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根基、困惑与走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Root,Confusion and Direction of the Leniency System for Pleading Guilty and Accepting Punishment
  • 作者:吕泽华 ; 杨迎泽
  • 英文作者:Lü Zehua;Yang Yingz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National Prosecutors College of P. R. C.;
  • 关键词:认罪 ; 分配正义 ; 诉讼效率 ; 审判中心主义
  • 英文关键词:Confession;;Distributive Justice;;Lawsuit Efficiency;;Judgment Centralism
  • 中文刊名:ZJG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tional Prosecutors College
  • 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0
  • 出版单位: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27;No.141
  • 基金:2017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判专项课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完善的理论辨析与发展”(17CSPJ13);; 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启动基金课题:“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中国品性研究”(861801013190)的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JGX201903008
  • 页数:13
  • CN:03
  • ISSN:11-3194/D
  • 分类号:130-142
摘要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完善改革离不开刑事司法理念上的革新与发展:分配正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诉讼效率、诉讼认识论、实用主义等可为其提供理论、政策支撑;但也会产生与罪刑相适应、无罪推定、实体真实诉讼目的、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等基本理论原则的冲突问题,并有解构诉讼构造、消弭法官独立调查事实的可能性;可从坚守罪刑相适应原则基本内涵,依靠罪刑法定、证据裁判、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确保审判中心主义改革要义等方面实现理论协调与发展。
        The reform of the leniency system for pleading guilty and accepting punishment cannot be made without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riminal justice philosophy. Theories such as the distributive Justice,the criminal policy of strict with leniency,the lawsuit efficiency,the epistemology of litigation,and the pragmatic judicial philosoph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leniency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niency system can conflict with some basic theoretical principles,such as suiting punishment to crime,presumption of innocence,anti-self-incrimination and so on. It also has the possibility of deconstructing the litigation structure and eliminating the judge's independence in investigating facts. We should stick to the fundamental conno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suiting punishment to crime,strictly comply with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evidentiary adjudication,and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We should guarantee the implementation of judgment centralism to realize the theoretical coord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eniency system on admission of guilty and acceptance of punishment.
引文
[1]参见[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
    [2]参见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法发[2010]9号)第4条。
    [3]同前注[2],第38条。
    [4]参见陈光中:《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170-172页。
    [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2]21号)第106条。
    [6]王敏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疑难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17年第1期。
    [7]同前注[6]。
    [8]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网站http://www.court.gov.cn/fabu-gengduo-21.html?page=2,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1月28日。
    [9]参见樊崇义:《刑事速裁程序:从“经验”到“理性”的转型》,《法律适用》2016年第4期。
    [10]同前注[6]。
    [11]参见左卫民:《认罪认罚何以从宽:误区与正解》,《法学研究》2017年第3期。
    [12]参见张之库等:《辽宁政法五部门联合出台量刑规范化细则,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纳入量刑规范化》,《人民法院报》2017年11月11日;“重庆出台《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实施细则》”,中国长安网http://www.chinapeace.gov.cn/zixun/2017-12/01/content_11441050.htm,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3月27日;《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天津市公安局等关于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细则(试行)》(津高法发[2017]7号),北大法宝http://www.pkulaw.com/lar/603ed5540c50e61ffc21ccb4fb82fba3bdfb.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4月1日。
    [13]参见周新:《论从宽的幅度》,《法学杂志》2018年第1期。
    [14]参见叶青、吴思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逻辑展开》,《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15][法]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41页。
    [16]参见陈兴良:《刑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17]See Thomas Weigend and Jenia Iontcheva Turner,“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Negotiated Criminal Judgments in Germany,”German Law Journal 15,no.1(2014):81.
    [18]See,e.g.,Albert W.Alschuler,“Lafler and Frye:Two Small Band-Aids for a Festering Wound,”Duquesne Law Review,vol.51(2013):678-681;Rachel E.Barkow,“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the Criminal Law,”Stanford Law Review,vol.58(2005):1034,1047-1049.Russell D.Covey,“Fixed Justice:Reforming Plea Bargaining with Plea-based Ceilings,”Tulane Law Review,vol.82(2007):1281-1285.Oren Gazal-Ayal,“Partial Ban on Plea Bargains,”Cardozo Law Review,vol.27(2005):2297-2307.
    [19]参见道格拉斯·D·盖德拉兹:《我们一定要“封杀”辩诉交易吗?——批评辩诉交易的核心问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0]德国辩诉交易参与主体是法官主导下进行的,See StP O§257c。
    [21]陈卫东等:《德国刑事司法制度的现在与未来》,《人民检察》2004年第11期。
    [22]《刑事诉讼法》第182条第1款:“犯罪嫌疑人自愿如实供述涉嫌犯罪的事实,有重大立功或者案件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也可以对涉嫌数罪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不起诉,公安机关可以撤销案件。”
    [23]陈瑞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若干争议问题》,《中国法学》2017年第1期。
    [24]See Peters,Justizgewhrungspflicht und Abblocken von Verteidigungsvorbringen,Hanack(Hrsg.),FS-Dünnebier,1982,53f.;Schmidhuser,Zur Frage nach dem Ziel des Strafprozesses,Bockelmann(Hrsg.),FS-Eb.Schmidt,1971,511(512);Eb.Schmidt,Von Sinn und Notwendigkeit wissenschaftlicher Behandlung des Strafprozessrechts,ZStW 65(1953),161(165);Griesbaum,in:Karlsruher Kommentar zur Strafprozessordnung,Hannich(Hrsg.),7.Aufl.2013,§160 Rn.3(zietiert als Bearbeiter in:KK).Eingehenderber den Meinungsstand bei Rie,ber die Aufgaben des Strafverfahrens,JR 2006,269 f.;Murmann,ber den Zweck des Strafprozesses,GA 2004,65 ff.
    [25]See BGHSt(Grs)50,40(63);51,88(95 Tz.25)m.abl.Anm.Jahn,JuS 2007,91f.
    [26]BVerfG E 133,168(226 Tz.104)-Verstndigungsgesetz;对其有补充的是Landau,Das Urteil des Zweiten Senats des BVerfG zu den Absprachen im Strafprozess vom 19.Mrz 2013,NStZ 2014,426(428).
    [27]See Judgment of Mar.19,2013 at para.110.
    [28]See Arye Rattner,C.Ronald Huff and Edward Sagarin,Convicted but Innocent:Wrongful Conviction and Public Policy(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96),73.
    [29]参见林钰雄:《最高法院刑事裁判评释》,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版。
    [30]参见[英]麦高伟:《正义与辩诉交易:路在何方》,王贞会译,《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31]参见[美]约翰·朗本:《刑讯与辩诉交易》,朱奎彬译,《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2]参见王瑞君:《“认罪从宽”实体法视角的解读及司法适用研究》,《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5期。
    [33]同前注[32]。
    [34]同前注[22]。
    [35]参见顾永忠:《关于“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几个理论问题》,《当代法学》2016年第6期。
    [36]在1979年之时,美国比较法学者约翰·朗本(John Langbein)认为德国是一个“不存在辩诉交易的地方”See John H.Langbein,“Land without Plea Bargaining:How the Germans Do It.”Michigan Law Review 78,no.2(1979):204-225.
    [37]参见张建伟:《审判中心主义的实质内涵与实现途径》,《中外法学》2015年第4期。
    [38]同前注[23]。
    [39]参见钟晓云、尹畅:《认罚从宽程序中的量刑建议制度研究》,2018年7月26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共同举办的“重罪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兼议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之完善”研讨会论文集。
    [40]See StP O§244,para.2.
    [41]See StP O§261(需要法庭完全的基于庭审获得的证据得出结论)。
    [42]BGH,Case No.4 StR 240/97 at para.26.
    [43]Thomas Weigend,“The Decay of the Inquisitorial Ideal:Plea Bargaining Invades German Criminal Procedure,”in Crime,Procedure and Evidence in a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Essays in Honour of Professor Mirjan Damaska,eds.John D.Jackson and Máximo Langer,(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2008),44.
    [44]参见中国政法大学:《中德刑事诉讼法学高端论坛综述》,《人民司法》2017年第28期。
    [45]See Judgment of Mar.19,2013 at para.105.
    [46]参见苏敏华:《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融合与借鉴》,《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12期。
    [47]同前注[37]。
    [48]同前注[39]。
    [49]Judgment of Mar.19,2013 at paras.53-54.
    [50]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GRUNDGESETZ][GG][BASIC LAW],May23,1949,BGBl.,arts.1(1),2(1).
    [51]Id.art.20(3).
    [52]Judgment of Mar.19,2013 paras.53-54.
    [53][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7页。
    [54]高通:《德国刑事协商制度的新发展及其启示》,《环球法律评论》2017年第3期。
    [55]同前注[31]。
    [56]樊崇义:《从“应当如实回答”到“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