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文化中的自省精神
详细信息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日期:2021-08-13

俗话说: “ 待人三自反,处世两如何。 ” 这是设身处地的待人处世之金科玉律。所谓 “ 三自反 ” ,就是 “ 日勤三省,夜惕四知 ” ,亦即曾子所说的 “ 吾日三省吾身 ” 。 “ 吾日三省吾身 ” ,第一个省察、反省的问题是: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讲的是工作问题。第二个省察、反省的问题是: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讲的是交谊与诚信的问题。第三个省察、反省的问题是: “ 传不习乎? ” 讲的是学习问题。从每天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这三个方面,作例行性的回顾和检点,无非是盘点、审视这些方面可能存在的错误和问题,以及反思这些错误和问题为何发生?怎样解决?如何修正? —— 这,又有何难哉?

《礼记 · 中庸》有言: “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 的确,君子之所以胜于常人者,乃多于日常、日用之私底下用功夫。知道 “ 吾日三省吾身 ”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不难,难能可贵的是把自己摆进去不断地 “ 三省吾身 ” 。所以说,曾子 “ 吾日三省吾身 ” 的文化价值和典型意义,就在于其直面错误和问题的勇气与格局,在于其坚持不懈地进行检视、反省的诚意与良知。

没有良知就没有反省

反省,与自省和反思语义颇为相近。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 自省:自我反思、反省。 ”“ 反省: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 ”“ 反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 简而言之,反省就是反躬自省,就是扪心自问,就是良心拷问。问谁?问自己。问什么?拷问自己身上存在哪些错误和问题。

为何自我拷问?出于本心本性,出于良知良能,出于道义责任。《孟子 · 尽心上》: “ 孟子曰: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 在孟子看来,良知良能是人之与生俱来的天性本能,与爱亲敬长的 “ 仁义 ” 之行,皆为正常人的本心本性所具有的通行天下的 “ 达道 ”—— 亦即具有本源性与普遍性、公理性与普世性。

对于良知,《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 良知:良心。 ”“ 良心:本指人天生的善良的心地,后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 ” 天性善良是 “ 仁 ” ,辨别善恶是非是 “ 义 ” 。所以说,良知或曰良心的核心是 “ 仁义 ” ,其重心则在于 “ 仁 ” 。

孔子曰: “ 仁者,人也。 ”“ 仁 ” 字由 “ 人 ” 和 “ 二 ” 构成, “ 仁 ” 不仅呈现一个人的本心,同时也体现着对待他人的态度 —— 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仲弓问 “ 仁 ” ,孔子曰: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用俗话来说就是 “ 若要公道,打个颠倒 ” ,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所以孟子又把 “ 仁义 ” 解释为: “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 (《孟子 · 告子上》)也就是说,人要有人心,人要走人路。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良知良能是人之天性本能,为什么还要去 “ 发现良心 ” ,还要去 “ 致良知 ” 呢?答曰: “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 (《尚书 · 大禹谟》) “ 人心惟危 ” ,是说人心始终处于变化、变动之中,很容易为私欲所蒙蔽,从而危殆难安。故舜帝告诫大禹,必须精诚专一,信执其中,要守护好 “ 道心 ”—— 也就是良心、初心与正道。

正如成语 “ 利令智昏 ” 与 “ 丧心病狂 ” 形容的那样,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有些人的良知或曰良心,在面对声色、势利、威福、怒爱的遮蔽、诱惑或围猎之际,是很有可能丧失和泯灭的。守护好良知或曰良心,需要不断地进行真诚的自我反省,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 —— 自我批评同样也是自我反省。自我反省就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是自我 “ 良心发现 ” 的心路历程。

没有反省就没有自觉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杂文《恨恨而死》: “ 古来很有几位恨恨而死的人物。 ”“ 我们应该趁他们活着的时候问他:诸公! …… 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觉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点悔么?四斤的担,您能挑么?三里的道,您能跑么? ”“ 他们如果细细的想,慢慢的悔了,这便很有些希望。 ” 为什么 “ 悔了 ” 便很有希望?因为惭愧与懊悔,是反省反思的结果,也是自觉自律的开始。

《易经》讲到人的过错时,经常用 “ 悔吝厉咎 ” 四个字来概括表述,而这四个字所表述的错误程度却是不一样的。譬如, “ 悔 ” ,表示懊悔、忏悔、悔恨,是认识到错误、对待过错的态度 —— 这样,人与事的发展态势便趋于 “ 吉 ” ;而 “ 吝 ” 则表示恨惜、遗憾、艰难,其面对错误的心态是 “ 能有多大点事啊 ” ,摇头晃脑,满不在乎 —— 这样,人与事的发展态势则趋于 “ 凶 ” 。所以《尚书 · 大禹谟》强调: “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 由此可见,从 “ 悔 ”“ 吝 ” 到 “ 吉 ”“ 凶 ” ,不过是人的 “ 一念之差 ” 。

《尚书 · 大禹谟》还讲: “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 其中损和益也是《易经》中的两个卦:给人造成损失的主要根由多是火气与欲望,故损卦讲究 “ 惩忿窒欲 ” ,得力在一个 “ 忍 ” 字,即不要过分地放纵自己的欲望和脾气;为人带来补益的重要缘由多是向善而改错,故益卦讲究 “ 迁善改过 ” ,得力在一个 “ 悔 ” 字,诚如古谚所谓 “ 迷而知返,得道未远 ” 。

不过,反省,悔悟,揭开自己的伤疤,往往是沉痛而且沉重的。相反,把错误一股脑儿地推到他人身上,问题和责任都是别人的了,那么自己便满脸无辜,无比轻松。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最应该反省和忏悔的人,要么是大言炎炎欺世盗名,要么是振振有词埋怨别人,要么是巧言令色诿过于人,毫无愧悔之心,更无悔改之意。孔子曰: “ 小人行险以侥幸。 ” 然而一直心存侥幸、铤而走险,最终还是 “ 行 ” 不通的。子夏亦云: “ 小人之过也必文。 ” 但是始终文过饰非、自欺欺人,终究也是 “ 过 ” 不去的。

据《韩诗外传》记载: “ 曾子曰: ‘ 君子有三言,可贯而佩之:一曰无内疏而外亲,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后呼天。 ’ 子贡曰: ‘ 何也? ’ 曾子曰: ‘ 内疏而外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他人,不亦远乎?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 ’” 不懂反省的人身上大多具有这种典型的 “ 三不亦现象 ” :第一种是在内部搞内卷,却到外边去贴热脸,这不是正好搞反了吗?第二种是自己做得不好,却总是去埋怨别人,这不是扯得太远了吗?第三种是等到祸患临头,才去求告 “ 老天爷啊 ” ,岂不是太晚了吗?其实,这三种现象是一种密切关联的递进关系,而导致 “ 三不亦现象 ” 的根本原因,就是这种人从来不懂得反省,不懂得悔悟。

俗话说得好: “ 人劝不如自悔。 ” 悔悟是人的一种心灵自洁功能和自我救赎功能。悔悟悔悟,一 “ 悔 ” 就离 “ 悟 ” 不远了 ——“ 悟 ” 就是觉悟与自觉。由 “ 悔 ” 到 “ 悟 ” 是反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反省的全部价值和意义所在。

没有自觉就没有自新

我国古代的 “ 六艺 ” (礼、乐、射、御、书、数)中有一种 “ 射礼 ” 。《礼记 · 射义》指出,射箭射不中靶子,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去埋怨比自己射得更准的人。所以古代把 “ 射 ” 作为一种礼,也是为了培养人们 “ 发而不中,反求诸己 ” 的反省错误、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自觉性和道德律。

据《新唐书 · 冯元常传》记载,冯元常作眉州刺史时,剑南有 “ 光火盗 ” 武装团伙,昼伏夜出,为害乡里, “ 元常喻以恩信,约悔过自新,贼相率脱甲面缚 ” 。就算是作恶多端的贼寇,一旦有了自觉的反省和悔悟,也会 “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 ,争取到 “ 悔过自新 ” 的机会。与之相反,据《史记 · 吴王濞列传》记载,汉文帝刘恒屡次宽恕吴王刘濞的罪行,希望他能够 “ 改过自新 ” ,然而刘濞却是面从心违、不思改悔, “ 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 ” ,最终自取灭亡。可见,没有反省和悔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即使给他再多的机会、再优厚的条件,也不会真正地 “ 改过自新 ” 。

没有自觉,谈何自律?没有自律,谈何自新?对于自新,《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 自觉地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 《左传 · 宣公二年》有言: “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对于 “ 过而能改 ” ,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犯错者能够认识到错误,并自觉地改正错误,那自然是 “ 善莫大焉 ” ;另一方面,在有些情形下, “ 能叫醒真睡的人,叫不醒装睡的人 ” ,犯错者不肯自觉、自律地自新,那就需要规则和规矩来管教约束,需要运用 “ 批判的武器 ” (批评教育)乃至于 “ 武器的批判 ” (法律制裁)。

俗话说: “ 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 相对而言,年和月是抽象的概括的,而一天一天的日子却是具体的实在的。也许人生倏忽而过,然而每一个日子却是具体而实在的。人生,由每一个日子组成。作为社会人,有谁不生活在 “ 比较 ” 之中?问题是跟谁比?怎么比?比什么?孔子的教诲是,贤与不肖正反两方面的 “ 范例 ” 都要比照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论语 · 里仁》)。皋陶的忠告则是 ——“ 屡省乃成 ” (《尚书 · 益稷》),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经常自我反省,保准做啥啥成。倘若真能把两位圣贤的 “ 金句 ”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就有可能将人生中的诸多隐患、错误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让 “ 虎兕出于柙 ” 。

汤之《盘铭》曰: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反省,则日新。之所以反复强调反省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为反省而反省,不单单是为了追悔昨天的失误,也不仅仅是为了凭吊过往的伤痛,而是为了更好地审视并总结今天的自己,挥手告别昨天的所有错误和弯路,更新自我,开拓明天的道路。(李建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