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成仁 天下之正理 朱熹是怎样提升修养的
详细信息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日期:2021-09-10

 

武夷山朱熹园的朱熹雕像。朱熹认为,治学修身要像格物致知一样,循着其内在理序渐进。(资料图片)

“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 朱熹很喜欢《二程粹言》中的这句话,把它记在了《近思录》中。在朱熹看来,仁本身即是一种道理。这种道理是正确的,蕴含着内在秩序。失去了这个道理,就会没有次序,产生混乱。

从 “ 仁即道 ”“ 仁即理 ” 的角度出发,达成 “ 仁 ” 的目标就要循着它的理序、按照一定规律去做。对于程朱理学的信奉者来说,修身成仁是具有终极意义的人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方式便是读书治学;而治学之道关键也在于循着学问的内在理序渐进。由此可见,由天理之序而学问之序,宋儒的这套循理治学功夫,对现代人如何学习知识、提高修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天叙自然 理序流变

朱熹在讲解《皋陶谟》的天叙(即天然次序)观念时曾这样写道: “ 因其生而第之以其所当处者,谓之叙;因其叙而与之以其所当得者,谓之秩。天叙便是自然底次序 …… 秩,便是那天叙里面物事,如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士庶人祭其先 ……”

儒家所谓的天和自然,并不只指物质的自然世界,还包括人类社会,即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都应该遵循天然的、自然而然的秩序。

为什么呢?朱熹认为,天在未生之前的无极境界是无所谓序的;太极境界处于无序和有序的过渡状态;但天的产生、世界的形成过程一定是有次第性、次序性的;反过来说,次第性、次序性是天生的、天然的、自然的。所谓天叙,就是自然的次序;按自然的次序去行动,去教人处事,就是秩。

换而言之,自然和社会次序既是一种天生合理的、实然的存在,同时也是应然的、必须遵守的规范。天叙,映射到自然就是春夏秋冬的时序,映射到社会就是仁礼义智的人伦理序。

朱熹用五行来比拟仁礼义智,引起了一位名叫道夫的弟子的疑问:以前先生说五行不是相互生成,是一同生成的,现在又说它们相互有关联,这怎么解释呢?朱熹回答,说五行一齐产生也行,说它们相生也行,两种说法不矛盾。理依气而生物,一气分做二气,又分做五行,散为万物。 “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 ” 。理是根本的,变化流动的是气。

气的流变、灌注是有次序的。比如人的五脏不分先后,但气在灌注生成它们的时候自然还是有次序的。朱熹又进一步阐发: “‘ 仁 ’ 这个字就像人酿酒,酒在刚开始微微生发的时候还带着些温气,这便是仁;到发到极热温度的时候便是礼;再到熟时便是义;到得成酒后,却只与水一般,便是智。 ” 用今天的话来说,气还是那个气,天理不变、气的本质不变,但气会流变,流变是有次序的;仁还是那个仁,天理不变、仁的本质不变,但仁会有不同的流变形式、表现形式,这个流变和表现过程是有次序的。

这就是气的运行的理序观,即认为气在充盈和体现理的过程中是分先后次序和阶段的。这个充盈过程的次第性、成熟的先后阶段,就都是合 “ 理 ” 的次序。简而言之,次序性是理及其流变的本有属性。

学贵有序 博学近思

探讨气的流变和理的分殊的学问,就是朱熹所说的 “ 学 ” 。各种不同的学也都自有其次序。比如,朱熹在谈《易经》时说: “ 八卦次序是伏羲底,此时未有文王次序。 ” 这句话表明朱熹认为关于《易经》的学问、八卦次序的学问是经过了从伏羲到文王的、有次序的形成和成熟过程。《易经》的主要内容亦有指导行动次序之意: “ 序是次序,谓卦及爻之初终,如 ‘ 潜、见、飞、跃 ’ ,循其序则安 ” ,按照次序行事,就会安全、安适。

学问中有次序,研习学问当然就要循着其中的次序次第进阶: “ 为学须是先立大本,其初甚约。中间一节甚广大,末梢又约。 ” 一开始的时候要立足根本,扼其主要,中间则要追求博学广大,到末梢又要懂得概括、回归简约。所以,做学问一定要先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考究圣贤的义理。然后是读史,考究存亡治乱的各种事迹、万千世相;读诸子百家,探寻他们的思想万象。这其中的节目自有次序, “ 不可逾越 ” 。

进学的次序之所以不可逾越,是因为学问的次序和学问背后的道理与天理次序不可悖乱。朱熹在解释 “ 博学 ” 条目时就认为 “ 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其大而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 ,天地万物的道理和修身治学的方法都有学问,都应当学习;学问和求学都是有次序的,修学应当分清大小轻重,不能杂乱无序,要注意先后缓急的次序。

在《朱子语类》中,朱熹进一步阐释了博学与近思的关系,其中的近思,就是循着就近的次序循序渐进地学习: “ 如读书,读第一段了,便到第二段,第二段了,便到第三段。只管挨将去,次第都能理会得。 …… 博学是都要理会过,近思是注心著力处。博学是个大规模,近思是渐进工夫。如 ‘ 明明德于天下 ’ 是大规模,其中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 等便是次序。 …… 须理会一件了,又去理会一件。 …… 如博学,亦岂一日便都学得了?亦是渐渐学去。 ” 这一段古代白话文和今天的白话文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不需要多做解释即可理解。

朱熹不仅强调段落之间要遵循次序,每句话之间也要循序渐进: “ 凡读书,须有次序。且如一章三句,先理会上一句,待通透;次理会第二句,第三句,待分晓;然后将全章反覆绎玩味。如未通透,却看前辈讲解,更第二番读过。 ” 综上,朱熹认为研究学问的基本路径就是循序渐进,这是一条重要的认识论和读书治学方法论。

深造以道 修身以序

进学,只是修身之一种,但不是全部。对大学修身 “ 八条目 ” 的次序性,朱熹有明确表述: “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八条目是有其内在理序的。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至于具体怎么操作, “ 只是就这规模恁地广开去,如破竹相似,逐节恁地去。 ” 格竹修身,是儒家一个著名的具体方法。朱熹格竹子,并不仅仅是研究竹子本身,关键要 “ 破竹 ” :他认为修身次序层次更多,更需要逐个克服苦难,逐次攻破。只要按次序做对了、做足了功夫,便会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取得成效,不断深入。

修身齐家不是抽象的,要 “ 深造之以道 ” ,即循着正确的道路下功夫。比如 “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 的次序,就是造道的方法。首先要广泛地猎取,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其次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考察之后就能去辨明道理;最后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

依次序治学,就是以道;不依次序,就是不以道。能依次序锲而不舍地深造,自然就会有所积累;知识和学问积累得越深厚、掌握得越牢靠,就越能有所收获。深造以道、循序渐进、笃力前行,是修身进阶、安身立命的基本道路。

朱熹长期从事讲学活动,在教育上,他也讲求次序。《四书章句集注》云: “ 循循,有次序貌。诱,引进也。博文约礼,教之序也。言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也。 ” 朱熹沿用何晏的注,很认同循序渐进的教育行为。

其实,不仅是育人,朱熹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次序: “ 某尝谓,天下事不是从中做起,须得结子头是当,然后从上梳理下来,方见次序。 ”“ 如升阶,升第一级了,便因这一级进到第二级,又因第三级进到四级。只管恁地挨将去,只管见易,不见其难,前面远处只管会近。 ” 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但只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磨砺,一开始看似很大的困难,也就逐次克服了;一开始看起来很高很远的台阶,也就渐渐地近了。

对于儒家而言, “ 礼 ” 也是一种秩序。朱熹认为礼并不神秘: “ 安顿得齐齐整整,有次序,便是礼 ” 。次序就是礼,朱熹的这个定义体现了对天叙次序的尊崇。 “ 天子制此礼,通天下共行之,故其次第之体,等威节文,皆如一也。 ” 古代天子制定礼序也不是完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而是合于天理次序的: “ 先祭上帝,次禋六宗,次望山川,然后遍及群神,次序皆顺。 ” 此外,法制意义上的次序是最严格的礼序,朱熹也曾论及之,如 “ 今宗室散无统纪,若使当时从定国之说,却有次序可考也。 ”

程朱理学认为自然次序天然合理,蕴含着内在秩序。人应该遵循规律、循序渐进、追寻道理,从治学修身的层面来讲,就是要博学近思、深造以道,要循序渐进地学习、认识事物的理序,合乎礼序地行事,读书治学,修身明德,齐家治国。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有价值。

(凃明君 作者系天津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