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放垦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ultivation of the Virgin Land of Chahar in Inner Mongoli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作者:何学慧 ; 刘艺敏 ; 王英维
  • 英文作者:HE Xue-hui;LIU Yi-min;WANG Ying-wei;Dept.of Politics and History, Jining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民国时期 ; 察哈尔地区 ; 放垦蒙地 ; 生态环境
  • 英文关键词: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Chahar;;the policy of cultivating virgin land;;ecological environment
  • 中文刊名:JNSI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ing Normal University
  • 机构:集宁师范学院政史系;
  • 出版日期:2017-01-20
  • 出版单位: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 年:2017
  • 期:v.39;No.138
  • 基金:集宁师范学院察哈尔专项研究项目“清以来移民开垦与察哈尔生态环境变迁研究”(项目编号:jsky2016001)成果之一;集宁师范学院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研究所阶段性成果之一
  • 语种:中文;
  • 页:JNSI201701009
  • 页数:7
  • CN:01
  • ISSN:15-1360/G4
  • 分类号:40-46
摘要
民国时期垦荒蒙地是清末以来蒙地放垦政策的延续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察哈尔地区的无序放垦更为严重,被垦面积远远超过清末时期,遂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原有的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不断恶化,土地沙化严重,灾害频繁发生。
        Cultivating virgin land of Inner Mongolia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ivation policy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disordered cultivation in Chahar was more serious in this period, and the cultivated area was larger in this period tha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which had serious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Mongolia. The original grassland ecosystem has suffered from a great damage because of the worsening environment, the severe desertification and frequent disasters.
引文
(1)刘晓堂,《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土匪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第5页.
    (2)牛敬忠,《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察哈尔地区行政控制的加强》,《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3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4)(10)(21)(22)(29)政协乌兰察布市委员会,《乌兰察布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分别引自第445页,447-448页,第450页,第489页,第452页。
    (5)察哈尔地区为总管旗总管。
    (6)《禁止私放蒙荒通则》,《东方杂志》第13卷第1号;绥远通志馆纂,《绥远通志稿》(卷38)垦务(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页。
    (7)石华严,《绥远垦务计划》(上编),绥远垦务局1932年版,第13页。
    (8)王德胜,《北洋军阀对蒙政策几个问题的初析》,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近现代史所,《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3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页。
    (9)3)(2马福祥,《蒙藏状况》,蒙藏委员会印行1931年版,第259页,第13页。
    (11)(12)(13)(14)(17)(20)(24)(25)(28)(37)赵全兵、朝克,《内蒙古中西部垦务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分别引自第220-221页,第224-226页,第226-227页,第227-228页,第229页,第229页,第230页,第230页,第38页,第231页。
    (15)《陶林县西北地方之垦务公司》,《中外经济周刊》,1926年第156期。
    (16)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55页。
    (18)(27)黄奋生,《蒙藏新志》,中华书局1938年版,分别引自第99页,第28页
    (19)曹永年,《内蒙古通史》(第4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26)以张家口为界,长城以北称之为口外,长城以南称之为口内。
    (30)郝维民,《内蒙古近代简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31)马汝衍、成崇德,《清代边疆开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67页。
    (32)朱震达、吴正、刘恕,《中国沙漠概论》,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1页。
    (33)察哈尔垦务总局编,《察哈尔全区垦政辑览》,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395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156页。
    (34)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第267页。
    (35)唐启宇,《西北农垦计划私议》,《西北汇刊》,1925年第1卷第5期。
    (36)赵世荣,《调查察哈尔羊群大马群垦务日记》,《东方杂志》,1916年第13卷第10期。
    (38)锡林郭勒盟公路交通史料编辑室,《锡林郭勒盟公路交通史料汇编》(第二辑),1986年,第146-147页。
    (39)察哈尔16县是指原属察哈尔都统所辖张北、多伦、商都、沽源、宝昌、康保6县,习惯上称为口外6县;原属口北道所辖万全、宣化、蔚县、赤城、龙关、怀来、延庆、阳原、怀安、涿鹿10县,习惯上称为口北10县或口内10县。
    (40)张治中,《近代察哈尔地区的灾荒》,《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41)刘志鸿修、李泰棻篆,《阳原县志》,成文出版社民国24年铅印本,第457-458页。
    (42)转引自李文海、程附图、刘仰东、夏明方,《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1919-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210页。
    (43)郝维民、其木德道尔吉,《内蒙古通史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