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走进甘新地区的中国油画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20世纪40年代走进甘肃、新疆地区的油画家中王子云、韩乐然、常书鸿、吴作人、董希文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目的是为说明20世纪40年代时,这一批艺术家的西行是一种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集体意识、一种萌发于祖国危难之时民族自尊心的体现,也是一个产生于社会巨变时期的文化自省的过程。
     本文分六个章来说明:
     第一章主要讲述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再到抗战爆发,在这批油画家的成长过程中,巨大的社会变动对其艺术思想形成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以及最终使他们决定走向甘新地区的历史原因、文化原因和现实因素。20世纪初的中国,是各种文化思潮泛滥、充满各种复杂冲突和矛盾的时期。这使得众多画家试图在各方面作出努力,为中国艺术找到属于自己的民族道路。抗战的爆发,迫使中国的文化中心西迁,这也为画家们到达西部进行探索制造了客观上的契机。
     第二章论述走进甘新地区的这些油画家们与蔡元培美术教育体系之间的关联,并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中西融合艺术思想的影响,以及论述走进甘新地区的画家的一个共性——留学法国,并就这个原因展开讨论。从大量文献的统计来看,走向西北地区的画家几乎都是留法的,文中针对留学国家文化艺术背景的差异,以及对其后来的艺术道路的影响和选择做一对比,探析走进西部的行为与留法经历之间的潜在联系。
     第三章论述敦煌成为西行油画家们文化寻根焦点的具体原因,这些艺术家在西北艺术考古的具体动因、艺术角度和探索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艺术方向是相同的;在敦煌壁画的临摹方面,虽然各自使用的方法不同,但进行艺术探求的初衷却是一致的。
     第四章具体为每个画家个案的剖析论述,论证20世纪40年代,他们在西部地区进行风情写生并进行民族艺术风格的探索的细微环节。
     第五章总结了20世纪40年代走进甘新地区的这些画家们这一历史行为对后期美术发展的影响,包括后来的敦煌研究热、西北写生风潮、油画民族化的几次大讨论,以及对甘肃、新疆地区油画发展和美术教育诸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本论文首次将20世纪40年代的画家们归纳在一起,并归纳和总结这些画家在艺术追求上的共同点,同时还关注每位画家的个性表现,试图说明他们走进西北地区的历史必然性,众多艺术家多元化、多方式的艺术探索,其实也是一个殊途同归的过程,并试图为今后研究此题的学人提供个人的思考方式和拙见。
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 on illustrating artists such as Wang Ziyun, HanLeran, Chang Shuhong, Wu Zuoren and Dong Xiwen who came to the northwestarea, especially Gansu and Xinjiang province in1940s for art work andis about to illustrate this westbound is from th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during that period, especially the national pride emerged during thenational crisis, and the cultural introspection process of the Socialupheaval period.
     Chapter one mainly elaborates how the social upheaval period influencedthe artists and their maturity process from the revolution of1911to the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o sino-Japanese war. It also reveals themultiple history and cultural reason that led the artists to the westbound.The early20this the period for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trends overflowfilled with tremendous conflict and contradiction, which made numerousartists made their endeavor to find their own way out for the Chinesepaint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forced the migration of culture centertowards west and gave the painters a great opportunity to absorb thenutrition of the western culture.
     The next chapter dissertates these artists were mostly influenced by CaiYuanpei art education system that is considered a good model for the fusionof Western and Chinese art. And talk about the commonness among the artistswho used to go into northwest region--they all studied in France before.Further more, it discusses how these two relates each other. At that time,It's a trend to receive further education aboard and from the statisticstowards the northwest region almost all of the painters used to study inFrance. The article also researches the impact of choosing differentcountries for further education and how will that affect the later artroad in comparison and comes to conclusion on the link the two.
     The third chapter demonstrates the reason why DunHuang is the focuspointfor the root-seeking of culture in the westbound. Eventhough the artpractice on art archaeology among artists in northwest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reason and angle, but the general direction is the same. As forthe replicas, despite the different painting technique they use, thethoughts are the same.
     The fourth chapter comes down to talk about the painting and sketches onwestern suburbs lifestyle in40s, artistic art style exploration uponevery artist and also the common practice of oil painting localizationand the exploration of nationality style in composition of a picture.
     Chapter V summarizes the impact of painters entering the northwest regionsin the late1940s, which led to the later Dunhuang upsurge, Nothwest sketchfashion, several discussions of the oil paintings localization, and thedevelopment of oil painting in northwest regions (taking Gansu andXinjiang for example) and the meditation for art education.
     This thesis first time summarizes the painters of1940s in all and notonly concludes the common artistic pursuit but also the individualism ofeach artist. I attempt to explain it'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for theartists entering northwest in that complicated period. It's a process forachieving the same from diverse approach. For all the above, I put myhumble opinion down here.
引文
1[美]任达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215页
    1赵立彬《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20世纪20-4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5月第一版,6页
    2[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P467
    3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载《新青年》第2卷第6号,1917年2月1日
    4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转引自《美术论集》(第4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3页
    1陈独秀《美术革命——答吕澂》,《新青年》第6卷第1号《通信》之七,1919年1月15日
    2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59页
    3黄琳:《中国宜除去守旧根性说》,《留美学生季报》1915年秋季第3号
    1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转引自郑工:《演进与运动一一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179页。
    2胡适之:《编辑后记》,载《独立评论》第142号,1935年3月。
    3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载《绘学杂志》第1期北京大学绘学杂志社编辑1920年
    1蓝公武:《辟近日复古之谬》,《大中华杂志》第1卷第1期。
    2龚产兴:《陈师曾的文人画思想》,《美术史论》第4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1986年64页。
    3刘海栗:《石涛与后期印象派》,原载1923年8月25日《时事新报·学报》。转引自朱金楼、袁志煌编:《刘海粟艺术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73页。
    1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7页。
    2徐悲鸿:《国画与临摹——在新加坡“徐悲鸿教授作品展览会”上的讲话》,王震、徐伯阳编《徐悲鸿艺术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371页。
    3蔡元培:《在北大画法研究会之演说词》,《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三卷,顾森、李树声编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7页。
    1常书鸿:《中国新艺术运动过去的错误与今后的展望》,《艺风》第二卷第八期,上海嘤嘤书屋1934年8月1日出版。
    2陈抱一:《洋画运动过程略记》,《上海艺术月刊》1942年5期。
    3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载《绘学杂志》第1期北京大学绘学杂志社编辑1920年。
    1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143页。
    2倪贻德:《关于西洋画的诸问题》,原载《胜流》合订本卷七第640页。转引自《倪贻德美术论集》第81至82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1倪贻德:《关于西洋画的诸问题》,原载《胜流》合订本卷七第640页。转引自《倪贻德美术论集》第81至82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1尚辉《论第一代油画家的文化心理》刊载于2001年第4期《文艺研究》
    1刘海粟:《两年来之艺术》,雷震编《中国新论》四五合刊,1937年4月25日
    1刘晓路:《世界美术中的中国美术和日本美术》,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
    2水天中:《中国现代美术批评文丛——水天中卷》,164页
    1《上海美专新制第十届毕业纪念专刊》载魏猛克文1932年转引自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一1949》.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42页
    2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一1949》.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48页
    1水天中:《走向现代文化的中国油画》101页
    2王栻主编:《严复集》第3册,《与外交报主人书》,中华书局,1986年,第561页
    1倪贻德:《美展弁言》,《美周》,1929年第11期
    2(日)菊地三郎《陈抱一和中国的西画》,原文写于1948年11月,后发表于日本《美术画报》第1、2、3期;转引自陈瑞林编《现代美术家陈抱一》,第173页,周燕丽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9月出版。菊地三郎文中对于如刘海粟、王济远、汪亚尘、徐咏清等人的留学事实和背景,在划归上与历史事实略有出入
    1刘晓路:《世界美术中的中国与日本美术》,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
    2陈抱一:《洋画运动过程略记》,《上海艺术月刊》1942年11期
    1李超:《欧画东渐:中国留欧西画家的艺术活动》,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4页
    1颜文樑《法兰西近代之艺术》,《艺浪》二卷一期,1934年
    1施拉姆:《人类传播史》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第一版19页。
    1常书鸿:《敦煌艺术与今后中国文化建设》原载《文化先锋》第5卷第24期,1946年7月,转引自敦煌研究院编《常书鸿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85页。
    2常书鸿:《敦煌艺术与今后中国文化建设》原载《文化先锋》第5卷第24期,1946年7月,转引自敦煌研究院编《常书鸿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83页。
    2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长沙:岳麓书社,2005.8.17页
    1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考察西北三年工作计划》,全宗号五,案卷号12043,转引自广东美术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叙述文版》.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918页
    2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05年8月,37页
    3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05年8月,49页
    2路易·艾黎《缅怀中国革命者韩乐然(代序)》载于崔龙水《缅怀韩乐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1页
    3周起秀《雪里岂无含翠草春深原有未开花——怀念画家韩乐然》载于崔龙水《缅怀韩乐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114页
    1原载于1946年7月19日《新疆日报》转引自崔龙水主编《缅怀韩乐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06页
    1常书鸿《怀念画家韩乐然同志》原载《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转引自《缅怀韩乐然》90页
    2原载于1946年7月19日《新疆日报》转引自崔龙水主编《缅怀韩乐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204页
    1原载于1947年10月《西北日报》转引自崔龙水主编《缅怀韩乐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213页
    2韩乐然《致于佑任的信函(节录)》原载1947年9月12日《民国日报》转引自《缅怀韩乐然》216-217页
    2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36页。
    1常书鸿《大放光彩的千佛洞》原载于《甘肃日报》1959年9月30日转引自敦煌研究院编《常书鸿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161页。
    1阮荣春胡光华著《中华民国美术史(1911-1949)》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303页
    1常书鸿《敦煌艺术》原载《新观察》第2卷第9期(1951年),转引自敦煌研究院编《常书鸿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96页。
    2常书鸿:《敦煌艺术与今后中国文化建设》原载《文化先锋》第5卷第24期,1946年7月,转引自敦煌研究院编《常书鸿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79页。
    3《美与创造的世界—常书鸿与池田大作对谈录》选自常书鸿:《九十春秋一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274页。
    1常书鸿:《从敦煌艺术看中国民族艺术风格及其发展特点》,原载《艺术生活》1951年第3期,选自:敦煌研究院编《常书鸿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8月第l版,第125页。
    2董希文(1914-1973)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暂在上海美专借读学习。1939年艺专毕业后,经校方选拔,作为留法预备班学生到越南河内巴黎美专分校学习。1943年到达敦煌,在此从事临摹工作三年。1946年到国立北平艺专任教。1952年,创作《开国大典》,成为“油画民族化”的典型作品。
    3朱伯雄、陈瑞林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人民美术出版社269页
    1黄胄《西塞椽笔大漠飞虹——忆念老师韩乐然》刊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
    2黄胄《西塞椽笔大漠飞虹——忆念老师韩乐然》刊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
    1盛成《韩乐然烈士的艺术与革命大业》1987.6.30转引自崔龙水主编《缅怀韩乐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54页。
    2黄胄《西塞椽笔大漠飞虹——忆念老师韩乐然》刊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
    3盛成《韩乐然烈士的艺术与革命大业》1987.6.30转引自崔龙水主编《缅怀韩乐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52页。
    4韩乐然《看了陆其清先生画展之后》,兼《缅怀韩乐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11月。226页。
    1杭间:《常书鸿绘画道路的启示》《常书鸿、吕斯百绘画作品集》,岭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15页。
    2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3常书鸿:《巴黎中国画展与中国画前途》,原载《艺风》1934年第2卷第9期,选自:敦煌研究院编《常书鸿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9页。
    1张桐宇《敦煌的“守护神”常书鸿——访常书鸿之女常莎娜》载于《美术观察》2005年1月
    2吴作人(1908-1997)江苏省苏州市人。1927年入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学习。1928年入上海南国艺术学院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先生;秋,就学于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徐悲鸿工作室。1930年5月初到达巴黎。9月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西蒙教授油画工作室。10月转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王家美术学院巴思天教授画室高班。1938年至1942年间,中大组织“战地写生团”,吴作人深入前线写生,收集素材。1943年至1944年初,赴青海、甘肃写生,赴敦煌考察莫高窟、临摹古代壁画。1946年任国立北平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务长、副院长、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中西兼修,代表作品有《齐白石》、《三门峡》,中国画《牧驼图》等。
    3吴作人《艺术与中国社会》,1935年,转引自《吴作人文选》P6-10
    4吴作人《中国新兴艺术之动向》,1937年,转引自《吴作人文选》P11-15
    1吴作人《敦煌的艺术》,1946年,《吴作人文选》P275-278
    2徐悲鸿《吴作人画展》,载1945年12月中旬《中央日报》
    3杨邨人《西洋画中国化运动的进军——介绍吴作人先生的画展》,原载于《中央日报》1945年5月25日,转引自阮荣春、胡光华著《中国民国美术史1911-1949》.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10298页
    1吴作人《谈风景画——1956年9月在全国油画教学座谈会上讨论风景画教学问题的发言》
    2艾中信《画家董希文的创作道路和艺术探索》,《美术研究》1979年第1期
    1董希文《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经验》原载于《新观察》1953年第21期
    2董希文《新苗正在成长中——董希文同志谈青年美展的油画》,载于《美术》1957年第4期
    3董希文《新苗正在成长中——董希文同志谈青年美展的油画》,载于《美术》1957年第4期
    1常书鸿著《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233页
    1有关报道转引自《光明日报》1956年2月11日
    2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的中国风》,《美术》1957年1月号
    3艾中信《画家董希文的创作道路和艺术探索》,《美术研究》1979年第1期
    1《艾中信谈美术教育家吴作人》刊载于《美术研究》1986年第1期
    2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原载1957年《美术》杂志第一期
    1浙江美术学院编辑部《关于油画的民族风格问题》(浙江美术学院教师座谈会纪要)刊载于《美术研究》1958年第3期。参加本次座谈会的教师有(按发言先后为序)倪贻德、费以复、王伯敏、王德威、黎冰鸿、潘天寿、肖传玖、史岩、周诗成、胡善余、严摩罕
    1常书鸿著《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234页
    1常书鸿《瀚海新歌——甘、青、新三省美术联展观后》刊载于《美术》1964年1期
    1、刘新《中国油画百年图史》.广西美术出版社1996年
    2、王铺《中外美术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余元康《中国油画图典》.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年
    4、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5、郑工《演进与运动》.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
    6、黄宗贤《抗日战争美术图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
    7、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8、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9、刘淳《中国油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
    10、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
    11、颜娟英《上海美术风云1872—1949申报艺术资料条目索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6年
    12、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13、许志浩《中国美术期刊过眼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
    14、王子云《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8月
    15、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8月
    16、李廷华《王子云评传》.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
    17、广东美术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艺术图版》.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
    18、广东美术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历史图版》.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
    19、广东美术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经费会计报表》.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
    20、广东美术馆《抗战中的文化责任·叙述文版》.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
    21、李屹、吴郭夫《丝绸之路上外国探险家的足迹》.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7月
    22、顾平《美术考古学学科体系》.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3、罗二虎《中国美术考古研究现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4、阮荣春《美术考古一万年》.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5、汪小洋《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6、罗宏才《西部美术考古》.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7、朱亮亮《美术考古与美术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8、赵宪章《美术考古与艺术美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29、林保尧《美术考古与文化资产》.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30、赵丰《美术考古概论:丝绸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3月
    31、刘敦愿《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
    32、林家平《中国敦煌学史》.北京.中国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7月
    33、黄宗贤《大忧患时代的抉择》.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12月
    34、阮荣春、胡光华《中国民国美术史1911-1949》.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10月
    35、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7月
    36、中国美术馆编:《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广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37、彭明、程歌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38、曹锡仁著《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关于中国文化选择的再检讨》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39、【美】丹尼尔·贝尔著,张国清译,《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l年9月第1版。
    40、【美】亨廷顿著,周琪、刘绊、张立平、王园等译,《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
    41、郎绍君《守护与拓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42、【英】M·苏立文著,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43、潘公凯著《限制与拓展—关于现代中国画的思考》.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44、周昭坎编《吴作人文选》.安徽美术出版社,1988年11月第l版。
    45、龚产兴著《董希文》.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46、李玉吕、谢善晓编《无尽的怀念——董希文先生诞辰80周年文集(1914一1994)》.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47、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编《吴作人研究与追念》.北京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48、邹跃进著《新中国美术史(l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49、孙景波主编《董希文素描集》.广西美术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50、董希文《董希文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51、吴宁著《吴作人》.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52、顾森、李树声编:《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53、吕澎著《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54、俞剑华《俞剑华敦煌艺术考察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55、崔龙水主编《缅怀韩乐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56、中国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编《热血丹青铸画魂:韩乐然绘画艺术展》.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年4月。
    57、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58、常书鸿著《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59、李伟铭著《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60、董希文《革命历史画创作经验百万雄师渡长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63年。
    61、费正清编著,杨品泉、张言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院,1998年7月。
    62、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陈池瑜著《中国现代美术学史》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64、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65、陈伟著《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66、李泽厚著《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67、郎绍君、水天中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下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68、郎绍君著《论中国现代美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69、敦煌研究院编《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
    70、叶文玲《敦煌守神常书鸿》.海文出版社2002年第1版。
    71、敦煌研究院编《常书鸿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72、敦煌研究院、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合编《敦煌壁画临本选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
    73、北京画院《董希文研究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74、【英】雷蒙·威廉斯著,高晓玲译,《文化与社会》.吉林出版集团·北京汉阅传播,2011年8月第1版。
    75、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76、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月第1版
    77、常书鸿、池田大作《敦煌的光彩——常书鸿、池田大作对谈录》.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78、傅抱石撰《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79、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80、中国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本卷编辑段文杰《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盛唐》.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81、水天中《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水天中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82、赵立彬《民族立场与现代追求:20世纪20-40年代的全盘西化思潮》.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5月第1版。
    83、关山月美术馆编《石破天惊——敦煌的发现与20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的变化和美术语言的发展专题展》.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84、王子云《王子云西北写生选1940-1945》.岳麓书社,2005年8月第1版。
    85、李铸晋、万青力著《中国现代绘画史——民国之部》.文汇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86、曹意强、范景中主编《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87、孔令伟《风尚与思潮:清末民国初中国美术史的流行观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88、臧杰《民国美术先锋——决澜社艺术家群像》.新星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89、潘公凯主编《自觉与中国现代性的探寻——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系列研讨会文集之一:香港研讨会》.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90、潘公凯主编《“四大主义”与中国美术的转型——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系列研讨会文集之二:上海研讨会》.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91、李超主编《欧画东渐——中国留欧西画家的艺术活动》.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92、李超主编《为艺术战——国立艺专及其西画实践》.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93、李超主编《勇猛精进——中央大学艺术系的西画实践》.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94、李超主编《宏约深美——上海美专的西画活动》.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95、李超主编《洋画传承——中国留日西画家的艺术活动》.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96、蒋梦麟《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97、李伟铭著《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98、万青力、李铸晋著《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九一二至一九四九》.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第1版。
    99、王朝闻《王朝闻文艺论集》第一、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第1版。
    100、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版.
    101、【法】罗杰·加洛蒂著,吴岳添译,《论无边的现实主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1、Anagnost, Ann."Cultural Nationalism and Chinese Modernity." InCultural Nationalism in East Asia: Representation and Identity, ed.Harumi Befu.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2、Andrews, Julia F. Painters and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3、 Gladney, Dru C."Representing Nationality in China: RefiguringMajority/Minority Identitie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53, no.1(February1994), pp.92-123.
    4、Michael Sullivan.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Rev. and exp.e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9.
    5、Michael Sullivan. 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
    6、Wu, Lawrence."Kang Youwei and the Western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Art." Orientations21, no.3(March1990)
    7、Kao, Mayching, ed."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Style PaintingMovement in Relationship to Reforms in Education in EarlyTwentieth-Century China." New Asia Academic Bulletin, vol.4
    李光军《韩乐然的生涯与艺术观研究》韩国圆光大学研究生院2004)
    2、Kao, Mayching Margaret(高美庆)."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in Art:1898-1937." Ph.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美国斯坦福大学艺术系博士论文),1972.
    1、李昌菊《油画民族化再探索_1949-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2、周功华《“油画民族化”——董希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05
    3、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
    4、成佩《黄胄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10
    5、杜少虎《合群开蒙——20世纪早期中国西画社团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6、王凌云《新时期中国画家传记研究》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2010
    7、于洋《激变与守护的现代求索——1917-1937年中国画论争的文化策略与思想资源》中央美术学院2007
    8、苏滨《中国清末民初的美术与社会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
    9、乔志强《中国近代绘画社团研究》,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2005
    10、李朝霞《新中国的美术观及其话语实践——以《美术》(1950—1966)为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11、尚可《中外绘画融合论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6
    12、靳卫红《论中国20世纪绘画范式的转变》南京艺术学院,2006
    1、刘曦林《血染丹青路—一韩乐然的艺术里程与艺术特色》,《敦煌研究》2006第1期。
    2、张新英《无声的庄严——敦煌与20世纪中国美术》,《敦煌研究》2006年第1期。
    3、赵声良,刘波《对话敦煌:敦煌美术对中国美术史观的影响》,《敦煌研究》2006年第1期。
    4、赵声良《常书鸿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贡献》,《敦煌研究》2006年第1期。
    5、常嘉煌《怀念我的父亲常书鸿》,《台声》2006年第4期。
    6、薛扬《“敦煌的发现与2O世纪中国美术史观的变化和美术语言的发展”研讨会综述》,《国画家》2006年第1期。
    7、董希文《油画开国人典的创作经验》载1953《新观察》21期
    8、董希文《拿出白己的看法、想法和做法来吧》载1957年1月4日《光明日报》
    9、董希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载1957年《美术》第1期
    10、董希文《素描基本练习对于彩墨画教学的关系》载1957年《美术研究》第2期
    11、董希文《新苗止在生长中—董希文同志谈青年美展的油画》(山林记)载1957年《美术》第4期
    12、董希文《绘画的色彩问题》载1962年《美术》第2期
    13、范迪安《走向西部——从40年代的油画看中国美术内在的现代性》世艺网转引自《中国油画文献》
    14、吴作人《中国画在明日》,1946年,《吴作人文选》P197-201
    15、吴作人《素描与绘画漫谈》载1979年第3期《美术研究》
    16、吴作人《北齐东安王墓壁画》载1983年第10期《文物》
    17、吴作人《谈敦煌艺术》载1951年04期《文物参考资料》
    18、吴作人《对油画“民族化”的认识》载1959年07期《美术》
    19、蔡昌林《王子云——20世纪中国美术考古事业的拓荒者》载2010年06期《美术观察》
    20、王蒨《责任、道义与奉献、代价——记我的父母王子云、何正璜》载2009年02期《西北美术》
    21、李松《艺术的与诗意的考古——略论王子云美术考古活动的特色》载2006年02期《美苑》
    22、陈云岗《王子云——中国美术考古的拓荒者》载2006年02期《雕塑》
    23、李淞《从美术创作家到美术史家的王子云》载1998年02期《美术》
    24、常书鸿:《敦煌壁画与野兽派绘画_关山月敦煌壁画临摹工作赞》,原载《关山月临摹敦煌壁画》,香港翰墨轩1991年版。
    25、赵声良:《常书鸿先生早年艺术思想探微》,《敦煌研究》,2004年第3期第69页。
    26、李砚祖:《常书鸿的油画艺术》,《文艺研究》1998年04期第115页。
    27、张学乾:《甘肃油画起源初探》,《西北师大学报》第33卷第2期1996年3月。
    28、金维诺:《艺坛之雄永载史册一回忆常书鸿先生》,《敦煌研究》,2004年第3期第46页。
    29、冯法祀:《常书鸿人生治艺之道》,《美术》,1994年第12期第4页。
    30、孙美兰:《吴作人的艺术思想和实践》,《美术研究》,1986年第1期第31页。
    31、易英:《图像学的模式》,《美术研究》,2003年第3期第93页。
    32、殷双喜:《80年代后期中国油画中的古典意向》,《美术学报》,2003年第3期。
    33、郎绍君:《重建中国的精英艺术:对20世纪中国美术格局变迁的再认识》
    34、郎绍君:《个案与专题——关于近三十年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一点思考》,《美术观察》,2008年03期
    35、郎绍君:《西部绘画之梦》,《美术观察》,2001年12期
    36、郎绍君:《以复古为革新——艺术演进的一种方式》,《文艺研究》,200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