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毛笔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对魏晋以来古代毛笔形制的流变、制笔的材料、风格流派、笔工作了详细的研究;同时对于毛笔与书法风格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结合书法史,考述了历史上典型的毛笔形制以及种类,指出缠纸有心笔为魏晋时期的主要形制,分析了鸡距笔的重要特征。文章指出宋代以后毛笔的制作发生了重大改变,无心散卓成为主要的形制,这是一种技术的进步,它的兴盛为宋代的写意书风提供了客观的工具因素。文章还对于枣心笔、羊毫笔、狸毛笔、鼠须笔等重要的种类作了详细的考述。在梁同书《笔之料》的基础上,对于制笔的材料作了描述与整理;并指出“仲秋取毫”说法的不妥,补充论述了“南兔毫短而软”的观点。
     参考现代的制笔技术,重点以散卓法为例,文章结合文献对毛笔制作工序如择毫、熟毫、衬胎、剔毫等关键步骤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对毛笔的四德“尖、齐、圆、健”作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主要讨论宣笔、湖笔等重要派别,并对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作了探讨。文章对韩愈《毛颖传》之中山一地作了考辨,指出中山当为唐代宣城的溧水;并指出地理、物产、工巧等因素为宣笔兴盛的主要原因。湖笔的兴盛与宣笔的衰落以及湖州的地理、人文等有重要的联系。元、明、清三代湖笔既有传承也有发展,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补充论述三代湖笔的异同。湘笔也是历史上重要的流派,影响较大。
     制作主体——笔工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部分。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增补唐代以前笔工13人、宋代42人、元代9人、明代22人、清代40人。
     毛笔与书法风格的关系研究是本文的落脚点。毛笔的形制对书法风格有重要的影响。在有心短锋笔盛行的时代,“颜筋“变为“柳骨”,与柳公权对工具的改变有密切的关联。对于毛笔的形制,苏轼守旧,黄庭坚喜新;这种差异无疑对于他们个性书风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不同材料的毛笔就会产生不同的书写效果。陈献章、今释等利用茅笔创造出拙大的书风,影响至今。特殊类型毛笔往往为个性书家所喜爱。秃笔常常用来表现拙朴圆浑的书风。书家通过烧毫或束毫的手段来表现玉箸篆的瘦硬风格应当是符合情理的事情。
The present paper has conducted a thorough study on the evolution,materials, manufacture, categories, schools and artisans of ancient Chinesebrushes and made a close examination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brushes andcalligraphic styles since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On the basis of thecalligraphic history, it studies typical brush shapes and categories, whilefocusing on core brush twisted with paper as the major shape of the Wei or theJin Dynasty, and som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cockspur brushes. The paperstates the making of brush undergoes a revolutionary change after the SongDynasty:“Corelessness and Deerection”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technique.The technical advance has offered a tool for the popularity of “freehandbrushwork”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paper also gives an account of someparticular brush categories including date core brush, sheep hair brush, maskedcivet hair brush, mouse beard brush and etc. Basing itself on Brush Materials byLiang Tongshu, the paper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of brushmaterials and disagrees with the opinion “prepare brush hair in the mid autumn”and the opinion ‘southern rabbit hairs are too soft and short for brush making’.Referring to modern brush-making techniques and taking the Sanzhuo(de-erection) technique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describes in detail thebrush-making process including Zehao (choice of hair), Shuhao (processing hair), Chentai (cladding), and Tihao (trimming hair) in addition to the analysisof four criteria of good brushes: sharp, neat, round and strong).
     The paper also covers some significant schools like Xuan brushes and Hubrushes, as well as disputes in the school research. It discovers Zhongshan,mentioned in The Biography of Mao Yin, is actually Lishui County ofXuancheng City in the Tang Dynasty;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natural products,and artisanship contribute to the rise of Hu brushes and the decline of Xuanbrushes. Hu brushes i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 have their lineageand development as well. Hunan brushes constitut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historical schools.
     The paper studies artisan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decessors’ studies, thepaper supplements41brush masters from the Song Dynasty,9from Yuan,22from Ming, and40from Qing.
     The paper exams the relations between brushes and calligraphic styles.The shape and making of brushes exert very crucial influences on calligraphiccreation. In the time when cockspur brushes are popular, the style of “Yanjin”(Yan Zhenqing, a Tang calligrapher famous for his muscular calligraphic style)overcomes the style of “Liugu”(Liu Gongquan, a Tang calligrapher well knownfor his bony calligraphic style), the tool Liu Gongquan used is closely related tothe style change. Su Shi likes to adhere to old fashion; Huang Tingjian loves totry new style; Chen Xianzhang and Jin Shi experiment with clumsy style with“Grass brush”. Brushes of particular types are favorites of some calligraphers with characteristics: bald brushes are used to express styles of simplicity andmellowness. Some calligraphers would like to imitate the ancient technique; it isnatural for them to have the slim and tough style of “Yuzhuzhuan”(acalligraphic style on ancient coins) by burning or bounding their brush hair.
引文
1〔汉〕扬雄撰《扬子云集》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明〕高濂撰《遵生八笺》,重订全本,巴蜀书社,1992年03月第1版。
    3〔清〕唐秉钧撰《文房肆考图说》,清乾隆刻本。
    4赵诒琛编《艺海一勺》,上海书店,1987年03月第1版,第162-1163页。
    5启功著《启功书法丛论》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68-269页。
    6张光宾编著《中华书法史》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2月第1版,第329页。
    7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48页
    8南京市博物馆《江苏江宁县下坊村东晋墓的清理》,《考古》1998年第8期,第51页。
    9王学雷《东晋束帛笔头考》,台湾《故宫文物月刊》第19卷,第5期。
    10马国权编《沈尹默论书丛稿》,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1年,第85-86页。
    11“无心散卓笔”省去加柱心的工序,直接选用一种或两种毫料,散立扎成较长的笔。“赵权利《笔史述略》,见《书画艺术》2005年第2期。
    12张伯元、印汉云、蔡国声编著《文房四宝》,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60页。
    13其它两种分别为,一有「柱」有「被」之制法,即以较硬较长之毫为笔心(柱),以较短较软之毫包圈(被)之。此种制法适于钞写文书小字之用。二为硬软毫兼用之制法,亦称「兼毫」。李兆志《中国毛笔》,1994年08月第1版,新华出版社。
    14何炎泉《北宋毛笔发展与书法尺寸的关系》见《请循其本》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09页。此说不妥。据〔清〕斌良云“辛夷蕾锐散卓肖,丁香穗结珍珠匀。”散卓笔象辛夷花,如果指外形,不如直接象丁香、枣核一样称作辛夷笔了。见清斌良撰《抱冲斋诗集》卷二十,清光绪五年崇福湖南刻本。
    15陈大川等著《笔》,自台湾省立彰化社会教育馆。
    16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17黄剑《名作的中国书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9页。
    18陈志平《黄庭坚书学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第1版,第299页
    19郑逸梅著《珍闻与雅玩》,北京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478页。
    20初国卿著《不素餐兮:学人雅舍散文》,线装书局,2002年04月,第193页。 
    21崔义忠著《我愿意是云》,五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31页。
    22李兆志著《中国毛笔》,新华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114页。
    23郑朝、蓝铁著《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第304页。
    24潘天寿著《潘天寿美术文集》,人美术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第283-284页。
    25《福建农业科技》,1988年,第3期,第37页。
    26《特产研究》,1984年3期,第33-34页。
    27徐建新著《秋日私语》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55页。
    28王稼句著《听橹小集》中华书局,2009年9月。
    29张荣,赵丽红主编《文房清供》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8月,第16页。
    30王宇主编《文玩收藏与投资》《文房四宝》中央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
    31《收藏·拍卖》,2009年9期,第46页-51页。
    32王稼句著《听橹小集》中华书局,2009年9月。
    33马承源主编《文物鉴赏指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03月第1版。
    34《紫禁城》,1982年第5期,第27-28页。
    35《荣宝斋》,2011年第5期,第72-80页。
    36《新美术》,2009年第6期,第75页。
    37藤枝晃著《汉字的文化史》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第116-118页
    38马叙伦著《石屋余沈》建文书店,1948年07月第1版,第114-115页。
    39〔宋〕周去非撰《岭外代答》卷九,清乾隆道光间知不足斋丛书本。
    40傅芸子著《正仓院考古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48页。
    41马衡《记汉居延笔》,见马衡著《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1977年10月第1版,第276-280页。
    42〔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全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第872页。
    43〔唐〕释齐已《寄黄晖处士》,见(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263页。
    44〔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十四,清刻守山阁丛书本。
    45南京市博物馆《江苏江宁县下坊村东晋墓的清理》,《考古》1998年第8期,第51页。
    46傅芸子著《正仓院考古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第48页。
    47马衡《记汉居延笔》,见马衡著《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1977年10月第1版,第276-280页。
    48此文献当不晚于唐代,同上。
    49〔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二,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50〔清〕陆心源编《唐文续拾》卷十六,清光绪刻本。
    51根据笔者与江西进贤制笔专家李小平谈话记录。(2010年7月在进贤县淳安堂作坊访谈。)
    52林渊、王铁柱等编著《历代文房四宝谱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01月第1版,第31页。
    53汉末西州士人崇习张芝书者“十日一笔,月数丸墨”。又智永“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余,而五簏皆满。”见〔唐〕张彦远撰《法书要录》卷三,明刻津逮秘书本。故马衡以智永所用的退笔“犹是汉以来相承旧法也”。
    54〔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光绪十万卷楼丛书本。
    55王学雷《东晋束帛笔头考》,台湾《故宫文物月刊》第19卷,第5期。
    56〔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十四,清刻守山阁丛书本。
    57〔宋〕叶梦得撰《避暑录话》,卷上,明津逮秘书本。
    58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林舒等选编《名家谈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07月第1版。
    59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林舒等选编《名家谈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07月第1版。
    60徐邦达《谈古代书画鉴别》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2期,第6-8页。
    61徐邦达《谈古代书画鉴别》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第2期,第6-8页。
    62王学雷《东晋束帛笔头考》,台湾《故宫文物月刊》第19卷,第5期。
    63“…却未见有“缠纸法”的记载,可见此法至少在宋代早期即已不被采用了。”见王学雷《东晋束帛笔头考》,台湾《故宫文物月刊》第19卷,第5期。
    64傅璇琮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上册),中华书局,1978年8月第1版,第296页。
    65“真鸡距、枣心笔数十,因便人,只寄荆南士大夫家便可达,或难得便,亦不固求也。”见〔宋〕黄庭坚《答李大受》,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105,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72页。
    66〔宋〕梅尧臣撰《宛陵集》卷二十一,明正统四年刻本。
    67(宋)梅尧臣著《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第524页。
    68〔宋〕晁公遡撰《嵩山集》卷一,清钞本。
    69〔宋〕晁说之撰《嵩山文集》卷十六,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
    70〔宋〕葛胜仲撰《丹阳集》卷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1〔清〕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2月第1版,第824页。
    72〔宋〕杨无咎撰《逃禅词》,明刻宋名家词本。
    73〔宋〕陆游撰,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第3578页。
    74〔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卷十二,宋淳熙绍熙递修本。
    75〔宋〕赵孟坚撰《彝斋文编》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6〔元〕孔齐撰《静斋至正直记》,清毛氏钞本。
    1“无心散卓笔省去加柱心的工序,直接选用一种或两种毫料,散立扎成较长的笔。”见赵权利《笔史述略》,《书画艺术》2005年第2期。
    2“其它两种分别为,一有「柱」有「被」之制法,即以较硬较长之毫为笔心(柱),以较短较软之毫包圈(被)之。此种制法适于钞写文书小字之用。二为硬软毫兼用之制法,亦称兼毫。”李兆志著《中国毛笔》1994年08月第1版,新华出版社。
    3何炎泉《北宋毛笔发展与书法尺寸的关系》见《请循其本》南京大学出版社,109页。此说不妥。据〔清〕斌良云“辛夷蕾锐散卓肖,丁香穗结珍珠匀。”散卓笔象辛夷花,如果指外形,不如直接象丁香、枣核一样称作辛夷笔了。见清斌良撰《抱冲斋诗集》卷二十,清光绪五年崇福湖南刻本。
    4赵权利著《笔史述略》,《书画艺术》2005年,第2期。
    5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马衡著《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1977年10月第1版,第280页。
    1〔宋〕沈括撰《梦溪笔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54页。
    2〔宋〕董逌撰《广川书跋》卷七,见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第797页。
    3〔清〕方以智撰《通雅》卷三十二,清光绪刻本。
    1〔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二,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2〔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二,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3〔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二,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4〔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十四,清刻守山阁丛书本。
    1陈大川等著《笔》,自台湾省立彰化社会教育馆。
    2〔元〕滕安上撰《东庵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董更撰《书录》卷中,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2〔宋〕黄庭坚撰《山谷外集》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元〕孔齐撰《静斋至正直记》卷二,清毛氏钞本。
    4〔元〕吕宗杰撰《书经补遗》卷三,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1〔清〕方以智撰《物理小识》卷八,清光绪宁静堂刻本。
    2何炎泉《北宋毛笔发展与书法尺寸的关系》见《请循其本》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11页。
    3〔宋〕黄庭坚撰〔宋〕史容注《山谷外集诗注》卷一,四部丛刊景元刊本。
    4〔宋〕叶梦得撰《避暑录话》卷上,明津逮秘书本。
    5〔宋〕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元〕孔齐撰《静斋至正直记》卷二,清毛氏钞本。
    7〔宋〕欧阳修著《欧阳修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2007年12月版,第480页。
    1徐利明主编,王中焰,杜玉印著《黄庭坚书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2“宣城诸葛高系散卓笔,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出其半。”见〔宋〕黄庭坚撰《山谷别集》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赵权利《笔史述略》,《书画艺术》2005年,第2期。
    4〔宋〕叶梦得撰《避暑录话》卷上,明津逮秘书本。
    1黄剑著《名作的中国书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9页。
    2沈尹默著《论书丛稿》,岭南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114页。
    3《钤记中华(一)——书法》,(百家讲坛),央视国际,2004年9月24日。
    4翁志飞《从制毫工艺及用笔姿势的转变看宋四家书风》,《东方艺术》,2007年,总第24期,第66-71页。
    1〔元〕孔齐撰《静斋至正直记》卷二,清毛氏钞本。
    2〔宋〕黄庭坚撰《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四部丛刊景宋乾道刊本。
    1徐利明主编,王中焰,杜玉印著《黄庭坚书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2方以智说“山谷言郎奇枣心散卓,其檀心笔谓瘦而白色也。古柹即柿。柿与枣声相转,羊柿一名枣。可证六典三式局枣心为地,则是枣木之心。”见〔清〕方以智撰《通雅》卷三十四,清光绪刻本。按:方以智以枣心为枣木之心,不妥。
    3翁志飞《书笔论》见《书法研究》总第131期,第7页。
    4陈志平著《黄庭坚书学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第1版,第299页。
    5沈尹默著《论书丛稿》岭南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114页。
    6〔元〕佚名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甲集,明刻本。
    1〔宋〕黄庭坚撰《山谷外集》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张栻撰《南轩集》卷十八,明嘉靖元年翠岩堂慎思斋刊本。
    3〔宋〕朱熹撰《晦庵集》卷八十四,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4〔元〕王恽撰《秋涧集》卷四,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
    5〔明〕唐顺之编《荆川稗编》卷八十一,明万历九年刻本。
    1李兆志著《中国毛笔》,新华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52页。
    2〔唐〕刘恂撰《岭表录异》卷上,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1“岭外亦有兔,然极少。”见〔宋〕范成大撰《桂海虞衡志》,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2〔宋〕郑刚中撰《北山集》卷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3〔宋〕周去非撰《岭外代答》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唐〕段公路撰《北户录》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5〔宋〕周去非撰《岭外代答》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元〕同恕撰《榘庵集》卷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宋〕范成大撰《桂海虞衡志》,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3〔唐〕段公路撰《北户录》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4〔明〕董其昌撰《容台集》别集卷二,明崇祯三年董庭刻本。
    5〔清〕余集撰《忆漫庵剩稿》,清道光刻本。
    6〔宋〕周去非撰《岭外代答》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宋〕黄庭坚撰《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景宋乾道刊本。
    1陈志平著《黄庭坚书学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3页,
    2〔宋〕祝穆撰《事文类聚》别集卷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叶厘撰《爱日斋丛抄》卷五,清守山阁丛书本。
    4〔明〕查应光《靳史》卷二十一,明天启刻本。
    5〔明〕汪砢玉撰《珊瑚网》卷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陈志平认为最早由郁逢庆所提出。见陈志平著《黄庭坚书学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3页。
    2〔清〕戈守智撰《汉溪书法通解》卷一,清乾隆霁云阁刻本。
    3〔清〕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三百四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清〕孙岳颁撰《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七,清康熙刻本。
    5〔清〕王锡侯撰《书法精言》卷四,清刻本。
    6〔清〕阮元修〔清〕陈昌齐纂《(道光)广东通志》卷九十七,清道光二年刻本。
    7〔明〕王世贞撰《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卷一百七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明〕谢肇淛撰《文海披沙》卷三,明万历三十七年沈敬砎刻本。
    9〔清〕叶昌炽撰《缘督庐日记抄》卷八,国上海蟫隐楼石印本。
    1〔明〕王世贞撰《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卷一百六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明〕王世贞撰《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卷一百六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晋〕崔豹撰《古今注》卷下,四部丛刊三编景明本。
    2〔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3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697页。
    1〔宋〕蔡绦撰《铁围山丛谈》卷五,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2〔宋〕朱熹撰《晦庵集》,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87页。
    3〔宋〕岳珂撰《宝真斋法书赞》卷十八,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4〔宋〕唐仲友撰《悦斋文钞》卷九,国续金华丛书本。
    1〔宋〕方岳撰《秋崖集》卷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3〔宋〕周去非撰《岭外代答》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庄绰撰《鸡肋编》卷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宋〕陈起撰《江湖后集》卷十三,清乾隆四十七年钞本。
    6〔宋〕陈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南宋刊本补元麻沙覆刻本。
    1〔宋〕度正撰《性善堂稿》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明〕汪砢玉撰《珊瑚网》卷二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刘克庄编《后村千家诗》,贵州人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473页。
    4〔宋〕罗椅撰《涧谷遗集》卷三,国罗嘉瑞刻本。
    5〔宋〕刘克庄撰《后村集》卷二,四部丛刊景旧钞本。
    6〔宋〕刘宰撰《漫塘文集》卷六国嘉业堂丛书本。
    1〔元〕孔齐撰《静斋至正直记》卷二,清毛氏钞本。
    2〔元〕方回撰《瀛奎律髓》卷二十七,明初刻本。
    1〔元〕孔齐撰《静斋至正直记》卷二,清毛氏钞本。
    2〔清〕汪霦撰《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七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赵南星撰《赵忠毅公诗文集》卷三,明崇祯十一年范景文等刻本。
    4〔明〕陈际泰撰《已吾集》卷一,清顺治李来泰刻本。
    1〔明〕薛冈撰《天爵堂文集》卷十七,明崇祯刻本。
    2〔明〕谢肇淛撰《五杂组》卷十二,明万历四十四年潘膺祉如韦馆刻本。
    3〔明〕张凤翼撰《处实堂集》续集卷四,明万历刻本。
    1〔明〕何士晋撰《工部厂库须知》卷九,明万历林如楚刻本。
    1〔清〕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三百〇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清〕梁同书撰《频罗庵遗集》卷九,清嘉庆二十二年陆贞一刻本。
    3〔清〕震钧辑《国朝书人辑略》卷五,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1〔清〕迮朗撰《绘事琐言》卷五,清嘉庆刻本。
    2华夫主编《赵翼诗编年全集》第四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1592页。
    1〔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卷五十一,清光绪张氏味古斋重刻本。
    2李兆志《中国毛笔》只提及香狸猫,而未提九节狸,故此处特意加以补充。
    3〔晋〕张华撰《博物志》逸文,清指海本。
    4清人吴兆宜注:“虎仆,九节狸也,毫宜为笔。”〔南北朝〕徐陵辑,〔清〕吴兆宜注《玉台新咏笺注》卷七,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5〔唐〕段公路撰《北户录》卷二,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1〔元〕王元恭撰《(至正)四明续志》卷五,明刻本。
    2〔明〕李日华撰《六研斋二笔》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杨慎撰《升庵集》卷八十一,明刻本。
    4〔清〕方旭撰《虫荟》卷二,清光绪刻本。
    5〔清〕陈澧撰《(光绪)香山县志》卷五,清光绪刻本。
    6〔清〕嵆曾筠撰《(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〇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明〕高濂撰《遵生八笺》卷十五,明万历刻本。
    1〔唐〕刘恂撰《岭表录异》卷上,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2〔唐〕段公路撰《北户录》卷二,明江乡归氏钞本。
    3〔明〕王肯堂撰《鬰冈斋笔麈》卷四,明万历三十年王懋锟刻本。
    4〔唐〕张鷟撰《朝野佥载》,清畿辅丛书本。
    1〔宋〕董逌撰《广川书跋》,明津逮秘书本。
    2〔清〕陆心源编《唐文续拾》卷十六,清光绪刻本。
    3〔元〕张雨撰《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卷三,四部丛刊景钞元刻本。
    1〔明〕汪舜撰《静轩先生文集》卷三,明正德刻本。
    2〔明〕高濂《遵生八笺》,重订全本,巴蜀书社,1992年03月第1版。
    3〔明〕何士晋撰《工部厂库须知》卷九,明万历林如楚刻本。
    4〔清〕成瓘撰《(道光)济南府志》卷十三,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5〔清〕阮元辑《两浙輶轩录》卷三十五,清嘉庆刻本。
    1“《世说》王羲之得用笔法于白云先生,先生遗之鼠须笔。又云锺繇、张芝皆用鼠须笔。”见〔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2“江山如此多娇,款为癸卯年试用鼠须笔。”蒋维崧的高足称鼠须坚硬不易做笔,应该是黄鼠狼的须毛。初国卿著《不素餐兮:学人雅舍散文》,线装书局,2002年04月,第193页。
    3崔义忠著《我愿意是云》,五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31页。
    4郑逸梅著《珍闻与雅玩》,北京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478页。
    5〔唐〕张彦远撰《法书要录》,见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57页。
    1〔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3〔宋〕欧阳修撰《归田录》卷二,明刻稗海本。
    1〔宋〕陆佃撰《埤雅》卷十一,明嘉靖本。按:陆佃说黄鼠狼尾毛比兔毫更健,不妥。
    2〔宋〕陈槱撰《负暄野录》卷下,明钞本。
    3〔元〕赵孟頫撰《松雪斋集》卷五,四部丛刊景元本。
    1〔元〕苏天爵编《元文类》卷五十六,四部丛刊景元至正本。
    2〔元〕黄玠撰《弁山小隐吟录》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谢肇淛撰《五杂组》卷十二,明万历四十四年潘膺祉如韦馆刻本。
    4〔明〕谢肇淛撰《文海披沙》卷三,明万历三十七年沈儆年刻本。
    1〔明〕董其昌撰《容台集》卷一,明崇祯三年董庭刻本。
    2〔清〕汪启淑撰《水曹清暇录》卷十五,清乾隆五十七年汪氏飞鸿堂刻本。
    3“黄山谷《猩猩毛笔》诗自注云,钱穆父奉使高丽得猩猩毛笔甚珍之云云。任渊注引王云《鸡林志》:高丽笔,芦管黄毫,健而易乏。旧云猩猩毛,或言是物四足长尾,善缘木,盖狖毛或鼠须之类。案,此所言笔状与今高丽狼毫笔正同尔。”见〔清〕胡承珙撰《求是堂诗集》卷十五,清道光十三年刻本。
    4〔清〕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卷三十,清同治刻本。
    5〔清〕胡承珙撰《求是堂诗集》卷十五,清道光十三年刻本。
    6〔唐〕段公路撰《北户録》卷二,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1〔宋〕梅尧臣撰《宛陵集》卷四十五,明正统四年刻本。诗中有“鼠虽可杀不易得,猫口夺之烦叱驱。”
    2〔宋〕梅尧臣撰《宛陵集》卷十五,见水赉佑《蔡襄书法史料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第200页。
    3据〔清〕永瑢撰《四库全书总目》至所载:“鼠须笔诗一首,宋文鉴题为苏过作,其时斜川集尙存,必无舛误。而槱称昨见邵道豫赋鼠须笔,殊有风度,今载于此云云,则失考之甚矣。”见〔清〕永瑢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三,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4〔宋〕陈槱撰《负暄野录》卷下,明钞本。
    5〔宋〕熊禾撰《勿轩集》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宋〕苏轼撰,〔清〕查慎行补注《补注东坡编年诗》卷四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苏过撰《斜川集》卷一,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2〔宋〕李纲撰《梁溪集》卷二十三,清道光刻本。
    3〔宋〕林希逸撰《鬳斋续集》卷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谢薖撰《谢幼盘文集》卷七,续古逸丛书景宋本。
    5〔元〕谢宗可撰《咏物诗》,明钞本。
    6〔明〕王鏊撰《震泽集》卷三,明三愧堂刻清印本。
    1〔明〕张旭撰《梅岩小稿》卷二,明正德元年刻本。
    2“《法书要录》右军写兰亭序以鼠须笔。世说右军得笔法于白云先生,遗之鼠须笔。又云锺繇张芝皆用鼠须笔。《归田录》蔡君谟为永叔写集古目录序,欧以鼠须栗尾笔为润笔。”见〔清〕梁同书撰《笔史》,清光绪榆园丛刻本。
    3胡小石在云大、昆明写了不少字。当时正值昆明开展捕鼠运动,胡小石请有关当局给他拔了很多老鼠胡子,做了一束鼠须笔,准备带到重庆去,自用、送人。鼠须笔我从书上看到过,不想有人真用鼠须为笔。“晚翠园”这三个字不知是不是鼠须笔所书。晚翠园除枇杷外,其他花木少,很幽静。汪曾祺《晚翠园曲会》,见《汪曾祺全集》卷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214页。
    1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人美术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第273~276页。
    2鲍延毅《毛笔别名考源》《辞书研究》1988年第3期。
    3〔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卷三,四部丛刊景北宋本。
    4〔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卷三,四部丛刊景北宋本。
    5〔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卷三,四部丛刊景北宋本。
    6〔唐〕虞世南撰《北堂书钞》卷一百〇二,清光绪十四年万卷堂刻本。
    7〔南北朝〕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二十一,胡刻本。
    8〔宋〕叶廷珪撰《海录碎事》卷十九,明万历二十六年刻本。
    1〔宋〕陈槱撰《负暄野录》卷下,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2〔宋〕陈仁子撰《牧莱脞语》卷五,清初景元钞本。
    3〔汉〕蔡邕撰《蔡中郎集》卷七,四部丛刊景明活字本。
    4〔宋〕杨无咎撰《逃禅词》,明刻宋名家词本。
    1〔唐〕虞世南撰《北堂书钞》卷一百〇四,清光绪十四年万卷堂刻本。
    2〔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七十,明崇祯六年刻本。
    3〔明〕杨慎《艺林伐山》卷一,明嘉靖三十五年王询刻本。
    4〔清〕张定鋆辑《三余杂志》卷七,清道光刻本。
    5〔明〕项元汴撰《蕉窗九录》,清学海类编本。
    1〔宋〕陈槱撰《负暄野录》卷下,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2〔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卷三十,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3〔宋〕刘克庄撰《后村集》卷一百〇五,四部丛刊景旧钞本。
    4“世祖大阅,将校猎于河西。弼留守,诏以肥马给骑人,弼命给弱者。世祖大怒曰:‘尖头奴敢裁量朕也,朕还台先斩此奴。’弼头尖,世祖常名之曰笔头。是以时人呼为笔公。”见〔南北朝〕魏收撰《魏书》卷二十八,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5〔清〕厉鹗撰《宋诗纪事》卷二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唐〕陆龟蒙辑《松陵集》卷一,明毛氏汲古阁刻本。
    1〔明〕项元汴撰《蕉窗九录》,清学海类编本。
    2〔清〕李光国撰《定斋诗钞》,清乾隆二十五年师俭堂刻本
    3〔清〕李渔辑《尺牍初征》卷七,清顺治十七年刻本。
    4〔清〕潘衍桐撰《两浙輶轩续录》卷十六,清光绪刻本。
    5〔清〕高士奇撰《高士奇集》卷八,清康熙刻本。
    6参考鲍延毅《毛笔别名考源》,《辞书研究》,1988年第3期,第141页。
    7〔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二,清光绪十万卷楼丛书本。
    1〔清〕陈元龙撰《格致镜原》卷三十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唐〕韩愈撰《昌黎先生文集》卷三十六,宋蜀本。
    3〔宋〕蔡正孙撰《诗林广记》卷三,明刻本。
    4〔宋〕李昉撰《太平广记》卷八十二,国景明嘉靖谈恺刻本
    5〔宋〕陶谷撰《清异录》卷四,清惜阴轩丛书本。
    6〔宋〕陶谷撰《清异录》卷四,清惜阴轩丛书本。
    7〔唐〕冯贽撰《云仙杂记》卷七,四部丛刊续编景明本。
    8〔唐〕韩愈撰《昌黎先生文集》卷三十六,宋蜀本。
    1〔宋〕陶谷撰《清异录》卷四,清惜阴轩丛书本。
    2〔宋〕叶廷珪撰《海录碎事》卷十九,明万历二十六年刻本。
    1〔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1李兆志著《中国毛笔》,新华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42页。
    2本小节参考李兆志著《中国毛笔》新华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39-41页。
    1〔清〕梁同书撰《笔史》,清光绪榆园丛刻本。
    2〔宋〕潘自牧撰《记纂渊海》卷八十二,宋刻本。
    3〔清〕梁同书撰《笔史》,清光绪榆园丛刻本。
    1藤枝晃著《汉字文化史》,李运博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116页。
    2〔唐〕段公路撰《北户录》卷二,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3徐利明编著《中国书法全集》第86卷,《萧蜕、吕凤子、胡小石、高二适卷》,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216页。
    4〔宋〕庄绰撰《鸡肋编》卷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清〕徐葆光撰《中山传信录》卷六,清康熙六十年刻本。
    6〔清〕王士祯撰《香祖笔记》卷二,见《中国古代艺术论著研究》,天津人出版社,2003年2月,第376页。
    7〔晋〕傅玄撰《傅子》,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1〔宋〕董逌撰《广川书跋》卷六,明津逮秘书本。
    2〔元〕杨维桢撰《东维子文集》卷十,四部丛刊景旧刻本
    3黄宝华选注《黄庭坚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194页。
    1〔清〕胡承珙撰《求是堂诗集》卷十四,清道光十三年刻本。
    2〔元〕黄枢撰《后圃黄先生存集》卷一,明嘉靖刻本。
    3〔明〕王佐增《新增格古要论》,清惜阴轩丛书本。
    4〔明〕丰坊撰《书诀》,国四明丛书本。
    5〔清〕唐秉钧撰《文房肆考图说》卷三,清乾隆刻本。
    1〔明〕何士晋撰《工部厂库须知》卷九,明万历林如楚刻本。
    2〔清〕刘锦藻撰《清续文献通考》卷三百八十六,国景十通本。
    3李兆志著《中国毛笔》新华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47页。
    4李兆志著《中国毛笔》新华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48页。
    5〔明〕丰坊撰《书诀》,国四明丛书本。
    1〔清〕唐秉钧撰《文房肆考图说》卷三,清乾隆刻本。
    2〔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十五,四部丛刊景日本翻宋大字本。
    3〔唐〕段公路撰《北户录》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4李兆志著《中国毛笔》,新华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55页。
    5〔宋〕岳珂《玉楮集》见四川大学古籍所编《宋集珍本丛刊》,第七十八册,线装书局,2004年。
    6〔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卷九十八,四部丛刊景宋写本。
    7〔宋〕陈槱《负暄野录》,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1〔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光绪十万卷楼丛书本。
    2《拾遗记》:“任末,字叔本,年十四,削荆为笔。”《南史》陶宏景四五岁,以荻为笔。”《孔六帖》:“于阗以木为笔。”见〔清〕梁同书撰《笔史》,清光绪榆园丛刻本。
    3“然皆不若白竹之簿标者为管,最便持,用笔之妙尽矣。他又何尚焉?冬月以纸帛衣管以避寒者,似亦难用,悉不取也。”见〔明〕屠隆撰《考盘余事》卷二,明陈眉公订正秘籍本。
    4〔明〕谢肇淛撰《五杂组》卷十二,明万历四十四年潘膺祉如韦馆刻本。
    1〔清〕嵆曾筠撰《(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零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清〕嵆曾筠撰《(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零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国〕李楁撰《(国)杭州府志》卷八十一,国十一年本。
    4〔元〕李衎撰《竹谱》卷四,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5〔明〕朱载堉撰《律吕正论》卷二,明万历刻本。
    6〔明〕陈道撰《(弘治)八闽通志》卷二十五,明弘治刻本。
    7〔清〕黄廷桂撰《(雍正)四川通志》卷三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唐〕李德裕撰《李文饶集》卷二,四部丛刊景明本。
    9〔清〕梁同书撰《笔史》,清光绪榆园丛刻本。
    10〔明〕李汛撰《(嘉靖)九江府志》卷四,明嘉靖刻本。
    1〔明〕丰坊撰《书诀》,国四明丛书本。
    2〔晋〕崔豹撰《古今注》,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
    3〔清〕梁同书撰《笔史》,清光绪榆园丛刻本。
    4〔清〕王士禛辑〔清〕邹祗谟辑《倚声初集》卷十四,清顺治十七年刻本。
    5〔明〕丰坊撰《书诀》,国四明丛书本。
    6〔明〕屠隆撰《考盘余事》卷二,明陈眉公订正秘籍本。
    1〔明〕陈有年撰《陈恭介公文集》卷二,明万历陈启孙刻本。
    2〔清〕陈浏撰《匋雅》中卷,国静园丛书本。
    3〔国〕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国美术丛书本。
    4〔清〕陈元龙撰《格致镜原》卷三十七,清雍正刻本。
    5〔明〕郭良翰辑《问奇类林》卷十七,明万历三十七年黄吉士等刻增修本。
    6〔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一百七十七,明万历二十三年刻本。
    1〔明〕陈耀文撰《天中记》卷三十八,明万历刻本。
    2〔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1〔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2〔唐〕张彦远撰《法书要录》卷一,明刻津逮秘书本。
    3〔宋〕黄庭坚撰〔宋〕任渊注《山谷内集诗注》内集卷十二,日本翻刻宋绍兴本。
    4〔宋〕黄庭坚撰〔宋〕任渊注《山谷内集诗注》内集卷十四,日本翻刻宋绍兴本。
    1〔元〕谢应芳撰《龟巢稿》卷四,四部丛刊三编景钞本。
    2〔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四,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3〔宋〕王迈撰《臞轩集》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4〔宋〕曾几撰《茶山集》卷四,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5〔元〕黄玠撰《弁山小隐吟录》卷二,国四丛书本。
    6〔宋〕晁补之撰《鸡肋集》卷五十四,四部丛刊景明本。
    7〔宋〕马廷鸾撰《碧梧玩芳集》卷二十二,国豫章丛书本。
    8〔宋〕米芾撰《宝晋英光集》卷五,清初钞本。
    1“(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仲秋之月)盲风至,鸿雁来,玄乌归。(季秋之月)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见〔汉〕郑玄注《礼记》卷五,南宋刻本。
    2〔宋〕陆游撰《剑南诗稿》卷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3黄建亮《季节对长毛兔兔毛长速与产毛量的影响》见《福建农业科技》1988年,第3期,第37页。
    1王勇《略谈黄鼬皮的季节特征》《特产研究》,1984年3期,第33-34页。
    1参阅杨圭璋《黄鼬季节性换毛的规律》,《毛皮动物饲养》,1980年第2期,第6-8页。
    2参阅杨圭璋《黄鼬季节性换毛的规律》,《毛皮动物饲养》,1980年第2期,第6-8页。
    3〔清〕张之洞撰《(光绪)顺天府志》卷五十,清光绪十二年刻十五年重印本。
    1〔清〕于敏中撰《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五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清〕张之洞撰《(光绪)顺天府志》卷五十,清光绪十二年刻十五年重印本。
    3〔清〕张伯英撰《(国)黑龙江志稿》卷十五,国二十一年本。
    4〔清〕成瓘撰《(道光)济南府志》卷十三,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5〔宋〕罗愿撰《(淳熙)新安志》卷二,清嘉庆十七年刻本。
    6见〔宋〕史能之撰《(咸淳)重修毗陵志》卷十三,明初刻本。
    7“人争售之,由是四方咸知进中名,得其一者以为珍异。而尚方时有所需,非进中所为者不用也,进中自持笔以入,必赐以酒。”见〔元〕王士煕《张进中墓表》苏天爵编《国朝文类》卷五十六,四部丛刊景元至正本。
    1〔元〕苏天爵编《元文类》卷五十六,四部丛刊景元至正本。
    2“辽东黄貂健且圆,得法自远源也传。巫闾山色来幽燕,鸭绿巨浸涵中边。”见〔元〕郝经撰《陵川集》卷九歌,明正德二年李翰刻本。按,黄貂疑为黄鼠狼之误。
    3李兆志著《中国毛笔》,新华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35-36页。
    4王勇《略谈黄鼬皮的季节特征》,《特产研究》,1984年3期,第33-34页。。
    1韩寓群、传武主编《齐要术译注》,上海世纪出版,2009年,第598页。
    2刘茂辰、刘洪、刘杏编撰《王羲之王献之全集笺证》,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03月第1版,第62页。
    1周彦文等《百年风流——拼搏不息的中国工商业者》,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72页。
    2〔宋〕周紫芝撰《太仓稊米集》卷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3〔宋〕晁说之撰《嵩山文集》卷十九,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
    4〔宋〕黄庭坚撰《山谷外集》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元〕顾瑛编《草堂雅集》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参考“一九五一年,浙江省土产交流展览会,湖州笔店王一品制笔程序的简单说明书。”见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人美术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第88页。
    3〔宋〕张邦基撰《墨庄漫录》卷十,四部丛刊三编景明钞本。
    4〔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五十六,明崇祯六年刻本。
    5胡温玉撰《朴学斋丛刊》,《笔志》,国十二年胡氏刊本。
    1〔元〕吕宗杰撰《书经补遗》卷三,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2〔清〕钱泳撰《履园丛话》卷十二,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3〔宋〕王之道撰《相山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4〔元〕郑元佑撰《侨吴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明〕姚广孝撰《逃虚子集》诗集卷四,清钞本。
    6〔宋〕陈槱撰《负暄野录》卷下,清知不足斋从书本。
    1〔唐〕白居易撰《白氏长庆集》卷四,四部丛刊景日本翻宋大字本。
    2〔清〕乐均《耳食录二编》卷四,同治十年敦仁堂重刊本。
    3〔清〕钱泳撰《履园丛话》卷十二,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4〔清〕吕留良撰《吕晚村先生文集》卷八,清雍正吕氏天盖楼刻本。
    1“还有其它药剂除去脂法。如:将皮毛浸入百分之一的炭酸钠溶液,或百分之一的阿莫尼亚,时间自三小时至五小时,若脂肪遇多,不妨稍加苛性钠之稀溶液。最安全之法,可将毛料从上述溶液之中取出后,用极稀薄之硫酸水溶液,以中和过剩之碱液,然后再用清水洗之。”见《工业中心》国二十三年二月,第85页。
    2〔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1〔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2〔清〕迮朗撰《绘事琐言》卷一,清嘉庆刻本。
    3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人美术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第279页。
    4李兆志著《中国毛笔》,新华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73页。
    1《王大美毛笔店》,福州市台江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台江工贸纵横》第17辑,第170页。
    2樊嘉禄、方晓阳、吴丹彤著《文房四宝》,大象出版社,2009年6月。
    3〔元〕袁桷撰《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五,四部丛刊景元本。
    1苏轼《笔说》见〔宋〕祝穆撰《事文类聚》卷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关于毛笔的垫胎成型方法,李兆志先生在《中国毛笔》中作了详细的描述,本文有所借鉴。
    3制麻衬。(1)打麻条,将孔麻放人由石灰、石碱、食油等合成的溶剂内煮两小时,使孔麻柔纯。清洗去污,切成30公分长条,用硬质金属梳梳成细丝,打成麻条。(2)切麻衬、梳麻衬。按笔的规格尺寸比例,将麻条切成麻衬,并梳理均匀备用。见朱从信主编《扬州工艺美术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50-151页
    1参考李兆志著《中国毛笔》新华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75页。
    2〔明〕高濂撰《遵生八牋》卷十五,明万历刻本。
    1〔明〕杨守陈撰《杨文懿公文集》卷三,明弘治十二年杨茂仁刻本。
    2〔宋〕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公集》外集卷四,四部丛刊景元本。
    3〔宋〕祝穆撰《事文类聚》卷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明〕焦周撰《焦氏说楛》卷六,明万历刻本。
    1〔清〕郑复光撰《费隐与知录》,清道光活字本。
    1〔清〕包世臣撰《小倦游阁集》卷八,《记两笔工语》,小倦游阁钞本。
    2参考李兆志著《中国毛笔》新华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第86页。
    1〔清〕包世臣撰《小倦游阁集》卷八,《记两笔工语》,小倦游阁钞本。
    2〔清〕包世臣撰《小倦游阁集》卷八,《记两笔工语》,小倦游阁钞本。
    1王羲之《笔经》见〔明〕高濂《遵生八笺》,重订全本,巴蜀书社,1992年03月第1版,第601页。
    2〔元〕吕宗杰撰《书经补遗》卷一,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3〔明〕丰坊撰《书诀》,国四明丛书本。
    4〔明〕解缙撰《文毅集》卷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清〕徐康撰《前尘梦影录》卷上,清光绪二十三年江标刻本。
    2〔宋〕蔡襄撰《端明集》卷二十五,宋刻本。
    3〔宋〕张邦基撰《墨庄漫录》卷十,四部丛刊三编景明钞本。
    4《试毗陵周寿墨池样笔》,见〔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卷十二,宋淳熙绍熙递修本。
    5王学仲著《中国画学谱》,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1月,第298页
    1〔宋〕黄庭坚撰《山谷别集》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元〕方回撰《桐江续集》卷二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元〕方回撰《桐江续集》卷二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明〕丰坊撰《书诀》,国四明丛书本。
    5〔明〕屠隆撰《考盘余事》卷二,陈眉公订正秘书本。
    6〔清〕方以智撰《通雅》卷三十二,清光绪刻本。
    7〔宋〕张邦基撰《墨庄漫录》卷十,四部丛刊三编景明钞本。
    8〔清〕唐秉钧撰《文房肆考图说》卷三,清乾隆刻本。
    1〔明〕丰坊撰《书诀》,国四明丛书本。
    2〔明〕屠隆撰《考盘余事》卷二,陈眉公订正秘书本。
    3〔明〕高濂《遵生八笺》,重订全本,巴蜀书社,1992年03月第1版,第602页。
    4“果尔,岂不短毛杂出乎?”曰:“余初疑之,细思殆不妄矣。盖笔先选豪,豪者,末锐者也。层级少,则旁多而工省,故柔者尚附于尖,而稍刚者必挺出为累。欲拔去则依附者,亦不止一毛。故善修者,必洗去墨胶,然后可分别其崛强之一毛而去之。惟层级多,则裹毛薄而豪末又锐,罔不依附笔心,故圆转如意也。夫所谓齐者,谓其尖相顺,层级难见耳。若真千根万茎攒聚如翦,岂不秃笨,安可运腕哉?”见〔清〕郑复光撰《费隐与知录》,清道光活字本。
    1〔南北朝〕贾思勰撰《齐要术》卷九,四部丛刊景明钞本。
    2〔清〕唐秉钧撰《文房肆考图说》卷三,清乾隆刻本。
    3〔明〕屠隆撰《考盘余事》卷二,陈眉公订正秘书本。
    4〔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5〔元〕李存撰《俟庵集》卷二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明〕丰坊撰《书诀》,国四明丛书本。
    1〔元〕袁桷撰《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五,四部丛刊景元本。
    2〔元〕张雨撰《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卷三,四部丛刊景钞元刻本。
    3〔明〕平显撰《松雨轩诗集》卷三,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4〔明〕高濂《遵生八笺》,重订全本,巴蜀书社,1992年03月第1版,第602页。
    5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人美术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第308页。
    6〔清〕唐秉钧撰《文房肆考图说》卷三,清乾隆刻本。
    7〔清〕斌良撰《抱冲斋诗集》卷二十三,清光绪五年崇福湖南刻本。
    1〔元〕袁桷撰《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五,四部丛刊景元本。
    2潘天寿《潘天寿美术文集》人美术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第307页-308页。
    3“或谓觉利于易财而速售。是不然。价既日削矣,易败则人竞趋它工,觉固不为书者计,独不自为计乎?”见〔宋〕陆游撰《渭南文集》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景明活字本。
    4〔宋〕陆游撰《渭南文集》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景明活字本。
    5〔元〕郭畀撰《云山日记》卷上,清宣统三年横山草堂刻本。
    1“是知,王羲之叹江东下湿,兔毫不及中山。”〔唐〕段公路撰《北户录》卷二,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2马衡认为:“《笔经》是否为晋时作品,虽不敢必,而非唐以后所作,则可断言也。”见《记汉居延笔》,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32年,第3期。
    3〔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1〔唐〕韩愈《昌黎先生文集》卷三十六,宋蜀本。
    2〔宋〕廖莹中《东雅堂昌黎集注》卷三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朱熹《朱文公校韩昌黎先生集》卷三十六,四部丛刊景元刊本。
    4〔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三,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5“毛颖者,中山人也。”廖莹中注:中山国名,今定州。见〔唐〕韩愈撰,〔宋〕廖莹中注《东雅堂昌黎集注》卷三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宋〕文谠《详注昌黎先生文集》卷三十六,宋刻本。
    1佚名《宣和画谱》卷十八,明津逮秘书本。
    2〔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清海山仙馆丛书本。
    3按常理,兔子警惕性高,为了奔跑逃生,一般不会选择茂密的高林、高草地带以及荆棘丛生地方,这会妨碍它的奔逃。
    4〔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5〔明〕何士晋《工部厂库须知》卷九,万历林如楚刻本。
    6〔宋〕胡仔《溪渔隐丛话后集》,清海山仙馆丛书本。
    7《广志》曰:“汉诸郡献兔毫,书鸿门题,唯赵国毫中用。汉赵国、中山国、真定国皆相近,属冀州。唐人所谓中山指此。”见张铉撰《(至大)金陵新志》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清〕王士祯撰《香祖笔记》卷一,清康熙刻本。
    2〔清〕永瑢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八,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3〔清〕俞樾撰《茶香室四钞》卷二十六,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4〔明〕孙作撰《沧螺集》卷二,明毛氏汲古阁重刻本。
    5《赠笔生张蒙序》:“昌黎韩子传毛颖为中山人。中山,非晋乃唐宣州中山也。宣州自唐来多擅名笔,而诸葛氏尤精。”见〔明〕李日华撰《六研斋笔记》卷四,明刻清乾隆修补本。
    1〔清〕王元启撰《读韩记疑》卷九,清嘉庆五年王尚珏刻本。
    2〔清〕王元启撰《读韩记疑》卷九,清嘉庆五年王尚珏刻本。
    3〔清〕王元启撰《读韩记疑》卷九,清嘉庆五年王尚珏刻本。
    4〔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九,清畿辅丛书本。
    5〔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全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第86页。
    6〔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一百〇五,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明〕李默撰《(嘉靖)宁国府志》卷十,明嘉庆刻本。
    2〔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卷一,宋刻本。
    3穆孝天、李明回著《中国安徽文房四宝》,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第115-124页。
    4陈基余等主编,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编,《江淮逸闻》,中华书局,2005年12月第1版,第154页。
    1《安徽文化史》编纂工作委员会编《安徽文化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378-2379页。
    2潘德熙《文房四宝——中国书具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21-22页。
    3〔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周礼》卷十一,南宋刻本。
    4〔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全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第86页。
    5〔唐〕白居易撰《白居易集》(全四册),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第86页。
    1〔宋〕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公集》卷四,四部丛刊景元本。
    2〔宋〕叶梦得撰《避暑录话》,明津逮秘书本。
    3〔宋〕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公集》卷四,四部丛刊景元本。
    4〔宋〕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徐利明主编,王中焰、杜玉印著《黄庭坚书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版,第449页。
    1“世传宣州陈氏世能作笔,家传右军与其祖求笔帖,后子孙尤能作笔。”见〔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2〔唐〕白居易撰《白氏长庆集》卷四,四部丛刊景日本翻宋大字本。
    3〔宋〕梅尧臣撰《宛陵集》卷第二十一明正统四年刻本
    4“宣笔初不可用。往时圣俞屡以为惠,寻复为人乞去。”〔宋〕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公集》试笔一卷,四部丛刊景元本。
    5〔宋〕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公集》试笔一卷,四部丛刊景元本。
    1〔清〕曹寅编《全唐诗》卷二百六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唐〕陆龟蒙辑《松陵集》卷一,明毛氏汲古阁刻本。
    3〔唐〕释齐已撰《白莲集》卷第九,四部丛刊景明钞本。
    4〔唐〕薛涛撰〔唐〕李冶撰《薛涛李冶诗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蔡襄撰《端明集》卷二十五,宋刻本。
    2〔宋〕黄庭坚撰《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四部丛刊景宋乾道刊本。
    3〔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黄庭坚撰〔宋〕史容注《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一,四部丛刊景元刊本。
    5“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汉〕孔安国撰《尚书》卷三,四部丛刊景宋本。
    6土贡,语出自《尚书·禹贡》孔安国序之‘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指根据各地物产不同,规定不同的贡纳项目。在租税制度逐步健全以后,土贡并未消失,而成为赋税之外,臣属或藩君向君主的进献。
    7〔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四十一,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1“溧水,上。乾元元年隶升州,州废,还隶宣州。有铜。溧阳。紧。上元元年隶升州,州废,还隶宣州。有湖山。有铜,有铁。”见〔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一,吉林人出版社,1995年,第619页。
    2〔宋〕欧阳修撰《新唐书》卷四十一,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3〔宋〕王存撰《元丰九域志》卷六,清刻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4〔唐〕李林甫撰《唐六典》卷十,明正德十年刻本。
    5〔唐〕王建《王司马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宋〕魏野撰《东观集》卷四,宋绍定元年严陵郡斋刻本。
    1〔宋〕王辟之撰《渑水燕谈录》,中华书局,1981年03月第1版,第46页。
    2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齐鲁书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215页。
    3〔宋〕李纲撰《梁溪集》卷一百二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徐铉撰《徐公文集》卷二十一,清景宋明州初本。
    2〔宋〕王十朋撰《梅溪集》卷五,四部丛刊景明正统刻本。
    3〔宋〕释道潜撰《参寥子集》卷五,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
    4〔明〕曹学佺撰《蜀中广记》卷一百零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忽惊骑吏叩柴荆,厚禄移书访死生。今日犹迟傅岩雨,前身端是谢宣城。解包兔颖霜盈把,试墨山泉月一泓。老里苦吟翻作拙,捻须枉断两三茎。”〔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卷七,四部丛刊景宋写本。
    6〔宋〕刘宰撰《漫塘文集》卷六,明万历刻本。
    1如刘绍刚著《中国古代文房四宝》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徐华铛、汤建驰编著《湖笔》,轻工业出版社,1987年03月第1版;马青云著《湖笔与中国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52页等。
    2〔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周礼》卷十一,南宋刻本。
    3〔宋〕叶梦得撰《避暑录话》卷上,明津逮秘书本。
    1〔宋〕蔡绦撰《铁围山丛谈》卷五,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2〔金〕元好问撰《遗山集》卷四,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
    3马青云著《湖笔与中国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50页。
    1〔明〕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明〕李诩撰《戒庵老人漫笔》卷七,明万历刻本。
    1〔明〕李诩撰《戒庵老人漫笔》卷五,明万历刻本。
    2〔清〕嵆曾筠撰《(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零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朱载堉撰《律吕正论》卷二,明万历刻本。
    4马承源主编《文物鉴赏指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03月第1版.
    5邓瑞全编著《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第19页。
    6赵权利著《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37页。
    1〔元〕沈梦麟撰《花溪集》卷三,国枕碧楼丛书本。
    2〔明〕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凌云翰撰《柘轩集》卷二,清武林往哲遗著本。
    4〔明〕解缙撰《文毅集》卷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元〕谢应芳撰《龟巢稿》卷四,四部丛刊三编景钞本。
    1〔元〕孔齐撰《静斋至正直记》卷二,清毛氏钞本。
    2〔元〕仇远撰《金渊集》卷二,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3马青云著《湖笔与中国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51页。
    1〔元〕张雨撰《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卷三,四部丛刊景钞元刻本。
    2〔元〕顾瑛编《草堂雅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3〔明〕虞堪撰《希澹园诗集》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六十八,明崇祯六年刻本。
    5〔元〕仇远撰《金渊集》卷二,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6〔元〕方回撰《桐江续集》卷二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九十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元〕沈梦麟撰《花溪集》卷三,国枕碧楼丛书本。
    2〔明〕解缙撰《文毅集》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龚斅撰《鹅湖集》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元〕张昱撰《张光弼诗集》卷七,四部丛刊续编景明钞本
    5〔明〕虞堪撰《希澹园诗集》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明〕孙作撰《沧螺集》卷二,明毛氏汲古阁重刻本。
    7〔元〕仇远撰《金渊集》卷二,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8〔明〕孙作撰《沧螺集》卷二,明毛氏汲古阁重刻本。
    1〔元〕沈梦麟撰《花溪集》卷三,国枕碧楼丛书本。
    2详见本文第五章第三节《元代笔工校补》。
    1〔明〕虞堪撰《希澹园诗集》卷一,国刻殷礼在斯堂丛书本。
    2〔明〕王肯堂撰《郁冈斋笔麈》卷四,明万历三十年王懋春刻本。
    3〔明〕屠隆撰《考盘余事》卷二,明陈眉公订正秘籍本。
    4〔明〕赵宧光撰《寒山帚谈》卷五,明崇祯刻本。
    5〔明〕程嘉燧撰《松圆浪淘集》十五,明崇祯刻本。
    6详见本文第五章第四节《续订〈笔之匠〉之明清笔工》校补。
    7〔明〕平显撰《松雨轩诗集》卷三,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1〔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五十六,明崇祯六年刻本。
    2〔明〕王肯堂撰《鬰冈斋笔麈》卷四,明万历三十年王懋春刻本。
    3〔清〕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三百十七,清涵芬楼钞本。
    4〔明〕李诩撰《戒庵老人漫笔》卷三,明万历刻本。
    5马青云著《湖笔与中国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57页。
    6〔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五十六,明崇祯六年刻本。
    1〔明〕董斯张撰《(崇祯)吴兴备志》卷二十六,清康熙钞本。
    2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明代卷》,齐鲁书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357页。
    3〔明〕高出撰《镜山庵集》卷二十五,明天启刻本。
    4〔明〕娄坚撰《吴歈小草》卷三,清康熙刻本。
    1〔明〕高濂撰《遵生八笺》中卷,明万历刻本。
    1〔明〕屠隆撰《考盘余事》卷二,明陈眉公订正秘籍本。
    2〔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五十六,明崇祯六年刻本。
    3〔明〕王直撰《抑庵文后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明〕李诩撰《戒庵老人漫笔》卷七,见谢国桢主编,明代野史笔记资料辑录之一《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出版社,1980年第1版,第337页。
    1〔清〕迮朗撰《绘事琐言》卷一,清嘉庆刻本。
    2〔清〕嵆曾筠撰《(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〇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清〕钱泳撰《履园丛话》卷十二,清道光述德堂刻本。
    4〔清〕佟赋伟撰《二楼纪略》卷四,清康熙刻本。
    5〔清〕吴振棫撰《养吉斋丛录》卷二十四,清光绪刻本。
    6杨新主编《故宫博物院七十年论文选》,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第666页。
    7〔清〕官修《清通典》卷六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清〕董沛撰《正谊堂文集》卷十五,清乾隆刻本。
    2〔清〕黄掌纶撰《长芦盐法志》卷五,清嘉庆刻本。
    3〔清〕迮朗撰《绘事琐言》卷一,清嘉庆刻本。
    1〔清〕朱彝尊撰《曝书亭集》卷四十一,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2〔清〕周广业撰《过夏杂录》卷六,见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1154,子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清〕祝德麟撰《悦亲楼诗集》卷二十,清嘉庆二年姑苏刻本。
    4〔清〕李调元撰《童山集》诗集卷三十二,清乾隆刻函海道光五年增修本。
    5〔清〕李调元撰《童山集》卷八,清乾隆刻涵海道光五年曾修本。
    6〔清〕乐均《耳食录二编》卷四,同治十年敦仁堂重刊本。
    7〔清〕金堡撰《徧行堂集》卷九,清乾隆五年刻本。
    1朱世力主编《中国古代文房用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80页。
    2朱世力主编《中国古代文房用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221页。
    3同上,第174页。
    4同上,第212页。
    5故宫博物馆编著《天禄珍藏——清宫内府本三百年》,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96页。
    6朱世力主编《中国古代文房用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96页。
    1朱世力主编《中国古代文房用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222页。
    2林树中、王崇人主编《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卷(上卷),陕西人美术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第789页。
    1〔唐〕韩愈撰〔宋〕魏仲举注《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唐〕柳宗元撰〔宋〕魏仲举注《河东先生集》卷四十二,宋刻本。
    3〔唐〕韩愈撰〔宋〕魏仲举注《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张伯元、印汉云、蔡国声编著《文房四宝》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1〔明〕刘绩撰《霏雪录》,明弘治刻本。
    2〔明〕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元〕陈基撰《夷白斋稿》补遗,四部丛刊三编景明钞本。
    4〔元〕王恽撰《秋涧集》卷四十六,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
    1〔清〕高士奇撰《高士奇集》卷八,清康熙刻本。
    2〔清〕潘衍桐撰《两浙輶轩续录》卷十六,清光绪刻本。
    3〔清〕陈文述撰《颐道堂集》卷九,清嘉庆十二年刻道光增修本。
    4〔清〕吴嵩梁撰《香苏山馆诗集》卷一,清木犀轩刻本。
    1李沛诚《湖南历史资料》总第十二辑,1980年,第二辑,第152页。
    2罗耀九等著《严复年谱新编》2004年2月,鹭江出版社,第252页。
    3〔清〕江昱撰《潇湘听雨录》卷八,清乾隆二十八年春草轩刻本。
    4〔明〕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八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5〔清〕查揆撰《篔榖诗文钞》卷八,清道光刻本。
    1〔晋〕崔豹撰《古今注》下,四部丛刊三编景明本。
    1杨重琦主编《陇上珍藏》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55页。
    2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编《中国文物大辞典》(上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05月第1版,第570页。
    3〔唐〕释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卷十下,清径山藏本。
    4〔清〕刘友光撰《香山草堂集》卷二百八十,清康熙刻本。
    5〔宋〕李昉撰《太平御览》卷第七百二“服用部”,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
    6〔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笔谱上”,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1〔宋〕董逌撰《广川书跋》卷六,明津逮秘书本。
    2〔唐〕唐临撰《冥报记》卷下,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3〔宋〕岳珂撰《玉楮集》卷三,清钞本。
    4〔明〕朱存理撰《珊瑚木难》卷三,国适园丛书本。
    1〔宋〕路振撰《九國志》卷十一,清守山阁丛书本。
    2〔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笔谱上”,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3〔宋〕唐仲友撰《悦斋文钞》卷九,国续金华丛书本。
    4梁同书《笔史》有云:“我朝名人诗文集中标笔工姓名者,当复不少。予寡陋疎懒,不能遍检录出,倘有好事者为予补之,则幸甚。”《频罗庵遗集》卷十六《笔史》,清嘉庆二十二年陆贞一刻本。
    1〔宋〕陶谷撰《清异录》卷四,国景明宝颜堂秘籍本。
    2〔宋〕蔡襄撰《端明集》卷二十五,宋刻本。
    3〔宋〕江少虞撰《皇朝类苑》卷第五十一,日本元和七年活字印本。
    4〔宋〕苏轼撰《东坡志林》,京华出版社,2000年,第603页。
    5〔宋〕黄庭坚撰《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九,四部丛刊景宋乾道刊本。
    1〔宋〕黄庭坚撰《山谷外集》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黄庭坚撰《山谷别集》卷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吕本中撰《东莱诗集》卷十,四部丛刊续编景宋本。
    4〔宋〕晁说之撰《嵩山文集》卷十九,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
    1〔宋〕王洋撰《东牟集》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2〔宋〕许景衡撰《横塘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周紫芝撰《太仓稊米集》卷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
    1〔宋〕王之道撰《相山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
    2〔宋〕李昭玘撰《乐静集》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汪应辰撰《文定集》卷二十四,清文渊阁四库补文津阁四库全书。
    1〔宋〕陈造撰《江湖长翁集》卷三十一,明万历本。
    2〔宋〕晁说之撰《嵩山文集》卷九,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
    3〔宋〕陆游撰《渭南文集》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景明活字本。
    1〔宋〕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五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陈起撰《江湖后集》卷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吴文英撰《梦窗稿》甲稿,明刻宋名家词本。
    2〔明〕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何梦桂撰《潜斋集》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俞琰撰《林屋山人漫槁》,清钞本。
    5〔宋〕刘才邵撰《檆溪居士集》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宋〕释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九,四部丛刊景明径山寺本。
    2〔清〕孙承泽撰《庚子销夏记》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洪适撰《盘洲集》卷六十三,四部丛刊景宋刊本。
    4胡韫玉所补,出《笔志》。见何藻辑《古今文艺丛书》,江苏广陵古籍刻书社,第904页。
    1“萃于”,马明达文误为“率多”。见《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6页。以下“马明达文”简为“马文”,出处与此同,皆略。
    2〔明〕董斯张撰《(崇祯)吴兴备志》卷二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蕊”,马文误为“芷”。见《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6页。
    4“涵渐”,马文误为“洒淅”。见《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6
    页。
    5〔明〕龚敩撰《鹅湖集》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狐”,马文误为“城”,《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7页。
    7同上,“己”,马文误为“史”,第37页。
    1同上,“圆”,马文误为“园”。“仕”,马文误为“任”,第37页。
    2同上,“不可书矣”,马文误为“不能用也”,第37页。
    3〔元〕杨维桢撰《东维子文集》卷十,四部丛刊景旧刻本。
    4马文漏“髯”,《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7页。
    5“幞”,马文误为“补”,《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7页。
    6〔清〕卞永誉撰《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清〕卞永誉撰《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招”,马文误为“超”,《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7页。
    2“颖也”,马文误为“陆颖”,《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7页。
    3“工”,国沈碧楼丛书本作“立”,第37页。
    4“孙”,马文误为“阴”,《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7页。
    5同上,“青”,马文误为“表”,第37页。
    6〔元〕沈梦麟撰《花溪集》卷三,国枕碧楼丛书本。
    7〔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六十九,明崇祯六年刻本。
    8据揭奚斯文可知,温国宝父子为吴兴笔工。马文归入杭州籍,不妥。
    9“之”,马文误为“重”,《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5页。
    10“末工”,马文误为“未未”,《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5页。
    11同上,“呜”,马文误为“鸣”,第45页。
    12同上,“安得一用古制复”,马文误为“安得一用古复变”,第45页。
    13〔明〕童冀撰《尚絅斋集》卷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二十八,明崇祯六年刻本。
    2“诸”,马文误作“柳”。《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1页。
    3四部丛刊三编景钞本作“联”,马文据四库本作“连”。
    4“业”,马文误为“棘”。《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1页。
    1“酒”,马文误作“秋”,《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1页。
    2四部丛刊三编景钞本作“泼”,马文据四库本作“醊”。
    3〔元〕谢应芳撰《龟巢稿》卷四,四部丛刊三编景钞本。
    4〔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卷二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本。
    5“兰蕊”,马文误为“兰芷”。《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4页。
    6“者”,马文误为“利”。《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4页。
    7“缎”,马文漏。《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4页。
    8〔元〕孔齐撰《静斋至正直记》卷二,清毛氏钞本。
    9“洲”马文误为“州”。《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9页。
    10〔元〕郑元佑撰《侨吴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笔”,马文误为“毫”。《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9页。
    1〔明〕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明〕董斯张撰《(崇祯)吴兴备志》卷二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3“寄”,马文误为“继”《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1页。
    4“精艺”,马文误为“艺精”。《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3页。
    5〔元〕仇远《金渊集》卷二,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6〔元〕黄玠撰《弁山小隐吟录》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清暑”,马文误为“清易”,《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8页。
    8〔明〕董斯张撰《(崇祯)吴兴备志》卷二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明〕解缙撰《文毅集》卷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数”,马文误为“教”,《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2页。
    2“尤”,马文误为“兀”,《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2页。
    3“写”,马文误为“书”,《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2页。
    4〔元〕顾瑛编《草堂雅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5“流”,马文误为“传”。《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6页。
    6“始”,马文误为“殆”。《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6页。
    7“笔何胜于宣,湖笔工有不能言。”马文误为“笔何胜于宣湖,笔工有不能言。”《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6页。
    8“斗绝”,马文误为“陡绝”。《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46页。
    9同上,“毫”,马文误为“毛”,第46页。
    10“寒”,马文漏,《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6页。
    11“力”,马文误为“毛”,《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6页。
    12“私”,马文误为“知”,同上,第46页。
    13“韦”,马文误为“违”,同上,第46页。
    14“来”,马文误为“东”,《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6页。
    1同上,“舣”,马文漏,第46页。
    2〔明〕孙作撰《沧螺集》卷二,明毛氏汲古阁重刻本。
    3“徐原珪”,马文误为“徐原”,《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8页。
    4〔明〕龚学撰《鹅湖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明〕姚广孝撰《逃虚子集》诗集卷四,清钞本。
    6〔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五十六,明崇祯六年刻本。
    7〔明〕刘璟撰《易斋稿》卷二,清钞本。
    8四库本为“苑”,疑误。
    9“而”,马文误为“至”。《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0页。
    10四库本为“茫”,疑误。
    11“艺”,马文误为“气”。《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0页。
    12“已”,马文误为“亦”。《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0页。
    13“足”,马文误为“路”。《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0页。
    14〔明〕虞堪撰《希澹园诗集》卷一,国刻殷礼在斯堂丛书本。
    1“尽”,马文误为“罚”。《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0页。
    2〔明〕虞堪撰《希澹园诗集》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元〕张雨撰《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卷三,四部丛刊景钞元刻本。
    1〔元〕杨维桢撰《东维子文集》卷十,四部丛刊景旧钞本。
    2〔元〕孔齐撰《静斋至正直记》卷二,清毛氏钞本。
    3“置”,马文误为“罾”。《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6页。
    4〔元〕朱德润撰《存复斋文集》卷八,明刻本。
    5“精艺”,马文误为“艺精”。《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3页。
    6“生”,马文误为“升”。《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3页。
    7“勿”,马文误为“无”。《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3页。
    8〔元〕仇远《金渊集》卷二,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1〔元〕方回撰《桐江续集》卷二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马文落“檃”字。《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7页。
    3〔明〕袁华撰《可传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元〕陈基撰《夷白斋稿》卷十七,四部丛刊三编景明钞本。
    1〔元〕李存撰《俟庵集》卷二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圆不至软媚,劲不至峭直”,马文句读误为“圆不至软,媚劲不至峭直”。《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4页。
    3〔元〕袁桷撰《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五,四部丛刊景元本。
    4“武林”,马文误为:“武陵”。《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7页。
    5“以”,马文误为“又”。《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7页。
    6“成”马文作“城”,明钞本作“成”,当从原文。《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7页。
    7〔元〕张昱撰《张光弼诗集》卷七,四部丛刊续编景明钞本。
    8〔元〕吴澄撰《吴文正集》卷九十八,清顺治毛氏汲古本。
    9“圆”,马文误为“园”。《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1页。
    1“遵”,马文误为“连”。《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1页。
    2〔元〕郝经撰《陵川集》卷九,明正德二年李翰刻本。
    3“弊”,马明达文为“敝”。《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2页。
    4“使”,马文误为“合”。《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2页。
    5“子”,马文误为“仔”。《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2页。
    6〔元〕王恽撰《秋涧集》卷第五,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
    7〔元〕赵孟頫撰《松雪斋集》卷五,四部丛刊景元本。
    8“王”,马文误为“主”。《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3页。
    1“土”,马文误为“上”。《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3页。
    2“愁”,马文误为“悉”。《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3页。
    3〔元〕程巨夫撰《雪楼集》卷二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
    4“呜呼”,马文误为“鸣呼”。《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32页。
    5〔元〕苏天爵编《元文类》卷五十六,四部丛刊景元至正本。
    6择是居丛书景元至正本作“言”,四库本作“年”。
    7〔元〕周权撰《此山诗集》卷三,择是居丛书景元至正本。
    8〔清〕钱大昕撰《潜研堂集》卷三十,清嘉庆十一年刻本。
    1〔清〕姚之骃撰《元明事类钞》卷二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元〕郭钰撰《静思集》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清〕钱谦益辑《列朝诗集》卷七,清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
    1“笔工”马文作“笔生”。《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43页。
    2〔元〕仇远撰《金渊集》卷二,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3〔清〕嵆曾筠撰《(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0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清〕俞樾撰《茶香室四钞》卷二十七,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5〔元〕黄枢撰《后圃黄先生存集》卷一,明嘉靖刻本。
    1李遇春《续订(笔之匠)之明清笔工》,《收藏拍卖》2009年9期,第46页-51页。
    2〔明〕刘璟撰《易斋稿》卷七,清钞本。
    1〔明〕龚敩撰《鹅湖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明〕虞堪撰《希澹园诗集》卷一,国刻殷礼在斯堂丛书本。
    3〔明〕虞堪撰《希澹园诗集》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明〕虞堪撰《希澹园诗集》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明〕孙作撰《沧螺集》卷二,明毛氏汲古阁重刻本。
    3〔明〕王肯堂撰《鬰冈斋笔麈》卷四,明万历三十年王懋春刻本。
    1〔明〕陈献章撰《白沙子》卷五,四部丛刊三编景明嘉庆本。
    2〔明〕杨士奇撰《东里诗集》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3〔明〕陈循撰《芳洲诗集》卷四,明万历二十一年刻后印本。
    4〔明〕袁华撰《可传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明〕娄坚撰《学古绪言》卷二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1〔明〕程嘉燧撰《松圆浪淘集》卷十五,明崇祯刻本。
    2〔明〕汤显祖撰《玉茗堂全集》卷十七,明天启刻本。
    3〔明〕赵宧光撰《寒山帚谈》卷五,明崇祯刻本。
    1〔明〕娄性撰《皇明政要》卷一,明嘉靖五年戴金刻本。
    2〔明〕张昶辑《吴中人物志》卷十三,明隆庆张凤翼张燕翼刻本。
    3〔明〕何白撰,沈洪保点校,《汲古堂集》,《温州文献丛书》整理出版委员会编,2006年。
    4〔清〕斌良撰《抱冲斋诗集》卷二十三,清光绪五年崇福湖南刻本。
    1〔清〕王士祯撰《香祖笔记》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清〕祝德麟撰《悦亲楼诗集》卷二十,清嘉庆二年姑苏刻本。
    3〔清〕邹祗谟辑〔清〕王士禛辑《倚声初集》卷十四,清顺治十七年刻本。
    4〔清〕葛芝撰《卧龙山人集》卷十四,清康熙九年自刻本。
    1〔清〕迮朗撰《绘事琐言》卷一,清嘉庆刻本。
    2〔清〕嵆曾筠撰《(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清〕严熊撰《严白云诗集》卷九,清乾隆十九年严有禧刻本。
    1马青云《湖笔与中国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8页。
    2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780页。
    3〔清〕张之洞撰《(光绪)顺天府志》卷一,清光绪二十三年刻十五年重印本。
    1〔清〕吕留良撰《吕晚村先生文集》卷八,清雍正吕氏天盖楼刻本。
    2〔清〕张埙撰《竹叶庵文集》卷十一,清乾隆五十一年刻本。
    3〔清〕张祥河撰《小重山房诗词全集》卷一,清道光刻光绪增修本。
    4〔清〕端方撰《壬寅销夏录》,稿本。
    5〔清〕黄浚撰《花随人圣庵摭忆》(上册),中华书局,2008年7月,第322页。
    6〔清〕徐康撰《前尘梦影录》卷上,清光绪二十三年江标刻本。
    1《武汉春秋》1982年第4期,第49页。
    2林树中、王崇人主编《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卷上卷,陕西人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789页。
    3岑久发主编《书画篆刻实用辞典》,上海书画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583页。
    4郑宏尖主编《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7月,第251页。
    1李存(1281一1354),颖悟赅博,好为古文词,江东四先生之一。应科举一试不中,即归隐,家居讲授。曾三次以逸士举荐,皆不应。傅璇琮总主编《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金元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元〕李存撰《俟庵集》卷二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龚敩撰《鹅湖集》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龚敩:洪武中,以明经分教广信。以行谊重于乡,御史叶孟芬荐其学行,入为四辅官。以老乞归。又召为祭酒,卒于官。著有《鹅湖集》六卷,《经野类抄》二十八卷。
    1刘璟字仲璟,青田人,曾为谷王府左长史。“燕王称兵,(刘璟)随谷王归京师,令参李景隆军事,兵败上书不见省,遂归里。燕王即位,召之,称疾不至,逮人京下狱,自经死。”〔清〕孙诒让撰《温州经籍志》(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
    2〔明〕刘璟撰《易斋稿》卷七,清钞本。
    3“练水春生洗玉池,陆郎邀我试毛锥。天葩五色江淹赋,宫锦千章李白词。仙掌露秾倾菡萏,玉毫烟暖长辛夷。便应借尔轩中笔,题到平生吉梦诗。”〔元〕沈梦麟撰《花溪集》卷三,国枕碧楼丛书本。
    1童翼,字中州,婺州人。生卒年均不详。洪武九年征入书馆。后为湖州府教授,调北平,坐罪死。冀尝与宋濂、张羽、姚广孝相唱和,词意清刚,不染元季绮靡之习。著有《尚綗斋集》五卷。
    2其诗为:“笔华轩下多清趣,截竹联毫艺岀奇。秋后蹋霜收杮叶,春余趁雨种辛夷。通灵玉兔逃蟾窟,入梦文螭走墨池。好事为书毛颖传,添君名姓继当时。”
    3其诗为:“纤毫扶植硏为田,彷佛辛夷更带烟。五色光华形梦想,一枝臭味得家传。飞云裔岀长生后,滴露春回太极先。渭水中山沾化雨,合并苕霅总如椽。”
    4其诗为:“陆君制笔笔生华,声名早入天人家。架上如椽凌剑□,毫端五色辉云霞。蛮笺雪茧光盈睫,寸锋落处风霜湿。班生此际不成投,兴来书尽芭蕉叶。”
    5〔清〕陆心源编《穰梨馆过眼录》卷十三,清光绪吴兴陆氏家塾刻本。
    6〔明〕解缙撰《文毅集》卷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明〕平显撰《松雨轩诗集》卷七,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2〔明〕平显撰《松雨轩诗集》卷八,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3〔明〕刘璟撰《易斋稿》卷二,清钞本。
    4〔清〕顾复撰《平生壮观》卷四,清钞本。
    5“楝花溪上即沧浪,之子求田自有庄。寒食开荒连夜雨,秋风获稻满天霜。可堪北里黄金尽,不似南翁白发长。十
    月涤场朋酒熟,相期介寿杀羔羊。”〔元〕沈梦麟撰《花溪集》卷三,国枕碧楼丛书本。
    6王直,字行俭,永乐二年进士,正统八年为吏部尚书,景泰中兼太子太师。参修《明宣宗实录》,著有《抑庵集》、《抑庵文后集》。
    1〔明〕王直撰《抑庵文后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韩介玉,会稽人。沈梦麟《花溪集》有云:“会稽儒者韩征君,渠是魏国赵公之外孙。胸蟠神秀有源委,落笔群峭生云烟。”又《为杜玄德题韩介玉山水十景》中,有“每爱韩生画,清温似魏公”句。张羽《静君集》有《韩介玉画为童中州掌教题注》云:“介玉乃张仲举(翥)门人”,诗云:“诸生白面今已老,三载儒官空潦倒。罢归百事无所为,万壑千岩咨挥扫。”见李铸晋著《鹊华秋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7。
    1〔清〕卞永誉撰《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三,清康熙刻本。
    2〔明〕平显撰《松雨轩诗集》卷三,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3〔明〕平显撰《松雨轩诗集》卷三,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4李时勉(1374-1450)名懋,以字行,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进士,修《太祖实录》,升翰林侍读。永乐十九年,上书反对迁都北京。洪熙元年,以言事系狱。宣德初复官,官至国子祭酒。
    1〔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五十六,明崇祯六年刻本。
    2“使汝出于书契未形之前则太朴,以淳法度,以简人,以治汝笔,何所用哉?使汝出于书契既形之后,则易礼以明诗书,以正春秋,以修汝笔之用大矣。笔乎!笔乎!其正尔心,直尔锋,毋当载以迷,毋舞文以欺,则吾将望于汝笔矣。汝其当为古人用之。洪武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沈贯书。”见〔清〕卞永誉撰《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三,清康熙刻本。
    3〔明〕杨士奇撰《东里诗集》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4〔明〕陈循撰《芳洲诗集》卷四,明万历二十一年刻后印本。
    5〔清〕端方撰《壬寅销夏录》,稿本。
    6〔清〕汪启淑撰《水曹清暇录》卷十五,清乾隆五十七年汪氏飞鸿堂刻本。
    1〔清〕翁方纲撰《复初斋诗集》卷六十四,清刻本。
    2〔清〕潘奕隽撰《三松堂集》续集卷一,清嘉庆刻本。
    3沈源《闻柝》:“击柝严城凄复清,听来一一触离情。天街夜静霜初落,绣阁灯寒梦未成。宵恨短长随晓箭,韵移高下逐风声。座中有客支孤枕,归思惊催白发生。”见〔清〕沈德潜辑评《清诗别裁集》卷二十八,清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刻本。
    4〔宋〕黄庭坚撰《山谷外集》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元〕方回撰《桐江续集》卷二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晁说之撰《嵩山文集》卷十九,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
    3〔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五十六,明崇祯六年刻本。
    1〔清〕朱彝尊撰《曝书亭集》卷四十一,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2〔金〕元好问编《中州集》卷五,四部丛刊景元刊本。
    3〔宋〕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陈造撰《江湖长翁集》卷三十一,明万历本。
    2〔元〕王恽撰《秋涧集》卷第五,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
    3“兰陵有客髯如□,吴霜满鬓秋萧瑟。广寒偷拔老兔毫,归寓管城汤沐邑。兴来忽驾钱唐舟,惠然访我苍山陬。酒酣作字大如斗,玄云落纸香浮浮。我惭识字先白首,故砚磨穿笔如帚。与君邂逅两忘年,暮雨江湖一樽酒。”见〔元〕周权撰《此山诗集》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清〕包世臣撰《小倦游阁集》卷八,小倦游阁钞本。
    2〔宋〕黄庭坚撰《山谷外集》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陆游撰《渭南文集》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景明活字本。
    1〔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二十八,明崇祯六年刻本。
    1〔宋〕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五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五十六,明崇祯六年刻本。
    3〔清〕陈大章撰《玉照亭诗钞》卷十三,清乾隆九年陈师晋刻本。
    4〔宋〕黄庭坚撰《山谷别集》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惟巨野秦颖丘自然,工虽不同,各有妙处。比又得单父王玠,制作精密,已与时流并驰,而独骎骎未已也。唐人多善书,疑其用笔亦各自择。如颜鲁公之端重,柳河东之峭整,欧阳率更之遒劲,虞永兴缓而不弱,褚河南清而丽,李北海楷法好为卧笔,沈江西行书正出悬腕,随意作势,自成一家。见〔宋〕李昭玘撰《乐静集》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范公偁撰《过庭录》,明稗海本。
    2〔清〕葛芝撰《卧龙山人集》卷十四,清康熙九年自刻本。
    3“国朝有陆继翁、王古用,笔最得名,皆湖州人,住金陵。”见〔明〕曹昭撰〔明〕王佐增《新增格古要论》卷九,清惜阴轩丛书本。
    1〔唐〕张彦远撰《法书要录》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在我看来,古代文人士大夫正是在“技”体悟出其中“道”的。只是由于他们着眼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未曾将它从现象中剥离出来。如果我们严格分析任何一门艺术,其本质中都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绵延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尤为如此:书法虽小技,却通于大道。
    2〔唐〕韦续撰《墨薮》,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3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222页。
    4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524页。
    5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
    1崔尔平编著《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708页。
    2〔清〕康有为撰《广艺舟双楫》,清光绪刻本。
    3丁文隽著《书法精论》,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197页。
    1崔树强著《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31页。
    2〔宋〕董逌撰《广川书跋》卷七,明津逮秘书本。
    1〔元〕方回撰《桐江续集》卷二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明〕项穆撰《书法雅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项穆撰《书法雅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明〕项穆撰《书法雅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元〕吴师道撰《礼部集》卷十七,国续金华丛书本
    6〔明〕费瀛撰《大书长语》卷下,明隆庆刻本。
    1〔明〕费瀛撰《大书长语》卷下,明隆庆刻本。
    2〔清〕钱泳撰《履园丛话》卷十二,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3〔清〕钱泳撰《履园丛话》卷十二,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4戴立强著《鲜于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第203页。
    5据赵宧光,此条当为唐以后人所言,此说有一定道理。祝嘉选辑《书学格言》,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08月第1版,第24页。
    1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89页。
    2〔清〕康有为撰《广艺舟双楫》卷五,清光绪刻本。
    3王宠书《孟浩然诗卷》,见《王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第203页。
    1〔清〕孙岳颁撰《佩文斋书画谱》卷七,清康熙刻本。
    2陆维钊著《书法述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02月第1版,第7页。
    3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780页。
    4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780页。
    1〔五代〕刘昫撰《旧唐书》卷八十四,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2〔宋〕董逌撰《广川书跋》卷七,明津逮秘书本。
    1〔宋〕陈师道撰《后山谈丛》卷一,清钞本。
    2“书不择笔,非至能书,则至不能书者也。”见〔宋〕仲并撰《浮山集》卷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赵宧光撰《寒山帚谈》卷下,明崇祯刻本。
    3〔清〕黄图珌撰《看山阁集》卷十二,清乾隆刻本。
    4〔明〕赵宧光撰《寒山帚谈》卷下,明崇祯刻本。
    5〔宋〕黄庭坚撰《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三十,四部丛刊景宋乾道刊本。
    6〔明〕赵宧光撰《寒山帚谈》卷下,明崇祯刻本。
    6〔清〕黄图珌撰《看山阁集》卷十二,清乾隆刻本。
    1周星莲《临池管见》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第723页。
    2〔明〕吕坤撰《呻吟语》卷三,明万历二十一年刻本。
    1〔明〕费瀛撰《大书长语》卷下,明隆庆刻本。
    2〔明〕赵宧光撰《寒山帚谈》卷下,明崇祯刻本。
    2〔清〕黄图珌撰《看山阁集》卷十二,清乾隆刻本。
    3〔明〕赵宧光撰《寒山帚谈》卷下,明崇祯刻本。
    3〔清〕黄图珌撰《看山阁集》卷十二,清乾隆刻本。
    1〔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2陈大川等著《笔》,第八章《笔与书家》(陈钦忠撰写),自台湾省立彰化社会教育馆。
    1〔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十四,清刻守山阁丛书本。
    2陈大川等著《笔》,第八章《笔与书家》(陈钦忠撰写),自台湾省立彰化社会教育馆。
    3季伏昆编著《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483页。
    1〔元〕脱脱撰《宋史》卷三百二十,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2〔宋〕苏轼撰《东坡志林》卷八,明刻本。
    3〔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九,四部丛刊续编景明本。
    1〔宋〕蔡襄撰《端明集》卷第二十五,宋刻本。
    2〔宋〕蔡襄撰《端明集》卷二十五,宋刻本。
    3蔡襄《端明集》卷二十五,宋刻本。
    4蒋维锬编著《蔡襄年谱》,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94页。曹宝麟认为帖中有河南公疑指宋绶,见曹宝麟著《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69、70页。
    1〔明〕娄坚撰《学古绪言》卷二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陈志平著《黄庭坚书学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第1版,第226-231页。
    1〔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卷七十,中华书局,1986年03月第1版,第2235页。
    2〔宋〕祝穆撰《事文类聚》卷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卷七十,中华书局,1986年03月第1版,第2236页。
    4〔宋〕潘自牧撰《记纂渊海》卷八十二,宋刻本。
    5〔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卷七十,中华书局,1986年03月第1版,第2233页。
    1〔宋〕黄庭坚《笔说》见《山谷别集》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潘自牧撰《记纂渊海》卷八十二,宋刻本。
    3〔宋〕黄庭坚撰《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景宋乾道刊本。
    4“宣城诸葛言,近世妙工。喜立其名,常冠一世,非手所自作者,未尝名己以售人。”见〔宋〕黄庭坚撰《山谷外集》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元符二年三月十三日歩自张园,看酴醿回,烛下试宣城诸葛方散卓。”见〔宋〕黄庭坚撰《豫章黄先生文集》第二十九,四部丛刊景宋乾道刊本。
    6〔宋〕黄庭坚撰《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景宋乾道刊本。
    1〔宋〕黄庭坚撰《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景宋乾道刊本。
    2〔宋〕祝穆撰《事文类聚》卷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清〕嵆曾筠撰《(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黄庭坚撰《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景宋乾道刊本。
    2〔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全六册),中华书局,1986年03月第1版,第2237页
    3〔宋〕苏轼撰《苏轼文集》卷七十,中华书局,1986年03月第1版,第2235页。
    4〔宋〕黄庭坚撰《豫章黄先生文集》第二十五,四部丛刊景宋乾道刊本。
    5〔宋〕黄庭坚撰《豫章黄先生文集》二十五,四部丛刊景宋乾道刊本。
    1陈大川等著《笔》,自台湾省立彰化社会教育馆。
    2陈志平著《黄庭坚书学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第1版,第226-231页。
    1〔清〕钱谦益辑《列朝诗集》卷七,清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
    2〔元〕杨维桢撰《东维子文集》卷十,四部丛刊景旧钞本。
    1〔元〕杨维桢撰《东维子文集》卷十,四部丛刊景旧刻本。
    1吴湖帆著《吴湖帆文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第282页。
    2〔清〕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清〕包世臣撰《艺舟双楫》卷五,清道光安吴四种本。
    2〔清〕李元度辑《国朝先正事略》卷四十五,清同治刻本。
    1〔清〕陆廷灿撰《南村随笔》卷四,清雍正十三年陆氏寿椿堂刻本。
    2许和发《茅龙制笔有传人》,《江门日报))2006年3月3日。转引自陈志平著《陈献章书迹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12月,第63页。
    3〔清〕朱彝尊撰《曝书亭集》卷十七,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1〔清〕揆叙撰《益戒堂诗集》卷五,清雍正刻本。
    2〔清〕揆叙撰《益戒堂诗集》卷五,清雍正刻本。
    3〔清〕查慎行撰《敬业堂诗集》卷二十九,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4〔清〕揆叙撰《益戒堂诗集》卷五,清雍正刻本。
    1谭镳等《新会乡土志·植物》,香港冈州学会,光绪三十四年编,国五十九年(1970)七月景印初版,第93l页。
    2〔明〕陈献章撰《白沙子》卷八,四部丛刊三编景明嘉靖刻本。
    3〔明〕陈献章撰《白沙子》卷八,四部丛刊三编景明嘉靖刻本。
    4〔明〕陈献章撰《白沙子》卷八,四部丛刊三编景明嘉靖刻本。
    5〔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卷十六,清康熙水天阁刻本。
    6〔清〕姚之骃撰《元明事类钞》卷二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清〕姚之骃撰《元明事类钞》卷二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朱友舟《论白沙茅龙书》,《书法世界》,2004年第9期。
    9〔明〕陈献章撰《白沙子》卷五,四部丛刊三编景明嘉靖刻本。
    1徐利明著《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404页。
    2徐利明著《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01,第二版,第257页。
    3〔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卷十三,清康熙水天阁刻本。
    4〔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卷十六,清康熙水天阁刻本。
    5〔明〕安世凤撰《墨林快事》卷十,清钞本。
    6〔明〕邵宝撰《容春堂集》后集卷九,明正德刻本。
    1〔明〕郑善夫撰《少谷集》卷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钟东编《悲智传响:海云寺与别传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年,第201页。
    3〔清〕金堡撰《徧行堂集》文集卷十七,清乾隆五年刻本。
    4〔清〕金堡撰《徧行堂集》诗集卷十一,清乾隆五年刻本。
    5〔清〕金堡撰《徧行堂集》文集卷十七,清乾隆五年刻本。
    1〔清〕金堡撰《徧行堂集》诗集卷十一,清乾隆五年刻本。
    2〔清〕金堡撰《徧行堂集》诗集卷十一,清乾隆五年刻本。
    3〔清〕金堡撰《徧行堂集》文集卷十七,清乾隆五年刻本。
    4〔清〕金堡撰《徧行堂集》文集卷十七,清乾隆五年刻本。
    1钟东主编《悲智传响:海云寺与别传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年,第207页。
    2《中国美术全集》清代书法卷,上海人美术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
    3启功著《启功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3页。
    1〔明〕慎懋官撰《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卷十一,明万历九年刻本。
    1〔元〕陶宗仪撰《书史会要》卷六,明崇祯二年刻清初补刻本。
    2《中国书画图目》卷二,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3〔明〕孙矿撰《书画跋跋》卷一,清乾隆五年刻本。
    4〔元〕郑枃撰,〔元〕刘有定释《衍极》卷三,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5〔明〕王世贞撰《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一,明万历刻本。
    1周士心编著《八大山人及其艺术》艺术图书公司,1974年08月第1版,第137页。
    1马叙伦著《石屋余沈》建文书店,1948年07月第1版,第114-115页。
    2丛文俊著《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06月第1版,
    3欧阳中石、刘守安丛书主编,赵宏著《篆书津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154页。
    4〔明〕赵宧光撰《寒山帚谈》,明崇祯刻本。
    5〔清〕孙承泽撰《庚子销夏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元〕陶宗仪撰《书史会要》补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陈槱《负暄野录》卷上,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3〔元〕吾丘衍撰《学古编》卷上,明夷门广牍本。
    1〔元〕吾丘衍撰《学古编》卷上,明夷门广牍本。
    2〔清〕孙岳颁撰《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马新宇编著《图说中国书法》,吉林人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02页。
    1马宗霍辑《书林藻鉴》卷十,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08页。
    2〔清〕钱泳撰《履园丛话》卷六,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3〔清〕葛嗣浵撰《爱日吟庐书画别录》卷一,国二年葛氏刻本。
    1〔晋〕葛洪撰《西京杂记》卷一,明刻汉魏丛书本。
    2〔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五十八“杂文部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唐〕张怀瓘撰《书断》卷下,明刻百川学海本。
    2〔唐〕段少卿撰《酉阳杂俎》卷六,四部丛刊景明本。
    1〔宋〕李昉撰《太平御览》卷第七百二,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
    2〔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3〔宋〕董逌撰《广川书跋》卷六,明津逮秘书本。
    1〔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笔谱上”,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2〔唐〕冯贽撰《云仙杂记》卷四,四部丛刊续编景明本。
    3〔唐〕唐临撰《冥报记》卷下,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4〔唐〕释齐已撰《白莲集》第七,四部丛刊景明钞本。
    5〔明〕朱存理撰《珊瑚木难》卷三,国适园丛书本。
    6〔宋〕路振撰《九國志》卷十一,清守山阁丛书本。
    1〔明〕楊慎撰《升菴集》卷八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卷一,“笔谱上”,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3〔宋〕唐仲友撰《悦斋文钞》卷九,国《续金华丛书》本。
    4〔宋〕陶谷撰《清异录》卷四,国景明宝颜堂秘籍本。
    1〔明〕李贤撰《明一统志》卷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公集》卷四,四部丛刊景元本。
    1〔宋〕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公集》笔说一卷,四部丛刊景元本。
    2〔宋〕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公集》笔说一卷,四部丛刊景元本。
    3〔宋〕蔡襄撰《端明集》卷二十五,宋刻本。
    4〔元〕吴师道撰《礼部集》卷十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宋〕梅尧臣撰《宛陵集》卷二十一,四部丛刊景明万历梅氏祠堂本。
    6〔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七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宋〕蔡襄撰《端明集》卷二十五,宋刻本。
    2〔宋〕祝穆撰《事文类聚》卷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祝穆撰《事文类聚》卷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苏轼撰《苏文忠公全集》卷十六,明成化本。
    5〔宋〕苏轼撰,〔清〕查慎行补注《补注东坡编年诗》卷四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宋〕黄庭坚撰《山谷老人刀笔》卷二,元刻本。
    1〔宋〕江少虞撰《皇朝类苑》卷第五十一,日本元和七年活字印本。
    2〔清〕张玉书撰《佩文韵府》卷六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清〕孙岳颁撰《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清〕方以智撰《物理小识》卷八,清光绪宁静堂刻本。
    1〔清〕梁同书撰《笔史》,清光绪榆园丛刻本。
    2〔宋〕黄庭坚撰《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景宋乾道刊本。
    3〔宋〕黄庭坚撰《山谷外集》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宋〕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宋〕黄庭坚撰《山谷外集》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宋〕黄庭坚撰《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五,四部丛刊景宋乾道刊本。
    1〔宋〕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黄庭坚《山谷别集》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黄庭堅撰《山谷外集》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清〕梁同书撰《笔史》,清光绪榆园丛刻本。
    1〔宋〕吕本中撰《东莱诗集》卷十,四部丛刊续编景宋本。
    2〔宋〕晁说之撰《嵩山文集》卷十九,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
    3〔宋〕王洋撰《东牟集》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4〔宋〕许景衡撰《横塘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宋〕周紫芝撰《太仓稊米集》卷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
    1〔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宋刻本。
    2〔宋〕王之道撰《相山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
    3〔宋〕李昭玘撰《乐静集》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汪应辰撰《文定集》卷二十四,清文渊阁四库补文津阁四库全书。
    5〔宋〕陈造撰《江湖长翁集》卷三十一,明万历本。
    1〔宋〕晁说之撰《嵩山文集》卷九,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
    1〔清〕梁同书撰《笔史》,清光绪榆园丛刻本。
    2〔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卷九十八,四部丛刊景宋写本。
    3〔宋〕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五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陸遊撰《渭南文集》卷二十八,四部丛刊景明活字本。
    5〔宋〕范公偁撰《过庭录》,明稗海本。
    6〔宋〕楼钥撰《攻媿集》卷七十九,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1〔宋〕楼钥撰《攻媿集》卷七十九,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2〔宋〕周必大撰《文忠集》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卷十二,宋淳熙绍熙递修本。
    4〔宋〕朱熹撰《晦庵集》卷七十七,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5〔明〕李日华撰《六研斋笔记》卷四,明刻清乾隆修补本。
    6〔明〕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宋〕赵孟坚撰《彝斋文编》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宋〕岳珂撰《玉楮集》卷八,清钞本。
    9〔宋〕文天祥撰《文山集》卷之十,四部丛刊景明本。
    1〔宋〕何梦桂撰《潜斋集》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宋〕俞琰撰《林屋山人漫槁》,清钞本。
    3〔清〕俞樾撰《茶香室四钞》卷二十七,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4〔元〕袁桷撰《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四,四部丛刊景元本。
    5〔宋〕邵伯温撰《闻见前录》卷十六,明刻津逮秘书本。
    6〔宋〕刘才邵撰《檆溪居士集》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7〔宋〕释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十九,四部丛刊景明径山寺本。
    8〔清〕孙承泽撰《庚子销夏记》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明〕姚广孝撰《逃虚子集》诗集卷四,清钞本。
    2〔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五十六,明崇祯六年刻本。
    3〔明〕刘璟撰《易斋稿》卷二,清钞本。
    4〔明〕刘璟撰《易斋稿》卷七,清钞本。
    1〔明〕吴宽撰《家藏集》卷第四十九,四部丛刊景明正德本。
    2〔清〕顾文彬撰《过云楼书画记》卷三,画类三,清光绪刻本。
    3〔清〕梁同书撰《笔史》,清光绪榆园丛刻本。
    4〔清〕陆廷灿撰《南村随笔》卷二,清雍正十三年寿椿堂刻本。
    1〔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卷五十六,明崇祯六年刻本。
    2〔清〕卞永誉撰《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三,清康熙刻本。
    3〔明〕平显撰《松雨轩诗集》卷三,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4〔明〕曹昭撰〔明〕王佐增《新增格古要论》卷九,清惜阴轩丛书本。
    5〔明〕邵宝撰《容春堂集》续集卷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清〕谈迁撰《枣林杂俎》,清钞本。
    7〔清〕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三百一十七,清涵芬楼钞本。
    8〔明〕王直撰《抑庵文后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明〕凌云翰撰《柘轩集》卷二,清武陵往哲遗著本。
    1〔清〕孙奇逢撰《孙征君日谱录存》卷十七,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2〔明〕李诩撰《戒庵老人漫笔》卷三,明万历刻本。
    3〔清〕端方撰《壬寅销夏录》,稿本。
    4〔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卷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明〕程嘉燧撰《松圆浪淘集》十五,明崇祯刻本。
    2〔明〕娄坚撰《学古绪言》卷二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3〔明〕孙永祚撰《雪屋集》卷三,明崇祯古啸堂刻本。
    4〔明〕于慎行撰《榖山笔尘》卷二,明万历于纬刻本。
    5〔明〕严怡撰《严石溪诗稿》卷一,明万历五年刘效祖刻本。
    6〔明〕张溥撰《七录斋诗文合集》卷四,明崇祯九年刻本。
    7〔清〕吴荣光撰《辛丑销夏记》卷一,清道光刻本。
    1〔清〕斌良撰《抱冲斋诗集》卷二十三,清光绪五年崇福湖南刻本。
    2〔清〕斌良撰《抱冲斋诗集》卷二十八,清光绪五年崇福湖南刻本。
    3〔清〕陈大章撰《玉照亭诗钞》卷十三,清乾隆九年陈师晋刻本。
    1〔清〕朱彝尊撰《曝书亭集》卷四十一,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2〔清〕翁方纲撰《复初斋诗集》卷六十四,清刻本。
    3〔清〕张五典撰《荷塘诗集》卷十,清乾隆刻本。
    1〔清〕俞樾撰《茶香室三钞》卷二十一,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2〔清〕包世臣撰《小倦游阁集》卷八,小倦游阁钞本。
    3〔清〕赵翼撰《瓯北集》卷四十七,清嘉庆十七年湛贻堂刻本。
    4〔清〕曼殊,震钧撰《天咫偶闻》卷七,清光绪甘棠精舍刻本。
    5〔清〕郑复光撰《费隐与知录》,清道光活字本。
    6〔清〕李光庭撰《乡言解颐》卷五,清道光刻本。
    7〔清〕盛枫撰《嘉禾征献录》卷四十四,清钞本。
    1〔清〕沈德潜辑评《清诗别裁集》卷二十八,清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刻本。
    2〔清〕嵆曾筠撰《(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清〕乐均《耳食录二编》卷四,同治十年敦仁堂重刊本。
    1〔清〕李调元撰《童山集》卷八,清乾隆刻涵海道光五年曾修本。
    1《武汉春秋》1982年第4期,第49页。
    1(日)宇野雪村著,刘晓方译《文房古玩鉴赏指南》,燕山出版社,1999年09月第1版,第220-222页。
    1岑久发主编《书画篆刻实用辞典》,上海书画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583页。
    2郑宏尖主编《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7月,第251页。
    〔汉〕蔡邕撰《蔡中郎集》,四部丛刊景明活字本。
    〔汉〕孔安国撰《尚书》,四部丛刊景宋本。
    〔汉〕司马迁《史记》,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四部丛刊景北宋本。
    〔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周礼》,南宋刻本。
    〔汉〕郑玄注《礼记》,南宋刻本。
    〔晋〕崔豹撰《古今注》,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
    〔晋〕傅玄撰《傅子》,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晋〕张华撰《博物志》逸文,清指海本。
    〔南北朝〕贾思勰撰《齐要术》,四部丛刊景明钞本。
    〔南北朝〕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胡刻本。
    〔南北朝〕魏收撰《魏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唐〕白居易撰《白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景日本翻宋大字本。
    〔唐〕冯贽撰《云仙杂记》,四部丛刊续编景明本。
    〔唐〕韩愈撰《昌黎先生文集》,宋蜀本。
    〔唐〕韩愈撰,〔宋〕廖莹中注《东雅堂昌黎集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韩愈撰〔宋〕魏仲举注《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李德裕撰《李文饶集》,四部丛刊景明本。
    〔唐〕刘恂撰《岭表录异》,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唐〕释齐已撰《白莲集》,四部丛刊景明钞本。
    〔唐〕段公路撰《北户录》,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唐〕张鷟撰《朝野佥载》,清畿辅丛书本。
    〔唐〕虞世南撰《北堂书钞》,清光绪十四年万卷堂刻本。
    〔唐〕陆龟蒙辑《松陵集》,明毛氏汲古阁刻本。
    〔唐〕薛涛撰〔唐〕李冶撰《薛涛李冶诗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王建《王司马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清畿辅丛书本。
    〔唐〕李林甫撰《唐六典》,明正德十年刻本。
    〔唐〕柳宗元撰〔宋〕魏仲举注《河东先生集》,宋刻本。
    〔五代〕刘昫《旧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宋〕蔡襄撰《端明集》,宋刻本。
    〔宋〕蔡绦撰《铁围山丛谈》,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宋〕蔡正孙撰《诗林广记》,明刻本。
    〔宋〕陈造撰《江湖长翁集》,明万历本。
    〔宋〕陈起撰《江湖后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起编《江湖小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槱《负暄野录》,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宋〕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刊本补元麻沙覆刻本。
    〔宋〕陈仁子撰《牧莱脞语》,清初景元钞本。
    〔宋〕陈师道撰《后山谈丛》,清钞本。
    〔宋〕晁说之撰《嵩山文集》,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
    〔宋〕晁补之撰《鸡肋集》,四部丛刊景明本。
    〔宋〕晁公遡撰《嵩山集》,清钞本。
    〔宋〕董逌撰《广川书跋》,明津逮秘书本。
    〔宋〕董更撰《书录》,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宋〕杜绾撰《云林石谱》,明万历四十三年刻本。
    〔宋〕度正撰《性善堂稿》,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范公偁撰《过庭录》,明稗海本。
    〔宋〕范成大撰《桂海虞衡志》,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宋〕方岳撰《秋崖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宋〕葛胜仲撰《丹阳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高似孙撰《砚笺》,清栋亭藏书十二种本。
    〔宋〕洪适撰《盘洲集》,四部丛刊景宋刊本。
    〔宋〕黄庭坚撰《山谷老人刀笔》,元刻本。
    〔宋〕黄庭坚撰《豫章黄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景宋乾道刊本。
    〔宋〕黄庭坚《山谷别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庭坚撰《山谷外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黄庭坚撰〔宋〕史容注《山谷外集诗注》,四部丛刊景元刊本。
    〔宋〕黄庭坚撰〔宋〕任渊注《山谷内集诗注》内集,日本翻刻宋绍兴本。
    〔宋〕黄撰《山谷年谱》,国适园丛书本。
    〔宋〕何梦桂撰《潜斋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清海山仙馆丛书本。
    〔宋〕江少虞撰《皇朝类苑》,日本元和七年活字印本。
    〔宋〕吕本中撰《东莱诗集》,四部丛刊续编景宋本。
    〔宋〕李昭玘撰《乐静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李纲撰《梁溪集》,清道光刻本。
    〔宋〕李昉撰《太平广记》,国景明嘉靖谈恺刻本
    〔宋〕陆游撰《渭南文集》,四部丛刊景明活字本。
    〔宋〕陆游撰《剑南诗稿》,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宋〕陆佃撰《埤雅》,明嘉靖本。
    〔宋〕刘才邵撰《檆溪居士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克庄撰《后村集》,四部丛刊景旧钞本。
    〔宋〕刘宰撰《漫塘文集》,国嘉业堂丛书本。
    〔宋〕罗愿撰《(淳熙)新安志》,清嘉庆十七年刻本。
    〔宋〕罗椅撰《涧谷遗集》,国罗嘉瑞刻本。
    〔宋〕林希逸撰《鬳斋续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廖莹中撰《东雅堂昌黎集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马廷鸾撰《碧梧玩芳集》,国豫章丛书本。
    〔宋〕米芾撰《宝晋英光集》,清初钞本。
    〔宋〕梅尧臣撰《宛陵集》,明正统四年刻本
    〔宋〕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公集》,四部丛刊景元本。
    〔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宋〕欧阳修撰〔清〕彭元瑞注《五代史记注》,清道光八年刻本。
    〔宋〕欧阳修撰《归田录》,明刻稗海本。
    〔宋〕潘自牧撰《记纂渊海》,宋刻本。
    〔宋〕苏轼撰《东坡志林》,京华出版社,2000年,第603页。
    〔宋〕苏轼撰《东坡志林》,明刻本。
    〔宋〕祝穆撰《事文類聚》,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苏轼撰,〔清〕查慎行补注《补注东坡编年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苏轼撰《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03月第1版。
    〔宋〕苏轼撰〔宋〕施元之注《施注苏诗》,宋刻清删本。
    〔宋〕苏易简撰《文房四谱》,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宋〕苏过撰《斜川集》,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宋〕邵伯温撰《闻见前录》,明刻津逮秘书本。
    〔宋〕释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四部丛刊景明径山寺本。
    〔宋〕史能之撰《(咸淳)重修毗陵志》卷十三,明初刻本。
    〔宋〕沈括撰《梦溪笔谈》,四部丛刊续编景明本。
    〔宋〕唐仲友撰《悦斋文钞》,国续金华丛书本。
    〔宋〕陶谷撰《清异录》,清惜阴轩丛书本。
    〔宋〕王洋撰《东牟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宋〕王之道撰《相山集》,清文渊阁四库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
    〔宋〕王迈撰《臞轩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存撰《元丰九域志》,清刻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宋〕汪应辰撰《文定集》卷,清文渊阁四库补文津阁四库全书。
    〔宋〕吴文英撰《梦窗稿》,明刻宋名家词本。
    〔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清刻守山阁丛书本。
    〔宋〕文天祥撰《文山集》,四部丛刊景明本。
    〔宋〕文谠《详注昌黎先生文集》,宋刻本。
    〔宋〕许景衡撰《横塘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谢逸撰《溪堂集》,国胡氏豫章丛书本。
    〔宋〕谢薖撰《谢幼盘文集》,续古逸丛书景宋本。
    〔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宋淳熙绍熙递修本。
    〔宋〕杨万里撰《诚斋集》,四部丛刊景宋写本。
    〔宋〕杨无咎撰《逃禅词》,明刻宋名家词本。
    〔宋〕俞琰撰《林屋山人漫槁》,清钞本。
    〔宋〕叶梦得撰《避暑录话》,明津逮秘书本。
    〔宋〕叶厘撰《爱日斋丛抄》,清守山阁丛书本。
    〔宋〕叶廷珪撰《海录碎事》,明万历二十六年刻本。
    〔宋〕岳珂撰《宝真斋法书赞》,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宋〕佚名《宣和画谱》,明津逮秘书本。
    〔宋〕熊禾撰《勿轩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宋刻本。
    〔宋〕祝穆撰《事文类聚》,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必大撰《文忠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紫芝撰《太仓稊米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
    〔宋〕周去非撰《岭外代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周去非撰《岭外代答》,清乾隆道光间知不足斋丛书本。
    〔宋〕周密编,〔清〕查为仁笺《绝妙好词笺》,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庄绰撰《鸡肋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曾几撰《茶山集》,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宋〕张栻撰《南轩集》,明嘉靖元年翠岩堂慎思斋刊本。
    〔宋〕张邦基撰《墨庄漫录》,四部丛刊三编景明钞本。
    〔宋〕赵蕃撰《淳熙稿》,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宋〕赵孟坚撰《彝斋文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郑刚中撰《北山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宋〕朱熹撰《晦庵集》,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
    〔宋〕朱熹《朱文公校韩昌黎先生集》,四部丛刊景元刊本。
    张铉撰《(至大)金陵新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仲并撰《浮山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金〕元好问编《中州集》,四部丛刊景元刊本。
    〔金〕元好问撰《遗山集》,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
    〔元〕陈基撰《夷白斋稿》补遗,四部丛刊三编景明钞本。
    〔元〕陈基撰《夷白斋稿》,四部丛刊三编景明钞本。
    〔元〕程巨夫撰《雪楼集》,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
    〔元〕仇远撰《金渊集》,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元〕方回撰《桐江续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方回撰《瀛奎律髓》,明初刻本。
    〔元〕郭钰撰《静思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郭畀撰《云山日记》,清宣统三年横山草堂刻本。
    〔元〕顾瑛编《草堂雅集》,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元〕黄枢撰《后圃黄先生存集》,明嘉靖刻本。
    〔元〕黄玠撰《弁山小隐吟录》,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郝经撰《陵川集》,明正德二年李翰刻本。
    〔元〕孔齐〔元〕顾瑛编《草堂雅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元〕孔齐撰《静斋至正直记》,清毛氏钞本。
    〔元〕李存撰《俟庵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李衎撰《竹谱》,清知不足斋丛书本。
    〔元〕吕宗杰撰《书经补遗》,清嘉庆宛委别藏本。
    〔元〕佚名撰《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甲集,明刻本。
    〔元〕沈梦麟撰《花溪集》,国枕碧楼丛书本。
    〔元〕苏天爵编《元文类》,四部丛刊景元至正本。
    〔元〕滕安上撰《东庵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同恕撰《榘庵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元〕脱脱撰《宋史》,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元〕陶宗仪撰《书史会要》,明崇祯二年刻清初补刻本。
    〔元〕王旭撰《兰轩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元〕王恽撰《秋涧集》,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
    〔元〕王元恭撰《(至正)四明续志》,明刻本。
    〔元〕吾丘衍撰《学古编》,明夷门广牍本。
    〔元〕吴师道撰《礼部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吴澄撰《吴文正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吴澄撰《吴文正集》,清顺治毛氏汲古本。
    〔元〕谢应芳撰《龟巢稿》,四部丛刊三编景钞本。
    〔元〕谢宗可撰《咏物诗》,明钞本。
    〔元〕杨维桢撰《东维子文集》,四部丛刊景旧刻本.
    〔元〕袁桷撰《清容居士集》,四部丛刊景元本。
    〔元〕郑元佑撰《侨吴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郑枃撰,〔元〕刘有定释《衍极》,清十万卷楼丛书本。
    〔元〕张雨撰《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四部丛刊景钞元刻本。
    〔元〕张昱撰《张光弼诗集》,四部丛刊续编景明钞本。
    〔元〕赵孟頫撰《松雪斋集》,四部丛刊景元本。
    〔元〕周权撰《此山诗集》,择是居丛书景元至正本。
    〔明〕安世凤撰《墨林快事》,清钞本。
    〔明〕曹昭撰〔明〕王佐增《新增格古要论》,清惜阴轩丛书本。
    〔明〕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明〕程嘉燧撰《松圆浪淘集》,明崇祯刻本。
    〔明〕陈献章撰《白沙子》,四部丛刊三编景明嘉庆本。
    〔明〕陈循撰《芳洲诗集》,明万历二十一年刻后印本。
    〔明〕陈道撰《(弘治)八闽通志》,明弘治刻本。
    〔明〕陈有年撰《陈恭介公文集》,明万历陈启孙刻本。
    〔明〕陈耀文撰《天中记》,明万历刻本。
    〔明〕陈际泰撰《已吾集》,清顺治李来泰刻本。
    〔明〕查应光辑《靳史》,明天启刻本。
    〔明〕董斯张撰《(崇祯)吴兴备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明〕董斯张辑《吴兴艺文补》,明崇祯六年刻本。
    〔明〕董其昌撰《容台集》,明崇祯三年董庭刻本。
    〔明〕丰坊撰《书诀》,国四明丛书本。
    〔明〕费瀛撰《大书长语》,明隆庆刻本。
    〔明〕龚敩撰《鹅湖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郭良翰辑《问奇类林》,明万历三十七年黄吉士等刻增修本。
    〔明〕高濂撰《遵生八笺》,明万历刻本。
    〔明〕高濂《遵生八笺》,重订全本,巴蜀书社,1992年03月第1版。
    〔明〕高出撰《镜山庵集》卷二十五,明天启刻本。
    〔明〕何白撰,沈洪保点校,《汲古堂集》,《温州文献丛书》整理出版委员会编,2006年。
    〔明〕何士晋撰《工部厂库须知》,明万历林如楚刻本。
    〔明〕黄省曾撰《西洋朝贡典录》,清指海本。
    〔明〕解缙撰《文毅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焦周撰《焦氏说楛》,明万历刻本。
    〔明〕李贤撰《明一统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清光绪张氏味古斋重刻本。
    〔明〕李日华撰《六研斋二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李诩撰《戒庵老人漫笔》,明万历刻本。
    〔明〕李汛撰《(嘉靖)九江府志》,明嘉靖刻本。
    〔明〕刘璟撰《易斋稿》,清钞本。
    〔明〕刘绩撰《霏雪录》,明弘治刻本。
    〔明〕凌云翰撰《柘轩集》,清武陵往哲遗著本。
    〔明〕娄坚撰《学古绪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明〕娄坚撰《吴歈小草》,清康熙刻本。
    〔明〕娄性撰《皇明政要》,明嘉靖五年戴金刻本。
    〔明〕吕坤撰《呻吟语》,明万历二十一年刻本
    〔明〕平显撰《松雨轩诗集》,清嘉庆婉委别藏本。
    〔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明万历二十三年刻本。
    〔明〕孙作撰《沧螺集》,明毛氏汲古阁重刻本。
    〔明〕孙永祚撰《雪屋集》,明崇祯古啸堂刻本。
    〔明〕孙矿撰《书画跋跋》,清乾隆五年刻本。
    〔明〕邵宝撰《容春堂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慎懋官撰《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明万历九年刻本。
    〔明〕童冀撰《尚絅斋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汤显祖撰《玉茗堂全集》,明天启刻本。
    〔明〕屠隆撰《考盘余事》明陈眉公订正秘籍本。
    〔明〕唐顺之编《荆川稗编》,明万历九年刻本。
    〔明〕陶谐撰《陶庄敏公文集》,明天启四年陶崇道重刻本。
    〔明〕吴宽撰《家藏集》,四部丛刊景明正德本。
    〔明〕王肯堂撰《郁冈斋笔麈》,明万历三十年王懋春刻本。
    〔明〕王直撰《抑庵文后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王佐增《新增格古要论》,清惜阴轩丛书本。
    〔明〕王世贞撰《弇州四部稿》,明万历刻本。
    〔明〕王世贞撰《弇州山人四部续稿》,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王鏊撰《震泽集》,明三愧堂刻清印本。
    〔明〕汪砢玉撰《珊瑚网》,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汪舜撰《静轩先生文集》,明正德刻本。
    〔明〕项元汴撰《蕉窗九录》,清学海类编本。
    〔明〕项穆撰《书法雅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谢肇淛撰《五杂组》,明万历四十四年潘膺祉如韦馆刻本。
    〔明〕谢肇淛撰《文海披沙》,明万历三十七年沈敬砎刻本。
    〔明〕薛冈撰《天爵堂文集》,明崇祯刻本。
    〔明〕姚广孝撰《逃虚子集》,清钞本。
    〔明〕虞堪撰《希澹园诗集》,国刻殷礼在斯堂丛书本。
    〔明〕虞堪撰《希澹园诗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袁华撰《可传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杨士奇撰《东里诗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明〕杨慎撰《升庵集》,明刻本。
    〔明〕杨慎《艺林伐山》,明嘉靖三十五年王询刻本。
    〔明〕杨守陈撰《杨文懿公文集》,明弘治十二年杨茂仁刻本。
    〔明〕于慎行撰《榖山笔尘》,明万历于纬刻本。
    〔明〕严怡撰《严石溪诗稿》,明万历五年刘效祖刻本。
    〔明〕赵琦美编《赵氏铁网珊瑚》,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赵宧光撰《寒山帚谈》,明崇祯刻本。
    〔明〕赵南星撰《赵忠毅公诗文集》,明崇祯十一年范景文等刻本。
    〔明〕张溥撰《七录斋诗文合集》,明崇祯九年刻本。
    〔明〕张昶辑《吴中人物志》,明隆庆张凤翼张燕翼刻本。
    〔明〕张凤翼撰《处实堂集》,明万历刻本。
    〔明〕张旭撰《梅岩小稿》,明正德元年刻本。
    〔明〕朱载堉撰《律吕正论》,明万历刻本。
    〔明〕郑善夫撰《少谷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清〕卞永誉撰《式古堂书画汇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卞永誉撰《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康熙刻本。
    〔清〕斌良撰《抱冲斋诗集》,清光绪五年崇福湖南刻本。
    〔清〕包世臣撰《小倦游阁集》,小倦游阁钞本。
    〔清〕包世臣撰《艺舟双楫》,清道光安吴四种本。
    〔清〕陈田辑《明诗纪事》,清陈氏听诗斋刻本。
    〔清〕陈大章撰《玉照亭诗钞》,清乾隆九年陈师晋刻本。
    〔清〕陈元龙撰《格致镜原》,清雍正刻本。
    〔清〕陈浏撰《匋雅》,国静园丛书本。
    〔清〕陈文述撰《颐道堂集》,清嘉庆十二年刻道光增修本。
    〔清〕成瓘撰《(道光)济南府志》,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清〕陈澧撰《(光绪)香山县志》,清光绪刻本。
    〔清〕曹寅编《全唐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查揆撰《篔榖诗文钞》,清道光刻本。
    〔清〕查慎行撰《敬业堂诗集》,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清〕端方撰《壬寅销夏录》,稿本。
    〔清〕董沛撰《正谊堂文集》,清乾隆刻本。
    〔清〕方以智撰《物理小识,清光绪宁静堂刻本。
    〔清〕方以智撰《通雅》,清光绪刻本。
    〔清〕方浚颐撰《二知轩诗钞》,清同治五年刻本。
    〔清〕方旭撰《虫荟》,清光绪刻本。
    〔清〕顾文彬撰《过云楼书画记》,清光绪刻本。
    〔清〕顾复撰《平生壮观》,清钞本。
    〔清〕顾嗣立编《元诗选》,清文渊阁四库全本。
    〔清〕葛嗣浵撰《爱日吟庐书画别录》,国二年葛氏刻本。
    〔清〕葛芝撰《卧龙山人集》,清康熙九年自刻本。
    〔清〕戈守智撰《汉溪书法通解》,清乾隆霁云阁刻本。
    〔清〕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清同治刻本。
    〔清〕高士奇撰《高士奇集》,清康熙刻本。
    〔清〕官修《清通典》,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胡承珙撰《求是堂诗集》,清道光十三年刻本。
    〔清〕永瑢撰《四库全书总目》,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清〕黄宗羲编《明文海》,清涵芬楼钞本。
    〔清〕黄浚撰《花随人圣庵摭忆》中华书局,2008年7月。
    〔清〕黄廷桂撰《(雍正)四川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黄掌纶撰《长芦盐法志》,清嘉庆刻本。
    〔清〕黄图珌撰《看山阁集》,清乾隆刻本。
    〔清〕杭世骏撰《道古堂全集》,清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绪十四年汪曾为修本。
    〔清〕嵆曾筠撰《(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零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金堡撰《徧行堂集》,清乾隆五年刻本。
    〔清〕江昱撰《潇湘听雨录》,清乾隆二十八年春草轩刻本。
    〔清〕康有为撰《广艺舟双楫》,清光绪刻本。
    〔清〕揆叙撰《益戒堂诗集》,清雍正刻本。
    〔清〕陆廷灿撰《南村随笔》,清雍正十三年寿椿堂刻本。
    〔清〕陆心源编《穰梨馆过眼录》,清光绪吴兴陆氏家塾刻本。
    〔清〕陆心源编《唐文续拾》,清光绪刻本。
    〔清〕陆心源辑《宋史翼》,清光绪刻潜园总集本。
    〔清〕李光庭撰《乡言解颐》,清道光刻本。
    〔清〕李光国撰《定斋诗钞》,清乾隆二十五年师俭堂刻本
    〔清〕李渔辑《尺牍初征》,清顺治十七年刻本。
    〔清〕李调元撰《童山集》,清乾隆刻函海道光五年增修本。
    〔清〕李稻塍辑《梅会诗选》,清乾隆三十二年寸碧山堂刻本。
    〔清〕李元度辑《国朝先正事略》,清同治刻本。
    〔清〕乐均《耳食录二编》,同治十年敦仁堂重刊本。
    〔清〕吕留良撰《吕晚村先生文集》,清雍正吕氏天盖楼刻本。
    〔清〕刘锦藻撰《清续文献通考》,国景十通本。
    〔清〕梁同书撰《笔史》,清光绪榆园丛刻本。
    〔清〕梁同书撰《频罗庵遗集》,清嘉庆二十二年陆贞一刻本。
    〔清〕厉鹗撰《宋诗纪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倪涛撰《六艺之一录》,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曼殊,震钧撰《天咫偶闻》,清光绪甘棠精舍刻本。
    〔清〕潘奕隽撰《三松堂集》,清嘉庆刻本。
    〔清〕潘衍桐撰《两浙輶轩续录》,清光绪刻本。
    〔清〕屈大均撰《广东新语》,清康熙水天阁刻本。
    〔清〕钱谦益辑《列朝诗集》,清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
    〔清〕钱大昕撰《潜研堂集》,清嘉庆十一年刻本。
    〔清〕钱大昕撰《十驾斋养新录附余录》,清嘉庆刻本。
    〔清〕钱泳撰《履园丛话》,清道光十八年述德堂刻本。
    〔清〕阮元修〔清〕陈昌齐纂《(道光)广东通志》,清道光二年刻本。
    〔清〕阮元辑《两浙輶轩录》,清嘉庆刻本。
    〔清〕孙岳颁撰《佩文斋书画谱》,清康熙刻本。
    〔清〕孙岳颁撰《佩文斋书画谱》,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孙承泽撰《庚子销夏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孙奇逢撰《孙征君日谱录存》卷,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清〕孙诒让撰《温州经籍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
    〔清〕盛枫撰《嘉禾征献录》,清钞本。
    〔清〕沈德潜辑评《清诗别裁集》,清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刻本。
    〔清〕宋荦撰《筠廊偶笔二笔》,清康熙刻本。
    〔清〕谈迁撰《枣林杂俎》,清钞本。
    〔清〕唐秉钧撰《文房肆考图说》,清乾隆刻本。
    〔清〕佟赋伟撰《二楼纪略》,清康熙刻本。
    〔清〕吴荣光撰《辛丑销夏记》,清道光刻本。
    〔清〕吴兆宜注《玉台新咏笺注》,清乾隆三十九年刻本。
    〔清〕吴振棫撰《养吉斋丛录》,清光绪刻本。
    〔清〕吴嵩梁撰《香苏山馆诗集》,清木犀轩刻本。
    〔清〕翁方纲撰《复初斋诗集》,清刻本。
    〔清〕王士祯撰《香祖笔记》,清康熙刻本。
    〔清〕王士祯撰《香祖笔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王士禛辑〔清〕邹祗谟辑《倚声初集》,清顺治十七年刻本。
    〔清〕王锡侯撰《书法精言》,清刻本。
    〔清〕王元启撰《读韩记疑》,清嘉庆五年王尚珏刻本。
    〔清〕汪启淑撰《水曹清暇录》,清乾隆五十七年汪氏飞鸿堂刻本。
    〔清〕汪霦撰《佩文斋咏物诗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徐康撰《前尘梦影录》,清光绪二十三年江标刻本。
    〔清〕徐葆光撰《中山传信录》,清康熙六十年刻本。
    〔清〕俞樾撰《茶香室三钞》,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清〕俞樾撰《茶香室四钞》,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春在堂全书本。
    〔清〕余集撰《忆漫庵剩稿》,清道光刻本。
    〔清〕姚之骃撰《元明事类钞》,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严熊撰《严白云诗集》,清乾隆十九年严有禧刻本。
    〔清〕叶昌炽撰《缘督庐日记抄》,国上海蟫隐楼石印本。
    〔清〕永瑢撰《四库全书总目》,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清〕朱彝尊撰《曝书亭集》,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清〕张玉书撰《佩文韵府》,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张五典撰《荷塘诗集》,清乾隆刻本。
    〔清〕张之洞撰《(光绪)顺天府志》,清光绪十二年刻十五年重印本。
    〔清〕张埙撰《竹叶庵文集》,清乾隆五十一年刻本。
    〔清〕张祥河撰《小重山房诗词全集》,清道光刻光绪增修本。
    〔清〕张伯英撰《(国)黑龙江志稿》,国二十一年本。
    〔清〕张定鋆辑《三余杂志》,清道光刻本。
    〔清〕赵宏恩修《(乾隆)江南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赵翼撰《瓯北集》,清嘉庆十七年湛贻堂刻本。
    〔清〕郑复光撰《费隐与知录》,清道光活字本。
    〔清〕邹祗谟辑〔清〕王士禛辑《倚声初集》,清顺治十七年刻本。
    〔清〕迮朗撰《绘事琐言》,清嘉庆刻本。
    〔清〕祝德麟撰《悦亲楼诗集》,清嘉庆二年姑苏刻本。
    〔清〕震钧辑《国朝书人辑略》,光绪三十四年刻本。
    〔清〕周广业撰《过夏杂录》,清种松书斋钞本。
    〔国〕谭镳等《新会乡土志·植物》,香港冈州学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编,国五十九年(1970)七月景印初版。
    〔国〕李楁撰《(国)杭州府志》卷八十一,国十一年本。
    〔国〕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国美术丛书本。
    〔国〕《工业中心》国二十三年二月。
    马叙伦著《石屋余沈》建文书店,1948年07月第1版,第114-115页。
    马衡著《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1977年10月第1版,第280页。
    李沛诚《湖南历史资料》总第十二辑,1980年,第二辑,第152页。
    张光宾编《中华书法史》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2月第1版,第329页。
    马国权编《沈尹默论书丛稿》,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1年,第85-86页。
    沈尹默著《论书丛稿》,岭南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114页。
    潘天寿著《潘天寿美术文集》,人美术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288页。
    丁文隽著《书法精论》,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版,第197页。
    马宗霍辑《书林藻鉴》卷十,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08页。
    何藻辑《古今文艺丛书》,江苏广陵古籍刻书社,第904页。
    陆维钊著《书法述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02月第1版,第7页。
    徐华铛、汤建驰编著《湖笔》,轻工业出版社,1987年03月第1版
    赵诒琛编《艺海一勺》,上海书店,1987年03月第1版,第162-1163页。
    鲍延毅《毛笔别名考源》《辞书研究》1988年第3期。
    岑久发主编《书画篆刻实用辞典》,上海书画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583页。
    刘恒著《中国美术全集》清代书法卷,上海人美术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
    郑朝、蓝铁著《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第304页。
    刘绍刚著《中国古代文房四宝》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潘德熙著《文房四宝——中国书具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21-22页。
    崔尔平编著《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708页。
    李霖灿著《中国画史研究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
    周彦文等著《百年风流——拼搏不息的中国工商业者》,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72页。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10月,第780页。
    朱从信主编《扬州工艺美术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50-151页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八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版。
    李兆志著《中国毛笔》新华出版社,1994年08月第1版。
    林树中、王崇人主编《美术辞林》中国绘画卷上卷,陕西人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789页。
    杨新主编《故宫博物院七十年论文选》,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第666页。
    邓瑞全编著《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第19页。
    徐邦达煮著《古书画鉴定》林舒等选编《名家谈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07月第1版。
    徐建新著《秋日私语》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55页。
    马承源主编《文物鉴赏指南》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03月第1版。
    徐利明著《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404页。
    汪曾祺著《汪曾祺全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214页。
    郑逸梅著《珍闻与雅玩》,北京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478页。
    (日)宇野雪村著,刘晓方译《文房古玩鉴赏指南》,燕山出版社,1999年09月第1版。
    傅芸子著《正仓院考古记》,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48页。
    张伯元、印汉云、蔡国声编著《文房四宝》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173、160页。页。
    《安徽文化史》编纂工作委员会编《安徽文化史》(下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378-2379页。
    蒋维锬编著《蔡襄年谱》,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94页。
    曹宝麟著《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69、70页。
    赵宏著《篆书津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154页
    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丛文俊著《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06月第1版,
    《元史及族史研究集刊》第15辑,南方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初国卿著《不素餐兮:学人雅舍散文》,线装书局,2002年04月,第193页。
    启功著《启功书法丛论》,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68-269页。
    《中国书画图目》卷二,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罗耀九等著《严复年谱新编》2004年2月,鹭江出版社,第252页。
    吴湖帆著《吴湖帆文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第282页。
    藤枝晃著《汉字的文化史》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第116-118页。
    崔义忠著《我愿意是云》,五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31页。
    王宇主编《文玩收藏与投资》《文房四宝》中央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
    陈基余等主编,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编,《江淮逸闻》,中华书局,2005年12月第1版,第154页。
    陈志平著《黄庭坚书学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10月第1版,第299页。
    郑宏尖主编《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7月,第251页。
    陈志平著《黄庭坚书学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33页、299页、226-231页。
    王学仲著《中国画学谱》,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1月,第298页。
    赵权利著《中国古代绘画技法·材料·工具史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37页。
    钟东主编《悲智传响:海云寺与别传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年。
    黄剑著《名作的中国书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9页。
    李铸晋著《鹊华秋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7。
    崔树强著《黑白之间:中国书法审美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31页。
    徐利明著《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01版,第二版,第257页。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45册,荣宝斋出版社,2000年,第58页。
    陈大川等著《笔》,第八章《笔与书家》(陈钦忠撰写),自台湾省立彰化社会教育馆。
    樊嘉禄、方晓阳、吴丹彤著《文房四宝》,大象出版社,2009年6月。
    傅璇琮总主编《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金元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7月。
    张荣,赵丽红主编《文房清供》,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8月,第16页。
    王稼句《听橹小集》中华书局,2009年9月。
    启功著《启功全集》第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3页。
    马新宇编著《图说中国书法》,吉林人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02页。
    陈志平著《陈献章书迹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12月,第63页。
    马青云著《湖笔与中国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
    蒋兆成著《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03月第1版,第342页。
    孙晓云主编《请循其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马衡《记汉居延笔》,《国学季刊》第3卷第1号,1932年3月。
    李遇春《续订(笔之匠)之明清笔工》,《收藏拍卖》,2009年9期。
    王学雷《东晋束帛笔头考》,台湾《故宫文物月刊》第19卷,第5期。
    南京市博物馆《江苏江宁县下坊村东晋墓的清理》,《考古》1998年第8期,第51页。
    王学雷《东晋束帛笔头考》,台湾《故宫文物月刊》第19卷,第5期。
    《王大美毛笔店》,福州市台江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台江工贸纵横》第17辑,第170页。
    何炎泉《蔡襄尺牍澄心堂帖》,台湾故宫博物院,2006年,第68页。
    翁志飞《从制毫工艺及用笔姿势的转变看宋四家书风》,《东方艺术》,2007年第24期。
    翁志飞《书笔论》见《书法研究》总第131期,第7页、1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编,2006年6月。
    赵权利《笔史述略》,《书画艺术》,2005年第2期。
    朱友舟《论白沙茅龙书》,《书法世界》,2004年第9期。
    南京市博物馆《江苏江宁县下坊村东晋墓的清理》,《考古》1998年第8期,第51页。
    黄建亮《季节对长毛兔兔毛长速与产毛量的影响》,《福建农业科技》1988年,第3期,第37页。
    王勇《略谈黄鼬皮的季节特征》《特产研究》,1984年3期。
    杨圭璋《黄鼬季节性换毛的规律》,《毛皮动物饲养》,198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