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运用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民族志资料和笔者近年来在纳西族地区进行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纳西、藏族的族源关系和7—20世纪初的关系、相互间出现的融合、这一关系形成发展原因与性质特点及影响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与看法。本项研究不仅对纳西族、藏族历史关系的研究是一种促进,对中国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用科学方法对纳西族及其文化等进行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始于19世纪后期。最初的研究是偏重于语言、文字,但包括纳西族与藏族等民族的关系在内的诸多问题在研究中实际上都有涉及,因此,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一开始就是纳西族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说与纳西族语言、文字的研究是同步的。但是,一百多年来,这一关系的研究仍存在种种不足。从总体上讲,纳西族研究尽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纳西族、藏族历史关系却长期未被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出,只是在探讨其他问题时才顺带涉及,与语言、文字、宗教、文化的研究相比,这一关系的研究明显薄弱。1980年以来,尽管已有一些论文专门探讨这一关系,但明显缺乏深度,尤其对这一关系运用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整体上去系统研究还很不够。同时,有关的研究不但存在研究的点与面相当分散的问题,也存在不少空白点需要去填补。
     本文把研究对象确定为纳西族、藏族历史关系,主要有这三方面的原因:其一,近20年来,这一关系的研究虽已有一些专题性论文发表,但多为研究这一关系的某个方面或某个时段,运用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时为经以各方面关系为纬的系统研究仍相当少。因此,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在一定程度
    
     上起到弥补不足的作用。其二,纳西族、藏族历史关系具有少数民族关系中的
     大、小民族关系的典型意义,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丰富我们对西南地区民
     族关系发展规律的认识。其三,纳西族、藏族历史关系虽为区域性民族关系,
     但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可拓展中国民族关系史的研究领域,加深我们对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认识。
     根据本项研究的具体情况,纳西族、藏族历史关系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探讨,
     即族源关系与不同历史时期关系的研究,同时又注意两个部分的联系。
     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对19世纪末以来国内外纳西族、藏族历史关系
     研究的状况进行评述,并简要概述了本文的立题、资料来源与难度、研究的原
     则与思路及论文的结构等。在以上综述后,共安排了四章来展开课题的研究,
     系统探讨纳西族、藏族的族源关系及7一20世纪初的关系。
     为探讨纳西族与藏族在族源关系上的关系及特点,本文第二章“纳西族、
    藏族的族源关系”从“多弥羌与两族族源关系”、“猴祖传说与两族族源关系气
     “从石棺葬看两族族源关系”、“从《白狼歌》看两族族源关系”、“从文化习俗
    看两族族源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运用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
     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充分探讨两族族源关系及特点,论证两族族源因古羌人
    这一联结环节而存在关系,并为之后两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研究奠定了
    基础。
     7一13世纪中期是纳西族、藏族历史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为把握这一
    时期两族关系全貌,分析其特点,本文第三章心一13世纪中期的纳西族、藏
    族关系”从“7一13世纪中期纳西族的分布情况”、“吐蕃统治时期及吐蕃王朝
    崩溃后两族的政治关系”、“两族分布区域间的交通及贸易”、“藏族宗教文化在
    纳西族地区的传播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其中,“7一13世纪中期纳西族的
    分布情况”与“吐蕃统治时期及吐蕃王朝崩溃后两族的政治关系”部分,依据
    文献记载,对纳西族的分布情况及吐蕃的南向扩张作了必要的阐述与分析,对
    吐蕃王朝崩溃后两族关系也进行了探讨,明确指出由于吐蕃势力的变化,两族
    关系呈现出高潮与低潮。在“藏族宗教文化在纳西族地区的传播及影响”这部
    分中,重点分析了本教对纳西族宗教、文化的影响,明确指出东巴教与纳西族
    象形文字的产生都与这种影响有关。
     从13世纪中期开始,纳西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进入一个较为密切的时期,
    与藏族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探讨这一时期两族关系的发展变化及
    女
    
    特点,本文第四章“13世纪中期一17世纪中期的纳西族、藏族关系”从“13
    世纪中期至14世纪后期丽江木氏家族力量的发展”、“纳西族木氏土司向藏区的
    扩张及在藏区的统治”、“两族贸易的发展及纳西族移民在藏区的经济活动”、“藏
    族宗教在纳西族地区的继续传播及两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这
    一时期两族关系中的最大事件是木氏土司崛起及向藏区的扩张和长期统治,对
    这一问题本章作了深入研究,强调了明王朝对木氏土司的扶持所产生的影响。
    这一时期藏传佛教在纳西族地区继续传播,本章通过分析提出各教派对不同地
    区纳西族有着不同程度影响的看法。本章通过分析还指出,木氏土司与噶玛噶
    举派的密切关系对两族关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影响。这一时期也是两族经济文
    化交?
On the rich historic resources of documents and ethnic annals, the author probes the original relation and the relation during the 7-20th century between Naxi and Tibetan, and its reasons and characteristics, together with the author's fieldwork at Naxi areas. Some new ideas are put forth. The research promotes and complements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 of Naxi and Tibetan,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union of all the nations in China.
    The scientific method was adopted to study the culture of Naxi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t first, the research emphasized on the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together with some study on the questions such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Naxi and Tibetan. So the study was a key topic in the study of historic relation between Naxi and Tibetan. But the study was not complete during more than 100 years. Generally speak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Naxi and Tibetan was not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topic though the study has lasted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It was only included while the study on the language, characters, religion and culture was carried on. From 1980 on, some academic papers have talked about the relation, but the depth is somewhat shallow. Especially the systematic study in a historic way is needed.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is not concentrated and some blanks need to be filled in.
    This dissertation put the emphasi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Naxi and Tibetan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three reasons. Firstly, some papers on special topic only paid attention to some aspects or some period, and the systematic study in a historic way is absent. Secondly, the typical meaning of minoritie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Naxi and Tibetan can enrich the knowledge on the
    rules of the ethnic relation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Thirdly, though the relation between Naxi
    
    
    
    and Tibetan is regional, the topic can widen the study field of ethic relation and can enrich the knowledge of the union of nations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the study on the historic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original relation and the historic rel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nection is also considered.
    The first part reviews the situation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Naxi and Tibetan, and gives a general idea on the choice of the topic, the resources of the documents, the principles of the research, ways of thought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dissertation. After the general statement, the original relation between Naxi and Tibetan and the relation during 7~(th) ~ 20~(th) century were probed in four parts.
    For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 and its character, the second part probes the original relation between Naxi and Tibetan in five sections.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s, ethnic annals, archeological study and fieldwork, the origi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and its character are analysed. The original relation existed because of ancient Qiang, which is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n the ethnic religion and culture.
    The period of 7~(th) ~ 13~(th) century was important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Naxi and Tibetan. For the complete knowledge for the two peoples and its character, in the 3-4th parts, the relation is studied in four aspects. And in the part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Naxi in 7~(th) ~13~(th) Century and The Political Relation in and after the Government of Tufan, the distribution of Naxi and the necessity to spread to the south are probed. The relation after the government of Tufan is also analysed to point out the climax and the low ebb because of the Tufan forces effect. In the part The spread and effect of Tibetan religion and culture in the Naxi area, the effect of Tibetan religion on the religion and culture of Naxi is outlighted,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ppearance of Dongba religion and the ideography.
    From the middle of 13~(th) century, the relation between Naxi and central government came to be clos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ibetan also came to a new stage. For the change and its character of the relation
引文
《纳西东巴古籍译注》(一),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纳西东巴古籍译注》(二),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东巴经典选译》,和志武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纳西族东巴文学集成《祭天古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标点本。
    2、《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标点本。
    3、《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标点本。
    4、《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
    5、《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
    6、《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标点本。
    7、《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
    8、《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
    9、《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
    10、《清实录》,中华书局,1985—1987年影印本。
    11、[清]倪蜕:《滇云历年传》,李埏校点,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任乃强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3、《云南志校释》,赵吕甫校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4、《南诏野史会证》,木芹会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5、《大理行记校注》、《云南志略辑校》,王叔武校注,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16、《丽江木氏宦谱》,载《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17、[清]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载《云南古代游记选》,于希贤、沙露茵选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8、《正续云南备征志精选点校》,主编主点李春龙,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9、《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黄布凡、马德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吐蕃金石录》,王尧,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21、《吐蕃简牍综录》,王尧、陈践,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22、巴俄·祖拉陈哇:《贤者喜宴》,黄颢译,《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至
    
    1985年第4期。
    23、贡噶多吉:《红史》,陈庆英等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4、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记》,刘立千译注,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25、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刘立千译注,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26、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陈庆英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7、拔·塞囊:《拔协》,佟锦华、黄布凡译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28、土观·罗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刘立千译注,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29、《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阿旺钦绕:《木里政教史》,鲁绒格丁译,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
    31、西藏社科院、四川省社科院编:《近代康藏重大事件史料选编》,第一编,西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32、四川省档案馆编:《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3、本书编写组编:《纳西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4、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35、本书编写组编:《藏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6、黄奋生:《藏族史略》,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37、本书编写组编:《羌族简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38、方国瑜:《彝族史稿》,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
    39、林惠祥:《中国民族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影印版。
    40、陈连开主编:《中国民族史纲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41、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43、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44、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5、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
    46、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版。
    47、马曜主编:《云南各族古代史略》,云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48、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9、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0、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1、石硕:《藏族族源与藏东古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2、陈楠:《藏史丛考》,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53、周锡银、望潮:《藏族原始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4、吴永章:《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55、何耀华:《中国西南历史民族学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6、李绍明:《李绍明民族学文选》,成都出版社,1995年版。
    57、马长寿:《氐与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8、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59、詹承绪等:《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和母系家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0、李光文等编:《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61、李国文:《东巴文化与纳西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2、杨福泉:《多元文化与纳西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3、戈阿干:《东巴骨卜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4、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5、和志武:《纳西东巴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6、王尧:《吐蕃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7、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68、格勒:《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9、西藏交通厅、社科院编:《西藏古近代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版。
    70、陈宗祥、邓文峰:《白狼歌研究》(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1、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华书局,1978年版。
    72、马长寿:《南诏国内的部族组成和奴隶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73、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74、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75、蒙默:《试论汉代西南民族中的“夷”与“羌”》,载《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
    76、蒙默:《唐宋时期“东蛮”族属的探讨》,载《南方民族考古》第二辑,1989年。
    77、方国瑜:《么些民族考》,载《民族学研究集刊》,第四辑,1944年。
    78、木仕华:《纳西东巴文与藏文的关系》,载《民族语文》,2001年第5期。
    79、丹珠昂奔:《纳西族创世神话中的藏文化信息管窥》,载《海峡两岸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边政学会编印,1996年。
    
    
    80、周伟洲:《多弥史钩沉》,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
    81、邓少琴:《纳西族史札记》,载《西南民族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82、赵心愚:《南诏告身制度试探》,载《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83、赵心愚:《纳西族与古羌人渊源关系的又一证据》,载《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84、王小盾:《汉藏语猴祖神话的谱系》,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85、罗开玉:《川滇西部及藏东石棺葬研究》,载《考古学报》,1992年第4期。
    86、童恩正:《四川西北地区石棺葬族属初探》,载《思想战线》,1978年第1期。
    87、马学良、戴庆厦:《白狼歌研究》,载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88、潘发生:《康熙至乾隆年间中甸政教史综述》,载《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
    89、冯智:《明至清初滇藏政教关系管窥》,载《中甸县志通讯》,1990年第3期。
    90、杨嘉铭、阿绒:《明季丽江木氏土司统治势力向藏区扩张始末及其纳西遗民踪迹概溯》,载《甘孜州文史资料》第十八辑。
    9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学论文选集》,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版。
    92、《云南藏学研究论文集》,1、2,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1997年。
    93、《四川藏学研究》,1—5,杨岭多吉主编,中国藏学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2002年。
    94、《雅砻江下游考察报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编印,1983年版。
    95、《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1—3),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1986年版。
    96、《四川省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7年版。
    97、《中甸县志资料汇编》(1—5),中甸县志办印。
    98、《丽江地区民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99、《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100、白庚胜、和自兴主编:《玉振金声探东巴》(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1、郭大烈、杨世光主编:《东巴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2、郭大烈、杨世光主编:《东巴文化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3、郭大烈编:《纳西族研究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04、白庚胜、杨福泉编译:《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粹》,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5、[日]白鸟芳郎:《从石寨山文化中看到的斯基泰文化的影响——种族、民族的交
    
    流及其途径》,青山译,载《民族译丛》,1980年第4期。
    106、[英]A·杰克逊:《纳西族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杨健吾译,载《民族译丛》,1992年第6期。
    107、[日]村井信幸:《纳西族问题研究近况》,载《民族译丛》,1980年第5期。
    108、[美]查尔斯·巴克斯:《南诏国与唐代的西南边疆》,林超民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09、[法]R·A·石泰安:《西藏的文明》,耿昇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0、[俄]顾纳德:《被遗忘的王国》,李茂春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1、[奥]勒内·德·内贝斯基:《西藏的神灵和鬼怪》,谢继胜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2、[法]R·A·石泰安:《川甘青藏走廊古部落》,耿昇译,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13、[美]J·F·洛克:《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刘宗岳等译,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114、[挪威]帕·克瓦尔耐:《西藏本教徒的丧葬仪式》,褚俊杰译,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五),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5、[法]今枝由郎:《丽江版的藏文<甘珠尔>》,耿昇译,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五),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6、[法]R·A·石泰安:《有关吐蕃佛教起源的传说》,耿昇译,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七),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7、ROCK·J· F: A NA—KHI ENGLISH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Roma 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