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学教师对计算机类教学媒体的态度及引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育部在1996年设立“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试图通过实验,为中小学普
    及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借鉴。本研究以参与实验的199所中学的教师应用计算机类教
    学媒体的态度为研究对象。
     已有研究认为,条件较好地区的中学教师大多已具备操作计算机类教学媒体的
    基本技能;教师参加计算机培训比较积极;使用频率与教师性别、学历、所教授的
    学科等因素无显著的相关性,与教育技术理论水平、教学软件的配置有显著相关性。
     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发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中学教师对应用的前
    景普遍看好,在主观愿望上对计算机类教学媒体的应用持积极的态度;但在实践活
    动中,实际使用频率呈下降趋势,对应用工作表现出较为消极的态度。综合分析认
    为目前中学教师教育技术理论水平普遍较差,对计算机类教学媒体的应用多处于重
    硬件或重软件的阶段,培训工作效率较低,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教师的应用态度;中
    学教育评价偏向、教学软件资源较少且不具备开放性,这些因素是影响教师应用的
    间接因素。
     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引导策略:一、按照易用、可行、开放与安全
    的标准,建设校园网络;坚持需要、经济、高效的原则合理选用教学媒体;走联合
    的道路建设教学资源库,解决教学软件的开发问题。二、重视“潜件”,加强教育技
    术理论的对应用工作的指导。首先,改进培训工作是当务之急。通过分析教师学习
    活动的特点,建议培训工作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立多元化的培训目标、
    采用“问题解决式”和“小组协作式”结合的培训及学习方式。其次,引导教师利
    用现代教育理论和计算机类教学媒体构建的智能环境作教学改革的尝试,结合学科
    特点总结应用的规律。
odern instructive technology (MIT) experiment schools were established
     by the Nation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1996, 50 as to provide ordinary premier
     and middle schools with the example on how to use MIT through the experiment
     in MITES.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attitude of the teachers in 199 MITES
     schools that are using omputerized media approach CMA)
     The precedent researches believe that teachers in developed areas have
     almost possessed the basic skills to operate CMA, take comparatively active part
     in CMA training and how often the teachers use CMA is not so obviously related
     to the factors such as their genders, educational levels and the subjects they
     teach etc, but is obviously related to their levels of modern instructive theories
     and the instructive soft wares situation. The conclusion is of great value to our
     research.
     Our investigations and researches shows that although teachers in CM lIES
     think optimistically of the future of CMA, and take an active attitude to it in their
     minds, yet, in teaching practice, the frequency of using CMA shows its declining
     trend, and the reluctance has been shown in using CMA. Ou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nowadays teachers in middle schools are generally weak
     in CMA theory, and their using of CMA is in the period of either ardware or
     software and that the efficiency of CMA training is low, and that these factors
     directly affect teachers attitude to CMA, and that the one-sided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the lack of software resources and the soft wares without open ability
     prevents teachers from using CMA indirectly.
     Based on the above problems, our research puts forwards the following
     guiding strategies: (I) school net should be buil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simplicity, feasibility on-limits and safety, and with the principles of economy and
     efficiency considered, we should adopt instructive software reasonably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structive soft ware by the means of establishing instructive
    
    
     resources storehouse. (ll)We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nder ware and
     strengthen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to our practical work. Firstly, The
     urgent work i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work for which the features of teachers
     learning is analyzed, so as to suggest that the training work be conducted with
     constructive theory as a direction, multi-aims of training constructed, roblem
     solving method and roup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econdly,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guide teachers take their effort to innovate their teaching with the help of CMA
     and the intelligent desk constructed based on MIT and CMA. and sum up the
     regularity of using CMA with the features of the subject considered.
引文
[1]张诗亚:《教育的生机—论崛起的教育技术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张诗亚、周谊:《震荡与变革——20世纪的教育技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4]李济英:《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
    [5l何克抗、李克东主编:《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优秀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6]林保圣、姚培真、杨春林、孙凤琳、苏家顺:《资讯科技在教育上的应用总蓝图》,http //etc.elec.bnu.edu.cn/newsight/information-tech-apply-edu-bluemap.htm (新加坡教育部教育科技署2000年发布)。
    [7]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汪风雄:《现代教育技术简明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查有梁:《控制论、信息论与教育科学》,四川省社会学院出版社会社1986年版。
    [10]宣伟伯、余也鲁:《传媒·现代化·教育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1]周光熊:《电化教育手段》,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2]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2版。
    [13]梁育腾、王沛清:《电化教育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4][美]Glenn R.Jones,《网络教育—21世纪教育革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林众、冯瑞琴:《计算机与智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1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张学敏:《课堂教学技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R.M.加涅(Gagne,E.D.)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皮连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19]R·M·加涅(Gagne, E. D.)等著:《教学设计原理》,皮连生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20]Kenneth J.Luterbach and Charies M. Reigeluth,《school's Not Out,Yet》, 《educational technology》.Volume XXXIV Number4,April 19.
    [21]《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1999年。
    [22]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18日第2版。
    [23]何克抗:《从信息时代的教育与与培训看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10、11、12期。
    [24]王道隆、谢华、杨波:《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深圳教育现代化步伐》,《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25]宗秋荣:《信息化进程中教育研究面临的新课题》,《教育研究》1988年第2期。
    [26]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教育与实验》1998的第3期。
    [27]林宪生:《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28)党方:《教育技术再认识》,《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5期。
    [29]何克杭:《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http://www.nrcce.com/专家/何克杭/JiYu-Internet.htm
    
    
    [30]肖广:《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和Intranet》,《开放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第2期。
    [31]张倩苇:《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新进展》,《比较教育研究》(京),1998年第6期。
    [32]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33]冯秀琪:《关于我国电化教育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5期。
    [34]韩健梁:《“现代教育技术”辨析》,《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5期。
    [35]《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关于“十五”教育科研立项的通知》,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领导小组(网上通知D2001-1),2000年12月5日,教育部电化教育办公室,http://www.moe.edu.cn/moe-dept.htm.
    [36]张民生:《上海市中小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探索和成效》,2000年9月20日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实验库,http://www.itew.com/magazine/edl-1.htm.
    [37]《“校校通”解决方案——合肥市西市区应用实例》,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24日。
    [38]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1997.3-4期。
    [39)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三期(总第12期)。
    [40]南国农:《电教实验:成功者的基本经验》,中国电化教育应用网 http://www.seccet.edu.cn/.
    [41]方彤:《从美国经验看建立教师质量保证体系》,《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3期。
    [42]金建梅、汪启富、乌美娜:《计算机在中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2期。
    [43]于冬、谢章、解月光、王玉光:《对中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基本状况与相关要素的调查》,《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3期。
    [44]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45]梁建:《当代外国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1997年6月。
    [46][德]埃瓦尔德·特尔哈特著:《建构主义与教学》,张桂春译,《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5期。
    [47]柳栋:《交互性、开放性、个别化与辅助作用-多媒体、网络通讯如何应用于教学的思考》,http://being.k12.net.cn/zhuanti/MediaNet Teaching.htm
    [48]刘要悟、赵国栋:《计算机教学技术之效能-美国教育界的基本估计》,教育技术前沿(在线杂志)http://www.jybw.y365.com/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