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课语言的社会学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教师的评课语言作为切入点,旨在揭示教师真实的学校生活,力求还教师在学校里的立体形象,以此来还校本教研中的“评课”的真实样貌,最终达到反思教师评课的目的。
     本论文分为四章。在导论部分,我们对教师的评课语言进行初步的社会学认定。先从概念上厘清语言在社会学研究里重要地位,然后对教师语言的社会学分听进行文献梳理,并构建了以话语效果为纬度的分析框架。
     第一章从教师评课语言与教师身份建构的角度来分析教师身份。通过分析教师在体制下的多重角色期待及行为,探讨教师身份建构下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反恩教师身份实质上是一种内外体制约制下的产物。
     第二章从教师评课语言与教师社会关系建构来分析教师之间的社会关系。通过归因路径、人情关系、地位差别三方面分析教师的语言是如何建构教师的社会关系,最后从评课制度本身来反思教师的社会关系。
     第三章从教师的评课语言与教师的观念的建构的角度来分析教师的观念。通过教师评课过程当中所呈现的抗拒不合作到合作与抗拒并存的不同形态,并就此反思教师语言中透露出的观念游移。
     最后为结论部分。通过对前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评课语言是教师与现实体制的周旋;评课语言是对教师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复制;教师的评课语言是教师对现实改革文化的选择。
The thesis takes teacher's discourse of evaluation on lesson as the observed point, aiming at exposing the truth of teacher's life in school, the whole image of teacher, the truth of evaluation on lesson in school-based educational study. From it we can have a reflection on the purpose of teacher's evaluation on lesson.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 the preface, we get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eacher's discourse of evaluation on lesson. Firstly, we explain the importance of discourse in social studies. Secondly, we have a comb into the analysis of social studies on teacher's discourse, establishing a social analysis frame on teacher's discourse of evaluation on lesson
     Chapter 1 probes into the teacher figure by the way of analyzing various expected roles and actions which can be revealed from teacher's discourse. Then, we discuss various profound reasons. At last, we reflect that teacher figures are the formation of the whole system.
     Chapter 2 analyzes the social relationship of teachers from three angles that are attributing ways, human relationship, status differences, and how they construct their relationship. At last, we have a reflection of teacher's social relationship from the system of evaluation.
     Chapter 3 analyzes the teacher's notion. We reflect the change of teacher's notions on education reform from their discourse which expose the process from non-cooperation to co-exist of resistance and cooperation.
     Then w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eacher's discourse of evaluation on lesson is formation of teachers contending with realistic, of the duplicate of their realistic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of the choice of reform culture on education.
引文
1吕明臣著:话语意义的建构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序言部分。
    2王松:从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语言的角色及意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415页。
    1 乔纳森·波特、波特·韦斯雷尔著,肖文明译: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度与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2页。
    2同上,第6-7页。
    3高扬著: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6页。
    4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0页。
    5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高宣扬的《当代社会学理论》(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8页-142页。
    1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0页。
    1 马和民、高旭平著: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00页。
    2[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1页。
    1[美]Courtney B.Cazden著,蔡敏玲译、彭海燕译:教室言谈:教与学的语言,心理出版社(台湾),2001年,第4页。
    2[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09页。
    3同上,第350页。
    4同上,第351页。
    5同上,第112页。
    1[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13页。
    2[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5页。
    3[法]布尔迪厄著,邢克超译:再生产,商务印书馆,第119页。
    4同上,第121页。
    1[美]Courtney B.Cazden著,蔡敏玲译、彭海燕译,教室言谈:教与学的语言,(台湾)心理出版社,2001年,第9页。
    2共群感(Comembership)是Erickson与Sshultz给所感知社会距离面向的标志--原文作者著。
    3架构指知识的专业区分度,低架构指知识的专业地位不高;分类指知识对学习者的鉴别度,低分类指学生学习此类课程的好与差区别不大--转引自吴康宁主编,课程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07页。
    1 吴康宁主编:课程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85页。
    2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知识制度的社会基础及其表现,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1 工建军著: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
    2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知识制度的社会基础及其表现,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1[英]费尔克拉大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序言部分。
    2 同上,第60页。
    1[英]乔纳森·波特、波特·韦斯雷尔著,肖文明译: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度与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1[英]乔纳森·波特、波特·韦斯雷尔著,肖文明译: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度与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
    2同上,第99页。
    3[英]阿兰·德波顿著,陈广兴、南治国译:身份的焦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界定”部分。
    4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1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同上。
    3杨昌勇、郑淮著:教育社会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3页。
    4问光才:教帅“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英]哈利斯著,唐宗清译:教师与阶级--马克思主义分析,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90页。
    2 曲正伟: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4A。
    1阎光才:教师“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润智著:力量就是知识--教师职业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5页。
    3[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著,鲍雯妍、张亚辉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1 刘云杉著: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师角色转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9页。
    1周宗伟著: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6页。
    2刘云杉著: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师角色转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0页。
    1[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2刘云杉著: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师角色转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6页。
    3同上,198页。
    4[美]约翰·I.古得莱德著,苏智欣、胡玲、陈建华译: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第206-207页。
    1来自笔者的访谈记录。
    2舒志定著:教师角色辩护--走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页。
    3[俄]P·伯杰,社会学导论:人道主义前景,转引自[俄]弗·伊·多博林科夫、阿·伊·克拉犬琴科著,张树华译: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434页。
    1邹英: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的社会学分析--以长春市为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笔者在G中学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不管是年老的教师还是年轻的教师都在感慨社会对老师的要求太多了。
    1 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139页。
    1刘永芳著:归因理论及其应用,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3页。
    2同上,第53页。
    1 刘永芳著:归因理论及其应用,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4页。
    2 同上,第70页。
    3 同上,第72-73页。
    1 高宣扬著:当代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6页。
    2 翟学伟著:人情、面子权力与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3 李政涛著: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4[美]乔纳森.H.特纳著,邱泽奇、张茂元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377页。
    1杨因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页。
    2翟学伟著:人情、面子权力与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3页。
    3同上,第143页。
    4同上,第142页。
    1 谢立中编:中国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10-222页,2007年.
    2 黄鲡莉著: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2页。
    1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褚思真等译:言语意味着什么,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87页。
    1高宣扬著:当代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0页。
    2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褚思真等译:言语意味着什么,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05页。
    3同上,第161页。
    4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语言意味着什么,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03.页。
    5吴康宁著:课程社会学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1页。
    6架构指知识的专业区分度,低架构指知识的专业地位不高;分类指知识对学习者的鉴别度,低分类指学生 '学习此类课程的好与差区别不大--转引自吴康宁主编:课程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07页。
    1 吴康宁主编:课程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99页。
    1刘精明著: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2同上,第59页。
    1[英]费尔克拉夫著,殷晓蓉译:讯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59页。
    2同上,第61页。
    1李汉林等著:组织变迁的社会过程--以社会团结为视角,中国出版集团,2006,第215页。
    2同上,第217-218页。
    1卢乃桂:课程改革、水平与教师: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经验,引自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辑,第88页。
    2本部分参考了于泽元著: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5-266页
    1[美]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著:认同的力量(第二版),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1李培林等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48页。
    2李汉林等著:组织变迁的社会过程--以社会团结为视角,中国出版集团,2006,第214页。
    3同上,第214页。
    4同上,第214贞。
    5张静: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
    1范和生编著:现代社会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0页。
    2李家成:论学校变革中的力量集聚,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0期。
    3卢乃桂:.课程改革、水平与教师: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经验,引自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辑,第88页。
    1李汉林等著:组织变迁的社会过程--以社会团结为视角,中国出版集团,2006,第226页。
    2[美1罗伯特·G·欧文斯著,窦卫霖、温建平译:教育组织行为学--适应型领导与学校变革(第8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3页。
    1[美]罗伯特·K·默顿著,唐少杰等译:社会理论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290页。
    2周润智著:力量就是知识--教师职业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7页。
    1[美]珍妮·H·巴兰坦著,朱志勇等译: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的分析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41页。
    2同上,第352页
    1[加]迈克尔·富兰著,赵中建等译:教育变革新意义(第3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2同上,第131页。
    3同上,第131页。
    1、[英]诺夫曼·.费尔克拉夫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
    2、厉以贤等编: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选,五南图书出版社,1992年。
    3、[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丁水木、张绪山著:社会角色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5、[同]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6、[美]Courtney B.Cazden著,蔡敏玲,彭海燕译:教室言谈:教与学的语言,(台湾)心理出版社,2001年。
    7、[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8、吴康宁主编:课程社会学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4年。
    9、[美]乔纳森·H.·特纳著,范伟达主译: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10、郭华著:静悄悄的革命--日常教学生活的社会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吴康宁等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王建军著: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
    14、高宣扬著: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英]乔纳森·波特、波特·韦斯雷尔著,肖文明译: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超越态度与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刘云杉著: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8、赵泽洪、周绍宾主编:现代社会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李猛:迈向关系--事件的社会学分析,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20、周海玲著:制度下的教师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
    21、翟学伟著: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周润智:博士论文《被规约的教师职业--知识制度的社会基础及其表现》,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3、陈敬文编著:评课,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
    24、孙立明等主编:创造性教学及课堂实录,沈阳出版社,2001年。
    25、李今巧等主编:《思考·追问·探究--培养反思型教师的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
    27、[美]欧文·戈夫曼著,黄爱华、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28、[英]阿兰·德波顿著,陈广兴、南治国译:身份的焦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29、[美]约翰·I·古得莱德著,苏智欣、胡玲、陈建华译: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0、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1、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32、杨昌勇、郑淮著:教育社会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3页。
    33、阎光才:教师“身份”的制度与文化根源及当下危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4、[英]哈利斯著,唐宗清译:教师与阶级--马克思主义分析,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35、曲正伟: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4A。
    36、周润智著:力量就是知识--教师职业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7、[英]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著,鲍雯妍、张亚辉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华夏出版社,2005年。
    38、刘云杉著: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师角色转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9、周宗伟著: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舒志定著:教师角色辩护--走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41、[俄]弗·伊·多博林科夫、阿·伊·克拉夫琴科著,张树华等译: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2、邹英: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的社会学分析--以长春市为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3、刘永芳著:归因理论及其应用,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44、李政涛著: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45、[美]乔纳森·H·特纳著,邱泽奇、张茂元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7版),华夏出版社,2006年。
    46、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47、谢立中编:中国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8、黄鲡莉著: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
    49、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褚思真译:言语意味着什么,商务印书馆,2005年。
    50、刘精明著: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获得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1、李汉林等著:组织变迁的社会过程--以社会团结为视角,中国出版集团,2006年。
    52、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4辑,2003年。
    53、于泽元著: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
    54、李培林等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55、李家成:论学校变革中的力量集聚,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0期。
    56,Mehan,Hugh,learning lesson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
    57,Heath,S.(1983)Ways with words:Language,like.and work in community and classrooms,Cambridge,MA: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