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礼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丽礼制建设是朝鲜半岛政治文化转型的开端与标志,准确把握高丽礼制建设的原因,深入、细致地了解高丽礼制的具体内容、特征,阐明其功效和历史意义,对深刻理解朝鲜半岛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和朝鲜半岛儒家化过程具有重要揭示意义。本文以高丽礼制为研究对象,论析了高丽礼制的建设背景、过程及高丽礼制的具体内容、特征,阐释了高丽礼制的推行方式及功效、意义与历史影响。全文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内容。
     绪论部分为第一章,说明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范围、思路与方法;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论分为四章,第二章至第五章。
     第二章“礼的含义与礼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阐述了礼的含义和本质,说明何为礼学、礼制,以及作为政治文化制度,礼制建设的目标何在,为全文的展开做了理论准备;同时简要描述了高丽朝之前礼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情况,简赅说明了朝鲜半岛礼的渊源和礼学的发展线索。
     第三章“高丽礼制的建设背景及过程”,从政治、文化、制度三方面分析了高丽礼制建设的历史原因和政治、制度基础;再以历史线索为序,对高丽礼制建设过程及礼制的发展变化进行说明,突出了高丽礼制建设的重点阶段和重要事件,概括了高丽礼制建设和发展过程的总体历史面貌,同时说明了佛教的兴盛对高丽礼制建设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高丽礼制的内容及特征”,通过分析、梳理中朝历史文献资料,以高丽五礼与唐宋比较的方法,从吉、凶、军、宾、嘉礼方面逐一阐述高丽五礼的基本内容,分析其借鉴中国礼制的具体情况,并将高丽二氏礼纳入讨论范围,从而完整、系统地论述了高丽礼制的基本内容,并对高丽礼制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
     第五章“高丽礼制的功效与历史意义”,分析了高丽朝如何在包括贵族、官庶的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了礼制推行;说明高丽礼制达到的政治与社会功效;阐述了高丽礼制的历史意义,说明高丽礼制是朝鲜古代礼制发展的里程碑,为朝鲜半岛礼制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历史基石,作为儒家思想的制度实践,高丽礼制有力推动了朝鲜半岛的儒家化进程,促进了“东亚礼治政治文化圈”的形成。
     结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了本文观点。
This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formation background, process of ritual system in Goryeo, and explains the content, characteristic and significance of it.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In the first section,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 are proposed. In addi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China and abroad is analyzed.
     The main body of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content and nature of Ritual is elaborated, on this basis, the spread of Rituals before Goryeo is described, which are the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for the latter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ritual system in Goryeo. In addition, this part briefly explains the origin of Ritual system in Korean peninsula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Ritual system.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formation background and process are introduced; the historical reasons for formation of ritual system in Goryeo from political, cultural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are analyzed. As a sequence of historical clues, the early Korean ritual system, Narimune ritual system, the compilation of Xiang Ding Gu Jin Li《祥定古今礼》and the latter construction of ritual system are explored. This part not only focuses on the key issues of construction of ritual system, but also shows the whole picture of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of it.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main content of ritual system in Goryeo, including the rituals of happiness, the rituals for guests, the rituals for armies, the rituals for celebrations and the rituals for funerals is elaborated. On basis of historical data,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ritual system in Goryeo systemically by comparing the ritual systems in Goryeo and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n addi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tual system in Goryeo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interaction of ritual system,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Goryeo are analyzed. The function of ritual system includes strengthening the sovereign authority, governing the country on basis of ritual system, changing the customs etc.. Finally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ritual system is explained. The ritual system in. Goryeo is the landmark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Korea, and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ritual system in Korean peninsula. As a practice of Confucianism, ritual system in Goryeo promotes the spread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Communities of the Ritual Rule in Asia(“东亚礼治政治文化圈”).
     The last section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引文
1 [韩]金澈雄: 《高丽时代“杂祀”研究》,高丽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9页。
    4 王启发: 《礼学思想体系探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1页。
    5 杨志刚: 《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6页。
    6 许慎: 《说文解字》,“示”部;王国维: 《观堂集林》卷6,释礼,中华书局,1959年,第一册,291页。
    7 王启发: 《礼学思想体系探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4-6页。
    8 《礼记》,经解26。
    9 《论语》季氏篇,第16。
    10 《论语》泰伯篇,第8。
    11 王启发: 《礼学思想体系探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4页。
    12 参见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的五礼制度》, 《中国史研究》,2001(4)。
    13 汪德迈:《礼治与法治——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与西方传统的JUS(法权)制度之比较研究》,《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1989年。
    14 《礼记》卷9,礼运9。
    15《史记》卷38,宋微子世家8;《汉书》卷28,地理志8。
    16 [韩]李丙焘: 《韩国儒学史略》,亚细亚文化社,5页。
    17 《史记》卷38,宋微子世家8;《汉书》卷28,地理志8。
    18 《汉书》卷28,地理志8(下),燕地条。
    19 “箕子朝鲜”之说尚存疑,但殷周之际内地东夷诸族大批迁入中国东北至朝鲜半岛,礼学由此开始传入朝鲜半岛是可信的。
    20 《汉书》卷28,地理志8(下),燕地条。
    21 《三国史记》卷5,新罗本纪5,善德女王9年条。
    22 《三国史记》卷18,高句丽本纪6,小兽林王2年条。
    23 《旧唐书》卷199(上),列传149(上),东夷,高丽传。
    34 《宋史》卷487,列传246,外国3,高丽传。
    35 《高丽史》卷2,太祖世家2。
    36 《三国史记》卷10,新罗本纪10。
    37 《三国史记》卷9,新罗本纪9。
    38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 《开元礼》被立为官学,开科取士,载《唐会要》卷76,贡举中,开元礼举。
    39 《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8。
    40 《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8。
    41 《三国史记》卷9,新罗本纪9,孝成王2年条。
    42 《三国史记》卷10,新罗本纪10。
    43 《三国史记》卷10,新罗本纪10。
    44 《三国史记》卷11,新罗本纪11。
    45 [韩]李基白: 《韩国史新论》,一潮阁,1994年,88页。
    46 《高丽史》卷110,列传22,李齐贤条。
    47 《高丽史》卷2,光宗世家2。
    48 《高丽史》卷10,宣宗世家10。
    49 吴枫: 《隋唐历史文献集释》,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21页。
    50 《三国史记》卷33,杂志1,祭祀。
    51 参见彭林:《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2页。
    52 《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8。
    53 《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8。
    54 《三国史记》卷32,志1,祭祀。
    55 《三国史记》卷32,志1,祭祀。
    56 《三国史记》卷32,志1,祭祀。
    57《三国史记》卷32,志1,祭祀。
    58《三国史记》卷32,志1,祭祀。
    59 《三国史记》卷11,新罗本纪11,景文王6年条:真圣女王4年条:《三国史记》卷44,列传4。
    60 《三国史记》卷4,新罗本纪4,真兴王33年条。
    61 《三国遗事》卷3,塔像4,皇龙寺九层塔1。
    62 [韩]李基白: 《三国时代佛教的接受和社会意义》, 《新罗思想史研究》,一潮阁,1985年。
    63 《高丽史节要》卷1,太祖元年条;《高丽史》卷2,世家2,太祖26年条。
    64 《高丽史节要》卷13,明宗14年条。
    65 《高丽史》卷1,太祖世家。
    66 《高丽史》卷59,礼1,序。
    67 《高丽史》卷59,礼1,吉礼,圜丘、社稷。
    68 《高丽史》卷61,礼3,吉礼,籍田。
    69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五服制度。
    70 《高丽史》卷69,礼11,嘉礼,杂仪,仲冬八关会仪。
    71 《高丽史》卷61,礼3,吉礼,诸陵。
    72 《高丽史节要》卷2,成宗条。
    73 [韩]金澈雄: 《高丽時代“杂祀”研究》,高丽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52页。
    74 《高丽史》卷60,礼1,吉礼,社稷。
    75 《高丽史》卷61,礼3,吉礼,太庙。
    76 《高丽史》卷59,礼1,吉礼,社稷。
    77 《高丽史》卷74,选举2,学校,国学。
    78 《高丽史》卷3,世家3,成宗2年5月甲子条。
    79 《高丽史》卷93,列传6,崔承老,时务策28条。
    80 《高丽史》卷93,列传6,崔承老,时务策28条。
    81 《高丽史》卷59,礼1,吉礼,社稷。
    82 《高丽史》卷94,列传7,徐熙条。
    83 《高丽史》卷59,礼1,序。
    84 《高丽史》卷69,礼11,嘉礼,杂仪,上元燃灯会仪、仲冬八关会仪。
    85 《高丽史》卷63,礼5,吉礼,杂祀。
    86 《高丽史》卷60,礼1,吉礼,社稷。
    87 《高丽史》卷7,文宗世家,6年6月辛巳条。
    88 《高丽史》卷59,礼1,吉礼,社稷。
    89 《宋史》卷487,列传246,外国3,高丽传。
    90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65,元祐元年条。
    91 《高丽史》卷62,礼4,吉礼,文宣王庙。
    92 《高丽史》卷67,礼9,嘉礼,王太子节日受宫官贺并会仪。
    93 《高丽史》卷12,睿宗世家12,元年7月辛丑诏。
    94 关于《详定古今礼》的编撰时代,根据《东国李相国集》的记载,还有仁宗时代说,本文从《高丽史》采用毅宗时代说。
    95 《高丽史》卷72,舆服1,序。
    96 《东国李相国集》后集卷11,新序祥定礼文跋尾代晋阳公行。
    97 《东国李相国集》后集卷11,新序祥定礼文跋尾代晋阳公行。
    98 《三国史记》卷24,百济本纪2,枕流王元年7月条。
    99 《高丽史》卷93,列传6,崔承老条。
    100 《明史》卷320,朝鲜列传280。
    101 《东国李相国集》后集卷11,新序详定礼文跋尾代晋阳公行。
    102 《太宗实录》卷22,太宗11年7月甲戌条。
    103 《高丽史》卷112,列传25,朴尚衷条。
    104 《高丽史》卷39,世家39,恭愍王5年6月条。
    105 《明史》卷47,礼3,吉礼3。
    106 《高丽史》卷42,世家42,恭愍王19年4月条。
    107 《高丽史》卷42,世家42,恭愍王19年条。
    108 《太宗实录》卷25,太宗13年条。
    109 《世宗实录》卷72,世宗18年条。
    110 《高丽史》卷67,礼9,嘉礼,进大明表笺仪。
    111 《新唐书》卷11,志1,礼乐1; 《宋史》卷100,志53,礼3
    112 《宋史》卷101,志54,礼4。
    113 《新唐书》卷13,志3,礼乐3。
    114 《文献通考》卷71,郊社4。
    115 《高丽史》卷59,礼1,吉礼,圜丘。
    116 《开元礼》卷1,序例,神位。
    117 《高丽史》卷59,礼1,吉礼,圆丘。
    118 《大唐郊祀录》卷4。
    119 《政和五礼新仪》卷1,序例。
    120 《高丽史》卷59,礼1,吉礼,圜丘。
    121 《文献通考》卷71,郊社4。
    122 《旧唐书》卷21,礼仪1。
    123 《高丽史》卷59,礼1,吉礼,圜丘。
    124 [韩]赵骏河: 《对韩国祭天仪礼的研究》, 《孔子研究》,1994(2)。
    125 《大唐郊祀录》卷7。
    126 《政和五礼新仪》卷1,序例。
    127 《文献通考》卷80,郊社13。
    128 《太常因革礼》卷48。
    129 《高丽史》卷63,礼5,吉礼,风师、雨师·雷神、灵星。
    130 《高丽史》卷63,礼5,吉礼,风师、雨师·雷神、灵星。
    131 《左传》,昭公4年。
    132 《旧唐书》卷24,礼仪4。
    133 《政和五礼新仪》卷1,序例。
    134 《高丽史》卷63,礼5,吉礼,风师、雨师·雷神、灵星。
    135 蔡邕:《独断》卷(上)。
    136 《高丽史》卷63,礼5,吉礼,马祖。
    137 《旧唐书》卷24,礼仪志4。
    138 《高丽史》卷59,礼1,吉礼,社稷。
    139 《朝鲜实录》卷12,世宗实录13年6月壬巳条。
    140 天宝三年,曾升为大祀。
    141 《政和五礼新仪》卷1,序例。
    142 《高丽史》卷59,礼1,吉礼,社稷。
    143 《高丽史》卷59,礼1,吉礼,社稷。
    144 《高丽史》卷59,礼1,吉礼,社稷。
    145 《高丽是》卷59,礼1,吉礼,社稷。
    146 《宋史》卷102,志55,礼5。
    147 《高丽史》卷62,礼4,吉礼,籍田。
    148 《文献通考》卷87,郊社20。
    149 《文献通考》卷87,郊社20。
    150 《宋史》卷102,志55,礼5。
    151 《高丽史》卷62,礼4,吉礼,先蚕。
    152 《旧唐书》卷25,志5,礼仪5。
    153 《宋史》卷107,志60,礼10。
    154 《政和五礼新仪》卷6,序例。
    155 《高丽史》卷60,礼2,吉礼,太庙。
    156 《高丽史》卷60,礼2,吉礼,太庙。
    157 《高丽史》卷61,礼3,吉礼,太庙。
    158 《高丽史》卷61,礼3,吉礼,太庙。
    159 《高丽史》卷61,礼3,吉礼,诸陵。
    160 《高丽史》卷60,礼2,吉礼,太庙。
    161 《高丽史》卷60,礼2,吉礼,太庙。
    162 《周礼》,春官,小宗伯。
    163 《左传》孔颖达疏:“礼,父子异昭穆,兄弟昭穆同。禧、阂不得为父子,同为穆耳。当阂在禧上,今升禧先阂,故云逆祀。”
    164 《高丽史》卷60,礼2,吉礼,太庙。
    165 《高丽史》卷61,礼3,吉礼,诸陵。
    166 唐代昭穆制度也经过一系列调整和议论,最终以一代不称昭穆的方式解决。
    167 《高丽史》卷61,礼3,吉礼,诸陵。
    168 《高丽史》卷61,礼3,吉礼,诸陵。
    169 《高丽史》卷61,礼3,吉礼,诸陵。
    170 《高丽史》卷60,礼2,吉礼,太庙禘袷亲享仪;卷61,礼3,吉礼,诸陵。
    171 《高丽史》卷60,礼2,吉礼,太庙。
    172 《高丽史》卷61,礼3,吉礼,诸陵。
    173 《宋史》卷109,志62,礼12。
    174 《宋史》卷109,志62,礼12。
    175 《高丽史》卷120,列传33,尹绍忠条。
    176 《高丽史》卷17,世家,毅宗2年3月甲子;卷19,明宗7年7月丁未:卷22,高宗2年8月己酉;卷25,元宗2年7月辛酉朔:卷26,元宗6年4月癸卯:卷28,忠烈王2年6月丙戌;卷32,忠宣王2年11月壬寅;卷37,忠穆王2年4月己酉朔条。
    177参见《高丽史》,世家,德宗即位年6月庚子,仁宗即位年,忠宣王复位年8月,忠肃王即位年6月,恭愍王即位年12月条等。
    178 《高丽史》卷89,列传2,后妃2,魯国大长公主条;另宋代也设有影殿,但属陵寝建筑。
    179 《高丽史》卷133,列传46,辛祸,2年4月条。
    180 [韩]金澈雄: 《高丽时代“杂祀”研究》,高丽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27页。
    181 《高丽史》卷8,文宗世家8,15年6月癸丑。
    182 《高丽史》卷12,睿宗世家12。
    183 《高丽史》卷74,选举2,学校,国学。
    184 《高丽史》卷74,选举2,学校,国学。
    185 《宋史》卷105,志58,礼志8。
    186 《高丽史》卷62,礼4,吉礼,文宣王庙。
    187 《高丽史》卷62,礼4,吉礼,文宣王庙。
    188 《高丽史》卷63,礼5,吉礼,诸州县文宣王庙。
    189 《高丽史》卷63,礼5,吉礼,诸州县文宣王庙。
    190 《高丽史》卷63,礼5,吉礼,杂祀。
    191 《新唐书》卷11,志1,礼乐1。
    192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国恤。
    193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国恤。
    194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国恤。
    195 《公羊传》,何休解诂,文公卷14,文公10年。
    196 参见彭林: 《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2页。
    197 《宋史》卷122,志75,礼25。
    198 《宋史》卷125,志78,礼28。
    199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国恤。
    200 陈垣: 《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62年。
    201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国恤。
    202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国恤。
    203 《开元礼》卷132,五服制度。
    204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五服制度。
    205 《开元礼》卷132,五服制度。
    206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五服制度。
    207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百官忌暇。
    208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百官忌暇。
    209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百官忌暇。
    210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诸臣丧。
    211《高丽史》卷64,礼6,凶礼,重刑奏对仪。
    212 《高丽史》卷2,世家2,定宗4年条。
    213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
    214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先王讳辰真殿酌献仪。
    215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国恤。
    216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
    217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百官忌暇。
    218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成公3年,中华书局,1990年,402页。
    219 [清]秦蕙田: 《五礼通考》卷233,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商务印书馆,2005年,412页。
    220 《高丽史》卷64,礼6,军礼,师还仪。
    221 何宁撰: 《淮南子集释》卷15,兵略训,中华书局,1998年,1100页。
    222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202页。
    223 《左传》,文公15年。
    224 《开元礼》卷90,军礼20,合朔伐鼓。
    225 《政和五礼新仪》卷164,军礼。
    226 《高丽史》卷64,礼6,军礼,救日月食仪。
    227 参见姜伯勤: 《沙州傩礼考》,载《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59-476页。
    228 《高丽史》卷64,礼6,军礼,季冬大傩仪。
    229 《高丽史》卷64,礼6,军礼,季冬大傩仪。
    230 《高丽史》卷64,礼6,军礼,季冬大傩仪。
    231 任爽: 《唐代礼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2页。
    232 《高丽史》卷65,礼7,宾礼。
    233 [明]李东阳: 《明会典》卷58,蕃国礼,中华书局,1988年。
    234 《高丽史》卷65,礼7,宾礼。
    235 《高丽史》卷67,礼9,嘉礼。
    236 《高丽史》卷65,礼7,宾礼。
    237 《高丽史》卷65,礼7,宾礼。
    238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上国使祭奠赠赙吊慰仪。
    239 《高丽史》卷65,礼7,宾礼。
    240 《高丽史》卷64,礼5,凶礼,国恤。
    241 《高丽史》卷65,礼7,宾礼。
    242 《高丽史》卷65,礼7,宾礼。
    243 《高丽史》卷65,礼7,宾礼。
    244 《高丽史》卷65,礼7,宾礼。
    245 《高丽史》卷22,世家22,高宗6年正月庚寅条。
    246 《开元礼》卷105。
    247 《高丽史》卷65,礼7,宾礼。
    248 《旧唐书》卷190(上),列传140,文苑(中)。
    249 《开元礼》卷106。
    250 《高丽史》卷65,礼7,宾礼。
    251 《开元礼》卷110。
    252 《政和五礼新仪》卷180、181。
    253 《高丽史》卷66,礼8,嘉礼,王太子加元服仪。
    254 《高丽史》卷66,礼8,嘉礼,王太子加元服仪。
    255 《新唐书》卷18,志8,礼乐8; 《开元礼》卷110。
    256 《政和五礼新仪》卷174-179。
    257 《政和五礼新仪》卷171-173。
    258 《高丽史》卷66,礼8,嘉礼,王太子纳妃仪。
    259 《旧唐书》卷43,职官志2。
    260 《高丽史》卷67,礼9,嘉礼,元会仪。
    261 《北齐书》卷37,魏收传:“魏帝宴百僚,问何故名人日?收对曰: ‘晋议朗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262 《高丽史》卷67,礼9,嘉礼,元会仪。
    263 《高丽史》卷3,世家3,成宗元年条;穆宗元年条;卷5,世家5,德宗元年条;卷6,世家6,靖宗元年条。
    264 《旧唐书》卷34,职官2。
    265 《高丽史》卷67,礼9,嘉礼,一月三朝仪。
    266 《高丽史》卷67,礼9,嘉礼,王太子节日受宫官贺并会仪。
    267 《高丽史》卷68,礼10,嘉礼,朝野通行礼仪。
    268 《新唐书》卷19,志9,礼乐9。
    259 《开儿礼》卷104,嘉礼,皇帝养老于太学。
    270 《政和礼》卷197。
    271 《高丽史》卷68,礼10,嘉礼,老人赐设仪。
    272 《高丽史》卷68,礼10,嘉礼,亲祀圜丘后肆赦仪。
    273 《三国史记》卷33,杂志1,祭祀:“《唐书》云:高句丽俗多淫祀”; 《旧唐书》卷199(上)列传149(上),东夷,高丽。
    274 《高丽史》卷63,礼5,吉礼,杂祀。
    275 [韩]金澈雄: 《高丽时代“杂祀”研究》,高丽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9-10页。
    276 参见韩国宗教史研究会编: 《城隍堂和城隍祭-淳昌城隍大神事迹记研究》,民俗院,1998年。
    277 [韩]金海荣: 《〈详定古今礼〉和高丽朝的祀典》, 《国史馆论丛》,1994(55)
    278 [韩]李世贤: 《历代杂祀及其信仰性研究》, 《群山大论文集》,1984(7)。
    279 [韩]金澈雄:《高丽时代“杂祀”研究》,高丽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29页。
    280 《高丽史》卷69,礼11,嘉礼,杂仪,仲冬八关会仪。
    281 《高丽史》卷69,礼11,嘉礼,杂仪,上元燃灯会仪。
    282 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 《〈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620页。
    283 《中华大藏经》第22册,中华书局,1986年,915-922页。
    284 《旧唐书》卷99,列传49,严挺之条。
    285 《旧唐书》卷28,志8,音乐1。
    286 黄征,吴伟: 《敦煌愿文集》,S.4625,岳麓书社,1995年。
    287 [韩]郑柄朝: 《韩国佛教的思想特征-以新罗末期、高丽初期为中心》,西北民族论丛,第5辑。
    288 《高丽史》卷2,世家2,太祖26年4月条。
    289 《高丽史》卷69,礼11,嘉礼,杂仪,仲冬八关会仪。
    290 《高丽史》卷69,礼11,嘉礼,杂仪,仲冬八关会仪。
    291 《高丽史》卷59,礼1,吉礼,圆丘。
    292 《新唐书》卷11,志1,礼乐1。
    297《高丽史》卷64,礼6,凶礼,百官忌暇。
    298 任爽:《唐代礼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25页。
    299 《高丽史》卷5,显宗世家5。
    300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先王讳辰真殿酌献仪。
    301 《高丽史》卷9,世家9,文宗26年2月辛亥朔条。
    302 《高丽史》卷59,礼1,吉礼。
    303 《高丽史》卷62,礼4,吉礼,文宣王庙。
    304 《高丽史》卷2,太祖世家2。
    305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17,祠宇。
    306 [朝鲜]尹东源:《一庵先生遗稿》卷1,经筵讲义,民族文化推进会本。
    307 《高丽史》卷62,礼4,吉礼,籍田。
    308 《高丽史》卷25,世家25,元宗即位年条。
    309 [朝鲜]洪汝河: 《木斋文集》卷10,杂著,礼志论,民族文化推进会本。
    310 《高丽史》卷68,礼10,嘉礼,大观殿宴群臣仪。.
    311 《高丽史》卷75,选举3,铨注,宦寺之职。
    312 《高丽史》卷76,百官1,通礼门。
    313 《高丽史》卷19,明宗世家19。
    314 《高丽史》卷76,百官1。
    315 《高丽史》卷76,百官1,宗簿寺。
    316 《高丽史》卷77,百官2,掌牲署、司仪署。
    317 《高丽史》卷76,百官1,典仪寺。
    318 《高丽史》卷76,百官1,礼宾寺。
    319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国恤。
    320 《高丽吏》卷64,礼6,凶礼,上国丧。
    321 《高丽史》卷84,刑法1。
    322 《高丽史》卷84,刑法1。
    323 《高丽史》卷84,刑法1。
    324 《高丽史》卷84,刑法1。
    325 《高丽史》卷84,刑法1,恤刑篇。
    326 《宋史》卷487,列传246,外国3,高丽。
    327 《高丽史》卷84,刑法1,户婚。
    328 《高丽史》卷84,刑法1。
    329 《高丽史》卷84,刑法1,户婚篇。
    330 《高丽史》卷84,刑法1。
    331 《高丽史》卷84,刑法1,大恶。
    332《高丽史》卷84,刑法1,公式,避马式。
    333《高丽史》卷68,礼10,嘉礼,朝野通行礼仪。
    334《高丽史》卷118,列传31,赵浚条。
    335 《高丽史》卷63,礼5,吉礼,大夫士庶人祭条。
    336 《高丽史》卷64,礼6,凶礼。
    337 《新唐书》卷195,列传120,孝友。
    338 《高丽史》卷3,世家3,成宗9年秋9月丙子条。
    339 [韩]郑求先:《高丽时代儒教伦理奖励政策考》,《人文学研究》(关东大学),1998(1),169页。
    340 《高丽史》卷3,世家3,成宗16年条。
    341 《高丽史》卷3,世家3,穆宗9年条。
    342 《高丽史》卷5,世家5,显宗2年条。
    343 《高丽史》卷8,世家8,文宗2年条。
    344 《高丽史》卷11,肃宗世家11。
    345 《高丽史》卷13,世家13,睿宗2年条。
    346 《高丽史》卷15,世家15,仁宗4年条。
    347 《高丽史》卷17,世家17,毅宗即位年条。
    348 《高丽史》卷5,世家5,德宗元年8月条。
    349 《高丽史》卷6,世家6,靖宗6年春正月条。
    350 《高丽史》卷111,列传24,诸臣,廉悌臣条。
    351 《高丽史》卷63,礼5,吉礼,诸州县文宣王庙。
    352 《高丽史节要》卷2,世家2,光宗11年条。
    353 《高丽史》卷3,世家3,成宗9年秋9月丙子条。
    354 《高丽史》卷25,元宗世家25。
    355 《高丽史》卷30,忠烈王3年条。
    356 《高丽史》卷105,列传18,许珙条。
    357 《高丽史》卷84,刑法1,户婚篇。
    358 《高丽史》卷75,选举3,铨注。
    359 《高丽史节要》卷31,辛禑8年6月条。
    361 《高丽史》卷120,列传33,尹绍宗条。
    [1]《汉书》,[东汉]班固撰,点校本,中华书局,1962年。
    [2]《后汉书》,[南朝]范晔撰,点校本,中华书局,1965年。
    [3]《晋书》,[唐]房玄龄等撰,点校本,中华书局,1974年。
    [4]《隋书》,[唐]魏征等撰,点校本,中华书局,1973年。
    [5]《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点校本,中华书局,1975年。
    [6]《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撰,点校本,中华书局,1975年。
    [7]《宋史》,[元]脱脱等撰,点校本,中华书局,1977年。
    [8]《元史》,[明]宋濂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
    [9]《明史》,[清]张廷玉撰,中华书局,1974年。
    [10]《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宋]徐兢,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
    [11]《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等撰,点校本,中华书局,1956年。
    [12]《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点校本,中华书局,1995年。
    [13]《文献通考》,[宋]马端临,影印十通本,中华书局,1986年。
    [14]《周礼正义》(全十四册),[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
    [15]《仪礼正义》,[清]胡培翚撰,段熙仲点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16]《礼记》,[汉]戴圣撰,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
    [17]《周礼·仪礼·礼记》,陈戍国点校,岳麓书社,1989年。
    [18]《十三经译注——仪礼译注》,杨天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9]《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标点简体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0]《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
    [21]《大唐开元礼附大唐郊祀录》,影印本,民族出版社,2000年。
    [22]《通典》,[唐]杜佑撰,中华书局,1988年。
    [23]《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
    [24]《政和五礼新仪》,[宋]郑居中等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第647册。
    [25]《家礼》,[宋]朱熹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6年,第142册。
    [26]《中国正史中的朝鲜史料》(1、2),姜孟山等编,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
    [27]《十至十四世纪中韩关系史料汇编》(上、下),杨渭生等编,学苑出版社,1999-2002年。
    [28]《明实录邻国朝鲜篇资料》,王其榘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1983年。
    [29]《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1-12卷),吴晗编,中华书局,1980年。
    [30]《中国廿六史及明清实录东亚三国关系史料全辑》(五辑),朴兴镇等编,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年。
    [31]《廿六史中朝关系史料选编》,刁书仁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32]《中国所藏高丽古籍综录》,黄建国等编,上海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
    [33]《三国史记》,[高丽]金富轼著,民进文化推进会,1977年。
    [34]《三国遗事》,[高丽]一然著,崔南善编译,乙酉文化社,1983年。
    [35]《高丽史》,[朝鲜]郑麟趾等著,亚细亚文化社,1972年。
    [36]《译注高丽史》(1-10),东亚大学古典研究室编,1965-1971年。
    [37]《高丽史节要》,金宗瑞等著,亚细亚文化社,1973年。
    [38]《朝鲜王朝实录》,国史编纂委员会,1961年。
    [39]《二十五史抄》,韩国檀国大学附设东洋学研究所编,韩国檀国大学校出版部,1977年。
    [40]《东史纲目》,[朝鲜]安鼎福,景仁文化社,1970年。
    [41]《高丽明贤集》(1-6),成均馆大学编,大东文化研究院,1973年。
    [42]《韩国上代古文书》,李基白编,一志社,1987年。
    [43]《韩国史资料选集》(1-5),韩国历史学会,一潮阁,1973--1983年。
    [44]《高丽墓志铭集成》,金龙善编,翰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
    [45]《益斋乱稿》,[高丽]李齐贤,《韩国文集丛刊》,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编,1993年。
    [46]《元代丽史资料集录》,张东翼,汉城大学出版部,1999年。
    [1]杨宽,《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5年。
    [2]高明,《礼学新探》,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
    [3]甘怀真,《唐代家庙礼制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
    [4]姜孟山等编,《朝鲜通史》(1、2),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2006年。
    [5]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三卷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94年。
    [6]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7]杨通方,《中韩古代关系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8]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
    [9]黄宛峰, 《礼乐渊薮——《礼记》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陈尚胜,《中韩交流三千年》,中华书局,1997年。
    [12]杨渭生,《宋丽关系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李宗勋,《唐·新罗·日本政治制度比较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
    [14]朴真爽、姜孟山、朴文一等,《朝鲜简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朴真爽,姜孟山,《朝鲜中世纪研究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
    [16]陈其泰等编,《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学苑出版社,1998年。
    [17]蒋非非、王小甫等编著,《中韩关系史》(古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18]任爽,《唐代礼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9]朴文一、金龟春,《中国古代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年。
    [20]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1]杨昭全,何彤梅,《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22]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3]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六卷本),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4]朴灿奎编著,《高句丽史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3年。
    [25]拜根兴,《七世纪中叶唐和新罗的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6]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全四册),昆仑出版社,2004年。
    [27]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年。
    [28]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9]白华,《儒家礼学价值观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
    [30]彭林,《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1]石源华、胡礼忠,《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2]杨军、王秋彬,《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33]魏志江, 《中韩关系史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34]孙卫国, 《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商务印书馆,2007年。
    [34]黄纯艳, 《高丽史史籍概要》,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36]金庠基, 《东方文化交流史论考》,乙酉文化社,1947年。
    [37]边太燮, 《高丽政治制度史研究》,一潮阁,1971年。
    [38]柳东植, 《韩国巫教历史与构造》,延世大学出版社,1975年。
    [39]全海宗, 《东亚文化比较史研究》,一潮阁,1976年。
    [40]李能和,李钟殷译, 《朝鲜道教史》,宝成文化社,1977年。
    [41]李能和, 《朝鲜佛教通史》,韩国韩国学研究会,1977年。
    [42]韩国哲学会, 《韩国哲学研究》(上册),东明社,1977年。
    [43]全海宗, 《韩中关系史研究》,一潮阁,1977年。
    [44]车柱环, 《韩国道教思想研究》,首尔大学出版社,1978年。
    [45]金忠烈, 《高丽儒学史》,高丽大学出版社,1980年。
    [46]全海宗, 《高丽时代研究》,亚细亚文化社,1980年。
    [47]许兴植, 《高丽社会史研究》,亚细亚文化社,1981年。
    [48]崔在锡, 《韩国家族制度史研究》,一志社,1983年。
    [49]李丙焘, 《韩国史大观》,东方图书洙式会社,1983年。
    [50]金泰坤, 《韩国民间信仰研究》,集文堂,1983年。
    [51]李熙德, 《高丽儒教政治思想研究》,一潮阁,1984年。
    [52]李恩奉, 《韩国古代宗教思想》,集文堂,1984年。
    [53]金庠基, 《新编高丽时代史》,首尔大学出版社,1985年。
    [54]边太燮, 《高丽史的诸问题》,三英社,1986年。
    [55]许兴植, 《高丽佛教史研究》,一潮阁,1986年。
    [56]朴龙云, 《高丽时代史》,一志社,1986年。
    [57]韩国史研究会编, 《古代朝中关系史研究》,三知院,1987年。
    [58]崔钟库, 《韩国法思想史》,首尔大学出版社,1989年。
    [59]河炫纲, 《韩国中世史论》,新丘文化社,1989年。
    [60]李基白, 《韩国史》,一潮阁,1990年。
    [61]安启贤, 《韩国佛教思想史研究》,东国大学出版社,1990年。
    [62]李范稷, 《韩国中世礼思想研究》,一潮阁,1991年。
    [63]韩国道教思想研究会, 《韩国道教与道家思想》,亚细亚文化社,1991年。
    [64]蔡尚植, 《高丽后期佛教史研究》,一潮阁,1991年。
    [65]李善宰, 《儒教思想和仪礼服》,亚细亚文化社,1992年。
    [66]韩(?)(?), 《儒教政治与佛教》,一潮阁,1993年。
    [67]池斗焕, 《朝鲜前期仪礼研究——以性理学正统论为中心》,首尔大学出版社,1994年。
    [68]李熙德, 《韩国古代自然观与王道政治》,韩国研究院,1994年。
    [69]张东翼, 《高丽后期外交史研究》,一潮阁,1994年。
    [70]边太燮, 《韩国史通论》,三英社,1995年。
    [71]边东明, 《高丽后期性理学受容研究》,一潮阁,1995年。
    [72]崔光植, 《古代韩国国家与祭祀》,韩济社,1995年。
    [73]李基白, 《韩国史新论》,一潮阁,1996年。
    [74]李渊明, 《高丽时代性理学受容研究》,国学资料院,1997年。
    [75]都贤喆, 《高丽末士大夫的政治思想研究》,一潮阁,1999年。
    [76]李熙德, 《高丽时代天文思想和五行说研究》,一潮阁,2000年。
    [77]权兑远, 《古代韩民族文化史研究》,一潮阁,2000年。
    [78]金中明, 《韩国中世的佛教仪礼》,文学知性社,2001年。
    [79]沈载锡, 《高丽国王册封研究》,惠安社,2002年。
    [80]金海荣, 《朝鲜初期祭祀典礼研究》,集文堂,2003年。
    [81]金渭显, 《韩中关系史论丛》,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82][朝]《朝鲜通史》(上、下),朝鲜科学院历史所著,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译,1974--1975年。
    [83][朝]朝鲜社科院历史所编, 《朝鲜全史》(1-5卷),中国朝鲜史研究会,1987年。
    [84][日]那波利贞, 《唐代社会文化史研究》,创文社,1974年。
    [85][美]de Bary, Wm. Theodore and Haboush, JaHyun Kim, The Rise of Neo-Confucianism is Korear,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ly Pree,1985.
    [86][美]富安敦, 《关于武则天时期明堂与佛教关系的研究》,Antonino Forte, Mingtang and Buddhist Utopia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stronomical Clock:the Tower, Statue and Armillary Sphere Constructed by Empress Wu, Rome, Instituto Italiano per il Medio ed Estremo Qriente,1988.
    [87][美]Decchler, Martina. The Confucian Transformation of Korea:A Study of Society and Ideology, Cambri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of Press,1992.
    [88][日]堀敏一,《中国と古代东アジア世界》,东京岩波书店,1993年。
    [89][日]渡边信一郎,《天空の玉座·中国古代帝国の朝政と仪礼》,柏书房,1996年。
    [90][日]金子修一,《古代中国と皇帝祭祀》,汲古书院,2001年。
    [91][日]矢木毅,《高丽官僚制度研究》,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8年。
    [1]高明士,《论武德到贞观礼的成立——唐朝立国政策的研究之一》,《第二届国际唐代学术会议论文集》,文津社,1993年,1159-1214页。
    [2]杨渭生, 《宋与高丽的典籍交流》,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2)。
    [3]陈尚胜, 《论唐朝与新罗的文化交流》,山东大学学报,1995(4)
    [4]杨志刚, 《(朱子家礼)在韩国的流传与影响》, 《朱子学刊》第8辑,黄山书社,1997(12)
    [5]盖金伟, 《唐代郊祀制度初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8(3)。
    [6]宋文君, 《典籍交流对宋与高丽文化的影响》,华夏文化,2000(4)。
    [7]梁满仓,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礼制度化》,中国史研究,2000(4)。
    [8]王美化, 《唐宋礼制研究》,东北师大博士论文,2001年。
    [9]潘畅和, 《日韩儒家文化背景比较》,日本学刊,2001(3)
    [10]赵澜, 《唐代的三年之丧略论》,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2)。
    [11]杨果, 《宋人谥号初探》,史学月刊,2003(7)。
    [12]冀志刚, 《燃灯与唐五代敦煌民众的佛教信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5)。
    [13]吕英亭, 《高丽王朝与辽、宋政治关系之比较》,东岳论丛,2004(6)。
    [14]陈尚胜, 《宋朝和丽日两国的民间交往与汉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研究,2004(4)。
    [15]郭善兵, 《汉唐皇帝宗庙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6]李云泉, 《宋朝高丽观中的战略安全意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
    [17]张春海, 《高丽王朝的“华化”与“土俗”之争》,安徽史学,2008(1)。
    [18]蒋戎, 《辽朝与高丽朝贡关系浅析》,东北史地,2008(6)。
    [19]杨军, 《东亚封贡体系确立的时间——以辽金与高丽的关系为中心》,贵州社会科学,2008(5)。
    [20]李乐营,《高句丽政权礼制体制及其在中国古代皇权统治体制内的实践》,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 。
    [21]王秀臣, 《从仪式到艺术——祭祀象征理论的形成与应用》,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冬之卷。
    [22]崔鲜香, 《高丽时期“为人女”女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地位》,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4)。
    [23]李国锋, 《论从高丽王朝到朝鲜王朝转型中儒教批判佛教的内涵》,哲学动态,2009(4)。
    [24]卢鸣东, 《以礼治国:朝鲜建国儒臣推行中国古礼的作用》,湖南大学学报,2006(1)
    [25]閔丙河, 《高麗時代佛教界(?) 地位(?) (?) 经济》, 《成大史林》,1965(1)。
    [26]李乙浩, 《礼概念的变迁过程》, 《大同文化研究》,1967(4)。
    [27]金相鉉, 《高麗時代(?) 護國佛敎 研究》, 《学术论叢》,1976(1)。
    [28]边太燮, 《高丽历代王的信佛和国难开启的佛事》, 《佛教学报》,1977。
    [29]黄云龙,《高麗 初期 王權考》, 《输文集》,1977(5)
    [30]朴星来, 《高丽的历和年号》, 《韩国学报》,1978(10)。
    [31]#12
    [32]李范稷, 《(高丽史·礼志)分析》, 《韩(?)(?)博士花甲纪念史学论丛》,1983。
    [33]李范稷, 《〈高丽史·礼志)吉礼检讨》, 《金哲竣博士花甲纪念史学论丛》,1983。
    [34]鄭容淑, 《高麗時代 儒教 伦理思想(?) 性格》, 《(?)》,1983(1)。
    [35]文暻鉉, 《高麗 中期 儒学》, 《東洋文化研究》,1983(10)。
    [36]朴赞洙, 《文庙享祀制的成立与变迁》, 《蓝史郑在觉博士古稀纪念东洋学论丛》,1984。
    [37]许兴植, 《与佛教融合的高丽王室祖上崇拜》, 《东方学志》,1984。
    [38]李鲍稷, 《高麗時期(?) 五禮》, 《歷史教育》,1984(35)。
    [39]金镕坤, 《高丽显宗时代的文庙从祀》, 《高丽史的诸问题》,三英社,1986。
    [40]金镕坤, 《高丽忠肃宗六年安珦的文庙从祀》, 《李元淳教授花甲纪念史学论丛》,1986。
    [41]高英津, 《十五、十六世纪朱子家礼的施行和意义》, 《韩国史论》,1989(21)。
    [42](?), 《高麗時代 儒教伦理(?) 形成(?) 展开》,延世大学校,(?),1989。
    [43]金海荣, 《(详定古今礼〉和高丽朝的祀典》, 《国史馆论丛》,19949(55)
    [44]李源明, 《高麗中期 北宋性理学(?) 传来(?) 性格考》, 《输文集》,1989(18)。
    [45]辛堯永, 《高麗成宗(?) 教化治绩考》, 《教育研究》,1995(14)
    [46](?), 《高麗 太祖(?) 训要十休條(?) (?)(?) 再檢討》, 《成大史林》,1997(12-13)。
    [47]金甲童, 《高丽时代的城隍信仰和地方统治》, 《韩国史研究》,1997(74)。
    [48]崔顺權, 《高麗前期 五朝制(?) 運營》, 《歷史教育》,1998(66)
    [49]#12
    [50]都賢喆, 《高麗末期 士大夫(?) 四禮 認识》, 《歷史教育》,1998(65)
    [51]郑求先: 《高丽时代儒教伦理奖励政策考》, 《人文学研究》(关东大学),1998(1)
    [52]崔一范, 《高丽中期儒佛交涉的哲学根据研究》, 《东洋哲学研究》,2001(5)。
    [53]姜英卿, 《韩国传统信仰的政治·社会机能研究》,素名女大,博士学位论文,1991。
    [54]#12
    [55](?), 《入宋麗国使(?) 朝贡 儀禮(?) (?)》, 《全北史学》,2001(24)。
    [56]臧 健, 《宋代 (?) 高麗社会》, 《梨花史学研究》,2001(28)
    [57]吴京厚,《高丽末朝鲜初儒佛论争——以郑道传的排佛论为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6)。
    [58][朝]纪崇武,顾聆博译, 《高丽时期的婚礼风俗》,博物馆研究,2008(3)。
    [59][日]奥村周司,《高麗にぉけゐ八开会的秩序と国际环境》,《朝鲜史研究会论文集》,1979(16)。
    [60][日]奥村周司,《高麗の外交姿势と國家意识-‘仲冬八开会’ぉょひ‘迎北朝詔使儀’そ中心して》,《历史学研究》,别册特集,1982。
    [61][日]户崎哲彦, 《唐代太庙制度的变迁》,《彦根论丛》,1988(262、263)。
    [62][日]山内弘一, 《北宋时代的太庙》,《上智史学》,1990(35)。
    [63][日]桑野荣治, 《李朝初期にぉけゐ打高丽王氏祭祀》, 《年报朝鲜学》,第二号,1992年。
    [64]麦大维(D. L. McMullen), The Cult of Ch'i T'ai-kung and T'ang Attitudes to the Military, T' ang Studies 7,1989, pp.55-103.
    [65][日]户崎哲彦著,蒋寅译, 《唐代的禘袷论争及其意义》,咸宁师专学报。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