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户部的财政经制与实际收支——对《万历会计录》收支数字的说明与评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Fiscal Systems and the Actu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n the Late Ming Dynasty: Expla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Figures of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in Accounting Records of Wanli Period
  • 作者:高寿仙
  • 英文作者:GAO Shou-xian;Editorial Department of the College Journal,Beiji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 关键词:晚明 ; 《万历会计录》 ; 财政经制 ; 实际收支 ; 地方经制
  • 英文关键词:he Late Ming Dynasty;;Accounting Records of Wanli Period(《万历会计录》);;fiscal systems;;the actu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local managing systems
  • 中文刊名:SHXZ
  • 英文刊名: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 机构:北京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
  • 出版日期:2018-07-01
  • 出版单位:史学集刊
  • 年:2018
  • 期:No.177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明代价格研究与数据库建设”(17ZDA192)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HXZ201804006
  • 页数:14
  • CN:04
  • ISSN:22-1064/K
  • 分类号:32-45
摘要
万历前期编纂的《万历会计录》,汇集了户部掌握的各种财政数据,有助于了解当时国家的财政规模和收支结构。不过,书中所载各种数字的性质比较复杂,要想准确理解和恰当使用这些数字,必须首先弄清其产生背景及其内含意义。大致说来,当时编纂此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重新确定与户部相关的财政经制,因而该书所载数字本折混杂、年份不一,而且与实际收支有一定差异。与地方财税数据相比较,《万历会计录》中记为本色的项目,实际上绝大多数都已折征银两,而且地方实际征收的数额,比户部定额高出不少。
        Accounting Records of Wanli Period( 《万历会计录》) was compiled in early Wanli period,it brought together all kinds of financial data from the Ministry of Revenue,which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fiscal scale and the structure of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However,the nature of various figures contained in the book is rather complicat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ccurately and use properly these figures,we must first clarify the background and its implications. Generally speaking,the main purpose of compiling this book at that time,was to redefine the fiscal systems related to the Ministry of Revenue,so the number in this book is a mix of objects and silver,the year is not the same,and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Compared with the local fiscal data,some tax items which recorded as object in Accounting Records of Wanli Period,actually had been levied in the form of silver,and the real amount of the local collection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norms set by the Ministry of Revenue.
引文
(1)(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卷一《旧额见额岁入岁出总数》,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第22页。
    (2)参见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42页。
    (1)参看万明、徐英凯:《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2、36、2123页。详细计算的项目和数据,参看该书第2108-2123页丙表269-281。
    (2)万明、徐英凯:《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第41页。
    (3)参看高寿仙:《整理解读明代财政数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为例》,《史学月刊》,2015年第1期。
    (1)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第392页。另在第406页谈道:“《会计录》的一项特色,就是配额式的预算概念”,“在收入方面,它是根据各地的物产能力,预先规定各地应收的税额、存留起运比例;在支出方面,也是预先估算各皇室人员、文武百官、各地军饷的开支”。
    (2)万明、徐英凯:《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第12、28-29页。
    (3)赵轶峰:“明代财政史研究新的里程碑---评《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古代文明》,2017年第2期。
    (4)黄壮钊《明嘉万财政与〈万历会计录〉之修撰---以边饷定额化为中心的考察》(刘志伟主编:《读书不肯为人忙: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本科生中国古代史论文选集》,中山大学2016年版)指出:梁方仲提示的《万历会计录》编纂的时代背景以及“永为定额”的财政特色,此后研究未能予以充分重视。他认为,“通过考察嘉靖至万历年间明王朝的财政状况及相关因素,可以发现明廷为应对财政困难局面而进行财政定额化管理之努力。《万历会计录》之修撰,实为此一努力之产物”。
    (5)(明)毕自严:《度支奏议·堂稿》卷一《旧饷告匮边镇呼庚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册第30页;卷三二《同兵部合奏永镇经制疏》,第4册第471页。
    (6)在古代文献中,“经制”是个常见词汇。既可用于动词,意为经理节制;也可用为名词,意为固定不变的制度。此处仅就其在财政制度上的意义而言。
    (7)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第401页。
    (1)参看《明神宗实录》卷五七四,万历四十六年九月辛亥条,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6年版,第10862页;(明)王万象:《巡按江西监察御史王万象题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4辑第19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清)余绍祉:《晚闻堂集》卷二《感时》注引《通鉴》,《四库未收书辑刊》第6辑第28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26页。
    (2)以田土为例,如以万历六年为标准时间,福建就应当以正文记载该年田土数,当然可用小字注明万历八年清丈数。实际情况是在正文直接列举万历八年清丈数,遂造成与其他各省直年份不一致。这说明户部掌握的最近数据,福建为万历八年,其他省直为万历六年。如从“经制”角度看,有新依新,无新沿旧,乃是理所当然的。
    (3)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第47、392页。
    (4)万明、徐英凯:《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第29页。
    (5)(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卷首所载张学颜、王国光题本,上册第3-7页。
    (6)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下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43页。
    (7)(明)毕自严:《度支奏议·堂稿》卷七《平赋永利修书旷典分官责成疏》,第1册第283页。
    (1)该卷“岁入”末尾注云:“以上岁入,止计起运京边。其存留地方者,见各省府项下。”参见(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卷一《旧额见额岁入岁出总数》,上册第19页。
    (2)万明和赖建诚都按原书次序,将以文字叙述的数字转录为易于查看的表格,参看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第36-37页表2.3,39页表2.4;万明、徐英凯:《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第107-111页甲表1之岁入、岁出部分。不过转录时偶有小误或未依原文之处。如锦衣等七十八卫各仓库草场官攒甲斗每年约支本色米20 442石,赖建诚录为2044石,丢了个位数;光禄太常寺等衙门折色银10 807两中,已包括光禄寺厨役每年约支冬衣布折银1422两,赖建诚重复录入。又如丙字库岁入中有丝224斤1两1钱,万明未照录原丝数,将其直接转化为丝绵3585.1两。
    (3)《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第1245-1246页乙表38“万历六年内府岁入、岁出分项统计”系按类别统计的,可参看。该表所列包括京边收支在内,并不限于内府各衙门。经笔者计算,本折通计岁入总额为127 741 946.48,减去钱钞30 181 710、铜钱84 325 930,余数为13 234 306.48;岁出总额为10 960 862.17,减去铜钱3 341 650,余数为7 619 212.17。
    (4)《会计录》记载光禄寺岁入厨料果品1 078 040斤,折银35 976两;曲44 000斤,折银4400两。这两项虽已折征银两,但通计本折各色时,必须采用本色数量,否则得不出《会计录》按语所说数字。
    (5)若有改折,折银亦交纳太仓银库。如万历八年,甲字库部分棉布按每匹0.2两、苎布按每匹0.3两,共折银38 583两,“俱解太仓银库”。参见(明)刘斯洁:《太仓考》卷一○之四《供应·甲字库》,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第56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第858页。
    (1)参看高寿仙:《明代北京社会经济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31-134页。
    (1)明代漕粮改折价银前后不一,隆庆元年恩诏“每正兑一石折银九钱,改兑一石折银八钱”,万历四年定次年改折,“无论正兑、改兑粳米,每石俱折银八钱”。参看《明神宗实录》卷五二,万历四年七月丁酉条,第1216页。
    (2)参看(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四三《看详户部进呈揭帖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54-555页;《明神宗实录》卷八五,万历七年三月戊辰条,第1793页。
    (1)《明神宗实录》卷一四四,万历十一年十二月甲子条,第2684页。
    (2)参看鲍彦邦:《明代漕粮折征的数额、用途及影响》,《明代漕运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页。
    (3)《明神宗实录》卷五二,万历四年七月丁酉条,第1211、1215-1216页。按,所说“量折十分之三”,是指本色部分的十分之三。
    (4)《明神宗实录》卷七八,万历六年八月壬午条,第1675页。
    (5)(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卷三七《营卫官军俸粮》,第1196-1197页。
    (6)《明神宗实录》卷七三,万历六年三月甲子条,第1589-1590页。
    (7)《明神宗实录》卷一四四,万历十一年十二月甲子条,第2684-2685页。
    (8)参看苏新红:《张居正当国时期的中央财政制度改革---以太仓库为核心》,《古代文明》,2013年第1期。
    (1)《河南赋役总会文册》卷首所载河南布政司公文,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60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页。
    (2)《河南赋役总会文册》卷一《税粮》,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60册,第166页。
    (3)《山东经会录》卷首《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为开局会计以定一省经制事》,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藏明刻本。
    (4)详见高寿仙:《明代北京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76-289页。
    (1)(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六《繇赋》,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9-50页。
    (2)万历二十一年刊刻的《顺天府志》卷三《食货志·田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08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82页)也载有相关内容,各项数字均与《宛署杂记》相同或相近,但所列项目不如《宛署杂记》细致。
    (3)(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六《地亩》,第45页。
    (1)万明、徐英凯:《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第66-67页。
    (1)(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卷一六《南直隶田赋》,上册第635页。
    (2)田生金辑:《徽州府赋役全书》之《徽州府总数》,《明代史籍汇刊》第24册,台湾学生书局1970年版,第49-63页。
    (3)田生金辑:《徽州府赋役全书》之《徽州府总数》,第53-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