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语中的情态补语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omplement of State in Malaysian Mandarin
  • 作者:齐环玉 ; 郭熙
  • 英文作者:Qi Huanyu;Guo Xi;
  • 关键词:V到C ; V得C ; 马来西亚华语 ; 情态补语
  • 英文关键词:"V-dào(到)-C"construction;;"V-de(得)-C"construction;;Malaysian mandarin;;the complement of state
  • 中文刊名:HYXA
  • 英文刊名:Chinese Linguistics
  • 机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10
  • 出版单位:汉语学报
  • 年:2019
  • 期:No.65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编号:11ZD128);; 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编号:KYR17001)的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HYXA201901009
  • 页数:10
  • CN:01
  • ISSN:42-1729/H
  • 分类号:67-75+98
摘要
马来西亚华语中的情态补语有"V得C"和"V到C"两种形式,书面语中前者占优势,与普通话一致,口语中后者使用频率更高。本文通过对马来西亚华语口语中"V得C"与"V到C"的述语和补语的考察,得出两者在表达功能方面的分工与差异。前者主要用于表达状态,后者则倾向于表达程度,且使用范围更广,经常可以替换前者。两者在马来西亚华语口语与普通话中的分布差异主要受马来西亚华人"源方言"(闽南话、粤方言、客家话)的影响。
        "V-de(得)-C"and"V-dào(到)-C"are two forms of complement of state in Malaysian mandarin.The former is in a dominant position in written Malaysian mandarin,while the latter has a higher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in spoken Malaysian mandarin.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redicate and the complement of the two verb-complement constructions and reveals that the former is mainly used to express the state,but the latter tends towards the degree.
引文
郭熙1987《关于“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句法分析》,《南京大学学报》第3期。
    郭熙2017《马来西亚华语概说》,《全球华语》第1期。
    黄伯荣、廖序东2017《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江蓝生1992《助词“似的”语法意义及其来源》,《中国语文》第6期。
    李如龙2001《闽南方言的结构助词》,《语言研究》第2期。
    李小华2013《客家方言助词“倒/到”的语法功能及其来源》,《龙岩学院学报》第3期。
    刘子瑜2006《试论粤方言“V到C”述补结构的语法化及其与“V得C”述补结构的互补分布》,《语言研究》第3期。
    吕叔湘2009《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区淑仪2014《马来西亚华语口语常用虚词用法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潘碧丝2012《多元方言下的渗透与包容---马来西亚华语中的方言词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3期。
    彭小川2010《广州话助词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王灿龙2000《试论小句补语句》,《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王宜广、宫领强2016《动趋式的事件表达及概念语义结构分析》,《语文研究》第3期。
    吴福祥2001《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一)》,《方言》第4期。
    邢福义1993《从“似X似的”看“像X似的”》,《语言研究》第1期。
    邢福义2005《新加坡华语使用中源方言的潜性影响》,《方言》第2期。
    余蕾2004《“得”字情态补语句的多视角考察》,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洪年1972《香港粤语语法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张谊生2014《试论当代汉语新兴的补语标记“到”》,《当代语言学》第1期。
    张豫峰2001《说“得”字句的补语》,《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期。
    赵敏、方清明2015《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里的代词“酱”》,《汉语学报》第4期。
    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周清海2014《华语教学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1)此处的V指述语,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下同。
    (2)内容主要来源于马来西亚当地的华文媒体,部分选自马来西亚流行的华语文学作品。
    (3)口语语料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马来西亚本土电影,共7部,约12万字;另一部分来自马来西亚电台节目《搵到你》(One FM)和《线人专家》(My FM),约11万字。
    (4)李宇明主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
    (5)根据邢福义(2005:175),“如果一个人生活在某种方言地域环境之外,仅通过祖辈父辈的承传而习得某种方言,那么,对于这个人来说,其原貌方言称之为‘源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