。
    ①胡觉民:《汤国梨谈章太炎》,《文史资料选辑》1982年第8辑。
    ②黄仲苏:《痛心》,《醒狮周报》第4号,1924年11月1日。
    ③黄仲苏:《我们的工作》,《醒狮周报》第47号,1925年8月29日。
    ①王光祈:《通信:民族文化复兴与民族生活改造运动》,《醒狮周报》第4号,1924年11月1日。
    ②王光祈:《旅欧杂感》,《少年中国》第2卷第8期,1921年2月15日。
    ③王光祈:《中西乐制之研究自序》,《醒狮周报》第57号,1925年11月6日。
    ④余家菊:《中国教育史要》,长城书局1929年,第130页。
    ①王君实:《一个国家主义者的世界观》,《醒狮周报》第52号,1925年10月3日。
    ②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学》,中华书局1925年,第32页。
    ③杨效春:《国家主义在现代中国教育上所占的地位》,《醒狮周报》第62号,1925年12月12日。
    ④敖光旭:《1920—1930年代国家主义派之内在文化理路》,《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
    ①李璜:《国家主义的经济政策》,《醒狮周报》,1925年第50期。李璜:《述国家主义经济学》,连载于《醒狮周报》1925年第26号、第29号。下引李璜文字皆出自二文,不另标注。
    ①唐庆增:《经济学中之国家主义》,《醒狮周报》第82号,1926年5月9日。
    ②邓叔耘:《法国近代的两个国家主义经济学者》,连载于《醒狮周报》1925年第53期、第54期。下引邓叔耘文字,皆出自此篇文章,不另标注。
    ①陈启天:《国家主义与中国经济问题》,《醒狮周报》第57号,1925年11月6日。
    ①王光祈:《通信:民族文化复兴与民族生活改造运动》,《醒狮周报》第4号,1924年11月1日。
    ②王光祈:《海外通讯:国人能力破产之可惊!》,《醒狮周报》第32号,1925年5月16日。
    ③王光祈:《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少年中国》第3卷第8期,1922年3月1日。
    ④郭正昭:《王光祈与少年中国学会(1918—1936):民国学会个案探讨之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1年第2期。
    ①曾琦:《本报过去一年之工作与今后之使命》,《醒狮周报》第53号,1925年10月10日。
    ②《北京同人提案》,《少年中国》第3卷第11期,1922年6月1日。
    ③黄仲苏:《我们的工作》,《醒狮周报》第47号,1925年8月29日。
    ①《中国少年自强会解散宣言》,《教育杂志》第18卷第12期,1926年。
    ①《又一个国家主义的叛徒》,《觉悟》1926年11月30日。
    ②丙初:《读“中国少年自强会解散宣言”后的感想》,《醒狮周报》第114号,1926年。
    ③《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时局宣言》,《醒狮周报》第97号,1926年8月22日。
    ④曾琦:《论蒋介石北伐不能成功之六大原因》,《曾琦先生文集》(上),第133页。
    ⑤曾琦:《外患声中之军阀暴行》,《曾琦先生文集》(上),第313页。
    ⑥李璜:《谈书生救国》,《民主潮》第13卷第12期。
    ⑦《宁孙提倡醒狮周报》,《上海商报》1927年2月9日。
    ⑧汪潜:《青年党——国家主义者前期反动活动》,《四川文史资料选集》第12辑,1964年3月。
    ①宋继武:《又一个国家主义的叛徒》,《觉悟》1926年11月30日。
    ②左舜生:《怀念曾琦(1592一1951)》,《曾琦先生文集》(下),第1604页。
    ③曾琦:《哀“左乃大泽中”之青年》,《醒狮周报》第223—225号合刊,1930年10月10日。
    ④《恶紫致曾琦书信》,《醒狮周报》第61号,1925年12月5日。
    ⑤《岫云致曾琦书信》,《醒狮周报》第61号,1925年12月5日。
    ⑥《查禁国家主义派》,《津浦三日刊》第19期(出版日期不详)。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反对国家主义派命令》,李义彬编:《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53、54页。
    ②《江西省政府令(文字第六五六九号)》,《江西省政府公报》第28期(出版日期不详)。
    ③《所谓北伐与国家主义者之前途》,《国魂周刊》第37期,1927年。
    ④《国家主义派休矣!》,《上海党声》第17期,1930年。
    ⑤许纪霖等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页。
    ①鲍曼认为“是否决定参与到这种特定的实践模式中,永远是判断‘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尺度”。鲍曼(Zygmunt Bauman)著、洪涛译:《立法者与阐释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页。
    ②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开放时代》1999年第4期。
    ①关于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参见郑师渠:《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②《大江会宣言》,《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1925年11月25日。
    ③敖光绪所撰《1920—1930年代国家主义者之内在文化理路》(《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揭示了促使国家主义者从文化保守主义向文化激进主义转向的三组内在矛盾(作者称之为“内在文化理路”,即玄学与实证科学、固守传统与借法西洋、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然该文尚未揭示国家主义者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原因,也未对国家主义者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对于国家主义者文化思想的研究,学术界仅此论文一篇,显然有引入新视角深入研究的必要。
    ④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7、48页。
    ①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页。
    ②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8~103页。
    ③石元康:《市民社会与重本抑末》,《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6期。
    ①李璜:《学钝室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41页。
    ②王光祈:《旅欧杂感》,《少年中国》第2卷第8期,1921年2月15日。
    ①[德]Heinrich Stadelmann著、沈怡译:《东西民族之迁移与变化》,《醒狮周报》第77号,1926年4月3日。
    ②关于一战后风靡欧洲的“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参见郑大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
    ③闻一多:《征求艺术专门的同业者底呼声》,《清华周刊》第192期,1920年10月。
    ④王光祈:《旅欧杂感》,《少年中国》第2卷第8期,1921年2月15日。
    ⑤余家菊:《民族主义的教育》,余家菊、李璜合著:《国家主义的教育(第一集)》,中华书局1923年,第18页。
    ⑥《附录:留德学生中德文化研究会》,《少年中国》第3卷第2期,1921年9月1日。
    ⑦魏时珍:《会友通信:梦九、白华、舜生、君怡》,《少年中国》第2卷第2期,1920年8月15日。
    ①《本报出版宣言》,《醒狮周报》第1号,1924年10月10日。
    ②闻一多:《论振兴国学》,《清华周刊》第17期,1916年5月17日。
    ③梁实秋《诗人与国家主义》,《大江季刊》第1卷第1期,1925年7月15日。
    ④余家菊:《民族主义的教育》,第4、5页。
    ⑤陈逸凡:《国家主义》,《醒狮周报》第11号,1924年12月20日。
    ⑥周天冲:《美国大学教授之“爱国”论》,《醒狮周报》第87号,1926年6月13日。
    ⑦《国魂社成立宣言》,《醒狮周报》第37号,1925年6月20日。
    ⑧余家菊:《国耻的教育》,《醒狮周报》第37号,1925年6月20日。
    ①余家菊:《国魂篇》,《醒狮周报》第47号,1925年8月29日。
    ②曾琦:《国家主义三讲》,《醒狮周报》第91号,1926年7月11日。
    ③钱玄同:《吉林的反国语运动(一)》,《国语周刊》第5期,1925年7月。
    ④黄仁浩:《民族自立与民族运动》,《醒狮周报》第59号,1925年11月21日。
    ⑤《大江会宣言》,《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1925年11月25日。
    ⑥吴文藻:《马志尼的国家主义及意大利的统一》,《留美学生季报》第11卷第1号,1926年。
    ⑦惕社:《国家主义与共产主义势不两立的原因》,《醒狮周报》第126号,1927年。
    ⑧《国风社成立宣言》,《醒狮周报》第90号,1926年7月4日。
    ⑨《大江会宣言》,《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1925年11月25日。
    ①曾琦:《国家主义三讲》,《醒狮周报》第91号,1926年7月11日。
    ②程中行:《国家主义之历史观序言》,《醒狮周报》第38号,1925年6月27日。
    ③李璜:《释国家主义》,《醒狮周报》第1号,1924年10月10日。
    ①李剑华:《中国国民性论》,《醒狮周报》第62号,1925年12月12日。
    ②朱桂友:《国民性与英美法德四国教育》,《醒狮周报》第67号,1926年1月16日。
    ③余家菊:《国耻的教育》,《醒狮周报》第37号,1925年6月20日。
    ④邱椿:《国家主义之哲学基础(一)》,《醒狮周报》第98号,1926年8月29日。
    ⑤《大江会宣言》,《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1925年11月25日。
    ⑥程中行:《国家主义之历史观序言》,《醒狮周报》第38号,1925年6月27日。
    ⑦沈松侨:《五四时期章士钊的保守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6年第15期。
    ①余家菊:《国魂篇》,《醒狮周报》第47号,1925年8月29日。
    ②闻一多:《致吴景超等(书信)》,《闻一多全集》第12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2页。
    ③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闻一多全集》第2册,第123页。
    ④李璜:《历史学与社会科学》,东南书店1928年,第55页。
    ⑤灵光:《中国的国家抵抗及其步骤》,《醒狮周报》第18号,1925年2月7日。
    ⑥景昌极:《评进化论》,《学衡》第38期,1925年2月。
    ①胡国伟:《民族自决与蒙国独立》,《醒狮周报》41号,1925年7月18日。
    ②张子柱:《什么是世界的新潮?》,《醒狮周报》第75号,1926年3月20日。
    ①曾琦:《中国青年党建党宣言》,《曾慕韩先生遗著》,中国青年党中央执行委员会1954年,第7、8页。
    ②求真:《国家主义的青年对共产党的一个总辩答及最后之忠告》,《醒狮周报》第83号,1926年5月16日。
    ③秦勖《国家主义之同情者》,《醒狮周报》第49号,1925年9月12日。
    ④余家菊:《教育上的国家主义与其他三种主义之比较》,《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期,1924年。
    ⑤余家菊:《国家主义的教育之意义》,《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论文集》,慧炬出版社1997年,第313、314页。
    ⑥浦薛凤:《理性的国家主义》,《大江季刊》第1卷第1期,1925年7月15日。
    ⑦邱椿:《国家主义之哲学基础(一)》,《醒狮周报》第98号,1926年8月29日。
    ①余家菊:《民族主义的教育》,《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论文集》,第154页。
    ②余家菊:《国家主义的教育之意义》,《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论文集》,第309页。
    ③天海:《解剖室里的共产党(续)》,《醒狮周报》第120号,1927年。
    ④李璜:《国民教育与国民道德》,《国家主义的教育》,冬青出版社1974年,第70页。
    ⑤朱世龙:《中国道德思想的改造与建设》,《醒狮周报》第96号,1926年8月14日。
    ①邰爽秋:《青年七种人生观之改造与奋斗人生观之建设》,《醒狮周报》第73号,1926年3月6日。
    ②邰爽秋:《青年七种人生观之改造与奋斗人生观之建设》,《醒狮周报》第73号,1926年3月6日。
    ③《中国青年党及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醒狮周报》第205号,1929年。
    ④罗廷光:《青年学生之三宝》,《醒狮周报》第88号,1926年6月20日。
    ⑤朱世龙:《中国道德思想的改造与建设》,《醒狮周报》第95号,1926年8月7日。
    ①胡国伟:《国家主义者的道德观》,《醒狮周报》第33号,1925年5月23日。
    ②典型的例子是梁启超。参见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联经出版公司2003年,第133~159页。
    ③杨铨:《人格教育与民德》,《醒狮周报》1925年第16号,1925年1月24日。
    ④曾琦:《国体与青年》,《曾琦先生文集》(上),第9~51页。
    ⑤余家菊:《国耻的教育》,《醒狮周报》第37号,1925年6月20日。
    ①杨铨:《人格教育与民德》,《醒狮周报》第16号,1925年1月24日。
    ②沈松侨:《五四时期章士钊的保守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6年第15期。
    ③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第133页。
    ④程志华:《中国近现代儒学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7页。
    ①汪晖:《公理世界观及其自我瓦解》,《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3期。
    ②李璜:《释国家主义》,《醒狮周报》第1号,1924年10月10日。
    ③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1页。
    ①李翔海:《从后现代视野看现代新儒学的理论特质》,《东方论坛》2007年第1期。
    ②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①纪大椿:《民族自决和中华民族的自决》,《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②敖光旭《1920年代国内蒙古问题之争——以中俄交涉最后阶段之论争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期)探索了各政治派别(中共、国民党、国家主义者、研究系)在“民族自决”及其基本范畴问题上的论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似尚有深化研究的空间。郑大华《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5期》)指出民族自决思潮传入中国后引发了知识界对反帝反封建问题的新认识,但未注意到民族自决思潮的负面影响。
    ③Alfred Cobban, The Nation State and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rev. Ed.,London:Collins FontanaLibrary,1969,p.39.转引自[英]莫迪默、法恩主编、刘泓、黄海慧译:《人民·民族·国家——族性与民族主义的含义》,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5页。
    ①参阅茹莹:《民族自决的两种模式:种族化与非殖民化》,《二十一世纪》2003年总第75期。
    ②潘志平主编:《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5页。
    ③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1年,第473页。
    ①陈独秀:《菲律宾独立运动》,《每周评论》第20号,1919年5月4日。
    ②只眼:《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每周评论》第21号,1919年5月11日。
    ③何浩若:《只要此心不死我们终有一日》,《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1925年11月15日。
    ④蓝棣之编:《闻一多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77、178页。
    ①胡国伟:《民族自决与蒙国独立》,《醒狮周报》第41号,1925年7月18日。
    ②杨先钧:《国家主义之口号问题》,《自强杂志》第1卷第1期,1925年。
    ③吴文藻:《民族与国家》,《留美学生季报》第11卷第3号,1926年4月。
    ④李璜:《国家主义正名》,《醒狮周报》第3号,1924年10月25日。
    ⑤李璜:《国家主义正名》,《醒狮周报》第3号,1924年10月25日。
    ⑥常乃德:《十九世纪以来国家主义在学理上之发展》,《醒狮周报》第138号,1927年。
    ①余家菊:《国家主义之心理的基础》,《醒狮周报》第118号,1927年。
    ②浦薛凤:《理性的国家主义》,《大江季刊》第1卷第1期,1925年7月15日。
    ③茹莹:《民族自决的两种模式:种族化与非殖民化》,《二十一世纪》2003年总第75期。
    ④[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61页。
    ①李璜:《国家存在论》,中国书局1929年,第13、14页。
    ②杨先钧:《国家主义之口号问题》,《自强杂志》第1卷第1期,1925年。
    ③李醴泉:《俄游之感想》,《醒狮周报》第54号,1925年10月17日。
    ④胡国伟:《民族自决与蒙国独立》,《醒狮周报》第41号,1925年7月18日。
    ⑤许质彬:《冯玉祥卖国与苏俄侵略中国之阴谋》,《醒狮周报》第65号,1926年1月2日。
    ⑥余家菊:《国家主义之心理的基础》,《醒狮周报》第118号,1927年。
    ①李璜:《国家主义正名》,《醒狮周报》第31号,1924年10月25日。
    ②化周:《国民的特质与国家的运命》,《醒狮周报》第174号,1928年2月11日。
    ③关于Rogers Brubakerd的理论,参阅沈松侨《国权与民权:晚清的“国民”论述,1895—191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2年第73本。
    ④杨先钧:《国家主义之口号问题》,《自强杂志》第1卷第1期,1925年。
    ⑤余家菊:《国家主义下之教育行政》,《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论文集》(下),慧炬出版社1997年,第373、374页。
    ①余家菊:《国家主义释疑》,《醒狮周报》第51号,1925年9月26日。
    ②胡国伟:《民族自决与蒙国独立》,《醒狮周报》第41号,1925年7月18日。
    ①余家菊:《国家主义下之教育行政》,《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论文集》(下),第363、364页。
    ②陈启天:《我们主张收回教育权的理由与方法》,《中华教育界》第14卷第8期,1925年。
    ③余家菊.:《教会教育问题》,《.少年中国》第4卷第7期,1923年9月。
    ④李璜:《学钝室回忆录》,明报月刊社1979年,第194、195页。
    ①谭联镳:《关税自主与中国前途》,《醒狮周报》第60号,1925年11月28日。
    ②胡国伟:《收回海关主权问题》,《醒狮周报》第56号,1925年10月31日。
    ③曾琦:《收回关税权之两种方法》,《醒狮周报》第56号,1925年10月31日。
    ④《本报出版宣言》,《醒狮周报》第1号,1924年10月10日。
    ⑤曾琦:《对于开除共产党后的国民党之三大忠告》,《醒狮周报》第65号,1926年1月2日。
    ①竞之:《答徐宝谦的<敬告今之提倡国家主义者>》,《醒狮周报》第25号,1925年3月28日。
    ②曾琦:《中华民族之使命与中国青年之责任》,《醒狮周报》第66号,1926年1月9日。
    ③胡国伟:《国家主义通释》,《醒狮周报》第183号,1928年4月14日。
    ④陈启天:《中国教育宗旨问题》,《醒狮周报》第6号,1924年11月15日。
    ⑤余家菊:《国耻的教育》,《醒狮周报》第37号,1925年6月20日。
    ①余家菊:《学校军事教育问题发端》,《醒狮周报》第13号,1925年5月2日。
    ②曾琦:《国防日与国耻日》,《醒狮周报》第31号,1925年5月9日。
    ③曾琦:《为“学校军事教育问题号”之弁言》,《醒狮周报》第30号,1925年5月2日。
    ④陈启天:《学校军事教育复兴运动》,《醒狮周报》第30号,1925年5月2日。
    ⑤余家菊:《学校军事教育问题发端》,《醒狮周报》第30号,1925年5月2日。
    ⑥《风起云涌之国家主义团体》,《醒狮周报》第59号,1925年11月21日。
    ⑦曾琦:《感事书怀偶成数绝》,《醒狮周报》第35号,1925年6月6日。
    ⑧胡国伟:《五卅爱国运动的回顾与前瞻》,《醒狮周报》第91号,1926年7月11日。
    ①宋介:《国家自由与国家主义》,《自由周刊》第1卷第1号,1925年。
    ②靳荣禄:《外交救国论》,《新国家》第1卷第10期,1927年。
    ③天海:《解剖室里的共产党(续)》,《醒狮周报》120号,1927年。
    ④沈松侨:《五四时期章士钊的保守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6年第15期。
    ①《复旦国家主义青年团宣言》,《醒狮周报》第58号,1925年11月14日。
    ②《风起云涌之国家主义团体》,《醒狮周报》第94号,1926年7月31日。
    ③陈逸凡:《国家主义》,《醒狮周报》第11号,1924年12月20日。
    ④曾琦:《国家主义三讲》,《醒狮周报》第91号,1926年7月11日。
    ⑤胡国伟:《国家主义通释(三续)》,《醒狮周报》第186号,1928年,
    ①易君:《国民党之现在与将来》,《醒狮周报》第106号,1926年。
    ②常乃德:《十九世纪以来国家主义在学理上之发展》,《醒狮周报》第138号,1927年。
    ①翁贺凯:《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张君劢民族建国思想评传》,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6、7页。
    ②李璜:《国家存在论》,中国书局1929年,第33页。
    ①李璜:《何谓国家?(续)》,《醒狮周报》第198号,1928年。
    ①李璜:《何谓国家?(二续)》,《醒狮周报》第199号,1928年。
    ②关于勒南民族主义思想的详细内容,参见黎英亮:《普法战争与厄内斯特·勒南的民族主义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③李璜:《何谓国家?》,《醒狮周报》197号,1928年。
    ④[美]格林菲尔德著、王春华等译:《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三联书店2010年,第24页。
    ①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事业公司1998年,第111页。
    ①徐迅:《民族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6页。
    ②蔡拓:《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③一战后鼓吹世界主义的还有无政府主义者、研究系。参见桑兵:《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①蔡元培:《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第26页。
    ②蔡元培:《中法协进公会开会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206页。
    ③蔡元培:《中国世界语学院劝捐启》,《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233页。
    ④蔡元培:《<国民杂志>序》,《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254页。
    ⑤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1),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40页。
    ⑥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第4卷第6号,1918年6月。
    ①陈独秀:《答陶孟和》,《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7年8月1日。
    ②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新青年》第5卷第2号,1918年8月15日。
    ③《胡适日记全编》(1),第508页。
    ④《胡适日记全编》(1),第200页。
    ⑤《胡适日记全编》(1),第508页。
    ⑥蔡元培:《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26页。
    ⑦蔡元培:《<国民杂志>序》,《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254页。
    ①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新青年》第5卷第2号,1918年8月15日。
    ②陈独秀:《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每周评论》第25号,1919年6月8日。
    ③杜亚泉:《社会协力主义》,《东方杂志》第12卷第1期,1915年1月1日。
    ④邱培豪《国家主义对于中国之过去和将来(续)》,《湖州月刊》第2卷第11期,1926年。
    ①萨孟武:《附录民族争斗及国家主义》,《少年中国》第4卷第10期,1924年2月。
    ②研因:《附录世界主义与国家主义》,《少年中国》第4卷第10期,1924年2月。
    ③吴文藻:《一个初试的国民性研究分类书目》,《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1925年11月15日。
    ④浦薛凤:《理性的国家主义》,《大江季刊》第1卷第1期,1925年7月15日。
    ⑤陈启天:《新国家主义与中国前途》,《少年中国》第4卷第9期,1924年1月。
    ⑥何浩若:《只要此心不死我们终有一日》,《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1925年11月15日。
    ①吴梓瑞:《国家主义和中国》,《兴华》第22卷第41期,1925年。
    ②吴文藻:《一个初试的国民性研究分类书目》,《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1925年11月15日。
    ③导之:《附录我国现时需要世界主义的教育吗?》,《少年中国》第4卷第10期,1924年2月。
    ④曾琦:《中华民族之使命与中国青年之责任》,《醒狮周报》第66号,1926年1月9日。
    ⑤王化周:《爱国心及其纯化性与扩大性》,《新国家》第1卷第11期,1927年。
    ⑥陈无我:《国际同盟之悲观论》,《东方杂志》第16卷第12号,1919年。
    ⑦化鲁《欧战给与我们的教训与儆戒》,《东方杂志》第21卷第14号,1924年。
    ⑧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独立评论》第150号,1935年5月12日。
    ①只眼:《两个和会都无用》,《每周评论》第20号,1919年5月4日。
    ②只眼:《对日外交的根本罪恶》,《每周评论》第21号,1919年5月11日。
    ③只眼:《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每周评论》第22号,1919年5月18日。
    ④蔡元培:《在国语讲习所演说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426页。
    ⑤蔡元培:《学校应提倡体育》,《蔡元培全集》第4卷,第339页。
    ①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②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新青年》第5卷第1号,1918年7月。
    ③《国魂社成立宣言》,《醒狮周报》第37号,1925年6月20日。
    ④惕社:《国家主义与共产主义势不两立的原因》,《醒狮周报》第126号,1927年。
    ⑤余家菊:《中国教育史要》,中华书局1929年,第2页。
    ⑥汤茂如:《中国教育与政治的今昔观(续)》,《新国家》第1卷第2期,1927年。
    ①余家菊:《国家主义下之教育行政》,《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期,1924年。
    ②季禹九:《小学历史课程中应有爱国教材谈》,《中华教育界》第16卷第2期,1926年。
    ③李璜:《什么是公民?什么是公民教育?》,《国家与教育》第13期,1926年4月17日。
    ④李璜:《历史学与社会科学》,东南书店1928年,101—109页。
    ⑤王君实:《一个国家主义者的世界观》,《醒狮周报》第52号,1925年10月3日。
    ⑥闻一多:《致父母亲(书信)》,第50页。
    ⑦余家菊:《民族主义的教育》,余家菊、李璜合著:《国家主义的教育》,中华书局1923年,第18页。
    ①汤茂如:《中国教育与政治的今昔观》,《新国家》第1卷第1期,1927年。
    ②闻一多:《美国化的清华》,《清华周刊》第247期,1922年5月12日。
    ③王化周:《爱国心及其纯化性与扩大性》,《新国家》第1卷第11期,1927年。
    ④余家菊:《教育上的国家主义与其他三种主义之比较》,《中华教育界》第15卷第1期,1924年。
    ⑤李璜:《国家主义的建国方针(续前期)》,《醒狮周报》第49号,1925年9月12日。
    ⑥灵光:《中国的国家抵抗及其步骤》,《醒狮周报》第18号,1925年2月7日。
    ⑦关于192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参见郑师渠:《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①《通讯:梁漱溟先生来函》,《醒狮周报》第96号,1926年8月14日。
    ②《胡适日记全编》(5),第436页。
    ③胡适:《怀念曾慕韩先生》,《曾琦先生文集》(下),第1608页。
    ①胡适:《我们的政治主张》,《努力周报》第2期,1922年5月14日。
    ②关于三党之间的互动与论战,参见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一九二0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③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先驱》第9号,1922年6月20日。
    ①程中行:《政治革命与社会改良》,《醒狮周报》第32号,1925年5月16日。
    ②老秋:《希望》,《醒狮周报》第13号,1925年1月3日。
    ③李璜:《国家主义的建国方针》,《醒狮周报》第48号,1925年9月5日。
    ④胡适:《这一周》,《努力周报》第10号,1922年7月9日。
    ①《附录关于<我们的政治主张>的讨论》,《胡适文集》(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34页。
    ②李璜:《国家主义的建国方针》,《醒狮周报》第48号,1925年9月5日。
    ①曾琦:《吾人对于国民党之真正态度》,《醒狮周报》第106号,1926年10月16日。
    ②去疾:《我们所受的压迫和安慰》,《醒狮周报》第151号,1927年。
    ③《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全国代表大会对时局宣言》,《醒狮周报》第141号,1927年。
    ④胡适:《追念吴稚晖先生》,《自由中国》第10卷第1期,1954年1月1日。
    ⑤《胡适日记全编》(5)第70页。
    ⑥《胡适日记全编》(5)第116页。
    ⑦《胡适日记全编》(5)第315、316页。
    ①《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致国民党书》,《醒狮周报》第188号,1928年。
    ②《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致国民党书》,《醒狮周报》第188号,1928年。
    ③老秋:《国民党人之行为与我辈青年之理想》,《醒狮周报》第178号,1928年。
    ④《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全国代表大会对时局宣言》,《醒狮周报》第188号,1928年。
    ⑤《胡适日记全编》(5)第322—323页。
    ⑥《胡适日记全编》(5)第110页。
    ①《编辑后言》,《新月》第2卷第1期,1929年3月10日。
    ②《胡适日记全编》(5),第436页。
    ③《胡适日记全编》(5),第358页。
    ④《新月月刊敬告读者》,《新月》第2卷第6—7期合刊,1929年9月10日。
    ⑤胡适:《人权与约法》,《新月》第2卷第2号,1929年4月10日。
    ⑥《胡适日记全编》(5),第484—486页。
    ①《胡适日记全编》(5),第446页。
    ②《胡适日记全编》(5),第436页。
    ③胡适:《我们对于政治的主张》,《胡适文集》(11),第165页。
    ④惠之:《奉安与帝制》,《醒狮周报》第201号,1929年。
    ⑤《中国青年党十八年国庆节对时局宣言》,《醒狮周报》第207号,1929年。
    ①《我们走那条路》,《新月》第2卷第10号,1929年12月10日。
    ②《胡适日记全编》(5),第699、700页。
    ③《胡适日记全编》(5),第448、449页。
    ①关于国民革命时期国家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有: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一九二0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敖光旭《国家主义与“联俄与仇俄”之争——五卅运动中北方知识界对俄态度之解析》(上、下)(《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6期、2008年第1期)、朱其永《国家认同抑或阶级认同:国家主义与共产主义之争评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第3期。较早研究有:李义彬《国家主义派的形成及其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反动活动》(《历史研究》1965年第5期)、赵德教《国家主义派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反革命活动》(《史学月刊》,1982年第2期)。
    ②吴小龙《少年中国学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张少鹏《民初的国家主义派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年)、孙承希《国家主义者的国家主义思想之演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2年)以及陈正茂《少年中国学会之研究(1918—1925)》(中国青年党党史资料丛刊(14),1996年),建构了国家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关系演变的基本脉络:“少中”内部——巴黎舌战——《醒狮周报》与《中国青年》、《向导》论战。笔者从中获益良多,在此致谢。
    ①李大钊:《<国体与青年>跋》,《李大钊全集》第二册,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4、265页。
    ②1923年9月18日,曾琦在日记中写道:“是书之序文以胡适为最佳,跋语则推太玄。田汉之通信,亦清颖可观。”《曾琦先生文集》(下),第1373页。
    ③曾琦:《会员通信:致周太玄、李璜》,《少年中国》第1卷第1期,1919年7月15日。
    ④李大钊:《在<国民>杂志社成立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国民》第2卷第1号,1919年11月1日。
    ⑤李大钊:《中国学生界的“May Day”》,《晨报》1921年5月4日。
    ⑥曾琦:《留别少年中国学会同人》,《少年中国》第1卷第3期,1919年9月15日。
    ⑦李大钊:《亚细亚青年的光明运动》,《少年中国》第2卷第2号,1920年8月15日。
    ①李大钊:《“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少年中国》第1卷第3期,1919年9月15日。
    ②李璜:《学钝室回忆录》,明报月刊社1979年,第46页。
    ③《少年中国学会消息》,《少年中国》第2卷第3期,1920年9月15日。
    ④《会员通讯:曾琦致左舜生》,《少年中国》第2卷第3期,1920年9月15日。
    ⑤恽代英:《怎样创造少年中国?》,《少年中国》第2卷第1期,1920年7月15日。
    ⑥恽代英:《致少年中国学会全体同志》,《少年中国》第1卷第11期,1920年5月。
    ①恽代英:《读<国家主义的教育>》,《少年中国》第4卷第9期,1924年1月。
    ②张闻天:《从梅雨时期到暴风雨时期》,《少年中国》第4卷第12期,1924年5月。
    ③萧楚女:《讨论<国家主义的教育>的一封信》,《少年中国》第4卷第12期,1924年5月。
    ④李璜:《学钝室回忆录》,第52页。
    ⑤李璜:《社会主义与社会》,《少年中国》第3卷第10期,1922年5月1日。
    ①李璜:《社会主义与个人》,《少年中国》第4卷第1期,1923年3月。
    ②李璜:《社会主义与宗教》,《少年中国》第3卷第1期,1921年8月1日。
    ③李璜:《社会主义与个人》,《少年中国》第4卷第1期,1923年3月。
    ④李璜:《社会主义与宗教》,《少年中国》第3卷第1期,1921年8月1日。
    ⑤李璜:《会员通讯:致润玙》,《少年中国》第1卷第5期,1919年11月15日。
    ⑥曾琦:《会员通讯:致润玙》,《少年中国》第1卷第11期,1920年5月15日。
    ①李大钊:《“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少年中国》第1卷第3期,1919年9月15日。
    ②恽代英:《怎样创造少年中国?》,《少年中国》第2卷第1期,1920年7月15日。
    ③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先驱》第9号,1922年6月20日。
    ④恽代英:《评醒狮派》,《中国青年》第76期,1925年4月25日。
    ⑤孙铎:《国民运动革命军和革命宣传》,《向导》第9期,1922年。
    ⑥萧楚女:《讨论<国家主义的教育>的一封信》,《少年中国》第4卷第12期,1924年5月。
    ⑦《1922年杭州大会纪略》,《少年中国》第3卷第11期,1922年6月1日。
    ①《北京同人提案》,《少年中国》第3卷第11期,1922年6月1日。
    ②《1922年杭州大会纪略》,《少年中国》第3卷第11期,1922年6月1日。
    ③刘仁静:《对学会的一个建议》,《少年中国》第4卷第7期,1923年9月。
    ④杨端六:《归国杂感》,《太平洋》第3卷第6期,1920年8月。
    ⑤李璜:《国家主义与世界大势及中国问题》,《醒狮周报》第46号,1925年8月22日。
    ⑥李璜:《会员通讯:致润玙》,《少年中国》第1卷第5期,1919年11月15日。
    ①陈启天:《什么是新文化的真精神》,《少年中国》第2卷第2期,1920年8月15日。
    ②李璜:《会员通讯:致润玙》,《少年中国》第1卷第6期,1919年12月15日。
    ③李璜:《社会主义与宗教》,《少年中国》第3卷第1期,1921年8月1日。
    ④田汉:《诗人与劳动问题》,《少年中国》第1卷第8期,1920年2月15日。
    ⑤吴承明认为1920—1936年是中国资本主义化的时期。见氏著:《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29页。
    ⑥许纪霖:《现代中国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第45页
    ⑦邰爽秋:《国家主义与奋斗主义》,《醒狮周报》第66号,1926年1月9日。
    ⑧杨效春:《会员通讯:致余家菊、李璜》,《少年中国》第4卷第8期,1923年12月。
    ⑨《中国青年党及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醒狮周报》第205号,1929年。
    ⑩杨效春:《会员通讯:致余家菊、李璜》,《少年中国》第4卷第8期,1923年12月。
    ①李璜:《社会主义与社会》,《少年中国》第3卷第10期,1922年5月1日。
    ②李璜:《国家主义与现代政治》,《醒狮周报》第63号,1925年12月19日。
    ③李璜:《会员通讯:致润玙》,《少年中国》第1卷第5期,1919年11月15日。
    ④李璜:《社会主义与个人》,《少年中国》第4卷第1期,1923年3月。
    ⑤李璜:《民主主义的革命与社会主义的革命》,《少年中国》第4卷第2期,1923年4月。
    ①左舜生:《怀念曾琦(1592一1951)》,《曾琦先生文集》(下),第1603页。
    ②曾琦:《旅欧日记》,《曾琦先生文集》(下),第1364页。
    ③曾琦:《旅欧日记》,《曾琦先生文集》(下),第1364页。
    ④周恩来:《旅法各团体敬告国人书》,《少年中国》第4卷第8期,1923年12月。
    ①宅桴:《旅法华人开救国大会》,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第2卷下册,北京出版社1979年,第775页。
    ②R.《中国共产党与其目前政策》,《少年》第2期,1922年9月1日。
    ③F.《俄罗斯革命的教训》,《少年》第5期,1922年12月1日。
    ④《赤光的宣言》,《赤光》第1期,1924年2月1日。
    ⑤曾琦:《中国青年党建党宣言》,《曾琦先生文集》(上),第73、74页。
    ⑥李富春、刘伯庄:《向团中央的报告》(1924年3月22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党的文献》1991年第1期,第74、75页。
    ①林蔚:《批评曾琦君底<神圣联合与统一前敌>》,《赤光》第7期,1924年5月1日。
    ②曾琦:《旅欧日记》,第1395页,
    ③周恩来:《再论中国共产主义者之加入国民党问题》,《赤光》第9期,1924年6月1日。
    ①周恩来:《实话的反感》,《赤光》第7期,1924年5月1日。
    ②曾琦:《旅欧日记》,第1404页。
    ③曾琦:《旅欧日记》第1397页。
    ④李璜:《学钝室回忆录》,第23页。
    ⑤李璜:《学钝室回忆录》,第156页。
    ⑥李璜:《原来列宁说过马克斯主义与国家主义势不两立!》,《醒狮周报》第32号,1925年5月16日。
    ⑦李璜:《学钝室回忆录》,第23页。
    ⑧曾琦:《旅欧日记》,第1403页。
    ①郑伯奇:《通讯:中国内乱与日本阴谋》,《醒狮周报》第7期,1924年11月22日。
    ②曾琦:《蒋介石不敢复言打倒帝国主义矣!》,《醒狮周报》1926年9月11日。
    ③陈独秀:《世界革命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新青年》第5号,1926年7月25日。
    ④曾琦:《勖反对重查沪案之各团体》,《醒狮周报》1925年10月17日。
    ⑤曾琦:《蒋介石不敢复言打倒帝国主义矣!》,《醒狮周报》1926年9月11日。
    ⑥李璜:《国家主义与世界大势及中国问题》,《醒狮周报》第46号,1925年8月22日。
    ①陈独秀:《孙中山三民主义中之民族主义是不是国家主义?》《新青年》第4号,1926年5月25日。
    ②何浩若:《只要此心不死我们终有一日》,《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1925年11月15日。
    ③曾琦:《论国人对外应注意之四要点与十不主义》,《醒狮周报》1925年6月13日。
    ④李青锋:《“中心人物与中心思想”》,《中国青年》第87期,1925年8月8日。
    ⑤郑超麟:《醒狮派的国家主义》,《中国青年》第3卷第72期,1925年3月28日。
    ⑥瞿秋白:《国民会议与五卅运动》,《新青年》第3号,1926年3月25日。
    ⑦萧楚女:《中山主义与国家主义》,《萧楚女文存》,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第258页。
    ⑧恽代英:《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革命生活》第17期,1926年8月25日。
    ①瞿秋白:《五卅运动中之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向导》129期,1925年9月11日。
    ②李璜:《原来列宁说过马克斯主义与国家主义势不两立!》,《醒狮周报》第32号,1925年5月16日。
    ③恽代英:《答<醒狮周报>三十二期的质难》,《中国青年》第82期,1925年7月18日。
    ④翊林:《国家存在的理由》,《东方公论》第52—53期合刊,1931年。
    ⑤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学》,第23—24页。
    ⑥曾琦:《空前之惨祸与空前之民气!》,《醒狮周报》第36号,1925年6月13日。
    ①叔耘:《马克斯主义与爱国精神》,《醒狮周报》第163号,1927年。
    ②朱枕薪:《再述反对共产党之理由》,《新国家》第1卷第8期,1927年
    ③余家菊:《国家主义概论》,《新国家》第1卷第7期,1927年。
    ④《中国青年党及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醒狮周报》第205号,1929年。
    ⑤《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全国代表大会对时局宣言》,《醒狮周报》第141号,1927年。
    ⑥靳荣禄:《民主国家主义者政策大纲之商榷》,《新国家》第1卷第5期,1927年。
    ①陈启天:《国家主义与中国经济问题》,《醒狮周报》第68号,1926年1月23日。
    ②陈启天:《国家主义与中国经济问题》,《醒狮周报》第68号,1926年1月23日。
    ③陈独秀:《全民政治与全民革命》,《向导》第149期,1926年4月13日。
    ④瞿秋白:《五卅运动中之国民革命与阶级斗争》,《向导》129期,1925年9月11日。
    ⑤瞿秋白:《义和团运动之意义与五卅运动之前途》,《向导》第128期,1925年9月7日。
    ⑥萧楚女:《反抗“五卅”惨杀运动中所见的阶级斗争》,《萧楚女文存》,第291、292页。
    ⑦曾琦:《共产党之复古反动与反革命》,《醒狮周报》第68号,1926年1月23日。
    ⑧子云:《答“醒狮”》,《中国青年》第114期,1926年2月20日。
    ①恽代英:《与李琯卿君论新国家主义》,《中国青年》第73期,1925年4月4日。
    ②子云:《答“醒狮”》,《中国青年》第114期,1926年2月20日。
    ③常燕生:《我反对苏俄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晨报副刊》1925年11月16日。
    ④曾琦:《共产党之复古反动与反革命》,《醒狮周报》第68号,1926年1月23日。
    ⑤左舜生:《共产党是可与合作的吗?》,《醒狮周报》第60号,1925年11月28日。
    ⑥李璜:《国家主义答客难》,《国家主义论文集》,第72、73页。
    ⑦李璜:《社会主义与个人》,《少年中国》第4卷第1期,1923年3月。
    ①《三年来本报对于共产党问题不幸而中之预言》,《醒狮周报》第130—131号合刊,1927年。
    ②刘东岩:《国家社会政策与劳资之根本问题解决》,《新国家》第1卷第11期,1927年。+
    ③胡石青:《普产主义大纲(未完)》,《新国家》第1卷第4期,1927年。
    ④胡石青:《普产主义大纲》,《新国家》第1卷第5期,1927年。
    ⑤《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成都部成立宣言》,《醒狮周报》第94号,1926年7月31日。
    ⑥余家菊:《国家主义概论》,《新国家》第1卷第7期,1927年。
    ①胡石青:《世界经济制度改革之潮流(续)》,《新国家》第1卷第2期,1927年。
    ②胡石青:《马克司主义之客观的批评》,《新国家》第1卷第6期,1927年。
    ③曾琦:《三重压迫下之中国人》,《醒狮周报》第59号,1925年11月21日。
    ④陈独秀:《对于上海五卅纪念运动之感想》,《向导》第156期,1926年6月3日。
    ⑤《五卅案重查的结果与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向导》第142期,1926年1月14日。
    ⑥曾琦:《抗英驱俄灭赤救国之意义》,《曾琦先生文集》(上),第145—147页。
    ⑦左舜生:《共产党是可与合作的吗?》,《醒狮周报》第60号,1925年11月28日。
    ⑧《告孤军社醒狮社诸君及一般国家主义的青年》,《中国青年》第107期,1926年1月4日。
    ①《答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告爱国同胞》,《醒狮周报》第62号,1925年12月12日。
    ②曾琦:《神圣联合与一致对外》,《醒狮周报》第35号,1925年6月6日。
    ③超麟:《替段祺瑞辩护之国家主义者》,《向导》第148期,1926年4月3日。
    ④丙初:《读“中国少年自强会解散宣言”后的感想》,《醒狮周报》第114号,1926年。
    ⑤陈独秀:《十月革命与东方》,《向导》第178期,1926年11月15日。
    ⑥仁静:《评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对时局宣言》,《中国青年》第133期,1926年9月7日。
    ①张梓湘:《国家主义是什么?》,《中国青年》第133期,1926年9月7日。
    ②陈启天等著:《近代国家主义运动史》,方庆秋主编:《中国青年党》,档案出版社1988年,第7、8页。
    ①张少鹏的硕士毕业论文《北伐前后曾琦与国民党的分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分析了曾琦对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认识,认为“孙中山等倡导的‘三民主义’与曾琦所主张的‘国家主义,实无根本不同之处”。
    ②关于共产国际及苏俄对于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著述有:Tsui Shu-chin:TheInfluence of the Canton-Moscow Entente Upon Sun Yatsen’s Revolutionary Tactics, The Chinese Social And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XX,April,1936;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欧阳军喜:《苏俄及共产国际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①《总理关于民生主义之演说》(1924年1月21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录》,转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第21、22页。
    ②《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辟谣通告》,《中国国民党周刊》第14期,1924年3月30日。
    ③戴季陶:《孝》,《革命先烈先进诗文选集》(第4册),中华民国各界纪念国父百年诞辰筹备委员会1965年,第478—480页。
    ④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出版地不详,1927年,第38页。
    ①《发起中山主义学会之意见》,转引自李云汉:《介绍孙文主义学会及其有关文件》,《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4年第4期下册。
    ②《第六十五号通告》,《中共中央档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525、526页。
    ③舜生:《读了戴季陶君<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的一点感想》,《醒狮周报》第51号,1925年9月26日。
    ④易君:《国民党之现在与将来》,《醒狮周报》第106号,1926年。
    ①左舜生:《中山之成功与失败及其对于吾人之教训》,《醒狮周报》第24号,第1925年3月21日。
    ②陈启天:《评国民党中共产派与非共产派之争》,《醒狮周报》第51号,1925年9月26日。
    ③岱云:《广东政局的观察》,《醒狮周报》第98号,1926年8月29日。
    ④曾琦:《国民党之“清党运动”与共产党之“篡党运动”》,《醒狮周报》第61号,1925年12月5日。
    ①曾琦:《国共两党决裂后吾人对国民党之态度及忠告》,《醒狮周报》第129号,1927年。
    ②惠之:《吾人所希望于实行清党以后之国民党者》,《醒狮周报》第134号,1927年。
    ③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民智书局1925年,第57、58页。
    ④曾琦;《悼孙中山先生并勖海内外革命同志》,《醒狮周报》第24号,1925年3月21日。
    ①曾琦:《悼孙中山先生并勖海内外革命同志》,《醒狮周报》第24号,1925年3月21日。
    ①陈启天:《国家主义与三民主义的客观比较》,《醒狮周报》第106号,1926年。
    ②曾琦:《悼孙中山先生并勖海内外革命同志》,《醒狮周报》第24号,1925年3月21日。
    ①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第2页。
    ②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第14—16页。
    ③胡汉民:《三民主义之认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1930年,第5页。
    ④周佛海:《三年来之本刊》,《新生命》月刊第3卷第12号,1930年。
    ⑤周佛海:《三民主义的本体》,《新生命》月刊第1卷第11号,1928年。
    ①常乃德:《三民主义批判》,《新国家》第1卷第11期,1927年。
    ①惠之:《国民党人之新生命》,《醒狮周报》第172—173号合刊,1928年。
    ②《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天津部致大公报记者》,《醒狮周报》第198号,1929年。
    ③象之:《革命与政治建设》,《醒狮周报》第140号,1927年。
    ①黑头:《对于革命青年的感想种种》,《醒狮周报》第172—173号合刊,1928年。
    ②阿斗:《近事杂评》,《醒狮周报》第189号,1928年。
    ③陈启天:《中国国家主义运动的过去与将来》,《醒狮周报》第191号,1928年。
    ④黑头:《对于革命青年的感想种种》,《醒狮周报》第172—173号合刊,1928年。
    ⑤惠之:《国民党人之新生命》,《醒狮周报》第172—173号合刊,1928年。
    ⑥李璜:《咄咄共产党的反国家主义周!》,《醒狮周报》第115号,1926年。
    ①宋树人:《论国民党压迫国家主义者之失策》,《醒狮周报》第163号,1927年。
    ②曾琦:《愚公自订年谱》,《曾琦先生文集》(下),第1154、1155页。
    ①惠之:《吾人所希望于实行清党以后之国民党者》,《醒狮周报》第134号,1927年。
    ②陈启天:《救国的联合战线与国家主义者的态度》,《醒狮周报》129号,1927年。
    ③陈启天:《革命党的基础与革命策略》,《醒狮周报》第138号,1927年。
    ④《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四川省支部忠告国民党中的左派——改组派书》,《醒狮周报》第201号,1929年。
    ①易家钺:《国家主义概论》,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24页。
    ②陈逸凡:《国家主义》,《醒狮周报》第11号,1924年12月20日。
    ③胡国伟:《国家主义通释》,《醒狮周报》第183号,1928年。
    ①常乃德:《三民主义批评(二续)》,《新国家》第2卷第1期,1928年。
    ②柳下:《十五年来的中国青年党》,《国光》第9期,1938年。
    ③陈启天:《我们解决国事的三大要义》,《醒狮周报》第53号,1925年10月3日。
    ④常乃德《国家主义与非国家主义之区别安在》,《新国家》第1卷第2期,1927年
    ①王化周:《爱国心及其纯化性与扩大性》,《新国家》第1卷第11期,1927年。
    ②翊林:《国家存在的理由》,《东方公论》第52—53期合刊,1931年。
    ①余家菊:《国家主义概论》,中华书局1927年,第57、58页。
    ②李璜:《国家主义的建国方针》,《醒狮周报》第48号,1925年9月5日。
    ③蔡拓:《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①陈启天:《国家主义与中国前途》,《国家主义论文集》,第38、39页。
    ②真吾:《国家主义与帝国主义》,《新国家》第1卷第5期,1927年。
    ③靳翼青:《国家主义与中国》,《新国家》第2卷第1期,1928年。
    ④曾琦:《国家主义者之四大论据》,《醒狮周报》第57号,1925年11月7日。
    ⑤李璜:《政治生活与国家生活》,《醒狮周报》第58号,1925年11月14日。
    ⑥余家菊:《国家主义释疑》,《醒狮周报》第51号,1925年9月26日。
    ⑦王化周:《爱国心及其纯化性与扩大性》,《新国家》第1卷第11期,1927年。
    《清议报》《新民丛报》《政艺通报》《民报》《大同报》《牖报》《中国新报》《宪法新闻》《晨报》《大公报》《东方杂志》《新青年》《中华教育界》《教育杂志》《教育汇刊》《每周评论》《国家与教育》《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大江季刊》《爱国青年》《自强》《醒狮周报》《孤军》《国民杂志》《新少年》《自由周刊》《国魂》《行健》《长风》《长夜》《东方公论》《新国家》《中国青年》《向导》
    沈云龙编:《曾慕韩(琦)先生遗著》(《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74册),文海出版社,1971。
    沈云龙编:《曾慕韩(琦)先生日记选》,文海出版社,1966。
    陈正茂等编:《曾琦先生文集》(上、中、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16),1993。
    陈正茂编著:《曾琦先生年谱》,台北“国史馆”,1996。
    陈正茂编著:《左舜生年谱》,台北“国史馆”,1998。
    黄欣周编:《常燕生先生遗集》,常燕生先生七旬诞辰纪念委员会,1967。版社,1985。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
    沈鹏等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2011。
    郝盛潮编:《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朱文通等整理:《李大钊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
    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南开大学编:《周恩来早期文集》(上、下),中央文
    献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
    孙党伯、袁謇正编:《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蓝棣之编:《闻一多诗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
    黄克剑、吴小龙编:《张君劢集》,群言出版社,1993。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60。
    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料选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人民出版社,1983。
    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高军等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陈湛绮编:《民国珍稀专刊特刊增刊纪念号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10。
    余子侠、郑刚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余家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北京出版社,1979。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档案》,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档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李义彬主编:《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方庆秋主编:《中国青年党》,档案出版社,1988。
    荣孟源、孙彩霞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钟离蒙、杨凤麟主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一集第十二册,辽宁大学哲学系,1981。
    曾琦:《国体与青年》,少年中国学会,1919。
    余家菊:《国家主义概论》,新国家杂志社,1927。
    余家菊:《国家主义教育学》,中华书局,1925。
    余家菊:《中国教育史要》,长城书局,1929。
    余家菊:《回忆录》,中华书局,1948。
    余家菊、李璜:《国家主义的教育》,中华书局,1923。
    李璜:《历史学与社会科学》,东南书店,1928。
    李璜:《国家存在论》,中国书局,1929。
    李璜:《欧洲远古文化史》,中华书局,1929。
    李璜:《学钝室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8。
    李璜、陈启天:《新中国文化运动》,国魂书店,1940。
    陈启天:《政党与政治运动》,中华书局,1929。
    陈启天:《民主宪政论》,商务印书馆,1945。
    陈启天:《建国政策发端》,少年中国学会,1926。
    陈启天、常乃德:《国家主义运动史》,中华书局,1929。
    常乃德:《三民主义批判》,上海中国书局,1929。
    常乃德:《中国文化小史》,中华书局,1928。
    常乃德:《中华民族小史》,中华书局,1928。
    常乃德:《中国政治制度小史》,中华书局,1928。
    常乃德:《中国思想小史》,中华书局,1933。
    左舜生:《万竹楼随笔》,自由出版社,1949。
    易家钺:《国家主义概论》,商务印书馆,1926。
    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民智书局,1927。
    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大东书局,1929。
    胡汉民:《三民主义的连环性》,民智书局,1928。
    胡汉民:《三民主义之认识》,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1929。
    胡汉民:《国民党民众运动的理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宣传丛书第四种,1928。
    周佛海:《三民主义的基本问题》,新生命书局,1933。
    萨孟武:《三民主义政治学》,新生命书局,1932。
    左宏禹:《抗战建国中之中国青年党》,成都国魂书店,1939。
    柳下编:《十八年来之中国青年党》,成都国魂书店,1941。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张玉法:《中华民国史稿》,台湾联经出版社,1999。
    张宪文编:《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8。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郑大华:《梁漱溟与胡适: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的比较》,中华书局,1994。
    张朋园:《梁启超与民国政治》,台湾食货出版社,1981。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刘青峰编:《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李国祈等着:《近代中国思想人物——民族主义》,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5。
    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三联书店,1997。
    田嵩燕:《国家主义者政治思想研究(1924-193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陈正茂:《少年中国学会之研究》,中国青年党党史资料丛刊(14),1996。
    吴小龙:《少年中国学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
    周淑真:《中国青年党在大陆和台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陈正茂:《中国青年党研究论集》,台北秀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
    康之国:《曾琦国家主义思想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郭正昭:《王光祈的一生与少年中国学会——五四人的悲剧型象及其分析》,台湾环宇出版社,1974。
    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1919—1929)》,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94。
    吕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国国民党改组前对新思潮的回应(1914-1924)》,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89。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
    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新星出版社,2006。
    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新星出版社,2006。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商务印书馆,2002。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联经出版公司,2003。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美]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三联书店,1997。
    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沈云龙:《民国史事与人物论丛》,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
    左玉河:《张东荪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耿彦君:《唯物辩证法论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张军民:《对接与冲突——三民主义在孙中山身后的流变》,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宋进:《挈其瑰宝——抗战时期中共与三民主义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韦杰廷:《孙中山民生主义新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刘枫:《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张磊:《孙中山:愈挫愈奋的伟大先行者》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马勇:《1911年:中国大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迟云飞:《宋教仁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李生滨:《晚清思想文化与鲁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吴雁南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三联书店,2004。
    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高力克:《求索现代性》,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一一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张太原:《〈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左玉河:《张东荪文化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章清:《“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赵立彬:《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20世纪20—4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三联书店,2005。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
    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2011。
    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暨爱民:《“自由”对“国家”的叙述:近代中国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耿云志、闻黎明编:《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三联书店,1993。
    邓丽兰:《域外观念与本土政制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政制设计与参政》,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章开沅、余子侠主编:《余家菊与近代中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美]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三联书店,2010。
    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事业公司,1998。
    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学林出版社,2003。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续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
    尚明轩:《孙中山传》,北京出版社,1979。
    邹小站:《章士钊社会政治思想研究(1903-1927年)》,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贾干初:《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姚锡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94。
    刘志琴编:《文化危机与展望——台港学者论中国文化》,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沈云龙:《民国史事与人物论丛》,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
    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三联书店,2000。
    王德昭:《从改革到革命》,中华书局,1987。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杨天宏:《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郭辉:《民国前期国家仪式研究(1912—193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李良志等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罗志田:《激变时代的文化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叶立煊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朱浤源:《同盟会的革命理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95。
    朱建华、宋春主编:《中国近现代政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认同与国家:近代中西历史的比较》论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马勇:《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江沛:《战国策派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三联书店,2000。
    姜义华:《百年的蹒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
    姜平:《中国百年民主宪政运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
    [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陈云卿:《中国青年党的创建与初期发展(1923—1929)》,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
    孙承希:《国家主义者的国家主义思想之演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2。
    张少鹏:《民初的国家主义者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论文,2005。
    张少鹏:《北伐前后曾琦与国民党的分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黎英亮:《普法战争与厄内斯特·勒南的民族主义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8。
    田嵩燕:《醒狮时期(1924—1930)国家主义者的民族国家建设构想》,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论文,2005。
    彭叶飞:《国家主义之梦——中国青年党建国理论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9。
    李献礼:《中国青年党的抗战建国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07。
    王发臣:《国家主义探源并论日俄国家主义》,吉林大学政治系硕士论文,2004。
    王发臣:《近代日本极端国家主义研究》,吉林大学政治系博士论文,2008。
    高福秋:《论中国青年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1923—1949年》,湘潭大学党史系硕士论文,2011。
    王曼:《1935—1938年中国青年党的政治主张》,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11。
    杨大远:《闻一多国家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2011。
    闫伟杰:《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厦门大学政治系博士论文,2009。
    郑师渠:《论欧战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动》,《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3期。
    郑大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
    沈松侨:《国权与民权:晚清的“国民”论述,1895—191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2年第73期。
    杨奎松:《孙中山与共产党——基于俄国因素的历史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陈三井:《周恩来旅欧时期的政治活动(1921—192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5年第14期。
    李义彬:《国家主义者的形成及其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反动活动》,《历史研究》1965年第5期。
    李义彬:《少年中国学会内部的斗争》,《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2期。
    张声卫:《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主义者的斗争》,《历史教学》1979年第10期。
    王永祥:《中共旅欧支部反对国家主义者的斗争》,《南开学报》1981年第6期。
    赵德教:《国家主义者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反革命活动》,《史学月刊》1982年第2期。
    马功成:《国家主义者的形成及其没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敖光旭:《1920—1930年代国家主义者之内在文化理路》,《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2期。
    敖光旭:《1920年代国内蒙古问题之争》,《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4期。
    敖光旭:《国家主义与“联俄与仇俄”之争——五卅运动中北方知识界对俄态度之解析》(上、下),《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6期、2008年第1期。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一九二0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
    杨思信:《对20世纪20年代国家主义教育学派的历史考察》,《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
    肖海燕《陈启天与20年代中期收回教育权运动》,《历史教学》2009年第2期。
    李金强:《曾琦及其<国体与青年>》,《二十一世纪》1993年第15期。
    邹小站:《章士钊甲寅时期自由主义政治思想评析》,《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马勇:《辛亥后尊孔思潮评议》,《安徽史学》1992年第2期。
    方维规:《论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与“中国”》,《二十一世纪》2002年第70期。
    黄金麟:《革命与反革命:清党再思考》,《新史学》2000年第1期。
    李金强:《中国青年党人与五四爱国运动关系之探讨(1918-1919)》,《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1991年第23期。
    顾速:《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哲学动态》1995年第3、4期。
    侯惠勤:《试论当代自由主义思潮》,《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胡伟希:《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学术研究》1991年第1期。
    桑兵:《陈炯明事变前后的胡适与孙中山》,《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3期。
    韩锦春、李毅夫:《汉文“民族”一词的出现及其初期使用情况》,《民族研究》1984年第2期。
    [韩]李春馥:《论梁启超国家主义观点及其转变过程》,《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
    孙燕京:《晚清知识层的差异及士人的边缘化》,《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
    岑红:《论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三大变化》,《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王天根:《〈天演论〉的传播与近代知识分子对生存斗争学说的诠释——以孙宝瑄日记为个案》,《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章清:《民初“思想界”解析——报刊媒介与读书人的生活形态》,《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3期。
    章清:《“国家”与“个人”之间——略论晚清中国对“自由”的阐述》,《史林》,2007年第3期。
    罗志田:《北伐前数年胡适与共产党的关系》,《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
    马戎:《评安东尼·史密斯关于nation(民族)的多维度论述》,《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闻黎明:《闻一多与“大江会”——试析20年代留美学生的“国家主义观”》,《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王宇:《简述吴文藻的国家主义观》,《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
    王向阳:《文化国家主义的诉求:闻一多“大江”时期诗作的审美内核》,《名作欣赏》2007年第8期。
    史云波:《论吴宓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保守回应——以〈吴宓日记〉为中心》,《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张佛泉:《梁启超国家观念之形成》,《政治学报》1971年第1期。
    朱浤源:《从族国到国族:清末民初革命派的民族主义》,《思与言》1992年第30卷第2期)。
    朱高正:《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互动》,《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6期。
    [法]巴斯蒂:《中国近代国家观念溯源——关于伯伦知里<国家论>的翻译》,《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南]米·马尔科维奇:《传统自由主义还是民主的社会主义》,《国际共运史研究》1991年第4期。
    陈前、吴敏先:《孙中山逝世后三民主义的变异与升华》,《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3期。
    杨天石:《关于孙中山“三大政策”概念的形成及提出》,《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朱汉国:《不断革命论与中国革命理论的发展——兼评中共党史上的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5期。
    尚明轩:《民国时期的孙中山研究》,《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许纪霖:《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许纪霖:《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张君劢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学海》2005年第1期。
    左玉河:《试析五四时期张东荪的中西文化观》,《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雷颐:《殊途同归:胡适与张君劢的历史命运》,《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
    沈松侨:《五四时期章士钊的保守思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6年第15期。
    蔡拓:《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刘明贤:《格林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评析》,《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黄克武:《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意义与渊源》,《中国现代化论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黄里州:《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四川文史资料选集》1980年第23辑。
    姜义华:《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的政治保守主义》,《探索与争鸣》1993年第1期。
    姜义华:《论二十世纪中国的民族主义》,《复旦学报》1993年第3期。
    叶志方:《探索中的迷误,前进中的曲折——谈谈闻一多与国家主义者》,《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余建新:《恽代英在反对国家主义斗争中的贡献》,《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张衍前:《论梁启超的近代国家观》,《理论学刊》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