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文化视觉主体的现代人格建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ersonality in Mass Culture's Vision Subject
  • 作者:李健
  • 英文作者:LI Jian;
  • 关键词:大众文化 ; 视觉主体 ; 现代人 ; 表意实践 ; 社会转型
  • 中文刊名:ZWPL
  • 英文刊名: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 机构: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5
  • 出版单位:中国文艺评论
  • 年:2019
  • 期:No.42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艺术哲学语境中的空间思想研究”(项目号:16BZX117)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WPL201903005
  • 页数:8
  • CN:03
  • ISSN:10-1342/J
  • 分类号:35-42
摘要
作为当代中国的主导性文化形态之一,大众文化的表意实践过程不仅越来越依赖于视觉形象符号,而且推动了一种带有典型社会转型意味的"镜像化"视觉主体的形成。这一主体形态作为反思中国当代社会转型问题的落脚点之一,又与现代人格建构构成了一种互为表里、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从这一维度出发,当代中国人的现代人格建构不仅深受大众文化表意实践的影响,又可以通过"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以及"虚构与现实"三重张力关系得到更为明确的揭示。无论大众文化视觉主体及其现代人格建构,还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及其现实问题,均可由此得到批判性与建设性并重的说明。
        
引文
[1][美]B.R.赫根汉:《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文一等编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1]杨国枢、陆洛编:《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193页。
    [2]阎嘉:《“马赛克主义”:21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走向》,《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第68页。
    [3]参见[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4]周宪:《当代视觉文化与公民的视觉建构》,《文艺研究》2012年第10期,第31页。
    [1][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4页。
    [1][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2]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89页。
    [3][荷]范·祖伦:《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曹晋、曹茂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1]刘宇:《论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犬儒主义及其扬弃》,《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第6期,第79页。
    [2]参见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1]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页。
    [2]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3]王路坦:《微时代的躁动--民粹主义嬗变探究》,《天府新论》2015年第5期,第22页。
    [1]徐贲:《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203-204页。
    [2]伍庆:《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页。
    [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1][芬]尤卡·格罗瑙:《趣味社会学》,向建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2][法]吉尔·利波维茨基:《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方仁杰、倪复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