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诠释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中最具形上思想的文献之一,《中庸》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历代儒者对《中庸》的诠释,形成了独具中国哲学特色的《中庸》诠释史,是中国经典诠释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言分三节。第一节介绍西方诠释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经典诠释学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并对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四位学者傅伟勋、成中英、汤一介、黄俊杰的理论,并对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建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第二节为学术史回顾,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指出学术界对中庸学的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一,多探讨中庸的思想体系,缺少从纵向上把历代学者的《中庸》诠释放置到经学史、思想史演进的脉络中进行考察;第二,多采用西方的哲学分析和表达方式,缺少对中国哲学自身个性及其特质的反思,具有用西方哲学范式来诠释中国经典文本的倾向;第三,很少有学者自觉地采用西方诠释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庸》文本的诠释史。本文即基于此而选择《<中庸>诠释史研究》为题,力图通过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主要思想家对《中庸》文本诠释的梳理,来探讨经学史、思想史演进的脉络及儒家经典诠释学的特色。第三节介绍本文研究的方法及拟创新之处。
     第一章探讨《中庸》的成书及孟荀对《中庸》的发展。第一节探讨《中庸》的成书过程。自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中庸》为子思所作以来,一直为学界承袭,到北宋欧阳修首开怀疑《中庸》非子思所作以来就一直聚讼纷纭,许多学者如崔述、翟灏、钱穆、冯友兰等人均提出不同的看法。本文依据学术界对郭店楚简中与子思及其后学相关文献的研究,认为《性自命出》作为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关于先秦心性论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献,最有可能是《中庸》的先导。第二节为探讨《中庸》的主体思想。从天命人性论来看,《中庸》明确提出“天命之谓性”,人性的本原来自于天,将人性的道德力量归原于天之所命,从而赋予人性以道德力量,这样就将传统的天命思想进行了改造,使之与人性相通。从工夫论来看,诚首先是天道的一种表现形式,“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之诚指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规律及自然万物存在的终极根源,从而赋予诚本体论意义。同时诚也是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人道之诚表明一种人性之善。诚的作用即是沟通天、人,通过诚,人就可以认识和体察天之道以及认识和把握人之道。可见,《中庸》以诚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天道与人道相沟通、内圣与外王相连接的理论体系,基本奠定了儒家心性之学的基础。第三节探讨孟子和荀子分别以性善论和性恶论对《中庸》思想的发展。
     第二章探讨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礼记注》中对《中庸》的诠释。郑玄生于东汉后期,以当时流行的气化宇宙论和阴阳五行说来诠释《中庸》,如释天命为“天所命生人者也”,亦即人是由天自然所生,来自于天,即为天命。此“天”非谓先秦自然之天或道德之天,而是汉代经由董仲舒改造后的“阴阳五行”、“天人通感”之天。在“道”、“教”的诠释中突出了统治者在修饬人道、推广教化中的重要作用,也表明了生活于乱世的郑玄希望有一明君来推行教化稳定社会秩序的愿望。“唯礼能为之中”,可见郑玄是把礼视为避免过与不及、以礼制中、衡量中庸的标准,这里,郑玄突出了礼的作用。这与郑玄生活的东汉晚期社会动荡礼义荡然无存的现实是分不开的,郑玄希望以礼来整饬纲常,因此其在经典诠释中往往突出礼的价值。郑玄对《中庸》的诠释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强烈的现实关怀,力图通过经典的诠释来表达对政治的看法;在诠释过程中也表达了企慕圣贤的愿望。在诠释原则上有以经证经的原则、今古文兼宗的原则以及文字简约的原则等几个方面。
     第三章探讨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对《中庸》的诠释以及李翱在《复性书》中对《中庸》思想的阐发。唐代孔颖达主持编纂的《五经正义》是对魏晋以来五经义疏的一次系统的大整理,不仅南北经学得以统一,也使得唐初经学达到空前的高度。《礼记正义》对《中庸》的诠释,有以下诸多方面的诠释特点:一是维护儒家正统地位、重建儒家伦理道德的诠释目的;二是“疏不破注”的诠释原则;三是以体用观为指导的义理诠释;四是注重对经义、注义之推衍与发挥:五是贯融参证的诠释方法;六是引纬证经等。中唐之后,儒学复兴,《中庸》作为心性义理之学的代表性文献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李翱在《复性书》中主要对《中庸》的核心范畴进行新的诠释。如在性情论上《中庸》虽然内蕴的是儒家的性善论,但是《中庸》仅言“天命之谓性”,并没有明确宣示性善论。而李翱在肯定了孟子的性善论和子思的“天命之谓性”的基础上,在性情说上取得突破,建立了性情统一的学说。在对诚的诠释中,李翱以“天道”为诚,并认为人“尽性”、“复性”也是诚。这样,李翱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路,而且将天人合一的连接点放在“诚”、“性”两个范畴上。
     第四章探讨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中庸》的诠释思想。朱熹对《中庸》进行了系统的诠释。朱子对《中庸》的诠释以其中和说为基础。在中和旧说中,朱子以未发为性、已发为心,具有割裂心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情的忽视等方面的理论缺陷。通过“己丑之悟”,朱子形成中和新说。首先,对未发已发有新的看法。未发已发均应从“心”上来区分;其次,在朱子中和新说中“情”得到了安顿;第三,朱子在新说中增加了“主敬”之修养功夫的内容。朱子中和新说实际上就是对《中庸》中和问题的创造性诠释,同时又以中和新说对《中庸》文本进行诠释。朱子建立以理为本体的哲学体系,并以之对《中庸》进行本体诠释,对《中庸》核心范畴性、命、道、诚进行新的理学化诠释。如朱子认为“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天即天理,天命即为天道,此为从形上言;而气成就万物之形体。由于人物之生均禀赋此天理而形成性,性即理,此性即指所禀赋之天地之性,是至善。性与道都是天理,但是由于气禀不同而形成圣人与众人之差异。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上,朱子虽然对格物致知之“道问学”功夫极为看重,但是其对于尊德性并未忽视,而是各有所重。朱子《中庸》诠释的特点有以继承和发扬儒家道统为纲领指导《中庸》诠释和以义理诠释为主、兼重文字训诂的两大诠释原则。
     第五章为探讨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对《中庸》的诠释。船山以其气本体论对《中庸》进行诠释,指出“天即以气言,道即以天之化言,固不得谓离乎气而有天也”,气为理的载体,理秩序乎气,理为气中之理,两者共同作用使万物化生。这样就完全否定了朱子在理气论上理先气后的观点。在朱子那里都是从理本体来谈论心、性、天,把心、性、天都最终统一到理上去。而船山则是从气本体出发来谈论心、性、天,把心、性、天都最终统一到气上去。在性命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船山提出了“命日受,性日生”之说,从而辨证地解决了性命之间的关系。在中和性情论上,船山也与朱子有异。首先,朱熹以心统性情,已发为性,已发为情,未发之中为体,已发之中为用。而船山主张无论未发之中还是已发之中均是体。其次,朱子以未发为性已发为情,船山认为未发之时性中有情,心涵性情。再次,朱子以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截然二分:船山在对《中庸》的诠释中对朱子这一观点进行了修正,指出人心之中涵有性情,性为情之体,这样人心与道心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船山对《中庸》的诠释过程中,有着“兼综汉宋”的诠释宗旨、实学化的诠释立场、护教学的诠释目的以及跨文本诠释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六章探讨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在《中庸注》中对《中庸》的诠释。康有为《中庸注》的撰著正处于甲午战争失败和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国家危机日益加重之时。在《中庸注》中,康有为从外王学即经世致用的立场来进行诠释,阐发变革改制以自强从而挽救民族危机。同时从康有为思想发展的历程来考察,《中庸注》的著成正值康有为思想基本成熟时期,以今文经学之《春秋》三世说与《礼运》大同说,同时糅合佛学与西学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并以之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诠释。康有为对儒家经典的系统诠释有以下基本立场,第一,西学中源的立场;第二,改良主义的立场;第三,政治学的立场。康有为在《中庸注》中贯彻其大同三世进化说以及进化论,如在对《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诠释中,康有为更是以三统三世说来解释“三重”。在《中庸注》中康有为还从人性论上证明进化与维新即是“尽人性”,为其维新改良主张增添了理论上的说服力。康有为在《中庸说》中不惜曲解《中庸》文义以申己说,阐发其改制变法理论。康有为在《中庸注》中还对孔子进行了神化和圣化。如在《中庸注》中,康有为通过对《中庸》首章的诠释,指出孔子乃受“天命”而改制。又如在对《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诠释中,康有为承袭汉代董仲舒及纬书神化孔子的手法,把孔子描绘为一个“天纵之神”,“神人惟孔子”,说孔子“为苍帝之精,作新王受命”。在康有为那里,孔子俨然成为一个受天命以拯救世人的大教主。这样,康有为把孔子说成是全体国民信仰崇敬的教主、圣人、君子、天子、素王,把孔子的历史地位推上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借助诠释《中庸》,康有为还阐发了其新仁学的思想。如在《中庸注》中,康有为认为仁为天德,仁也是人德;对人而言,仁即为博爱之德。显然康有为是针对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所提倡的西方资产阶级的博爱学说,力图在其新仁学中调融两者的冲突;同时他还把仁看做是太平世的特征之一。康有为仁说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来解释“仁”的含义。如在对《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章的注解中,康有为用牛顿力学知识来给仁下定义,“仁从二人,人道相偶,有吸引之意,即爱力也,实电力也。”以新仁学为基础,康有为还大力表彰孝道。由于身处近代社会动荡和转型时期,康有为援西入儒,采用西方近代进化论、资产阶级政治理论等学说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创造性诠释。康有为的经典诠释,对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影响极大,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总之,本文主要从学术史、思想史的的立场,借鉴西方诠释学的理论与方法,选取郑玄、孔颖达、李翱、朱熹、王夫之、康有为等对《中庸》注解较有影响的思想家,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中庸》诠释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从而初步对《中庸》诠释史的大致脉络进行梳理,希望可以为当下儒家经典诠释学的创建有所帮助。
As a piece of literature with the most metaphysical thoughts among Confucian classic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in China.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by ancient Confucian scholars has formed the history of hermeneutics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hilosophy,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hermeneutics.
     The introduc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Section 1 describes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Western Hermeneutics; then it introduces the theories of four scholars who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founding of classical hermeneu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cademic circles:Fu Weixun, Cheng Zhongying, Tang Yijie and Huang Junjie; finally it makes a reflection on the problems du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Hermeneutics. Section 2 is a review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Through the carding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it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 academic circles:first, people mainly focus on the ideology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few people have placed. Few people have plac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literary work into the context of classical studies and ideology. Second, people mainly use western philosophical ways of analysis and expression with the tendency of explaining Chinese classical texts with Western Philosophy. Few people have made a reflec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ird, few scholars will study the hermeneutic history of the text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with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western hermeneutics consciousl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elects "the study of hermeneutic history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s the topic, and tries to describe the evolution context of the history of the classical studies and that of ideolog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al Hermeneutics through the carding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by the main thinkers in different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Section 3 describes the misspelled method of this paper and the proposed innovations.
     ChapterⅠaims to discuss the form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book by Mencius and Tsunzi. Section 1 discusses the writing process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Since Si Maqian put forth the notion tha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was created by Zi Si in Historical Records, many scholars had adopted this idea for many years. However, Ou Yangxiu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suspected whether it was created by Zi Si, and then it had been debated by many scholars, such as Cui Shu, Zhai Hao, Qian Mu and Feng Youlan, who put forward many different opinion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literay studies,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Xing Zi Ming Chu of bamboo slips was the earliest and most complete literature about the theory of the mind in early Qin Dynasty. So far and probably it was the primary form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Section 2 is the main ideology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t clearly suggests that the human nature is endowed by the heaven and the moral force of human nature is originated from the order of Heaven. The Heaven gave the moral force to the human nature in the way it created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so that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Heaven could be transformed and opened up with huamn n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fforts theory, whose essence is sincerity, it is believed that sincerety was a kind of expressive form. Sincerity is the Way of Heaven. It is also Man's Way. Sincerety of Heaven refers to the laws of endless natural world and the ultimate source of the existence of natural world, which was considered as the significance of noumenon theory. Meanwhile, sincerety is also a high moral realm, and the humanity sincerety indicates a kind of good human nature. The function of sincerety is to communicate Heaven with the human and through sincerity, a human being can come to know and understand Heaven Sincerety. Therefore,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with the sincerety as the core,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system which links up Heaven Sincerety and Human Sincerety and connects internal saint and outside king. This system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Confucian learning of mind. Section 3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cluding Mencius’The 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and Tsunzi's The Theory of Original Evil of Human Nature.
     ChapterⅡdiscuss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 Correct Meanings of Annotation of Rites by Zheng Xuan of Eastern Han Dynasty. Zheng Xuan was born the late year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volves the Theory of Vital Energy Filled Universe, and the Theory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in popular current tim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estiny is "the mandate of heaven is human nature". The human being was born by Annotation of Rites by Zheng Xuan of Eastern Han Dynasty. Zheng Xuan was born the late year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volves the Theory of Vital Energy Filled Universe, and the Theory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in popular current tim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estiny is "the mandate of heaven is human nature". The human being was born by Nature the Destiny comes from Nature. "The Nature", not Natural heaven or the Moral heaven of the pre-Qin days, but the Nature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as from " Heaven and Man of Synaesthesia" of reformation by Dong Zhongshu. 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Dao", "Taoism", had an important groundbreaking role in modifying humanity and carrying out extension of cultivation by ruler. It also shows that Zhuang Xuan, whom lived chaotic times, hoped sagacious king would carry out extension of cultivation from chaotic times to social stability, "just propriety can be the Mean". Therefore, Zheng Xuan is to propriety as for avoiding short-middle-beyond, courtesy coming into the Mean, Measurement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s standard. This, Zhuang Xuan foreground the role of propriety. It is no separeate that Zheng Xuan whom lived chaotic times in Eastern late years that no propriety. Zheng Xuan hoped that change the status of the Constant Virtues by propriety. Therefore, Zheng Xuan foreground value of propriety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s. Zheng Xuan's interpret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ad some groundbreaking characteristics. One is strongly concern for reality, attempting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s expressing view of politics. And also expressing admire of the talents in the interpreta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verall mixed ancient prose in principle and words simplicity in principle of aspects.
     Chapter III discuss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 Correct Meanings of The Five Classics by Kong Yingda of Tang Dynasty and the ideological descrip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 the Paper of Restoring Human Nature by Li Ao. Correct Meanings of The Five Classics by Kong Yingda of Tang Dynasty is a systematic carding of the meanings of the five classics from the time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y. It not only helped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the classical studies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chools, but also helped the classical studies reach an unprecedented height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 Correct Meanings of The Book of Rites, maintained the status of Confucian orthodox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fucian ethics as its purpose of interpretation; with "Persuasion should not surpass notes" as the principle of its interpretation. Guidance in substance and function of concepts on argumen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e interpreting methods of Confucian Classic Argumentation and annotation of deduction and exertion, integration and reference, and so many aspects of the interpreting characteristics. After the Confucian revival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as drawn the attention of Confucian scholars gradually as the representative literature of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studies of disposition. Li Ao mainly made a new interpretation on the core category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 his Paper of Restoring Human Nature. For example, as to the theory of disposition, although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is intrinsic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is book has made no clear declaration with the only statement of "The human nature is endowed bu the Heaven". While Li Ao made a breakthrough in the theory of disposition on the basis of affirming the Mencian 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and eastbalished a unified theory of disposition. A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sincerety, Li Ao thought of Fatality as the sincerety, and he also believed that "to one's heart" and "renaturation" were also sincerety for human. In this way, Li Ao not only has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 of unific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but also has placed the connection point of unific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on the areas of "sincerity" and "humanity".
     Chapter IV discusses abou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by Chu hsi whom is the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Chinses classical culture of Southern Dynasty. Chu hsi carry out the interpretation of system. The beasment of The Theory of the Mean and Harmony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n Zhong-He Old Theory, Non-germination is Nature, versus Germination is Heart. With separate bewteen "Nature and Heart" of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 to be ignored and so on. Through "Apperception of one's own defects", The Forming of the Zhong-He New Theory by Chu hsi. First of all, the new view on Non-germination versus Germination. Both of Non-germination versus Germination are distinguish from "Heart"; And secondly, undisturbance of the "Emotion" in Zhong-He New Theory by Chu hsi; Third, add to "the main idea of respect" cultivation of capability. Actually, Chu hsi's Zhong-He New Theory are creativity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meanwhile, to the interpretation on the versions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by Zhong-He New Theory. Chu hsi established Philosophical system with principle on Noumenon, and interpreted on the versions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s new Neo-Confucianism interpreting "Nature", "Destiny", "Taoism”,”Sincerity" by the core category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Such as, Chu hsi think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fostering myriad things", Nature is the theory of justice; Destiny is the Way of Heaven, just from the metaphysics; however, "Spirit" accomplish All-things of physique. Because living of people forming the Theory of Justice with endowment, Nature is Justice, the Nature is the born Nature with endowment-the highest good. Both of Nature and Taoism are the Theory of Justice, but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age and ordinary peopl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of "Bing Qi". On the pursuing virtue and seeking for knowledge, Chu hsi paid attention to theory of Ge Wu Zhi Zhi of accumulating one's knowledge, but promoting virtue is not only to be ignored, but it is a Duty plus Respicere. The interpret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av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as the orthodoxy, and the main of interpretation in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and secondary explanation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ancient books on two principles.
     Chapter V discuss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made Wang Fu-zhi, who is the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in Ming-Qing Dynasty. Chuan Shan interpret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based on his ontology, nature of spirit made. The way of principle and spirit,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candidates to myriad things foster. Complete negative on view of from Chu Hsi's Liqi theory. The Heart, the Nature, the heaven from Chu hsi's principle, and all the principle to come up. And another way, Chuan shan discuss the Heart, the Nature, the Heaven, all things come up to Qi. In the ontology of Qi, all the best characteristics, Chuan shan put forward "The Mandate of Heaven is Human Nature, Interplay between Man and the World" of the theory. And dialectical solved the relation of the Destiny and the Nuture. The harmony of the human nature and life theor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u hsi's and Chuan shan. First of all, Chu hsi's mind combines nature with emotion. Non-germination is the Nature, versus Germination is the emotion. The harmony of non-germination's aspect and versus Germination's uses. However, Chuan shan' opinion, no matter what the harmony of non-germination or versus Germination are all the Aspect. And secondly, Chu hsi's Non-germination is the Nature and versus Germination is the emotion. Chuan shan thought Non-germination is the Nature, emotion of the Nuture, the Nuture from the Heart. Third, Chu hsi's desire dimidiate method of Moral mind and Human mind, natural truth and human. Chuan sha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of the interpretation. All-round Han and Song of the interpretate aim, Lexicalization of the interpretate position, conservation education of the interpretate aim, cross-textual interpretation and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and some aspects characteristics.
     ChapterⅥdiscuss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ote on Doctrine of the Mean made by Kang You-wei the famous thinker of modern times. His interpretation of the Note on Doctrine of the Mean came about just after the failure of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and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when the nationalism was increasing. Contribution to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by applying personal knowledge, Kang You-wei carried out his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realization of a personal values position and clear changes in conversation to self-improvement in order to save the national crisis. Meanwhile,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the course of Kang You-wei's ideas development, the finish of Note on Doctrine of the Mean was around the time when Kang You-wei ideas basically matured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Theory of "Great Harmony and Three Epochs" and LI YUN:Theory of Great Harmony. While they were mixed together with Western and Buddhism, they built their own philosophy system and re-interpreted the Confucian Classics. Kang You-wei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contains the following basic positions, first the Western from China position, second reformist stance and third, the posi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 In Note on Doctrine of the Mean, Kang You-wei carried out theory of Three Unification Learning and Three Epochs. Such a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Note on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things than carry on his widowed almost. Kang You-wei explained the "Triple" by three-commissionⅢ. In Note on Doctrine of the Mean, Kang You-wei proved evolution and Reform to be "the best of human nature", from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ts persuasive advocating of Reform and Improvement was added. In order to set forth his own idea Kang You-wei even distorted the actual context at "moderate", as a cost to testify his theory of restructuring and translation. Kang You-wei also deified and sanctified Confucius in Note on Doctrine of the Mean. In Note on Doctrine of the Mean, Kang You-wei,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rst Chapter in Doctrine of the Mean pointed out that Confucius was subject to destiny and made restructuring. Another exampl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octrine of the Mean, "non-propriety no emperor, no system, created the text". Kang You-wei, inheriting the way Dong Zhong-shu and Weishu of DongHan Dynasty deified Confucius, described Confucius as a "Vertical day God" " God but Confucius " and called Confucius the essence of God, Gang, as the new king ordered. In his view, Confucius was a holy leader honored by destiny to rescue the whole world. Thus, Kang You-wei described Confucius as a leader, saint, emperor, Prime King to be respected by all people.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Confucius in Chinese history reached the highest peak.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Kang You-wei also expounded upon his idea about new Benevolence. As in Note on Doctrine of the Mean Kang You-wei referred to benevolence as a God moral as well a human moral; on the people benevolence the moral of universal love. He managed to harmonize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two pointing at the universal love theory of Western bourgeois advocated by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ary thinkers. At the same time, he viewed benevolence, a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peaceful world. Another significant feature of Kang You-wei You-wei benevolence theory is to explain the "benevolence "means based on West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For instance, in the Chapter notes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Benevolent person always cares for others, filial piety is first", Kang You-wei defined benevolence using the knowledge of Newtonian Machaics, " benevolence means to love others". Based on the new benevolence theory, Kang You-wei also commends filial piety in a great deal. Living in the term of unrest modern society and transitions, Kang You-wei made creative interpretations to the Confucian classics by introducing Western to Confucius and adopting Western modern evolution theory and bourgeois political theorie. Kang You-wei's perfect interpretation had a great effect on the realism of ideology and academic circles of modern China, having a very profound impact.
     In shor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ositions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s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t consults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Western interpretation by choosing several thinkers who have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discusses its main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Thus it is organizes the general context of those interpretations historical in relation to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hoping this will offer aid to the creation of interpretation theory of current Hermeneutics of Confucian Classics School.
引文
①(南宋)王柏:《古中庸跋》,《鲁斋集》卷五,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册,第16-17页;另见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五十三引王柏《古中庸跋》。
    ②(北宋)杨时:《中庸义序》,《龟山集》卷二十五,《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③参见水伟:《诠释学,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视角》,《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景海峰:《解释学与中国哲学》,《哲学动态》2001第7期;余敦康:《诠释学是哲学和哲学史的唯—进路》,见梁涛主编:《中国思想史前沿——经典、诠释、方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25页。
    ④在对于西方“诠释学”(Hermeneutik)的翻译上学术界还存在分歧,如汤一介称之为“解释学”,张汝伦称之为“释义学”,李清良称之为“阐释学”,大多数学者还是赞同使用“诠释学”这一词语。
    ①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学人》第13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夏之卷:《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学术月刊》2000年第7期。
    ②严春友:《中国哲学的强解释学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③[德]伽达默尔:《诠释学》(1974年),载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487页。
    ④关于西方诠释学的发展历程,参见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①景海峰:《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②景海峰:《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①傅伟勋:《大陆讲学三周后记》,(美)《知识分子》1987年冬季号。转引自李翔海:《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诠释——傅伟勋哲学方法论述评》,‘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第66页。
    ②国内学术界关于傅伟勋诠释学的评介可参阅王立新、欧崇敬、吴根友主编:《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一书中“傅伟勋与创造的诠释学”栏目的相关论文,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③成中英:《如何重建中国哲学》,《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5年,第13页。
    ①参见成中英:《本体诠释洞见和分析话语——中国哲学中的诠释和重构》,成中英主编:《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成中英先生对其本体诠释学的最新论述参见成中英:《全面诠释与发展儒学:哲学、经学与国学》,见贾磊磊、孔祥林主编:《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112-117页。
    ②汤一介:《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
    ①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12-420页。
    ②黄俊杰:《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③胡城:《东亚视野下的儒家经典诠释传统:黄俊杰教授访谈录》,《现代哲学》2009年第1期,第73页。
    ④参见程志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辨析》,《文史哲》2007年第1期:郑家栋《“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2期。
    ①许多学者均从不同角度论述中西哲学的异趣之处,如成中英:《中国哲学的特性》,项维新、刘增福主编:《中国哲学思想论集(总论篇)》,台北:水牛出版社,1978年;俞宣孟从本体论角度以一体与两离来概括中西哲学特点,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3-90页;曾振宇以气论来探讨中国哲学范畴的独特性,曾振宇:《论“气“》,《哲学研究》2004年第7期;欧崇敬从存有学方法论来探讨中国哲学史特点,欧崇敬:《中国哲学史》之《存有学方法论卷——世界的图像与构造:迈向存有学的最终理论·导论》,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第1-33页。
    ②余敦康:《诠释学是哲学和哲学史的唯一的进路》,见梁涛主编:《中国思想史前沿——经典、诠释、方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③魏长宝:《经典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式问题》,《哲学动态》2003年第1期,第10页。
    ④成中英:《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中国社会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6期。
    ⑤魏长宝:《经典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式问题》,《哲学动态》2003年第1期,第8页。
    ①黄熹:《中国哲学诠释学的目标及其参照系》,《光明日报》2005年7月5日。
    ②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方法论反思》,《哲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③张汝伦:《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谈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反向格义”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④林安悟:《关于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省察》,《求是学刊》2009年第6期。
    ①章太炎:《国学讲演录·诸子略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74-177页。
    ②辜鸿铭著,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下册,第507-576页。
    ③鲁迅:《华盖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25页。
    ①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2-203页。
    ②蔡元培:《中华民族与中庸之道》,原载《东方杂志》第28卷第1号,1931年1月。见高叔平编:《蔡元培政治论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58页。
    ③关于《中庸》的成书年代,冯友兰后来另有专文《<中庸>的年代问题》,见罗根泽编:《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册,第184页。
    ④冯友兰:《新原道》,《三松堂全集》第五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1页。
    ①李石岑:《中国哲学讲话》,上海:启明书局,1948年,第202-232页。
    ②范寿康:《中国哲学史通论》,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76页。
    ③蒋维乔:《中国哲学史纲要》,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卷下,第10页。
    ④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2页。
    ⑤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5-38页。
    ①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②蒙文通:《儒学五论》,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廖平·蒙文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17—518页。
    ③钱基博:《四书解题及其读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64页。
    ④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9页。
    ⑤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原载《思想与时代》,1948年。见宋志明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贺麟新儒学论著辑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第85-101页。
    ①赵纪彬:《中国哲学思想》,上海:中华书局,1948年,第68-72页。
    ②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第136-137页。
    ③后整理成书,刘泽如:《中庸的人性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
    ①武淑琴:《“中庸之道”是反革命复辟之道》,《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第1期。
    ②何顺祥:《“中庸之道”是反对社会革命的思想武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第1期。
    ③吴于廑:《孔孟林彪道中庸,革命人民反中庸》,《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4年第1期。
    ④吕传五:《砸烂“中庸”搞斗争》,《文史哲》1974年第3期。
    ⑤王淑萍:《中庸之道就是反革命之道》,《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第2期。
    ⑥邹其侠:《批判中庸之道,坚持斗争哲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年第4期。
    ⑦本节参考杨子吟、邹效维:《近十年中庸研究观点介述》,《理论探讨》1998年第4期。在此仅作简要概述。
    ①庞朴:《沉思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7-105页。
    ②刘蔚华:《中庸之道是反辩证法的思想体系》,《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5期。
    ①郭沂:《<中庸>成书辨证》,《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
    ②梁涛:《郭店楚简与<中庸>》,《台大历史学报》,2000年6月,第25期。
    ③李文波:《<中庸>成书再辨正》,《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①杨朝明:《中庸成书问题新探》,《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②罗祖基:《论中和的形成及其发展为中庸的过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③邓红蕾:《“和谐”观探源——中庸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渊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④杨涯人:《先秦中庸源流考》,《孔子研究》1997年第4期。
    ⑤杨涯人:《先秦中庸源流考》,《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
    ①孙以锴:《道家与<中庸>》,《江淮论坛》1999年第3期。
    ②吴凡明、杨健康、龙跃君:《<中庸>诚说探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③袁玉立:《释“中庸”》,《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
    ④宋治平:《中庸之“中”探微》,《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⑤熊凯:《先秦儒学道德形而上的转进——由<中庸>到孟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⑥陈来:《竹简<五行>篇与子思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①张洪波:《<中庸>之“诚”范畴考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李京:《从中、庸到<中庸>》,《孔子研究》2007年第5期。
    ③陈来:《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学思想》,《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夏之卷。
    ①黄玉顺:《儒家哲学的“三句真谛”——<中庸>开篇三句的释读》,《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
    ②叶秀山:《试读<中庸>》,《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
    ③庞朴:《中庸与三分》,《文史哲》2000年第4期。
    ④邓球柏:《论中庸之道》,《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①许抗生:《<性自命出)、<中庸>、<孟子>思想的比较研究》,《孔子研究》2002年第1期。
    ②张连良:《从<中庸>看中国哲学范畴“三位一体”的特征》,《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
    ③蒙培元:《<中庸>的“参赞化育说”》,《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④袁玉立:《中庸与实事求是——兼及儒学与实学的关系》,《学术界》2006年第5期。
    ⑤喻立平:《中庸>政治哲学略论》,《江汉论坛》2005年第3期。
    ⑥马育良:《重读<中庸>——关于性情道诚和中节诸问题的若干思考》,《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5期。
    ①梁韦弦:《<中庸>与郭店简<性自命出>篇的人性论》,《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②马云志:《中庸:一种古典的政治哲学精神——孔子政治哲学的精神追求》,《孔子研究》2006年第4期。
    ③刘明:《中庸之道新解——从孔、孟的权变思想看中庸之道》,《学术论坛》2007年第3期。
    ④吴凡明:《<中庸>诚说的理论建构及其致思理路》,《求索》2007年第11期。
    ①李锐:《释<中庸>“吾弗能已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
    ②仝国斌:《中庸:基于比较的意象图式——关于隐喻是一种人类普遍认知方式的思考》,《殷都学刊》2008年第1期。
    ③方旭东:《超越“忠恕”之道——<中庸>“道不远人”章义疏》,《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1期。
    ④陈赞:《以人道显天道:论<中庸>诚的思想》,《齐鲁学刊》2008年第1期。
    ⑤陈赞:《不可能的可能性:中庸之道的内在困厄》,《人文杂志》2008年第2期。
    ①张祥浩、孙婧:《儒家的中庸之道及其在现代的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②干春松:《世界和谐之愿景:<中庸>与儒家的“天下”观念》,《学术月刊》2008年第9期。
    ③晁乐红:《论先秦儒家中庸之异》,《齐鲁学刊》2009年第2期。
    ④杨军:《<中庸>“人”的主体意识的萌发》,《人文杂志》2009年第4期。
    ⑤王岳川:《“中庸”的超越性思想与普世性价值》,《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5期。
    ①萧兵:《中庸的文化省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91—1042页。
    ②漆侠:《儒家的中庸之道与佛家的中道义——兼评释智园有关中庸中道义的论点》,《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③李集:《东西方“中庸”之比较研究——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中庸”伦理思想比较》,《现代哲学》1999年第3期。
    ④龙延:《儒家中庸思想与佛教中道观》,《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⑤强深、钱昌照:《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中庸”伦理思想比较》,《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⑥刘红燃、肖小芳:《先秦儒家中庸观与亚里士多德中道观之比较》,《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3期。
    ①梁晓杰:《“中庸之道”:中西伦理学互鉴》,《学术月刊》2005年第7期。
    ②王岳川:《中西思想史上的中庸之道——<中庸>思想的发生与本体构成》,《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③董根洪:《中庸新释》,《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5期。
    ①杜道明:《有关“中庸”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春之卷。
    ②胡治洪:《<中庸>新诠》,《齐鲁学刊》2007年第4期。
    ③王岳川:《大学中庸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
    ④武宏志、吴俊明:《“中庸”谬误剖析——反批判的“俗文化”》,《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4期。
    ⑤梁涛:《荀子与<中庸>》,《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5期。
    ⑥李文波:《试论朱熹对<中庸>的“发现”与“重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⑦王晓薇:《杨时<中庸>学思想及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北方论丛》2006年第6期。
    ⑧章启辉:《王夫之对传统<中庸>观的重新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5期。
    ①刘贺青、高开军:《中庸与和谐社会》,《船山学刊》2007年第4期。
    ②帅瑞芳、黄寅:《和谐社会构建的儒家智慧——以中庸之道为研究视阈》,《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5期。
    ③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上海书店,2004年,第79-91页。
    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91-112页。
    ①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二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4-56页。
    ②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③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上册,第25页。
    ④杨儒宾:《<中庸>、<大学》变成经典的历程:从性命之书的观点立论》,见李明辉主编:《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二):儒学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6—146页。
    ⑤傅佩荣:《儒道天论发微》,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第193页。
    ⑥李杜:《中国古代天道思想论》,台北: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①杜保瑞:《<中庸>哲学体系探究》,见台湾政治大学文学院编印:《孔学与二十一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另见世界弘明哲学与宗教研究院编:《世界弘明哲学季刊》2000年9月号。
    ①参见刘正:《海外汉学研究: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研究和发展的历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7—236页。
    ①参见工藤卓司:《近一百年来日本<礼记>研究概况——1900-2008年之回顾与展望》,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19卷第4期,2009年12月,第94-95页。
    ②[美]杜维明著,段德智译:《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107页。
    ③[美]安乐哲、郝大维:《<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④[美]Ames Roger and David Hall, Focusing the Familiar:A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ngyong. Honolulu: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1, pp.33.
    ①[美]李晨阳:《道与西方的相遇——中西比较哲学重要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2-43页。
    ①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198页。
    ②姜广辉:《郭店儒简研究的参考坐标》,见庞朴等编:《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③丁为祥:《从<性自命出>看儒家性善论的形成理路》,《孔子研究》2001年第3期,第36-37页。
    ④(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册,第1724页。
    ①(唐)魏徵等:《隋书》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册,第288页。
    ②参见郭沂:《<论语>·<论语>类文献·孔子史料——从郭店简谈起》,见庞朴等编《郭店楚简与早期儒学》,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5页。
    ③李学勤:《先秦著作的重大发现》,见《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④杨朝明:《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第234页。
    ⑤蒋伯潜:《诸子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29页。
    ⑥杨天宇认为49篇之礼应为武帝、宣帝时期戴圣所纂辑,参见杨天宇:《礼记译注·前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⑦(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09页。
    ⑧参见张心徵:《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上册,第448页。
    ①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93页。
    ②郭沂:《<中庸>成书辨正》,《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第52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447-448页。
    ④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43页。
    ①(清)王鸣盛:《蛾术编》,台北:信谊书局,1977年,第271-272页。
    ②郭沂:《<中庸>成书辨正》,《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第53页。
    ③(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册,第1709、1716、1718页。
    ④(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三《河间献王刘德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册,第2410页·
    ①参见陈科华:《儒家中庸之道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37页:徐儒宗:《中庸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9-64页。
    ②(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卷七,《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册,第132页。
    ③庞朴:《沉思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37页。
    ④刘文英主编:《中国哲学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34页。
    ⑤(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首语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页。
    ⑥(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18页。
    ①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168页。
    ②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189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04页。
    ①参见陈满铭:《<中庸>首章的逻辑结构(上)》,台湾《孔孟月刊》第42卷第10期,第5页。
    ②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3-66页。
    ③徐复观先生曾说:“忠信发展而为《中庸》之‘诚’。”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60页。
    ④丁为祥:《从<性自命出>看儒家性善论的形成理路》,《孔子研究》2001年第3期,第32页。
    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34页。
    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页。
    ③(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页。
    ④(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页。
    ①(宋)袁甫:《蒙斋中庸讲义》卷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②(清)焦循:《孟子正义》卷十三,《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册,第517页。
    ③(清)焦循:《孟子正义》卷九,《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册,第383页。
    ④(清)焦循:《孟子正义》卷十三,《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册,第518-519页。
    ①(清)焦循:《孟子正义》卷七,《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册,第291页。
    ②(清)焦循:《孟子正义》卷七,《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册,第299页。
    ③(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82页。
    ④(清)焦循:《孟子正义》卷十三,《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册,第517页。
    ①(清)焦循:《孟子正义》卷十三,《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册,第539-542页。
    ②(清)焦循:《孟子正义》卷十三,《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册,第534页。
    ③(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7页。
    ④(唐)冯用之:《权论》,(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零四,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册,第4129-4130页。
    ①(清)焦循:《孟子正义》卷七,《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册,第306-307页。
    ②(唐)杨惊:《荀子注序》,见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册,第2页。
    ③(清)凌廷堪著,王文锦点校:《校礼堂文集》卷十,《荀卿颂》,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77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四,《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册,第77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九,《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册,第324-325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一,《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册,第7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三,《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册,第237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六,《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册,第274-275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六,《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册,第284-285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七,《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册,第290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七,《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册,第289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十七,《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册,第289-290页。
    ①(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5册,第1207页。
    ②(清)陈沣:《东塾读书记》卷十三《郑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70页。
    ③(清)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戴震著、汤志钧点校:《戴震集·附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88页。
    ④(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644页。
    ①(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0页。
    ②(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第19页。
    ③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94-295页。
    ④经学的产生在先秦有一漫长的历史,可参阅相关论著,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何耿镛:《经学概说》,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郑杰文、傅永军主编:《经学十二讲》,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①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0-11页。
    ②张涛指出经古文之争实际上起源于齐学与鲁学之争,参见张涛:《经学与汉代社会》,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8页。
    ③严正:《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第27页。
    ④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页。
    ⑤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两汉博士家法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35-239页。
    ⑥刘师培:《汉代古文学辨诬·汉代今古文之分仅以文字不同之故》,见刘师培著,葛剑雄编:《刘师培讲经学》,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132-134页。
    ①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秦汉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3页。
    ②参见孙筱:《两汉经学与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02-303页。
    ③(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95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册,第955页。
    ①[德]施莱尔马赫:《1918年讲演纲要》,见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第56页。
    ②转引自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6-77页。
    ①(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第136页。
    ②(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总序》,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册,第1页。
    ③(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刘交附刘歆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册,第1970页。
    ④(清)朱一新:《朱侍御答康有为第三书》,苏舆编:《翼教丛编》,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第7页。
    ⑤(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钟兴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9册,第2579页。
    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五《皇甫张段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册,第2138页。
    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9册,第2571页。
    ⑧王承略:《郑玄与今古文经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①(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9册,2589页。
    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5册,第1207页。
    ③(清)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21页。
    ④(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下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331页。
    ①庞朴:《阴阳五行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②张岱年认为,“五行之说当始于《洪范》,对于一切,皆配以五行。”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30页。
    ③“在他手中,原始阴阳五行思想不仅彻底地完成一了向神秘主义的过渡,而且还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见王继训:《先秦秦汉阴阳五行思想之探析》,《管子学刊》2003年第1期。
    ④(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62页。
    ⑤曾振宇:《中国气论哲学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⑥曾振宇:《董仲舒“天人合一”学说再认识》,《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⑦邓红认为在董仲舒那里“天”是儒教思想的最高概念和哲学本体,见邓红:《董仲舒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第216页。事实上,“气”才是董仲舒哲学体系的真正本体,天范畴仅是“次本体”,见曾振宇:《董仲舒气哲学论纲——兼论中国古典气哲学的一般性质》,《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
    ⑧(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21页。
    ①(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册,第2518-1519页。
    ②(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22页。
    ③(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册,第2505页。
    ④(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92页。
    ⑤(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88页。
    ⑥(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29页。
    ⑦关于董仲舒天论及其对汉代社会的影响,参见曾振宇、范学辉:《天人衡中——<春秋繁露>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1-90页;曾振宇:《法天而行:董仲舒天论新识》,《孔子研究》2000 年第5期;曾振宇:《董仲舒“天人合一”学说再认识》,《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①(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4页。
    ②“儒家性普论的真正确立是通过《孟子》实现的,而《孟子》的性善论又是在对《性自命出》与《中庸》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丁为祥:《从<性自命出>看儒家性善论的形成理路》,《孔子研究》2001年第3期,第32页。
    ③(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册,第2501页。
    ④(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96页。
    ①(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04-305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册,第2501页。
    ③(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1页。
    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第217页。
    ⑤杨儒宾:《<中庸>、<大学>变成经典的历程:从性命之书的观点立论》,见黄俊杰主编:《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二):儒学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⑥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3-66页。
    ①杨儒宾:《<中庸>、<大学>变成经典的历程:从性命之书的观点立论》,见黄俊杰主编:《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二):儒学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3页。
    ②(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1页。
    ③(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1页。
    ①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41页。
    ②(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7页。
    ③姜亮夫:《文字朴识——释中》,姜亮夫:《国学丛考》,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21页。
    ④罗祖基:《与孔子中庸有关的几个问题》,《文史知识》1995年第9期;罗祖基:《论中和的形成及其发展为中庸的过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⑤唐兰:《殷墟文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3页。
    ⑥胡厚宣:《甲骨续存·序》,上海:群联出版社,1956年,第5页。
    ⑦温少峰、袁廷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第15贝。
    ⑧田树生:《释中》,《殷都学刊》1991年第2期。
    ①肖兵:《中庸的文化省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2-38页。
    ②刘节:《中国史学史稿》,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11页。
    ③姜亮夫:《屈原赋校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77页。
    ④肖兵:《中庸的文化省察》,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4页。
    ⑤唐兰:《殷墟文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3-54页.
    ①姜亮夫:《楚辞通故》,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第2册,第392-393页。
    ②田继周:《夏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
    ③(唐)孔颖达等:《尚书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下册,第189页。
    ①(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0页。
    ②陈科华:《儒家中庸之道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6页。
    ③参见邹昌林:《中国礼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4页。
    ④(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1页。
    ①(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1页。
    ②(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第1613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卷四,《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第2册,第77页。
    ④关于汉代礼治的形成与思想,参见李宗桂:《汉代礼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
    ⑤(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页。
    ⑥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弟62页。
    ①王承略:《郑玄与今古文经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95-111页。
    ②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二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90-514页.
    ③这一点已为学者所注意,参见史应勇:《郑玄经学三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五《郑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5册,第1209页。
    ①(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41页。
    ②(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41页。
    ③(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9页。
    ④(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40页。
    ⑤残篇见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571-581页。
    ⑥(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6页。
    ⑦(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6页。
    ⑧(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41页。
    ①(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7页。
    ②(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5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册,第1658页。
    ④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13页。
    ⑤(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3页。
    ⑥(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6页。
    ①(南朝·宋)范哗:《后汉书》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5册,第1213页。
    ②(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5页。
    ①(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9页。
    ②(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6页。
    ③(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4页。
    ④以皮锡瑞称其“以古学为宗,兼采今学以附益其义”为代表。见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
    ⑤孟世凯:《务实经学大师郑玄》,见王振民主编《郑玄研究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9年,第7页。
    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孔融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册,第2273页。
    ①(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上册,《序录》,第3页。
    ②(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2页。
    ③(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3页。
    ④(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4页。
    ⑤(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5页。
    ⑥(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42页。
    ⑦张舜徽:《郑学叙录》,见张舜徽:《郑学丛著》,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34-35页。
    ①(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3页。
    ②钱穆:《两汉今古文经学平议·两汉博士家法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46页。
    ③(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629页。
    ①耿天勤:《论郑玄的学术成就》,见王振民主编:《郑玄研究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9年,第16页。
    ②(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3页。
    ③(东汉)郑玄:《礼记注》,安作璋主编:《郑玄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下册,第338页。
    ④张舜徽:《郑学叙录》,张舜徽:《郑学丛著》,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35页。
    ⑤王承略:《郑玄与今古文经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102页。
    ①(清)段玉裁:《经义杂记序》,见(清)臧琳著:《经义杂记》,清嘉庆四年(1799年)武进藏氏拜经堂刻本。
    ②张舜徽:《郑氏校雠发微记》,见《郑学丛著》,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41页。
    ③(清)赵翼著,黄寿成点校:《廿二史劄记》卷十五《北朝经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48页。
    ④赵组:《郑玄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载王振民主编:《郑玄研究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9年,263页。
    ①(唐)魏徽等:《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册,第999页。
    ②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第116页。
    ③(唐)李延寿:《北史》卷八十一《儒林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册,第2707页。
    ④(唐)魏徵等:《隋书》卷七十五《房晖远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6册,第1716-1717页。
    ①(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第193页。
    ②(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第194页。
    ③(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八九《萧德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册,第4953页。
    ④(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六零二《学校部·注释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8册,第7276页。
    ⑤(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颜师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册,第2594页。
    ⑥(宋))王欲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七百七十五《幼敏第三》,北泵: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第9211页。
    ⑦(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七十三《颜师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册,第2601页。
    ①(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第198页。
    ②关于唐太宗的儒学观参见杨荫楼:《唐太宗的崇儒及其儒家政治观》,《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
    ③(唐)吴兢著,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31页。
    ①(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二,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71-1673页。
    ②参见贺麟:《文化与人生·五伦观念的新检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57-62页。
    ①(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二,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69页。
    ②(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二,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65页。
    ③(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09页。
    ④(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02页。
    ⑤(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二,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83-1684页。
    ①申屠炉明:《孔颖达·颜师古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4页。
    ①(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二,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64页。
    ②(魏)何晏集解,(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六《雍也》,《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
    ③(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98页。
    ④邓国光:《孔颖达<五经正义>“体用”义研究——经学义理营构的思想史考察》,见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7页。
    ⑤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30页.
    ①(唐)孔颖达等:《周易正义》卷首,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页。
    ②邓国光:《孔颖达<五经正义>“体用”义研究——经学义理营构的思想史考察》,见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7页。
    ③(唐)孔颖达等:《周易正义》卷一,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④(唐)孔颖达等:《周易正义》卷七,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18页。
    ⑤(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首语,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页。
    ①(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24页.
    ②(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92页。
    ③(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二,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62页。
    ④申屠炉明:《孔颖达·颜师古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6页。
    ①(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二,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62-1663页。
    ②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00页。
    ③张宝三:《唐代儒者解经之一侧面——<五经正义>解经方式析论》,见姜广辉主编:《经学今诠三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97-498页。
    ④(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92页.
    ①(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2页。
    ②(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03页。
    ③(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93页。
    ④(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二,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67页。
    ①(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94页。
    ②(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二,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70页。
    ③(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10页。
    ④(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88页。
    ⑤据《魏书·江式传》记载:“宣武帝延昌三年(514年)式上表曰:‘晋世义阳王典祠令任城吕忱上《字林》六卷,寻其沉趣,附托许慎《说文》,而案偶草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 (北齐)魏收:《魏书》卷九一《江式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册,第1963页。唐代《字林》与《说文》并重,并且以此考取书学博士。
    ①(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二,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77页。
    ②(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04-1707页。
    ①(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韩昌黎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第233页。
    ②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319-322页。
    ③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28页。
    ④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56-257页。
    ①(唐)韩愈:《原性》,《韩昌黎全集》卷十一,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第175页。
    ②(唐)李翱:《复性书上》,《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8页。
    ③(北宋)欧阳修:《读李翱文》,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7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第451页。
    ①(唐)李翱:《复性书中》,《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9页。
    ②(唐)李翱:《复性书上》,《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6页。
    ③(唐)李翱:《复性书中》,《李文公集》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10页。
    ④(唐)韩愈:《原性》,《韩昌黎全集》卷十一,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第176页。
    ⑤(唐)韩愈:《原性》,《韩昌黎全集》卷十一,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第175页。
    ⑥(东汉)王充:《论衡》卷三《本性》第十三,《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7册,第30页。
    ①(唐)李翱:《复性书上》,《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6页。
    ②(唐)李翱:《复性书上》,《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6页。
    ③(唐)李翱:《复性书上》,《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6页。
    ④(唐)李翱:《复性书上》,《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10页。
    ⑤(唐)李翱:《复性书上》,《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6页。
    ⑥(唐)李翱:《复性书上》,《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6页。
    ⑦(唐)李翱:《复性书中》,《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10页。
    ⑧(唐)李翱:《复性书上》,《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6页。
    ⑨(唐)李翱:《复性书中》,《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10页。
    ①(唐)李翱:《复性书中》,《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10页。
    ②(唐)李翱:《复性书中》,《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8页。
    ③(唐)李翱:《复性书中》,《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8页。
    ④李晓春:《试论李翱的人性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⑤(唐)李翱:《复性书中》,《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8页。
    ⑥(唐)李翱:《复性书中》,《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8页。
    ⑦(唐)李翱:《复性书中》,《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7页。
    ⑧刘振维:《论李翱“复性”说之蕴义暨其与朱熹“人性本善”的理论关联》,台北:《哲学与文化》第32卷,2005年第7期,第49页。
    ①(唐)李翱:《复性书中》,《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10页。
    ②(唐)李翱:《复性书中》,《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7页。
    ③(唐)李翱:《复性书中》,《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7页。
    ④(唐)慧能:《坛经》,郭鹏校释:《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页。
    ⑤(唐)慧能:《坛经》,郭鹏校释:《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3页。
    ⑥(唐)慧能:《坛经》,郭鹏校释:《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6页。
    ⑦(唐)慧能:《坛经》,郭鹏校释:《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6页。
    ⑧(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4册,第1381页。
    ⑨刘振维:《论李翱“复性”说之蕴义暨其与朱熹“人性本善”的理论关联》,台北:《哲学与文化》第32卷2005年第7期,第50-51页。
    ①李翱:《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李文公集》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51页。
    ②李翱:《李文公集·与本使杨尚书请停修寺观钱状》,《李文公集》卷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51页。
    ③李翱:《去佛斋》,《李文公集》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17页。
    ④杨世文:《论李翱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改造》,《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2期,第107页。
    ⑤(唐)孔颖达等:《礼记正义》卷五十二,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62页。
    ⑥(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卷四,《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98页。
    ⑦(唐)李翱:《复性书上》,《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7页。
    ①(唐)李翱:《复性书上》,《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7页。
    ②(唐)李翱:《复性书上》,《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7页。
    ③李晓春:《试论李翱的人性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④(唐)李翱:《复性书中》,《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9页。
    ⑤(唐)李翱:《复性书中》,《李文公集》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第8页。
    ⑥林耘:《李翱论“诚”》,《孔子研究》2003年第3期。
    ①(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50-51页。
    ②(清)阮元:《揅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36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下册,第298页。
    ④吕徵:《唐代佛学》,载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第1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年,第71页。
    ⑤关于李翱思想与佛教禅宗间关系,冯友兰、傅斯年、钟泰也有论述,分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下册,第297页: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2页;钟泰:《中国哲学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第178页。
    ⑥黄开国:《李翱的复性说》,《甘肃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⑦林耘:《李翱复性学说及其思想来源》,《船山学刊》2002年第1期,第82页。
    ⑧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隋唐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7页。
    ①钱穆:《朱子学提纲》,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1页。
    ②蔡方鹿:《朱熹理学与经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2期。
    ③参见洪汉鼎的相关论述,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4-210页。
    ④[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336页。
    ①关于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参见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2-237页。
    ②王铭:《论唐宋间“四书”升格为儒经的原因》,《人文杂志》2003年第6期。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5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7-48页。
    ②(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20页。
    ③(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十六《唐废帝家人传论》,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册,第173页·
    ④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45页。
    ⑤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⑥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文史哲》1995年第1期。
    ①夏长朴:《论<中庸>兴起与宋代儒学发展的关系》,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1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七》,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4374页。
    ③(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零五,北京:中华书局,第8册,第2439页。
    ④(宋)王应麟:《玉海》卷三十四“天圣赐进士《中庸》条”。按:本条景祐四年四月、庆历二年四月、皇祐元年四月、五年四月、嘉祐二年四月均有赐《中庸》的记录。《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
    ①(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二十,《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第2册,第262-263页。
    ②(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卷六,《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第1册,第84-85页。
    ③夏长朴:《论<中庸>兴起与宋代儒学发展的关系》,见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4页。
    ①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8页。
    ②(宋)释智圆:《中庸子传上》,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8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第289页。
    ③(宋)释智圆:《中庸子传上》,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8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第290页。
    ④(宋)释智圆:《中庸子传上》,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8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第290页。
    ⑤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52页。
    ①(宋).释契嵩:《非韩上·非韩第一》,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8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第680页。
    ②(宋)释契嵩:《中庸解第一》,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8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第623页。
    ③(宋)释契嵩:《非韩上·非韩第一》,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8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第684-685页。
    ④参见高聪明:《明教大师契嵩与理学》,载漆侠、王天顺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⑤(宋)释契嵩:《非韩上·非韩第一》,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8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第685页。
    ⑥(宋)释契嵩:《非韩中·非韩第三》,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8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第686页。
    ⑦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⑧(宋)晁迥:《法藏碎金录》卷二,《诸子集成续编》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①(宋)晁迥:《法藏碎金录》卷七,《诸子集成续编》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②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4页。
    ③(宋)欧阳修:《居士集》卷四八《问进士策三首之三》,《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册,第675-676页。
    ④(宋)欧阳修:《居士集》卷四八《问进士策三首之三》,《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册,第676页。
    ①王育济:《理学·实学·朴学——宋元明清思想文化的主流》,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3年,第87页.
    ②(北宋)周敦颐:《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③萧永明:《北宋新学与理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3页。
    ④吴凡明:《周敦颐对“诚”的理论重构》,《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期。
    ⑤夏长朴:《论<中庸>兴起与宋代儒学发展的关系》,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5页。
    ①参见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第十二章《中庸之道与司马光哲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61-387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四二七《道学传·程颢程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4册,第12710页。
    ③(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畅潜道录》,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25页。
    ④(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七《伊川先生语三》,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4页。
    ⑤(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一,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11页。
    ⑥(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附录·奏状》,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48-9页。
    ①(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七《伊川先生语三》注,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75页。
    ②(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三《陈氏本拾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67页。
    ③(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四《明道先生语四》,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0页。
    ④(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页。
    ⑤蔡世昌:《北宋道学的“中和”说——以程颐与其弟子“中和”之辩为中心》,《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4期。
    ⑥(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五,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9页。
    ①(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入关语录》,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54页。
    ②欧阳修:“退之《原道》辟佛老,欲‘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于是儒者咸宗其语。及欧阳公作《本论》,谓‘莫若修其本以胜之,又何必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也哉?’此论一出,而《原道》之语几废。”(宋)欧阳修:《本论中》,见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90页。
    ③参见束景南:《朱子大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下册,第314页。
    ①(清)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九《豫章学案·文靖李延平先生侗·延平答问》,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册,第1289页。
    ②(宋)朱熹:《答何叔京》,《朱熹集》卷四十,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册,第1841页。
    ③(清)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九《豫章学案·文靖李延平先生侗·延平答问》,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册,第1278-1279页。
    ①(宋)朱熹:《与张钦夫书》,《朱熹集》卷三十,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册,第1289-1230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下册,第70页。
    ③(宋)朱熹:《与张钦夫书》,《朱熹集》卷三十二,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册,第1373-1374页。
    ①(宋)朱熹:《答何京叔第三》,《朱熹集》卷四十,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册,第1843页。
    ②(清)焦循:《孟子正义》卷十一,《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456页。
    ③(清)焦循:《孟子正义》卷十一,《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456-457页。
    ①(宋)朱熹:《未发已发说》,《朱熹集》卷六十七,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册,第3526页。
    ②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下册,第83-84页。
    ①(宋)朱熹:《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朱熹集》卷六十四,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册,第3383-3384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册,第466页。
    ①(宋)朱熹:《答何叔京二十九》,《朱熹集》卷四十,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册,第1886页。
    ②(宋)朱熹:《元亨利贞说》,《朱熹集》卷六十七,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册,第3512页。
    ③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5页。
    ④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9页。
    ⑤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5页。
    ①(宋)朱熹:《太极图说解》,《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②(宋)朱熹《太极图说解》,《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③(宋)朱熹:《答黄道夫》,《朱熹集》卷五十八,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册,第2947页。
    ④(宋)朱熹:《与湖南诸公论中和第一书》,《朱熹集》卷六十四,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 册,第3383-3384页。
    ①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8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册,第210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册,第207页。
    ④(清)王懋肱著,何忠礼点校:《朱子年谱》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76页。
    ⑤钱穆:《朱子新学案》第二十七章《朱子论敬》,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第2版,第2册,第298-335页。
    ⑥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8页。
    ①参见李有兵著:《道德与情感——朱熹中和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4页。
    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18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册,第1502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册,第1505页。
    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8页。
    ③(宋)朱熹:《中庸首章说》,《朱熹集》卷六十七,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册,第3525-3526页。
    ①参见方光华在《中国本体思想史稿》的相关论述。方光华:《中国本体思想史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②蔡方鹿:《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21页。
    ③关于朱熹与二程天理观之差异,参见王育济:《天理与人欲——理学理欲观念的逻辑进程》,济南:齐鲁书社,131-134页。
    ④(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册,第1页。
    ⑤(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册,第3页。
    ⑥(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册,第3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册,第4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册,第2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册,第3页。
    ④(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册,第9页。
    ⑤(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册,第2372页。
    ⑥(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文集》卷九《答杨时论西铭书》,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册,第609页。
    ⑦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⑧(宋)朱熹:《通书解》,《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册,第73页。
    ⑨(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册,第2409页。
    ⑩(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册,第2409页。
    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页。
    ②朱子谓:“盖性中所有道理,只是仁义礼智,便是实理。”(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册,第649页。
    ③(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页。
    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页。
    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2-33页。
    ③(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页。
    ④冯达文《<中庸>的不同解释及其意义》,冯达文:《理性与觉性———佛学与儒学论丛》,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215页。
    ①袁玉立:《中庸与实事求是——兼及儒学与实学的关系》,《学术界》2006年第5期。
    ②关于朱陆异同的最新研究成果,参见黄进兴:《“朱陆异同”——一个哲学诠释》,[美]田浩主编:《宋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426-444页。
    ③(宋)朱熹:《答项平父八书之第二书》,《朱熹集》卷五十四,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册,第2695-2696页。
    ④(宋)朱熹:《与吴茂实》,《朱熹集》卷四十四,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册,第2104页。
    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页。
    ②冯达文:《<中庸>的不同解释及其意义》,冯达文:《理性与觉性——佛学与儒学论丛》,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215页。
    ③(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36页。
    ④参见冯达文《<中庸>的不同解释及其意义》,冯达文:《理性与觉性——佛学与儒学论丛》,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215-216页。
    ⑤余英时:《朱熹哲学体系中的道德与知识》,[美]田浩主编:《宋代思想史论》,北京: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58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中庸》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册,第1587-1588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中庸》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册,第1588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中庸》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册,第1588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中庸》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册,第1588-1589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四《中庸》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册,第1589页。
    ③杜保瑞:《朱熹经典诠释中的功夫理论》,《揭谛》第11期(2006,6),台湾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
    ④金春峰:《<中庸章句>的诠释思想及其方法论》,见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三辑《经典诠释之定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7页。
    ①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上册,第11-19页;金春峰:《朱熹道统说的建立与完成——从思想史所作的分析》,《九州学林》2006年春季号,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第47-75页。
    ②(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文集》卷八《明道先生墓表》,《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639页。
    ③(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页。
    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15页。
    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页。
    ③(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4页。
    ④(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中庸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册,第1487页。
    ⑤(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中庸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册,第1488页。
    ⑥(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中庸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册,第1488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十八《尚书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册,第2018页。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十八《尚书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册,第2011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十八《尚书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册,第2012页。
    ④金春峰:《<中庸章句>的诠释思想及其方法论》,见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三辑):经典诠释之定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2页。
    ⑤金春峰:《<中庸章句>的诠释思想及其方法论》,见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三辑):经典诠释之定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⑥金春峰:《<中庸章句>的诠释思想及其方法论》,见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三辑):经典诠释之定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①邓广铭:《邓广铭治史文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65页。
    ②漆侠:《宋学的发展及演变·序》,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一《读书法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页。
    ①(宋)朱熹:《中庸集解序》,《朱熹集》卷七十五,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册,第3957页。
    ②(宋)朱熹:《答吕子约》,《朱熹集》卷四十八,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317-2318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第51章《朱子论解经》,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第2版,第2册,第298-335页。
    ④(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册,第2913页。
    ⑤(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册,第162页。
    ⑥(宋)朱熹:《答吕子约》,《朱熹集》卷四十八,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册,第2324页。
    ①(宋)朱熹:《答吕子约》,《朱熹集》卷四十七,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册,第2276页。
    ②(宋)朱熹:《答胡季随书》,《朱熹集》卷五十三,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册,第2664页。
    ③余英时:《朱熹哲学体系中的道德与知识》,[美]田浩主编:《宋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67-268页。
    ④(宋)朱熹:《答林子玉》,《朱熹集》卷四十九,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册,第2402页。
    ⑤(宋)朱熹:《答胡季随书》,《朱熹集》卷五十三,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册,第2656页。
    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9页。
    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8-39页。
    ③(宋)朱熹:《答何国材书》,《朱熹集》卷三十九,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册,第1763-1764页。
    ①朱汉民:《实践—体验:朱熹的<四书>诠释方法》,《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4期。
    ②(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六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册,第1583页。
    ③(宋)朱熹:《答何国材书》,《朱熹集》卷三十九,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册,第1763页。
    ④(宋)朱熹:《答或人书》,《朱熹集》卷六十四,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册,第3387页。
    ⑤参见曹海东:《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174-175页,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页。
    ②(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页。
    ③钱穆:《朱子新学案》,第五十章《朱子之经学·朱子之四书学》,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第2版,第2册,第203-204页。
    ④蒙培元:《朱熹是怎样注释四书的?——从方法的角度看》,见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四辑《经典诠释之定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8页。
    ①向世陵:《王夫之对理学诸命题的总结》,《哲学研究》2006年第10期。
    ②(清)王夫之:《礼记章句》卷六,《船山全书》第4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372页。
    ③张立文:《王夫之经学的新诠释》,《船山学刊》2004年第4期。
    ④刘梁剑:《诠释与对文本的知——论王船山的诠释学思想》,《求索》2007年第8期。
    ⑤(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一,《船山全书》第12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7页。
    ①(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三,《船山全书》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51页。
    ②(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109-1110页。
    ③(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三,《船山全书》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48页。
    ④(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549页。
    ⑤陈赟:《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1页。
    ①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35-336页。
    ②(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90页。
    ③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36页。
    ①(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二,《船山全书》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05页。
    ②(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四,《船山全书》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96页。
    ③(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518-519页。
    ④(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518页。
    ⑤(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一,《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05页。
    ⑥(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54页。
    ①(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54页。
    ②(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530页。
    ③(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539页。
    ④(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530页。
    ⑤(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68页。
    ⑥(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55页。
    ⑦(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55页。
    ①(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50页。
    ②(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十,《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075页。
    ③(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017页。
    ④(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05页。
    ⑤(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船山全书》第12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13页。
    ⑥(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卷一,《船山全书》第1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826页。
    ⑦(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三,《船山全书》第2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300-301页。
    ⑧(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565页。
    ⑨(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二,《船山全书》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05页。
    ①(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017-1018页。
    ②(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六,《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751页。
    ③(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69页。
    ④(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50页。
    ①(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二,《船山全书》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07页。
    ②(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69页。
    ③(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二,《船山全书》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07-108页。
    ④(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72页。
    ①(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72-473页。
    ②(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73页。
    ③(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一,《船山全书》第2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262页。
    ①(清)王之春:《四书笺解序》,《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376页。
    ②(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5页。
    ③(南宋)陈淳:《北溪字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8页。
    ①(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一,《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52页。
    ②(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一,《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53页。
    ③(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第341页。
    ④(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第305页。
    ⑤(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上册,第35页。
    ①(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名篇大旨》,《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49页。
    ②潘德荣:《经典与诠释——论朱熹的诠释思想》,《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③袁玉立:《中庸与实事求是——兼及儒学与实学的关系》,《学术界》2006年第5期。
    ④章启辉:《王夫之对传统<中庸>观的重新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5期。
    ①(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51页。
    ②(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70页。
    ①(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四,《船山全书》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202页。
    ②(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1页。
    ③(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卷四,《船山全书》第2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353页。
    ④(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中庸》,《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70页。
    ⑤(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四,《船山全书》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95页。
    ①(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四,《船山全书》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200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三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2页。
    ③李存山:《气论与仁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30页。
    ④曾振宇:《中国气论哲学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46-354页。
    ⑤黄俊杰:《孟学诠释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413页。
    ①(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53页。
    ②(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船山全书》第12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17页。
    ③(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54页。
    ④(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54页。
    ⑤(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卷一,《船山全书》第2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271页。
    ①(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76页。
    ②(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90页。
    ③(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91页。
    ④刘笑敢:《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03页。
    ⑤(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80页。
    ①(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一,《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80-481页。
    ②(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59页。
    ③(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514页。
    ④(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515页。
    ⑤(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三,《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516页。
    ①(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十,《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1081页。
    ②(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十,《船山全书》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47页。
    ③梁启超即称赞船山哲学“是为宋明哲学辟一新路”,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73页。
    ④刘笑敢:《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2页。
    ①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4页。
    ②简朝亮编:《朱九江先生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57页。
    ①简朝亮编:《朱九江先生讲学记》。转引自程潮:《晚清广东学者的经学研究探析》,《现代哲学》2005年第2期,第63页。
    ②简朝亮编:《朱九江先生年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年,第16页。
    ③康有为:《朱九江先生佚文序》,转引自程潮:《晚清广东学者的经学研究探析》,《现代哲学》2005年第2期,第63页。
    ④许衍董总编纂:《广东文征续编》,香港:广东文征编印委员会,1986年,第1册,第101页。
    ⑤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册,第636页。
    ⑥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89页。
    ①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5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0页。
    ③[美]萧公权著,江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①康有为:《康有为自编年谱(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6页。
    ②康有为:《康有为自编年谱(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7页。
    ③康有为:《康有为自编年谱(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9-10页。
    ④康有为:《康有为自编年谱(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0页。
    ⑤康有为:《康有为自编年谱(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1页。
    ⑥康有为:《康有为自编年谱(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4页。
    ⑦康有为:《康有为自编年谱(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1页。
    ⑧(清)阮元:《畴人传》卷三十五,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年,第436页。
    ⑨(清)奕訢:《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总理各国事务奕等折》,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册,第24页。
    ①关于19世纪的西学源出中国说,参见王尔敏的论述。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4-60页。
    ②康有为:《与洪右臣给谏论中西异学书》,姜义华、吴根梁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37页。
    ③康有为:《上海强学会章程》,康有为著,汤志钧主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上册,第174页。
    ④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8页。
    ⑤[美]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68-69页。
    ⑥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457页。
    ⑦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卷第二部《帝国与国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744页。
    ①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8页。
    ②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8-111页。
    ③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90页。
    ④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03页。
    ①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下册,第532页。
    ②唐明贵:《康有为的古经新解与经学的近代转型》,《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第105页。
    ①(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版,第341页。
    ②参见汤志钧:《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汤志钧:《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53-160页。
    ①康有为著,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上册,第468-469页。
    ①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87页。
    ②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2页。
    ③关于三统说与五德终始说之间的关系,历来说法不一,崔述认为古代无终始五德之说,其出现并与三统说窜乱混糅,是刘歆为王莽篡汉制造舆论的产物,参见崔述:《史记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5页;顾颉刚视“三统说”与“五德终始说”为同一类型;蒋庆认为三统说是改制之说,终始五德说则是意识形态,二说在性质上有根本的区别,参见蒋庆:《公羊学引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10页;本文赞同黄朴民认为两者为互为发明、互为补充之关系的观点,见黄朴民:《公羊“三统”说与何休“<春秋>王鲁”论》,《管子学刊》1998年第4期,第35页。
    ①(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91-195页。
    ②(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册,第2523页。
    ③(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85页。
    ④(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7-19页。
    ⑤(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1936年,第1页。
    ⑥黄朴民:《公羊“三统”说与何休“<春秋>王鲁”论》,《管子学刊》1998年第4期,第38页。
    ①参见刘家和、李景明、蒋重跃:《论何休<公羊解诂>的历史哲学》,《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第133-134页。
    ①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22-223页。
    ②康有为:《大同书·庚部》,《康有为大同论两种》,北京:三联书店,第301-109页。
    ①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10-211页。
    ②《六韬·文韬·六守》引用周初姜太公云:“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投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参见唐文书:《六韬三略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6页。
    ③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20页。
    ①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14页。
    ①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27-228页。
    ②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29页。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9页。
    ②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孔子春秋代天发意》,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1页。
    ①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89页。
    ②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0-191页。
    ①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19页。
    ②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5页。
    ①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21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4页。
    ③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9页。
    ④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上册,第198页。
    ⑤[日]竹内弘行:《康有为的孔子教》,见《中国儒教的近代化论》,东京:研文出版社,1995年,第134页。
    ⑥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9页。
    ①申正:《谭嗣同仁学评议》,《哲学研究》1986年第2期,第53页。
    ②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78页。
    ③马洪林、何金彝:《康有为谭嗣同的新仁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第78页。
    ④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2页。
    ⑤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春秋微言大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4页。
    ⑥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页。
    ①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6页。
    ②[美]萧公权著,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60页。
    ③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7页。
    ④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7页。
    ①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19页。
    ②梁启超:《名人传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页。
    ①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8页。
    ②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页。
    ③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08页。
    ①[美]萧公权著,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第104页。
    ②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③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06-207页。
    ①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29-230页。
    ①楼宇烈:《康有为与儒学的现代转化》,见中国孔子基金会编:《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第2149页。
    ②[美]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与大同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1页。
    ③[美]汪荣祖:《康章合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9页。
    ④[美]萧公权著,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63页。
    ①[美]萧公权著,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401页。
    ②参见唐明贵:《康有为的古经新解与经学的近代转型》,《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
    (西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东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李翱:《李文公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
    (南朝·宋)范晔,(唐)李贤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周敦颐:《通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
    (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朱熹著,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宋)赵顺孙:《大学纂疏·中庸纂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清)朱彝尊:《经义考》,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清)王夫之:《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
    (清)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清)焦循:《孟子正义》,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安作璋主编:《郑玄集》(下),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康有为:《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蔡方鹿:《宋明理学心性论》,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
    蔡方鹿:《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陈科华:《儒家中庸之道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陈来:《朱熹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陈来:《诠释与重建——王船山的哲学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其泰等编:《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
    陈其泰:《清代公羊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陈少明:《儒学的现代转折》,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蔡尚思:《王船山思想体系》,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陈赞:《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
    陈赟:《中庸的思想》,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陈柱:《诸子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董洪利:《古籍的阐释》,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董根洪:《儒家中和思想通论》,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
    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邓球柏:《中庸通说》,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房德邻:《儒学的危机与嬗变——康有为与近代儒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冯达文:《理性与觉性——佛学与儒学论丛》,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方光华:《中国本体思想史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第十二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之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范立舟:《理学的产生及其历史命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冯天瑜等编:《中国学术流变》(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冯禹:《天与人——中国历史上的天人关系》,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中、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冯友兰:《贞元六书》(上、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方志钦、王杰主编:《康有为与近代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郭沂:《郭店楚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龚建平:《意义的生成与实现——<礼记>哲学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龚鹏程:《汉代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高全喜:《理心之间:朱熹和陆九渊的理学》,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2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三卷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第2版。
    何俊:《南宋儒学建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胡军、孙尚扬主编:《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
    何卫平:《解释学之维:问题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何晓明:《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五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59年。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版。
    梁涛主编:《中国思想史前沿——经典、诠释、方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黄亚平著:《典籍符号与权力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韩震、孟鸣歧:《历史·理解·意义:历史诠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韩钟文:《中国儒学史·宋元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蒋伯潜:《诸子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姜广辉主编:《郭店简与儒学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姜广辉主编:《经学今诠初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姜广辉主编:《经学今诠续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姜广辉主编:《经学今诠三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1—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季蒙:《主思的理学:王夫之的四书学思想》,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季乃礼:《三纲六纪与社会整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嵇文甫:《王船山学术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
    李存山:《气论与仁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
    刘耘华:《诠释学与先秦儒家之意义生成:<论语>、<孟子>、<荀子>对古代传统的解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陆建酞:《四书集注与南宋四书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刘梁剑:《天·人·际——对王船山的形上学阐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李平:《东海与西海——比较视野中的文本解读与文化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
    李清良:《中国阐释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吕思勉:《理学纲要》,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
    李天虹:《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的张力》,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三辑):经典诠释之定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李有兵:《道德与情感——朱熹中和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蒙培元:《理学的演变》,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孟祥才、胡新生:《齐鲁思想文化史——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马永庆、沈大光:《谁主宰世界:两汉哲学》,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
    潘德荣著:《文字·诠释·传统:中国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庞朴:《中庸形上思想》,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彭永捷:《朱陆之辩——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邱汉生:《四书集注简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钱逊著:《先秦儒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
    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1—4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979年。
    束景南:《朱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孙康宜、孟华主编:《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申屠炉明:《孔颖达·颜师古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孙筱:《两汉经学与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宋志明等:《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汤志钧:《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王葆弦:《今古文经学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王承略:《郑玄与今古文经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王健:《在现实真实与价值真实之间——朱熹思想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7年。
    王庆节:《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岳川:《大学中庸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王育济:《天理与人欲——理学礼欲观演变的逻辑进程》,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
    王育济:《理学·实学·朴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
    王振民主编:《郑玄研究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9年。
    吴雁南:《清代经学史通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萧兵:《中庸的文化省察——一个字的思想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夏君虞:《宋学概论》,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许凌云:《中国儒学史·隋唐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徐儒宗:《中庸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
    萧萐父、许苏民:《王夫之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向世陵、冯禹:《儒家的天论》,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
    肖永明:《北宋理学与新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严平:《走向解释学的真理——伽达默尔哲学述评》,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于首奎:《两汉哲学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杨天石:《朱熹及其哲学》,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严正:《儒学本体论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严正:《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
    周兵:《天人之际的理学新诠释——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思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邹昌林:《中国礼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朱汉民:《宋明理学通论——一种文化的诠释》,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周桂钿:《秦汉哲学》,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年。
    张国华:《中国秦汉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周光庆:《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张加才:《诠释与建构——陈淳与朱子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赵吉惠等主编:《中国儒学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张立文:《和合学概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张立文等编:《中外儒学比较研究》,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张立文:《朱熹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张立文:《正学与开新:王船山哲学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章启群:《意义的本体论:哲学诠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六卷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张岂之主编:《中国儒学思想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论集(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祝瑞开:《两汉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张涛:《经学与汉代社会》,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张涛、项永琴:《秦汉齐鲁经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郑先兴:《汉代思想史专题论稿》,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周裕楷:《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曾振宇、范学辉:《天人衡中——<春秋繁露>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曾振宇:《中国气论哲学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
    [美]A·O·洛夫乔伊著,吴相译:《观念史论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美]包弼德著,刘宁译:《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程刚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布鲁克·诺埃尔·穆尔、肯尼思·布鲁德著,李宏昀、魏佳译:《思想的力量——哲学导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第6版。
    [美]陈荣捷:《宋明理学之概念与历史》,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筹备处,2004年。
    [美]陈荣捷:《朱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
    [美]陈启云:《儒学与汉代历史文化:陈启云文集》,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
    [美]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美]成中英主编:《本体诠释学(第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成中英等:《本体与诠释:中西比较(第三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美]狄百瑞著、黄永婴译:《儒家的困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美]杜维明著,曹幼华等译:《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美]杜维明著,段德智译:《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美]费正清、赖肖尔主编:《中国:传统与变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美]赫伯特·芬格莱特著,彭国翔、张华译:《孔子——即凡而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郝大维、安乐哲著,何金俐译:《通过孔子而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鲁·马利诺夫著,马方方等译:《中庸之道》,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
    [美]刘梦溪著:《传统的误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美]刘子健著,赵冬梅译:《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家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南京:江苏人民出 版社,1995年。
    [美]倪德卫著,周炽成译:《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乔纳森·卡勒著,陆扬译:《论解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美]邵东方:《文献考释与历史探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美]田浩编,杨立华、吴艳红等译:《宋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美]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增订版。
    [美]唐纳德·戴维森著,牟博选编:《真理、意义与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美]萧公权著、汪荣祖译:《康有为思想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美]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与大同书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美]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美]王晴佳、古伟瀛:《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美]汪荣祖:《康有为论》,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美]汪荣祖:《康章合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王昺译:《知识的不确定性》,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余英时:《历史与思想》,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年。
    [美]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美]詹姆斯·哈威·鲁滨孙著,齐思和等译:《新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3版。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修订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年。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付德根译:《后形而上学思想》,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德]U·伯姆编,王彤译:《思想的盛宴——与西方著名思想家伽达默尔等对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岛田虔次著,甘万萍译:《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日]岛田虔次著,邓红译:《中国思想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日]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孙歌等译:《中国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日]五来欣造:《儒教政治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日]宇野精一主编,洪顺隆译:《中国思想之研究(一)儒家思想》,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7年。
    [日]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和人的观念的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法]雅克·德里达著,杜小真等译:《解构与思想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3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长时段:历史与社会科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
    [英]葛瑞汉著,张海晏译:《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意]安贝托·艾柯等著,王宇根译:《诠释与过度诠释》,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版。
    [加拿大]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新加坡]龚道运:《道德形上学与人文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大纲》,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陈锡勇:《宗法天命与春秋思想初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傅佩荣:《儒道天论发微》,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
    方颖娴:《先秦之仁、义、礼说》,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高柏园:《中庸形上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
    龚鹏程:《汉代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韩逋仙:《中国中古哲学史要》,台北:正中书局,1960年。
    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黄俊杰主编:《东亚视域中的近世儒学文献与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黄俊杰主编:《儒家经典诠释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黄俊杰主编:《东亚儒者的<四书>诠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黄俊杰主编:《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二)儒学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黄俊杰主编:《中日<四书>诠释传统初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黄锦鋐:《秦汉思想研究》,台北:学海出版社,1979年。
    胡秋原:《古代中国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香港:亚洲出版社有限公司,1958年。
    金公亮:《中国哲学史》,台北:正中书局,1959年。
    蒋义斌:《宋儒与佛教》,香港:海啸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学之研究》,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林安梧:《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以“血缘性纵观轴”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刘岱总主编:《中国文化新论·思想篇(二):天道与人道》,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据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修订版影印。
    李汉三:《先秦两汉之阴阳五行学说》,台北:钟鼎文化出版公司,1967年。
    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两汉南北朝篇》,台北:学生书局,1988年。
    劳思光:《中国哲学史》,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
    劳思光:《中国文化要义新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李威熊:《中国经学发展史论》,台北:文史出版社,1988年。
    刘笑敢:《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李新霖:《春秋公羊传要义》,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刘述先:《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台北:学生书局,1982年。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全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戢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牟宗三:《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牟宗三著,蔡仁厚辑录:《人文讲习录:中西哲学的会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钱穆:《两汉经今古文平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1—5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钱穆:《朱子学提纲》,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2版。
    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书局,1979年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谭宁权:《中庸哲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吴怡:《中庸诚的哲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年。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杨幼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曾春海:《朱熹哲学论丛》,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曾春海:《两汉魏晋哲学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毕绪龙:《<中庸>“诚”字蠡测》,《管子学刊》2006年第4期。
    蔡方鹿:《论汉学、宋学经典诠释之不同》,《哲学研究》2008年第1期。
    陈来:《朱熹哲学的“心统性情”说》,《浙江学刊》1986年6期。
    陈来:《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学思想》,《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夏之卷。
    陈启云:《论西汉时的“子学没落,儒学独尊”问题》,《史学月刊》2003年第1期。
    蔡世昌:《北宋道学的“中和说”——以程颐与其弟子“中和”之辩为中心》,《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1期。
    陈少明:《经典解释与哲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承载:《西汉经学的“致用”之功》,《史林》1989年第3期。
    成中英:《21世纪中国哲学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6期。
    杜保瑞:《从气论进路说船山的人道论思想》,台湾《哲学与文化》二十卷第九期,1993年9月。
    董根洪:《中庸新释》,《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5期。
    冯达文:《拓宽中国哲学研究的视域》,《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方旭东:《诠释过度与诠释不足:重审中国经典解释学中的汉宋之争——以<论语>“颜渊问仁”章为例》,《哲学研究》2005年第2期。
    冯耀明:《文本诠释与理论转移——中国哲学文本诠释三例》,《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郭沂:《<中庸>成书辨证》,《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
    黄荟:《从“视域融合”的视角来看朱熹对“四书”的解释》,《兰州学刊》2004年2期。
    胡伟希:《从中国哲学看意像语言把握形而上学何以可能》,《哲学研究》2001第9期。
    胡伟希:《道·言·智·境:中国哲学诠释学传统及其问题》,《孔子研究》2002年第1期。
    胡伟希:《走向“无我之境”:中国哲学诠释学基本问题之一》,《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胡治洪:《<中庸>新诠》,《齐鲁学刊》2007年第4期。
    景海峰:《解释学与中国哲学》,《哲学动态》2001第7期。
    景海峰:《中国哲学的诠释学境遇及其维度》,《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景海峰:《从训诂学走向诠释学——中国哲学经典诠释方法的现代转化》,《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贾红莲:《中国解释学与解释学中国化》,《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
    康宇:《论儒家解释学的产生与发展》,《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林安悟:《朱子哲学当代诠释方法论之反思——从“继别为宗”到“横摄归纵”》,《河北学刊》2009年第3期。
    林存光:《汉代尊孔的政治文化意向探析》,《齐鲁学刊》1993年第6期。
    梁韦弦:《<中庸>与郭店简<性自命出>篇的人性论》,《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
    林耘:《李翱复性学说及其思想来源》,《船山学刊》2002年第1期。
    陆建猷:《宋代四书学产生的历史动因》,《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刘梁剑:《诠释与对文本的知——论王船山的诠释学思想》,《求索》2007年第8期。
    李启谦:《子思及<中庸>研究》,《孔子研究》1993年4期。
    梁涛::《竹简<性自命出>的人性论问题》,《管子学刊》2002年第1期。
    梁涛:《荀子与<中庸>》,《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5期。
    李文波:《试论朱熹对<中庸>的“发现”与“重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李晓春:《试论李翱的人性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李翔海:《从“述而不作”看中国经典诠释的理论特质》,《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刘笑敢:《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色议》,《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
    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梁宗华:《西汉初期儒学的发展演变》,《哲学研究》1994年第7期。
    李宗桂:《汉代礼治的形成及其思想特征》,《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
    刘泽亮:《从<五经>到<四书>:儒学典据嬗变及其意义——兼论朱子对禅佛思想挑战的回应》,《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
    麻尧宾:《<中庸>“性”论解:结构及其张力》,《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潘德荣:《经典与诠释——论朱熹的诠释思想》,《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庞朴:《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庞朴:《中庸与三分》,《文史哲》2000年第4期。
    邱汉生:《朱熹(四书集注)的天理论和性论》,《中国史研究》1979年2期。
    任吾心:《论汉代儒学的官学地位》,《河北学刊》1992年第4期。
    商国君:《“中庸”思想辨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史应勇:《郑学经学三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宋志明:《略论儒家解释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唐明贵:《康有为的古经新解与经学的近代转型》,《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
    陶清:《“经典诠释学”与“经学解释学”——兼与魏长宝同志讨论》,《哲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魏长宝:《经典诠释学与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式问题》,《哲学动态》2003年第1期。
    王钧林:《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
    王铭:《论唐宋间“四书”升格为儒经的原因》,《人文杂志》2003年第6期。
    吴兴华:《从诠释学透视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王岳川:《中西思想史上的中庸之道——<中庸>思想的发生与本体构成》,《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翁银陶:《略论先秦两汉的阴阳五行学说》,《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向晋卫:《两汉时期的制礼运动》,《云南社会科学》2006第3期。
    徐克谦:《<中庸》思想体系试析》,《齐鲁学刊》1986年第4期。
    许抗生:《<性自命出>、<中庸)、<孟子>思想的比较研究》,《孔子研究》2002年第1期。
    颜炳罡:《从“依傍”走向主体自觉》,《文史哲》2005年第3期。
    杨朝明:《<中庸>成书问题新探》,《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叶蓬:《“诚”析》,《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1期。
    杨世文:《论李翱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改造》,《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2期。
    袁玉立:《释“中庸”》,《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
    杨涯人:《先秦中庸源流考》,《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
    严正:《论儒学、经学与经典诠释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张洪波:《<中庸>之“诚”范畴考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朱汉民:《朱熹<四书>学诠释的二重进路》,《求索》2004年第1期。
    朱汉民:《实践——体验:朱熹的<四书>诠释方法》,《中国哲学史》2004年4期。
    朱汉民:《儒家人文信仰的完成——朱熹<四书集注>的思想分析》,《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朱汉民:《历史还原与意义创生的统一——宋儒关于言、意、理的解经方法探析》,《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周光庆:《朱熹<四书)解释方法论》,《孔子研究》2000年第6期。
    周光庆:《孔子创立的儒学解释学之核心精神》,《孔子研究》2005年第4期。
    张立文:《王夫之经学的新诠释》,《船山学刊》2004年第4期。
    张隆溪:《经典在阐释学上的意义》,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九卷第三期,1999年9月。
    章权才:《宋代退五经尊四书的过程与本质》,《学术研究》1996年2期。
    章启辉:《“中庸”辩正——王夫之的中庸观》,《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
    章启辉:《王夫之对传统<中庸>观的重新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张汝伦:《他者的镜像:西方哲学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哲学研究》2005年第2期。
    周天游:《论汉代文化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
    曾振宇:《论“气”》,《哲学研究》2004年第7期。
    曾振宇:《“法天而行”:董仲舒天论新识》,《孔子研究》2000年第5期。
    曾振宇:《儒家孝论的发生及其变异》,《文史哲》2002年第6期。
    曹海东:《朱熹经典解释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高荻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经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胡森永:《从理本论到气本论——明清儒学理气观念的转变》,国立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0年。
    刘道岭:《中庸的哲学思想》,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刘健明:《王船山之天道论》,台湾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0年。
    陆建猷:《<四书集注>与南宋四书学》,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
    刘家一:《<中庸>思想与“诚”的实践》,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李美慧:《王船山人性论之研究》,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7年。
    刘用瑞:《船山<论语>诠释之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施辉煌:《王船山四书学之研究》,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王公山:《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阐释方法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王晓薇:《宋代<中庸>学研究》,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吴芹蒂:《王船山气论下的人性观与身心思维》,台湾国立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武娟:《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看朱熹注“四书”》,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许慧玲:《船山心性论研究》,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曾文莹:《鼎革之际的船山义理学》,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詹博婷:《<中庸>人文精神之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张国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理学义理探微》,台湾华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郑熊:《宋儒对<中庸>的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章启辉:《王夫之的<四书>研究及其早期启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庄凯雯:《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研究——由心性论到知人之学》,台湾东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邹憬:《中庸》成书公案与今本《中庸》的流传与升格》,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