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朱光潜的美学处境及其心态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f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 Plight and His Mentality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against Japan
  • 作者:李圣传
  • 英文作者:Li Shengchuan;
  • 关键词:抗战时期 ; 朱光潜美学 ; 唯心论美学 ; 新美学 ; 马克思主义
  • 中文刊名:SDSK
  • 英文刊名: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 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05
  • 出版单位:山东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283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6CZW002);; 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61090);; 北京市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8WXC012);; 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资助项目;; 首都师范大学2019年度美育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DSK201903007
  • 页数:8
  • CN:03
  • ISSN:37-1053/C
  • 分类号:46-53
摘要
朱光潜受康德、克罗齐美学一脉影响所搭建形成的以"直觉论"为核心,融"移情说""距离说""内模仿说"为一体的心理学美学思想体系在抗战语境中饱受质疑和批判。无论是鲁迅、梁实秋等人基于学术立场差异的美学批评,还是周扬、郭沫若、邵荃麟、黄药眠、蔡仪等人基于特定阶级立场的美学批判,均将其"为艺术而艺术"之美学观置于"不食人间烟火"的靶面予以攻击。如果说"抗战时期"的朱光潜还能在"趣味""自由"与反对"文艺工具论"层面替自己的美学观辩解和反驳,那么到"易代之际"前后,便只能在沉默中进行思想检讨和身份改造以换取生存的合法权益。然而,尽管后期朱光潜美学转向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实践论,却仍曲折地表达着前期美学思想的合理成分,由此不难窥见其颇为挣扎而隐忍的复杂心态,更间接表明其重"心"美学之不合时宜的处境和尴尬。
        
引文
①钱理群:《想起朱光潜先生》,《读书》2014年第7期。
    ②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丏尊先生》,载《无言之美》,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09页。
    ③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丏尊先生》,载《无言之美》,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11页。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至九)》,载《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5、428、433页。
    (2)《朱光潜谈鲁迅对他的批评》,《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8期。
    (3)金绍先:《“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忆朱光潜与鲁迅的一次分歧》,《文史杂志》1993年第3期。
    (4)参阅商金林:《朱光潜与中国现代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2页。
    (5)应该看到,“五四”后的鲁迅与多数启蒙知识分子一样,随着社会革命的兴起,逐渐由“世界主义回归民族主义”,支持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并在“革命文学”的论争中逐渐接受了“苏联传过来的马克思主义”,如鲁迅1927年前后写作的《革命时代的文学》《革命文学》等。参见《文学运动史料选》第1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6)梁实秋:《文学的美》,载《梁实秋文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页。
    (7)梁实秋:《文学的美》,载《梁实秋文集》第1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510页。
    (8)朱光潜:《与梁实秋先生论“文学的美”》,载《朱光潜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43页。
    (9)梁实秋:《再论“文学的美”答朱光潜先生》,载《梁实秋文集》第7卷,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458-467页。
    (10)周扬:《我们需要新的美学——对于梁实秋和朱光潜两先生关于“文学的美”的论辩的一个看法和感想》,载《周扬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11)周扬:《我们需要新的美学——对于梁实秋和朱光潜两先生关于“文学的美”的论辩的一个看法和感想》,载《周扬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12)蔡仪:《美学论著初编·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0页。
    (13)钱竞先生认为,蔡仪从事美学研究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由于自由主义营垒中的美学代表人物朱光潜先生的思想一直未曾得到过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评,或者说全面、学理化的回应,因而迫切需要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美学专家正面的、富有建设性的回答;其二,是因为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三厅(后改为“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抗日宣传工作在国民党当局的压迫下处于停止状态。针对包括蔡仪在内的中青年同志的愤怒和苦闷,周恩来特意嘱咐大家可以趁此机会加强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且以此为契机形成了“文委”从事研究著述的风气。蔡仪也听从了这一指示,以回到文艺理论的研究为政治任务而认真对待它。参见钱竞:《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第4卷,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14)黄药眠:《论美之诞生——评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载《黄药眠美学文艺学论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15)应该注意到:梁实秋与“革命文学”提倡者对朱光潜的美学批评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从古典主义的人文传统出发,批评朱光潜美学对社会人生乃至人类普遍性的忽略;后者则是激进的无产阶级文学立场上的指责,批评朱光潜美学消极逃避,是“有闲阶级”的颓废美学。
    (16)本刊同人荃麟执笔:《对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检讨、批判、和今后的方向》,载《文学运动史料选》第5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307-308页。
    (17)郭沫若:《斥反动文艺》,载《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上),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97-98页。
    (18)荃麟:《朱光潜的怯懦与凶残》,载《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文学理论卷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767—772页。
    (19)荃麟:《朱光潜的怯懦与凶残》,载《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文学理论卷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767-772页。
    (20)朱光潜:《自由主义与文艺》,载《文学运动史料选》第5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34-635页。
    (21)朱光潜:《自由主义与文艺》,载《文学运动史料选》第5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35—636页。
    (22)朱光潜:《文学上的低级趣味》,载《中国新文艺大系·1937—1949》(理论史料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341-342页。
    (23)《文学杂志》编者:《复刊卷头语》,载《文学运动史料选》第5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598页。
    (24)邵荃麟:《建立新的美学观点》,载《中国新文艺大系·1937—1949》(理论史料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92-193页。
    (25)蔡仪:《论朱光潜》,载《蔡仪美学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22页。需要指出的是,这段时间郭沫若和邵荃麟对朱光潜的批判主要侧重于政治批判;而黄药眠、蔡仪作为文艺领域的理论家,则侧重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进行学术论辩,尽管如此,其意识形态色彩也较浓,如蔡仪写作的《论朱光潜》一文,据蔡仪回忆“是当时上海部分文艺工作者的学习小组所要求写的、并在学习会上讨论过的”。参见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页。
    (26)洪毅然:《新美学评论》,载《陇上学人文存·洪毅然》,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27)朱光潜:《新春寄语台湾的朋友们》,载《朱光潜全集》第10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23-424页。
    (28)朱光潜:《致留美某同学》,载《朱光潜全集》第10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29)朱光潜:《自我检讨》,《人民日报》1949年11月27日。
    (30)杜高:《展开严肃的批判和讨论——“关于美感问题”读后》,《文汇报》1950年2月24日。
    (31)黎之:《“文艺报”编者应该彻底检查资产阶级作风》,《人民日报》1954年11月10日。
    (32)可参阅李圣传:《美学大讨论始末与六条“编者按”》,《新华文摘》2016年第9期。
    (33)《文艺报》刊发此文时还加发了“编者按语”,指出:“这是作者对他过去的美学观点的一个自我批判。大家知道,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他在全国解放以前,曾多年致力于美学的研究……系统地宣传了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在知识青年中曾有过相当的影响。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全国知识界展开对胡适、胡风思想批判以来,朱先生对于自己过去的文艺思想已开始有所批判,现在的这篇文章,进一步表示了他抛弃旧观点,获取新观点的努力。”显而易见,这次讨论的初衷就是对朱光潜“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美学”思想进行历史清算,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美学批判与1949年前的诸次批判极为类似,也不难看出其意识形态层面的整肃目的。参见“文艺报”编辑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编者按”,《文艺报》1956年第12号,第34页。
    (34)即便是在1949年《人民日报》的《自我检讨》以及1956年《文艺报》的《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两篇带有组织意旨的“自我批判”性质文章中,朱光潜仍在压力中坚持,强调“直觉活动”以及与“对象有关的种种联想”对艺术发生的影响,并宣称“这个看法我至今还以为是基本正确的”。参见朱光潜:《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载“文艺报”编辑部编:《美学问题讨论集》第1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