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思想家有关“封建”问题的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封建”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至今依然为一活用词。然因其自身的丰富涵义与西文对译时的误读及后人的想当然等,使其成为一个歧义百出的词语。而正因为其尚未成为死文字,所以误读危害更甚。且“封建”一词贯通商周于今之间,与各代意识形态和政权结构又有着密切关系,不深究其意义衍化的历史脉络,高而论之,一部国史便无从读起。故溯词源,回归“封建”的本义,析分各阶段意义之变迁。且立足于宋代,考究宋士大夫如何玩味“封建”,如何置“封建”于政论与时评之中,于此阐发宋代士大夫意识形态结构中之“封建”本义,及“封建制”在宋代复归后与三代“封建”原型之异同。并析以文献,试以计较“封建”作为一政治主张于宋政治实况是否契合,并借以探讨“封建”复归的命运。
"Fedualism", the first in "The Book of Songs", is still applied with imagination and ingenuity. Because its rich meaning and translation mistake or people's misunderstanding, the word is open to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However, it's still a live term, misunderstanding may carry about damagers. "Fedualism" has a thorough using of both The Shang & Zhou Dynasty and today, ideology and structure of political power have close relation to it. If they don't study the history of meaning development, a national history could not read. The thesis trace back the origin of a word, and reappeared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Fedualism", then analyses the meaning changes. Based on the Song Dynasty, the thesis study the Song thinkers how to ponder "Fedualism" and how to put their "Fedualism" in political comment and news commentary, then elucidat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Fedualism" in the structure of ideology, also speak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ong and The three Dynasties.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thesis try to prove "Fedualism" as a political view, whether is suited to Song Dynasty. Then, the thesis probe into its fate.
引文
[1] 当然,关于北宋社会是否很快便陷入“积贫积弱”之局面,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李裕《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则明确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自钱穆以来对于宋代社会及历史地位的这种判断是值得深入重新探讨的。李裕说,既然不把东晋冠之以“积贫积弱”,那么对峙与抗击辽、金两大强势政权的北宋与南宋也不能冠之这不够尊重的徽号。
    [2] 《诗经·商颂》的“殷武”篇中有云:“天命降監,下有嚴。不僭不濫,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1] 参见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
    [2]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 这个问题在马克垚的《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出版社,1985年)第二章中和马克·布洛克(Marc Bloch)的Feudal Society,London,1962.中都有相似的论述。
    [1]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在中国,资源(文明)的最初聚集,是通过政治手段(国家社会)而不是技术突破来实现的。……我们在中国这幅图景中所看到的,是政治文化对资源分配的首要作用。”见该书第98页。
    [2] 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四卷,人出版社1960年,第48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出版社,1960年,第27页。
    [1] 参见日知《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84-.189页。
    [2] 晁福林在《论封建》(载《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2期)中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严复的翻译是天才的创造,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生产资料的所有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是为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周代封建之制与之相吻合。
    [1] 《周室的封建及其属邦》(载《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88年)一文中阐述:“从商朝遗下的甲骨文看,至少在武丁之世已有了许多封国的事实。他把有功的武将封出去,封在什么地方叫做侯什么……又把自己的儿子封出,封在什么地方叫做子什么……再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分封他的夫人……至于失宠的呢,他就把她们分封到别地方去,封在什么地方叫做妇什么……还有许多邻近的国家,屈服于商朝的威德,承认了商朝的宗主权,武丁也就依着他们原有的国名,给他们一个侯或伯的封号……。”参见该书第329-330页。
    [2]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载《观堂集林》卷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中认为“殷人兄终弟及,周人父子相传,封建制从父子相传而来”;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版)中批判认为王国维此说只看史事,太过松弛,不见力量,只把天下依著家庭的私关系随宜分割,而忽略了周初所面临的严峻的局势,是隔绝史实的一种空想。参见该书第38-39页。
    [3] 柳宗元《柳河东集》卷三《封建论》,上海人出版社,1974年。
    [1]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2] 参见《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人出版社,2003年,第38-39页。
    [3] 《诗经·商颂·玄鸟》,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
    [1] 《左传·隐公六年》:“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2] 参见《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3] 《仪礼·王朝礼》,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
    [4] 《国语·郑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5] 《国语·楚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6] 《礼记·王制》,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
    [7] 参见白钢主编,王宇信、杨升南 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卷》,人出版社,1996年,第318页。
    [1]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六》,中华书局,1983年。
    [2]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六》。
    [3]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六》。
    [4]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六》。
    [5] 《诗经·小雅·北山》。
    [1]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六》。
    [2] 《汉书》卷14《诸侯王表》,中华书局,1962年。
    [3] 《汉书》卷48《贾谊传》。
    [4] 《汉书》卷48《贾谊传》。
    [5] 《汉书》卷14《诸侯王表》。
    [6] 《三国志》卷20《武文世王公传》引《袁子曰》,中华书局,1959年。
    [7] 曹冏《六代论》,载《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二册全三国文卷二十,中华书局,1958年。
    [8] 曹冏《六代论》。
    [9] 曹冏《六代论》。
    [1] 曹冏《六代论》。
    [2] 陆机《五等论》,载《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二册全晋文卷九十九,中华书局,1958年。
    [3] 陆机《五等论》。
    [4] 陆机《五等论》。
    [5] 《新唐书》卷一百一《萧瑀传》,中华书局,1975年。
    [6]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中华书局,1956年。
    [7]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唐纪九》。
    [1] 李百药《封建论》,载《全唐文》第二册卷一百四十三,中华书局,1983年。
    [2] 李百药《封建论》。
    [3] 李百药《封建论》。
    [4] 颜师古《论封建表》,载《全唐文》第二册卷一百四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
    [5] 颜师古《论封建表》。
    [6] 颜师古《论封建表》。
    [7] 《苏东坡文集》卷五《论封建》,中华书局,1986年。
    [8] 《柳河东集》卷三《封建论》。
    [9] 《柳河东集》卷三《封建论》。
    1 以上所引均见《柳河东集》卷三《封建论》。
    [1]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上海书店,1990年。
    [2] 《宋史》卷一百六十一《职官一》,中华书局,1977年。
    [3] 蔡襄《上仁宗论兵九事》,见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二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参见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人出版社,1996年)之所申论。
    [2]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五《职官一》,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3] 《包拯集编年校补》卷三《论冗官财用等》,黄山书社,1989年。
    [4] 《容斋续笔》卷四《宣和冗官》,中华书局,2005年。
    [5] 《长编》卷四十八,咸平四年二月壬戌条。
    [6] 《长编》卷四十八,咸平四年六月月癸卯条。
    [7] 《长编》卷一百二十五,宝元二年十一月癸卯条。
    [8] 《长编》卷一百九十九,嘉祜八年秋七月辛亥条。
    [9]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五《宋制禄之厚》,中华书局,1984年。
    [1] 《宋史》卷一百九十四《兵志八》。
    [2] 《宋史》卷一百八十七《兵志一》。
    [3] 《长编》卷六,乾德三年八月戊戌条。
    [4] 《长编》卷三百二十七,元丰五年六月壬申条。
    [5] 钱穆在《国史大纲》下册中论述到:“宋代如此优奖进士,无非想转移社会风气,把当时积习相沿骄兵悍卒的世界,渐渐再换成一个文治的局面。”参见该书第543页。
    [6] 《宋史》卷一百六十七《职官七》。
    [7]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二六《论曹诵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 《宋史》卷一百八十八《兵志二》。
    [1]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二《兵考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2] 《长编》卷三十,太宗端拱二年春正月癸巳条。
    [3] 《长编》卷三十,太宗端拱二年春正月癸巳条。
    [4] 《宋史》卷二百七十八《王德用传》。
    [5] 钱穆《国史大纲》下册中写到:“无论秦、汉、晋、隋、唐,每一度新政府创建,在天下平一之后,必随著有一个兵队的复员。只有宋代因事态特殊,唐末藩镇的积重难返,外寇的逼处堂奥,兵队不仅不能复员,而且更逐次增加。太祖开国时有兵二十万,开宝时三十七万八千,内禁兵十九万三千;太宗至道时六十六万六千,内禁兵三十万八千;真宗天禧时九十一万二干,内禁兵四十三万一千;仁宗庆历时一百二十万九千,内禁兵八十二万六千;英宗治平时一百十六万二千,内禁兵六十六万三千。”参见该书第534页。
    [6] 《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二《兵考四》。
    [7] 《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二《兵考四》。
    [8] 《长编》卷十一,开宝三年五月戊申条。
    [9] 《长编》卷十八,太平兴国二年春正月丙寅条。
    [1]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2] 《宋史》卷四百一十八《文天祥传》。
    [3] 《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八《论治道》。
    [4] 《苏轼文集》卷二十六《徐州上皇帝书》,中华书局,1986年。
    [5] 《管子·任法》,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
    [6]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54页。
    [7] 《论法的精神》,第154页。
    [1] 《长编》卷七,乾德四年十一月戊戌条。
    [2] 《长编》卷七,乾德四年十一月癸巳条。
    [3] 《宋论》卷十《高宗》,中华书局,1964年。
    [4] 《宋会要辑稿》职官45之28,中华书局,1957年。
    [5] 《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二《论官》。
    [6] 《长编》卷一百七十七,至和元年冬十月己亥条。
    [7] 《韩昌黎全集》卷十一《原道》,中国书店,1991年。
    [1] 《宋会要辑稿》职官41之131。
    [1] 《宋史》卷四百三十九《文苑一》。
    [2]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四十七,文海出版社,1967年。
    [3] 《鹤林玉露》甲编卷3《五教三纲》,中华书局,1983年。
    [4]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四十七,文海出版社,1967年。
    [1] 参见顾宏义在《岳飞之死与宋太祖“不杀大臣”誓约考》,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 参见《宋太祖誓碑及政事堂刻石考》载《文史杂志》第1卷第7期(1941年)。
    [3] 《东斋记事》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
    [4] 《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
    [5]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蔡齐传》。
    [1] 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九,中华书局,1981年。
    [2] 参见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出版社,2001年)之所申论。
    [3] 晁补之《鸡肘集》卷三四《张穆之<触鳞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淳化五年五月戊寅条。
    [5] 《宋史》卷一百五十五《选举一》。
    [1] 《苏轼文集》卷二十五《上神宗皇帝书》。
    [2] 《河南程氏文集》卷五《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见《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
    [3] 《陈亮集》卷二《论执政要道》,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4] 吕祖谦《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卷二十二《徽宗皇帝·小人创御笔之令》,文海出版社,1967年。
    [5]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一,熙宁四年三月戊子条。
    [6]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四《历代一》。
    [1] 《河南程氏粹言》卷二《君臣篇》,见《二程集》,第1242页。
    [2] 《河南程氏粹言》卷二《君臣篇》,见《二程集》,第1242页。
    [3] 《朱子语类》卷十三《学七》。
    [4] 《宋史》卷三百四十五《陈瑾传》。
    [5]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文海出版社,1967年。
    [6]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出版社,2001年,第57页。
    [1] 《宋史》卷四百四十六《忠义一》。
    [2] 《乐全集》卷十九《上疏一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王文公文集》卷八《答姚辟书》,上海人出版社,1974年。
    [4] 《王文公文集》卷一《上皇帝万言书》。
    [1] 《宋史》卷三《太祖本纪·赞》。
    [2] 《日知录》卷十五《宋朝家法》。
    [3]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九《本朝三》。
    [4] 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九《许文正公神道碑》,四部丛刊初编本。
    [5]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一十六,景祐二年五月庚子条。
    [6] 《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
    [1] 《居士集》卷十七《本论上》,载《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
    [2] 《居士集》卷四十八《问进士策三首》。
    [3] 《李觏集》卷二七《与章秘校书》,中华书局,1981年。
    [4] 《河南先生文集》卷四《岳州学记》,四部丛刊本。
    [5] 《王文公文集》卷一《上皇帝言事书》。
    [6]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九《青州学公用记》,中华书局,1984年。
    [7] 《李觏集》卷六《国用第四》,中华书局,1981年。
    [1] 《李觏集》卷二十《潜书十五篇》。
    [2]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三,上海书店,2001年。
    [3] 《朱子语类》卷四《性理一》。
    [4] 《大学章句序》,《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页。
    [5] 《论语集注》卷一《为政第二》,《四书章句集注》,第59页。
    [6] 《朱子语类》卷十三《学七》。
    [7]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一》。
    [8]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四《戊申延和奏札一》。
    [1]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三《孝宗论用人择相》,文海出版社,1967年。
    [2] 脱脱《宋史》卷四百三十二《石介传》,中华书局,1977年。
    [3]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三《闲兴》,中华书局,1984年。
    [4] 钱穆《朱子新学案》,巴蜀书社,1986年,第7页。
    [5]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五《原乱》。
    [6]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汉论上》。
    [7]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汉论上》。
    [1]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五《原乱》。
    [2]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五《原乱》。
    [3]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五《原乱》。
    [4]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汉论上》。
    [5]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附录二《徂徕先生墓志铭》。
    [6]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五《怪说下》。
    [7]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七《宗儒名孟生》。
    [1]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九《青州州学公用记》。
    [2]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八《辨私》。
    [3]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九《明隐》。
    [4]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附录一《春秋说》。
    [5]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九《宋城县夫子庙记》。
    [6]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五《原乱》。
    [7]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汉论下》。
    [1]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六《复古制》。
    [2]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六《复古制》。
    [3]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一二《上范中丞书》。
    [4]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附录一《根本》。
    [5] 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二十《谢益州转运明学士启》。
    [1] 《李觏集》卷二十七《上余监丞书》,中华书局,1981年。
    [2] 《李觏集》卷二十《潜书十五篇》序。
    [3] 胡适《胡适文存》二集第一卷《记李觏得学说》,第43—73页,亚东图书馆,1925年。
    [4] 《李觏集》卷二十七《上孙寺丞书》。
    [5] 《李觏集》卷四《论一》。
    [6] 《李觏集》卷二《礼论第六》。
    [7] 《李觏集》卷三《易论第十》。
    [8] 《李觏集》卷三《易论第八》。
    [1] 《李觏集》卷十六《富国策第二》。
    [2] 《李觏集》卷十六《富国策第一》。
    [3] 《李觏集》卷八《国用第十六》。
    [4] 《李觏集》卷十六《富国策第二》。
    [5] 《李觏集》卷十六《富国策第二》。
    [6] 《李觏集》卷十六《富国策第二》。
    [7] 《李觏集》卷六《国用第四》。
    [8] 《李觏集》卷六《国用第四》。
    [1] 《李觏集》卷二十《潜书十五篇》。
    [2] 《李觏集》卷六《国用第三》。
    [3] 《李觏集》卷二《礼论第一》。
    [4] 《李觏集》卷十八《安策第一》。
    [5] 《李觏集》卷二《礼论第一》。
    [6] 《李觏集》卷二《礼论第一》。
    [1] 《李觏集》卷二《礼论第一》。
    [2] 《李觏集》卷二《礼论第一》。
    [3] 《李觏集》卷二《礼论第四》。
    [4] 《李觏集》卷二《礼论第六》。
    [5] 姜国柱《李觏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18页。
    [6] 谢善元《李觏之生平及思想》中华书局,1988年,第199页。
    [1] 《宋史》卷四百二十七《道学一》。
    [2] 《经学理窟·周礼》,见《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
    [3] 《经学理窟·学大原上》。
    [4] 《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5] 《经学理窟·宗法》。
    [6] 《经学理窟·礼乐》。
    [7] 《经学理窟·学大原上》。
    [8] 《张载集·附录·司马光论谥书》。
    [1] 《经学理窟·周礼》。
    [2] 《经学理窟·周礼》。
    [3] 《经学理窟·周礼》。
    [4] 《张载集·附录·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
    [5] 《经学理窟·周礼》。
    [6] 《经学理窟·周礼》。
    [7] 《经学理窟·周礼》。
    [8] 《张载集·附录·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
    [9] 《经学理窟·周礼》。
    [1] 《张载集·文集佚存·贺蔡密学启》。
    [2] 《经学理窟·周礼》。
    [3] 《经学理窟·周礼》。
    [4]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卷2《郡县论》,中华书局,1959年。
    [5] 《经学理窟·宗法》。
    [6] 《经学理窟·宗法》。
    [7] 《经学理窟·宗法》。
    [8] 《经学理窟·宗法》。
    [1] 《经学理窟·月令统》。
    [2] 《横渠易说·下经·既济》。
    [3] 《横渠易说·系辞下》。
    [4] 《横渠易说·上经·随》。
    [5] 《正蒙·中正篇》。
    [6] 《正蒙·乾称》。
    [1] 《河南程氏文集》卷一《论十事札子》,见《二程集》第453页。
    [2]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洛阳议论》,见《二程集》第111页。
    [3] 《周易程氏传》卷一《周易上经上》,见《二程集》第756页。
    [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一十三,熙宁三年七月癸丑条。
    [2]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上《附师说后》,见《二程集》第291页。
    [3] 《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一《时氏本拾遗》,见《二程集》第414页。
    [4] 《河南程氏粹言》卷一《论政篇》,见《二程集》第1215页。
    [5] 《孟子·滕文公上》。
    [6] 《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明道先生行状》,见《二程集》第631页。
    [7] 《周易程氏传》卷一《周易上经上》,见《二程集》第742页。
    [1] 《河南程氏经说》卷三《国风》,见《二程集》第1069页。
    [2] 《河南程氏粹言》卷一《论学篇》,见《二程集》第1187页。
    [3]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二先生语二上》,见《二程集》第18页。
    [4] 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出版社,1996年,第299页。
    [5] 《河南程氏文集》卷五《上仁宗皇帝书》,见《二程集》第510页。
    [6]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伊川先生语四》,见《二程集》第236页。
    [7] 《河南程氏经说》卷一《系辞》,见《二程集》第1027页。
    [8]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伊川先生语四》,见《二程集》第217页。
    [9] 《周易程氏传》卷三《周易下经上》,见《二程集》第860页。
    [10] 《周易程氏传》卷三《周易下经上》,见《二程集》第862页。
    [11]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三《明道先生语),见《二程集》第129页。
    [1] 胡宏《胡宏集·杂文·题司马传公帖》中华书局,1987年。
    [2] 朱轼《历代名儒传》卷五《胡宏》,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
    [3] 《胡宏集·书·与张敬夫》。
    [4] 《胡宏集·书·与孙正儒书》。
    [5] 《胡宏集·知言·义理》。
    [6] 《胡宏集·书·上光尧皇帝书》。
    [7] 《胡宏集·书·上光尧皇帝书》。
    [1] 《胡宏集·中兴业·易俗》。
    [2] 《胡宏集·中兴业·易俗》。
    [3] 《胡宏集·皇王大纪论·商鞅变法》。
    [4] 《胡宏集·皇王大纪论·商鞅变法》。
    [5] 《胡宏集·知言·文王》。
    [6] 《胡宏集·知言·文王》。
    [7] 《胡宏集·知言·阴阳》。
    [8] 《胡宏集·知言·修身》。
    [9] 《胡宏集·知言·修身》。
    [10] 《胡宏集·皇王大纪论·建国井田》。
    [1] 《胡宏集·与张敬夫》。
    [2] 《胡宏集·知言·事物》。
    [3] 《胡宏集·上光尧皇帝书》。
    [4] 《胡宏集·皇王大纪论·建国井田》。
    [5] 《胡宏集·知言·事物》。
    [6] 《胡宏集·书·与孙正儒书》。
    [7] 《胡宏集·书·与孙正儒书》。
    [8] 《胡宏集·杂文·邵州学记》。
    [9] 《胡宏集·书·与张敬夫》。
    [10] 《胡宏集·书·与张敬夫》。
    [11] 《胡宏集·知言·修身》。
    [1]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中华书局,1983年。
    [2]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答陈同甫》,四部丛刊本。
    [3] 《论语集注》卷六《颜渊第十二》,见《四书章句集注》。
    [4] 《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
    [1] 《孟子集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见《四书章句集注》。
    [2]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十八《与留丞相劄子》。
    [3]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一《经界申诸司状》。
    [4]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十七《与张定叟书》。
    [5] 《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八《论治道》。
    [6]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八《井田类说》。
    [7]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八《井田类说》。
    [8] 《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八《论治道》。
    [1] 《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八《论治道》。
    [2] 《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八《论治道》。
    [3] 《朱子语类》卷一百零八《论治道》。
    [4]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古史余论·本纪》。
    [5]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四《历代一》。
    [6]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古史余论·本纪》。
    [7]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古史余论·本纪》。
    [8] 《论语集注》卷七《子路第十三》,见《四书章句集注》,四部丛刊本。
    [9]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百《龙岩县劝谕榜》。
    [1] 《论语或问》卷一《学而第一》,见《四书或问》。
    [2]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十四《戊申延和奏札》。
    [3] 《宋元学案》卷五十三《止斋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
    [4] 《宋元学案》卷五十三《止斋学案》。
    [1] 《习学记言序目》卷七《周礼》,中华书局,1977年。
    [2] 《习学记言序目》卷七《周礼》。
    [3] 《水心别集》卷十五《应诏条奏六事》,见《叶适集》第842页,中华书局,1961年。
    [4] 《水心别集》卷十五《应诏条奏六事》。
    [5] 《水心别集》卷十二《法定总论二》,见《叶适集》第789页。
    [6] 《水心别集》卷十四《纪纲》,见《叶适集》第813页。
    [7] 《水心别集》卷十《实谋》,见《叶适集》第768页。
    [1] 《水心别集》卷十四《纪纲三》,见《叶适集》第816页。
    [2] 《水心别集》卷十《实谋》,见《叶适集》第768页。
    [3] 《水心别集》卷十五《终论一》,见《叶适集》第819页。
    [4] 《水心别集》卷十五《终论一》,见《叶适集》第819页。
    [5] 《水心别集》卷十五《终论一》,见《叶适集》第820页。
    [6] 《水心别集》卷十二《资格》,见《叶适集》第791页。
    [7] 《水心别集》卷十三《科举》,见《叶适集》第799页。
    [8]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三十九《唐书二》,中华书局,1977年。
    [1] 辛弃疾《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笔》,见《稼轩长短句》,续修四库全书本。
    [2] 参见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卷上册,经济日报出版社,第383页。
    [3] 罗椅《涧谷遗集》卷二《田蛙歌》,续修四库全书本。
    [1] 叶适《水心别集》卷二《事下》,见《叶适集》第655页。
    [2]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张子之书一》。
    [3] 《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张子之书一》。
    [4] 杨联陞《明代地方行政》载《国史探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4页。
    [1]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5页。
    [2]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3] 《韩昌黎全集》卷十一《原道》,中国书店,1991年。
    [4] 《论语·子路》。
    [5] 《荀子·君道》。
    [1]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
    [2] 《论语·颜渊》。
    [3] 《论语·学而》。
    [4] 《张载集·正蒙·神化》。
    [5]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四《伊川先生语十》,见《二程集》第312页。
    [6] 《河南程氏遗书》卷五《二先生语五》,见《二程集》第77页。
    [7]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二先生语二上》,见《二程集》第18页。
    《管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
    《荀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
    《诗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
    《仪礼》,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左传》,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
    《论语》,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3年。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魏)曹冏:《六代论》,载《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二册,中华书局,1958年。
    (晋)陆机:《五等论》,载《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二册,中华书局,1958年。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唐)颜师古:《论封建表》,载《全唐文》,第二册,卷一百四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
    (唐)李百药:《封建论》,载《全唐文》,第二册,卷一百四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上海人出版社,1974年。
    (唐)韩愈:《韩昌黎全集》,中国书店,1991年。
    (宋)范祖禹:《范太史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包拯:《包拯集编年校补》,黄山书社,1989年。
    (宋)洪迈:《容斋随笔》,中华书局,2005年。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点校本,1979—1995年。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人出版社,1974年。
    (宋)石介:《徂徕石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
    (宋)李觏:《李觏集》,中华书局,1981年。
    (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
    (宋)王明清:《挥麈后录》,上海书店,2001年。
    (宋)陈亮:《陈亮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3年。
    (宋)胡宏:《胡宏集》中华书局,1987年。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叶适:《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
    (宋)司马光:《涑水纪闻》,中华书局,1989年。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宋)罗泌:《路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称:《东都事略》,台湾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
    (宋)辛弃疾:《稼轩长短句》,续修四库全书本。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84年。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华书局2000年版。
    (宋)沈括:《梦溪笔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陆佃:《陶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安石:《临川集》,四部丛刊本。
    (宋)欧阳玄:《圭斋文集》,四部丛刊本。
    (宋)林希逸:《竹溪虞斋十一稿续集》,四部丛刊本。
    (宋)郑獬:《郧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令:《广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方平:《乐全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苏轼:《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
    (宋)曾巩:《曾巩集》,中华书局,1984年。
    (宋)徐铉:《骑省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珪:《华阳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敞:《公是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华镇:《云溪居士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夏竦:《文荘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杨时:《龟山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吕陶:《净德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罗椅:《涧谷遗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不著撰人)《皇宋中兴两朝圣政》,文海出版社,1967年。
    (宋)吕祖谦:《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文海出版社,1967年。
    《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1962年。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
    (明)梁潜:《泊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华书局,1984年。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
    (清)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1964年。
    (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
    (清)朱轼:《历代名儒传》,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
    (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
    (清)顾炎武著:《日知录》上海古籍2002年版。
    (清)马骕:《绎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
    (近)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胡适:《胡适文存》,亚东图书馆,1925年。
    吕思勉:《中国通史》,上海开明书店,1947年。
    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四卷,人出版社1960年。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出版社,1960年。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
    马克·布洛克(Marc Bloch):Feudal Society, London, 1962.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1982年。
    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出版社,1985年。
    钱穆:《朱子新学案》,巴蜀书社,1986年。
    谢善元:《李觏之生平及思想》,中华书局,1988年。
    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8年。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
    白钢主编,王宇信、杨升南 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卷》,人出版社,1996年。
    姜国柱:《李觏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朱瑞熙:《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宋代卷》,人出版社,1996年。
    蔡方鹿:《程颢程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出版社,1996年。
    龚杰:《张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日知:《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
    王瑞明:《宋儒风采》,岳麓书社1997年。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
    杨联陞:《明代地方行政》载《国史探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出版社,2001年。
    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束景南:《朱子大传》,商务印书馆,2003年。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出版社2003年。
    田浩:《宋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
    范立舟:《宋代思想学术史论稿》,澳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出版社,2004年。
    《宋太祖誓碑及政事堂刻石考》载《文史杂志》,第1卷第7期(1941年)。
    聂崇歧:《论宋太祖收兵权》,《燕京学报》第三四期,1948.6。
    陈正夫:《程朱理学与封建专制主义》,《学术月刊》,1981年第5期。
    赵永红:《北宋“积贫”问题初探》,《河南师大学报》,1983年第4期。
    程生:《论北宋财政的特点与积贫的假象》,《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
    黄启昌:《叶适的分权思想——兼论封建君主集权政治》,《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 学报》,1988年第3期。
    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历史研究》1990年第2期。
    袁一堂:《论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史学月刊》,1990年第3期。
    马兴东:《宋代“不立田制”问题试析》,《史学月刊》,1990年第6期。
    包伟:《宋代地方财政窘境及影响》载《浙江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吴晓萍:《宋代中央行政监督制度与宋代社会政治》,《齐鲁学刊》,1991年第5期。
    日知:《“封建主义”问题——论FEUDALISM百年来的误译》,《世界历史》1991.6。
    王瑞明:《宋儒与宋代统治思想的形成》,《江汉论坛》,1992年第5期。
    向世陵:《胡宏的理欲、义利之辨及其价值思考》,《中国人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徐镇南:《中西“封建”之比较》,《河池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
    艾光国:《略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得失》,《青海社会科学》1994.6。
    韩伟新:《宋士人的反思未顺应历史进步》,《探索与争鸣》,1998.8。
    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9。
    邓小南:《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以北宋时期为中心》,《国学研究》第7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叶文宪:《封建和“封建社会”新论》,《浙江学刊》,2000年第4期。
    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冯辉、齐书深:《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3期。
    顾宏义:《岳飞之死与宋太祖“不杀大臣”誓约考》,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齐鲁学刊》,2002年第5期。
    (美)石约翰:《封建、郡县与中国历史传统》,《安徽史学》,2002年第3期。
    晁福林:《论封建》载《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2期。
    吴德义:《论石介思想的贡献及其时代意义》,《广西师院学报》,2002.4。
    姚伟钧:《宗法制度的兴亡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5。
    顾向明:《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10。
    魏福明:《北宋的集权与分权》,《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李裕:《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冯天瑜:《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学术月刊》,2005年第3期。
    鲍新山、张其凡:《张载分权思想初探》,《暨南学报》,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