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与西方经济发展理论比较——兼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Comparison between Marx's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West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Concurrently on the Path of China'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 作者:朱方明 ; 刘丸源
  • 英文作者:Zhu Fangming;Liu Wanyuan;School of Economics,Sichuan University;
  • 关键词:经济发展理论 ; 马克思 ; 西方经济学 ; 中国特色
  • 英文关键词: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Marx;;western economics;;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中文刊名:ZZJP
  • 英文刊名:China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 机构: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09
  • 出版单位:政治经济学评论
  • 年:2019
  • 期:v.10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8AJL013)相关理论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为朱方明
  • 语种:中文;
  • 页:ZZJP201901005
  • 页数:19
  • CN:01
  • ISSN:11-5859/D
  • 分类号:57-75
摘要
经济发展问题历来是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发展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重要分支。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包含着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历史考察,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运动的历史和逻辑分析,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与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相比,马克思的经济发展理论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发展的本质和基本规律,更加具有解释力和预见性。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of economics.In modern western economics,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ranch.However,Marx's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not received enough attention.In fact,Marx's political economy contains rich though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rough 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especially the historical and 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ovement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relations,Marx not only revealed the general law of huma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also discovered the special law of capitalist economic development.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arx's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eals the essence and basic law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 profoundly,which is more explanatory and predictive.
引文
(1)洪银兴、孙宁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页。
    (1)李广平:《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2)蒋永穆、张晓磊、周宇晗:《积极探索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理论》,《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年第3期。
    (3)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4)洪远朋主编:《经济理论比较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72页。
    (5)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页。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10页。
    (4)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前曾过早地试图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取消市场经济、消灭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付出了很大代价,而且没有成功。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7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3)这里指的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被那些形而上学的经济学家“说成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范畴”。参见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7页。
    (1)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7-13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4、27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7、288页。
    (4)董辅礽:《〈现代经济发展研究丛书〉序》,《发展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27页。
    (1)马尔科姆·吉利斯、德怀特·H.帕金斯、迈克尔·罗默、唐纳德·R.斯诺德格拉斯:《发展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5页。
    (2)沈颢、卡玛·尤拉:《国民幸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页。
    (3)洪银兴、孙宁华:《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5页。
    (1)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6页。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418页。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315页。
    (3)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325页。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7页。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419页。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429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2页。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420-421页。
    (3)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431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78页。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3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