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慈善事业的跃进与困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慈善公益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实现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树立慈善理念,发展慈善事业,救助贫困人口,既是化解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贫富分化矛盾,避免出现大规模社会动荡的重要措施,也是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升人们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家和治理结构的变化和“左”的影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开始被提到社会进步和公共文明发展的高度,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而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无疑成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以此为契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慈善事业开始迈入发展的“高速快车道”。从1994年到2011年,慈善组织由几乎空白发展到近30万家①。全国民政系统收到的捐赠款物在1996年至2005年期间只有284亿元②,但这一数字在2009年一年就达到了332.78亿元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发展慈善事业,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④“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⑤对慈善事业社会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升华,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公民慈善意识普遍增强,现代慈善事业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作用明显加大,随之带来的是各级慈善组织的增多和慈善捐款数额的增长。但同时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日渐显现。2011年6月份发生的“郭美美事件”激发了人们对慈善问题的广泛关注。人们对于慈善款项使用的透明度、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行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质疑,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和慈善捐赠的热情。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中华慈善总会为代表的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历程中有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而吸引我的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个人慈善行为的动机和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苏醒,慈善组织遭遇信任危机的根源以及慈善组织主体发展差异对中国现代慈善事业格局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社会学、政治学、宗教、法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结合的视角,从中华慈善总会17年发展历程为着眼点,研究、分析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缘起及其发展的跃进和困境,以及如何促进发展的对策。深化此课题的研究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良性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发展慈善事业,救助贫困人口,既可以化解我国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贫富分化矛盾,也可以避免出现大规模社会动荡,也能够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升人们道德素质。
     本文第一部分厘清慈善事业的相关理论和观念,指出现代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慈善事业不同于第一、第二次分配,慈善事业是混合型分配,是自愿的行为,利于公正社会的建立,功在千秋,利在当代;强调了非政府行为是慈善事业的特色。第二部分研究古今中外的慈善思想及其历史活动,在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官府和私人组织交替成为行善的主体,到民国时期,慈善事业一度发展到了历史高峰,成为现代慈善事业的催生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传统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一度转变成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等,以社会福利的形式继续存在。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转轨带来的贫富差距加大等使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形成有了社会基础,成为历史的必然。本文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华慈善总会成立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环境,中华慈善总会成立的必然性和迫切性,记录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和初始历程及组织机构变迁,揭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中华慈善总会的主要工作及其启示。从中华慈善总会的常规救助和突发灾难性救助两条线索出发,回顾了中华慈善总会自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及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出中华慈善总会的项目建设、募款手段、救助管理、内部建设和发展模式。第五部分主要写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从主动接受管理和被动接受管理两个视角,从内部监督、公众监督和政府监督三个层面来论述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监督方面现存的问题,并借鉴发达国家相关方面的经验,建议中国现代慈善事业依据和标准。第六部分统观全文,根据作者多年参与中华慈善总会工作的经验以及相关史料研究,得出对当代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总体印象,功绩不可磨灭,困惑依然存在。最后从建设性的视角提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ies and public services, as an indicator of social civilizationand progres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ocial security as well as one of the foundations in the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establishment of charity ideology, the development ofcharity and the relief to the poor are not only important measures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of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of our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market economy so as to avoid large-scale social unrest,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in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nation's fine traditions and enhancing people's ethical standard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due to changes in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tructure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left",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 once hit the lowest level. After the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arity has been highly valued as social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by the whole society.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Charity Federation in1994wa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development ofmodern charity in China. Since then, the socialist char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runinto the "high-speed fast lane". The number of charity organizations increased to nearly300,000in2010from zero in1994.①The amount of donated funds and materials received bythe civil administrations throughout China is only28.4billion yuan between1996and2005,②but this figure reached33.278billion yuan in the year2009.③The proposal for thedevelopment of charity was made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Six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was proposed that “a socialsecurity system consisting of social insurance, social relief, social welfare and charity be established ",①"by mobilizing to the full extent all positive factor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the ability to build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②This has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the social role of charity and pointed out a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
     In recent years, the charity awareness of the public has been generally strengthened andthe role of modern charity in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iththe number of charity organizations at all levels and the amount of charity donations increased.However, at the same time, many other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 havebecome more apparent. The “Guo Meimei event" that occurred in June2011inspired thewidespread concern of the people on the issue of charity. Many questions were raisedconcerning the transparency in the use of charitable funds and all the problems with theexisting mechanism of China’s charity development, affecting to some extent people's trust in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the enthusiasm for charitable donations. In this context, many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a’s modern charity represented by China CharityFederation are worthy of study and discussion. I myself are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 the personal motives of charity and the awakening of moderncharity in China, the causes for the crisis of confid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plight faced by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influence inserted by the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of the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structure of modern charity in China.
     This paper shall focus on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and difficulties faced by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arity in China and policies for enhancing its development,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religion, law and economics, aswell as from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China Charity Federation in the past17years. Thestudy of this subject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ies, thesociety and the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y and the relief to the poor are not onlyimportant measures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of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of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 market economy so as to avoid large-scale social unrest, but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nation's fine traditionsand enhancing people's ethical standard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concepts, pointing out that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arity in China is conducive to resolution of social conflicts and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Different from the first or the second assignment,charity as a voluntary behavior is a hybrid distribu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establishment of a just society. It is good to the future and benefits the present. It is stressedthat non-governmental action is the feature of charity.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study ofancient and modern thought and historical activities of charity.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development of charity, Chinese local officials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 alternately carriedout the charity work.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arity oncedeveloped to a historic peak,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birth of modern charity. After thefounding of New China, alo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thetraditional sense of charity was once turned into nursing homes and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existing in the form of social welfare.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marketeconomy in China, the increased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brought about by thesocial transition, has consolidated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arity and made it ahistorical necessity. The third part o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andeconomic environment for the founding of China Charity Federation, and the necessity andurgency for the founding of China Charity Federation, providing a record of the establishmentof China Charity Federation as well as its early history and its organization changes, andrevealing the historical status and role of China's modern charity. The fourth part analyses thework China Charity Federation has done, by a general review and study of the representingprojects and cas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Charity Federation, featuring the projectconstruction, fundraising, relief management, intern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China Charity Federation, in two aspects, namely the conventional relief and the suddendisastrous rescue China Charity Federation has done. The fifth part is on the supervision andmanagement of the charity organizations. It discus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modern charity supervision, from the respects of active acceptance of management and passive acceptance ofmanagement, in the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internal oversight, public scrutiny andgovernment oversight.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basis and standards of modern charity inChina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sixth part, based on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full text of this paper as well as the many years’ work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in China Charity Feder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engaged bythe author, an overall impression is provid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charity, that is, merits are indelible but confusion still exists. Finally, the direction of future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charity is pointed out from a constructive perspective.
引文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
    ②温家宝.全国人大十届三次政府工作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
    ①同时,全国县级及以上的慈善会到2010年已发展到一千六百多家,比2007年的七百多家增长了一倍多。参见范宝俊《慈善组织建设和慈善事业的发展》,载《慈善杂志》2010年第3期,第1页。
    ②贾玥:《民政部:2009年全国接受各类社会捐赠款物332.78亿元》,2010年4月8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11322154.html,2011年12月20日。
    ③李学举:《携手慈善共创和谐》,《中国减灾》,2005年第12期,第9页。
    ①杨晓伟:《儒家伦理与中国慈善事业关系初探》,《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
    ②蔡勤禹:《慈善意识论》,《天府新论》,2006年第2期,第101页。
    ①傅达林:《“郭美美事件”折射我国慈善组织监管缺失》,《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08-15。
    ①“分级”指的是我国对慈善机构实行的是四级登记管理;“归口管理”指的是慈善机构统一由民政部门登记;“双重管理”指的是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对慈善机构及其工作进行管理。
    ②高宇宏:《中国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研究——以A慈善组织“彩虹计划为例”》,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苗蛮子:《围观陈光标的慈善个唱勿掉入“动机陷阱”》,2011年9月27日,http://view.news.qq.com/a/20110927/000005.htm,2011年12月20日。
    ①王卫,黄鸿山,曾桂林:《中国慈善史纲》,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11年版。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1998年版。
    ③钱伯恭主编的《中国百科大辞典》。
    ①孙铭浩:《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问题的战略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②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无锡市灵山慈善基金会:《和谐社会慈善中华(论文集)》,首届市长慈善论坛,2006年。
    ③时正新:《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①卢进丽.中国慈善意识的现时代反思及转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8期,第15页。
    ②杨守金,王继福:《试论慈善理念的培育》,《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③郑功成:《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与需要努力的方向——背景、意识、法制、机制》,《学海》,2007年3月。
    ④王守杰:《慈善理念从传统恩赐向现代公益的转型与重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⑤周秋光、孙中民:《政府在培育社会慈善理念方面的作用与责任研究》,《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1期。
    ①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②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
    ③Minna Halme&Juha Laurila. Philanthropy, Integration or Innovation? Exploring the Financial andSocietal Outcom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No.84.2009.
    ①Robe Reich. The Failure of Philanthropy: American Charity Shortchanges the Poor and Public Policy ispartly to Blame.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No.4.2005.
    ①贺立平:《慈善行为的经济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①Paul G Schervish, Major Donor, Major Motives: the People and Purposes Behind Major Gifts, NewDirections for Philanthropic Fundraising: Developing Major Gifts.1997. pp16.
    ①亚当·斯密著:《道德情操论》,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①熊元:《慈善资本主义2.0》,《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7月31日。
    ①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程立涛,孙国梁:《论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道德主体》,《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①王卫平等著:《中国慈善史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
    ②王卫平等著:《中国慈善史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第1页。
    ③王卫平,黄鸿山,曾桂林:《中国慈善史纲》,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①高秀峰:《近代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
    ②王卫平,黄鸿山,曾桂林:《中国慈善史纲》,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③王卫平,黄鸿山,曾桂林:《中国慈善史纲》,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④王卫平,黄鸿山,曾桂林:《中国慈善史纲》,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①王卫平,黄鸿山,曾桂林:《中国慈善史纲》,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版,第170页。
    ②List J. A. and Lucking R. D. The Effects of Seed Money and Refunds on Charitable Giving: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a University Capital Campaig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10.2002.pp.215~233.
    ③莫斯:《礼物》,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2页。
    ③Theresa Lloyd. Why Rich People Give. Association of Charitable Foundations.2004.
    ①刘能:《中国都市地区普通公众参加社会捐助活动的意愿和行为取向分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①何莉君:《慈善为何——读<理解慈善——意义及其使命>》《开放时代》2009年4月。
    ①莫文秀,邹平,宋立英:《中华慈善事业:思想、实践与演进》,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②戚小村:《“仁”以“诚”立:社会公益组织的诚信》,《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③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版。
    ④王思斌:《中国社会的救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①程立涛,孙国梁:《论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道德主体》,《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①王卫平:《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①郑功成:《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②《民国时期的慈善启示》,马广志,《华夏时报》,2011年12月12日。
    ③《民国时期的慈善启示》,马广志,《华夏时报》,2011年12月12日。
    ①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慈善事业研究中心:《中国慈善发展指数报告(2001-20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②大卫·休谟:《道德原理研究》,周晓亮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第8页。
    ①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慈善工作手册》,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年版。
    ①黄丹,姚俭建:《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战略路径探讨》,《社会科学》,2003第8期。
    ①杨图,葛道顺:《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①陆镜生:《慈善面面观》,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②李玉林:《慈善大手笔》,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①刘颖冰:《创善时代》,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年版。
    ①刘颖冰:《创善时代》,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年版。
    ①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①仲鑫:《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及微观环境》,《理论界》,2008年第5期。
    ②刘能:《中国都市地区普通公众参加社会捐助活动的意愿和行为取向分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③王思斌:《中国社会的救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①孟志强,彭建梅,刘佑平:《2011年中国慈善捐助报告》,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版。
    ①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慈善事业研究中心:《中国慈善发展指数报告(2001-20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①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无锡市灵山慈善基金会:《和谐社会·慈善中华(论文集)》,首届市长慈善论坛,2006年。
    ①李玉林:《慈善的眼睛》,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
    ①郑远长,彭建梅,刘佑平:《中国慈善捐助报告》,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①李刚:《慈善大视野》,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①谭明悦:《中国慈善会长访谈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①孟志强,彭建梅,刘佑平:《2011年中国慈善捐助报告》,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版。
    ①施昌奎:《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②孙铭浩:《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发展问题的战略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③戚小村:《“仁”以“诚”立:社会公益组织的诚信》,《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①List J. A. and Lucking R. D. The Effects of Seed Money and Refunds on Charitable Giving: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a University Capital Campaig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110.2002.pp.215~233.
    ②黄丹,姚俭建:《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战略路径探讨》,《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①王卫平:《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②Minna Halme&Juha Laurila. Philanthropy, Integration or Innovation? Exploring the Financial andSocietal Outcom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No.84.2009.
    ①贺立平:《慈善行为的经济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①熊元:《慈善资本主义2.0》,《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7月31日。
    ②Theresa Lloyd. Why Rich People Give. Association of Charitable Foundations.2004.
    ③程立涛,孙国梁:《论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道德主体》,《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①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①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①谭明悦:《中国慈善会长访谈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①李刚:《慈善大视野》,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①施昌奎:《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②黄丹,姚俭建:《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战略路径探讨》,《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①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①里贾纳:E赫兹琳杰《.非营利组织管理》.新华信公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P56,P134、P135
    ②靳东升等.中国非营利组织适用税法研究.世界银行委托课题研究报告,2005年,2:46一53
    ③崔玉,马凤芝《中国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建设的制度化途径:自律与社会交代》载NPO信息咨询中心研究报告专刊,2001年,(31):72一74
    ①王名,李勇,黄浩明.《英国非营利组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3一104
    ②[美」布奇·布查特·阿德勒.《美国慈善法指南》.NPO信息咨询中心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0一43,89一90,93
    ①李韬.《沉默的伙伴:美国现代慈善基金会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125
    ②齐美子.《鼓励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③丁元竹.《非营利部门的善治与中国的善治研究》.载深圳慈善公益网.www.4343.net,2004-10-16。
    ④李芳.《慈善性公益法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154.155
    ①Kearns,K.P.,Managing for Aeeount ability:Preserving the Publie Trust in Publie and Non ProfitOrganizations,San Franeiseo,CA:Jossey一Bass,1996年,69一90
    ②苏力,葛云松,张守文等.《规制与发展一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55。
    ③姚俭建,黄丹.《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战略路径探讨》.《社会科学》,2003年,(8):127一128。
    ①杨团,葛道顺.《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8。
    ②Non Profit Seetorina Changing Americ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9年,128
    ①Salamon,L.M.,Partnersin Publie Serviee:Government一non 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state,The Johns University Press,1995,44一48。
    ②Hayes,Trease,Management,Control and Aeeountability in Non Profit/Voluntary Organizations,Aldershot: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①阎明复.《美国慈善事业的考察报告》.载《社会保障制度》,2001年第10期。
    ②邱忠智.《捐助行为概念释析》.载杨兴龄.《民法总则争议问题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公司,1999年,224。
    ①郑功成:《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①李玉林:《慈善的眼睛》,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
    ①莫斯:《礼物》,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2页。
    ①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慈善事业研究中心:《中国慈善发展指数报告(2001-201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①Traey Daniel Connors,The Non Profit Handbook:Management,3rded.,John Wiley&Sons,Ine.,2001年,9
    ②【美】彼得:F德鲁克.组织的管理.王伯言,沈国华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88。
    [1]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陈良瑾;《社会保障概论》;知识出版社;1990
    [4]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5]池子华;《百年红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6]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
    [7]冯柳堂;《中国历代民食政策史》;商务印书馆;1998
    [8]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中国近代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黄敦诗;《慈幼事业概述及实施刍议》;重庆中华慈幼协会,民国三十三年
    [10]金双秋;《中国民政史》;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11]柯象峰;《社会救济》;中正书局印行;民国三十三年
    [12]柯象峰;《中国贫穷问题》;中正书局;民国十九年
    [13]卢汉龙;《慈善:关爱与和谐》;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4]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5]马君武;《失业人及贫民救济政策》;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八年
    [16]孟昭华;《中国民政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7]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
    [18]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9]任云兰;《近代天津的慈善与社会救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0]时正新;《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1]史革新;《中国社会通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22]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3]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24]陶孟和;《社会问题》;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三年
    [25]汪汉忠;《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6]王子今等;《中国社会福利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27]熊得山;《社会问题》;京城印书局;民国十五年
    [28]薛毅、章鼎;《章远善与华洋义赈会》;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29]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30]曾国安;《灾害保障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1]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2]张文;《宋代社会救济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慈善事业研究中心;《2001-2011中国慈善发展指数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4]王娟;《近代北京慈善事业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35]孙善根;《民国时期宁波慈善事业研究(1912-1936)》;人民出版社;2007
    [36]施昌奎;《人文北京指引下的首都慈善事业发展之路》;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7]施昌奎;《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8]郑功成;《当代中国慈善事业》;人民出版社;2010
    [39]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40]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3
    [41]郑功成、张奇林、许飞琼;《中华慈善事业》;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42]资中筠;《财富的归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3]李刚;《慈善大事业》;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44]杨图,葛道顺;《和谐社会与慈善事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5]上海慈善基金会;《慈善工作实务手册》;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
    [46]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群言出版社;2005
    [47]王卫平、黄鸿山、曾桂林;《中国慈善史纲》;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48]陆镜生;《慈善面面观》;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49]莫文秀、邹平、宋立英;《中华慈善事业思想、实践与演进》;人民出版社;2010
    [50]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51]张学明、梁元生;《历史上的慈善活动与社会动力》;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5
    [52]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
    [53]周秋光;《熊希龄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4]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55]周秋光、张建俅等;《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百年会史(1904-2003)》;台北红十字总会;2004
    [56]郑远长、彭建梅、刘佑平;《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0)》;中国社会出版社;
    [57]孟志强、彭建梅、刘佑平;《中国慈善捐助报告(2011)》;中国社会出版社;
    [58]彭建梅、刘佑平;《美国NGO在华慈善活动分析报告》;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
    [59]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60]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61]东华三院编;《东华三院一百三十年》;香港东华三院;2002
    [62]方庆云;《慈善三字经》;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2010
    [63]范宝俊;《慈善一日》;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64]范宝俊;《中华慈善人物》;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65]陈军良、刘星宜;《慈善家侯希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66]刘颖冰;《行善时代》;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
    [67]刘颖冰;《中华慈善十年》;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68]李玉林;《慈善的眼睛》;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69]李玉林;《真情最前线——慈善在汶川灾区的日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70]李云林;《历史的铭刻——中国慈善飞跃印度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71]李玉林;《慈善大手笔》;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72]谭明悦;《中国慈善会长访谈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73]中慈国际交流中心编译;《首届国际慈善法律比较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74]刘颖冰;《慈善心路》;中华慈善总会/人民政协报社编印;2011
    [75]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年鉴》;2004-2011
    [76]中华慈善总会;《中华慈善年报》;2004-2011
    [1]和谐社会慈善中华论文集;中华慈善文化(无锡)论坛暨首届市长慈善论坛;2006
    [2]上海国际慈善论坛论文集;2004
    [3]管珊红;立足社区,积极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事业与社会进步——宝鸡市“慈[4]善事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集;2004
    [4]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等;中国公益慈善行业专业人才发展状况调查研究报告;2013
    [5]冯生桢;浅谈社区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事业与社会进步——宝鸡市“慈善事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集;2004
    [6]石正义、邓朴、彭文龙;公共服务市场化进程中的多元主体模式分析;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2005
    [7]丁安祥;小型分散、立足社区、因地制宜——当前老年服务设施建设之走向;新世纪江苏老龄事业——“江苏老龄事业发展论坛”文集;2002
    [8]姚建平;中、美慈善组织政府管理比较分析及对我国公共部门改革的启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2005
    [9]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2005
    [10]彭正波;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中国慈善组织;“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
    [11]任浩、徐雪松;我国企业慈善捐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和谐社会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2006
    [12]陈沙麦、吕蓉蓉;海峡两岸慈善组织中的女性参与;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2008
    [13]周秋光、曾桂林;近代港澳台地区的慈善事业论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5月
    [14]金彪;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活动的主要问题;学会;2008年第11期
    [15]赵黎青;中国如何应对外国非政府组织;学会;2006年第11期
    [16]黄浩明;民间组织治理变革;载于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7]范斌;论当代中国民间慈善活动的三种实现方式——以上海市民间慈善组织、慈善项目和自发活动为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8]张晨昱;中国慈善事业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4期
    [19]苗国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慈善文化建设路径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0]刘娟;离退休领导干部任职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湖南大学;2009
    [21]谢治;当今中国慈善组织和政府关系研究:资金运作的角度;上海交通大学;2009
    [22]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江西师范大学;2010
    [23]孙衍志;潍坊市慈善事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青岛大学;2009
    [24]黄铁苗、罗勇成;发展慈善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5]周麟;试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轨迹及其前景;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6]许琳,张晖;关于我国公民慈善意识的调查;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27]任振兴、江志强;中外慈善事业发展比较分析——兼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思路;学习与实践;2007年03期
    [28]李坚、李月娥、张进美;政府主导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及其转型;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02期
    [29]何东云;和谐社会视野下佛山慈善事业的发展;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0]宋双,徐倩;权利冲突的解决原则——以华硕名誉侵权案为例的法理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1]陈如,李梅;新时期慈善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商场现代化;2010年03期
    [32]罗竖元;目前我国公众慈善意识淡薄的社会学分析;理论导刊;2010年02期
    [33]张娟;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问题研究;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4]孟兰芬;倡导平民慈善的意义及其实现途径;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5]许琳;论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参与主体;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6]朱俊立;公共财政制度下慈善组织发展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37]赵倩;当代中国慈善组织与人权保障;中共中央党校;2008
    [38]杨琳;转型时期江苏公益慈善组织发展研究;浙江大学;2008
    [39]焦克源;甘肃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兰州大学;2011
    [40]韩金峰;社会保障系统运行模式及效率评价研究;天津大学;2010
    [41]谢治;当今中国慈善组织和政府关系研究:资金运作的角度;上海交通大学;2009
    [42]许敏;中国慈善组织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
    [43]王聪;慈善组织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0
    [44]康敏;民间慈善组织利用媒体传播公益精神模式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10
    [45]张明;社会转型期我国慈善组织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0
    [46]王雪力;我国慈善事业民间化发展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9
    [1]江苏:出台我国首部慈善法规;上海人大月刊;2010年03期
    [2]张有义;中国慈善现象调查;法制日报;2007
    [3]苡欣;“倾泻型”的传统慈善;世界博览;2007年02期
    [4]顾骏;慈善文化现代化的“门槛”;人民论坛;2006年18期
    [5]李拉;中国的慈善事业姓啥;产权导刊;2010年11期
    [6]姚碧霞、董玉红;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思考;中外企业家;2009年18期
    [7]刘溜;中华慈善十年;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42期
    [8]刘瑜;顺手慈善;意林;2010年20期
    [9]金荣生;社区冠企业名企业社区双赢常青街道十个社区全部冠以企业名;中国地名;2003年06期
    [10]吉林省社会保障体系与社区资源开发课题组;社区与社会保障的实施;党政干部学刊;2002年01期
    [11]王小波;试论普通人参与慈善事业的意义、影响因素及其途径;道德与文明;2006年02期
    [12]顾骏;慈善文化现代化的“门槛”;人民论坛;2006年18期
    [13]朱美荣;慈善事业的新黄金时代;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02期
    [14]刘美萍;当前我国慈善捐赠不足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行政与法;2007年03期
    [15]张奇林;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希望工程;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03期
    [16]琴空;中国最大的民间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残疾人;2005年02期
    [17]赵顺盘;慈善:亟待厘清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政;2006年02期
    [18]何淑梅;社区里的“父母官”;兵团建设;2009年20期
    [19]陈微;论流浪乞讨人员的社区支持;中国民政;2005年04期
    [20]刘瑜;敲开最好的可能;杂文选刊(下旬版);2010年05期
    [21]张一贞,夏冰;构建新型工业社区的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22]夏宁宁;国内商业慈善浅析;商场现代化;2012年04期
    [23]舒迪;慈善机构要会自我“推销”;人民政协报;2003
    [24]赵铮;让民间慈善组织不再“草根”;中国社会报;2007
    [25]高志民;山东将建五级慈善机构网络;人民政协报;2006
    [26]李卫中;11个市要建慈善机构;山西经济日报;2006
    [27]赵博;培育不同类型的慈善组织;今日信息报;2005
    [28]俞瑾;社区里天天都有感人的事;成都日报;2005
    [29]张海峰、白洁;和谐社区,让阳光作伴;鄂尔多斯日报;2005
    [30]田生金;试论构建和谐社区的意义;鄂尔多斯日报;2005
    [31]刘凌;“六型社区”创和谐;贵阳日报;2005
    [32]盛蒂蒂;热线暖民心社区更和谐;贵阳日报;2005
    [34]刘颖冰:《中华慈善总会等十二家慈善公益组织发出倡议》,《人民政协报》2003.05.01
    [35]《中华慈善总会第三次发布公告累计接收社会捐赠款物7939万余元》,《人民政协报》2003.05.26
    [36]曹秡:《范宝俊:五条途径确保捐赠有效落实》,《人民政协报》2003.05.19
    [37]胡建安、陶利那:《直面非典我们“以心传心”——非典期间的中华慈善总会工作纪实》,《人民政协报》2003.06.09
    [38]《全面把握现代慈善事业的时代精神和特点范宝俊提出推进慈善工作五要素》,《人民政协报》2003.10.20
    [39]刘巷军:《全国慈善工作周口现场经验交流会召开》,《人民政协报》2003.10.20
    [40]刘伟娜:《爱心筑起不倒的堤坝》,《人民政协报》2004.01.13
    [41]舒迪:《民政部筹款6亿实施“明天计划”中华慈善总会等单位已开始接受捐赠》,《人民政协报》2004.05.25
    [42]舒迪:《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慈善事业的氛围中华慈善宣传工作座谈会召开》,《人民政协报》2004.08.17
    [43]《爱心中国———中国最具影响力的100位慈善人物评选系列活动》,《人民政协报》2004.12.21
    [44]纪娟丽:《中国人民为灾区捐款踊跃中华慈善总会捐赠热线铃声不断》,《人民政协报》2005.01.04
    [45]纪娟丽:《爱心飞越印度洋———中华慈善总会募捐现场侧记》,《人民政协报》2005.01.11
    [46]纪娟丽:《“爱心中国”首届百位中华慈善人物评审结束表彰和颁奖晚会1月31日在京举行》,《人民政协报》2005.01.25
    [47]舒迪:《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表示:我国将进行首次慈善现状普查》,《人民政协报》2005.04.26
    [48]舒迪:《我国“企业公民”意识亟待加强———中华慈善总会发布我国首份企业公民调查报告》,《人民政协报》2005.09.13
    [49]赵金川:《中华慈善总会将在印尼亚齐兴建“印中友谊村”》,《人民政协报》2005.12.29
    [50]舒迪:《首届房地产慈善论坛在京召开范宝俊提出慈善公益机构应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人民政协报》2006.01.24
    [51]《范宝俊:八字总结当前中国慈善事业》,《人民政协报》2006.03.11
    [52]舒迪:《慈善医疗阳光救助工程累计捐赠两亿元》,《人民政协报》2006.04.25
    [53]舒迪:《中华慈善总会举办慈善晚宴共获善款200余万元》,《人民政协报》2006.07.18
    [54]《中华慈善总会启动评选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人民政协报》2006.09.12
    [55]舒迪:《中华慈善总会5年募集善款近20亿》,《人民政协报》2006.10.24
    [56]舒迪:《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暨第二届中华慈善人物评选揭晓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出席颁奖大会》,《人民政协报》2007.01.10
    [57]纪娟丽:《见证慈善成就畅想美好明天》,《人民政协报》2007.05.17
    [58]舒迪:《“凝聚每份爱”中华慈善爱心义演在京举行》,《人民政协报》2007.08.06
    [59]司晋丽:《中华慈善国际互联网救助中心成立》,《人民政协报》2007.11.06
    [60]《2007国际慈善论坛举行》,《人民政协报》2007.12.25
    [61]《中华慈善总会启动“抗冰雪,献真情”接受捐助行动》,《人民政协报》2008.02.05
    [62]舒迪:《“募捐现场就是我们慈善人的战场……”》,《人民政协报》2008.05.20
    [63]刘颖冰:《一次特殊的理事会》,《人民政协报》2008.06.03
    [64]刘颖冰、舒迪、顾磊:《甘为慈善孺子牛》,《人民政协报》2008.06.24
    [65]周少诚、闫鑫:《2008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论坛举行》,《人民政协报》2008.11.05
    [66]舒迪:《微笑列车:10年让15万唇腭裂患者绽放笑容》,《人民政协报》2008.10.21
    [67]舒迪:《中华慈善总会援助四川地震灾区四亿元重建家园》,人民政协报2009.01.13
    [68]舒迪:《中华慈善总会启动库存物品捐赠爱心项目》,人民政协报2009.09.08
    [69]舒迪:《中华慈善总会启动“春立阳光计划”对贫困骨关节患者实施救助》,人民政协报2009.12.15
    [70]舒迪:《罕见病救助公益基金在京启动》,人民政协报2009.12.29
    [71]舒迪:《2009年度“中华慈善奖”颁奖》,人民政协报2010.04.13
    [72]舒迪:《中华慈善总会接收援助玉树灾区捐款近6亿元》,人民政协报2010.04.27
    [73]舒迪:《中华慈善总会举办慈善晚会救助贫困“先心病”患儿》,人民政协报2010.05.18
    [74]《中华慈善总会发起“红星闪耀”志愿者行动》,人民政协报2011.07.05
    [75]慈宣:《中华慈善总会表彰优秀慈善宣传工作者》,人民政协报2011.05.24
    [76]舒迪:《中华慈善总会已救治近300名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人民政协报2011.09.20
    [77]舒迪:《中华慈善成果展在京举行》,人民政协报2011.10.18
    [78]舒迪:《2011中国慈善年会召开》,人民政协报2012.01.10
    [79]舒迪、赵莹莹:《开往生命春天的列车……》,人民政协报2012.01.31
    [80]舒迪:《易瑞沙慈善赠药项目惠及万名贫困肺癌患者》,人民政协报2012.05.08
    [81]赵莹莹:《“一场与死神的较量”》,人民政协报2012.08.07
    [82]赵莹莹:《贫困母亲救助项目发放慰问金》,人民政协报2013.01.29
    [83]舒迪:《2012年募集捐赠款物71亿余元》,人民政协报2013.02.19
    [1]中华慈善总会存档文件影印件
    [2]中华慈善总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3]中华慈善总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4]中华慈善总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5]中华慈善总会关于第二届理事会组织发展情况和第三届理事会领导机构及人员组成的说明
    [6]中华慈善总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财务工作报告
    [7]中华慈善总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财务工作报告
    [8]中华慈善总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财务工作报告
    [9]中华慈善总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文件
    [10]中华慈善总会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
    [11]中华慈善总会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
    [12]中华慈善总会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
    [13]中华慈善总会二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
    [14]中华慈善总会二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
    [15]中华慈善总会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
    [16]中华慈善总会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
    [17]中华慈善总会三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
    [18]中华慈善总会三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
    [19]中华慈善总会三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
    [20]范宝俊在中华慈善总会援助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家园捐赠签约仪式上的讲话
    [21]范宝俊在首届百名中华慈善人物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22]范宝俊在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23]范宝俊在第三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
    [24]中华慈善总会历年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
    [25]范宝俊在中华慈善宣传年会议上的讲话
    [26]范宝俊在全国慈善系统宣传会议(胶州)上的讲话
    [27]范宝俊在全国慈善系统宣传会议(眉州)上的讲话
    [28]范宝俊在国际慈善论坛(临沂)上的讲话
    [29]范宝俊在国际慈善论坛(西安)上的讲话
    [30]首届中华慈善大会文件
    [31]第二届中华慈善大会文件
    [32]第三届中华慈善大会文件
    [33]范宝俊在大连慈善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34]范宝俊在北京海淀慈善协会成立仪式上的讲话
    [35]范宝俊在庆祝《慈善周刊》创刊五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36]范宝俊在浙江省慈善大会上的讲话
    [37]范宝俊在首届佛教慈善论坛上的讲话
    [38]范宝俊在全国政协委员展望慈善事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1]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会长:崔乃夫
    [2]中华慈善总会会长:阎明复
    [3]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
    [4]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李本公
    [5]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邓铜山
    [6]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彭玉
    [7]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张道诚
    [8]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苏庆
    [9]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张宝泽
    [10]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董华伟
    [11]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刘国林
    [12]中华慈善总会创始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
    [13]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佟新
    [14]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主任:王名
    [15]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会长:陈铁迪
    [16]安徽省慈善协会会长:李宏塔
    [17]甘肃省慈善协会会长:杜颖
    [18]江苏省慈善总会会长:俞兴德
    [19]浙江省慈善总会副会长/秘书长:李刚
    [2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慈善总会秘书长:马莉
    [21]广东省慈善总会秘书长:方炎松
    [22]山东省慈善总会副会长:李玉亮
    [23]北京市慈善协会副会长:杨德成
    [24]天津市慈善协会常务副会长:赵玉衡
    [25]福建省慈善总会副会长:兰致和
    [26]辽宁省慈善总会秘书长:赵是兵
    [27]吉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张俊九
    [28]江西省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周兆芳
    [29]河南省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杨德恭
    [30]福州市慈善总会会长:方庆云
    [31]大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秘书长:刁成宝
    [32]北京市海淀区慈善协会会长:刘永平
    [33]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詹成付
    [34]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司副司长:李勇
    [35]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
    [36]中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
    [37]中华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张兴国
    [38]中华慈善总会副秘书长:王金泉
    [39]中华慈善总会办公厅副主任:钟淑兰
    [40]中华慈善总会项目部主任:邵家严
    [41]中华慈善总会筹募部主任:苏辉
    [42]中华慈善总会财务部主任:高守华
    [43]中华慈善总会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刘芳
    [44]中慈国际交流中心主任:麻贵林
    [45]中慈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曲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