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又是社会前进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改革的严峻挑战。更随着“主体性教育”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提出,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被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重点,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自己的主人,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目标的转变迫使人们不得不开始转变学习观念,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而研究性学习由于自身的特点可以弥补这一弊端,研究性学习已经被当作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
     与中小学生不同,大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收知识,而应能动的吸收知识并发展自己。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既是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给同学们更多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等,最终能够在学习上做自己的主人。而随着能力的提升,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所以说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关系。
     但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来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还是面临着种种问题。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未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本文正是针对这些现状分析问题,并进而提出自己的建议。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及意义。研究性学习得到推广,既是由于教育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也是主体性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二部分根据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状况的了解及问卷调查的结果,总结当代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大学生主体性的缺陷,并就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所在。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即如何改进研究性学习,以期能够更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大学生主体性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world has stepped into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growth of economy relies directly on the production, spread and use of knowledge. The society puts higher demands on talents, and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key factor of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ociety,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a, as a result,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Furthermore, with the appearance of subjectivity in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fields, the spirit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is highlight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emphasizes the students should be the masters of themselve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get knowledge positively and actively. As the goal of cultivation has been changed, people have to alter the idea of learning. Traditional accepting learning mode focuses too much on the tranferring of knowledge but ignores the cultivation of ability, and its influence is even found in campus, which is harmful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But project learning, the new learning mode, can make up the deficiency due to its own features, and it has already been treated as the main way of learning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middle school and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should not receive knowledge passively any longer, but should absorb konwledge with motility and get developed.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is not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but also the ending point of project learning, and conducting project learning is to provide students more opportunities to exercise, to elevate the ability of self-determin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finally enables the students be the master of themselves in learning. And with the elevation of ability, students get proficiency in project learning. In this sense, project lear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complement each other.
     Viewing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re are many probel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 learning in China. The conduction of project learning didn't stimulate the activeness of students very well, and this treatise aims at analysing these problems in connection with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ke relative proposals. This treatise is illustrated by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ion and meaning of conducting project learning. The spread of project learning is due to not only the need of society's and education's developing, but also the need of subjectivity education's developing.
     The second part conclud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ject learning in contemporary colleges and the defects of subjec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all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ject learning in contemporary colleges and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third part is the main part which makes proposal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revealed, i.e. how to improve project learning to better stimulate the students' activeness and to make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get fully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of project learning.
引文
[1]张华.《杜威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实践(上)》,《当代教育科学》,2005(7)
    [2]孙明娟.《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实施现状综述与剖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7)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版
    [1]刘慧群.《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怀化师专学报》,19998(8)
    [2]仪建红等.《浅议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内容》,《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1]《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第六届学术年会综述》,《教育研究》,2003(3)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版
    [2]陆根书.《学习风格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版
    [1]赵晓霞.《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现代大学教育》,2006(5)
    [1]张建林.《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征》,《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1]卢正芝.《学会参与: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版
    [1]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版P283
    [1]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I版P280
    [2]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版P281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
    [1]卢晓中.《9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0(5)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版
    [2]卢晓中.《9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0(5)
    [1]刘月秀等.《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探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3)
    [2]刘月秀等.《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探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3)
    [1]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版
    [2]张胤.《研究者-学习者:高校研究性学习之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构建》,《辽宁教育研究》,2004(7)
    [1]卢正芝.《学会参与: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版
    [2]卢正芝.《学会参与: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版
    [1]赵艳林.《培养创新人才:大学教学模式的传统与变革》,《中国高等教育》,2003(5)
    [2]夏学芳.《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及开展条件》,《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9)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版
    [1]刘君君,周进良.《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信息素质与信息资源保障》,《现代情报》,2007(1)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版P476
    [2]尹桂丽.《当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理学院学报》,2004(3)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版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
    [1]刘辉群.《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中国高等教育》,2003(5)
    [1]刘范霞.《谈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中国高等教育》,2007(8)
    [2]刘范霞.《谈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中国高等教育》,2007(8)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卢正芝:《学会参与:主体性教育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田建国,韩延明:《大学教育现代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6.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陆根书,于德弘:《学习风格与大学生自主学习》,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加拿大)许美德著,许洁英主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皮连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潘懋元:《论高等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2.(美)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3.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5.游敏慧,刘秀伦:《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开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16.肖昊:《教育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8.杨启亮:《困惑与抉择--二十世纪的新教学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9.(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续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李浩:《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探索,2006(6)
    2.吴成军,赵芙蓉:《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异同初探》,北京教育,2005(12)
    3.霍益萍:《新课改视野中的研究性学习:现实审视与对策选择》,专家讲堂,2006(10)
    4.张洋:《试论研究性学习与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管理视野,2006(21)
    5.宋丽平,李阳:《高等教育中的研究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12)
    6.周斌,陈朝霞,刘德安:《论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
    7.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中国大学教学,2006(2)
    8.王爱芬:《国外及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9.郭增晓,张强:《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合作性及探究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1)
    10.张华,《杜威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实践》,理论纵横,2005(22)
    11.张建林:《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征》,湖南师范学大教育科学学报,2005(7)
    12.张建林:《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层次性体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
    13.卢晓中:《9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高等教育研究,2000(5)
    14.邓文光:《研究性学习中的几点反思》,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3)
    15.张胤,《研究者--学习者:高校研究性学习之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构建》,辽宁教育研究,2004(7)
    16.尹桂丽:《当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理学院学报,2004(3)
    17.杨明全:《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中国教育学刊,2005(3)
    18.刘家祥:《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功能定位与引发的变化》,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19.冯向东:《大学职能的演变与大学的开放性》,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20.刘范霞,刘素娟:《谈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中国高等教育,2007(10)
    21.冷余生:《从讲授为主到自学为主》,高等教育研究,1996(2)
    22.王根顺,雍克勤:《从学生发展角度看高校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改革》,高等理科教育,2007(1)
    23.李小红:《全国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第六届学术年会综述》,教育研究,2003(3)
    24.陶明法:《“研究性学习”现状综述》,理论探索,2002(1)
    25.李德显,庞建明:《学生主体性的形成与教育》,教学与管理,2001(11)
    26.潘善洪,张为鄂:《大学生主体性学习与教育管理的互动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27.蔡长春:《浅谈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性》,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9)
    28.黄济:《人的主体性与教育》,教育改革,1997(1)
    29.谢利民:《现代学习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育科学研究,2003(10)
    30.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教育探索,2003(8)
    31.高宏:《浅谈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3)
    32.汪劲松:《实施研究性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3(6)
    33.夏伟,汤莹滨:《高等教育中研究性学习推进策略初探》,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34.罗云丹:《谈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凯里学院学报,2007(4)
    35.周俭铁:《积极引导 促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9)
    36.唐烈琼:《论知识观转型与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建构》,继续教育研究,2005(5)
    37.夏学芳.《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及开展条件》,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9)
    38.赵晓霞.《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现代大学教育,2006(5)
    39.孙明娟.《研究性学习在我国的实施现状综述与剖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7)
    40.刘君君,周进良.《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信息素质与信息资源保障》,现代情报,2007(1)
    41.刘范霞.《谈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中国高等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