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白痴》的戏剧化特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领域里展开了一场革命,他将戏剧艺术的诗学概念纳入自己小说诗学的概念之中,从而拓展了传统小说诗学的概念。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白痴》的戏剧化,便是他拓展小说诗学的伟大创举之一。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他的艺术活动和思维方式总是以一种戏剧化的形式来进行的。这是一种独特的、全新的艺术思维,它标志着新的艺术模式的出现以及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戏剧化的《白痴》的诞生,一方面是欧洲小说在它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对戏剧诗学的吸收与兼容,戏剧对小说诗学的不断渗透与演化这样一个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的艺术世界观、生活经验、艺术视野及艺术修养极富个性的综合表现。
    如果说以往传统小说中的戏剧性元素是一个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量的发展过程的话,那么在小说《白痴》中则是质的飞跃,从戏剧性元素上升到全面戏剧化的高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性地将戏剧诗学的重要理论纳入小说《白痴》之中,从而拓展了小说诗学领域,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形成了小说新的审美意象,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赋予小说《白痴》的对话以崭新的意义,小说《白痴》中的对话不再仅仅受控于叙述,不再仅仅是话中之叙话中之述,而是一种能见出人物间的种种关系、事件的种种不同联系、冲突的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的话中之话、话中之戏、话中之事。陀思妥耶夫斯基改变了小说《白痴》的时间与空间的意义,小说《白痴》不再像传统小说那样注重客观的物理意义,而是更加注重主观的心理意义,传统小说中时间与空间有其内在的约定性,而在《白痴》中则被高度集中的时间和切面所取代,时间的发展更为急速,空间的转换更为迅速。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白痴》的戏剧化,不仅仅是作家将戏剧诗学的手法纳入小说诗学概念之中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是作家对自己以往小说创作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总结,也是作家以后进行小说创作的全新开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一伟大创举无论对小说诗学的发展还是对未来的小说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引文
一、俄文书目
    1. Достоевский Ф. М. "Идиот", М. Эскимо. 2002.
    2. Достоевский. Материалы. И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V-VIII). Л., Наука. 1988.
    3. Кирпотин В. Я. Мир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 М., Сов. Пис. 1980.
    4. Юрий Селезнев. Достоевский. М., Молодая гваридия. 1985.
    5. Достоевский и меатр. Сборник статей. Л., Искусство. 1983.
    6. Фриплендер Г. М. Достоевский и мировая литература. М., Худ. лит. 1979.
    7. Достоевский - художник и мыслитель. Сборник статей. М., Худ. лит. 1979.
    8. Достоевский в конце ХХ века. Сборник научных трудов. М., Изд. Крассикаплюс. 1996.
    9. Чиченрин А. В. Очерки по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го литературного стиля. М., Худ. лит. 1985.
    10. Белкин6 А. Читая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 и Чехова. М., Худ. лит. 1973.
    11. Творчество Ф. М.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 М., Изд. Академии. 1958.
    12. Новые аспекты в изучении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 Сборник научных трудов. Изд. Петрозавод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Петрозаводск. 1994.
    13. Поспелов Б. Н. Искусство и эстетика. М., Искусство. 1984.
    14. Днепров В. С единой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Л., Сов. пис. 1989.
    15. Бахтин М. М. Проблемы поэтики.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 М. ,Сов.пис. 1979.
    16. Родина Т. М. "Достоевский повествование и драма", М.,Наука, 1984.
    二、中文书目:
    1. 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学林出版社1992年。
    2. 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3. 谭霈生:《论影剧艺术》,湖南文艺以出版社1986年。
    4. 顾仲彝:《编剧理论与技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
    5. 《论剧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6. 威廉·阿契尔:《剧作法》,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年。
    7. 《外国现代剧作家论剧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8. 童道明:《戏剧笔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
    9. 霍洛道夫:《戏剧结构》,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年。
    
    
    10. 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
    11. 丹钦科:《文艺 戏剧 生活》,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
    12. 韩莓:《“第四堵墙”内外——话剧的艺术世界》2002年。
    13. 《陀思妥耶夫斯基选集·书信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14.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论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
    15. 基尔波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苏维埃作家出版社,莫斯科1980年。
    16.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苏联科学院出版社,莫斯科1959年。
    17. 《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漓江出版社1986年。
    18. 何云波:《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9. 格罗斯曼:《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
    20. 《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回忆录》,北大出版社1987年。
    21. 《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22. 刘翘:《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论搞》,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
    23. 屠茂芹:《残酷的天才——陀思妥耶夫斯基》,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
    24. 梅烈日科夫斯基:《列·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永远的同行者》,“共和国出版社”莫斯科1995年。
    25. 叶尔米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26. 列夫·舍斯托夫:《悲剧的哲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漓江出版社1992年。
    27. 劳特:《陀思妥耶夫思基哲学》,东方出版社1996年。
    28. 《高尔基论文学续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29. 《巴尔扎克论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30. 黑格尔:《美学》(1),商务印书馆1986年。
    31. 亚里斯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32.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33. 别尔加耶夫:《俄罗斯思想》,三联书店1995年。
    34. 《别林斯基选集》(1~4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35. 贺拉斯:《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36. 维·什科洛夫斯基:《散文理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
    37. 古斯塔夫·缪勒:《文学的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8. 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漓江出版社1989年。
    39.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40. 《巴赫金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1. 伍尔夫:《论小说和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42.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43.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44. 《莎士比亚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45. 米·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46. 《列夫·托尔斯泰文集·文论》(14),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47. 加缪:《西西弗神话》,三联书店1987年。
    48. 《苏联当代作家谈创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49. 黎浩智:《俄罗斯小说文体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
    50. 刘宁 程正民:《俄苏文学批评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
    51. 翁义钦:《欧美近代小说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52.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53.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
    54. 王岳川:《存在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55.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6.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三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57. 《“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崔道怡等编,工人出版社1987年。
    58. 徐岱:《小说形态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
    59. 《小说美学经典三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60. 韦勒克:《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4年。
    61.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2年。
    62. 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三、期刊论文
    1. Мухамадиев Р. Диалог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 и диалогизм Бахтина. Вестник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Философия. 4\1996.
    2. Новый мир. М., 1990-2002.
    3. Литературые вопросы. М., 1994-2000.
    4. Знамя. М., 1992-2001.
    5. 范一亭:《试论巴赫金复调理论在戏剧领域的移植》,《国外文学》(京),2000-4。
    6. 冯英华:《积极的现实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论与创作》,《俄罗斯文艺》(京),1996-5。
    7. 赖干坚:《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现代派的启示》,《外国文学》(京),1994-1。
    8. 张唯嘉:《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偶合家庭》,《外国文学评论》(京),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