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题材影视剧音乐中萨满文化元素探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汪健 ; 常乐
  • 关键词:东北题材影视剧音乐 ; 萨满文化元素 ; 探究
  • 中文刊名:DYLX
  • 英文刊名:Movie Literature
  • 机构:北华大学音乐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23
  • 出版单位:电影文学
  • 年:2019
  • 期:No.721
  • 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研立项“以人类学视角看萨满文化与东北民乐之间的渊源关系”(合同编号:JJKH20170071SK)
  • 语种:中文;
  • 页:DYLX201904036
  • 页数:3
  • CN:04
  • ISSN:22-1090/I
  • 分类号:115-117
摘要
东北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在现今的影视舞台上有着一定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和融合,使得我国东北地区音乐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萨满文化元素的特点,这种文化元素对我国东北题材影视剧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东北题材影视剧音乐的作品创作分析,探究萨满文化元素在东北影视剧音乐中的表现方式以及对其音乐特点进行阐述,以此来说明萨满文化对影视剧音乐的意义。
        
引文
[1]滕绍箴.明代女真与满洲文史论集[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
    [2]石光伟.满族音乐初探[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04):38-44.
    [3]王海霞.影视音乐艺术特征探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5(04):40-42.
    [4]陈辉,高鹏.论电影音乐的美学特征[J].电影文学,2009(17):109-110.
    [5]逍遥,李涛. 90年代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多元化风格及应用[J].当代电影,2000(01):103-108.
    [6]石光伟,刘桂腾,凌瑞兰.满族音乐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7]薛虹,李树田.中国东北通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8]四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9]姚国强.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10]陈义成.电影音乐与音响[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民间文化,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精华,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等演变而成。自草创至今,二人转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在历史上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东路以吉林市为重点,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黑山县为重点,受河北莲花落影响较多,讲究板头。南路以辽宁营口市为重点,受大秧歌影响较大,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北大荒为重点,受当地民歌影响,唱腔优美。
    (2)萨满文化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文化。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信仰和继承着与通古斯人的古老的多神信仰一致的萨满教。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它是女真语,意指巫师一类的人。
    (1)满族萨满神调是满族家祭时所用曲调,歌舞祀神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神调为祭祀的核心,有自娱和娱神功能,萨满举行跳神仪式时,领神人萨满与祝神人“栽立子”头戴神帽,身穿法衣系腰铃,手执抓鼓或单鼓,边奏边唱边舞,完成“跳神”“放大神”“祭天神”三大祭祀。满族神调由两个乐句和四个乐句构成单一乐段形式,乐句大多对称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