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固化探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时下,愈演愈烈的“二代”现象和“拼爹”行为,证明社会热议中的阶层固化之说,绝非妄言,而是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一种客观趋向。阶层固化是指社会流动竞争中,出现先赋因素相对于自致因素占据明显优势、社会流动通道壅塞、社会跨阶层流动尤其是上行流动趋缓甚至停滞的一种趋向。它是社会利益趋于固化的结构表征,表明社会发展进程日渐被“优势”群体(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占据相对优势位置的既得利益群体)或强势阶层所控盘并出现代际传承之势,而弱势阶层则逐渐陷入边缘化、底层化的囧境,贫困和劣势地位也因之世袭。
     从结构转型到结构定型是任何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应当看到,阶层固化是一种畸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定型化。正常的社会阶层结构定型化,理应表现为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通道相互开放,障碍性、阻滞性因素被降至最低点,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形成一种成熟而稳定的秩序,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而现阶段的阶层固化则明显偏离了这一轨道,表现为阶层间流动通道堵塞,各个社会阶层在权利、资源、机会和生存空间上均处于不平等享有状态,社会利益获得、分配和享有规则向相对强势阶层(既得利益群体)倾斜而不利于相对弱势阶层(利益受损群体)。并且,这种不平等趋势大有不断巩固进而代际传承之势。
     基于以上研判,本文采用社会转型理论、差序格局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等理论工具组合,综合国际视野、历史背景和本土眼光,从阶层固化的现状表现、演化轨迹、深层动因、负面效应和应对方略这一逻辑链条,逐一展开铺陈、阐释和探析。论文相应地分为七个部分:
     导论部分首先揭示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遵循逻辑和事实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相关概念对阶层固化进行了合理界定。其次,较为详尽地梳理和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对阶层固化问题的研究现状,点明了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表明了本研究所期待的突破与创新。再次,对本文所采用的理论工具进行了初步介绍,如社会转型理论、差序格局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最后,结合研究需要,厘清了研究思路,阐明了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是描述性研究,结合必要的事例、访谈、数据、图表等经验资料,沿着代内和代际两个维度,重点梳理、归纳和揭示了阶层固化在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确凿地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固化正呈不断蔓延之势,理应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第二章由“国际拼爹指数(IgE)排行榜”入手,将阶层固化置于宽广的国际视野下,重点考察了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和印度等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和阶层固化现状特征。从而得出判断,在世界范围内,阶层固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较为普遍的阶段性现象,所不同的是各自外显特征、演化历程、严重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得出的经验教训及启示也各有不同。
     第三章着重阐述了转型期阶层固化的演进脉络。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以90年代中期为分水岭,中国社会流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以分为分化流动期和边界形成期两大阶段。在分化流动期,农民阶层、工人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干部阶层的分化流动相当活跃,并且产生了以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和专业技术和管理者为代表的新兴阶层。在边界形成期,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阶层之间尤其是强势阶层和弱势阶层之间出现了种种有形和无形的阶层边界,并且,这种边界仍然在不断地增高加厚。
     第四章从差序格局的推拉作用、计划体制的惯性驱动、公共权力的扩张冲动、贫富分化的累积效应等维度出发,深入探析了每一维度下各种具体的体制机制,揭示了致使阶层固化加剧的复杂而深刻的动因。明确指出,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力推高了时下的阶层固化之势。
     第五章全面探析了阶层固化的社会负面效应。总的来说,阶层固化与社会公正相互抵消,相互弱化。阶层固化程度越高,社会公正实现程度就越低,二者大致呈反比关系。具体来说,阶层固化的趋强,推动着社会资源、权利和机会向社会上层聚敛并以圈层化的形式实行闭环式流动,名、权、利高度复合叠加在强势阶层身上,社会中下层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被日益压缩,社会垂直流动因之迟滞,社会认同基础不断被蚕食,社会阶层结构弹性减弱,阶层间分歧和隔阂因素增多,社会戾气上扬,成为社会矛盾多发频发的重要根源。从趋势上看,这一切最终都会集中体现在政治上——随着上层精英的愈益壁垒化和底层社会的扩容,促使精英循环蜕化为精英复制,类似于经济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会浮现。一旦大面积扩展,能力和道德双重逆淘汰将难以避免,最终酿成极端的负面政治效应——政权的周期性更迭,即所谓的“历史周期律”。
     第六章围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核心理念,强调以群众路线为行动主线,比较系统地勾勒出了化解阶层固化的行动“路线图”——从改善基础民生、增进教育公平、优化阶层结构、规范公共权力等各个政策环节入手,初步提出了各个具体领域内的基本应对思路,藉此整合联动,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建设,促进不同阶层代内和代际之间资源、机会和权利的均衡配置,进而构筑起公正、合理、开放、畅通的社会流动机制和模式。本文认为,这才是现阶段实现“中国梦”的要义之所在。
Nowadays,it is the growing "second generation" phenomenon and the"fight father"behavior to prove the class concreting as a hot public topic,not raving arrogantly,but an objective trend of Chinese social class structure in transformation.As is well known,class solidification means a trend that ascribed factors win overwhelmingly self-induced factors,social mobility channel is blocked,and social mobility across class,especially upstream-flow becomes more and more slowing until stagnation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mobility competition.It i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social interests concteting,prove that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 is controlled increasingly by powerful class or vested interest groups inheriting themselves,but vulnerable class falls into a condition of gradual marginalization until the bottom of society,poverty and disadvantage status is also inherited.
     From transformation to stereotypes is the only way to any modern society towards modernization.It should be noted that class solidification is amalformation of social class structure finalized.Normal stereotypes of social class structure,its flow channel should be open to each other among thevarious social strata,the obstructive and blocking factors are bottomed out,a mature and stable order among social groups is formated,everything in its right place. However,class solidification significantly deviate from the normal track,the flow channel of strata become blocking in a state of inequality in rights,resources,opportunities and living space.The social rule of benefits deriving,distribution and enjoying is advantageous to the powerful class(vested interests groups)and disadvantageous to the vulnerable strata (detrimented interests groups).Furthermore,the inequal trend is consolidated continuously and passed to the next generation.
     Based on these hypothesis,we use the theories combination includ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ory,the social justice theory and the pattern ofdifference sequence theory.According to 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local perspective,the paper develop a logic chain of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from the performance,evolutionary track, deep causes,negative effects and solvement tactics of class solidification.Accordingly,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sections:
     Firstly,introduction reveal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t value of thetopic.On this basis,we define the class solidification reasonably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concepts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logic coincide to reality.Secondly,a quite detailed combing description to the current state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class solidification is performed,its defect is pointed out,too.Furthermore,the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in this study expected is also showed.Again,the theoretical tools used in this paper are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introduction,such 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ory,differential pattern theory and social justice theory.Finally,we clarify the research ideas,explore the research methods to satisfy to the research aim.
     Mainly,the first chapter is a descriptive study.Combining with the necessary cases,interviews,data,charts and other empirical materials,along the intra-generational and inter-generational dimension,we focus on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class solidification in all areas of society including politics,economy,education and social life,conclusively indic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lass solidification is constantly expanding.It is time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it.
     The second chapter starts from the index list of "international fight father"(IgE) about class solidification,places it under a broa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focuses on effects of social class structure changes and class solidification situation of United States,Russia,Britain,Japan and India.Finally,weconclude that the class solidification is a general phenomenon in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world,the differences lie in characteristics,evolutionhistory,severity and manifestations to these contries.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class solidification intransformation phase.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with the deepening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as a watershed in the mid-1990s,China society hasundergone a clear social mobility stage which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phases.One is th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and mobility,the other is th e formation of class border.In first phase,peasantry,the worker class,the intelligentsia,and the cadres class has differentiated and flow actively until to the mid-1990s.Simultaneously,a new class including the self-employed,private owners and professional technicians and managers is produced.In thephase of boundary formation,with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there have been various of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lass boundaries between powerful class and disadvantaged class,and their boundariesbecome more and more thicker and higher.
     From the dimensions of view,such as push-pull effect of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the inertia drive of planning system,the expansion ofpublic power impulses,and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various concret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under each dimension,reveals the complicated cause whythe class solidification is intensified.Obviously,the factors intertwine and affect each other,interact together to solidifiy the trend of class solidification.
     The fifth chapter explores the overall-negative effects of class solidification.Generally,class solidification offsets and weakens social justice each other.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class solidification,the lower the degree of realization of social justice.Specifically,the solidification of class,induces social resources,rights and upsteam opportunities towards the upper class in theform of social closed-loop flow,reputation,rights and interests superimposedhighly upon the powerful class.On the contrary,the lower and middle classsurvive and develope in a increasingly compressed space,their vertical flow retards consequently,social identity base continues to be undermined,social class structures become less flexible.At the same time,differences and estrangements are growing,social hostility is rising as a important root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In the end,all of this will be embodied in politics.With intensifying of the barriers between elites and grassroots,and expanding of thebottom of society,the elite cycle will become replication of degeneration.Then,similar to the economy,"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money"phenomenon will emerge in social mobility.Once expanding in a large area,it is diffic ult to avoid to ability and ethics double degeneration.Ultimately,an extremely negative political effects appear,a periodic change of the regime,in otherwords,so-called "Historical Periodic Law."
     Around a core philosophy on social justice,the sixth chapter systematically outlines the roadmap to resolve class solidification.For exemple,improving basic people's livelihood,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optimizing class structure,regulating public power.According of these,we should innovate thesocial governance system,improve the level of social construction step by step,and promote the balancing levels of resources,opportunities and rights configuration between intra-generational and intergenerational.Finally,something must be done to build a just,reasonable,open,fluency mechanisms and patterns of social mobility.In my opinion,it should be the true meaning of "China Dream".
引文
①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278页。
    ②王红茹:《“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现状将改变——收入分配改革再起步》[J],《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41期。
    ③人民网: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N],2013年1月18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18/c1001-20253603.html.
    ④白重恩等:《劳动者报酬占比考察经济体健康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7日。
    ⑤新华网:劳动报酬占GDP比例连降22年1/4工人5年没加薪,来源:中工网,2010年05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2010-05/12/c_1291675.htm.
    ⑥英国、美国和巴西等国近十年的平均劳动者报酬占比分别约为60%、68%和50%。参见白重恩、钱震杰:《劳动者报酬占比,考察经济体健康度》,《中国社会科学报》[N],2010年1月27日。
    ①狄煌:《重新估算我国职工工资和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N],《经济参考报》,2009年9月9日第008版。
    ②[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页。
    ③郭振玺、高海浩:《提问2011-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年版,第40页。
    ④汝信等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94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上的报告》[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①李景治、熊光清:《中国城市中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②陆学艺:《坚持市场取向,改变“城乡分治、一国两策”格局》[J],《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2年第29期。
    ①谢作栩:《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研究》[J],《教育学报》,2006年第4期。
    ②参见[美]戴维·米勒(DavidMiller)、韦农·波格丹诺(Vernon Bogdanor):《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6-127页。
    ①参见[美]格伦斯基(David Grusky):《社会分层》(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②[美]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卡尔:《美国阶级结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19页。他们认为划分阶层标准的9个变量分别为:经济变量有职业、收入和财产,地位变量有个人声望、交往和社会化,政治变量有权力和阶级意识,还有一个特殊的因素就是继承与流动。
    ①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6-58页。
    ①周颖:《论中国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对“效率与公平”的双重影响》[J],《特区经济》,2012年1月。
    ②刘精明等:《防止“阶层固化”,促进社会流动》[R],《时事报告》,2011年第11期。
    ③李善峰:《用积极的社会政策破解阶层固化》[J],《理论学习》,2012年7月,第46页。
    ④马传松、朱挢:《阶层固化、社会流动与社会稳定》[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⑤李煜:《藉流动机会公平分配打破“阶层固化”》[N],《文汇报》2011年9月5日,第10版。
    ⑥王春光:《警惕我国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和趋固化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9期。
    ①顾骏:《阶层固化: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挑战》[N],《文汇报》,2011年4月11日第14版。
    ②杨继绳、张弘:《正在固化的社会阶层》[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12月第129页。
    ③周羚敏:《歧途与希望:阶层固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分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④蔡志强:《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N],《学习时报》,2011年6月27日。
    ⑤马西恒:《“阶层固化”折射改革尚不彻底》[N],《文汇报》,2011年9月5日第10版。
    ⑥杨菁慧:《社会阶层固化:风险、成因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4期。
    ⑦杨柳:《社会阶层固化:应积极应对的严峻挑战》[J],《理论探索》,2012年第5期。
    ⑧曲哲涵:《底层人群无背景无身份向上流动困难》[N],《人民日报》,2010年9月16日。
    ⑨邹士年:《阶层固化加剧我国贫富差距扩大》[J],《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
    ⑩王晓虹、殷艳玉:《“阶层固化”现象下大学生的生命诉求》[J],《学术探索》,2012年第9期。
    ①邓超:《浅析当前我国阶层固化现象》[D],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8-9页。
    ②顾骏:《阶层固化: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挑战》[N],《文汇报》,2011年4月11日,第14版。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③新华社:习近平主席发表新年贺词[N],2013年12月31日,http://sc.people.com.cn/GB/n/2013/1231/c345167-20278745.html.
    ④习近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N],2014年1月9日,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109/c70731-24064538.html.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①张群梅:《当前中国阶层流动固化趋向与治理路径分析———基于集团分利视角》[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②刘宏伟、刘元芳:《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阶层固化剖析》[J],《天府新论》,2012年第6期。
    ③唐昊:《“阶层固化”的逻辑与出路》[J],《南风窗》第17期,第30-31页。
    ④张乐、张翼:《精英阶层再生产与阶层固化程度——以青年的职业地位获得为例》[J],《青年研究》,2012年第1期。
    ⑤周颖:《论中国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对“效率与公平”的双重影响》[J],《特区经济》,2012年1月。
    ⑥李煜:《藉流动机会公平分配打破“阶层固化”》[N],《文汇报》,2011年9月5日第10版。
    ⑦马传松、朱挢:《阶层固化、社会流动与社会稳定》[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①邹士年:《阶层固化加剧我国贫富差距扩大》[J],《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
    ②蔡志强:《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J]],《理论导报》,2012年第5期。
    ③丁芳:《社会阶层固化趋势:问题、成因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④陈家喜、黄文龙:《分化、断裂与整合:我国“二代”现象的生成与解构》[J],《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⑤马西恒:《“阶层固化”折射改革尚不彻底》[N],《文汇报》,2011年9月5日第10版。
    ⑥王文龙:《制度缺陷、逆淘汰与阶层固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①王文龙:《社会资本、发展机会不均等与阶层固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②纪宝成:《单纯“效率导向”导致冲突加剧》[J],《人民论坛》,2011年第8期。
    ③郑辉、李路路:《中国城市的精英代际转化与阶层再生产》[J],《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④王文龙:《社会资本、发展机会不均等与阶层固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⑤王文龙:《制度缺陷、逆淘汰与阶层固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⑥陈家喜、黄文龙:《分化、断裂与整合:我国“二代”现象的生成与解构》[J],《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⑦王晓虹、殷艳玉:《“阶层固化”现象下大学生的生命诉求》[J],《学术探索》,2012年第9期。
    ①周羚敏:《歧途与希望:阶层固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分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②李善峰:《用积极的社会政策破解阶层固化》[N],《大众日报》,2012年5月8日。
    ③杨柳:《社会阶层固化:应积极应对的严峻挑战》[J],《理论探索》,2012年第5期。
    ④马传松、朱挢:《阶层固化、社会流动与社会稳定》[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⑤唐昊:《“阶层固化”的逻辑与出路》[J],《南风窗》2012年第17期,第30-31页。
    ⑥周颖:《论中国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对“效率与公平”的双重影响》[J],《特区经济》,2012年1月。
    ⑦黄豁:《消解“阶层固化”隐忧》,《瞭望新闻周刊》[J],2011年第2期。
    ⑧邹士年:《阶层固化加剧我国贫富差距扩大》[J],《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
    ①丁芳:《社会阶层固化趋势:问题、成因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②邹士年:《阶层固化加剧我国贫富差距扩大》[J],《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
    ③陈家喜、黄文龙:《分化、断裂与整合:我国“二代”现象的生成与解构》[J],《中国青年研究》,2012第3期。
    ④李善峰:《用积极的社会政策破解阶层固化》[N],《大众日报》,2012年5月8日。
    ⑤王文龙:《社会资本、发展机会不均等与阶层固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⑥王文龙:《制度缺陷、逆淘汰与阶层固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⑦周颖:《论中国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对“效率与公平”的双重影响》[J],《特区经济》,2012年1月。
    ⑧杨柳:《社会阶层固化:应积极应对的严峻挑战》[J],《理论探索》,2012年第5期。
    ⑨张群梅:《当前中国阶层流动固化趋向与治理路径分析——基于集团分利视角》[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①唐昊:《“阶层固化”的逻辑与出路》[J],《南风窗》2012年第17期,第30-31页。
    ②彭心安:《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与阶层固化问题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2年第5期。
    ③蔡志强:《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J],《理论导报》,2012年第5期。
    ①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①参见范明哲:《社会发展理论—人性与乡村发展取向》[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7年版,第66、189页。
    ②郭于华:《转型社会学的新议程———孙立平“社会断裂三部曲”的社会学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
    ③Victor Nee:A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Vol.54,1989.
    ④Bian Yanjie, John Logan: 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 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in Urba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61,1996.
    ⑤安德鲁·魏昂德(Andrew Walder):《作为工业厂商的地方政府》[J],《国外社会学》1996年第5-6期。
    ⑥W. Parish&E. Michelson: Politics and Markets: Dual Transform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1,1996.
    ①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发展战略及企业组织创新》,载于袁方等《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②Karl 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New York: Rinehart,1944.
    ③[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56页。
    ①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年第1期。
    ②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年第1期。
    ①吴忠民:《公正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②蒋正明、冯继康:《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正》[J],《文史哲》,1998年第5期。
    ③王海明、孙英:《社会公正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①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②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③许烺光著:《美国人与中国人》[M],彭凯平、刘文静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114页。
    ④Putnam, R.D., Bowling alone: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2000: Simon&Schuster.
    ⑤吴思:《潜规则》[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3页。
    ⑥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利与交换》[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⑦参见梁漱溟:《中国人:社会与人生》[M],载于《梁漱溟文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
    ⑧J.K.Fairbank. The United State and China.4th edition[M]. p54Cambridge: Harvard Univ. Press,1978.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③吴忠民主编:《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社会矛盾问题》[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①人民网:调查显示仅20%人认为国家公务员考试公正,2011年11月27日,来源:《羊城晚报》,http://edu.people.com.cn/GB/16403755.html.
    ①人民网:广东省司法厅表示正调查招考公务员“打招呼现象”,2008年6月4日,来源:新华社,http://unn.people.com.cn/GB/14770/21733/7338472.html.
    ①参见联合国:《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R],《南方都市报》,2013年3月26日第AA1版次。
    ②参见中国科学院最新完成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中国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③参见中国科学院2011年8月3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R],中国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①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②郭悦:《平衡劳动关系:建立真正的集体谈判制度》[J],《中国劳动》,2005年第2期。
    ③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403页。
    ④财政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财政部网站,http://www.mof.gov.cn/preview/czzz/zhongguocaizhengzazhishe_daohanglanmu/zhongguocaizhengzazhishe_kanwudaodu/zhongguocaizhengzazhishe_zhongguocaizheng/333/548/345/200907/t20090702_175399.html.
    ①《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中央和中央部委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156页。
    ②根据《布莱克威尔政治学全书》的理解,政治参与是指“参与制定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这一宽泛的定义适合于从事这类行为的任何人,“无论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者普通的公民,只要他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与政策形成过程(邓正来编《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63页),亦即“公民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系统决策的活动”(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①朱颖、廖振华:《当代女性媒介话语权缺失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年7月17日,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
    ①胡飞:《浅论弱势群体在中国媒体中的话语权》[J],《新学术》,2008年第2期。
    ①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J],《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①《瞭望东方周刊》:我国城市贫困人口达5000万未纳入扶贫救助范围,2011年8年22日,来源:人民网,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1-08/22/content_9703770.htm.
    ②《瞭望东方周刊》:我国城市贫困人口达5000万未纳入扶贫救助范围,2011年8年22日,来源:人民网,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1-08/22/content_9703770.htm.
    ①参见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编:《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中国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①社科院蓝皮书:城乡居民两极收入差20余倍,2013年12月27日,来源:京华时报,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12/27/c_125921145.htm.
    ①福布斯2012年中国家族企业调查报告,福布斯中文网,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201209/0019773_3.shtml.
    ②注:这些数据来自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和贝恩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R],以及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和胡润百富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
    ③参见王辉耀、刘国福主编:《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①参见中国社科院:《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0)》[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②参见王辉耀、刘国福主编:《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①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调查称一线城市夫妻月入不足8000元不敢要孩子,载于《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调查报告》[R],2010年6月16日,来源:法制晚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6/16/c_12224718.htm.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具体措施是:“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44-45页。具体措施是:“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
    ①新京报:北京高校毕业生签约率33.6%本科签约下滑逾一成,2013年5月20日,来源: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5‐20/4833918.shtml.
    ②蒋昕捷:《家庭背景不同求职冷暖不均》[N],《中国青年报》,2008年2月18日。
    ③参见潇湘晨报与大湘网联合推出首期专题调查:“出身是否决定命运”,2012年9月25日,http://epaper.xxcb.cn/xxcba/html/2012-09/25/content_2649139.htm.
    ①参见潇湘晨报与大湘网联合推出首期专题调查:“出身是否决定命运”,2012年9月25日,http://epaper.xxcb.cn/xxcba/html/2012-09/25/content_2649139.htm.
    ②新华网:调查称75%受访者认同父辈职业地位决定子女人生,2012年9月25日,数据来源: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9/25/c_123759693.htm.
    ①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项目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http://www.mycos.com.cn.
    ②白天亮:《农家子弟改变命运难身份背景影响就业》[N],《人民日报》2010年9月16日。
    ①谢作栩:《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研究》[J],《教育学报》,2006年第4期。
    ②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③李克强:提高农村大学生比例让农村孩子感受到希望来源:凤凰财经,2013年3月17日,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2013lianghui/20130317/7783238.shtml
    ④李培林:《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①吴锡平:《教育公平才能打破社会阶层固化》,《深圳特区报》[N],2012年3月6日第B11版理论周刊。
    ②刘冠男:《社会公平教育先行——对教育资源不公平的思考和建议》[J],《协商论坛》,2008年第3期。
    ①郭少峰:《全国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N],《新京报》,2009年6月3日第1版。
    ①人民日报:《社会底层上升通道受阻将现一代穷世代穷》[N],2013年5月26日。
    ②潘晓凌等:《穷孩子有没有春天》[J],《读者》,2011年第20期。
    ①吴忠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英群体的演进及问题(上)》[J],《文史哲》,2008年第3期。
    ①新华网:我们是不是患上了“坏消息综合征”,2010年8月4日,来源:中国青年报,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08/04/c_12407379.htm.
    ①参见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http://www.horizonkey.com/c/cn/news/2012-08/01/news_2077.html
    ②李德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第7期。
    ①廖传景:《青年农民工心理健康及其社会性影响与保护因素》[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②李强:《“青黄不接”的中等收入群体急待发育》[N],《南方周末》2003年1月1日。
    ①张波:《过半80后选择逃离‘北上广’》[J],《资治文摘:综合版》,2010年第5期。
    ②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年全国税收收入11074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2013年1月16日,http://www.gov.cn/gzdt/2013-01/16/content_2313315.htm.
    ③王小鲁:中国隐性收入近10万亿80%集中在最高收入家庭,2012年1月11日,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http://www.haiwainet.cn/n/2012/0111/c232587-16670242.html.
    ④余姝等:《内地部分青年因回乡陷入关系网“逃回北上广”》[N],《羊城晚报》,2011年11月6日。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3页。
    ②数据来源:人民论坛“谁在沦落底层”问卷调查。截止到2010年7月6日,共有12254人参与。此外,人民论坛记者书面调查了511人,总计12765人。
    ①盖茨比作为美国家喻户晓的悲剧小说人物,代表人们在财富与社会地位里的挣扎。
    ②该数据仍然系渥太华大学研究发表的旧数据,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2012年基尼系数为0.474,2013年基尼系数为0.473。
    ①New York Times.definition of class according to the quintiles.2006‐07‐08.
    ②周晓虹:《全球中产阶级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③汇通网:技术进步改变美国就业格局,中产阶级“很受伤”,2012年06月08日,WWW.FX678.COM。
    ④毛哲山、刘珍玉:《中国和国外社会阶层结构的比较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①崔立勇:《“共享机会”托起中国梦》[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3月21日第B06版。
    ②大洋新闻:《美国也盛行“拼爹”》[N],广州日报(广州),2013年7月26日A15版。
    ③乔磊:《美国财富分配:20%富人拥有8成以上社会财富》[J],《理财周刊》2011年11月7日。
    ④乔磊:《美国财富分配:20%富人拥有8成以上社会财富》[J],《理财周刊》2011年11月7日。
    ①沈宁:《美国政坛十大家族》[N],《东方早报》,2009年12月27日。
    ②王一旸:《美国的政治家族现象——以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克林顿家族为例》[J],《世界知识》,2009年第19期。
    ③中新网:《美国也盛行“拼爹”普通青年难实现“美国梦”》[N],来源:广州日报,2013年7月26日,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07‐26/5086706.shtml.
    ①乔磊:《美国女大学生为何热衷找“干爹”》,http://news.sina.com.cn/zl/world/2013‐07‐24/1319169.shtml.
    ①唐妮:《旧有阶层划分时代已经远去》[N],光明网,2005年12月8日,http://www.gmw.cn/content/2005‐12/08/content_341334.htm.
    ②王恬:《“风暴”中的两个美国:暴露阶级种族问题》[N],《人民日报》,2005年10月7日第三版。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7页。
    ④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①张广翔:《帝俄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
    ②陈敏华:《浅析20世纪苏联社会结构的变迁》[J],《苏联研究》,1991年第4期。
    ③陈敏华:《浅析20世纪苏联社会结构的变迁》[J],《苏联研究》,1991年第4期。
    ④[苏]T.B.里亚布什金、Г.B.奥西波夫主编:《苏联社会学》[M],陈一筠、哈余灿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63页。
    ①李煜:《藉流动机会公平分配打破“阶层固化”》[N],《文汇报》,2011年9月5日第10版。
    ②赵定东:《俄罗斯中产阶层的结构构成与发展前景》[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③[俄]布兹加林:《俄罗斯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④徐元宫:《转型期的俄罗斯新富阶层》[J],《领导之友》,2005年第5期。
    ⑤徐元宫:《转型期的俄罗斯新富阶层》[J],《领导之友》,2005年第5期。
    ①刘美珣、伊万诺维奇:《中国与俄罗斯:两种改革道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6页。
    ②[俄]尤·瓦·阿鲁秋尼扬:《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结构》[J],《俄罗斯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9期。
    ①转引自赵定东、杨政:《阶层骤变与俄罗斯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失灵》[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王正泉:《剧变后的原苏联东欧国家(1989‐1999)》[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页。
    ③转引自赵定东、杨政:《阶层骤变与俄罗斯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失灵》[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①[法]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页。
    ②[俄]安德烈·鲍里索维奇·祖波夫主编:《二十世纪俄国史(1894—2007)》[M],阿斯特(ACT)出版社,第571页。
    ①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弱的启示》[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271页。
    ②崔树义:《当代英国阶级状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①崔树义:《当代英国阶级状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②崔树义:《当代英国阶级状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③Smith,Sir Thomas.DeRepublica Angloru[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P74.
    ④Stone Lawrence. Social Mobility in England,1500─700[J],Past and Present,1966(33).
    ⑤李培林:《当今英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J],《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1期。
    ⑥崔树义:《当代英国阶级状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⑦延炜:《当今英国社会阶级阶层状况变化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3期。
    ⑧崔树义:《当代英国阶级状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167页。
    ①李培林:《当今英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J],《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1期。
    ②郑讴:《研究显示英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十分缓慢》[J],《中国社会科学在线》,2013年11月4日。
    ③杨庆霞编译:《英国的社会流动水平达至历史最低点》[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④李北方:《阶层结构:僵化与突破》[J],《南风窗》,2013年第8期。
    ①郭林:《机会不均阻碍英国社会阶层流动》[N],《光明日报》,2009年7月27日第008版。
    ②杨庆霞编译:《英国的社会流动水平达至历史最低点》[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①郭林:《机会不均阻碍英国社会阶层流动》[N],《光明日报》,2009年7月27日第008版。
    ②蔡弘:《英国名牌大学:寒门子弟“渐行渐远”》[N],《中国教育报》,2013年7月12日第007版。
    ①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②社科院:农村本科生就业最难拼爹有助进体制内,来源:人民网,2013年12月26日,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1226/090017757795.shtml
    ①[日]高坂健次:《从社会阶层看战后日本社会变动》[J],《东南学术》,2000年第2期。
    ③崔世广:《日本结构的变迁前景》[J],《日本学刊》,1995年第5期。
    ①[日]渡边雅男:《现代日本社会结构的阶级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1期。
    ②[日]渡边雅男:《现代日本社会结构的阶级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1期。
    ③[日]三浦展:《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3页。
    ④[日]三浦展:《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⑤乔林生:《日本政治权力“家族化”现象评析》[J],《人民论坛》,2013年7月(中)总第410期。
    ①乔林生:《日本政治权力“家族化”现象评析》[J],《人民论坛》,2013年7月(中)总第410期。
    ②[日]市川太一:《“世袭”议员研究》[M],东京:日本经济新闻社,1990年版,第36页。
    ③《日本经济新闻》:“世袭候选人当选比例为76%,自民党88人中86人当选”,2012年12月17日。
    ④[日]若田恭二:《现代日本政治与风土》[M],京都:密涅瓦书房,1981年版,第33~34页。
    ⑤杨翠翠、林鹏飞:《日本政治中的“世袭”现象及潜规则》[J],《日本问题研究》,2009年第4期。
    ⑥汤涛:《日本家族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困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第4期。
    ⑦汤涛:《日本家族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困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第4期。
    ①汤涛:《日本家族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困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第4期。
    ②徐淼、霍玉菡、魏小央:《传统受挑战日本家族企业跨国经营现危机》[N],《中国贸易报》,2011年4月14日第007版。
    ③[日]渡边雅男:《现代日本社会结构的阶级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1期。
    ④徐征:《二十一世纪日本学力论争的新视角:学力与社会阶层的关系》[J],《教育探索》,2010年第12期。
    ①[日]三浦展著:《阶层是会遗传的》[M],萧云菁译,现代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②蒋丰:《“新贫”“新富”正在撕裂日本社会》,来源:中国新闻网,2012年09月14日,http://www.chinanews.com/hb/2012/09‐14/4184560.shtml.
    ①数据来源:OECD统计数据库。
    ①曾琰:《论印度特有的社会流动模式——梵化》[J],《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第3期。
    ①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②姜玉洪:《印度社会深层结构与传统探析》[J],《北方论丛》,2001年第3期。
    ③姜玉洪:《印度社会深层结构与传统探析》[J],《北方论丛》,2001年第3期。
    ④[印]萨拉夫:《印度社会》[M],北京:商务出版社,1977年版,第1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3页。
    ⑥曾琰:《论印度特有的社会流动模式——梵化》[J],《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第3期。
    ①注:“对不可接触的人”即“第五种姓”,也叫“达利特”,印度语翻译为“被压迫的人”。根据印度人口普查数据,目前有1.67亿达利特人,占总人口的16.2%。他们居住地偏僻孤立,同时也被边缘化,处在社会经济金字塔的最底端。
    ②Hiranmay Dhar. Institutiuonal Constraints to land reform s in Bihar[M],In BK Sinha and Pushpendra(eds), LandReforms in India,Volume5,Unfinished Agenda.New Dehli Sage Publications.2000.
    ①Andre Beteille. Introduction in N. K.Bose, The Structure of Hindu Society[M]. New Delhi O rient Longman,1975.
    ①A.R.Gupta,Caste Hierarchy and Social Change,New Delhi,p99.
    ②[印]尼赫鲁:《印度的发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第315页。
    ①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③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8)》[M],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版,第172页。
    ②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xzgwsnxlfxbg/t20020605_21423.htm.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④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xzgwsnxlfxbg/t20020605_21423.htm.
    ①朱光磊、陈娟:《中国阶层分化与重组30年:过程、特征与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0期。
    ②朱光磊、陈娟:《中国阶层分化与重组30年::过程、特征与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0期。
    ①柏宁湘、崔志鹰:《对工人阶级界定的理论探讨》[J],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②国家统计局编:《1994年中国统计摘要》[R],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1页。
    ③柳可白、王玫、阎春芝:《当代工人阶级地位与作用》[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④郭继严主编:《中国社会发展蓝皮书》[R],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9页。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社会发展进程步入全新的开放阶段—2001~2002年: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页。
    ②姚勤:《八十年代以来出国留学的潮落潮起》[J],《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1期。
    ③朱庆芳:《中国各阶层经济收入差距变化浅析》[J],《社会学研究》,1986年第3期。
    ①苏江洪等:《中国“官倒”、“私倒”纪实》[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51页。
    ②《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编辑部编:《腐败:货币与权力的交换》[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60页。
    ①朱光磊、陈娟:《中国阶层分化与重组30年:过程、特征与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0期。
    ②李路路:《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私营企业家——论“体制资本“与私营企业的发展[J],《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2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
    ④朱光磊、陈娟:《中国阶层分化与重组30年:过程、特征与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0期。
    ①张厚义:《我国私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私有企业主的群体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②张厚义:《私营企业主阶层在我国社会结构中的地位》[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③赵子平、万泽刚:《我国社会阶级阶层发生的新变化》[J],《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第40期。
    ④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②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③朱光磊:《从身份到契约——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与性质》[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1998年第1期。
    ①王远鸿:《基尼系数逼近0.47缩小收入差距七大对策》[N],《上海证券报》,2006年3月20日。
    ②李实等:《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原因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③中新网:学者称私有财产已成为中国财富结构主要组成部分,2003年01月16日,http://www.chinanews.com/n/2003‐01‐16/26/264009.html.
    ④郭松民:《小平的未竟之业》,2004年8月20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40820/2234964943.shtml.
    ⑤姚先国、盛乐:《转折关头的中国经济》[J],《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8期。
    ①徐春兰、黄健元:《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原因及抑制对策》[J],《西北人口》,2009年第1期。
    ②朱力:《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化的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5期。
    ①潘泽泉:《社会空间的极化与隔离:一项有关城市空间消费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②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88页。
    ①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版,第396页。
    ②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③杨昀赟:《草根成功大调查》[N],《就业时报》,2011年9月1日第001版。
    ①参见孙立平:《警惕上层寡头化,下层民粹化》,载于何雪峰编选:《热言中国:中国新闻时评精选》(第一辑)[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2007版。
    ②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134页。
    ③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55页。
    ①张宛丽等:《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②孙立平:《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C],当代中国社会分化与政策选择全国学术研讨会(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会议论文。
    ①彭冰:《贫富差距引发校园分裂》[N],《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19日。
    ②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③人民日报:让所有人都能够怀有一个“中国梦”,2010年09月19日,http://pinglun.cntv.cn/20100919/101072.shtml.
    ①《劳动报》:《就业拼能力还是拼背景》[N],2010年09月19日。
    ②廉思:《从“蚁族”视角分析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2月。
    ③陈新焱、杜雷:《站着挣钱与趴着挣钱》,《南方周末》,2011‐01‐06,http://www.infzm.com/content/54282.
    ④[法]布尔迪厄:《国家精英》[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67‐568页。
    ⑤张玉林:《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J],《校长阅刊》,2005年第5期。
    ⑥张玉林:《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J],《校长阅刊》,2005年第5期。
    ①张玉林:《中国教育:不平等的扩张及其动力》[J],《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年5月号,总第38期。
    ②刘亚荣等:《教育局长眼中的教育经费》[N],《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23日A3版。
    ①张玉林:《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状况蓝皮书》[J],《校长阅刊》,2005年第5期。
    ②邓聿文:《谁制造了中国的教育差距?》[N],《中国青年报》网络版,2005年7月29日。
    ③刘欣:《转型期中国大陆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②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③李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④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8页。
    ⑤张宛丽等:《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⑥吕大乐:《上海白领》[M],载于刘兆佳等编《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貌》,2001年版,第522页。
    ①孙立平:《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J],《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1期。
    ②2006年4月至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启动了主题为“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该调查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130个县(市、区),260个乡(镇、街道),520个村(居委会),访问住户7140余户,获得有效问卷7061份。
    ①樊平:《当代中国阶层关系的新特点》[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①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J],《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④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①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③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④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⑤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⑥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⑦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①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J],《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②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④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⑤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①李景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页。
    ②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利与交换》[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③柴玲、包智明:《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①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②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J],《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③吴忠民主编:《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社会矛盾问题》[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①[美]乔尔·埃尔斯特著:《社会粘合剂:社会秩序的研究》[M],高鹏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页。
    ②参见金耀基:《关系和网络的建构:一个社会学的诠释》[M],(香港)《二十一世纪》,1992年8月号。
    ③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④费孝通著:《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⑤费孝通著:《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①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①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②参见李沛良:《论中国式社会学研究的关联概念与命题》,载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所《东西社会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谢俊平、谢锐勤:《从户籍限制走向迁徙自由》[J],《岭南学刊》,2007年第5期。
    ④[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页。
    ①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8‐139页。
    ②冯必扬:《社会风险:视角、内涵与成因》[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③Wang,Fei‐Ling.2005.Organizing through division and exclusion:China’s Hukou system,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10.
    ④刘畅:《深圳市长称出租屋已成犯罪之源,全市展开清查》[N],《信息时报》2004年7月14日。
    ①《中国新闻周刊》:《未来有望“以房落户”》[J],2010年3月5日。
    ①胡星斗:《对歧视性、多轨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违宪审查的建议》,http://www.huxingdou.com.cn/socialwelfare.htm.
    ②赵晓芳:《社会保障碎片化:危害、成因与弥合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2期。
    ①郑秉文:《中国社保“碎片化制度”危害与“碎片化冲动”探源》[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②罗福群:《重视和解决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N],《羊城晚报》,2005年4月15日。
    ③转引自赵晓芳:《社会保障碎片化:危害、成因与弥合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2期。
    ①《宪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标明了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具有征地主体的唯一性、征地行为的强制性、征地条件的补偿性和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等特点。而作为集体土地实际使用者的农民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境地。《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进一步作了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显然,用地量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也不能例外。《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房地产,是指在依据本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的行为”。这就意味着集体土地被排斥在建设用地市场之外。
    ①《土地管理法》四十七条对具体补偿标准作了框架性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各地的具体实施细则和补偿措施及标准由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参照制定。
    ②参见九三学社中央:《关于尽快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的建议案》,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001号。
    ③参见《大众日报》:全国土地收入13年近13万亿,2012年2月25日。
    ④财政部网站: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收支情况,2012年3月11日。http://www.mof.gov.cn/pub/zonghesi/zhengwuxinxi/zonghexinxi/201303/t20130311_764426.html.
    ⑤党国英:《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剥夺》[J],载《中国改革》,2005年第7期。
    ①孙乃会:《九三学社建议:构建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长效机制》[N],《农民日报》,2008年3月11日。
    ①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①冯钢:《企业工会的‘制度性弱势’及其形成背景》[J],《社会》,2006年第3期。
    ②魏东邹等:《我国外企工会的缺位之痛》[N],《人民代表报》,2006年9月7日。
    ③Lau,Raymond W.K:China:Labour Reform and the Challenge Facing the Working Class,Capital&Class(1997)61:P64‐65.
    ①Mary E.Gallagher,“Time is Money,Effeciency is Life”:The Transformation of Labour Relationship in China,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ummer2004,vol.39,NO.2,P27‐28.
    ②[法]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①国务院研究室、中央党校研究室、中宣部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等部门联合调查报告:《高干子女与中国财富集中度》[R],《领导决策信息》,2009年第30期。
    ②中纪委:《近30年4千官员外逃人均卷走1亿》,中国网,2010‐01‐11,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0‐01/11/content_19210700.htm.
    ①《法治周末》:《常宁畜牧局:“近亲繁殖”成明规则》,2013年9月25日,http://www.legalweekly.cn/index.php/Index/article/id/3646.
    ①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2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6‐58页。
    ④法制日报:《不作为危害不比贪腐小消除太平官关键在明晰权责》,光明网,2013‐01‐19,http://politics.gmw.cn/2013‐01/19/content_6430609_2.htm.
    ①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维稳’怪圈,谁的烦恼”问卷调查分析报告》[R],《人民论坛》,2010年9月(下)。
    ②戴文华:《公职人员“吃空饷”的主要表现与治理对策》[J],《领导科学》,2013年5月(下)。
    ③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①刘鑫、朱启友:《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②[美]阿诺德·J·海登海默:《腐败的面貌:以比较眼光进行的探索》[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7年
    第3期。
    ③胡鞍钢:《腐败造成损失触目惊心——每年估计在9875‐12570亿元之间》[J],《党政干部文摘》,2001年第3期。
    ④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新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①曹建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一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R],《人民日报》,2011年3月20日。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③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新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①吴敬琏:《改革要让老百姓富起来》[J],《同舟共进》,2011年第2期。
    ②中新网:《季建业落马内幕披露出事后被免职速度创纪录》,来源:新京报,2013年10月24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0‐24/5417157.shtml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②杨继绳:《警惕社会阶层固化》[N],《新京报评论周刊》,2011年8月13日。
    ③新华网:《中国网事:湖南江永县“绕道进人”事件三大焦点追踪》,2013年11月24日,http://www.ah.xinhuanet.com/2013‐11/24/c_118267955.htm.
    ①[印]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3‐74页。
    ②[印]迪帕·纳拉扬等:《谁倾听我们的声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70页。
    ①“塔西佗陷阱”因古罗马政论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而命名,其结论归结为:“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
    ①马凌:《重新探析我国的灰色收入现象》[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②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J],《中国税务》,2007年10期。
    ③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J],《中国税务》,2007年10期。
    ④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J],2010年《比较》,第48期。
    ⑤王小鲁:《灰色收入又三年》[J],《南方周末》,2013年9月27日,http://www.infzm.com/content/94658.
    ①人民日报:《财政部官员称我国向企业征收间接税比重过高》[N],2012年2月27日。
    ②《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之六》:《现阶段分配不公问题原因何在?分好“蛋糕”促和谐》,2010年7月9日,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2094913.html.
    ③白贵:《论我国收入分配税收调节机制的缺陷》[J],《会计之友》,2008年第347期(上)。
    ①黄豁、侯大伟:《和谐社会应满足底层人群向“上”流动的发展诉求——成都、重庆、西安社会阶层流动调查》[J],《半月谈(内部版)》,2006年第10期。
    ①新华社:我国采取措施抑制和防范“特殊利益集团”衍生,来源:新华网,2006年10月04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04/content_5169077.htm.
    ②王乃玲:《国企招聘“近亲繁殖”》,来源:新京报,2011年5月16日,http://hlj.rednet.cn/c/2011/05/16/2259699.htm.
    ③2008年10月7日,据报道,郑州铁路局桥工段劳动人事科为防止职工造假乱安插非直系亲属,发布一则通知。该通知规定:“职工子女二胎及三胎者,由单位劳动人事科、纪委组织职工、配偶及子女到有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进行亲子关系鉴定,个人私自鉴定者,单位不予承认。鉴定费用约3100元(自理);职工若不参加鉴定,复退子女安置办公室此批将不予接收,要求职工本人写出书面保证,声明‘自愿放弃亲子鉴定,后果自负’”。摘自新华网:《郑州铁路局立新奇规定接收职工子女要亲子鉴定》,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8‐10/07/content_10157977.htm.
    ④黄庭满:《权力近亲繁殖部分国有企业“家族化”现象透视》,来源:经济参考报,新华网,2003年12月29日,http://news.sina.com.cn/c/2003‐12‐29/10191451048s.shtml.
    ①陈红太:《解决权力与资本结盟的成功案例借鉴》[J],《人民论坛》,2012年12月(下)第37期。
    ②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396页。
    ③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40209/18331153.html,
    ④李强:《当前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J],《学术界》,2000年3期。
    ①李松:《重构社会阶层公正流动》[J],《瞭望》,2011年3月5日。
    ②吴忠民:《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问题研究》[J],《东岳论丛》,2006年第2期。
    ③Rokin P.A.Social Mobility.New York:David Mckay,1927:100‐102.
    ④[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5页。
    ①Pierre Bourdieu,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In Jerome Karabel and A.H.Halsey(eds.),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pp.487)511;Pierre Bourdieu,and Jean‐Clande Passeron.Reproduction in Eduction, Society and Culture.Beverly Hills,Calif.:Sage,1977.
    ②[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页。
    ③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
    ④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83页。
    ⑤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7页。
    ①吴锡平:《教育公平才能打破社会阶层固化》[N],《深圳特区报》,2012年3月6日第B11版。
    ②麦可思公司:家庭背景影响大学生入学和就业机会,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2010年06月26日,http://www.cyol.net/zqb/content/2010‐06/26/content_3296276.htm.
    ③熊丙奇:农民和农民工子女为何多读高职高专?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07月02日,http://edu.people.com.cn/GB/116076/12035764.html.
    ④潘晓凌等:《穷孩子有没有春天》[J],《读者》,2011年第20期。
    ①吴忠民:《以社会公正奠定社会安全的基础》[J],《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②杨文伟:《从南方谈话看改革动员着力点的选择及启示》[J],《实事求是》,2012年第6期。
    ③郑功成:《中国社会公平状况分析──价值判断、权益失衡与制度保障》[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13—329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④新华社:《我国采取措施抑制和防范“特殊利益集团”衍生》,来源:新华网,2006年10月04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04/content_5169077.htm.
    ①See Bourdieu,P,1973,‘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in R Brown(ed),Knowledge,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London Tavistock, in French1971).
    ①[英]雷吉斯·吉普森:《批判理论与教育》[M],吴明根译,台北:师大书苑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56‐57页。
    ②张义祯:《社会阶层背景与高等教育获得———以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为分析视角》[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9期。
    ①张继明:《高等教育之社会分层功能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年第1期。
    ②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7页。
    ③Ringelmann. Research on animate sources of power:The work of man [J].Ammales de I’Institut National Aqronomique,1913,53:1‐40.
    ①参见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http://www.mycos.com.cn/.
    ②黄豁、侯大伟:《和谐社会应满足底层人群向“上”流动的发展诉求——成都、重庆、西安社会阶层流动调查》[J],《半月谈(内部版)》,2006年第10期。
    ③李松:《重构社会阶层公正流动》[J],《瞭望》,2011年3月5日。
    ④黄豁:《消解“阶层固化”隐忧》[J],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11年第2期。
    ⑤张宛丽:《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机制探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8期。
    ⑥李松:《重构社会阶层公正流动》[J],《瞭望》,2011年3月5日。
    ①[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著:《精英的兴衰》[M],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71‐74页。
    ②孙立平:《总体性资本与转型期精英形成》[J],《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
    ③李路路:《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①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②“机构僵化症”是奥尔森集团理论中一个专门用来描述集团分利后果的学术用语,表示一个国家由于分利集团联盟的存在而导致机构之间流动停止,最终导致国家衰落。摘自[美]曼·奥尔森著:《国家兴衰探源》[M],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8页。
    ③孙立平著:《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2010)》[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166页。
    ③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摘要),2
    ①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②人民网:如何解困?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达20余万亿公共服务严重不均,2012年1月4日,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115292075.
    ③人民日报:《农民工“退保潮”因何而起》,人民网,2008年1月8日,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6744843.html.
    ④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⑤刘兆征:《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①人民日报:《时事观察:和谐中国要拆除“社会墙”》,来源:人民网,2010年1月14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762895.html.
    ②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册[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5页。
    ③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册[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2‐75.378‐381页。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①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新底层公众》[J],《人民论坛》,2010年第19期。
    ②纪宝成:《单纯“效率导向”导致冲突加剧》[J],《人民论坛》,2011年8月(上)。
    ①熊培云:《社会戾气的文化解读》[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8期,第29页。
    ②于建嵘:《社会“变狠”是今天严峻的问题》[J],《南风窗》,2013年第25期。
    ①刘胜军:《社会戾气的经济根源》[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6月11日。
    ②[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①郑渝川:《为什么会有互害型社会?》[N],《燕赵都市报》,2013年6月9日。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①京华时报:《北京高档别墅内一家7口身亡疑取暖中毒》,来源:人民网,2012年12月20日,http://bj.people.com.cn/n/2012/1220/c82840‐17891160.html.
    ①杨耕身:《底线失守,谁都难逃“互害”厄运》[N],《中国青年报》,2013年5月9日第2版。
    ②吴忠民:《以社会公正奠定社会安全的基础》[J],《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②吴忠民:《公正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①吴忠民:《公正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②吴忠民:《论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4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04页。
    ②注:“三个共同享有”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参见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3月17日,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2635.htm.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3-7、59页。
    ④《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25页。
    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46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44页。
    ①国土资源部网站:前7月国有土地出让收入达2万亿,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8月30日,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1308/t20130830_1264907.htm.
    ①[美]巴兰坦:《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M],朱志勇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②Adam Gamoran.Education Stratification and Individual Careers[A].Alan Ckerckhoff.Generating Social Stratification:Toward a New Research Agenda[C].Boulder:Westview Press,1996.59.
    ①孙明:《家庭背景与干部地位获得》[J],《社会》,2011年第5期。
    ①刘民权等:《学费上涨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分析——基于结构性和转型性的分析》[J],《北大教育评论》,2006年第2期。
    ①张玉林、刘保军:《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②杨德广:《对中国“三过”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①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②社科院:中国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2010年1月8日,来源:人民网,http://npc.people.com.cn/GB/10732833.html.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49页。
    ②数据来源:OECD统计数据库。
    ①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①吴忠民:《形成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社会分层中的公正规则初探》[J],《东岳论丛》,2005年第1期。
    ②《列宁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①李俊:《从一元到多元:公民权利救济方式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①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是福利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因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而得名。其基本涵义是指“在存在经济无效率的情况下,若进行了资源重新配置,确实至少使得某个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任何人的效用不变情况下有所提高”的状态。换言之,联系到收入分配制度,一部分社会阶层群体收入分配水平提高之后,不能出现另一部分社会阶层群体收入水平降低的情形。在政策实践操作过程中,实现帕累托改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参见胡代光、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107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4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①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摘自《经典语录:习近平论群众路线》,来源:党建网,2013年7月11日, http://dangjian.com/szxxpt/ywxj/201308/t20130806_1391231.shtml.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32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35页。
    ①在公地领域中,任何一个人都有使用权,但同时却无权阻止其他人使用,从而造成无序使用和过度开发。如森林滥砍滥伐、过度捕捞及河流和空气污染等现象,就是例证。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①刘绍春、黄艺平:《党内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习论坛》,2006年第3期。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①人民网:十八大“蓝领”代表比例提高7%以上,来源:京华时报,2012年11月7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1107/c1001-19516799.html.
    ②新华网:肩负起人民的重托——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特色分析,2013年02月27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27/c_114822744.htm.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毛泽东选集》(第一、三、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江泽民文选》(第一、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1.《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2006年、2008年版。
    1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7.蔡禾:《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常凯:《劳动关系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19.常凯主编:《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趋向》[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20.崔树义:《当代英国阶级状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23.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5.李景桂:《中国文化概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7.李培林、张翼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8.李培林、陈光金、张翼、李炜:《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0.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1.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32.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3.刘美珣、伊万诺维奇:《中国与俄罗斯:两种改革道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34.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汝信等主编:《2005.2007.2009.2010.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006.2008.2009.2011年版。
    36.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8.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中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9.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弱的启示》[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40.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41.吴思:《潜规则》[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42.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
    43.吴忠民主编:《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社会矛盾问题》[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
    44.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年版。
    45.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46.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7》[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7.周晓虹:《全球中产阶级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8.[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9.[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50.[德]哈贝马斯:《现代国家中的合法化问题》[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5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册)[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3.[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54.[俄]布兹加林:《俄罗斯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55.[法]布尔迪厄:《国家精英》[M],杨亚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6.[法]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M],袁俊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7.[法]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8.[美]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 A·卡尔:《美国阶级结构》[M],彭华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60.[美]乔尔·埃尔斯特著:《社会粘合剂:社会秩序的研究》[M],高鹏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1.[美]曼·奥尔森著:《国家兴衰探源》[M],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62.[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63.[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M],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64.[美]格伦斯基(David Grusky):《社会分层》(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65.[美]伊恩·罗伯逊:《社会学》[M],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66.[日]三浦展:《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M],陆求实等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7年版。
    67.[日]三浦展著:《阶层是会遗传的》[M],萧云菁译,现代出版社,2008年版。
    68.[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著:《精英的兴衰》[M],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9.[印]萨拉夫:《印度社会》[M],陶军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77年版。
    70.[印]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71.[印]迪帕·纳拉扬等:《谁倾听我们的声音》[M],付岩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2.[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73.[英]戴维·米勒(DavidMiller)、韦农·波格丹诺(Vernon Bogdanor):《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等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4.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新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1期。
    75.卜长莉:《“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J],《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76.柏宁湘、崔志鹰:《对工人阶级界定的理论探讨》[J],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77.陈敏华:《浅析20世纪苏联社会结构的变迁》[J],《苏联研究》,1991年第4期。
    78.陈家喜、黄文龙:《分化、断裂与整合:我国“二代”现象的生成与解构》[J],《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79.崔世广:《日本结构的变迁前景》[J],《日本学刊》,1995年第5期。
    80.蔡志强:《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J]],《理论导报》,2012年第5期。
    81.党国英:《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剥夺》[J],载《中国改革》,2005年第7期。
    82.戴文华:《公职人员“吃空饷”的主要表现与治理对策》[J],《领导科学》,2013年5月(下)。
    83.杜凤娇:《“骂声”蔓延恶化社会心态》[J],《人民论坛》,2011年第18期。
    84.冯必扬:《社会风险:视角、内涵与成因》[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85.冯钢:《企业工会的‘制度性弱势’及其形成背景》[J],《社会》,2006年第3期。
    86.樊平:《当代中国阶层关系的新特点》[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87.郭道晖:《论权利推定》[J],《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88.郭悦:《平衡劳动关系:建立真正的集体谈判制度》[J],《中国劳动》,2005年第2期。
    89.黄豁:《消解“阶层固化”隐忧》,《瞭望新闻周刊》[J],2011年第2期。
    90.何兰萍、张再生:《大力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8第1期。
    91.胡鞍钢:《腐败造成损失触目惊心——每年估计在9875-12570亿元之间》[J],《党政干部文摘》,2001年第3期。
    92.胡鞍钢:《追求公平的长期繁荣》[J],《经济导刊》,2006年第6期。
    93.胡联合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矛盾变化态势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94.胡荣、张义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95.纪宝成:《单纯“效率导向”导致冲突加剧》[J],《人民论坛》,2011年第8期。
    96.姜玉洪:《印度社会深层结构与传统探析》[J],《北方论丛》,2001年第3期。
    97.蓝海涛:《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国际比较》[J],《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1期。
    98.李北方:《阶层结构:僵化与突破》[J],《南风窗》,2013年第8期。
    99.李德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第7期。
    100.李俊:《从一元到多元:公民权利救济方式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01.李景治、熊光清:《中国城市中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02.李路路:《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103.李培林:《当今英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J],《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1期。
    104.李强:《当前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J],《学术界》,2000年3期。
    105.李强:《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106.李实等:《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原因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107.李松:《重构社会阶层公正流动》,《瞭望》,2011年3月5日。
    108.廉思:《从“蚁族”视角分析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2月。
    109.廖传景:《青年农民工心理健康及其社会性影响与保护因素》[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110.刘宏伟、刘元芳:《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阶层固化剖析》[J],《天府新论》,2012年第6期。
    111.刘精明:《教育不平等与教育扩张、现代化之关系初探》[J],《浙江学刊》,2000年第4期。
    112.刘精明、李路路:《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13.刘鑫、朱启友:《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114.刘欣:《转型期中国大陆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15.陆益龙:《乡村居民的阶级意识和阶层认同:结构抑或建构》[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116.马传松、朱挢:《阶层固化、社会流动与社会稳定》[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17.马广海:《贫富差距背景下的社会心态简析》[J],《东岳论丛》,2008年第5期。
    118.马广海:《存在、认同与冲突:转型期我国社会的阶层意识概览》[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119.潘晓凌等:《穷孩子有没有春天》[J],《读者》,2011年第20期。
    120.潘泽泉:《社会空间的极化与隔离:一项有关城市空间消费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21.乔林生:《日本政治权力“家族化”现象评析》[J],《人民论坛》,2013年7月(中)总第410期。
    122.钱民辉:《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
    123.孙立平:《“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124.孙立平:《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J],《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1期。
    125.孙立平:《总体性资本与转型期精英形成》[J],《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
    126.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27.孙明:《家庭背景与干部地位获得》[J],《社会》,2011年第5期。
    128.汤涛:《日本家族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困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第4期。
    129.唐昊:《“阶层固化”的逻辑与出路》[J],《南风窗》,2012年第17期。
    130.王春光:《警惕我国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和趋固化的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9期。
    131.王红茹:《“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现状将改变——收入分配改革再起步》[J],《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41期。
    132.王文龙:《制度缺陷、逆淘汰与阶层固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33.王文龙:《社会资本、发展机会不均等与阶层固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34.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差距》[J],《中国税务》,2007年10期。
    135.王小鲁:《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问题及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36.王一旸:《美国的政治家族现象——以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克林顿家族为例》[J],《世界知识》,2009年第19期。
    137.王英侠、徐晓军:《择偶标准变迁与阶层间的封闭性——以1949年以来择偶标准变迁为例》[J],《青年探索》,2011年第1期。
    138.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
    139.翁定军:《阶级或阶层意识中的心理因素:公平感和态度倾向》[J],《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1期。
    140.吴敬琏:《改革要让老百姓富起来》[J],《同舟共进》,2011年第2期。
    141.吴忠民:《公正新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42.吴忠民:《论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4期。
    143.吴忠民:《形成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社会分层中的公正规则初探》[J],《东岳论丛》,2005年第1期。
    144.吴忠民:《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问题研究》[J],《东岳论丛》2006年第2期。
    145.吴忠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英群体的演进及问题(上)》[J],《文史哲》,2008年第3期。
    146.吴忠民:《以社会公正奠定社会安全的基础》[J],《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147.谢作栩:《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研究》[J],《教育学报》,2006年第4期。
    148.徐晓军:《城市阶层隔离与社区性格》[J],《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149.徐元宫:《转型期的俄罗斯新富阶层》[J],《领导之友》,2005年第5期。
    150.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51.严海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新变化的政治分析》[J],《江淮论坛》,2006年第4期。
    152.延炜:《当今英国社会阶级阶层状况变化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3期。
    153.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154.杨翠翠、林鹏飞:《日本政治中的“世袭”现象及潜规则》[J],《日本问题研究》,2009年第4期。
    155.杨德广:《对中国“三过”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56.杨柳:《社会阶层固化:应积极应对的严峻挑战》[J],《理论探索》,2012年第5期。
    157.杨庆霞编译:《英国的社会流动水平达至历史最低点》[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
    158.杨筱怀:《习近平自述:我是如何跨入政界的》[J],《领导文萃》,2000年第11期。
    159.姚勤:《八十年代以来出国留学的潮落潮起》[J],《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1期。
    160.曾琰:《论印度特有的社会流动模式——梵化》[J],《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第3期。
    161.张广翔:《帝俄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流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62.张宏杰:《明王朝“权末代”的可悲结局》,《同舟共进》,2011年12期。
    163.张厚义:《我国私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私有企业主的群体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164.张厚义:《私营企业主阶层在我国社会结构中的地位》[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165.张群梅:《当前中国阶层流动固化趋向与治理路径分析———基于集团分利视角》[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66.张宛丽:《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机制探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8期。
    167.张玉林、刘保军:《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168.张怡:《文化资本》[J],《外国文学》,2004年第4期。
    169.张义祯:《社会阶层背景与高等教育获得———以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为分析视角》[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9期。
    170.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71.赵定东、杨政:《阶层骤变与俄罗斯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失灵》[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72.赵定东:《俄罗斯中产阶层的结构构成与发展前景》[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73.赵晓芳:《社会保障碎片化:危害、成因与弥合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2期。
    174.郑秉文:《中国社保“碎片化制度”危害与“碎片化冲动”探源》[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75.郑功成:《中国社会公平状况分析──价值判断、权益失衡与制度保障》[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76.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77.周晓虹:《中国中产阶级:现实抑或幻象》[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78.周颖:《论中国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对“效率与公平”的双重影响》[J],《特区经济》,2012年1月。
    179.邹士年:《阶层固化加剧我国贫富差距扩大》[J],《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
    180.朱光磊:《从身份到契约——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与性质》[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1998年第1期。
    181.朱光磊、陈娟:《中国阶层分化与重组30年:过程、特征与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0期。
    182.朱力:《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化的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5期。
    183.[俄]尤·瓦·阿鲁秋尼扬:《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结构》[J],《俄罗斯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9期。
    184.[美]阿诺德·J·海登海默:《腐败的面貌:以比较眼光进行的探索》[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7年第3期。
    185.[日]高坂健次:《从社会阶层看战后日本社会变动》[J],《东南学术》,2000年第2期。
    186.[日]渡边雅男:《现代日本社会结构的阶级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87.《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18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189.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9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9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上的报告》[R],《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194.国务院研究室、中央党校研究室、中宣部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等部门联合调查报告:《高干子女与中国财富集中度》[R],《领导决策信息》,2009年第30期。
    195.中国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R],中国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中国科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196.国家统计局编:《1994年中国统计摘要》[R],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统计年鉴(1988)》[R],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统计年鉴2008》[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统计年鉴·2010》[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统计年鉴·2011》[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统计摘要-2004》[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
    197.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裸官”监管调研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9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2010)》[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9.王辉耀、刘国福主编:《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200.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浓缩版】》[R],《工人日报》,2010年6月21日01版。
    201.人民日报:《寒门再难出贵子?》[N],2011年8月29日。
    202.人民日报评论部:《警惕政府“无形资产”流失》[N],《人民日报》,2011年6月9日第13版。
    203.人民日报:《财政部官员称我国向企业征收间接税比重过高》[N],2012年2月27日。
    204.人民日报:《社会底层上升通道受阻将现一代穷世代穷》[N],2013年5月26日。
    205.联合国:《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南方都市报》,2013年3月26日第AA1版次。
    206.白天亮:《农家子弟改变命运难身份背景影响就业》[N],《人民日报》2010年9月16日。
    207.蔡弘:《英国名牌大学:寒门子弟“渐行渐远”》[N],《中国教育报》,2013年7月12日第007版。
    208.蔡志强:《社会阶层固化的成因与对策》[N],《学习时报》,2011年6月27日。
    209.顾骏:《阶层固化: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挑战》[N],《文汇报》,2011年4月11日。
    210.鬼今:《说戾气》,《经济观察报》[N],2010年8月6日第3版。
    211.郭林:《机会不均阻碍英国社会阶层流动》[N],《光明日报》,2009年7月27日第008版。
    212.刘畅:《深圳市长称出租屋已成犯罪之源,全市展开清查》[N],《信息时报》2004年7月14日。
    213.李强:《“青黄不接”的中等收入群体急待发育》[N],《南方周末》2003年1月1日。
    214.李煜:《藉流动机会公平分配打破“阶层固化”》[N],《文汇报》2011年9月5日,第10版。
    215.刘亚荣等:《教育局长眼中的教育经费》[N],《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23日A3版。
    216.马西恒:《“阶层固化”折射改革尚不彻底》[N],《文汇报》,2011年9月5日第10版。
    217.彭冰:《贫富差距引发校园分裂》[N],《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19日。
    218.曲哲涵:《底层人群无背景无身份向上流动困难》[N],《人民日报》,2010年9月16日。
    219.孙乃会:《九三学社建议:构建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长效机制》[N],《农民日报》,2008年3月11日。
    220.沈宁:《美国政坛十大家族》[N],《东方早报》,2009年12月27日。
    221.魏东邹等:《我国外企工会的缺位之痛》[N],《人民代表报》,2006年9月7日。
    222.王恬:《“风暴”中的两个美国:暴露阶级种族问题》[N],《人民日报》,2005年10月7日第三版。
    223.吴锡平:《教育公平才能打破社会阶层固化》[N],《深圳特区报》,2012年3月6日第B11版。
    224.徐淼、霍玉菡、魏小央:《传统受挑战日本家族企业跨国经营现危机》[N],《中国贸易报》,2011年4月14日第007版。
    225.余姝等:《内地部分青年因回乡陷入关系网“逃回北上广”》,《羊城晚报》,2011年11月6日。
    226.杨耕身:《底线失守,谁都难逃“互害”厄运》[N],《中国青年报》,2013年5月9日第2版。
    227.杨继绳:《警惕社会阶层固化》[N],《新京报评论周刊》,2011年8月13日
    228.郑渝川:《为什么会有互害型社会?》[N],《燕赵都市报》,2013年6月9日。
    229.仲伟鑫:《我国既有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存在很大的政治权利上的城乡差距》[N],《经济观察报》2003年3月17日。
    230.人民网: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N],2013年1月18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18/c1001-20253603.html.
    231.习近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N],2014年1月9日,来源:中国青年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109/c70731-24064538.html.
    232.人民网:调查显示仅20%人认为国家公务员考试公正,2011年11月27日,来源:《羊城晚报》,http://edu.people.com.cn/GB/16403755.html.
    233.人民网:广东省司法厅表示正调查招考公务员“打招呼现象”,2008年6月4日,来源:新华社,http://unn.people.com.cn/GB/14770/21733/7338472.html.
    23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indexch.htm.
    23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年7月17日,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
    236.《瞭望东方周刊》:我国城市贫困人口达5000万未纳入扶贫救助范围,2011年8年22日,来源:人民网,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1-08/22/content_9703770.htm.
    237.福布斯2012年中国家族企业调查报告,福布斯中文网,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201209/0019773_3.shtml.
    238.社科院蓝皮书:城乡居民两极收入差20余倍,2013年12月27日,来源:京华时报,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12/27/c_125921145.htm.
    239.社科院:农村本科生就业最难拼爹有助进体制内,来源:人民网,2013年12月26日,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1226/090017757795.shtml.
    240.财政部网站: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收支情况,2012年3月11日,http://www.mof.gov.cn/pub/zonghesi/zhengwuxinxi/zonghexinxi/201303/t20130311_764426.html.
    241.张新宝:2000到2006年8698人因土地违法违规受处分,新华网:2007年9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9/17/content_6738854_1.htm.
    24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中国社会保障网,2008年5月21日,http://www.cnss.cn/new/ttxw/200907/t20090713_229203.htm.
    243.法制日报:《不作为危害不比贪腐小消除太平官关键在明晰权责》,光明网,2013-01-19,http://politics.gmw.cn/2013-01/19/content_6430609_2.htm.
    244.《法治周末》:《常宁畜牧局:“近亲繁殖”成明规则》,2013年9月25日,http://www.legalweekly.cn/index.php/Index/article/id/3646.
    245.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xzgwsnxlfxbg/t20020605_21423.htm.
    246.人民日报:让所有人都能够怀有一个“中国梦”,2010年09月19日,http://pinglun.cntv.cn/20100919/101072.shtml.
    247.胡星斗:《对歧视性、多轨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违宪审查的建议》,http://www.huxingdou.com.cn/socialwelfare.htm.
    248.中新网:《季建业落马内幕披露出事后被免职速度创纪录》,来源:新京报,2013年10月24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0-24/5417157.shtml
    249.新华网:《中国网事:湖南江永县“绕道进人”事件三大焦点追踪》,2013年11月24日,http://www.ah.xinhuanet.com/2013-11/24/c_118267955.htm.
    250.王小鲁:《灰色收入又三年》,《南方周末》,2013年9月27日,http://www.infzm.com/content/94658.
    251.新华社:我国采取措施抑制和防范“特殊利益集团”衍生,来源:新华网,2006年10月04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04/content_5169077.htm.
    252.新华网:《郑州铁路局立新奇规定接收职工子女要亲子鉴定》,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8-10/07/content_10157977.htm.
    253.新华社:《我国采取措施抑制和防范“特殊利益集团”衍生》,来源:新华网,2006年10月04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04/content_5169077.htm.
    254.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状况》(摘要),2006年2月23日,来源: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255.田毅、季谭:《高强谈农村医改难点:医疗经费17%来自政府拨款》,来源:中国新闻网,2007年11月15日,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7/11-15/1077812.shtml.
    256.人民网:如何解困?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达20余万亿公共服务严重不均,2012年1月4日,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115292075.
    257.人民日报:《时事观察:和谐中国要拆除“社会墙”》,来源:人民网,2010年1月14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762895.html.
    258.京华时报:《北京高档别墅内一家7口身亡疑取暖中毒》,来源:人民网,2012年12月20日,http://bj.people.com.cn/n/2012/1220/c82840-17891160.html.
    259.《经典语录:习近平论群众路线》,来源:党建网,2013年7月11日,http://dangjian.com/szxxpt/ywxj/201308/t20130806_1391231.shtml.
    260.人民网:间接税比重降低有利低收入者,来源:新京报,2013年11月20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20/c70731-23594397.html.
    261.新华网:肩负起人民的重托——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特色分析,2013年02月27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27/c_114822744.htm.
    262.潇湘晨报与大湘网联合推出首期专题调查:“出身是否决定命运”,2012年9月25日,http://epaper.xxcb.cn/xxcba/html/2012-09/25/content_2649139.htm.
    263.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项目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http://www.mycos.com.cn.
    264.李克强:提高农村大学生比例让农村孩子感受到希望,来源:凤凰财经,2013年3月17日,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2013lianghui/20130317/7783238.shtml
    265.新华网:我们是不是患上了“坏消息综合征”,2010年8月4日,来源:中国青年报,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08/04/c_12407379.htm.
    266.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http://www.horizonkey.com/c/cn/news/2012-08/01/news_2077.html
    267.中新网:《美国也盛行“拼爹”普通青年难实现“美国梦”》[N],来源:广州日报,2013年7月26日,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07-26/5086706.shtml.
    268.乔磊:《美国女大学生为何热衷找“干爹”》,http://news.sina.com.cn/zl/world/2013-07-24/1319169.shtml.
    269.蒋丰:《“新贫”“新富”正在撕裂日本社会》,来源:中国新闻网,2012年09月14日,http://www.chinanews.com/hb/2012/09-14/4184560.shtml.
    270. Alan C.Kerckhoff,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Stratification Processes in Industrial Societie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5,vol.21,no.1,pp.323)347;Donald J.Treiman and Kam-Bor Yip,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in21Countries.InMelvin L.Kohn(ed.),Cross-National Research in Sociology.Newbury Park:Sage,1989,pp.373)394;Yossi Shavit and Hans-Peter Bolssfeld(eds.),Persistent Inequality:Changing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irteen Countries.Boulder:Westview,1993.
    271. Peter,s.Explanations of a Social Exclusion:Where Does Housing Fit in.Housing Studies,P761-780,Vol.13,No.6.1998.
    272. New York Times definition of class according to the quintiles.2006-07-08.
    273. Smith,Sir Thomas.DeRepublica Angloru[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P74.
    274. Stone Lawrence. Social Mobility in England,1500─700[J],Past and Present,1966(33).
    275. Hiranmay Dhar.Institutiuonal Constraints to land reforms in Bihar[M],In BKSinha and Push pendra(eds),Land Reforms in India,Volume5,Unfinished Agenda.New Dehli Sage Publications.2000.
    276. Andre Beteille.Introduction in N.K.Bose,The Structure of Hindu Society[M].New Delhi Orient Longman,1975.
    277. A.R.Gupta,Caste Hierarchy and Social Change,New Delhi,p99.
    278. Putnam,R.D.,Bowling alone: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2000:Simon&Schuster.
    279. Wang,Fei-Ling.2005.Organizing through division and exclusion:China’s Hukou system,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10.
    280. Lau,Raymond W.K:China:Labour Reform and the Challenge Facing the Working Class,Capital&Class (1997)61:P64-65.
    281. E.Gallagher,“Time is Money,Effeciency is Life”:The Transformation of LabourRelationship in China,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ummer2004,vol.39,NO.2,P27-28.
    282. Rokin P.A.Social Mobility.New York:David Mckay,1927:100-102.
    283. Blau,P.Duncan.The American Occupat ional Structure[M].New York:Wilsey,1967.
    284. Pierre Bourdieu,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In Jerome Karabel and A.H.Halsey(eds.),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New 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1977,pp.487)511;Pierre Bourdieu, and Jean-Clande Passeron.Reproduction in Eduction, Society and Culture.Beverly Hills,Calif.:Sage,1977.
    285. Bourdieu,P,1973,‘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in R Brown(ed),Knowledge,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London Tavistock,in French1971)
    286. Ringelmann. Research on animate sources of power:The work of man [J].Ammales de I’Institut National Aqronomique,1913,53:1-40.
    287. Stokes,Susan C.“Introduction-Public Opinion and Market eforms:The Limits of Economic Voting,”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29,no.5,1996,pp.499-519.
    288. Adam Gamoran.Education Stratification and Individual Careers[A].Alan Ckerckhoff.Generating Social Stratification:Toward a New Research Agenda[C].Boulder:Westview Press,199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