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的城市土地管理——以成都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Urban Land Management in the Great Rear Are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Taking Chengdu as an Example
  • 作者:甄京博
  • 英文作者:Zhen Jing-bo;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enan University;
  • 关键词:全面抗战时期 ; 大后方 ; 城市土地管理 ; 成都
  • 英文关键词:Anti-Japanese war;;the rear;;urban land management;;Chengdu
  • 中文刊名:XALH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5
  • 出版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22;No.108
  • 语种:中文;
  • 页:XALH201901009
  • 页数:8
  • CN:01
  • ISSN:61-1440/C
  • 分类号:50-57
摘要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城市土地管理模式的传入,中国的城市土地管理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全面抗战时期正是这一转型的关键期。1935年四川全省政务统一,特别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大后方成都的城市土地管理开始步入正轨,地籍整理、地价评定、土地征用等土地管理活动迅速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都城市土地和房屋使用紧张的状况,促进了战时成都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成都顺利开展各项支援抗战的活动提供了保障。但受战时环境影响及自身管理模式局限,大后方成都的城市土地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取得成效有限。
        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spreading of the modern urban land management model in the West, China's urban land management has begun to transform from traditional style to modern style. The comprehensive war of resistance is the key period of this transformation. In 1935, the administrative affairs of Sichuan Province was unified, especially after the outbreak of Anti-Japanese war in 1937.After that, the urban land management of Chengdu in the rear of the city began to be on the right track. L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such as cadastral sorting, land price evaluation and land acquisition were quickly launched, which to some extent, eased the tension of urban land and limited housing in Chengdu and greatly promoted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ociety in Chengdu during the war. These provided guarantee for Chengdu's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activities supporting the war. However, due to the situation of wartime and the limitations of its own management model,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existed.
引文
[1] 国民政府颁发土地法的训令[C]//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 乔曾希,李参化,白兆渝.成都市政沿革概述[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成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1983.
    [3] 四川省地方志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城建环保志[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 成都新村第一期筹备报告[Z].成都市档案馆藏,档案号:32-1-76:4.
    [5] 成都市地方志委员会编纂.成都市志·房地产志[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
    [6] 但永志.本市土地整理之重要性[J].成都市政府周报,1939,1(11):2.
    [7] 出售地皮[N].新新新闻,1940-8-24(4).
    [8] 房屋廉价出售[N].新新新闻,1943-4-21(11).
    [9] 当道铺房出售[N].新新新闻,1943-4-27(9).
    [10] 蜀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营业广告[N].新新新闻,1936-6-3(1).
    [11] 杨乾九,薛忠和.蜀华实业公司兴衰纪略[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成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1985:88-92.
    [12] 溥益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紧要启事[N].新新新闻,1943-4-12(10).
    [13] 傅崇矩.成都通览(上册)[M].成都:巴蜀书社,1987:35.
    [14] 郑震宇.中国土地行政概况概述[J].地政月刊,1934,2(1).
    [15] 王慰祖.上海市土地局实习总报告[C]//萧铮.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史料.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114):60671.
    [16] 成都市地方志委员会编纂.成都市志·国土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17] 周开庆.民国川事纪要(上册)[M].台北:四川文献研究社,1974:634.
    [18] 成都市土地整理计划纲要[J].成都市政府周报,1940,3(1).
    [19] 建筑环城马路西北段征用土地经过[J].成都市政府周报,1940,2(20).
    [20] 成都市政府第六十九次府务会议[J].成都市政府周报,1940,3(6):23.
    [21] 成都市政府第八十九次府务会议[J].成都市政月刊,1940,1(1):102.
    [22] 成都市政府第九十次府务会议[J].成都市政月刊,1940,1(1):108.
    [23] 成都市政府第九十一次府务会议[J].成都市政月刊,1940,1(1):102.
    [24] 成都市政府第九十九次府务会议[J].成都市政月刊,1940,1(1):158-159.
    [25]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省志·军事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596.
    [26] 成都市政府二十九年度工作报告[J].成都市政月刊,1941,1(2):5.
    [2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
    [28] 蒋委员长电省办理房租、地租,实行限价[N]新新新闻,1943-5-11(7).
    [29] 成都市土地登记实施办法[Z].成都市档案馆藏,档案号:31-1-55:81.
    [30] 四川省地政局成都市土地整理处第一次土地登记业务月报表[Z].四川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47-2-3497:46.
    [31] 土地地价评定委员会[Z].成都档案馆藏,档案号:31-1-32:65-90.
    ① 相关研究成果可参见范瑛《试论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天府新论》2001年第3期,78~82页;贾彩彦《近代上海土地管理制度思想的西方渊源》《财经研究》2007年第4期,120~131页;田凯《近代城市房地产市场与城市空间之变迁》《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42~44页;熊金武,徐庆,高峰《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土地管理制度变迁——基于制度供给与需求的视角》,《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88~94页;范瑛《近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以成都为例》,四川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庄灵君《清代城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研究》,四川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成都市政公所成立于1922年5月13日,负有全面管理成都市政之责。参见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编:《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四川大事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9页。
    (2)所谓“防区”,就是军阀们凭借掌握的武装,霸占一定的地盘,控制其该区的政治、军事、财政大权,形成军阀、官僚、地主三位一体的反动统治。在防区内建立起自己的政府——政务委员会或政务处,有独立的军队、警察和司法机关,自行收税,自建货币工厂,开设银行。防区成了四川独立王国中的小国。防区制发端于1918年,直到1935年川政统一之后才彻底结束。参见王斌:《四川现代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3)从1938年11月9日至1941年8月31日,日机共计空袭成都十三次,轰炸成都九次,其中以1939年的“六·一一”,1940年的“十·二七”,1941年的“七·二七”,成都受害最为惨重。参见杨锡民、邓璞如:《抗日时期成都遭受敌机轰炸惨状的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成都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1983年版,第38~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