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崭新的课程,是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结构性的突破。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性,受到教育理论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广大教师的重视。本论文就是以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为切入点,以与学科课程评价的比较为视角,结合小学生年龄身心特征,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目的及其原则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再从课程整体观出发,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结果进行了尝试性地评价。其中着重论述了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的评价。用乔姆斯基关于语言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解读评价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综合分析了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因素,并运用一系列质性评价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然后通过课程目标达成度与集体、个人有无进步对课程实施结果作了评价并对其作了一定的表示。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as a new curriculum, is considered a break-through in the latest curriculum reform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t is a kind of practical curriculum of knowledge application based on students direct experience from the social and their own life.
    Sinc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comprehension, practice, openess and decision-making, this new curriculum is now thought highly among the educational theoretical world, teachers in class, as well a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is dissertation, center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ivity curriculum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ary students'body and mind at age, firstly states and analyzes its guiding ideology, purpose and theoretical basis on the view of subject curriculum evaluation. Then, gives a trial evaluation about objectives, content, implement and results of the comprehensire practical activities. But much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evaluation of content and implement. In this part (section), Chomosky's theory of deep structure and surface structure of language is used to read the content of the activities curriculum. Analysis some factors which interfere with activities implement arid evaluation them. A series of substantial evaluational methods are also applied. The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results are achieved by how degre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plement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collectives and individuals.
引文
[1][1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1版第10页
    [3] 同[2]第11—14页
    [4] 参见瞿保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8年8月第1版第56页
    [5]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者会议上的讲话[N],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沈玉顺主编:《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年3月第1版第11页
    [7] 弗洛夫著:《哲学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9年7月版第104页
    [8]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4月版第298页
    [9] 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8月版
    [10] 布鲁纳:《教育评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7年版
    [11] 比尔·约翰逊著,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场地设计和前景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1月版译者前言
    [12] [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 第183页
    [13] 瘳哲勋著:《课程学》,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1年1月版第84页
    [15] 2000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
    [16] 同[9]第83页
    [17][18]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2000年1月第1版第156页和第174页
    [19] 瞿葆奎 主编 丁证霖、瞿葆奎 选编:《教育学文集·教学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第625页
    [20] 丛立新:《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第283页
    [21] 郝德永:《课程研制的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第71页
    
    
    [22][23] 叶澜主编,陈玉琨、沈玉顺、代蕊华、戚业国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6月第1版第93页和第94页
    [24] 李龙编著:《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年8月第2版第151页
    [25] 同[2]第127页
    [26][27] 同[11]第50页和第203页
    [28] [美]格林著,方立、张景智译:《乔姆斯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3月第1版
    [29] 周小山主编:《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第96页
    [31] 同[13]第213页
    [32] 冯忠良著:《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4月第1版
    [33] 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年6月第11版第156页
    [34] 同[37]第345——350页
    [35] 李臣:《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会 1998年1月第1版第163页
    [36] 唐晓杰:《课堂教学及学生成就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37]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中《一次实施中提供的信息》,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第1—2页
    [38] 姜风化编著:《现代教育评价理论、技术、实践》,广东人民出版社第124—125页
    [39] 同[36]第123页,内容有所修改
    [40] 马云鹏:《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思考与建议》,《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9期,内容有所修改
    [41] 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年版第48—49页
    [42] 黄政杰(台北):《课程评鉴》中《语言互动记录表》和《儿童观察查核表》综合改编而成,台北师大书宛公司第349页和第350页
    [43] 陈时见、李晓峰:《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课程研究》2001年第4期
    
    
    [44] 张传燧主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用书》,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第54页
    [45][46] 参阅sylvia·c·card著,林育玮等译:《走进方案世界》,(台)光佑文化事业服份有限公司 1997年版第29页,李臣之转引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结构及保障》,《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
    [47] 同[33]第163页
    [48][49] 张华、安桂清、翁建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4期
    [50] 李雁冰著:《课程评价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第2页
    [51]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6月版第274页
    [52] 参阅《杜威五大讲演》第9页
    [53][54] 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1年版第6页和第191页
    [55] 滕大春著:《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4月版第566页
    [56] [日]佐滕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7] 张华:《每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每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第22页
    
    
    [1] 张华:《活动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探究》,《外国教育资料》1996年1期。
    [2] 张华:《关于综合课程的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3] 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课程、教村、教法》1996年第10期。
    [4] 范树成:《综合课程理论流派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5] 熊梅:《综合课程的内涵特点及生成模式》,《首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6期。
    [6] 董振娟:《课程综合化问题探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2期。
    [7] 黄光扬:《动态评价的理论基础、主要模式及可用性初探》,《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
    [8] 钟启泉:《课程的综合领域的研究——与日本教育学者田久教授的对话》,《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4期。
    [9] 杜作润:《课程整合的现实性解说》,《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1期
    [10] 丛立新:《综合课程面临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
    [11] 陈晓东:《中小学综合学习时间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12] 杜佩屏:《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的评价》,《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7期。
    [13] 代建军、谢利民:《多维化视角:综合课程研制中综合主体研究透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1期
    [14] 林雯:《活动课程的设计》,《课程、教村、教法》1996年第5期
    [15] 李臣之:《活动课程的立论基础》,《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
    [16] 《小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试验研究方案》,《特区教育》(深堪)2001年第5期
    [17] 范蔚:《当前综合课程设计的难点与策略》,《课程、教村、教法》1999年第11期
    [18] 钟启泉、崔允淳、张华、有宝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刍议》,《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2期
    
    
    [19] 王斌华:《综合课程述要》,《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2期
    [20] 马云鹏:《新课程实施的思考建议》,《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第9期
    [21] 黄光扬:《论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的六个重要关系》,《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10期
    [22] 张华、安桂清、翁建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框架及其实验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4期
    [23] 王丽杰:《小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探索》,《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11期
    [24] 刘玉娟、张维新:《发展性教师评价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10期
    [25]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实复杂性及其取向》,《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1期
    [26] 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
    [27] 丁玉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研究》,《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5期
    [28] 文可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探讨》,《基础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29] 章淳立:《上海开发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上海教育》2000年第6期
    [30]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结构、实施过程及保障》,《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
    [31] 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及其具体实施》,《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1期
    [32] 蔡永红:《对多元化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
    [33] 易凌峰:《多元教学评价的发展与趋势》,《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期
    [34] 潘苏东、白芸:《作为“质的研究”方法之一的个案研究法的发展》,《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8期
    [35] 刘淑杰:《对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评价方法的哲学思考——标准化考试与档案袋评
    
    定的整合》,《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
    [36] 盛建森:《关于发展性学生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6期
    [37] 高凌飚:《新课程的评价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6期
    [38] 丁朝蓬:《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7期
    [39] 辛继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取向与实施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1期
    [40] 吴永熙、徐杰:《关于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讨》,《教育科学》2001年第8期
    [41] 李臣之:《关于研究型课程开发的构想》,《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
    [42] 许新海:《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探索与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12期
    [43] 沈贵鹏:《试析课程设计的“钟摆现象”》,《教育科学》1991年第2期
    [44] 丁朝蓬:《教材评价的本质、标准及过程》,《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9期
    [45] 王升、高吉魁:《新知识观:研究性学习的知识论基础》,《教育科学》2002年第8期
    [46] [日]天笠茂著,李季湄译:《论综合学习与综合学习课程》,《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
    [47] 欧用生(台):《从综合活动课程谈台湾课程统整的趋势》,《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4期
    [48]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活动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验的研究报告》,《广西教院学报》2001年第1期
    [49] 吴迪:《多元性:素质教育评价的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8期
    [50] 安桂清:《理论反思与实践关怀——“首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国际研讨会”综述》,《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 期
    [51] 冉彬:《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四川教院学报》2002年第4期
    [52] 蒋慧杰:《综合实践活动呼唤教育整合》,《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53] 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活与合作中学习》
    
    
    [54] 刘兰英:《小学探究性学习评价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0期
    [55] 杜佩屏:《普通高中综合课程的评价》,《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第7期
    [56] 熊梅、马玉宾:《试谈研究性学习的档案袋评价》,《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第7期
    [57] 庞红卫(香港):《“课程统整计划”及其启示》,《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7期
    [58] 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
    [59] 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与课程定位》,《人民教育》2001年第12期
    [60] 熊梅:《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61] 熊梅:《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样态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6期
    [62] 文可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研究》,《广西教院学报》2001年第1期
    [63] 文可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涵义、特点、功能》,《广西教院学报》2001年第4期
    [64] 文可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广西教院学报》2001年第4期
    [65] 《上海市土宝中学“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评价细则》,《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6期
    [66] 刘志军:《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课程研究》2001年第3期
    [67] 曹志江:《活动课程评价问题的研究》,《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68] 李雁冰:《质性课程评价》,《上海教育》
    [69] 钟启泉:《课程评价: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与日本课程学者浅沼茂教授的对话》
    [70] 刘启迪:《试论学生与课程实施的关系》,《课程研究》2001年第3期
    [71] 刘电芝、胥新春:《关于基础教育教材评价的几点思考》,《课程研究》2001年第3期
    [72] 张传燧:《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研究》2001年第3期
    [73] 丁朝蓬:《教科书结构分析与内容质量评价》,《课程研究》2001年第4期
    [74] 熊梅:《试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结构关系》,《课程研究》2001年第4期
    [75] 陈时见、李晓勇:《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课程研究》2001年第4期
    [76]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及其取向》,《课程研究》2002年第1期
    
    
    [77] 范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研究》2002年第1期
    [78] 张晓峰:《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研究》2002年第3期
    [79] 陈晓东:《加强教材、教法、考试、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实验》,《课程研究》2002年第4期
    [1] 李雁冰著:《课程评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6月版
    [2] 黄政杰(台)著:《课程评鉴》,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出版中华民国78年4月版
    [3] 黄光雄(台)编译:《课程评鉴的模式》,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中华民国78年4月版
    [4] 钟启泉、李雁冰主编:《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5] 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版
    [6] 廖哲勋著:《课程学》,华中师大出版社 1989年9月版
    [7] 张华著:《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版
    [8] 宋宁娜著:《活动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11月版
    [9] 李臣著:《活动课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年1月版
    [10] 熊梅编著:《当代综合课程的新模式: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3月第1版
    [11] 应俊峰著:《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第2版
    [12] 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年8月第1版
    [13] 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大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1版
    [14] 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
    [15] [英]丹尼斯·劳顿等著,张谓诚、黄明皖等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年3月第1版
    
    
    [16]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
    [17] 罗厚辉(香港)著:《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
    [18] 卜玉华著:《课程理念探——历史、现在与未来》,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19] 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20] 徐儒、龚孝华编著:《新课程的评价改革》,首都师大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21] 周卫勇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22]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23] 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第1版
    [24] 马永霞主编:《教育评价》,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1年5月第1版
    [25] 唐晓杰等编著:《课堂教学与学习成绩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26] 比尔·约翰逊(美),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场地设计和前景指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7] 蒋建州编著:《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南师大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1版
    [28] 刘志军著:《课堂评价论》,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
    [29] 霍益萍主编:《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年2月第2版
    [30] [美]B·S·布卢姆等著,邱渊、王国钢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年3月第1版
    [31] 沈玉顺主编:《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2年3月第1版
    [32] 郝德永著:《课程研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1版
    [33] 邹尚智编著:《研究性学习指南》,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年7月第1版
    [34] 崔允郭著:《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
    [35] 王斌华著:《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8年10月第1版
    
    
    [36] 高孝传、杨宝山、刘明才主编:《课程目标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37] L·W·安德森、L·A·索斯尼克主编,谭晓玉、袁文辉等译:《卢布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的回顾》,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8年6月第1版
    [38] 白月桥著:《素质教育课程结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4月第1版
    [39] [美]D·R·克拉斯沃尔、B·S·布卢姆等编,施良方、张云高译:《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9年5月第1版
    [40] 叶澜主编,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6月版
    [41] 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 新华出版社 1999年10月版
    [42] 威廉姆·多尔著,钟启泉、张华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9月第1版
    [43] 施良方、崔允郭主编:《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44] 应俊峰:《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45] (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