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蒙古的贸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依据文献史料,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明朝在不同时期与蒙古的经济交往为重点,研究明朝与蒙古贸易发展的轨迹,探索经济贸易关系对于民族关系及政治关系的影响。
     文章以明蒙贸易关系发展历程为主线,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段对明蒙贸易进行论述。其中从洪武到景泰年间,明蒙以朝贡贸易为主的时期为前期;天顺到嘉靖年间明蒙贸易方式的转变期为中期;隆庆以后明蒙以互市贸易为主的时期为后期。
     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梳理了明朝前期明蒙朝贡贸易情况及少量的边境互市,论述了明蒙朝贡关系产生的背景、朝贡贸易制度的形成及完善、对明蒙关系的影响等。指出明蒙朝贡贸易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明蒙政治、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的结果,这种贡市一体的制度有很大局限性,最终导致明蒙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第二章探讨了明朝中期明蒙的经济交流方式,内容包括天顺到弘治年间时断时续的朝贡及短暂的边境马市;明蒙贸易的一度中断;嘉靖年间私市的盛行;蒙古右翼俺答汗请求贡市及嘉靖三十年马市。其中重点研究了嘉靖三十年马市,认为是明蒙新的贸易交往方式的尝试。
     第三章重点研究了明朝后期明与蒙古右翼互市贸易情况。对明蒙互市市场、互市状况、互市种类、市场管理制度等进行了研究、梳理。对朝贡贸易和互市贸易、明朝前期和后期的封赐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万历年间的明蒙贸易尤其是贸易额、抚赏额问题,指出明蒙在万历年间贸易额及抚赏额的确定对明蒙中后期政治友好关系起了重要作用,使明朝利用贡市实现了对蒙古右翼的羁縻与控制,为明蒙贸易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四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阐述了明朝后期与蒙古左翼的贸易关系。叙述分析了明朝对蒙古左翼的拒贡政策;蒙古左翼与明朝的间接贸易;女真与蒙古、明朝发生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明朝对蒙古左翼采取的新的经济政策,不惜以重金作为抚赏,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纵观历史,明蒙贸易经历了前期的朝贡贸易、中期由朝贡贸易到互市贸易的转变过程及后期的互市贸易等三个阶段。在明蒙贸易历史过程中,明朝处于主导地位。无论是朝贡贸易,还是互市贸易,明朝都是作为羁縻、控制蒙古的一种手段,包含着浓重的政治因素;而蒙古则是为了解决游牧经济单一性的缺陷,经济目的是最主要的。明朝在经济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采取哪种贸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明朝的政策与选择。蒙古存在着无限扩大贸易的需求,明朝存在利用有限的经济交往换取较大政治利益的企图。在明朝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明朝难免将经济问题作政治化处理,从这一点来说,明蒙贸易是难以平等的。因而在明朝的体制下,明蒙无论是朝贡贸易还是互市贸易的发展空间都是有限的。但无论如何,明蒙贸易经历了由朝贡贸易到互市贸易的转变,这是很大的历史性进步,是明蒙贸易经过长期冲突、碰撞、磨合矫正、适应变化的结果,是明蒙双方经过血的战争经验得出的正确结果,不失为利用经济关系处理好民族间政治关系的典范。
According to document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drawing on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author of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Mongolia and Ming dynasty at different period, researches on development trajectory of trade between Mongolia and Ming Dynasty, explores the impacts of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toward ethnic and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ased 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Mongolia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just the early, mid and late. In early period, from Hongwu to Jingtai period, tribute trade was the main part of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Mongolia. From Tianshun to the Jiajing period, trade patterns transferred in mid term. In late period, mutual trade was main part.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In chapter I, the author combed tribute trade in early Ming dynasty and a small number of trading in border frontier, discussed the generated background, system, influences of tribute trade, point out tribute trade was based on special history condition. It was consequence on unbalance situation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Mongolia. There are great limitations in the system, and lead to break out conflicts generally.
     In the chapter II,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economic exchanges patterns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Mongolia, such as intermittence present tribute, short term horse market in the period of Tianshun to Hongzhi years, trade suspended, and the prevalence of smuggle in Jiajing period, trade request of Altan Khan, horse market in30th years of Jiajing. The author focused on horse market in30th years of Jiajing, which attempt for the new trade and communication mode.
     In the chapter Ⅲ, the author detailed studied the trade between mid-to late-Ming dynasty and Mongolian Left wing. Trade market, trade situation, kinds of trade, market trade administration in the period of early Ming dynasty was researched, made comparative study on between tributary trade, frontier trade and conferment; discussed the trade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Mongol, especially focused on the volume of trade and award amount, indicated that trade and award volume contributed a lot in determining the friendly and peacefu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wo countries, so that Ming dynasty realized the control towards Mongol right-wing and a qualitative change was seen in the trade between Ming and Mongol.
     In the chapter Ⅳ, based on former study, the author expound the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right wing of Mongolia in the period of late Ming, narrated and analyzed refusing policy of Mongolian right wing, indirect trade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right wing of Mongolia,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Jurchin, Ming dynasty and Mongolia, new economic policies of Ming dynasty toward Mongol.
     Throughout history, trade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Mongolia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just tribute trade in early period, transformation from tribute trade to market trade in mid period, market trade in late period. In the process of trade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Mongol had been dominant by Ming dynasty. Either market trade or tribute trade, both of them were means of Ming dynasty for controlling Mongolia. It was contained the strong political factors. Mongolia, solved the defects of the nomadic economy, Economic purpos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the. The Ming dynasty had been in an absolute economic superiority. So, kind of trade ways were selected by Ming dynasty. There are infinite demand for expanded trade in Mongolian, the Ming dynasty exist use of limited economic exchanges attempt to getting a larger political interests.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economic problems had been politicized by Ming dynasty. From this point, the trade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Mongolia was difficult to equal. In the system of Ming dynasty, there was no development space with any kinds of trade. However, trade transformed from tribute trade to market trade. And it was prodigious historical progress, in the result of long term conflicts, collision, running correction to adapt to changes, correct results from blood war and typical for dealing with political relationship by economic measures.
引文
1 侯仁之《明代宣大山西三镇马市考》,载《燕京学报》1938年;姚继荣《明代西北马市述略》,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余同元《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载《民族研究》1995年第5期:曹永年《(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考误》,载《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2 阿萨拉图《明代蒙古地区和中原间的贸易关系》,载《民族团结》1964年第2、3期;杨绍猷《明代蒙古经济述略》,载《民族研究》1985年第5期;胡钟达《明与北元一蒙古关系之探讨》,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薄音湖《评十五世纪也先对蒙古的统一及其与明朝的关系》,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白翠琴《大同马市与 蒙汉关系刍议》,载《西蒙古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萧国亮《明代后期蒙汉互市及其社会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学报》1987年第2期;王雄《洪武时期对蒙古人众的招抚和安置》,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姚继荣《明代宣大马市与民族关系》,载《河北学刊》1997年第6期。
    1 胡凡《论明穆宗时期实现“俺答封贡”的历史条件》,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1期;《论明世宗对蒙“绝贡”政策与嘉靖年间的农牧文化冲突》,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4期;《论明英宗时期的明蒙朝贡体制和农牧文化交流》,载《故宫学刊》2008年总第4辑。
    2 赵文:《明后期对蒙古策略探究》(博士论文),2009年。
    3 王苗苗:《明蒙互市贸易述论》(硕士论文),2011年。
    4 乌云毕力格《明朝兵部档案中有关林丹汗与察哈尔的史料》乌云毕力格编,日本学术振兴会赞助《十七世纪前半期南蒙古政治史研究》项目成果之一,2004年。
    1 《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2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3 黄木、吴克娅《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朝贡初探》,载《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
    4 札奇斯钦《北亚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间的和平战争与贸易之关系》,台北市,正中书局印行,1972年,第31页。
    5 《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1 L·克拉德《蒙古的文化和历史地位》,载《中亚杂志》第3期,1952年,(169-183)第174页。
    2 [美]亨利·赛瑞斯《明代的汉蒙贸易》,达力扎布译,载《蒙古学信息》1994第1期。
    3 [美]亨利·赛瑞斯《明代的汉蒙贸易》,达力扎布译,载《蒙古学信息》1994第1期。
    4 [美]亨利·赛瑞斯《明代的汉蒙贸易》,达力扎布译,载《蒙古学信息》1994第1期。
    1 孟修《明蒙朝贡体制与土木之变》,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1 曹永年《蒙古族通史》第三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
    2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第196-197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1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第197-198页。
    2 《明太宗实录》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壬寅。
    3 《明太宗实录》洪武三十五年九月丁亥。
    1 [明]徐学聚《国朝典汇》(一)《朝贡》。台湾学生书局,一九六五年元月。
    2 《明太宗实录》永乐五年二月己丑。
    3 《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年四月辛未。
    4 《明太宗实录》永乐六年三月壬戌。
    1 《明太宗实录》永乐六年十月丙子。
    2 《明太宗实录》永乐八年十二月癸巳。
    3 《明太宗实录》永乐八年十二月丁未。
    4 《明太宗实录》永乐九年二月甲辰。
    5 《明太宗实录》永乐十年五月乙酉。
    6 《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一年五月庚子。
    7 《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一年七月戊寅。
    1 《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传》。
    2 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三年二月壬申,四月丙申,十二月乙卯。《明宣宗实录》宣德三年三月癸巳、九月辛酉、十月丁亥、十月戊戌、十一月乙丑。
    3 《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三年四月丙申,《明宣宗实录》宣德十三年十一月甲辰。
    4 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三年十一月乙卯,《明宣宗实录》宣德五年春正月癸亥。
    5 “永乐九年回赐顺宁等王,上等马者各彩缎十表里,海青一连四表里、白狐皮二十七个四表里。宣德间回赐顺宁王及使臣人等进马,中等者每匹采缎二表里,折钞绢二疋,下等者纻丝一疋,绢八疋,折钞绢一疋。下下者绢六疋,折钞绢一疋。驼每只三表里,折钞绢十疋。中途寄留倒死新生驹马每匹绢三疋,折钞绢半疋,驼每只绢六疋,折钞绢一疋,海青一连一表里,银鼠皮二百个十二表里,貂鼠皮二个绢一疋,青鼠皮十个绢一疋,土豹一个绢七疋半。”《明会典》给赐二,中华书局,1988年5月。
    1 《明太宗实录》永乐十年五月乙酉。
    2 《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一年正月丙午。
    3 《明太宗实录》永乐九年二月甲辰。
    4 《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一年五月庚子。
    5 《明太宗实录》永乐十六年三月甲戌。
    6 《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三年正月丁未。
    7 《明太宗实录》永乐二十年十二月甲辰。
    1 《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一年七月丁酉。
    2 《明宣宗实录》宣德四年十月至十一月丙寅。
    3 洪熙中,“礼科给事中黄骥言西域使客多是贾胡,假进贡之名,籍有司之力以营其私。其中又有贫无依者,往往投为从人或贷他人马来贡。自甘肃抵京师每驿所给酒食刍豆之费不少,比至京师又给赏及予物值,其获利数倍。以此胡人慕利往来,道路贡无虚月,缘路军民递送累月经时,妨费农务,莫斯为甚。比其使回,悉以所得贸易货物以归。缘路有司出车载运,多者至百余辆。其为骚扰不可胜言。乞敕陕西行都司,除哈密忠顺王及亦力把里撒马尔罕等处番王遣使朝贡,许令送赴京来,不过一二十人。正副使给予驿马,余与驿驴。庶几陕西一路之人可少苏息。臣又窃见西域所产不过马及磠砂、梧桐、鹻(碱)之类,惟马国家所需,余无裨于国。乞自今有贡马者,令就甘肃给军士,余一切勿受,听其与民买卖,以省官府之费……从之。”《国朝典汇》(一)《朝贡》,台湾学生书局,一九六五年元月。
    1 白翠琴《从经济交流看瓦刺与中原地区的关系》,载《西蒙古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4页。
    2 白翠琴《从经济交流看瓦刺与中原地区的关系》,载《西蒙古史研究》,第84页。
    3 《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八月庚辰。
    1 《明英宗实录》正统二年七月丁巳。
    2 《明英宗实录》正统三年正月戊子。
    3 《明英宗实录》正统三年正月庚寅。
    4 《明英宗实录》正统三年四月丁丑。
    5 《明英宗实录》正统三年四月癸未。
    1 《明英宗实录》正统三年三月己酉。
    2 《明英宗实录》正统三年九月戊申。
    3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18《鞑靼》。
    4 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第164页。
    5 白翠琴《从经济交流看瓦刺与中原地区的关系》,《西蒙古史研究》第84页。
    6 《明英宗实录》正统七年十月戊戌。
    7 白翠琴《从经济交流看瓦刺与中原地区的关系》,《西蒙古史研究》第84页。
    8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第198页。
    9 《明英宗实录》景泰四年正月丙戌。
    1 [明]申时行《明会典》卷108《朝贡四·朝贡通例》。
    2 《明英宗实录》景泰二年十二月丙子。
    3 《明英宗实录》景泰二年十二月丙子。
    4 《明英宗实录》景泰元年十二月甲申。
    1 《明英宗实录》景泰四年正月丙戌。
    2 《明英宗实录》正统八年正月壬午。
    1 《明英宗实录》景泰六年五月戊中。
    2 《明英宗实录》景泰二年正月乙丑。
    3 [明]申时行《明会典》卷113《给赐四·给赐番夷通例》。
    4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第199页。
    5 《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十一月丁酉。
    6 《明英宗实录》正统二年十一月壬辰。
    1 《明英宗实录》正统五年正月丙辰。
    2 《明英宗实录》正统五年十月甲申。
    3 《明英宗实录》景泰元年七月丙寅。
    1 《明宣宗实录》宣德九年至十年丙寅。
    2 《明英宗实录》正统四年九月乙丑。
    3 《明英宗实录》正统四年十月戊戌。
    4 [明]申时行《明会典》卷108《朝贡四·朝贡通例》。
    5 [明]申时行《明会典》卷108《朝贡四·朝贡通例》。
    6 [明]申时行《明会典》卷108《朝贡四·朝贡通例》。
    7 [明]申时行《明会典》卷111《给赐二·外夷上》。
    1 《明孝宗实录》弘治十四年正月壬申。
    2 《明英宗实录》正统八年冬十月庚寅。
    3 《国朝典汇》(一)《朝贡》。
    4 《明英宗实录》景泰五年十月甲午。
    1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二年十一月丁未。
    2 《明英宗实录》景泰元年五月辛未。
    3 《北使录》第82页。
    4 《丕泰录》第74页。
    1 《北使录》第83页。
    1 《明英宗实录》正统九月八月戊中。
    2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年十月庚戌。
    3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年十月己巳。
    4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年十二月丙寅。
    5 《明英宗实录》正统六年十月癸酉。
    6 《明英宗实录》景泰三年九月甲申。
    7 《明英宗实录》正统四年十月丁亥。
    1 《明英宗实录》景泰三年闰九月丙戌。
    2 《明英宗实录》正统七年正月戊寅。
    3 《明英宗实录》正统七年九月庚辰。
    4 《明英宗实录》正统七年十月戊戌。
    5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三年十二月庚申。
    1 《明英宗实录》正统八年十月庚寅。
    2 《明英宗实录》正统四年十月戊戌。
    3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年二月戊申。
    4 《明英宗实录》正统七年春正月癸未。
    1 《明英宗实录》正统七年九月庚辰。
    2 《明英宗实录》景泰四年十月己亥。
    1 《明英宗实录》正统七年十月乙卯。
    2 《明英宗实录》正统八年十二月己亥。
    3 《明英宗实录》正统八年十二月丙午。
    4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年十一月庚寅。
    5 《明英宗实录》景泰三年十一月庚辰。
    6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一年正月丙戌。
    1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三年正月庚子。
    2 《明会典》朝贡通例。
    3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三年正月庚子。
    4 曹永年《土木之变与也先称汗》,载《内蒙古师大学报》1991年第1期:刘能成《“土木之变”前明朝北方边防考略》,载《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年3月;马建春《土木之变与回回人》,载《西北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许宏芝《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实质初探》,载《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许振兴《论王振的“挟帝亲征”》,载《深圳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吴云廷《土木之变前后的蒙古降人》,载《河北学刊》1989年第3期:李新峰《土木之战志疑》,载《明史研究》第6辑;荷见守义《土木之变时期李朝搜集明朝情报的活动》,载《史学集刊》1999年第1期:孟修《明蒙朝贡体制与土木之变》,载《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1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四年七月己卯。
    2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四年九月壬午。
    3 《明英宗实录》景泰元年五月壬子。
    4 《丕泰录》第68页。
    5 《北使录》第78页。
    1 《正统临戎录》第94页。
    2 白翠琴《从经济交流看瓦剌与中原地区的关系》,载《西蒙古史研究》第90页。
    3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二年十一月丁未。
    1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四年八月己亥。
    2 《明英宗实录》景泰元年五月辛未。
    3 曹永年《土木之变与也先称帝》,载《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4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四年九月壬午。
    5 《正统临戎录》第95页。
    1 《明英宗实录》景泰四年春正月丙戌。
    2 [明]申时行《明会典》卷111《给赐二·外夷上》。
    1 《明英宗实录》景泰二年正月乙丑。
    1 《明英宗实录》景泰二年十二月丙子。
    2 《明英宗实录》景泰三年十月己丑:景泰三年十一月甲子;景泰四年正月丙戌:景泰四年正月丙子。
    3 《明英宗实录》景泰二年三月壬子:景泰二年五月庚午;景泰三年正月丙辰:景泰三年十月甲寅;景泰四年正月丙戌。
    4 《明英宗实录》景泰二年五月辛亥。
    1 [美]亨利·赛瑞斯《明代的汉蒙贸易》,达力扎布译,载《蒙古学信息》1994第1期。
    2 同上。
    1 《明太宗实录》永乐四年九月壬戌。
    2 《明太宗实录》永乐六年三月壬戌。
    3 《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一年七月丁酉。
    4 《明宣宗实录》宣德四年十月丙寅。
    5 《明英宗实录》正统二年七月丁巳。
    6 《明英宗实录》正统三年正月戊子。
    7 《明英宗实录》正统三年四月癸未。
    8 《明英宗实录》景泰元年七月丙寅。
    9 《明英宗实录》景泰四年十二月辛亥。
    1 《明英宗实录》景泰五年十月甲午。
    2 《明英宗实录》天顺六年五月壬戌。
    3 《明孝宗实录》弘治八年二月甲戌。
    4 《明孝宗实录》弘治十二年五月壬午。
    5 《明英宗实录》景泰元年七月丙寅。
    6 《明孝宗实录》弘治八年六月甲寅。
    1 《明孝宗实录》弘治八年六月甲寅。
    2 《明孝宗实录》弘治八年六月甲寅。
    1 《明英宗实录》天顺三年四月壬子朔。
    1 《明英宗实录》天顺六年五月壬戌。
    2 [清]张廷玉《明史·鞑靼传》。
    3 《明英宗实录》天顺六年五月壬戌。
    4 《明英宗实录》天顺六年秋七月壬子。
    5 [清]张廷玉《明史·鞑靼传》。
    6 《明宪宗实录》成化六年二月壬戌。
    7 《明宪宗实录》成化七年五月甲午。
    8 《明会典》卷107,朝贡。
    9 《明孝宗实录》弘治三年二月癸巳。
    10 《明孝宗实录》弘治十三年弘治十一年二月己巳。
    11 《明孝宗实录》弘治十三年六月壬寅。
    1 《明世宗实录》嘉靖二十年正月戊申。
    2 王崇古《禁通虏酌边哨以惩夙玩疏》,《明经世文编》卷316。
    3 《明世宗实录》嘉靖二十九年八月丁丑。
    4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7《俺答列传中》第73页。
    5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7《俺答列传中》第75页。
    6 《明世宗实录》嘉靖二十九年八月丁丑。
    7 《明世宗实录》嘉靖二十九年八月丁丑。
    1 [清]张廷玉《明史》卷226《海瑞传》。
    2 《明经世文编》卷225,翁万达《复河套议》。
    3 《明世宗实录》嘉靖二十九年八月丁丑。
    1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7《俺答列传上》第53页。
    2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年三月壬辰。
    3 《明世宗实录》嘉靖二十九年八月丁丑。
    4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年五月乙巳。
    5 同上。
    6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7,《俺答列传中》第58页。
    7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年十二月甲寅朔。
    1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年十二月甲寅朔。
    2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年八月壬戌。
    3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年八月壬戌。
    4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年八月壬戌。
    5 同上。
    6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年八月壬戌。
    7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一年正月丁亥。
    8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7《俺答列传中》第61页。
    1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年八月壬戌。
    1 《明经世文编》卷317王崇古《确议封贡事宜疏》。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1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第89页。
    2 张廷玉《明史·杨继盛传》。
    3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7《俺答列传上》第43页。
    4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7《俺答列传中》第57页。
    5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7《俺答列传上》第46页。
    6 《明世宗实录》嘉靖二十年七月丁酉。
    1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卷2《封贡考》417页。
    2 《明经世文编》卷316,第3352页。
    1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第88页。
    2 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博士论文,2004年。
    1 申时行《明会典》卷111《给赐》第217页-218页。
    1 申时行《明会典》卷111《给赐》第219页-220页。
    2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卷2《封贡考》第432页。
    1 王崇古《为北虏纳款执叛求降疏》(《明经世文编》卷316,第3354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
    2 侯仁之《明代宣大山西三镇马市考》,载《燕京学报》1938年第23期,第183-237页.。
    3 余同元《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第55-70页。
    4 余同元《明代马市市场考》,载《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第62-70页。
    5 姚继荣《明代宣大马市与民族关系》,载《河北学刊》1997年第6期,第105-107页。
    6 曹永年《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考误》,载《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161-171页。
    1 王圻《续文献通考》第235页。
    2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第318页。
    3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第318页。
    4 同上。
    5 同上。
    6 同上。
    7 同上。
    8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第95页。
    9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山西六),中华书局,1955年。
    10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第325页。
    11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第100页。
    1 郑洛《抚夷纪略》第140页。
    2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第96页。
    3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一年九月癸卯。
    4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第286页。
    5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第286页。
    6 《明穆宗实录》隆庆五年二月庚子。
    7 茅元仪《武备志》第547页。
    8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年七月丁亥。
    9 《明世宗实录》嘉靖三十一年乙未。
    10 《明穆宗实录》隆庆五年八月癸卯。
    1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2 《明穆宗实录》隆庆五年十一月丙寅。
    3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14《银定台吉传》第355页。
    4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14《隐布台吉传》第354页。
    5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二(陕西十一)。
    6 《明穆宗实录》隆庆五年八月癸卯。
    7 茅元仪《武备志》第547-548页。
    8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第376-377页。
    9 《明神宗实录》万历二年十一月戊寅。
    10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三年闰九月戊午。
    11 茅元仪《武备志》第549页。
    12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9《克臭列传》第171页。
    13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三年九月戊午。
    1 《神宗明实录》万历十三年九月戊午。
    2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五年三月癸丑。
    3 《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年五月壬寅。
    4 《明神宗实录》万历六年二月癸未。
    5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第328页。
    6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山西六)。
    7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第338页。
    8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第339页。
    9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山西六)。
    1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第342页。
    2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四(山西六)。
    3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第335页。
    4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第358页。
    5 《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年十月壬申。
    6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第364页。
    7 郑洛《抚夷纪略》第153页。
    8 姚继荣《明代西北马市述略》,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第77-78页。
    1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第87页。
    2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第102页。
    3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第87页。
    4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第93-94页。
    5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第98-100页。
    6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第102页。
    7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第235页。
    8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第96页。
    9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第96页。
    1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98页。
    2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98页。
    3 郑洛《抚夷纪略》第153页。
    4 郑洛《抚夷纪略》第153页。
    5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扯力克列传》第127-128页。
    1 哈正利《明代蒙汉民族贸易投影下的民族关系》,载《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第3期;吕美泉《明朝马市研究》,载《求是学刊》1999年第5期;王苗苗硕士论文《明蒙互市贸易论述》2011年3月。三人对这些概念均有不同解释,其中王苗苗的解释更为详细全面。
    2《明穆宗实录》隆庆五年二月庚子。
    1 如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张家口市场,明与昆都力哈及永邵卜交易,“官易屯主牛七十二头”。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第94页。
    2 《明英宗实录》正统三年四月癸未。
    3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83页。
    4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95页。
    5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96页。
    6 《明神宗实录》万历元年正月庚寅。
    1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黄台吉列传》第116页。
    2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一年正月丁卯。
    3 《明穆宗实录》隆庆六年五月乙巳。
    4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四《西三边·切尽黄台吉传》第372页。
    5 诸葛元声《两朝平壤录》第182页。
    6 《明神宗实录》万历元年正月庚寅。
    7 《明穆宗实录》隆庆五年九月乙酉。
    8 《明孝宗实录》弘治十一年七月己亥。
    1 陈子龙等选集《明经世文编》卷316《为北虏纳款执叛求降书》第3354页。
    2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95页。
    3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95页。
    4《明穆宗实录》隆庆五年二月庚子。
    1 《明神宗实录》万历二年九月癸未。
    2 《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年七月丁酉。
    1 刘应箕《款塞始末》第93页。
    2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96页。
    3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95页。
    4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101页。
    5 “侩人”即从事拉拢买卖,从中获利的人。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95页。
    6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95页。
    1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8《黄台吉列传》第115页。
    2 高拱《伏戎纪事》第66页。
    3 《明穆宗实录》隆庆五年二月庚子。
    4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95页。
    5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104页。
    1 《明神宗实录》万历八年二月戊戌。
    2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94页。
    3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四《庄秃赖孟格台吉蟒素儿拓不能列传》第383页。
    4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四《庄秃赖孟格台吉蟒素儿拓不能列传》第383页。
    5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105页。
    6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101页。
    7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101页。
    8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黄台吉列传》第115页。
    9 《明穆宗实录》隆庆五年二月庚子。
    1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卷二《封贡考》第423页。
    2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卷二《封贡考》第421页。
    1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黄台吉列传》第115页。
    2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一《史二官车达鸡列传》第3页。
    3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95页。
    4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97页。
    5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第94页。
    1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卷二《封贡考》第421-422页。
    2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卷二《封贡考》第419-420页。
    3 郑洛《抚夷纪略》第151-153页。
    1 郑洛《抚夷纪略》第146页。
    2 郑洛《抚夷纪略》第151-152页。
    3 郑洛《抚夷纪略》第164页。
    1 《明神宗实录》隆庆六年九月庚戌。
    2 《明神宗实录》万历二年九月甲申。
    1 《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年七月丁酉。
    2 《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年八月乙卯。
    3 《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年二月癸未。
    4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六年闰六月甲午。
    5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第248页。
    6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九年七月己巳。
    7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九年九月丁丑。
    1 《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年十月壬午。
    2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第248页。
    3 《明神宗实录》万历二年九月癸巳。
    4 《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年九月壬了。
    1 《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年九月壬子。
    2 《明神宗实录》万历五年九月甲寅。
    3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九年七月己已。
    4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九年九月丁丑。
    5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九年九月己卯。
    6 《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年十月壬午。
    1 郑洛《抚夷纪略》第158-159页。
    2 以下各条内容均有互市记载。《明熹宗实录》天启三年四月癸亥;天启五年二月癸未;天启五年六月甲午;天启五年正月辛酉。
    3 《明熹宗实录》万历十九年十一月癸亥。
    4 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年闰二月己酉。
    5 同上。
    6 同上。
    7 《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年闰二月己酉。
    1 《明熹宗实录》天启六年十一月庚寅。
    2 高拱《伏戎纪事》第66页。
    3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扯力克列传》第123页。
    1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扯力克列传》第125页。
    2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八年七月己巳。
    3 《明经世文编》卷380《申文定公集一》。
    4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八年八月癸酉。
    5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扯力克列传》第135页。
    1 《明神宗实录》万历二十年四月甲寅。
    2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八年九月乙巳。
    3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九年六月丙申。
    4 《明神宗实录》万历十八年十一月甲辰。
    1 札奇斯钦《北亚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间的和平战争与贸易之关系》,台北市正中书局,1972年。
    1 高拱《伏戎纪事》第64页。
    2 高拱《伏戎纪事》第64-65页。
    3 高拱《伏戎纪事》第65页。
    4 明穆宗实录》隆庆五年八月乙卯。
    5 萧大亨《北虏风俗》第254页。
    1 《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年十月壬午。
    2 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一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博士论文,2004年,第66页。
    1 于默颖《明代蒙古顺义王的册封与嗣封》,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第5期。
    2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九《三娘子列传》第141页。
    3 《罪惟录》卷二十八《三娘子传》。四部丛刊三编本。
    4 《明史》卷222《郑洛传》。
    5 吴震元《三娘子》第210页。
    1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九《三娘子列传》143页。
    2 《明史》卷222《郑洛传》。
    3 吴震元《三娘子》第211页。
    4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第415页。
    5 《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九年七月丙辰。
    6 王士琦《三云筹俎考》第415页。
    1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九《三娘子列传》第]43页。
    2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八《黄台吉列传》第118页。
    3 高拱《伏戎纪事》第69页。
    4 刘应箕《款塞始末》第93页。
    5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155卷。
    1 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吴持哲等译,下卷,第一册,第1055页。
    2 “我今差人探听,有察哈尔要从先年地方进入,已起马。又报,有东边达子跟着去,他与察哈儿有亲,可差人从那边探听,急报各部知道启奏,将东边严加防范。不要计较我不管,我是我预先报告,免失两家和好之意。”郑洛《抚夷纪略》第148页。
    3 如万历十二年(1584年)正月,五兰比妓(黄台吉妻)部人小色等,因抢夺明朝通事的一匹马,受到惩治,罚马两匹、牛一头、羊七只:万历十三年三月,威兀慎比妓(也是黄台吉妻)部人哑都赤等盗边,夺明军盔甲,受到惩治,罚牛十八头请除罪。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哈不慎犯云州,挟市赏,后悔罪,还所掳掠。黄台吉代为谢罪。七月,打赖台吉部人毕同盗右卫边,三娘子及打赖台吉罚毕同马三批、牛二头、驴一头、羊三只。十一月,五兰比妓部人红达汉盗明朝北界台铁炮一位,被明朝逮住,交给五兰比妓。罚牛四头、羊三只。黄台吉女婿小厮汉打伤明朝通事姚廷奈等三人,三娘子对其进行罚治。万历十二年(1584年)三月,扯力克部人瓦失户盗边瓦窑口,罚牛羊如法。瞿九思《万历武功录》中三边119页。
    1 如万历十四年(1586)十月,麦力哥、把兔等到甘肃与瓦刺仇杀,因物资供应不上,两次遣使奉书索抚赏并请求在肃州开市,遭到肃州官军的拒绝,遂劫掠明朝河西,双方发生战事。明朝制置使郜光先与郑洛商议,万历十五年(1587)二月,派王志宝送书信给三娘子及扯力克,要求他们约束部众,敦促麦力哥东还。三娘子等回信说明原因,并非是有意侵盗明边,并请求明朝比照俺答西行例,令县道得予米面缎布。在三娘子及郑洛互通信息,相互沟通的情况下,妥善解决了这一事件。十二月,麦力哥、青把都等东还。万历十七年(1589)十二月,扯力克与三娘子以送番僧骸骨,仇瓦刺平西宁为由西行,派人送书信给郑洛,请求借内道通行,并给予抚赏。万历十八年,扯力克至甘州,四月夺邮使转马价金十万。七月,扯力克在甘肃,使真相、火落赤、卜失兔等公行劫掠,大肆杀戮。不久,火落赤大寇洮河。火落赤纠合扯力克之众攻打西番,明朝制置使梅友松、萧大亨等都派使奉书指责扯力克掠边行为。顺义王派使持令箭对明朝关吏曰:“今吾兵马十万,窘困甚,幸多予我莽段金银,然后请罢兵。不然者,我直从临洮、巩昌钞至洮州,始出边。”万历十九年(1591年)明朝停革扯力克市赏。派郑洛经略宣、大、山、陕七镇。郑洛请三娘子趋扯力克东归,郑洛又使人将明朝想立不他失里为顺义王的想法传递给扯力克,扯力克于是计划东归,派人送还被掠的明朝军民、马匹、盔甲衣物等。万历二十年(1592),扯力克东归,明朝诏复顺义王市赏如故。瞿九思《万历武功录》130页。
    2总督陕西三边徐三畏疏言,“河套之虏部分四十二枝,各相雄长,卜失兔虽为虏主,然徒寄空名於上,实无统驭之才”。《明神宗实录》卷四百三十二,万历三十五年四月庚戌;“始令三枝十二部投结请封,臣惟初封俺苔之时,与之约曰:东自宣府,西至河套,责令俺荅约束。今宣府白洪大自为一枝,河套吉能自为一枝,虏王所制者山大二镇十二部而已。”《明神宗实录》万历四十年十月壬午。
    1 札奇斯钦《北亚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战争和平与贸易关系》143页。札氏认为土蛮汗不至的原因是因为土蛮是蒙古大汗,他不能做政治上的让步。于默颖博士论文《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2004年,80-83页。认为原因是;1、明朝无法接受土蛮以战挟贡的做法。2、明朝扶此抑彼的对蒙古分化政策。赵文博士论文《明后期对蒙古对策探究》2009年,45页。认为1、明朝对蒙古大汗防范心理较强.蒙古大汗拒绝向明朝俯首称臣。2、明朝对蒙古分化政策,认为西虏封贡,东虏无援易治。
    1 《明穆宗实录》隆庆四年十二月甲寅。
    2 《明经世文编》卷316,王崇古《酌议北虏封贡事宜以遵国体疏》。
    3 《明穆宗实录》隆庆五年二月庚子。
    4 《明穆宗实录》隆庆五年三月甲子。
    5 《明穆宗实录》隆庆五年三月庚寅。
    1 《明史》卷222《王崇古传》。
    2 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博士论文,2004年,第80-83页。
    3 札奇斯钦《北亚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间的和平战争与贸易之关系》第143页、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第237页。
    4 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5页。
    5 萨囊彻辰(道润梯步译校)《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53页。
    1 珠荣嘎译注《阿勒坦汗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2-75页。
    2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第237页。
    3 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博士论文,2004年,第80-83页。
    4 刘应箕《款塞始末》第92页。
    5 《明经世文编》卷327《张文忠公集四》,《答都督张心齊》。
    1 《明史》卷222《张学颜传》。
    2 明英宗没有采纳此建议。《明英宗实录》景泰二年五月壬子。
    3 方逢时《云中处降录》第86页。
    1 《张太岳集》卷二十九《与张心斋计不许东虏款贡》。
    1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十《土蛮列传》第194页。
    2 高拱《挞虏纪事》第74页。
    3 《明穆宗实录》隆庆五年四月丙辰。
    1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第238页。
    2 《万历武功录》卷十三《黑石炭列传》第301页。
    3 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43页。
    4 冯瑗《开原图说》第457页。
    5 冯瑗《开原图说》第450页。
    1 张鼐《辽夷略》第478页。
    2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第236-250页。
    3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第236-237页。
    4 冯瑗《开原图说》第473-474页。
    1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第241页。
    2 《明代辽东档案汇编》下册,沈阳辽沈书社,]985年,第832页。
    3 张鼐《辽夷略》第487页。
    4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九《青把都列传》第149页。
    1 《明神宗实录》万历六年九月甲戌。
    2 《明史》卷222,《吴兑传》。
    1 《明光宗实录》泰昌元年八月壬子。
    2 《明光宗实录》泰昌元年九月壬辰。
    3 袁森坡《明朝后期与辽东蒙古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5页。
    4 袁森坡《明朝后期与辽东蒙古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6页。
    5 《明熹宗实录》天启二年二月辛卯。
    1 袁森坡《明朝后期与辽东蒙古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7页。
    2 《明熹宗实录》天启二年七月庚子。
    3 方孔熠《全边略记》卷一第34页。
    4 方孔熠《全边略记》卷一第34页。
    5 《明熹宗实录》天启三年十一月乙卯。
    1 《明熹宗实录》天启六年六月戊子。
    2 《明熹宗实录》天启七年三月癸酉。
    1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十六《市籴考·市舶互市》
    2 《崇祯长编》崇祯元年八月癸酉。
    3 乌云毕力格《明朝兵部档案中有关林丹汗与察哈尔的史料》,乌云毕力格编,日本学术振兴会赞助《十七世纪前半期南蒙古政治史研究》项目成果之一,2004年。
    4 同上。
    5 《崇祯长编》崇祯二年三月丙子。
    6 [清]王鸿绪《明史稿》(五),《王象乾传·列传》第123,文海出版社印行,《敬慎堂刊本》,一九六二年,第186-188页。
    7 《崇祯长编》崇祯二年三月甲申。
    8 同上。
    9 同上。
    1 《崇祯长编》崇祯二年五月庚子。
    2 乌云毕力格《明朝兵部档案中有关林丹汗与察哈尔的史料》,乌云毕力格编,日本学术振兴会赞助《十七世纪前半期南蒙古政治史研究》项目成果之一,2004年。
    3 赵文《明后期对蒙古策略探究》,博士论文,2009年。
    1 乌云毕力格《明朝兵部档案中有关林丹汗与察哈尔的史料》,乌云毕力格编,日本学术振兴会赞助《十七世纪前半期南蒙古政治史研究》项目成果之一,2004年。
    2 同上。
    3 同上。
    1 鸟云毕力格《明朝兵部档案中有关林丹汗与察哈尔的史料》,乌云毕力格编,日本学术振兴会赞助《十七世纪前半期南蒙古政治史研究》项目成果之一,2004年。
    2 同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2页。
    1 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第256页。
    1.《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校勘本,1962年。
    2.[元]刘佶:《北巡私记》,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重修本),中华书局,1989年。
    4.[明]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58年。
    5.[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嘉靖刊本,1937年。
    6.[明]张雨:《边政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嘉靖刊本,1937年。
    7.[明]杨时宁:《宣大三镇图说》,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8.[明]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影印明万历刻本,1937年。
    9.[明]杨铭:《正统临戎录》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明]郑晓:《皇明北虏考》,吾学编本。
    11.[明]郑洛:《抚夷纪略》,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明]萧大亨:《北虏风俗》,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薄音湖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14.《明代辽东档案汇编》辽宁省档案馆、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辽沈书社。1985年6月。
    15.[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影印,1962年。
    16.[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铅印本,1930年
    18.[明]许论:《九边图论》,明经世文编本。
    19.[明]方孔炤:《全边略记》,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三辑),内蒙古大 学出版社,2006年。
    20.[明]张鼐:《辽夷略》,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21.[明]王世贞:《庚戌始末志》、《北虏始末志》,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22.[明]霍骥:《九边图说》,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23.[明]高拱:《防边纪事》、《伏戎纪事》、《挞虏纪事》,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24.[明]方逢时:《云中处降录》,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25.[明]刘应箕:《款塞始末》,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26.[明]俺答:《北狄顺义王俺答谢表》,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27.[明]冯时可:《俺答前志》、《俺答后志》,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28.[明]三娘子:《与经略尚书郑洛书》,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29.[明]王圻:《续文献通考》,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30.[明]萧大亨:《北虏风俗》,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31.[明]瑗:《开原图说》,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32.[明]叶向高:《四夷考》,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33.[明]茅元仪:《武备志》,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34.辽宁省档案馆等编《明代辽东档案汇编》,辽沈书社,1985年。
    35.[明]徐学聚:《国朝典汇》,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清初补刻本,1996年。
    36.[明]刘定之:《丕泰录》,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37.[明]李实:《北使录》,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38.[明]袁彬:《北征事迹》,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39.[明]杨铭:《正统临戎录》,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40.[明]赵时春:《北虏纪略》,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41.[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42.[明]诸葛元声:《两朝平壤录》,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4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
    4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45.[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
    4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7.[明]王崇古:《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明万历刻本。
    48.[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第一版。
    49.[清]查继佐:《罪惟录》卷28《三娘子传》。四部丛刊三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
    50.[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155卷),光绪石印本。
    51.[清]王鸿绪:《明史稿》,文海出版社印行, 《敬慎堂刊本》, 一九六二年。
    52.《崇祯长编》,台湾影印《明实录》本。
    53.[清]王鸿绪:《明史稿》(五),《王象乾传·列传第123》,文海出版社印行,《敬慎堂刊本》,一九六二年。
    54.[明]王圻:《续文献通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佚名:《阿拉坦汗传》,珠荣嘎译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市,1990年。
    2.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市,1985年。
    3.萨囊彻辰(道润梯步译校):《蒙古源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1.札奇斯钦:《北亚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间的和平战争与贸易之关系》,台湾政治大学出版委员会,台北市,1972年。
    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时期),地图出版社,1982年。
    3.周清澍主编:《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
    4.白翠琴:《瓦刺史》,吉林教育出版社,长春,1991年。
    5.编写组:《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8年。
    6.编写组:《蒙古民族通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7.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8.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9.杜荣坤、白翠琴:《西蒙古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10.芈一之主编:《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1.黄丽生:《由军事征掠到城市贸易:内蒙古归绥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14世纪中至20世纪初)》,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95年。
    12.李文君:《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刘祥学:《明代民族政策演变史》,民族出版社,2006年。
    14.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1-6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2009年。
    15.王雄:《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
    16.杨绍猷、莫俊卿:《明代民族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7.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8.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境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9.田继周等:《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20.乌云毕力格、白拉都格其:《蒙古史纲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21.宝音德力根:《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博士论文,1997年。
    22.赵文:《明后期对蒙古策略探究》(博士论文),2009年。
    23.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以九边防御体系为主》(博士论文),2004年。
    1.[美]亨利·赛瑞斯:《明蒙关系Ⅱ——朝贡和使团(1400-1600)》,比利时汉学研究所主办:《汉学与佛学丛刊》,1967年。Henry Serruy, The Tribute System and Diplomatic Missions(1400-1600), Brussels:Institue Belge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1967.
    2.[美]亨利·赛瑞斯著,王苗苗译:《明蒙关系Ⅲ----贸易关系:马市(1400-1600)》,中央民族出版社,北京:2011年。
    3.[日]和田清:《东亚史研究·蒙古篇》,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上、下),商务印书馆,1984年。
    4.[英]约·弗·巴德利著,吴持哲译:《俄国·蒙古·中国》下卷,第一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本。
    1.李漪云:《从马市中几类商品看明中后期江南与塞北的经济联系及其作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4,第4期,呼和浩特。
    2.奇格:《一部珍贵的古代蒙古法律文献-阿勒坦汗法典》,《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第6期。
    3.侯仁之:《明代宣大陕西三镇马市考》,载于《燕京学报》,1938年第23期。
    4.洪国斌,张泽凡:《抽刀断水水更流-略述明代的蒙汉关系》,《北方民族关系史论丛》第1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呼和浩特,1984.
    5.高树林:《明朝隆庆年间与蒙古右翼的封贡互市》载于《河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6.曹永年:《阿勒坦汗和丰州川的再度半农半牧化》,《蒙古历史人物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7.
    7.曹永年:《嘉靖隆庆年间板升自然灾害及其与“俺答封贡”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第1期。
    8.曹永年:《明代中晚期的经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第2期。
    9.陈生玺:《明代蒙古各部的分合与后金对漠南蒙古的征服》,载于《南开学报》,1987年,第1期。
    10.杨绍猷:《试论俺达汗》,载于《土默特史料》(16),1985年。
    11.晓月:《漠南蒙古归附后金经济原因管窥》,《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12.萧国亮:《明代后期蒙汉互市及其社会影响》,载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年第2期,。
    13.杨绍猷:《明代蒙古经济述略》,载于《民族研究》,1985年第5期。
    14.阿萨拉图:《明代蒙古地区和中原间的贸易关系》,载于《民族团结》,1964年第2、3期。
    15.姚继荣:《明代宣大马市与民族关系》,载于《河北学刊》,1997年06期,第102-107页。
    16.杜婉言:《明代木市初议》,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02期,第154-155页。
    17.祈美琴,李立璞:《明后期清前期长城沿线民族贸易市场的生长及其变化》载于《西域研究》,2008年第3期。
    18.余同元:《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载于《历史研究》,1995年05期。
    19.曹永年:《<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考误》,载于《历史研究》,1996年第三期。
    20.田澍,毛雨辰:《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西北边镇研究述评》,载于《西域研究》2005年02期。
    21.杜婉言:《明代木市初议》,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2期。
    22.秦佩珩:《明代汉蒙两族贸易关系考略》,载《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中国古代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3.吕美泉:《明朝马市研究》,载于《求实》第五期,1999年。
    24.唐玉萍:《明朝嘉万时期对蒙政策探论》,载于《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6期
    25.戴鸿义、阎忠:《永乐时期明蒙间的贸易关系》,载于《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0年第1期。
    26.高树林:《明朝隆庆年间与蒙古右翼的封贡互市》,载于《河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27.白翠琴:《大同马市与蒙汉关系刍议》,载于《西蒙古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28.白翠琴:《从经济交流看瓦刺与中原地区的关系》,载于《西蒙古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29.哈正利:《明代蒙汉民族贸易浅析》,载于《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30.李漪云:《明代长城脚下的蒙汉互市》,载于《民族团结》,1981年第5期。
    31.李漪云:《从马市中几类商品看明中后期江南与塞北的经济联系及其作用》载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32.李文君:《浅析西海蒙古与明朝的通贡互市》,载于《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33.吕美泉:《明朝马市研究》,载于《求是学刊》,1999年第5期。
    34.卢明辉:《试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及其与中原汉族的关系》,载于《西北史地》,1986年第4期。
    35.秦佩珩:《明代马市开置小史》,载于《明代经济史论丛初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
    36.秦佩珩:《明代蒙汉两族贸易关系考略》,载于《中国古史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
    37.师悦菊:《明代大同镇长城的马市遗迹》,载于《文物世界》,2003年第1期。
    38.特木勒:《十六世纪后半叶的朵颜卫》,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39.特木勒:《十六世纪朵颜卫与明朝关系引论》,载于《元史及边疆与民族研究集刊(第1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0.萧国亮:《明代后期蒙汉互市及其社会影响》,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7年第2期。
    41.杨绍猷:《明代蒙古经济述略》载于《民族研究》,1985年第5期。
    42.[美]亨利·赛瑞斯著,达力扎布译:《明代的汶蒙贸易》,载于《蒙古学信息》,1994年第1期。
    43.[澳]费克光著,许敏译:《论嘉靖时期的明蒙关系》,载于《民族译丛》,1990年第6期。
    44.[日]若松宽著、杨绍猷译:《评簌原春平著<明代蒙古史研究)》,载于《民族译丛》,1982年第4期。
    45.王苗苗:《明蒙互市贸易述论》(硕士论文),2011年。
    46.胡钟达:《明与北元—蒙古关系之探讨》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
    47.薄音湖:《北元与明代蒙古》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评十五世纪也先对蒙古的统一及其与明朝的关系》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48.王雄:《洪武时期对蒙古人众的招抚和安置》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49.于默颖:《明代蒙古顺义王的册封与嗣封》,《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9月
    50.袁森坡:《明朝后期与辽东蒙古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51.薄音湖:《维护蒙汉友好的三娘子》,载《学习与思考》,1981年第4期。
    52.黄木、吴克娅:《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朝贡初探》,载于《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53.[美]亨利·赛瑞斯,达力扎布译:《明代的汉蒙贸易》,载于《蒙古学信息》,1994年第1期。
    54.[美]巴菲尔德,袁剑译:《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55.胡凡:《论明世宗对蒙“绝贡”政策与嘉靖年间的农牧文化冲突》载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4期。
    56.胡凡:《论明穆宗时期实现“俺答封贡”的历史条件》载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1期。
    57.胡凡:《论明英宗时期的明蒙朝贡体制和农牧文化交流》载于《故宫学刊》2008年总第4辑。
    58.乌云毕力格:《明朝兵部档案中有关林丹汗与察哈尔的史料》乌云毕力格编,日本学术振兴会赞助《十七世纪前半期南蒙古政治史研究》项目成果之一,2004年。
    59.孟修:《明蒙朝贡体制与土木之变》载于《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