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型官僚制的二重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形成创立于20世纪初期信奉国家力量和政府活动组织化的高潮中。官僚制的理性原则逐渐为各国政府所吸收、贯彻,成为公共行政组织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同时,官僚制的固有局限性和非理性的官僚病态在官僚化的过程中也逐渐显现。本文立足于韦伯对官僚制的三个层面的剖析,通过对理想类型官僚制的理性基础及其非理性化倾向的全面梳理,揭示了官僚制组织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充分有效的行政工具,而且是一支挟带利益和价值的社会力量,具有僭越自身功能的倾向。官僚制自身的固有特点成为解析其二重性特征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论文进而分析了意在疏解官僚制内在紧张的政府重塑五C战略,指出改造官僚制组织的DNA是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机制的必由之路。论文突出了文化因素在政府重塑中的重要地位,认为信任理念是促进政府组织高效运转的关键要素。最后,论文指出,在当代中国情景下,我们面临着艰难的“两难选择”,一方面官僚制不足,行政体制理性化程度欠缺;另一方面官僚主义的弊病积重难返,官僚制的非理性成为人们抨击的焦点。论文在解析官僚制二重性特征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官僚制的历史文化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对当代中国的政府重塑有所裨益。
It is in the climax of upholding state power and institutionalizing governmental behaviors that Max Weber set up his bureaucracy theory in early twenty century. The rational principles of bureaucracy become the primary ones of management model of public organization, carried out by governments little by little. At the same time, the inherent limitations and irrational bureaucratic morbidities emerge in the process of bureaucratization. Based on Weber's analysis of three lays of bureaucracy,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rational foundation of ideal type bureaucracy and its irrational inclin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bureaucracy is not only an administrative tool which can achieve the highest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but also a kind of social power having its own interests and values which is abounded to arrogate its original functions.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bureaucracy set both the start and the end of analyzing its dualism. Then, it analyzes the five C strategies of reinventing government which are used to release the internal intensions, and suggests that the DNA of reinventing the bureaucracy is the necessary means to create new public organizations which have ability to innovate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consistently. This thesis holds that the culture factor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reinventing government and the trust is the key factor to make government running efficiently. At last, it points out that we are in a dilemma in modern China. On one h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lack of bureaucracy, that is, the rationalization level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is insuffici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full of bureaucratism i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irrationality of bureaucracy becomes the focus of critic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ualism of bureaucracy, this thesis integrates the historic factors of Chinese bureaucracy into the analysis. I hope it can benefit the governmental reinvention in modern China.
引文
1、[德]马科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德]马克斯·韦伯:《儒教和道教》,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德]马科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4、[德]马科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5、马克斯·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6、马克斯·韦伯:《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7、[美]莱因哈特·本迪克斯:《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德]玛丽安妮·韦伯:《马克斯·韦伯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冯钢:《马克斯·韦伯:文明与精神》,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刘宗坤:《诸神时代的智者——马克斯·韦伯》,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德]迪尔克·克斯勒:《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3、[英]比瑟姆:《马科斯·韦伯与现代政治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4、姬金铎:《韦伯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美]彼得·布劳、马歇尔·梅耶:《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16、[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7、黄宪起、张晓琳译:《文明的历史脚步——韦伯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18、王威海编:《韦伯:摆脱现代社会两难困境》,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19、韩水法编:《韦伯文集》(上、下),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20、冯钢:《文化轨迹与社会变迁》,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1、李惠斌、杨雪东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译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2、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24、彭和平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25、竹立家、李登样等编译:《国外组织理论精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26、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7、[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8、[英]约翰·基恩:《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9、[美]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美]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1、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2、唐兴霖:《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竺乾威、马国泉编:《公共行政学经典文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全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5、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37、[美]许倬云:《历史分光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8、[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39、[美]罗伯特 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法]米歇尔·克罗齐埃:《科层现象:论现代组织体系的科层倾向及其与法国社会和文化体系的关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1、[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美]戴维·奥斯本等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44、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5、[美]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动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46、杜恂诚:《中国传统伦理与近代资本主义——兼评韦伯〈中国的宗教〉》,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47、孙学玉:《公共行政学论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8、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49、宋世明:《美国行政改革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50、毛寿龙等:《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北;: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1、陆江兵:《技术·理性·制度与社会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2、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4、[美]罗伯特·丹哈特:《公共组织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55、王强:全球行政改革浪潮与中国行政现代化,载《公共行政》2000年第5期。
    56、魏娜:官僚制的精神与转型时期我国组织模式的塑造,载《公共行政》2002年第3期。
    57、朱国云:韦伯官僚组织结构理论的新演变(上、下),载《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10、11期。
    58、朱国云:美国公共行政理论的超越理性取向,载《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59、朱国云:美国公共行政理论的理性取向,载《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
    60、郑志龙:理性官僚制与行政组织运行机制的规范化,载《政治学》1998年第6期。
    61、张康之:超越官僚制:行政改革的方向,载《求索》2001年第3期。
    62、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责任与信念,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63、张康之:韦伯官僚制合理性设计的悖论,载《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64、冯钢: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韦伯伦理思想中的康德主义,载《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4期。
    65、龚咏梅:韦伯的理想与现实——对韦伯官僚制理论的一种解读,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2期。
    66、Ferlie, E., et al: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in A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67、Larry B·Hill, The State of Public Bureaucracy,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1992.
    68、Huges, O.E.: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 Inc., 1998.
    69、Gladden, E. N.: A Histo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London: Frank Cass, 1972.
    
    
    70、Rosenbloom, David H.,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6.
    71、Vasu, M. L., et 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ublic Management, New York·Basel·Hong Kong: Marcel Dekker, Inc., 1998.
    72、Henry, 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Affair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9.
    73、Simon, H. A., et 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New Branswick(U.S.A.) and London(U.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1.
    74、Donahue, John D.: The Privatization Decision, Basic Books, Inc., 1989.
    75、Good, James and Velody, Irving: The Politics of Postmodern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