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与旧”的文学共识与争议——新时期文学与张贤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iterary Consensus and Controversy of "The New and the Old":The New-Period Literature and ZHANG Xianliang
  • 作者:房伟
  • 英文作者:FANG Wei;
  • 中文刊名:YZJP
  • 英文刊名:Yangtze Jiang Literary Review
  • 机构:苏州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16
  • 出版单位:扬子江评论
  • 年:2019
  • 期:No.75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宏大叙事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BZW123)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YZJP201902009
  • 页数:9
  • CN:02
  • ISSN:32-1787/I
  • 分类号:42-50
摘要
<正>引言新时期文学作为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符号,既有特殊意义所指,也有极为丰富复杂的构成。近些年来,更细致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世纪文学"等概念,都在昭示新时期文学在审美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共识性危机"。王尧曾反思新时期文学为"过渡状态",指出"这不仅指
        
引文
(1)王尧:《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过渡状态”—以1975-1983年为中心》,《文学评论》2013年4期。
    (2)张贤亮的批评文章,大都对其“旧品质”提出质疑,代表性的有黄子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叙事模式”的抽样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3期;李劼:《创造,应该是相互的——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性观念》,《读书》1986年9期;王德领:《感官文学的生成与意义——以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为中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期;洪子诚:《<绿化树>:前辈,强悍然而孱弱》,《文艺争鸣》2016年7期等。
    (3)1980年,邓小平在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题词中提出,他“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人”。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9-210页。
    (5)王晓明:《潜流与漩涡——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家的创作心理障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9页。
    (6)“1956年可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势最好的一年,毛泽东用诗人的语言表述了中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据传达内部讲话的精神,社会已开放自由到了准备出版《蒋介石选集》的地步。那时真正是人人心中舒畅,生活蒸蒸日上,如俗话'芝麻开花节节高'。虽然我因出身'官僚资产阶级',又是'关管斗杀子女',在1954年高中即将毕业时受到不公正对待(见拙著小说《青春期》),不得不携老母弱妹随北京贫民迁移到黄河岸边务农,而也正是在1956年,我却被中共甘肃省委干部文化学校录用为语文教员,似乎家庭出身已不再是求学求职的一大障碍了。总之,我的确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来临',于是我以全部的真诚唱出了这首《大风歌》。”张贤亮:《今日再说大风歌》,《张贤亮近作》,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第75页。
    (7)张贤亮:《大风歌》,《延河》1957年7期。
    (8)转引自马占俊:《反右运动中张贤亮及其<大风歌>批判始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12期。
    (9)安旗:《这是一股什么“风”?——评张贤亮的“大风歌”》,《延河》1957年8期。
    (10)公刘:《斥<大风歌>》,《人民日报》1957年9月1日。
    (11)张贤亮:《霜重色愈浓》,《张贤亮自选集一》,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12)陈骏涛:《新人形象塑造谈片》,《人民文学》1981年5期。
    (13)张贤亮:《灵与肉》,《朔方》1981年9期。
    (14)(15)张贤亮:《心灵和肉体的变化》,选自李镜如、田美琳编选,《张贤亮谈创作》,宁夏大学学报编辑部1985年版,第121页、46页。
    (16)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朔方》1980年2期。
    (17)(18)(19)张贤亮:《男人的风格》,《小说家》1983年2期。
    (20)(21)张贤亮:《张贤亮小说自选集自序》,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2页。
    (22)(31)张贤亮:《满纸荒唐言》,《张贤亮选集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91页、189页。
    (23)张贤亮:《“文人下海”》,选自张贤亮,《张贤亮作品典藏·<美丽>(散文卷)》,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8-109页。
    (24)张欣:《张贤亮与九十年代文学生态》,《小说评论》2015年5期。
    (25)张贤亮:《河的子孙·序言》,《当代》1983年1期。
    (26)张贤亮:《张贤亮自选集一序言》,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2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78页。
    (28)张贤亮:《从库图佐夫的独眼和纳尔逊的断臂谈起——<灵与肉>之外的话》,李镜如、田美琳编选,《张贤亮谈创作》,宁夏大学学报编辑部1985年版,第10页。
    (29)张贤亮:《社会改革与文学繁荣——与温元凯书》,《文艺报》1986年8月28日。
    (30)张贤亮:《牧马人的灵与肉》,《张贤亮自选集一》,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页。
    (32)[美]卡伦·荷妮:《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25页。
    (33)“对绝大多数男主人公来说,发生在文革特殊环境下的爱情,其意义与功能就在于克服苦难,而不只是男女关系的发展。常常灾难过去了,像张思远与秋文、章永璘与马缨花之类的特殊感情关系也自然会成为'过去'。”选自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的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01页。
    (34)张贤亮:《早安!朋友》,《一切从人的解放开始》,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页。
    (35)乔以钢、李彦文:《近三十年“城乡交叉地带叙事”中“新才子佳人模式”——以<人生>、<高老庄>、<风雅颂>为中心的考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
    (36)有论者称:“在20世纪80年代的右派小说中,作家更多地借助女性的认同来使笔下的“右派分子”获得道义上的同情,而在这种充满同情的叙述中,将身为右派分子的“我”由一个“罪人”还原为一个“好人”。”见郭剑敏:《张贤亮右派小说的同情叙事模式及其政治隐喻——兼论20世纪80年代右派小说的叙事向度与可能》,《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5期。
    (37)张贤亮:《土牢情话》,《张贤亮中短篇精选》,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页
    (38)张贤亮:《必须进入自由状态——写在专业创作的第三年》,李镜如、田美琳编选,《张贤亮谈创作》,宁夏大学学报编辑部1985年版,第27页。
    (39)(40)(41)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选自《新时期争鸣作品选2》,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教育学院分会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6页、343页、419页。
    (42)周惟波:《章永璘是个伪君子》,《文汇报》1985年10月7日。
    (43)张贤亮:《初吻》,《中国作家》1985年1期。
    (44)(45)张贤亮:《发疯的钢琴》,《张贤亮作品典藏.<心安即福地>(散文卷)》,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84页、185页。
    (46)张贤亮:《关于时代与文学的思考——致维熙》,李镜如、田美琳编选,《张贤亮谈创作》,宁夏大学学报编辑部1985年版,第167页。
    (47)张贤亮:《宁夏有个镇北堡》,《一切从人的解放开始》,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2页。
    (48)张贤亮:《美丽》,《张贤亮作品典藏·<美丽>(散文卷)》,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89页。
    (49)(50)张贤亮:《无法苏醒》,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11页、320-321页。
    (51)雷晓宇:《张贤亮:性、政治和权力》,《经济观察报》2013年5月31日。
    (52)张贤亮:《习惯死亡》,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224页。
    (53)江飞:《“以俗制俗”:虚妄的知识分子想象—张贤亮长篇小说<一亿六>批评》,《艺术广角》2010年3期。
    (54)黄平:《再造“新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调整及影响》,《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年1期。
    (55)罗雅琳:《新人的复杂谱系与连续性的塑造—论路遥的改革写作》,《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5期
    (56)张贤亮:《我的倾诉》,选自张贤亮,《张贤亮作品典藏·<心安即福地>(散文卷)》,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2-93页
    (57)夏志清:《张贤亮:作者与男主人公——我读<感情的历程>》,李凤亮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期。
    (58)孟悦:《中国文学现代性与张爱玲》,李陀编,《昨天的故事:关于重写文学史》,今天文学书业出版2006年版,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