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偏好与出生性别比的动态关系:1979—2017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Preferences for Children and the Sex Ratio at Birth,1979-2017
  • 作者:侯佳伟 ; 顾宝昌 ; 张银锋
  • 英文作者:Hou Jiawei;Gu Baochang;Zhang Yinfeng;
  • 关键词:出生性别比 ; 男孩偏好 ; 相对数变动效应 ; 横断历史元分析
  • 中文刊名:ZSHK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 机构: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8-10-25
  •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
  • 年:2018
  • 期:No.274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不一致现象的原因及其影响机制研究”(15CRK008)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SHK201810005
  • 页数:17
  • CN:10
  • ISSN:11-1211/C
  • 分类号:87-102+207
摘要
出生性别比是反映生命之初性别平等状况的基本指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偏离正常值且不断升高,2008年之后呈现下降趋势,但尚未恢复到正常范围。男孩偏好往往被认为是出生性别比失调的重要诱因。基于152项调查的横断历史元分析表明,近40年来,男孩偏好一直呈明显弱化趋势,中国人理想男孩数从1979—1989年的0.6人减至2010—2017年的0.4人,其占理想子女数的比例由34.5%降至27.9%。同时,女孩偏好也呈弱化趋势,社会整体文化氛围正在由有性别偏好向无性别偏好转变。性别偏好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在于,男孩偏好和女孩偏好的弱化不同步,出现"相对数变动效应"。当男孩偏好弱化迟缓于女孩偏好弱化时,呈现出男孩偏好相对强化,从而在生育率持续下降的进程中,导致出生性别比上升。随着男孩偏好与女孩偏好的弱化趋于同步,出生性别比也会恢复正常。
        The sex ratio at birth is a basic indicator of gender equality at the beginning of life.Since the mid-1980 s,China's sex ratio at birth has deviated from the normal value,and this has become more marked over time.Since 2008,the trend has been downwards,but it has still not returned to the normal range.Preference for boys is commonly considered to be a contributing factor in sex ratio at birth,but our crosssectional meta-analysis of 152 surveys shows that in the last four decades there has been a marked decline in such preference;the ideal number of boys per family fell from 0.6 in 1979-1989 to 0.4 in 2010-2017,while boys as a proportion of the ideal number of children fell from 34.5 percent to 27.9 percent.This was accompanied by a weakening of preference for girls.The whole social atmosphere is shifting toward absence of gender preference.The influence of the gender preference to the sex ratio at birth lies in the different speed of the weakening of preference for boys and that for girls,thus brings about "a change in relative values." When the speed of the weakening of preference for boys lags behind that for girls,we will witness the weakening of preference for boys and the rise in the sex ratio at birth.As the speed of the weakening of preference for boys keeps up with that for girls,the sex ratio at birth will reach a balance.
引文
(1)参见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15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
    (1)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2017,”http://reports.weforum.org/global-gender-gap-report-2017/?doing_wp_cron=1526867477.7031109333038330078125,2018年5月21日。
    (2)杨雪燕、李树茁:《出生性别比偏高治理中的公共政策失效原因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4期。出生性别比(sex ratio at birth,缩写为SRB)是指活产婴儿的性别比,即某段时期内、某地区的活产新生婴儿中,每一百个活产女婴所对应的活产男婴人数。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出生性别比在102-107之间。
    (3)李成瑞:《国际人口学会弗罗伦萨会议对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结果的评价和提出的问题》,《人口研究》1985年第6期;Terence H.Hull,“Recent Trends in Sex Ratios at Birth in China,”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vol.16,no.1(March 1990),pp.63-83;Sten Johansson and Ola Nygren Source,“The Missing Girls of China:ANew Demographic Account,”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vol.17,no.1(March 1991),pp.35-51;穆光宗:《近年来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偏高现象的理论解释》,《人口与经济》1995年第1期。
    (4)顾宝昌、徐毅:《中国婴儿出生性别比综论》,《中国人口科学》1994年第3期。
    (5)乔晓春:《性别偏好、性别选择与出生性别比》,《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原新、石海龙:《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研究》2005年第3期;郭志刚:《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的分层模型分析》,《人口研究》2007年第3期;翟振武、杨凡:《中国出生性别比水平与数据质量研究》,《人口学刊》2009年第4期;石人炳:《我国出生性别比变化新特点---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的比较》,《人口研究》2013年第2期;王军、郭志刚:《孩次结构与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关系研究》,《人口学刊》2014年第3期;王军等:《中国出生性别比水平估计及形势判断》,《学习与实践》2016年第3期。
    (1)Shripad Tuljapurkar,Nan Li and Marcus W.Feldman,“High Sex Ratios in China's Future,”Science,New Series,vol.267,no.5199(February 1995),pp.874-876.
    (2)霍霞:《2020年中国男光棍三千万》,《北京科技报》2004年3月24日,第11版。
    (3)马焱:《从性别平等的视角看出生婴儿性别比》,《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4)顾宝昌:《关于出生性别比问题:成因与反思》,《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5)陈友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对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2期;陆光海、岩复:《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微观”研究---湖北省天门市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特点和原因调查》,《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6)参见钟声:《安徽滁县农村妇女生育意愿的调查》,《西北人口》1986年第2期;虞积生、林春:《国人生育行为与生育观的初步研究》,《心理学动态》1992年第1期;尤丹珍、郑真真:《农村外出妇女的生育意愿分析---安徽、四川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宋健、陈芳:《城市青年生育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及其影响因素---来自4个城市的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5期;等等。
    (7)参见李洁萍:《上海郊县群众生育意愿的调查与生育预测》,《人口研究》1987年第6期;顾大男等:《江苏常熟市符合二孩生育人群的生育意愿与行为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马小红、侯亚非:《北京市独生子女及“双独”家庭生育意愿及变化》,《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1期;曹玮丽:《农村80后生育意愿研究---以石家庄地区为例》,《石家庄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等等。
    (8)风笑天、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1)理想子女性别比是指某个人群终身期望生育的孩子中,每100个女儿所对应的儿子数,即理想儿子数与理想女儿数之比。在无性别偏好或性别偏好均衡的人口中,理想子女性别比为100;男孩偏好主导时,理想子女性别比大于100;女孩偏好主导时,理想子女性别比小于100。
    (2)风笑天、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3)Amos Tversky and Daniel Kahneman,“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Science,New Series,vol.185,no.4157(Sep.1974),pp.1124-1131.
    (1)辛自强等:《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学报》2012年第5期。
    (2)辛自强:《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47-251页。
    (3)郭志刚:《认真做好当前生育水平的监测与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5期;侯佳伟等:《横断历史元分析的原理、方法及人口学应用》,《人口研究》2015年第1期。
    (1)辛自强等:《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学报》2012年第5期。
    (2)郑真真:《生育意愿的测量与应用》,《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第6期。
    (1)冯立天、马瀛通:《北京郊区回龙观乡婚姻家庭生育入户调查报告》,《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3期。
    (2)张银锋等:《生育意愿:是确定值还是区间》,《南方人口》2017年第2期。
    (3)尤丹珍、郑真真:《农村外出妇女的生育意愿分析---安徽、四川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4)温勇等:《宣州市467名具备生育二孩条件的育龄妇女生育意愿调查分析报告》,《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5)周长洪等:《农村独女户生育意愿与动机的变化---宜昌市调查报告》,《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6)洪良华等:《已婚青壮年的生育动机和生育需要的调查研究》,《人口与经济》1984年第1期。
    (1)侯佳伟等:《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1980-2011》,《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2)尹文耀等:《浙江省生育意愿、生育水平调查结果评析》,《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5期。
    (1)宋健、秦婷婷、宋浩铭:《性别偏好的代际影响:基于意愿和行为两种路径的观察》,《人口研究》2018年第2期;靳永爱、宋健、陈卫:《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中国城市女性的生育偏好与生育计划》,《人口研究》2016年第6期;韩晓雨:《全面二孩政策下城乡生育观的差异及影响因素调查报告---基于重庆北碚部分城乡居民的调查》,《商》2016年第26期;李艳霞:《90后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社会学分析---基于楚雄师范学院的调查数据》,《赤峰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沈费伟、陈晓玲:《杭州市80后生育意愿的调查思考》,《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等等。
    (1)马忠东、王建平:《“子女组合偏好”与选择生育: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下降和子女组合序列的变化》,《人口研究》2009年第5期;陈卫:《广义稳定人口模型与中国人口估计》,《人口学刊》2016年第1期。
    (2)高凌:《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杨雪燕、李树茁:《出生性别比偏高治理中的公共政策失效原因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4期。
    (1)李兵、孙永健:《出生婴儿性别选择的经济学分析》,《西北人口》2001年第1期。
    (2)马瀛通:《人口性别比与出生性别比新论》,《人口与经济》1994年第1期。
    (1)胡耀岭、原新:《基于空间数据的出生性别比偏高影响因素研究》,《人口学刊》2012年第5期。
    (2)马瀛通等:《再论出生性别比若干问题》,《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