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观念:以人类学的想象力重新审视多维历史现象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olding Ideas: Reexamining Multi-dimensional Historical Phenomenon with Anthropological Imagination
  • 作者:许中波
  • 英文作者:XU Zhongbo;
  • 关键词:人类学想象力 ; 思维训练 ; 政治经济体系 ; 空间政治 ; 理解历史
  • 英文关键词:anthropological imagination;;thinking training;;political economic system;;space politics;;understanding history
  • 中文刊名:HBZA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0
  • 出版单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7
  •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创新性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01505990282)
  • 语种:中文;
  • 页:HBZA201902014
  • 页数:7
  • CN:02
  • ISSN:42-1328/C
  • 分类号:112-118
摘要
纵观近当代的人类学经典论著,"人类学的想象力"贯穿了民族志田野研究与表述的始终。全球化时代,人类学的想象力应着眼于能否提升个体对宏观事物的理解,能否明晰自我处境之于整体的位置,以及能否给予多维历史现象从微观到宏观的建构过程。在早期人类学家的知识理路中,列维·斯特劳斯以其对人类实践行为的抽象理论,再现了人类学想象力原始训练的程式。在此意义上,西敏司和谢佩尔·休斯等对"甜与死亡"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则体现了人类学想象力于微观和宏观之间的建构效力。回到现象生活层面,人类学想象力仍旧可以重新阐释与刻画人所熟知的惯常现象,包括仪式、传统、空间等蕴含权力意像的形态。因此,通过人类学的想象力重新审视和观照民族历史与全球化知识生产,正是为了使人们具备深层次的心智品质,塑造更具解放意义的全球观念,从而使所有人一起协商文化的意义,共享文明的成果。
        Throughout the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ical classics,the "anthropological imagination " runs through the ethnographic field research and narratio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the anthropological imagination should focus on whether it can enhance the individual's understanding of macroscopic things,whether it can clarify the position of the self in the whole,and whether it can construct the multi-dimensional historical phenomenon from micro to macro. In the early intellectual research of anthropologists,Levi-Strauss reproduces the original training program of anthropological imagination with his abstract theory of human practice. In this sense,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ritique of "sweetness and death " by Sidney Mintz and Scheper Hughes embodies the constructive effectiveness of anthropological imagination between micro and macro. Returning to the phenomenon of life,the anthropological imagination can still reinterpret and describe the usual phenomena,including rituals,traditions,spaces and other forms of power imagery. Therefore,reexamining and observing national history and global knowledge production through anthropological imagination is precisely to enable people to have a deeper mental quality and to create a more liberating global concept,so that everyone can negotiate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share the fruits of civilization together.
引文
(1)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张永强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1页。
    (2)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第2-3页。
    (3)郭于华:《从社会学的想象力到民族志的洞察力》,《清华社会学评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5期。
    (4)徐杰舜、王铭铭:《我想象中的人类学---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三十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骆建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246-251页。
    (2)马建福:《甜蜜与权力:文思理以糖为背景的人类学解读》,《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3)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朱健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页。
    (4)佘碧平:《“结构”谜思:从列维·斯特劳斯、梅洛·庞蒂到布尔迪厄》,《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5)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6)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第8页。
    (7)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第6页。
    (8)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第11页。
    (1)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第12页。
    (2)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第12页。
    (3)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22-23页。
    (4)王铭铭:《“超社会体系---文明与中国”前言》,《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
    (1)Nancy Scheper Hughes,Death without Weeping---The Violence of Everyday Life in Brazil,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2)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王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3)赵旭东:《人类学与文明互动的三种形态》,《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3期。
    (1)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2页。
    (2)吴琦幸:《“车同轨”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轈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0-35页。
    (4)詹姆斯·华生:《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祝鹏程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5页。
    (5)李军:《文化霸权·知识分子·文学---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研究》,《北方论丛》2009年第5期。
    (6)戴从容:《从<东方主义>到<文化与帝国主义>---萨伊德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1)安宁、朱:《他者、权力与地方建构:想象地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人文地理》2013年第1期。
    (2)吴稼祥:《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98-101页。
    (3)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9-85页。
    (4)项飚:《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王迪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8页。
    (5)项飚:《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第32页。
    (6)阿南·甘加纳潘、龚浩群:《亚洲全球化与泰国人类学---来自乡土东南亚的视角》,《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7)龚浩群:《全球知识生产的新图景与新路径:以推动“亚洲研究在非洲”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