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权利保护的基本权利路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Path of Fundamental Rights to the Protection of Rising Rights
  • 作者:张建文
  • 英文作者:ZHANG Jian-wen;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关键词:新兴权利 ; 基本权利 ; 宪法基本权利规范 ; 人权条款 ; 人的尊严条款
  • 英文关键词:rising rights;;fundamental rights;;constitutional fundamental rights norms;;human rights clause;;human dignity clause
  • 中文刊名:HBFX
  • 英文刊名:Hebei Law Science
  • 机构:西南政法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1-03 14:33
  • 出版单位:河北法学
  • 年:2019
  • 期:v.37;No.304
  • 基金:张建文主持的司法部2016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新生权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16SFB20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兴权利的基本问题研究》(16JJD820031)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HBFX201902002
  • 页数:13
  • CN:02
  • ISSN:13-1023/D
  • 分类号:18-30
摘要
适用宪法的基本权利的规定保护新兴权利的问题,在国外是新兴权利保护中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方法。在我国,新兴权利保护实践有三种确认新兴权利为基本权利的方式:通过人大常委会对宪法的解释确认新兴权利的基本权利身份和位阶;通过司法解释创制规范的方式将特定的利益纳入宪法上已经明确规定的基本权利从而赋予其基本权利的资格;司法机关在具体个案中创造性地扩大解释现有的宪法基本权利规范,在既有宪法规范文本含义内创造出涵括新兴权利的新面向新空间。如何通过对宪法基本权利条款的解释性操作或者其他方法实现宪法基本权利规范与新兴权利的衔接与涵摄,是一个动态发展且永无终结的进程,基于不同的宪法架构和宪法适用传统(包括禁忌),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之间的互动需要找到妥当的桥梁。
        Applying constitutional fundamental rights norms to protect issues of rising rights is an important even the main method in a foreign country. In our country,there are three ways to confirm rising rights as fundamental rights in rising rights practice:Through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to confirm rising rights as the identity and status of fundamental rights; Through the way to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create the specification to bring specific interests into fundamental rights that have been explicitly stipulated in the constitution to endow rising rights the qualification of fundamental rights; The judicial organs creatively expanded explain the existing fundamental rights norms in specific cases,and create the new face and space that covers rising rights in the meaning of the constitution norms. How to through explanatory operations of the terms of fundamental rights or other methods to realize the cohesion and culvert perturbation between fundamental rights norms and rising rights is a dynamic development and with no end process,based on the different constitutional structure and constitutional application tradition( including taboo),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egal theory and judicial practice needs to find a proper bridge.
引文
[1][德]格奥格·耶利内克.曾韬,赵天书译.主观公法权利体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311.
    [2][俄]B.B.拉扎列夫.王哲,等译.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72.
    [3][苏]M.A.顾尔维奇.康宝田,沈其昌译.诉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6.
    [4]屠振宇.未列举基本权利的宪法保护[J].中外法学,2007,(1):42-43.
    [5]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8.
    [6][日]大桥洋一.吕艳滨译.行政法学的结构性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08.206.
    [7]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549.
    [8][德]汉斯·J·沃尔夫,等.高家伟译.行政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96.
    [9]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下册·欧洲宪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56.
    [10]韩大元.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的规范分析[J].法学家,2004,(1):11.
    [11]侯宇.行政法事业里的公物利用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70.
    [12][日]盐野宏.杨建顺译.行政法Ⅲ·第3版·行政组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66.
    [13][韩]金东熙.赵峰译.行政法Ⅱ·第9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08.
    [14]Salzwedel,in:Erichsen/Martens,Allgemeines Verwaltungsrecht,1975,p.328.
    [15]周云涛.论宪法人格权与民法人格权:以德国法为中心的考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2.
    [16]刘怡君.资讯化社会隐私权之研究---以日本个人资讯保护为中心[D].淡江大学,2005.10,35.
    [17]屠振宇.未列举基本权利的认定方法[J].法学,2007,(9):82,86,78,86.
    [18]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增订新版·上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335.
    [19]刘向文,宋雅芳.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9.
    [20]韩大元,王建学.基本权利与宪法判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56,156-157.
    [21]张红.基本权利与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55.
    [22]伯阳.德国公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5-86,86.
    [23]蔡定剑.宪法精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30.
    [24]张薇薇.“人权条款”:宪法未列举权利的“安身之所”[J].法学评论,2011,(1):17.
    (1)Adam B.Wolf,Fundamentally Flawed:Tradition and Fundamental Rights,(2002)57 U.Miami L.Rev.,108.
    (2)Vgl.Papier(Fn.5),S.97;W.-R.Schenke,Straβenrencht,in:Maurer(Hrsg.),Baden-Württembergisches Staats-und Verwaltungstecht,1989,S.374ff.[386].
    (3)Vgl.BVerwGE 32,222[225];Papier(Fn.5),S.97.
    (1)参见最高法院判决昭和39年1月16日《民集》第18卷第1号第1页。
    (2)参见大邱支判1965.06.15.转引自(韩)金东熙.赵峰译.《行政法Ⅱ》(第9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注释[4]。
    (3)Pavesich v.New England Life Insurance Co.190,50S.E.68(1905).
    (4)Melvin v.Reid,112Cal.App.285,297(Cal.App.4Dist.1931).该案件为被告雷德未经梅尔文同意就将其过去不欲他人所知的私人经历(曾经从事色情行业,以及曾因涉及杀人事件接受判决,后获判无罪等)拍摄成电影,跟在片中采用原告在婚前的真实姓名,此举造成原告原本平静而又幸福的新婚姻生活遭到破灭。
    (1)Griswold v.Connecticut,381 U.S.479.
    (2)参见东京地判昭和39年9月28日下级民集15卷9号页2317。
    (1)БархатоваЕ.Ю.КомментарийкКоституции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2-еизд.,перераб.идоп.-Москва:Проспект,2017.С.28-29.
    (2)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刑事判决中不宜援引宪法作论罪科刑的依据的复函》(1955年7月30日)。
    (3)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雇工合同应当严格执行劳动保护法规问题的批复》(1988年10月14日[1988]民他字第1号)。
    (1)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2001年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83次会议通过法释[2001]25号)。
    (2)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如何理解宪法第四十条、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电信条例第六十六条问题的交换意见》(法工办复字[20043]号)。在该解释中,尽管全国人大法工委没有积极创制某种立场或者观点,但却是正式承认了该解释观点,同时,尽管该文件没有用通常的批复、答复等字眼,而是用“交换意见”的表述,不无扭捏姿态,但其自己对该文件的归类和编号却是用的复函的公文类型,仍然具有正式的官方的解释力。
    (3)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2007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第七批)的决定》(法释[2008]15号)。
    (4)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法释[2009]14号)。
    (5)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书制作规范〉〈民事诉讼文书样式〉的通知》(法[2016]221号)。
    (6)参见河南省新野县人民法院(1999)新上民初字第079号民事判决书。
    (7)参见四川省眉山县人民法院(1999)眉民初字第9-10号民事判决书。
    (1)参见云南省永胜县人民法院(2000)永法民初字第3号民事判决书。
    (2)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海事法院(2000)海事初字第3号民事判决书。
    (3)参见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1999)枣民初字第8号民事判决书;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1999)鲁民终字第258号民事判决书。
    (4)参见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1999)高知终字第33号民事判决书。
    (1)参见湖北省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2001)咸民终字第76号民事判决书。
    (2)该案没有找到判决书原文,但是在有的学者的研究中提到。参见范履冰:《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2-63页。
    (1)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2001年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83次会议通过法释[2001]25号)
    (2)这种既得利益移转的救济方式,为传统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所完全不知,无疑是该司法裁判创造的一种民事责任承担方式。司法裁判的立足点是清晰的,即司法机关认为其正当性基础不是在于损害之填补,而是对冒名者侵权违法行为之惩罚。
    (1)参见湖北省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2001)咸民终字第76号民事判决书。
    (1)实际上,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具体解释和适用宪法的具体规范的情形相当少见。但是从合宪性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对于包括最高司法机关在内的全国各级司法机关是否具有在具体案件中解释和适用宪法的权能的问题,不无疑问。值得注意的是,从当前最高人民法院的立场看,适用宪法规范的机会和可能性在走向缩减甚至有可能会消失。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以在侵权案件中援引宪法:只有援引宪法才能足以证明公民的某项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只有援引宪法才能说明法律适用的准确性和合法性;援引宪法作为解释民法的依据,此即民法解释学上的合宪性解释方法。参见谭启平主编:《中国民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6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